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
生产力布局名词解释

生产力布局名词解释生产力布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布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把生产力合理地布局到各个领域、地区和环节中去,从而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相互协调的生产力系统。
(1)按地区分布的生产力(2)按城乡分布的生产力(3)按各种所有制关系组合分布的生产力(4)按部门内部分工分布的生产力(5)按资源条件、特点和自然生态环境分布的生产力(6)按地理分布或经济区位分布的生产力(7)按国际合作的方式组合分布的生产力(8)按国际政治军事战略的需要分布的生产力(9)按地球空间分布的生产力(10)按时间分布的生产力(11)按文化习俗分布的生产力7、城市化率城市化水平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明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
国外大城市的人口多于农村人口,大都市区的人口多于行政建制区的人口。
它们的城市化水平往往高于其他地区。
城市化水平不仅受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影响,还受到制度、政策、科技进步、收入水平以及交通运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确定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必须考虑各方面的影响。
如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由于经济发达,产业门类齐全,就业机会多,吸引了许多周边地区的劳动力前来求职、创业。
而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虽然产业结构单一,但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有限,城市化水平很低。
9、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反映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关系,它包括: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或城镇人口/总人口××100%11、区域生产力优化战略区域生产力优化战略是指在生产力布局优化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的整体布局的总体要求,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对区域生产力诸要素的空间分布和配置进行综合性的调整和优化。
它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生产力发展的潜力,取得最佳的投入产出效益;也可以使生产力在更加适宜的范围内实现合理分工、专业化生产,提高区域竞争力。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本条件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本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为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条件。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本条件进行归纳。
一、政治方面的基本条件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保证事业的正确发展和顺利实施。
2.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人翁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力量。
3.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需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相结合。
只有通过科学决策,充分听取各方面的声音,广泛凝聚共识,才能确保事业总体布局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经济方面的基本条件1.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要基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2.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需要建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经济发展要以高质量为导向,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三、社会方面的基本条件1.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
通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2.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需要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
3.发展社会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包括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领域的不断完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知识复习(本科)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
中国的人口比重居世界第一位。
2、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k㎡,次于俄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四至点:西至点,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22′E;东至点,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03′E;北至点,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31′N;南至点,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4、位置:○1地球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东部,最大海洋太平洋西岸(介于地球上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与最大海洋太平洋之间/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东部东亚季风显著;加上青藏高原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造就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2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5、新疆:与毗邻国家的陆地边界线最长和毗邻国家最多6、山系:7、国土:狭义的国土指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8、简述中国地形大势的特点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答:特点:①中国地势西高东底,呈三级阶梯;②山地多,平原少;③以山地为骨架,形成了网格状的地形格局。
