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对个体行为改变影响的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对个体行为改变影响的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对个体行为改变影响的案例分析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与多种社会因素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类行为是受到个体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影响的复杂交互作用结果。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案例,探讨社会心理学在个体行为改变中的影响和应用。

案例一:遵守交通规则的改变交通规则作为维护交通秩序的基础,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某些地区,人们往往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交通事故频发。

在建设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社会心理学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引导个体改变行为。

以中国城市南京为例,过去人们在马路上违法行驶、随意穿行,交通拥堵和事故频发。

南京市政府决定通过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改变市民的交通意识并遵守交通规则。

首先,通过媒体和广告向市民宣传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讲解违法行为的危害。

接着,政府组织了一系列交通安全知识培训,向市民传授正确的交通礼仪和安全意识。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对违规驾驶者进行处罚。

通过这些社会心理学的干预措施,南京市的交通秩序明显改善。

市民的交通意识得到提高,违法行为明显减少。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引导,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从而激发了遵守交通规则的积极性。

案例二:环保行为的改变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行为的改变成为社会的重要任务。

社会心理学可以通过激励和塑造行为的方式来促进个体的环保行为改变。

以美国加州的一个小镇为例,该镇的居民在垃圾分类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当地政府决定采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来改变居民的行为。

首先,政府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垃圾分类知识。

接着,政府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激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例如,当居民完成垃圾分类任务时,可以获得积分,用来兑换礼品或参加社区活动。

通过这些社会心理学的干预措施,加州小镇的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明显改善。

政府的激励机制使得居民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保护环境有积极的影响,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参与度。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科学领域。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的方法,来探讨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案例背景本案例涉及一个虚构的情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

假设有一个名叫小明的高中生,他是班级中的一个内向而害羞的学生。

他在学校中很少与同学交流,并且总是表现出一种孤立和缺乏自信的情绪状态。

在课堂上,他经常避免回答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观点。

案例分析1. 社会认知小明可能有一种对他人的负面评估,他可能认为他无法与他人建立联系或交流。

这种负面的社会认知可能导致他胆怯和缺乏自信。

2. 社会规范在学校这个社会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社会规范,比如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等。

小明可能感到对这些规范的不熟悉和不适应,从而导致他在课堂上表现出回避行为。

3. 自我效能感小明可能缺乏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他可能认为自己无法成功地与他人交流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缺乏自我效能感可能使他不愿意尝试与他人进行沟通。

4. 社会支持小明可能缺乏来自同学或老师的社会支持。

他可能没有人鼓励他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或给予他肯定和赞扬。

缺乏社会支持可能进一步加剧他的孤立感和缺乏自信。

5. 群体效应小明可能受到群体效应的影响。

在课堂上,如果其他同学也不积极发言或表达观点,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必要主动参与。

群体效应可能会加剧他对自己在社交环境中的不安。

解决方案1. 社会认知矫正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或社会技能训练,小明可以学习如何更准确地评估自己和他人。

他可以接受心理咨询或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从而改变他对自己和他人的负面看法。

2. 社会支持系统学校可以建立一个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老师可以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友好氛围,并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特别是那些内向的学生。

3. 个案辅导学校可以提供个案辅导服务,针对小明的问题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下面以一个案例来分析社会心理学的内容。

某人参加了一家公司的面试后,得知被录用后非常高兴。

他很自豪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人和朋友,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这个消息。

然而,之后不久,他收到了面试结果错误的通知,公司并没有录用他。

这个人感到非常尴尬和窘迫,不知道如何面对家人和朋友。

这个案例可以从社会认知和自我概念的角度分析。

首先,这个人在得知自己被录用后,形成了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

他觉得自己具备优秀的能力和价值,而且这个结果也得到了他周围人的认同和赞许。

然而,当他收到录用结果错误的通知后,这个自我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他可能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可能还担心他周围的人会对他失望或嘲笑。

其次,这个案例反映了社会认同的心理现象。

在得知自己被录用后,这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这个好消息,并得到了许多朋友的点赞和祝贺。

这种社交支持加强了他的社会认同感,也让他认为自己与他人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

然而,当他被告知并没有被录用后,他开始担心自己会失去这个社交支持,可能还担心朋友们会对他失去兴趣或不再认同他。

此外,这个案例还涉及社会沟通和面子观念。

这个人在获得录用结果后,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人和朋友,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这个消息。

这种信息传播对他来说很重要,因为他希望得到家人和朋友的肯定和赞许,也希望通过社交媒体来维护自己的面子。

然而,当他被告知并没有被录用后,他面临着如何面对家人和朋友的困境。

他可能担心他们会对他感到失望或不满,也可能担心他们对他的评价会发生改变。

总之,以上案例分析了社会心理学中涉及的几个重要内容,包括社会认知、自我概念、社会认同、社会沟通和面子观念。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是相互关联的,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心等多个方面有重要影响。

同时,个体面临社交困境时可能会感到无力和尴尬,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个体的社会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社会心理学 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1、请用相应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分析说明下列实验结果出现的原因2、上课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由于经济学教授生病不能来上课,现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

接着,发给每个学生一份书面材料,向他们介绍关于该研究生的情况,以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

但材料分为两种,分别发给两部分学生。

一份材料上写道:"×××是本校经济学研究所研究生,今年26岁,曾有一年半的教学经验,服过兵役,已婚,了解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热情、勤奋、求实、果断的人"。

