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的虚实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虚“与”实“
语文教学中的“虚”与“实”蒋家冲小学刘春玲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
为了教好这门学科,语文老师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的费尽心思制作精美的课件,有的呈现各式各样花样翻新的朗读,有的在阅读课上提出数不清的问题引发思考……这样的课堂总是活泼又热闹,老师充满激情,学生表现踊跃,但当我们安静下来反思教与学的得失的时候,我们会极不情愿地发现,学生的收获甚少,说不出学会了什么,学生通过学习没有什么变化,这应该就是语文教学中的“虚”吧!那什么是“实”呢?我觉得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在听说读写各项语文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我认为这就是“实”。
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学能力而忽视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华而不实,得不偿失,每每会在教学过后徒添烦恼。
为了让我们教师减少烦恼,学生得到收获,我觉得语文教学要务实去虚,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教学目标。
首先,我觉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它不是闹气氛,而是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中,提高专注度,保持学习热情继续学下去。
写字教学不能仅仅是让学生模仿,而应该让学生学会欣赏,要引导学生细致地分析字形结构、各部分比例、笔画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尝试,体验写字的过程,教师亲力亲为的鼓舞作用是巨大的,同时教师只有亲身体验了,才会真正了解学生写字的难度,指导学生的时候就能有的放矢。
教师的评价要及时,不合要求的作业要重做,好的作业要展示给全班学生看,甚至贴到教室外面去给全校学生看。
培养正确的朗读习惯要落实到学生的每一次朗读上。
每个学生都要有朗读的机会,可以请能力强的学生读段落,也可以请能力差的读句子。
可以全班轮着读,每人读一句。
每次读之前老师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不添字、不掉字、不倒读、不错读、不结巴,读完以后进行评价,多表扬多鼓励,但错误一定要指出。
要求多了,练习多了,评价多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疏密有致、虚实相间的教学探讨
疏密有致、虚实相间的教学探讨有效教学的“效率”常常使教育偏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表现出:“紧迫” 、“风风火火”、“着急忙慌” 、催命鬼似的,满堂灌;教学环节过多,教学常常出现云上漂的情况,教师却往往只沉浸在量的成就感中,沉浸在教学表面的华丽中,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也造成了教学的浪费。
我觉得教学应该是一种艺术,应该疏密有致,虚实相间。
这里我介绍一种教学的艺术——空白的教学艺术。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凡艺术,无论书法、绘画,还是戏剧、建筑,无不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从而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呈现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艺术历来讲究对“白”的妙用,并以此作为艺术家造诣深厚的重要标志。
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已成共识,因此,它也应像其它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空白”艺术,追求那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从而使语文教学有虚有实、有疏有密、有疾有缓,跌宕多姿,妙趣横生,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压强”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事物均可视为一个格式塔(意为“构成整体”或“完形”),是由各要素重新编码构成的一个全新整体。
当人面对这一整体中某些不完全或有缺陷或空白的格式塔刺激时,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力、进取的“内驱力”,迫使大脑皮层活动以填补“完形”,这种对“完形”结构的追求一旦实现,便给人以极为愉悦的感受。
这一理论,对语文教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于一味地注入,教师往往不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消化能力,认为学生自学、思考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还不如嚼得烂烂的全部倒给学生“省事”。
这显然是错误的。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如同母亲给小孩喂饭一样,如果母亲把小孩看成是“没有牙齿的人”,只管一口一口地喂,不给小孩咀嚼、品尝的机会,那么这个小孩一定会消化不良。
其原因在于这中间缺少一个“反刍”的过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虚实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虚与实在我们教研组平常组织的听课中,总觉得其中有一些不谐之音,值得引起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正视。
否则,将严重影响新课程的实施,影响新课改的推进,影响新理念的渗透,影响新教法的采用。
一、教师引领不够一青年教师执教《跨过海峡的生命桥》,组织学生学完生字,便让学生通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感受。
学生读时,老师静立旁观;学生说时,老师一味地微笑点头,几乎没有什么评价和引导。
课后,我们提出质疑时,这位老师却不以为然地说:“新课程不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吗?”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当做到九个“尽可能”、四个“不先”,明白四个“不等于”。
九个“尽可能”是: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先提;得失尽可能让学生评价;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检查尽可能让学生自查。
四个“不先”是指:学生能讲的教师不先讲;学生能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读的教师不先读;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先做。
教师要明白的四个“不等于”,即放手不等于甩手;自主不等于自流;群言堂不等于乱言堂;因势利导不等于千依百顺。
二、规范学生不力在这十几节课中,我们多次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同学们,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你想写哪几个字就写哪几个字”,于是,就有不少学生拣最简单的一读、一背、一写了事。
