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理解和掌握“多重”的概念和特点;2.分析和描述不同物体的“多重”特征;3.进行有关“多重”概念的创作和表现。
二、教学准备1.掌握教材中关于“多重”的知识点;2.准备多种物体的图片或实物,如多层蛋糕、多重彩虹等;3.备置多张白纸和彩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多层蛋糕的特点,或者展示多重彩虹的图片来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有多重’是什么意思?”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示意图或文字描述,教师解释“多重”的概念和特点。
例如,“多重”可以表示物体的层数、重叠的程度或复杂的结构等。
3. 观察与描述(15分钟)教师展示多种物体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多重”特征。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看到了哪些物体具有多重特征?”“你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这些物体的‘多重’特征?”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并记录学生的观察和描述。
4. 比较与分类(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具有多重特征的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学生可以根据物体的层次、结构等特点进行分类,并给出各类物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发现。
5. 创作与表现(20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种具有多重特征的物体,用彩笔在白纸上进行绘画,并加以描述。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表达自己对“多重”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在作品中尝试不同的颜色、线条和形状,以展示“多重”的多样性。
完成后,鼓励学生向全班展示和解释自己的作品。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
可以提问学生:“你对‘多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吗?”“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鼓励学生分享并相互倾听。
四、教学延伸如果有时间充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具有“多重”特征的事物,如青蛙的多层腿、大树的分枝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描述这些事物的特点。
《有多重》教学设计[五篇]
《有多重》教学设计[五篇]第一篇:《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实物学具准备:实物若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课件)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发现吗?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
g是表示克的符号!(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介绍台秤的使用方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1、称一称。
小组合作称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质量。
2、掂一掂。
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米的质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质量。
3、估一估。
小组合作找出身边的物体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找出一千克重大约有多少个物体?4、猜一猜。
(1)猜小猴为乌龟和兔子准备的物品中有两袋棉花和石头,它们谁重谁轻?(2)称出石头和棉花的重量是两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从它的大小、多少来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
把刚才称的两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两千克的质量怎样?6、说一说。
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四)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5个2分的硬币,它有多重谁来猜一猜?生猜。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2、称一称。
称出5个2分的硬币。
从而引出一个2分的硬币是1克。
3、掂一掂,说一说一克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受。
《有多重》教学设计15篇
《有多重》教学设计15篇《有多重》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
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
先让学生拿出一支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1、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后记:进行两袋食盐重量的测量,1千克与1000克相等,从而推出1千克=1000克,2千克=克,练习时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有多重》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1、猜一猜。
有多重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p18p19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新版1角硬币若干,1千克盐8袋,100克、200克、300克、400克、500克大米若干,不同质量的物体若干,盘秤1台,天平1台。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到超市进行有关物品重量的调查活动,并完成下表。
“克与千克”家庭实践调查表物品名称物品重量二、从生活中引入师:前几天,同学们到超市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重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知道一包糖果重400克。
生2: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105克。
生3: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3千克。
……师:刚才同学们所提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用字母表示,克可以写作g,千克写作kg三、在生活中学习1、认识秤。
(1)师: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生: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秤,请同学们来看一看(有盘秤、天平)除了这些,还有……(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盘秤。
这是一个盘秤的秤面,上面什么物品也没有。
这时的指针是指在“0”的位置的。
请同学们观察秤面,思考下面的问题。
思考好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说完的同学用行动表示。