另一份材料上除了"热情"一词换成"冷漠"之外,其他的文字介绍完全相同(这一不同点学生并不知道)。

研究生上完课后,要求学生填写问卷表,要他们说说对代课老师的印象。

3、实验结束后,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两部分学生对代课老师的印象不同:看到印有"热情"字眼材料的学生,比看到印"冷漠"字眼材料的学生,对代课教师有比较好的印象,在问卷中还形容他"是一个能体谅他人,不拘小节,幽默,脾气好的人"。

4、参考答案:理论正确(4-5分);结合实例分析(4-5分)5、Asch(1946)的实验:假设甲、乙两人:甲先生:精明、勤勉、冲动、善辩、倔强、忌妒;乙先生:忌妒、倔强、善辩、冲动、勤勉、精明。

让受试主观评定对两人的印象。

受试给甲先生较多正面印象。

(3分)所谓为首因效因,是指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并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

(2分)首因效因告诉我们:先行信息对印象形成有关键影响。

最明显表现在对人的第一印象的重大作用。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案例

社会心理学案例

心理学案例分析一、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皮格马林翁效应(“期待效应” )案例回放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

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

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

1963年,罗森塔尔和福德告诉学生实验者,用来进行迷津实验的老鼠来自不同的种系:聪明鼠和笨拙鼠。

实际上,老鼠来自同一种群。

但是,实验结果却得出了聪明鼠比笨拙鼠犯的错误更少的结论,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

对学生实验者测试老鼠时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没发现欺骗或做了其他使结果歪曲的事情。

似乎可以推断,拿到聪明鼠的学生比那些拿到笨拙鼠的不幸学生更能鼓励老鼠去通过迷津。

也许这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因为实验者对待两组老鼠的方式不同。

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

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

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案例分析1、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

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

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

凡是老师寄予良好期望的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帮助和厚爱,师生感情融洽,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学习,积极上进,心情舒畅、情绪高涨。

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

(期望的正效应)反过来,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学生害怕或不喜欢老师,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对该学科没有兴趣,上课无精打采。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及记录范文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及记录范文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及记录范文案例:一个寒冷的半夜,警察正在街上巡逻,忽然发现一个青年从一个商店出来,这是个辍学的少年,名叫拉里。

商店里丢失了大笔的钱,警察于是尾随拉里,并勒令拉里举手,这时拉里转身用枪打伤了警察。

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哪些角度来分析呢?1、从动机理论解释动机理论强调关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动机。

从拉里袭警来看,他有这个需要,也有这个动机。

作为辍学青年,深夜闯入商店盗窃,本身就是生存的需要和动机,而自由也是这样,如果被警察抓住,就会失去自由,那么就无法让他满足对自由的需要,因此会让他产生一种紧迫感,感觉自己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动机,他完全有理由开枪射击警察。

2、从学习理论来解释人们现在的行为是由过去的经验所决定的。

辍学青年这个身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成长的环境不同于很多正常的学生。

或许从小就看很多暴力的节目,或处在在一个不和谐的生长环境中,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让他学习的不是和平地处理事情,而是“以暴易暴”。

在被警察发现后,根据他以前习得的经验,听从对方或许会让自己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于是就偏向于相信自己的经验,用暴力来保护自己。

或者是因为某些残忍的罪犯的案子的报道,使得社会对其产生广泛的关注,而人们普遍的谴责情绪在拉里的心理会产生一种崇拜,因此极有可能去模仿罪犯的杀人行为,而媒体的报道正是强化了这种倾向。

3、认知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依赖于其如何感知社会环境。

这里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解释:第一,感知以前的社会环境。

即是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长大,比如冷漠,比如暴力,从而使他的行为更倾向于固定在一个非常态的模式中,他遇到一些事情可能会以一种极端的保护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当然也包括了伤害别人。

第二,感知现有的环境。

在认知理论中也提到关注现有的感知,强调个人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的重要性。

当时身处黑夜,人物仅仅有自身和警察,是与白天街上人群熙熙攘攘截然不同的景象,一般人都会感受到紧迫。

此时他的认知就和白天的不同,即使面对的情景一样。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目录一、案例背景介绍 (2)二、案例选择及分析目的 (2)1. 案例选取原则与过程 (3)2. 分析目的与意义 (5)3. 预期分析成果 (6)三、案例分析——以某社区为例 (7)1. 社区概况及背景介绍 (8)2.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区现象分析 (9)3. 社区内个体行为与社会心理因素探讨 (11)4. 社区人际关系网络研究 (11)5. 社区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2)6. 社区内群体行为分析 (14)四、案例分析——以某组织为例 (15)1. 组织概况及背景介绍 (17)2. 组织内部社会心理学现象分析 (17)3. 组织成员行为动机研究 (19)4. 组织内部沟通互动研究 (21)5. 组织领导力与团队协作影响因素分析 (21)6. 组织文化建设与社会心理学关系探讨 (23)五、案例分析总结与启示 (25)1. 案例分析结果概述 (26)2. 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现 (27)3. 实践启示与建议 (2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29)一、案例背景介绍本案例涉及一名名为小明的青年,他性格内向、社交能力较差,常常感到自卑和孤独。

在学校和工作中,小明经常遭遇同伴的排挤和嘲笑,导致他越来越孤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小明参加了一个志愿者活动,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自信心得到了显著提升,他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个案例展示了社会心理学在个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心理学是如何解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的,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或情境来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本案例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案例选择及分析目的选择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案例:我们将挑选那些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案例,以确保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

法律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3篇)

法律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案例选取一起发生在某中学的校园欺凌事件,通过分析事件中涉及的个体心理和行为,探讨法律社会心理学在校园欺凌问题中的应用。