诚然,教师的初衷是要体现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但是,教师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却没有给予相应的责任。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应当这样理解:(1)新课标中提出的“致力于”要花更多的是时间和力量,不同于以往的“培养”;(2)新课标中所提的“语文”,是作为一种文化而提出的,不同于以往所提的“语言文字”,不只强调其工具性;(3)新课标所指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不同于“语言能力”,不是单项要求,而是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4)“形成与发展”表达了语文课程的过程意识。
探寻语文课堂教学“实虚”境界[论文]
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虚”境界课堂教学既需专业又要艺术。
老师应顺应时代的改变,调整自己的教学技巧、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愉悦。
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技巧还要探寻虚实的更进一步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技巧情境创设一、教学内容的实虚结合教学内容的虚实结合可以从微观和宏观来扫描。
宏观扫描:从宏观上去辨认虚实的面目,或许对语文老师来说,知识就是实实在在的课堂的东西,而品德、修养以及价值观等是飘渺的、是空的、是虚的,因此我们不难从以下语文教学术语中区分实虚的面目。
简单一点去定义就是从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去烛照实与虚那更形象不过了。
微观扫描一:从微观上来管窥教学内容的实虚结合,指的就是语文的知识和能力、语文的知识与方法这两个方面。
度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力军,勿庸置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要立足于知识的传授。
如果缩放到一篇课文中去对应,就是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优美片段、简单的文体知识以及课文的结构特点等,这些都是迁移知识形成扎实能力的基础,是语文这座金字塔实体的底座,看的见、摸的着,实实在在!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实”的具体的表现。
然而,如果当初金字塔仅仅盖成只有实体的底座而没有艺术美感的塔身,那么岂不是让涌往埃及的今人大跌眼镜?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引导、组织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生成新的能力,在转化的过程中衍生出的能力和体验得以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得到见证和巩固甚至在实践中得以愉悦,这就是教学内容中的“虚”的魅力,是无形的,但是魅力远在有形之上。
不难看出实虚的关系如同金字塔的外形。
“实”是实在有形的塔底,“虚”是在“实”的基础上累积起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微观扫描二:语文的知识与方法是教学内容的另一方面,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方法在教师传授知识中得以提炼和总结,所总结和提炼出新的方法就是以后掌握知识的基础。
语文课堂是包罗万象的大箩筐,仅仅靠课堂几十篇文本的载体还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实),更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语文学习的方法,唤醒学生对学习方法掌握的意识(虚),知识与方法这二者实虚的有机结合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只身走向语文的深处。
小学语文课程教案写作技巧之虚实结合
小学语文课程教案写作技巧之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案写作中的重要技巧。
通过虚实结合,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介绍虚实结合的概念和在小学语文教案写作中的应用技巧。
一、虚实结合的概念虚实结合是指教师在编写教案时,灵活运用虚构的情节和真实的素材,使教学内容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
通过虚实结合,教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虚实结合的应用技巧1. 创设情境:在教案中引入适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的描述和设想,揣摩人物的思维和情感变化,从而理解知识点。
例如,在讲述《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情感变化时,可以设计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让学生通过贾宝玉与黛玉的对话,感受到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感情纠葛。
2. 运用对比:通过对比虚构和现实的事物或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
例如,在讲述《童话故事》时,可以引入一个虚构的人物,与真实的童话故事人物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并分析故事中的不同之处,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 创造角色:在教案中设计一些虚构的角色,让学生通过扮演这些角色来学习知识。
例如,在教授《三字经》时,可以设计一个虚构的人物小明,让他与学生进行对话,一起朗读和理解《三字经》中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积极性。
4. 运用幻想:通过引入一些虚构的元素,增加教案的趣味性和想象空间。
例如,在讲述《西游记》时,可以设计一个虚构的场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孙悟空的伙伴,一起踏上取经之旅,通过这种幻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
三、虚实结合的效果通过虚实结合的教案编写,可以使语文课程更加富有情感和趣味,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虚实结合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
总之,虚实结合是小学语文课程教案写作中的一项重要技巧。
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合理运用虚实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谈谈虚与实的关系》教案
《谈谈虚与实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虚与实的概念,并掌握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虚与实的定义及区别2. 虚与实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 虚与实的辨析方法4. 虚与实的实践案例分析5. 虚与实的价值判断与伦理考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虚与实的定义、关系及其应用;虚与实的辨析方法;虚与实的价值判断与伦理考量。