再观察另一个秤面。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背景介绍该教学设计是以中国小学生常见的数学题型——“算式找规律”为基础,结合了创新思维和逻辑推理,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方法,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思维方法;3.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计算能力;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知识点1.数列的概念与性质;2.数列的通项公式;3.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例如:1,2,4,7,11,16,22,…… 这几个数字之间有何规律?第二步:引入学生通过讨论逐渐得出数字与数字之间的规律:后一个数字减去前一个数字,得到的差值依次为1,2,3,4,5,6,…… 这是一个等差数列。
第三步:探究学生通过观察与计算,得出以下规律:1.1,2,4,7,11,16,22,……2.1×1,2×1,2×2,2×3,2×4,2×5,2×6,……3.1,2,4,6,9,12,16,……4.1×1,2×1,2×2,3×2,3×3,4×3,4×4……5.1,2,4,8,16,32,64,……6.2⁰,2¹,2²,2³,2⁴,2⁵,2⁶,……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上述规律,包括它们的共性和差异,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第四步:拓展学生进一步拓展自己感兴趣的数列,经过自主思考和团队讨论后,找出数列之间的规律,并推导出通项公式。
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第五步:总结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得出了数列的以下概念和性质:1.数列:顺序排列的一列数;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3.数列的公式:用规律表达出数列中每一个数与数列序号之间的关系式;4.数列的通项公式:把数列中任意一项代入公式可求出任意一项的值;5.等差数列:相邻项之间的差值相等的数列;6.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_n=a_(n-1)+d,其中a_1为首项,d为公差。
有多重 教学设计
“有多重”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结合感知物体质量的情境,能用体验的方法来思考和感受物体的轻重,会用质量的感念来表述物体的重量大小。
3. 解决生活实际,会用秤来称物体的轻重,能解决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4.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学生实际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直接接触得很少,不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要掌握好质量方面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必须帮助学生准确的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掌握“1千克=1000克”。
难点:了解1千克与1克的实际质量。
四、教学准备1.4名学生为一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台秤,2分硬币,500克的盐2包,苹果1个……2.小调查:了解生活物品的质量和自己的体重,并进行记录。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同学们,我们看到这些搞笑的大熊猫,作为我国的国宝,享誉世界。
它们憨态可掬的样子真是让人发自内心的疼爱。
为什么会给我们造成一种非常可爱的感觉呢,有很多方面因素,其中有一点就是它庞大的身躯和体重。
成年大熊猫的体重为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
跟大熊猫相比,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同学的体重约为30千克左右,而一只小鸟的体重则只有50克。
)介绍两只大熊猫的重量并于自己和小鸟的对比,导出并板书课题:有多重。
通过这样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并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关爱大自然的心理和学习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计算物品的重量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计算物品的重量教学目标:1.了解重量单位:千克和克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2.掌握计算物品重量的方法,包括单个物品的重量和多个物品的总重量。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对实物进行计量、比较和估算。
教学重点:1.千克和克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2.计算物品重量的方法,包括单个物品的重量和多个物品的总重量。
教学难点:1.教学难点为重量的概念,学生可能会将重量与大小混淆,不能正确理解。
2.单位的换算,学生可能会听懂了,但是在实际操作时,还是会出错。
3.在计算物品的总重量时,学生可能会忽略其中某些要素,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
教学方法:1.采用体验式教学和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物品重量和重量单位的概念。
2.图解和演示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协作,掌握计算物品重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1.提前准备好千克和克的量具和标准物品,以便于展示和讲解。
2.打屏幕,向学生展示一些物品的图片。
3.准备一些物品示范计算重量,如图书、水杯、手机等。
4.准备一些习题,以便对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和检测。
二、教学内容1.认识千克和克教师向学生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让学生分别说出千克和克的定义和简写形式,并且介绍千克和克的换算关系。
教师拿出一块千克的课桌和一小盒克,让学生估算它们的重量,让学生判断这两个重量单位的大小关系,并且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其概念和换算关系。
然后教师用量具分别进行测量,并且让学生来感受它们的实际重量。
2.单个物品重量的计算教师用一些实物进行演示和讲解,例如:一支铅笔、一本书、一瓶矿泉水等,并告诉学生它们的重量是多少克或千克,然后教师叫学生使用千克和克的换算方法判断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并且计算这些物品的总重量。
3.多个物品总重量的计算教师在讲解多个物品总重量计算方法时,要教会学生看到整体把握,以免误差扩大,计算不准确。
三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优秀教学案例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几个小组的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同伴的学习经验中获得启发。然后,我会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和常见的错误。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和应用。这些作业包括但不限于: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中掌握质量单位的知识,提高合作能力。
2.通过设置真实、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质量单位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情景的创设
本教学案例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融入教学中。通过模拟超市购物、家庭称重等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质量单位和重量测量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
2.问题导向法的应用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帮助他们发现自身在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具体做法包括:
1.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质量单位换算、称重方法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2.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从同伴身上学习优点,指出不足,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4.实践活动的融入
本案例将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质量单位和重量测量的魅力。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实践活动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学科的实用性。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学校数学三班级下册第四单元P45—46《有多重》。
二、教学目标:1、结合详细的生活情境,使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约的换算。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育同学估量物体质量的技能和意识。
3、通过操作与观测,培育同学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亲密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1、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
2、掌控“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约的换算。
四、教具预备:天平、台秤、2分硬币〔或新1角硬币〕、食盐、苹果等实物五、学具预备:小组内预备2分硬币〔或新一角硬币〕、食盐两袋。
六、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感知轻重。
1.我们来做一个“背一背”的游戏。
〔在班级内选三名同学到讲台上相互背一背,体验一下。
有目的地选择体重相对悬殊的同学〕2.请同学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全班同学听:我觉得××同学很重,很难背;××同学比××轻……让同学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3.师问:谁知道自己有多重?〔生答:我有50多斤,我有60斤……〕师说:“斤”是我国常用的质量单位。
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昨天老师回去收集日常生活中常用品的质量,让我们一起来沟通一下吧。
〔课件展示〕方便面每包105克,食盐一袋500克,牙膏一盒60克,一袋味精150克,一瓶饮料250克,香皂一块100克,一袋洗衣粉1千克,一袋大米25千克……〔二〕汇报沟通,导入新课。
〔板书:“克”和“千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国际上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认识“g”和“kg”,“g”是克,“”是千克。
〔三〕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1克。
同学依据老师收集到的生活用品的质量数据去谈。
同学们通过调查知道了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克有多重呢?a老师用天平称1角硬币,得出结果是1克,同时告知同学天平是用来称很轻的物体的。
《有多重》教案【14篇】
《有多重》教案【1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致辞讲话、短语口号、心得感想、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hrases and sloga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有多重》教案【14篇】《有多重》教案篇1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有多重》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8?——p20的内容。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的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本课就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设计理念】《有多重》是在学生掌握了轻重的知识以及千克和克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中,我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掂、比、估、算、称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新知。
【教学策略】以活动贯穿整课,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1.在认识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质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学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3.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体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4.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估计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会比较物体的轻重,建立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教学难点:掌握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课前准备】每组一个健康秤、一张体重情况统计表、一袋书、一个牙膏盒、一本书。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习的千克和克,谁来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2、比较一下牙膏盒和一本书的重量。
师:对于轻的物体,我们可以直接掂一掂,比较出它们的重量,那对于比较重的物体,又该怎么办了。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些物体到底“有多重”(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掂一掂中初步感受物体的质量轻重之分,对于轻的物体可以直接比较,但对于重的物体要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重量呢?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埋下伏笔。
】二、展开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一):掂一掂、猜一猜。
1、每个小组桌面上都有一袋书,小组内轮流掂一掂桌面上的书,感受一下它的重量。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有多重教学设计(通用3篇)有多重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p18 p19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新版1角硬币若干,1千克盐8袋,100克、200克、300克、400克、500克大米若干,不同质量的物体若干,盘秤1台,天平1台。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到超市进行有关物品重量的调查活动,并完成下表。
“克与千克”家庭实践调查表物品名称物品重量二、从生活中引入师:前几天,同学们到超市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重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知道一包糖果重400克。
生2: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105克。