分界线:①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等。
②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第二章自然结构1、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阐述我国气候环境的特征。
答:我国气候的基本气候特征为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和水热同期。
下面分别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来阐述:(1)地理位置角度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完整版)物流经济地理---教学大纲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物流经济地理2、课程英文名称:Logistics Economic Geography3、课程编号:0616314、课程类别:专业课5、课程性质:必修课6、适用层次:汉族专科7、适用专业:物流管理8、开课学期:49、学时:理论课学时4010、学分: 2。
5二、课程教育目标《物流经济地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等部门的生产布局理论和地域组织的形成、特征、结构、分类和分区等基本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相关要求.课程教学中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其功能在于使学生掌握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等部门的生产布局理论和地域组织的形成、特征、结构、分类和分区等基本理论。
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物流问题。
本课程的重点是掌握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等部门的生产布局理论和地域组织的形成、特征、结构、分类和分区.第1章绪论本章教学内容:1。
1物流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1.1.1 物流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1。
1.2 物流经济地理的学科体系1。
2物流经济地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1。
2。
1 物流经济地理的主要研究内容1。
2.2 物流经济地理的基本研究方法第2章生产力布局与物流空间布局本章教学内容:2。
1 生产力布局2.1.1 生产力布局概述2.1。
2 生产力布局的原则2。
1.3 生产力布局的演变与问题2。
1.4 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2.2 物流空间布局2。
2.1 物流空间布局概述2。
2。
2 物流空间布局的原则2。
2。
3 物流基础设施布局第3章农业物流地理本章教学内容:3.1 农业与物流3。
1。
1 农业生产的特点3.1.2 农业物流的概念和分类3.1.3 发展农业物流的意义3。
物流经济地理

1. 物流经济地理物流经济地理是物流学和经济地理学相综合的一门学科,同许多相邻的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包括物流学、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是介于社会经济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2. 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学科。
3.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形成,发展条件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4. 生产力布局生产力布局亦成生产力配置,指生产力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和配置即在一定范围内(国家、地区、城市)生产力系统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生产力布局是一个由点、线、面、网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
生产力布局包括工业生产布局、农业布局和交通布局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业5.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生产力布局的条件包括影响生产力布局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条件、人力资源条件等。
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的条件是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
6.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a)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b) 类型多,区域差异显著c) 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7. 我国人力资源的条件1)人口数量2)人口素质3)人口结构4)人口分布8. 我国物流布局的概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四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已基本形成,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以中国内陆腹地的物流布局,以大城市为中心,以铁路为纽带形成的物流结,但我国的物流业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较低,物流的布局不合理,物流技术含量不高,物流横向联合薄弱。
9. 物流布局的基本原则和要求a) 计划化原则b) 直达化原则c) 短距化原则d) 钟摆化原则e) 集中化原则f) 社会化原则g) 服务化原则h) 标准化原则10.交通运输业的特点1)交通运输业不能产生新的产品2)交通运输业的产品具有同一性3)交通运输业的资产构成的特殊性4)交通运输业产品不能储存5)运输生产的安全性11.铁路运输的特点1)运输能力较大2)运输速度较快3)受气候影响小4) 运输成本低12.。
物流经济地理

第一章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生产布局的基本条件是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呢.中国位于北半球,是在全球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面距印度洋不远.中国国土大部分地处中纬度,最北境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北纬53度34分,最南境在广东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3度51分.中国国土最东境子啊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东京135度05分,最西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东京73度附近.中国国土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五分之一,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自然资源指对生产力发展与布局有影响的自然界中的各个因素包括:1土地2气候3陆地水4海洋5矿藏6动植物.