2. 教学难点:虚与实的辨析方法;虚与实的价值判断与伦理考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与实的定义、关系及其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虚与实的实践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事物。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虚与实的辨析方法及价值判断与伦理考量。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虚与实现象。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虚与实的概念、关系、应用等内容的教学课件。
2.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虚与实的实践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 讨论题目:制定虚与实的辨析方法及价值判断与伦理考量的讨论题目。
4. 练习题:准备一些关于虚与实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虚与实的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虚与实的定义,让学生了解虚与实的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虚与实的实践案例,让学生从多角度看待事物,理解虚与实的关系。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虚与实的辨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练习巩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虚与实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关于虚与实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虚与实的概念、关系及其应用的掌握程度,分析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一语文教案 谈谈虚与实的关系
高一语文教案谈谈虚与实的关系高一语文教案:谈谈虚与实的关系1、训练按一定的目的从课文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解文章辨证立论,突出重点,广征博引,层层深入的写法。
3、认识治学中占有材料与钻研理论的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文章辨证立论,突出重点,广征博引,层层深入的写法。
难点:治学中占有材料与钻研理论的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预习要求预习课文,提炼的观点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注吕叔湘(1904-1998.4)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江苏丹阳人。
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考取江苏省公费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
1938年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大学、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学校从事教学和研究。
1950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1976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
1980年中选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
1987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荣获首次吴玉章奖特等奖。
1991年中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现代汉语八百句》等。
他治学严谨,著述材料丰富,引证充分,阐述详尽,见解精辟。
(一)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从观察、实验中来。
(二)理清文章的脉络:文章围绕“虚”与“实”的关系,广征博引,层层深入。
全文可分为三个局部:第一局部(第1—2自然段):全文的总纲,提出论题并说明了观点:理论从事例中来,事例从观察、实验中来。
第二局部(第3—6自然段):具体阐述理论和事实的辨证关系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法。
高一语文:谈谈虚与实的关系(教学方案)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高一语文:谈谈虚与实的关系(教学方案)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高一语文:谈谈虚与实的关系(教学方案)教学目的:1.训练按一定目的从课文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解本文辩证立论,重点突出,广征博引,逐层深人的写法。
3.认识治学中占有材料与钻研理论的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设想:1.解读本文,关键要抓住“虚”与“实”的关系,理清课文的脉络,重点认识围绕基本观点立论辩证,广征博引、层层深人的论述特点,理清文章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课文的重点。
2.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开场白:1980年10月22日,中国语言学会成立。
吕叔湘先生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的讲话。
全文分“中和外的关系”、“虚和实的关系”、“动和静的关系”、“通和专的关系”四个部分,分别论述了语言研究工作中需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
本文是其中的第二部分。
题目是选作教材时编者加的。
文章虽然“主要谈汉语研究”,但正如作者所言“在不同程度上也适用于其他方面”,对于一般治学和研究问题,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包括写作时处理好选材与立意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简介:吕叔湘(1904—1998),江苏丹阳人。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全国文字改革研究会主席,中国语言学会会长,语文出版社社长,并担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全国人大第三、四、五、六届代表,五届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
2024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虚与实
2024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虚与实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虚实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
实,指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内容、知识点、实例等实际存在的元素;而虚,则是指教学中的意境、情感、想象等抽象、非实体的元素。
虚实结合,就是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的培养。
实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起点。
通过实的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仅有实的教学是不够的,因为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这就需要虚的教学来发挥作用。
虚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