生3: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3千克。
……师:刚才同学们所提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用字母表示,克可以写作g,千克写作kg三、在生活中学习1、认识秤。
(1)师: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生: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秤,请同学们来看一看(有盘秤、天平)除了这些,还有……(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盘秤。
这是一个盘秤的秤面,上面什么物品也没有。
这时的指针是指在“0”的位置的。
请同学们观察秤面,思考下面的问题。
思考好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有多重(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 三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有多重(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多少组”与“多少次”的区别;2.培养学生分类思维的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多少组”与“多少次”的概念;2.帮助学生学会分类思维;3.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分类思维;2.让学生能够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提问,加深对“有多重”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
教学内容学习任务 11.引入:数学课已经学了很多,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有多重。
2.问题呈现:“小明有许多苹果,请问这些苹果有多重?”3.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要立即解答。
学习任务 2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和思考。
2.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他们。
3.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多重”问题,需要从“多少组”与“多少次”的角度来解决。
学习任务 31.向学生介绍分类思维,便于学生理解问题;2.呈现“有一千个水杯,请分类并估算重量”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分类思维为其解决;3.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分类,再估算。
学习任务 41.回到“小明有许多苹果,请问这些苹果有多重?”这个问题,以“有多重”为中心,带学生进行思考。
2.引导学生将苹果分成每个苹果的重量相同的一堆,这时,苹果的数量(“多少组”)和苹果的重量(“每个苹果的重量”)就清晰可观。
3.让学生计算每组苹果的重量,然后相加得到总重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提问,并及时反馈。
学习任务 51.进行同桌分享,让学生口头表达和展示出自己的思路;2.引导学生对他人的思路进行评价和分享;3.总结这次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得到巩固和提高。
总结与反思1.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对“有多重”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懂得了利用分类思维来解决科学问题;2.通过小组讨论和同桌分享,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3.教学中,应充分发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有多重》教案
《有多重》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有多重”这个概念的含义;2.掌握求解物体重量问题的方法;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白板、教学PPT;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同学们,你们是否听说过‘有多重’这个词汇?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下。
”引导学生回忆或分享一些与“有多重”相关的经历或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基础概念讲解教师简要介绍“有多重”的概念,重点强调物体的重量与质量的概念不同,而是指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大小。
教师可借助PPT或黑板演示,通过对不同物体的比较,揭示物体重量的差异。
3. 求解物体重量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给定物体的质量和所处地球表面上的位置时,如何求解物体的重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示例问题,通过求解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
例题1:某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量为600N,请问它的质量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公式:重量 = 质量 × 重力加速度,帮助学生列式并计算出质量的大小。
例题2:某物体在月球表面的质量为80kg,求它在月球上的重量。
教师通过提示学生,告诉他们可以类比地球表面的计算方法,只需要将重力加速度替换为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即可。
4. 拓展应用教师设计一些拓展应用问题,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问题1:如果你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你的物体重量会变成多少?问题2:如果你在地球的南极站,你感受到的物体重量和在北京相比有何不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导他们分析这些问题的解答方向和途径。
5.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物体重量与位置、地球引力的关系。
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习的重要知识点,确保学生对重量的概念理解准确。
四、教学评价与作业1.教师通过课堂实时观察、答题情况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思考课上未解决的疑惑,并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
《有多重》教案(精选15篇)
《有多重》教案(精选15篇)《有多重》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用具:各种秤、盐等。
:一、引入新知1、游戏激趣: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
谁想来做?背的同学,你能把你刚才的感受讲给我们吗?2、实践体验:课前,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物品,请同位两个人互相掂一掂,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感受?3、导入新知:通过刚才的"背一背"游戏和掂一掂活动,同学们都感受到物品有轻有重,那么象一个苹果、一杯水、老师的体重等,你们想不想知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重?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有多重.(板书:有多重)二、探究新知1、认识秤在我们购物的时候,常发现有的物品有包装,物品的重量我们可以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的标识。