第二章我国物流业的基本状况物流结点又称物流接点,是物流网络中连接物流线路的结节之处,所以也称为物流结节点.物流结点的作用是:对整个网络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执行调度、信息等神经中枢职能,在有些场合也称为物流据点,执行中枢功能的有称为物流中枢.物流结点的功能1衔接功能2信息功能3管理功能物流结点的种类1转运型结点2储存型结点3流通型结点4综合型结点第三章农业物流地理人类劳动的定向干预,这是农业生产最本质的特征.粮食作物是物理的一大对象小麦大量出产并转化为商品粮区为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安徽、江苏、四川、湖北.玉米大量出产与山东、河北、四川、辽宁、吉林.高粱集中出产于东北地区.大豆大量出产于东北地区经济作物是工业原料.粮食又称食用作物包括:谷类作物、薯类作物和豆类作物.我国粮食生产主要以细粮为主.青藏高原以青稞为主.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又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其中以冬小麦为主,其面积产量均占小麦总量的百分之80以上.冬小麦可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春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及六盘山、岷山和大别山以西的区.北方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六盘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南方冬小麦只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岷山、大别山以东的地区.玉米为杂粮之首.纤维作物是纺织工业的原料,主要包括棉花、麻类和蚕茧.蚕茧按蚕的食料不同可分为桑蚕茧、柞蚕茧和蓖麻蚕茧,其中以桑蚕茧,柞蚕茧产量最多.1桑蚕茧又名家养蚕集中分布在太湖流域、四川盆地和珠江流域.2柞蚕茧又名野养蚕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河南伏牛山地区是我国三大柞蚕产地,其中以辽东半岛的生产规模最大.麻类主要有黄麻、红麻、苎麻、和亚麻,我国世界上主要产麻国,主要生产黄麻、红麻、苎麻、亚麻.1黄麻以浙江产量最大2红麻有称洋麻3苎麻在国际上有“中国草”之称4亚麻以黑龙江最多花生是我国的第一大油料作物.我国是世界上生产油菜最多的国家.我国是大豆故乡.产量仅次于美国和巴西居世界第三.哈尔滨、辽源、长春,人称“三大大豆仓库向日葵是一种新兴的高产油料作物,以内蒙古产量最高.我国糖料以南糖北菜,以南方种植甘蔗,北方种植甜菜,其中以甘蔗生产规模较大.甘蔗以广西产量最大,是全国最大的产糖区,糖量占全国的百分之.甜菜以黑龙江产量最大.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甜菜糖产区.云南烤烟产量最大、质量最好.山东是我国烤烟种植历史最久的地区.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为我国的五大产茶省苹果是我国产量和消费量名列第一的大宗水果.山东是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地.梨也是我国的大宗水果,总产量居世界第一.称为我国三大果园的有:辽南丘陵、山东丘陵和珠江三角洲.我国三大鱼苗基地1太湖流域2江汉平原3西江流域胡椒以海南产量最多,云南西双版纳质量最好.人参吉林产量最大、质量最好.鹿茸以东北产量最高,质量也最好.虫草又名“冬虫夏草”中国农业生产的链状结构1产前准备2产中管理3产后加工4商业流通5最终消费五大环节.第四章轻工业物流地理轻工业是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加工工业部门.我国丝纺分为桑蚕丝纺织工业和柞蚕丝纺织工业.我国以桑蚕纺织为主.我国的桑蚕纺织工业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柞蚕丝绸生产国.浙江杭州是全国最大的麻袋生产中心.苎麻全国是湖南原料最充足、生产力最强,生产规模最大,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化学纤维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两大类.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化学纤维生产地.上海也一直是全国最大的服装生产中心.青岛啤酒最负盛名.烟台是我国着名的葡萄酒产地.辽宁省是全国生产纸张最多的省份.上海是全国最大的高级文化用纸产地.第五章重化工业物流地理华北区是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和供应区.西南地区以贵州产煤最多.煤炭运输布局指煤炭的基本流向既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和煤炭出关.电力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能源.我国的钢铁主要工业基地:鞍山、本溪、包头、上海、马鞍山、武汉及渡口现在的攀之花.主要的有色金属产区是:上海、辽宁、甘肃、湖南、及云南.有色金属是指:铁、锰、铬等黑色金属以外的所有金属.在工业上用途最广泛的有色金属有:铜、铝、铅、锌.有色金属的5个生产环节1采矿2选矿3粗连、4精炼、5轧制.2006我国水泥产量为亿吨居世界第一.专用设备是机械工业中产量最大的一类.仪表厂只要分布在:上海、重庆、西安、哈尔滨、南京、北京、德兴.发电设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哈尔滨、上海、四川、北京、武汉、天津.铁路车辆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大连、青岛、唐山、大同、戚墅堰、株洲、资阳、长春齐齐哈尔、浦镇、武昌、眉山、西安等地.汽车制造业只要分布:长春、上海、南京、济南、襄樊、沈阳、重庆等.船舶制造业主要分布:上海、大连、广州、天津、武汉、青岛等.飞机制造业主要分布:上海、西安、沈阳、成都、南昌等.我国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北京、上海、西安、武汉、成都、广州、南京、无锡等.第六章商业物流地理影响商业布局的主要因素1自然地理因素 2生产布局因素3人口因素 4交通因素商业布局的原则4点1工业品批发网点布局的原则 2农产品收购及批发网点布局的原则3零售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 4饮食服务行业布局的原则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4点1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中心形成的决定性因素2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是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3人口数量、密度和分布状况是商业中心形成的基本因素.4行政区划的建制和变更亦是影响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商业中心的作用和特征商业中心的作用3点1促进各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系2促进生产,引导生产,调整区域经济结构.3促进商品交换,强化商品流通,推动经济贸易的发展商业中心的特点4点1地区差异性 2综合性较强3聚集性较高 4辐射能力大我国商业中心的分布大型商业中心:商品流向规律是:商品沿着最经济合理的路线和方向,从产地到达销地的客观必然性.我国主要商品的流向1粮食——东北地区的小麦、大豆、杂粮南运华北、西运西北.长江流域的大米南运广东,北运华北,东运上海及沿海城市.2糖——基本上是南糖北运、西运,东北及内蒙古产的甜菜糖少量运至华北及西北.3盐——基本上是北方沿海场长芦盐流至华北、东北、华东、中部,南部沿海盐场流至华中、华南及南部地区,我国西部盐除本地消费外,还运至我国中部地区.4石油——我国石油主要分布于北方,基本流向是北油南运.原油运输以管道为主,其次是水运和铁路.成品油运输以铁路为主,运输量占总运量的百分之75,水运占百分之20,极少量用管道运输.5煤炭——主力是铁路,运煤路线是京广、津沪铁路和北方沿海线.