通过虚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义,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进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将虚实结合起来,既要注重实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虚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的提升。
2. 虚与实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中,虚实结合体现在多个方面。
实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字词句篇的学习、语法规则的掌握以及基础文学常识的了解等。
这些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备知识。
而虚的教学内容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例如,通过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主题思想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安排虚实教学内容的比例。
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实的教学内容,帮助他们打好基础;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适当增加虚的教学内容,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感悟文本。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虚实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和融合。
实的教学内容可以为虚的教学内容提供支撑和依据,而虚的教学内容则可以深化实的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用哲学的眼光解读语文课堂——语文课堂中的虚与实
卷首语虚与实,是常用在艺术领域的一对概念。
荀子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由于“粹”,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
“虚”和“实”辩证地统一,从而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由艺术推而广之到教育,我们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呢?如何让“虚”与“实”相结合、相统一,进而创造和谐的课堂之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两者缺一不可。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虚与实的辩证统一。
任何一节课,目标的制定、课堂的提问、问题的指导、评价的层次等等,都存在着虚与实的关系。
具体落实在语文教学之中,所谓的“虚”,就是一种忽略,忽略一切与“粹”无关的事物。
课堂上的“虚”即一切与学科学习无关的东西:眼花缭乱可有可无的课件、无休止的延伸与拓展等等。
所谓的“实”,应该就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要务,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综合实践和运用的能力。
课堂上集中精力所要呈现的典型的情节和案例,即是我们所说的“粹”,这也是必须要做实之处。
虚与实的关系处理好了,课堂的关系自然也就理顺了。
练习书法时,经常听到一些大师谈论“留白”,那些留白的虚处往往蕴含着风骨和韧劲。
在很多艺术形式中能看到这一点。
比如,中国传统的戏曲舞台上,没有繁杂的布景,也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舞台上的景和魅力存在于演员曼妙的动作和神态之中。
一个扬鞭的姿势,就能让你感觉策马奔腾的气魄与震撼。
虚实结合给人带来了故事情节背后诸多思考的空间和情境。
课堂也是如此,我们常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在一节课中我们关注得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本色演出。
抛开华丽的表演和无关的干扰,学生的智慧与能力更能吸引观课者的注意。
因此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我们需要处理好虚与实之间的关系。
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简简单单教语文”,大道至简,简约之中透露出大智慧。
课堂教学交往中的虚假与真实
课堂教学交往中的虚假与真实武胜县叶家庵小学校何小舟交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行为,但对交往进行系统的和理论上的探讨则是较晚的事情。
二战以后,交往理论开始从单纯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迅速扩大到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领域,引起了西方哲学家对交往理论的高度重视,交往的哲学研究获得了重要的进展,交往理论也因此逐步发展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
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较为社会的临近,交往实践观也倍受关注,成为对当代哲学主题转向的积极回应,并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
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渗透到教育领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认识教育教学活动。
一、课堂教学交往的意蕴哈贝玛斯对交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研究交往问题,在哲学层面上要从相互关系入手,只要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称得上相互关系,因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则是被动的、单向的,这种被动的、单向的关系是不能称为相互关系的。
这表明,交往是在主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活动,它反映的不是人与自然或人与物之间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即主体间性,“交往的主体间性和主体间的内在相互关系构成了交往概念的本质。
”主体间性是交往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交往的本质。
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之间的互识与共识,即主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解。
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离不开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课堂教学最终要实现的是期望理解(教师希望学生所获得的理解)与实际理解(学生自己的真实理解)的统一,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共识。
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种交往形式。
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课堂教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交往行为,有着诸多的区别。