(一)事件概述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李某,因家境贫寒,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

某日,李某在放学途中,被同年级的王某、张某等五人围攻。

王某等人以李某家境贫寒为由,对其进行辱骂、殴打,并抢走了李某身上的钱财。

此次欺凌事件持续了约20分钟,直至路人路过并报警,李某才得以脱身。

(二)事件后果1. 李某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出现了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

2. 李某学习成绩下滑,逐渐失去自信,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

3. 王某等五人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公安机关拘留,并受到学校处分。

二、案例分析(一)个体心理分析1. 李某:李某性格内向,家境贫寒,导致其在校园中缺乏安全感,容易成为欺凌对象。

在遭受欺凌时,李某的求助行为不足,未能及时得到帮助,导致身心受到伤害。

2. 王某等人:王某等五人可能存在以下心理问题:(1)攻击性:王某等人可能存在攻击性人格,容易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攻击行为。

(2)从众心理:王某等人在欺凌李某时,可能受到同伴的影响,认为欺凌行为是“正常”的。

(3)自我保护:王某等人可能认为欺凌行为可以保护自己在校园中的地位。

(二)社会心理分析1. 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中的不良风气,如攀比、欺凌等,可能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2.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溺爱或忽视,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进而引发校园欺凌。

3. 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度不足,导致校园欺凌事件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三、法律社会心理学应用(一)法律层面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打击力度,明确法律责任。

2. 严格执法: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严厉打击,让违法者付出代价。

3. 加强司法救助: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

(二)社会层面1. 提高社会认知:加强社会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揭示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分析,探讨社会心理学在解释和理解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案例一:“同理心的力量”在1997年,一场名为“同理心的力量”的社会心理实验在纽约地铁站进行。

实验者假装摔倒在地,观察周围乘客的反应。

结果显示,当实验者表现出痛苦和需要帮助的迹象时,绝大部分乘客会主动伸出援手。

这一实验展示了同理心在社会互动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使人们产生关怀和帮助他人的愿望,还能促进社区和睦和合作。

案例二:“大众焦虑”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广告和媒体的影响日益显著。

研究发现,消费者通常会受到所谓“大众焦虑”的影响。

这种焦虑是指人们因为担心自己不符合主流价值观或社会标准而感到不安和不满足的情绪。

举个例子,当某个品牌的广告宣传出现大量具有完美身材的模特时,许多消费者会受到外貌焦虑的影响,进而购买与美容相关的产品。

这一现象提示我们,社会心理因素在人们的购买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案例三:自我确认理论自我确认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们渴望被他人接受和赞同。

一个经典的实验例子是“蓝眼睛和棕眼睛”的案例。

在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小镇上,一位教师告诉学生蓝眼睛的孩子比棕眼睛的孩子更聪明、更优秀。

结果,蓝眼睛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积极行为和学习成绩的提升,而棕眼睛的学生则退步了。

这个实验揭示了自我确认理论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人们对于他人的评价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案例四: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经常参与各种群体活动。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与其个人特质和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其中一个经典案例,研究者将一群志愿者分成犯人和监狱警卫两组进行模拟监狱环境下的实验。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在社会心理学中,案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用于深入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表现、行为和思维过程。

通过分析案例,研究人员可以揭示人们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和相关理论。

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高中生,他从小就是一个内向、不善交际的孩子。

他在学校里总是避免和人群接触,经常独自一人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

他的成绩一直很好,但是缺乏与同学的互动让他感到孤独和焦虑。

此外,他还经常被同学取笑和排斥。

案例分析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互动中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通过自己的认知对信息进行解释和理解。

小明在学校遭受同学嘲笑和排斥时,他怎样解释这些情境呢?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小明可能会出现一种认知偏差,即自我中心偏差。

他可能认为同学们嘲笑他是因为他自己的问题,而不会考虑到其他可能的原因。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会加重他的孤独和焦虑感。

社会规范理论社会规范理论强调社会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小明在学校里的孤立和嘲笑可能是因为他违反了一些社会规范。

例如,他不愿意参加课余活动,不参与集体玩耍等。

这些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可能导致他在同学中的排斥和嘲笑。

集体攻击行为集体攻击行为是指一个群体中的个体集体对另一个个体进行攻击和排斥。

在小明的案例中,同学们集体嘲笑和排斥他,可能是因为群体心理的影响。

当个体在群体中感到安全和受支持时,他们可能会更加自信和友善。

相反,当个体在群体中受到排斥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更加焦虑和孤独。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得到他人的关心、理解和支持的程度。

在小明的案例中,他缺乏对他的社会支持可能是导致他焦虑和孤独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没有人可以倾诉自己的困扰和烦恼,缺乏心理上的支持可能会使他的情况更加恶化。

心理干预针对小明的案例,心理干预可能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

通过心理咨询和支持,小明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情感。

此外,他可以学习一些社交技巧和策略,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的常见实例与案例解析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的常见实例与案例解析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的常见实例与案例解析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行为及其内在机制的学科。

而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分支学科。

在社会心理学中,常常运用实例和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析相关理论和概念。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的几个常见实例,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和解析。

实例一:集体意识与群体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集体意识和群体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例如,在足球比赛中,当一个球队的球迷处于激昂的氛围中,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些冲动的行为,如喊叫、举起旗帜等。

这种群体行为可以归因于集体意识的形成。

集体意识指的是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所表现出的普遍思维模式和行为特征。

通过分析群体行为的实际案例,可以深入了解集体意识的形成和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实例二:权威人物与顺从行为在心理学中,顺从行为是指个体在面对权威人物或者群体压力时,无意识地服从其指令或意见。