煤炭总流向是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物流经济地理复习资料◆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结合,这是农业生产活动最本质的特征.◆亚麻纺织工业集中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以黑龙江省规模最大.◆以木本油料为基本原料进行油脂生产的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湖南有“茶油之乡”之称,综油生产在广东、云南.◆酒是一种含酒精成分的饮料,白酒被认为是“中国酒”的代表.◆重工业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工业,有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石油:我国石油工业主要分布于北方,因而石油的基本流向是北油南运.原油运输以管道为主,其次为水运和铁路运输.◆煤炭:我国煤炭运输的主力是铁路,主要运煤线是京广、京沪铁路和北方沿海线.煤炭的总流向是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东早西晚: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早.◆煤炭:世界各地的煤炭资源分布并不平衡,煤炭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世界煤炭资源的70%分布在北半球北纬30°~70°之间.其中,以亚洲和北美洲最为丰富.◆海上运输:指以船舶为工具,通过海上航道运送旅客或货物的一种运输方式,简称海运.◆霍尔木兹海峡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波斯湾地区的门户.。
生产力布局及中国生产力布局存在的问题

生产力布局及中国生产力布局存在的问题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课题组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4年第08期目前中国的生产力存在的问题有:区域产业同构程度有所上升,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区域发展相对差距虽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不断扩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聚集程度超越了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的规模和空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城市间的连结性和分工合作较弱,城镇化的聚集效应需进一步发挥。
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内涵(一)“生产力布局”起源于前苏联,也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空间规划以及产业集聚政策有相似之处“生产力布局”起源于前苏联,是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的一种形式和手段。
在前苏联,生产力布局是对地域分工的一种安排,而地域分工指社会分工在各生产地点及其总和之间的分工在空间上的表现。
决定地域分工首先需要对包括一般条件、部门条件和地方条件在内的各种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在全国范围内布置“综合地域(综合区)”。
综合地域(综合区)就是要确定不同生产部门在地域上的结合,这种结合要考虑到在全国范围内社会对物质资料的需要和为生产这些物质资料所必需的社会劳动,考虑到劳动在各个部门间的分配和在各个区域间的配置。
苏联的工业配置遵循下列基本原则:工业在全国的合理有计划地配置;工业接近原材料产地、燃料动力资源地、产品消费地;民族边疆和过去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全国经济区的经济和工业的正确工业化和综合发展。
那么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没有类似的情形呢?比较接近的是德国的空间规划,共有四级规划,分别为联邦级、州级、地区级、乡镇级规划。
在联邦层次上由联邦建筑与地区规划办公室编写并经由联邦运输、建设和住房部提交给联邦议会的《德国空间规划报告》,对密集地区、乡村地区、居住区和交通走廊、中心地区系统(高级中心、中级中心)等区域类型在全国的分布作出指导性的安排。
更为宽泛的则是对应于区域政策,换言之,也就是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布局与物流空间布局

重庆涪陵816军工洞体
1966年由周恩来总理签署命令批准在西南建设最早的
核工厂(代号:816工程)。 1966年开始了长达17年的建设,先后投入6万多建设大 军,经历了急建、缓建、停建3个阶段,总投资7.4亿 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到1984年止已 全部完成土建工程、85%建筑工程、60%安装工程。 洞内共有大型洞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 井130多条,洞体总长达20余公里。1984年,在整个工 程接近收尾时被中央军委宣布停建。 专家评说此洞特点为“三神”:神奇、神秘、 神圣。
物流园区 (2)专业化设施—各类运输枢纽、场站、仓储设施等。
3. 物流设施空间布局效率
(1)提高既有资源的整合和设施的综合利用 (2)加强新建设施在规划上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 (3)推进物流基础设施的合理空间布局与功能完善 (4)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和信息化功能
结束
生产力布局包括相互联系的3个方面的内容:①在特定时间 内,国民经济总投资的地区分配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分布地区、
地点的选择;②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生产部门、各生产要素
空间组合的安排,包括各地区内的投资结构的确定;③各经济 区域之间、各经济中心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与地区之间的分 工协作及其发展比例关系的确定。这些构成生产力布局的内涵。 生产力布局是一个由点、线、面、网组成的多层次、多侧 面、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
1.2 生产力布局的原则
1.3 生产力布局的演变与问题
⑴ 生产力布局的演变过程 一是三年恢复时期至“一五”时期
二是从“二五”时期到“五五”时期的“大三线”建
设时期 三是20世纪80年代 四是20世纪90年代
⑵ 生产力布局的主要成就
2013.7.23 陈湛匀教授 生产力布局理论分析

陈湛匀教授生产力布局理论分析生产力布局,是指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对生产力的总体布局。
从理论上说,生产力布局,是指生产力要素资源在区域空间上的配置或组合。
提出生产力布局问题,一是源于各类生产部门和企业所需要的空间条件上的差异性;二是源于地域空间上各特定地区所具备的空间条件的差异。
一般来说,生产力布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布局,也就是生产力的全国总体布局;中观布局,也就是产业部门布局和地区生产力布局;微观布局也就是城镇范围内企业内部的布局。
在“一五”期间,中国划分两大经济地带:沿海和内地;列了1958年,划分了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华中七大经济区。