从目的上看,课堂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内容上看,课堂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内容具有全面性,而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差异性,因而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从过程上看,课堂教学目的的实现是一个有计划的和长期的过程;从构成要素上看,课堂教学主要由教与学两类活动组成,这两类活动同时展开,相互作用,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双边、共时、交互作用性以及主体的复合性。
《谈谈虚与实的关系》教案
《谈谈虚与实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虚与实的概念,掌握虚与实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虚与实的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哲学思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
二、教学内容:1. 虚与实的定义2. 虚与实的关系3. 虚与实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与实的定义和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领域中虚与实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虚与实的关系及其意义。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引发学生对虚与实的思考。
2. 讲解虚与实的定义:阐述虚与实的概念,解释虚与实的区别。
3. 分析虚与实的关系:讲解虚与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虚与实相辅相成的道理。
4. 案例分析:挑选不同领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虚与实关系。
5. 讨论与思考:让学生结合案例,探讨虚与实的关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虚与实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虚与实的概念和关系。
2. 选取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其中的虚与实关系。
3. 思考虚与实在生活中是如何相互转化的,举例说明。
4. 探讨虚与实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其意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思考题答案:评价学生对虚与实关系深入思考的能力。
4. 小组讨论:assess student collabo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hrough group activities.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哲学和逻辑思考的教材,供学生深入学习。
2. 案例资料:收集不同领域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或白板,展示案例和重点概念。
《谈谈虚与实的关系》教案
《谈谈虚与实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虚与实的概念,并掌握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虚与实关系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虚与实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虚与实的概念及其关系,虚与实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虚与实关系的理解,虚与实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与实的概念、虚与实的关系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虚与实的知识解决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虚与实关系的理解及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课件:虚与实的图片、案例等素材。
2. 教学道具:实体物品,如球、盒子等,用于演示虚与实的关系。
3. 分组讨论材料:纸张、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虚与实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虚与实的关系。
2. 讲解虚与实的概念:讲解什么是虚,什么是实,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表现。
3. 讲解虚与实的关系:阐述虚与实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广告、电影特效等,让学生了解虚与实在实际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虚与实关系的理解及应用。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虚与实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虚与实的重要性。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虚与实的知识解决。
9.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虚与实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虚与实的辨别与应用教学内容:介绍虚与实的辨别方法,分析虚与实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教学安排: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辨别虚与实,并讨论其在科技、艺术、经济等领域的应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虚与实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虚与实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而课程改革的实施的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
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只能是“水中月,雾中花”可望而不可即。
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将所思所悟整理如下,请大方之家指教。
落实虚实结合教学理念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益1.智育与美育结合,推荐不同篇目,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由于传统语文教育中“读死书”惰性思维并未根除,再加上某些教师有意无意地过分强调书本结构的正确性、权威性,来强化学生“唯书是从”,“生搬硬套”地去依赖、迷信必修教材的意识。
其结果,学生应有的潜能得不到开发,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诉求未得到重视,反而培养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和惰性心理。