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就是一个著名的实例。

在该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对另一个"学习者"进行电击,而这些电击实际上是假的。

实验发现,当有权威人物指示被试者继续给予电击时,绝大多数的被试者都会顺从,并继续给予更高强度的电击。

通过这个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权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顺从行为的心理机制。

实例三:认知失调与行为改变认知失调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面对矛盾信息或冲突态度时,产生内心不适的状态。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认知失调的情况,比如在购物时发现某种产品的价格高于预期,但又非常向往该产品,这时就会引发认知失调。

为了解决这种不适,个体可能会通过行为改变来减轻认知失调。

比如,如果个体最终选择购买该产品,他会通过寻找产品的优点来主动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减轻认知失调。

通过认知失调的案例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实例四:自我实现预言与心理影响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个体在对特定情境或其他人的预期影响下,按照这些预期来表现和行为,从而实现预期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第三组)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第三组)

1、绪论案例分析一、在学习社会心理学中,微贱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随场所的不同而不同。

研究既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在控制条件下),也可以在现场进行(日常生活场景中)。

并且,它也随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相关研究(探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自然关系),或是实验研究(通过操纵一些因素来考察它们对其它因素的影响)。

而西维则不这样认为。

问:1、实验室实验法是什么?2、微贱的观点正确吗?试分析和比较社会心理学中的几种研究方法?答案: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其基本特点是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正因为这样,实验室实验法通过可以明确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作用。

2、正确。

【答案要点】(1)四种研究方法的定义及其具体形式:a.观察法(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b.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c.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法);(2)a.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其现实性(主要是与实验法比较而言)。

b.观察法的主要缺点(只要是与实验法和档案法比较而言)(3)a.实验法的优点: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b.缺点:外在效度低而且难以消除被试者的反应倾向性和实验者对被试者的影响等。

(4)a.调查法的优点:与实验法相比,具有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比较大等特点b.缺点:与实验法相比,主要在于准确性方面2、社会影响与相符行为案例分析一、1998年,田纳西一所高中的老师报告说在她的教室里有一股汽油的味道;不久,她就感到头痛、恶心、呼吸急促、头晕目眩。

她的班级停课之后,学校的其他老师也报告出现相同的症状。

最后只好全校都停课了。

每个人都看着那个老师和一些学生被救护车送走。

但是当地的专家检查之后并没有发现学校有任何异常。

复课之后,却有更多的人报告出现症状。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科学。

通过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过程进行研究,揭示了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应用。

某公司的员工关系紧张,经常出现团队合作不和谐的情况。

在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从个体的心理特点入手。

在这个案例中,员工之间的关系紧张可能与个体的性格特点有关。

比如,一些员工可能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导致了沟通不畅;另一些员工可能性格过于强势,导致了团队合作时的冲突。

这些个体的心理特点对团队的合作产生了影响,需要通过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和解决。

其次,我们可以从社会环境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公司的工作环境、组织结构、领导风格等因素都可能对员工关系产生影响。

比如,如果公司的组织结构过于僵化,员工之间的沟通可能会受到限制;如果领导风格过于强势,员工可能会感到压力和焦虑。

这些社会环境的因素对员工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影响,需要通过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和解决。

最后,我们可以从群体心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员工之间的关系紧张可能也与群体心理有关。

比如,一些员工可能会出现“群体性无责任感”,导致了团队合作时的懈怠和不合作;另一些员工可能会出现“群体性偏见”,导致了团队合作时的歧视和冲突。

这些群体心理的因素对员工关系产生了影响,需要通过社会心理学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和解决。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在分析和解决员工关系紧张的情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个体心理、社会环境和群体心理的分析,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希望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参考和帮助。

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着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过程。

它不仅对人的个体心理进行研究,还关注人的心理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解决矛盾纠纷的过程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应用。

案例一:邻里纠纷的调解在社区生活中,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例如,一对邻居因为争执噪声问题导致关系紧张。

这时,社会心理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调解。

1. 社会认知的理解:通过分析双方的态度、观点和行为,理解双方背后的动机和需求,以及冲突产生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面谈等方法,了解双方的主观感受。

2. 情绪管理:对于情绪高涨的邻居,社会心理学家可以运用情绪调节技巧,让他们冷静下来。

例如,教导他们通过深呼吸、放松等方式来减轻情绪。

3. 沟通技巧:社会心理学家可以教导邻居们有效的沟通技巧,例如倾听、表达观点和需求的能力,以及非暴力沟通等。

这样可以确保有效的信息传递,减少误解和偏见的出现。

经过一系列的调解措施,邻居们可以增进理解、互相妥协,并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

这个案例表明,社会心理学在邻里纠纷解决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案例二:工作团队的合作冲突在工作环境中,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冲突常常成为影响工作效率和氛围的重要因素。

社会心理学可以为团队解决冲突提供以下帮助。

1. 团队建设: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社会心理学家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拓展训练、游戏等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降低成员间利益冲突的可能性。

2. 角色认知:社会心理学家可以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角色,并理解其他成员的角色。

通过清晰分工和角色界定,可以减少合作冲突和责任模糊。

3. 冲突管理:社会心理学家可以提供冲突管理的指导。

例如,教导团队成员如何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以及如何寻求相互妥协的解决方案。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工作团队可以减少冲突,提高合作效率,增强工作氛围和团队凝聚力。

社会心理学实践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实践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实践案例分析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通过对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互动和影响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的社会心理学实践案例,探讨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