在60年代, 为了战备需要,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三大经济地带,后将原来华中、华南区合并为中南区, 成为六大经济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又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内陆和西部边远三大经济地带。
每一个经济地带都存在着二元经济成分。
东部沿海地区生产力水平较高, 但资源相对不足, 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内陆地区生产力不发达,但资源占据优势。
从建国50多年来生产力布局战略调整的实践过程中,中央政府每一次对生产力总体布局的重大调整,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也经受了“公平”与“效率”抉择的痛苦。
国内外对优化生产力布局做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一系列的理论观点。
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1933年克里斯泰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1964年,杜贝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的关系学科;1978年涅克拉索夫区域布局规划理论。
19世纪30年代前,社会资源配置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主要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索罗-斯旺模型1-2-3、大推进论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5-6、低水平均衡陷阱论7和临界最小努力论8等平衡发展理论。
该理论是2 SolowRM. A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 70 ( 2): 203-223.2 SolowRM. Technical andtheAggregateProductionFunc-tion[ J]. ReviewofEconomicStudies, 1957, 39( 3): 327-345.3 SwanTW. EconomicGrowth andCapitalAccumulation[ J]. EconomicRecord, 1956, 32: 334-3614 Rosenstein-RodanPN. 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Eastern andSouth-EasternEurope[ J]. Economic Jour-na,l 1943, 53( 1): 43- 505 NurkesR. International Proble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52, 5( 1): 64-73.20 世纪60 年代和70 年代中心——外围理论,主要有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Myrdal,1957)、赫希曼的“核心-边缘理论”(Hirschman,1958)等;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从国家角度提出“中心—边缘理论”,对赫希曼的“核心—边缘区理论”进行了补充(Friedman,1966);弗里德曼认为,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从一个地区扩散,在另一个地区集聚,就导致了经济发展中心及其外围地区的形成。
运输经济地理-教学大纲

XX学院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XX 课程名称:运输经济地理课程性质:专业教育课程适用专业:物流管理课程负责人: XX 制(修)订时间: XX 专业负责人审核: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XX年XX 月《运输经济地理》教学大纲课程代码:XX适用专业:运输经济地理执笔人: XX 适用学期:第七学期审核人:学时: 18 制(修)订时间:XX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运输经济地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
《运输经济地理》研究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既包括各经济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区经济部门的结构、规模和发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门结构的相互关系,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
本课程探讨交通运输业等部门的生产布局、地域组织形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做运输经济业务作好铺垫。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本课程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其功能在于使学生掌握交通运输业等部门的生产布局理论和地域组织的形成、特征、结构、分类和分区等基本理论。
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运输经济问题。
本课程的重点是掌握交通运输业等部门的生产布局理论和地域组织的形成、特征、结构、分类和分区。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运输经济地理是一门综合性、逻辑性强,又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
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抽象的理论,将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到对经济活动实践的探讨和认识之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要注意数学特别是《运输实物》《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运筹学》《地理学》等课程中基本的分析方法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在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学习中,《运输经济地理》课程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经济思维模式、具备基本经济技能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经济的概念,掌握经济的普遍规律、重要的思想观点、经济的基本过程、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物流经济地理考试重点

物流经济地理第一章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1、我国国土最东境至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东经135度05分),最西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度附近)。
P12、土地资源是最重要、最基础的自然资源。
P33、全国各类用地面积:牧草地居前首、未利用土地第二、林地为第三、耕地为第四。
P44、人均水资源量在3000立方米以下为轻度缺水,在2000立方米以下的为中度缺水,正在1000立方米以下的为重度缺水,在500立方米以下的为极度缺水;水资源量折合径流深在150mm以下的为生态型缺水。
P65、我国著名的三大共生矿:①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矿②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③甘肃金川镍铜矿。