这种做法违背了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加以改进。
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现代社会对高中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只重视智育这一“实”的方面的落实,并不足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反而会损害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减弱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因此,应该推荐不同篇目,丰富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性认知,重视美育这一“虚”的方面的落实。
例如,可以推荐《窦娥冤》《生命进行曲》《凤蝶外传》《婴宁》等不同风格的文章供学生学习,这些篇目未必对高考应试有明显的帮助,但对学生认识生命、社会,感知生活中的美有切实的帮助。
2.课堂教学设计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虚实两个方面的需求。
学生不仅有提高语文成绩的实际需求,也有享受语文魅力的精神需要。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兼顾学生这两个方面的需求。
仅就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基本工作而言,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
以往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会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
虚实结合 实践教学
虚实结合实践教学虚实结合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方法,旨在通过结合虚拟和实际的场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虚实结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工具,如虚拟实验、模拟演练、实地考察等,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的环境中模拟实际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首先,虚实结合可以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资源。
虚拟实验可以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验操作,探索知识。
这样的实验方式既能避免潜在的风险,又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同时,通过模拟演练,学生可以在虚拟的情境下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场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性。
其次,虚实结合能够增加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在实地考察中,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真实的环境,观察到各种现象和细节,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和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虚拟实验和模拟演练,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此外,虚实结合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虚拟实验和模拟演练中,学生可以进行团队合作,互相协作完成任务。
通过合作,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在实地考察中,学生也可以通过合作和交流,共同探索问题的答案,拓宽视野,积极参与学习和讨论。
总之,虚实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结合虚拟和实际的场景,可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资源,增加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并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和应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高中数学课堂“虚.实互补教学法”的研究
高中数学课堂“虚.实互补教学法”的研究摘要: “虚?实互补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由真实教师组织,许多虚拟教师辅助,二者形成一个指导共同体,在教学中相互补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该教学法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出一种新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自主学习;真实教师;虚拟教师;虚实互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改革将促进教学策略的重大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由传统的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
“虚?实互补教学法”就是我们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和打造出的一种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法。
一、“虚?实互补教学法”的内涵“虚?实互补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真实教师组织,虚拟教师辅助,二者形成一个指导共同体,在教学中相互补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里“实”是指课堂中的真实教师,是课堂组织的元首,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进行不断巡视,对学生个别辅导,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逐块点拨、落实。
“虚”是指课堂中的虚拟教师,是真实教师的助手,每时每刻都陪伴在每位学生的身边,对学生进行即时引导、解疑。
虚拟教师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编写的自学辅导教材。
我们把这个辅导教材命名为“虚拟教师”,其编写依据以下原则。
1.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不仅对学习过程具有引导功能,而且是学生评价自己学习结果的依据。
为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每一章节的前面都要安排准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便于学生对照目标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2.根据教科书实际内容设置若干“自主学习块”高中数学每节内容一般都是线性的,逻辑非常鲜明,层次清晰、环环紧扣,如果前面的内容不掌握,后继的学习就不能进行,需要对学习内容及时复习巩固,需要老师及时点拨。
虚实结合的政治课教学