案例一:群体性决策与集体智慧以"蜂鸟"项目为例,探讨群体决策如何利用集体智慧来达成最佳结果。

"蜂鸟"项目是一个开源软件开发项目,在该项目中,各种类型的开发者通过网络协作完成工作,并共同贡献代码。

该案例可以引出以下讨论点: - 群体性决策是否能够产生比个人决策更好的结果? - 集体智慧如何发挥作用? - 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提高群体性决策的效果?案例二:符合规范化与从众行为以斯坦福监狱实验为例,探讨符合规范化和从众行为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一项由斯坦福大学进行的社会心理学实验,目的是研究在虚拟监狱环境中个体行为的变化。

该案例可以引出以下讨论点: - 个体在符合规范化和从众行为中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 这些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 - 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来引导和改变人们的行为?案例三:群体认同与偏见以蓝眼族群实验为例,探讨群体认同和偏见如何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蓝眼族群实验是一项由美国教育家简·埃利奇于1968年进行的社会心理学实验,通过将学生分成蓝眼族和棕眼族,观察他们之间产生的偏见和歧视。

该案例可以引出以下讨论点: - 群体认同如何形成?它对个体是否有重要影响? - 偏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少或消除偏见? - 了解这些现象对我们构建更包容和平等的社会有何帮助?总结本文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探讨了社会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群体性决策、符合规范化与从众行为、群体认同与偏见等都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了解这些原理和应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人类行为,在社会中创造更积极和平衡的互动关系。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群体行为等角度,分析一个实际案例中涉及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案例背景:A市某小学在校园内开展了一项寒假书法班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并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然而,活动开始后不久,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们将重点分析以下两个社会心理学问题:一、社会认知问题:该书法班活动的通知是通过每个学生的家长传递的,这就引发了社会认知问题。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情境进行认知的过程。

通过家长之间的传递,信息传递可能会出现失真和变形,甚至完全不准确。

这会引发学生和家长之间信息理解上的差异,导致活动的预期效果无法实现。

二、社会影响问题:该书法班活动只在校园内进行,没有邀请社会上的专业书法老师参与。

这引发了社会影响问题。

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力。

若是请专业书法老师参与,学生在书法技巧和艺术理解上能够得到更好的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同时,家长也能够从专业指导中获得参考,提高对孩子学习的期望,进而促使学生更加努力。

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下:一、社会认知问题解决:1. 统一渠道:学校将相关信息通过校内公示栏、班级群和家长会等渠道发布,以确保每个家长都能够收到准确的信息。

2. 多种形式宣传:不仅是通过书面传达,还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形式进行宣传,以确保家长们都能够了解活动的内容和目的。

3. 及时反馈: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学生和家长对活动的问题、疑虑和建议可以直接反馈给相关负责人,及时解决问题。

二、社会影响问题解决:1. 邀请专业书法老师参与:学校可以邀请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书法专业知识的老师参与书法班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学习资源。

2. 激发学习动力:通过组织书法比赛、展览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案例分析一、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关系中的思考、情感与行为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就是“人在群体中”的思维和行为。

人是社会性动物,而社会可以为人类提供资源、保障和文化的交流、传承,也可以为人类带来挫折、痛苦和不幸。

因此,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非常重要。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及其变化、人际关系、群体行为、心理三角和人际传播等方面。

该学科研究方法既包括实验室研究,也包括现场观察、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等等,因此研究方法多样、应用范围广、实践价值高。

二、案例分析1.纳粹集中营的心理影响在二战期间,纳粹政权建立了一系列的集中营,将大量人群关押在其中,这导致了相当多的人经历了极为恐怖的体验,同时精神受到非常严重的摧残。

在这种环境里,人们被迫面对着非常极端的问题,他们的行为和思维如何发生变化呢?据研究发现,集中营里并不是所有人都与当时的制度保持完全一致,还是有相当少数的人遵循着自己的道德观念去对待所需面对的生命困境。

经过研究,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遇到极端情况时,并不总是像想象中那样紧跟集体中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一些人能够自觉地用自己的思想、信仰和行为去对抗环境的威胁,他们以自己的良心进行反抗。

这个案例的意义在于几百万人类失去了自由、人格和理智的悲惨经历,给当代人带来了非常深刻的警示。

集中营的毁灭实践告诉我们: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不仅仅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受到自身的价值观和心理素质的影响。

2.社会角色的心理影响在日常社交中,每个人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这些“角色”是根据不同的社会关系和情景的变化而变化的,如家庭中的角色、工作中的角色等等。

社会角色的心理影响是指在乘着这些“角色”下,个体的行为和思想受到了无形的影响。

一个人在不同的角色下,展现出的行为方式、认知方式以及情感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林就发起了一项社会心理学的实验,他在一段时间内将普通人随机分为“狱卒”和“囚犯”,并模拟了一场监狱里的实验,探究了掌管监狱的权力如何对那些保持了基本良知的人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摧残和剥削。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绪论案例案例一: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1879年,一个名叫诺尔曼·特里普诺的美国心理学家第一次就常识性社会心理学的假设进行了实验。

让10-12岁的孩子单独或成对地卷钓鱼线(但不告诉他们真实的意图)。

结果发现,许多孩子在两个人一起卷时的确卷的更快。

创立了社会心理学的粗略模式:模拟现实世界情形的实验,要将研究者的真正目的掩盖起来并对变量进行存在与不存在时造成的对比研究,这一方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模式,且社会助长一直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案例二:克劳兹的故事克劳兹是纽约某一贫民区长大的孩子,刚刚过了他20岁的生日。