P7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是,世界上最多的民族。
我国人口分布是东部稠密,西部稀少;人口的产业结构上分布是,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流通和服务业。
P10重要思考题:第二章我国物流基本状况7、我国的物流布局:以沿海城市群为中心的四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的形成:P12①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
②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
③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
④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
中国内陆腹地的物流布局,以大城市为中心,以铁路为纽带,形成物流结点,我国的物流业经营分散,组织开幅度较低。
物流布局不合理,物流技术含量不高,物流分为横向联合薄弱。
8、物流布局的基本原则:①计划化原则:物流的组织管理要进行科学规划和计划。
实现物流合理化的首要条件。
②直达化原则:可以减少商品运送时间,创造时间价值,又可以降低物流费用支出。
物流企业组织物流合理化的主要形式或目标。
③钟摆化原则:④短距化原则;⑤集中化原则;⑥社会化原则;⑦服务化原则;⑧标准化原则。
P149、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以下方面:①外商投资企业(主体)②有新技术的企业,连锁经营企业和电子商务③部分国有大型企业。
生产力布局名词解释

生产力布局名词解释布局,指对生产力进行布置。
合理地组织生产力的空间布局是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条件。
因此,了解各种产业布局及其作用、影响,有利于从战略高度出发,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以取得最佳效益。
1。
自然资源布局。
主要研究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品种、分布和开发利用等问题。
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是决定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合理地安排地区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建设成败的关键。
2。
工业部门的布局。
主要研究重工业与轻工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比例关系,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水电交通、商业金融、国防、邮电、能源、原材料工业等的地区分布及其结构比例,与生产力布局有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的地域分工体系中,东部为重工业区,西部为轻工业区;东南为农业区,西北为畜牧业区。
目前,我国正在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把东部和西部的工业分布更多地结合起来考虑。
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如美国就把新兴工业集中在东南部的10个州,而把传统工业转移到西北部去。
因此,今后我国工业布局将呈现多样化、区域化和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格局。
3。
城市化布局。
这是对人口迁移布局的研究,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入或迁出,使城市布局出现新的形式,所以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也就必然影响到城市布局的变化。
4。
技术改造布局。
技术改造是工业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改造的投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要特别注意技术改造的布局问题。
各产业布局就是各产业之间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演变。
各产业布局要适应本地区资源分布、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等方面的条件,考虑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要遵循各产业布局的内在规律,通过分析预测,科学确定各产业在全国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流地理教案

导入:新授:1、开场白,自我介绍,上课要求(课代表)2、简单介绍教材容及课时安排第一章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一、新课引入结合现代物流学和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通过分析物流与工业、农业、商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关系,将中国划分为8个区域: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港澳台,分别介绍了各个区域的农业、工业、商业以及物流的发展概况。
本文最后还介绍了美国、日本、法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物流经济情况,以便读者对全球物流经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导向问题: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条件对我国物流业发展有什么意义?理论名词:1、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物流是一个控制原材料、制成品、产成品和信息的系统,从供应开始经各种中间环节的转让及拥有而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实物运动,以此实现组织的明确目标。
现代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业。
世界现代物流业呈稳步增长态势,欧洲、美国、日本成为当前全球围的重要物流基地2生产力布局的层次①社会生产力的总体布局。
这是宏观层次的布局②生产部门布局和地区生产力布局。
这是中观层次的布局③企业区位的选定,这是微观层次的布局。
? 生产力布局原则生产分布的一般规律决定了生产力的布局原则,主要有:①调整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发展比例,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②企业布臵集中与分散相结合;③地区专门化与地区多样化发展相结合;④根据各类企业的指向性,选择最佳区位。
? 生产力布局因素生产力布局是随各种布局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些因素主要有:①自然因素。
生产力的几个要素是什么

生产力的几个要素是什么导言生产力一直被视为一个国家、组织或个人在特定时间内创造出的经济价值的能力。
想要提高生产力,首先需要了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本文将探讨生产力的几个关键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生产工具、设备和方法不断涌现。
采用新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强竞争力。