虚实结合的政治课教学1政治课教学虚实关系概说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如果把教师教得过程看着“实”的话,那么,学生学的过程就是“虚”;如果把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过程中的“一板一眼”看着“实”,那么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在教育观的指导下对教育模式的选择等则为“虚”;如果把知识的落实,答题能力的提高这些通过考试能考查出来的东西看作“实”的话,那么,知识内化,理想的确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些通过试卷难以考察出来的素质则为“虚”。
2处理虚实关系的基本要求2.1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一定要设法克服政治课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毛病: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
从而导致死记硬背有余,灵活运用不足。
这不仅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窒息了人的创造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讲得少而精,讲得有目共睹而富有哲理;教学组织活动形式要生动活泼,富于创意;课堂运行节奏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还要注意适度宽松的课堂氛围的营造和特定情感的渲染,以达到“有声”和“无声”的和谐统一。
2.2政治课教学是塑造灵魂的课,要正确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教师本人应当是个“有思想”的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也只有这样,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才能用好用活教材,才能使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形神兼备”。
2.3在教学中仅重视知识的内化、理想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进步,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找到它的形成机制和培养途径。
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知识与学会学习、学习知识与学会做人、学习知识与学会“思想”、模仿与创新的统一,使政治教育成为有“灵魂”的教育。
3处理好虚实关系的几点做法3.1求实务虚。
它有两层含义。
一是要真正处理好以上虚实关系,首先要做好“务虚”的工作,即做好给自己“充电”的工作,否则,欲速则不达;二是在给自己“充电”的过程中,又要处理好“专”与“博”、“土”与“洋”、“内行”与“外行”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实、虚关系
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实、虚关系相较于旧版的《课程标准》,修订后的课标关于语文教学性质、内容和价值功能的表述有所突破,体现了对于传统语文观、教学大纲的尊重和传承,尽管还不很到位,但我以为已经比较明确地揭示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其中开宗明义的短短一段文字,反复强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便点明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必须定位和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
尽管没有涉及“语言的理解”问题,但我觉得这种进步实际是回归和反正,表明了标准研制者的理性、他们对于语文规律的把握的精准,而最后一句“基本特点”的“复习”和“背书”,也可以发现他们的智慧。
既然如此,照理对于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问题就应该从此获得解决了。
但实际并非如此简单,常言说得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人文”(实际不是真正的人文,很多是假人文或者是准人文)的种子已然播下,跳蚤已然成形,不少老师和有着相当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专家型教师因此而生的观念和实践流布甚广甚深,必须要正本清源,必须要拨乱回正。
解读课标中的上述文字,我觉得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解决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应包括理解)目标的“工具性”一定是语文学科的第一特性、第一目标、第一价值。
人文价值的实现应该也一定是伴随着上述价值的实现在有无之间、自然热然、顺理成章中达成的。
对此问题的理解我这里引用一位作家的关于小说创作的一段话加以说明。
小说家刘庆邦在《小说中的实与虚》一文中说:“每个人做梦,都是对生命个体的一种虚构。
梦的边界是无限的,可以做得千奇百怪,匪夷所思。
但梦有一个前提,梦者必须有生命的存在,如果生命没有了,就再也不会做梦了。
树和树的影子,必须是先有树,再有树的影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虚实关系
摘要:“务实”和“务虚”是法宝,其中的务虚的手段可以很好的解决思想精神状态
上的问题,用务虚的手段解决学生学习态度思想问题,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精
神状态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务虚在教学上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务虚discuss principles;务实deal with concrete matters relating to work;
精神energy;行为action;
互为关系interplay
务实和务虚,同时存在于事情发展变化始终。
务虚与务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
方面,务虚是针对思想环节而言的。
而务实则是将思想贯彻落实,形成效率的过程。
没有“务虚”的帮忙,务实就会失去精神动力,就会在前进中失去斗志。
务实
也就难以落实。
从哲学角度看。
物质和意识分别代表着“实”和“虚”实是虚的物质基础,虚是
实的外在表现。
没有脑组织就没有思维。
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有什么样
的物质就能形成与之对应的意识形态。
作为“虚”的意识也能对“实” 对物质,起作用。
科学合理的思考能锻炼大脑,聪明才智合理合法运用能造福人类。
反之,如
果用脑不当则会对大脑产生生理上的负面影响。
如果聪明才智用在邪门歪道上就
会危害社会。
务虚和务实同样贯彻教育工作的始终,并发挥着作用。
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
双手协调一致一起发力,才能把学海之舟推向彼岸。
关于务实和务虚在学校教学
中的作用,我们要明白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务虚和务实是同时存在且依存相互促进的。
他们共
同推动事态发展。
谁也离不开谁。
在教学工作中, 务虚与务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务虚, 就是做好学生的思
想工作、严格考勤、严肃学风。
务实, 抓好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提高学生的学
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只务实, 不务虚, 就是只埋头拉车, 不抬头看路, 教学工作没
有目标、方向、计划和清晰的思路,课讲的再好再认真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学习,对于教学来说就是一种蛮干。
但是,只务虚不务实教学工作就没有进展, 事情
就没有结果,就会陷入“空想”
务虚是务实的前提, 务实是务虚的目的。
在教学工作中, 务虚与务实二者缺一