他的父母在他十岁时离婚了,父亲因为吸毒和抢劫被判入狱,母亲也抛弃了他。

克劳兹从小就和一群小流氓混在一起,偷窃,抢劫、吸毒,什么事都干过。

去年的12月25 日圣诞夜,他趁着一个小商店店主全家过圣诞节的机会,从小商店后面的窗户里爬进去,偷了一大包东西出来。

在他刚刚觉得大功告成时候,正在附近巡夜的警察皮特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皮特喝令克劳兹站在原地,但克劳兹并没有理会皮特,而是撒腿就跑。

皮特鸣枪示警,这时克劳兹也拔出自己携带的手枪,向皮特射击,并打伤了皮特,克劳兹因此得以逃脱。

一年后克劳兹在抢动银行时候被警察抓捕归案,他因为一系列的罪行被判终身监禁。

对于这件事不同的理论会怎样解释克劳兹的攻击性呢。

在生物理论看来,攻击是一种本能,尤其是与人类的染色体特异性或激素水平的变化或大脑受伤等等。

而学习理论则会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此外,理性决策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对克劳兹的行为都会赋予不同的解释。

案例三:你会选择哪扇门——你的判断概率有多高?假设你正在参加一个游戏,你可以选择三扇不同的门:在其中一扇门的背后是一辆轿车,而另两个门后面是山羊。

你选择了一号门,然后主持人说我们来看一下另两个门后面到底是什么,主持人打开了三号门,后面是山羊。

然后他问你:“你是否会选择二号门?”这个时候你会改变主意,转而选择二号门吗?在你继续阅读之前,请你先做出你的选择。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乌合之众在社会心理学中,乌合之众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一群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集体行为和思维模式,而不是独立的个体行为。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乌合之众的行为常常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乌合之众的案例非常丰富。

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默顿的实验。

默顿的实验是一项关于人群心理的实验,其中参与者被告知他们正在参与一项关于语言识别的实验。

然而,实际上,他们是被要求遵循其他参与者的错误答案。

实验结果显示,即使参与者知道他们的回答是错误的,他们仍然选择与群体保持一致。

这表明个体会受到群体的影响,而不是依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

乌合之众现象的另一个案例是拥挤恐慌。

当人群聚集在一个封闭或有限的空间中时,拥挤恐慌往往会发生。

在2003年的东京长崎站惨剧中,23人死亡和超过600人受伤,就是拥挤恐慌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会失去理智,盲目地跟随他人的行动,导致了人们的踩踏和伤亡。

乌合之众的案例还体现在集体决策上。

斯蒂文斯的实验是一个经典案例。

实验中的参与者被分成两组,一组是"共和党人",一组是"民主党人"。

然后,他们被要求在两个问题上进行决策,结果显示,每个群体的成员倾向于支持他们所属的政党,而不是依据自己的判断做决策。

这说明,乌合之众的影响会改变个体的决策过程,使其更容易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

乌合之众现象对于我们理解人群行为和思维模式非常重要。

它揭示了个体在群体中容易失去独立思考的倾向,更容易受到群体影响。

这种现象不仅在乌合之众的行为中存在,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和行为中。

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乌合之众的影响,并学会在群体思维的压力下保持独立思考。

对于个人而言,理解乌合之众现象对于提高自身决策的质量和减少盲目从众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学会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群体思维中保持独立性。

此外,对于组织和社会来说,也需要重视乌合之众现象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范文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范文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范文案例背景在公共场合,人们经常会面临不同的社会互动场景,其中心理学变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案例为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案例描述在一个大型购物中心的电梯前,一名女性身穿休闲服装,手上拿着几个购物袋,看起来很疲惫。

当电梯门打开时,已有一些人在等待上电梯。

然而,在电梯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选择犹豫不决,不敢先进去,导致电梯门再次关闭。

女性看到这一情况后,带着一丝无奈和苦笑,继续等待下一班电梯。

社会心理学解析社会规范对行为的影响在这个案例中,人们在面对选择进入电梯的问题上,很多人都遵循了一种社会规范,即不愿意挤进一个已经很拥挤的空间。

这种规范被称为个人空间规范,人们在公共场合不愿意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因此在电梯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许多人选择主动退让。

社会影响与集体行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当有人选择不进入电梯而导致电梯门关闭时,其他人很容易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选择不进入电梯。

由于大家都遵循着个人空间规范,空间资源无法有效利用,造成了群体行为的不协调。

社会责任感与行为决策在这个案例中,人们也面临一个道德困境,即是否主动为他人让出进入电梯的机会。

这与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

有些人可能考虑到女性的情况,愿意为其让出空间,但大部分人不愿意主动表达这个行为,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行为过于主动而被他人质疑或评价。

结论与启示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人际互动中,社会心理学的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规范、社会影响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等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决策。

对于个体来说,我们应该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否能够在适当的时机主动为他人让出空间。

对于群体来说,我们应该建立一种互助和协作的氛围,避免因为社会影响而导致资源浪费。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观察并了解这些社会心理学因素的影响,同时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案例案例一: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1879年,一个名叫诺尔曼·特里普诺的美国心理学家第一次就常识性社会心理学的假设进行了实验。

让10-12岁的孩子单独或成对地卷钓鱼线(但不告诉他们真实的意图)。

结果发现,许多孩子在两个人一起卷时的确卷的更快。

创立了社会心理学的粗略模式:模拟现实世界情形的实验,要将研究者的真正目的掩盖起来并对变量进行存在与不存在时造成的对比研究,这一方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模式,且社会助长一直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案例二:克劳兹的故事克劳兹是纽约某一贫民区长大的孩子,刚刚过了他20岁的生日。