例如,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管理系统等技术的引入,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培养和提升劳动者技能的重要手段。
技能水平的提高可以提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
通过持续的教育培训,劳动者可以了解最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生产力。
管理体制良好的管理体制对于提高生产力至关重要。
有效的管理可以协调资源配置,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加强沟通协调,实行有效的监督与考核,可以激励员工积极性,提高整体生产力。
资源配置合理高效的资源配置也是生产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分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增加生产产出,提高生产力水平。
结语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是影响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生产力的提升。
只有充分重视和合理利用这些要素,不断优化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才能实现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生产力的提高不仅对国家和组织有着重要意义,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也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这些要素,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生产力水平。
我国生产力布局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优化的措施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课题组
出版物刊名: 发展研究
页码: 4-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1期
主题词: 生产力布局 空间集聚 财税改革
摘要:优化生产力布局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各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缩小产业政策范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产业动态预警平台;健全资源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收益的分配制度,确保资源收益分享的公平性;建立从严从紧的政府规制监管体系,尽快改变区域之间"低水平低层次"竞争的格局;健全财政金融纪律约束机制,遏制地方政府过度举债,防范金融风险;创新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引导地方政府创新发展模式;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把构建普惠、均等、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政策的优先领域;规范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发挥国有企业在生产力布局中的作用;严格制定环境标准,构建有效的环境监管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纪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规划教材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它位于北半球, 在全球最大的大陆—— 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 大的海洋—— 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面距印度洋不 远。 中国国土大部分地处中纬度,最北境在黑龙 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北纬 53°34′),最南境在广东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 沙附近(北纬3°51′),南北延伸5 500公里, 跨纬度约50°。
第一章 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
我国生产力布局的 基本条件
我国地理位置及 自然条件
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 我国的自然资源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我国的人力 资源条件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人口的城乡构成 人口的地区分布
复习思考
第一节 我国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一、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 地理位置 疆域 温度带 季风 邻国 海岸线
从南到北,全国(除 青藏高原高寒区外) 跨越了热带、亚热带、 暖温带、中温带和寒 温带等5个温度带。
鸭绿江口
北仑河口
第一节 我国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二、我国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气候资源 陆地水 海洋 能源 矿产
土地资源
第二节 我国的人力资源条件
人 口 的 民 族 构 成
中国国土最东境在黑龙江省的黑 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会合处(东 经135°05′), 最西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 米尔高原上(东经73°附近)。东西 距离5 200公里,跨经度将近62°, 时差在4小时以上。
在世界标准时区中,中国国土分属 东五区至东九区的五个时区。目前中 国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新疆维吾 尔族采用东六区的区时,称乌鲁木齐 时间),统一以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 时间作为全国的标准时间,并称其为 “北京时间”。
第二节 我国的人力资源条件
人 口 的 地 区 分 布
【复习思考题】 1.我国自然资源的各个要素有哪些? 2.试述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结构和特点。 3.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4.我国气候资源的利用方向是什么? 5.我国陆地水资源的特点。 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7.试述中国的人口构成情况。
新世纪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规划教材
物流经济地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主编及课件制作: 杨丽红
目录
1
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
7 8
交通运输业地理
2
我国物流业基本状况
港、澳、台物流地理
3
农业物流地理
9
国际物流
4
轻工业物流地理
10
国际海运布局
5
重化工业物流地理
11
国际航空运输
6
商业物流地理
12Biblioteka 国际多式联运及陆路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