不可, 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说得多, 研究得多, 但做得少, 落实得少, 形式上的东西多, 效果差, 就是作风漂浮。
只知道讲课, 不知道如何提高学生兴趣, 缺乏策略、方法, 缺乏精神动力。
事情也是干不好的。
大家都想做实干家, 都倡导务实, 抨击务虚。
殊不知, 务虚本无错, 只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务虚的同时, 必须狠抓落实, 一
步一个脚印地去实干、去实现任务目标。
其次:务虚与务实并不矛盾
我们根据不同的班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务虚形式来解决学生
学风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习目的目标问题,就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务实的态度,具体分析不同班级不同学生,来解决客观存在的不同问题。
就是承认学生的心理
素质,精神状体,思想作风、观念认识能深深的影响教学质量效果,承认意识对
物质的主观能动性。
其本质就是实事求是。
而能够促进事情发展的务虚,实质上
就是务实。
相反如果务实能顺利进行,务虚才能深刻,思想上才会有更深刻更鲜
活的体会和认识。
并能让务虚的方法得到实践的检验。
再次:务虚与务实统一于教学实践,接受实践检验并推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务虚不等于“务空”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形式。
最终目的是为了服
务教学这个最大“实”。
为务实服务。
同时在实践中,能够让方法得到检验。
教学工作中的“务虚”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学习态度、课堂考勤、穿着打扮、
思想认识、学习目标,理想志气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表面看来有“虚”的形式,但不论对于组织和个人来说,都是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只有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才能有效
地去化解学习中的矛盾和困惑,促使学生充满信心、步调一致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既然在教学工作中务虚是这样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把务虚做好呢。
一,必须弄清楚教学工作中的“务虚”要解决什么问题。
我认为,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务虚”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
生的理想、信念的培育问题;二是对学习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等有一个正
确认识和理解的问题;三是具体工作中的思想观念问题,以及矛盾和困惑的化解。
这三个层次的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必须通过各种“虚”的
形式来解决。
二,要协调运用各种“务虚”形式,把“务虚”做真、做细、做活。
传统教学工作中“务虚”的主要形式有开班会、思想政治课、搞班级活动、搞
文艺活动、谈话谈心、批评和自我批评等。
过去的实践证明,这些形式只要运用得
当是很有成效的,它们仍然是当前教学务虚手段的基本形式,但要根据新的情况主
动适应、紧紧跟进。
如可以利用各种现代化媒体、现代的信息网络手段来开展班
级活动,甚至还可以网上搞文艺活动。
现代的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创新而可靠的平台。
什么叫做真呢?首先,我们对学生教育、宣传的例子内容应该是真实的、合
乎实际的;其次,我们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要有真情实感、真心实意;再次,实
施务虚手段的教师对要求学生所树立的种种观念,自己本身要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三、解决实际问题,把务虚落到实处。
务虚最终也要实事求是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
因此解
决实际思想问题是教学务虚工作中的的一项主要任务,因此应该把能否解决学生
学习动力,言行品德,理想觉悟,方面的问题作为务虚是否落到实处是否取得实
效的重要标准。
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往往是实际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不到解
决在思想层面上的反应,因此解决思想问题必须首先着力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各种
实际困难和问题。
在充分把准思想症结的基础上对症下药。
而现在一些教育工作
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是从一些世人皆知的大道理作手,空谈理想空谈崇高,
忽视了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关系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 学生很难接受,因
此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再通俗的道理如果脱离了实际,也就成了空话、套话。
,
从浅显的道理入手, 解决思想问题背后的症结,循序渐进地进行疏导,把大道理
化为点滴的关心和爱护,既要善于讲道理, 又要努力办实事才是务实的务虚工作。
四、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我们积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积极务虚, 就是为了教育人、培养人, 它内在
地包含着对人的关爱与服务。
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在教育人的同时, 把尊重人、关心人、引导人、帮助人作为重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否则, 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学生有着自己的权利、利益和独立的人格,因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不能抹煞他们的
合理利益、权利、情感和追求, 而是要给予切实的尊重, 积极地关心、引导和帮助
他们去努力实现这些心理需求。
要把服务全体学生作为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努力为学生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当然, 坚持以人为本, 服务全体学生, 也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所有需求, 而是要对他们的需求加以正确的引导, 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哪些是合理的, 哪些是错误的。
对于学生积极的、合理的利益和追求, 不仅要给予鼓励, 而且要创造必要的条件, 帮助他们通过努力逐步地去实现。
只有这样, 才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为集体奉献的积极性,才能为课堂创造良好的学风氛围。
参考文献
[1]谢越.论邓小平的“务实”与“务虚”[A].重庆社会科学,2006
[2]徐大伟、李玉珍.培养务虚人才的务实作风[A].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05
[3]狄希联.市场经济中务实与务虚的辩证法[A].大庆社会科学,1993
[4]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B].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