他的父母在他十岁时离婚了,父亲因为吸毒和抢劫被判入狱,母亲也抛弃了他。

克劳兹从小就和一群小流氓混在一起,偷窃,抢劫、吸毒,什么事都干过。

去年的12月25 日圣诞夜,他趁着一个小商店店主全家过圣诞节的机会,从小商店后面的窗户里爬进去,偷了一大包东西出来。

在他刚刚觉得大功告成时候,正在附近巡夜的警察皮特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皮特喝令克劳兹站在原地,但克劳兹并没有理会皮特,而是撒腿就跑。

皮特鸣枪示警,这时克劳兹也拔出自己携带的手枪,向皮特射击,并打伤了皮特,克劳兹因此得以逃脱。

一年后克劳兹在抢动银行时候被警察抓捕归案,他因为一系列的罪行被判终身监禁。

对于这件事不同的理论会怎样解释克劳兹的攻击性呢。

在生物理论看来,攻击是一种本能,尤其是与人类的染色体特异性或激素水平的变化或大脑受伤等等。

而学习理论则会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此外,理性决策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对克劳兹的行为都会赋予不同的解释。

案例三:你会选择哪扇门——你的判断概率有多高?假设你正在参加一个游戏,你可以选择三扇不同的门:在其中一扇门的背后是一辆轿车,而另两个门后面是山羊。

你选择了一号门,然后主持人说我们来看一下另两个门后面到底是什么,主持人打开了三号门,后面是山羊。

然后他问你:“你是否会选择二号门?”这个时候你会改变主意,转而选择二号门吗?在你继续阅读之前,请你先做出你的选择。

许多人会认为在这个时候是否改变决策都没有什么差异。

原因是他们认为在主持人打开其中的一扇门之后,剩余的两扇门背后有轿车的概率是相同的。

然而这并不是正确的答案。

正确的答案是你应该改变你的决策。

对于这个问题,萨万特是这样来解释的:当你从三扇门中挑选第一扇门之后,你就有三分之一得机会获得大奖,而有三分之二的机会获得山羊。

但是随后主持人上台来给你提供线索。

如果轿车在二号门,他就会选择三号门来给你看;而如果轿车是在三号门,他就会选择二号门来给你看。

因此,如果奖品是在二号门或者三号门的后面,你只要改变你的决定,你就可以获得大奖,只要它是在二号门或三号门的后面。

但是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决定,那只有奖品在一号门后面的情况下,你才能够得奖。

社会知觉和认知案例案例一:尊重的力量某日富商闲来无事,就到大街上散步,刚走不远,他看到前面有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正满脸堆笑地向他走来,眼神里充满渴望。

富商见此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毫不犹豫地将一元钱丢进推销员的怀中,就缓步走开了。

他以为能听到一句感谢的话,回头看时正遇上推销员那不领情的眼神,他才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就连忙返回,很抱歉地对推销员解释说:“对不起,我刚才忘了拿笔,希望你不要介意。

”说着便从笔筒里取出几支铅笔,最后又说:我们都是商人,都不能做赔本的买卖。

你有东西要买,而且上面有标价,我照价付给了你钱,我也要拿走我买的东西。

”这件事富商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只是觉得对任何人都应该尊重,不管他自己是否需要。

几个月过后,富商出席一个商业活动,作为公众人物,许多人都与他寒暄。

快到中午用餐时,他身边的人不那么多了,这时一位穿着整齐的年轻人迎上前来,用充满感激的目光注视着他,富商感到很纳闷,但一时也想不起来这个人是谁,此时年轻人说话了:“您早就不记得我了吧?我也是才知道您的名字,但不管您是一个名人还是一个普通人,我永远忘不了您。

我是数月前那个铅笔推销员,当时您的举动给了我足够的尊严。

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像个乞丐,一个推销铅笔的乞丐,不配得到任何人的尊重。

因为很多人都只给我钱,并没有拿走一件商品,他们都认为我是一个乞讨者,直到您走过来并告诉我,说我是一个商人为止。

您虽然拿走了一元钱的商品,但却为我重新找到了尊严。

您的话使我重新树立了自信,我立志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商人,今天我做到了。

谢谢您!”尊重他人能使他人获得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心的提高。

案例二:对美貌的刻板印象及美貌的相对性戴恩让大学生被试观察三个与他们年龄相近的人的照片,有魅力、中等魅力、缺乏魅力。

要求被试在27项人格特质上逐个评价三个人(婚姻、事业),结果发现人们对长相漂亮的人的评价要高于一般的人,人们往往认为漂亮的人婚姻幸福,职业较好,威望也高。

与不漂亮的人相比,漂亮的个体更为自信、温暖、诚实、强壮、谦虚、友好、合群和有知识。

这恰恰表明了对美貌的刻板印象,也即人们认为美的就是好的。

但是美貌并不是绝对的。

比如影视世界往往被漂亮的人所占据,一些人认为这些完美的形象产生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标准,很少有人能达到。

这些传播媒体所造成的漂亮标准,在日常生活里是否确实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呢?为了验证这一点,肯贝利等人(1989)设计了一项现场研究。

他们在男性大学生看一部“霹雳娇娃”(由三位漂亮女士主演的电视剧)的前后访问这些大学生。

实验中两名实验者的助手到大学生宿舍,请他们帮忙解决一项私人争论,让大学生评定照片(这张照片事先已被评定为中等,在一个7分量表上得4分)上的女孩的漂亮程度。

正如预测的一样,刚刚看过“霹雳娇娃”的男学生对相片上女孩的评价比未看过的低。

该研究揭示了漂亮的对比效果:外貌一般的人常因为另一个刚出现过的异常漂亮者,而被认为较不具吸引力。

肯尼斯和维勒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想知道对比效果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而与其相反的辐射效应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他们假设是由于长相一般的人和漂亮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这种差异。

为此,肯尼斯设计了一项研究,实验中被试看到两个人,其中一位是长相一般的目标个体,另一位是外貌较好或是其貌不扬的比较个体,这两个人有时扮作朋友,有时为陌生人。

这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产生了不同的效果(陌生人、朋友);当他们被认为是陌生人时,产生对比,而当两人是朋友时,则产生辐射效应。

案例三:香味:正在消失的非语言线索?——香水的销量虽然没有爆跌,但是正在稳步下降华尔街日报,1998年12月27日——Ari Kopelman 的总经理在拜访朋友时经常设法看一看主人的卧室。

在一个又一个的化妆台上,他看到一大堆用了半瓶的香水堆积着。

“每个女人一定都积压了能用157年的香水。

Kopelman先生说。

人们称它为嗅觉器官的转变。

如今,女人们走在走廊上,上班和外出吃饭,香水的香味少多了。

亚特兰大一位31岁的叫Mary Collins的市场主管说:“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香水和在它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了。

”香水工业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那时作战回来的Ggs为他的情人带来了经典的Chanel 5。

随后昂贵的香水成了梳妆台上必备之物。

香水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60亿(美元)的盛况。

但它的发展在90年代初慢了下来。

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以每年2%到4%的速度下降。

异变的女人们开始在上班时回避使用香水……潮流的制造者们抓住这一情况展示他们自己低调的香水产品。

淡雅化给香水工业带来了发展。

但他仍然继续着人们逐渐放弃使用传统的大牌香水的过程……“我过去经常购买Chanel和Joy 。

”巴尔的摩的一位叫Dorothy Liadaklis 的女士说。

但她现在随便买一些药店的浴用凝胶代替。

“我不知道发生改变的是香水还是我自己……”面部表情、目光接触、手势、身体动作——这些是非言语沟通的基本通道。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香味也是一种非言语线索。

毕竟,通过使用香水,我们能向别人传达微妙——或不微妙的信息。

“我是浪漫的”“我是敏感的”“我是神秘的”——可使用的词语之多只会受到广告的想象力的限制。

那么为什么各年龄段的人都减少了香水的使用——或者,至少他们花高价买丰富的广告所宣传的名牌产品的愿望减少了呢?可能有很多因素导致了这一趋势。

首先,世界各国的人们——尤其是美国,香水的最大市场之一——现在都非常频繁地换装。

而且,一个人如果穿着牛仔裤和汗衫,就没必要使用50美元一盎司的香水了。

第二,如上文所说的,有工作地女性不愿意擦着浓烈的香水上班。

她们觉得那会给老板和同事传达关于职业行为的错误信息。

先后,香味有转淡的趋势(如有软啤酒和清谈食品)似乎也呼唤淡雅的香水。

并且这些香水在比大规模商场里的香水部便宜的地方——药店——就能买到。

总之,许多趋势结合在一起减少了女人和男人对香水的使用。

这对于香水工业来说是一个坏消息,但却使许多对浓烈的香味感到刺激和厌烦的人感到高兴。

不管怎样,越来越多的人断定他们能通过除了与鼻子有关的通道以外的其他通道来进行非语言沟通,这是很清楚的。

人际关系案例案例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恶性校园枪击案——他为何开枪杀人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恶性校园枪击案的制造者,震惊全美枪杀案凶手赵承熙是CS爱好者,读大学时,赵承熙总是戴个帽子,坐在后排,很少在课堂上发言,也几乎不与人交谈。

他的同班同学回忆说,在英国文学入门开课第一天,大家都围坐在一起介绍自己,但赵承熙却独自坐在一旁一言不发。

老师发现他在签名册上只写了一个问号,于是问他“是叫问号吗?”赵承熙还是不回答。

写作课教授露辛达·罗伊说,两年前赵承熙写了很多表现愤怒和暴力情绪的诗歌,令她十分担心,于是叫他不要参加集体课,另外对他进行辅导,还劝说他去做心理咨询。

但显然这些方法都没有奏效。

赵承熙曾写过两个剧本,有十几岁孩子讨论杀害老师的情节,还有男孩与其继父大打出手的描写。

犯罪学教授苏桑·古德尼:很明显他时不时承受着某种困扰或者折磨,很明显他需要发泄出来,这些剧本是他抒发内心世界的一种途径,因为他无法对其他人敞开心扉。

赵承熙案例出现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攻击性行为原因的思考,是游戏暴力导致还是属于个人人格问题,抑或是一种新类型的精神疾病,类似于邱兴华的杀人行为等等。

案例二:旁观者效应:他们为何不实施救人行为1964年3月13日凌晨,一位妇女在纽约市被谋杀了。

这位妇女的名字叫凯蒂,她的工作是酒吧管理员,当时她正下班回家。

当她从停车场穿过街道回到她住的公寓时,一个拿着匕首的男人逼近她。

她开始跑开,但是男子赶上并且揪住她,并且用匕首刺她。

她大声呼救,许多公寓的灯都亮了,人们从窗口探出头来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这名攻击的男子准备离开,但当他看到没有人过来帮助受害者时,他又回过头来刺杀这位妇女。

她又尖叫起来,但他猛捅数刀,直至她死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