但也有很多物品并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有多重呢?对,要想知道这些物体的准确重量,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秤?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种秤,请看(实物出示体重秤、天平、台秤)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种,你们想看一看吗?(大屏幕出示各种秤)2、认识天平我们了解很多种秤,其实,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会常用到天平。
(介绍天平)天平两端有两个托盘,一般情况下是左边放要称的物品,右边放法码。
当红色的指针指在正中间时,说明天平两端的物品是一样重的。
那么,法码显示有多重,左边的物品就有多重。
有多重教学案例
有多重教学案例《开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探究》自从20xx年实施以来,我作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市数学学科名优老师研修团队的一员,首先投入了课题的探究,在总课题的指导下通过严格的论证,踊跃地申报了子课题《开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造就学生实力的试验探究》,把探究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与提高学生实力两大方面。
追求通过老师优秀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促进师生踊跃主动、协同有效开展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
《有多重》一课的教学设计本着根底性和开展性原那么,重点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重点要探讨学生学的方式,表达出探究教学手段的目的,为学生的学效劳。
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开展。
本节课于20xx年7月荣获中心教育科学探究所第九届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有多重》一课我前后设计了许多次,从起先的传统式教学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开展,从起先的被动学习到后来的主动求知,每一个进步的历程都是艰辛的,但又是珍贵的,因为这节课中不仅包含着我反复实践与反思的结果,也更加渗透着我的同行们的很多汗水,这节课才会在全国大赛的领奖台上得以展示。
所以我认为值得把这个案例表达出来。
表达如下:一、创设情境为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她们的学习踊跃性,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局部,我先是这样设计的,组织学生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猴子和一只小象在压跷跷板,结果,小猴这边总是被压得翘起来,由此引出物体有轻有重这个概念,然后我又拿出事先打算好的一包小挚友爱吃的玉米花和一包工人叔叔常用的铁钉,让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掂一掂看看这两个物体谁重谁轻?亲自感受一下,接着我又问“它们究竟有多重呢?”从而引出课题“有多重”,这样的设计虽然引出了课题,但我发觉一局部孩子还沉溺在刚刚观看的动画片中,而我立刻又拿出两包东西,并且看上去体积的大小没什么差异,根本吸引不了他们留意力,何况我只让一个孩子到前面来感受这两包东西的轻重,其他同学假如没有生活经历的,是很难判定出谁轻谁重的,所以也就很难融入这个情景中来。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数学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感知并了解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感知并了解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
2. 掌握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电子秤、各种不同重量的物品(如苹果、书本等)、教材及配套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多重吗?”引发学生对重量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导入新课。
2. 新知探究(1)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介绍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途。
(2) 感知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用手掂量1克和1千克的物品,体验它们的实际重量。
例如,可以使用一颗小豆子代表1克,一个标准的篮球代表1千克。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每组选择一种物品,使用电子秤测量其重量,并记录下来。
然后与其他小组分享测量结果,讨论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4. 巩固练习完成教材中的配套练习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回家后,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测量并记录它们的质量,第二天带到学校分享。
七、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质量单位的认识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也要注意个别学生可能对质量单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和训练。
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二年级下册P104-105活动课《有多重》活动目标: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并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和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形式: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6人。
活动准备:每组1个磅秤,1个台秤,一张测量统计表,哑铃,苹果,两本字典,每个同学的书包。
教具准备:课件、测量统计表、正常儿童体重表。
活动设想:《有多重》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课本104-105页的内容,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体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千克和克是重量单位,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对这个单位接触不多,仅仅停留在表象上。
为了让学生对千克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选取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富有情趣的几项活动,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
活动过程:一、激趣导行,以动促思(教师课件出示图片并配乐:今天是星期天,阳光明媚,小明早早地起了床,来到饭桌旁,端起了300千克的碗,拿起250千克的勺子,盛了200千克的米饭吃了下去。
然后,拿了一个重200克的苹果边吃边走,不一会儿,他来到了学校操场,拿来了一个重6克的哑铃练起了臂力,忽然,他看见地上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跑过去一看是一个5角钱,他捡起这个重5千克的硬币,把它装进口袋,准备星期一交给老师。
)师:我看到同学们刚才一直在笑,你们有什么话要说?生:自由发言(略)师:不错,你们能够对常见的物品进行估计,这种习惯很好,那它们实际有多重呢?生:老师,我们秤一秤就知道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多重教学案例《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自从2007年实施以来,我作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市数学学科名优教师研修团队的一员,首先投入了课题的研究,在总课题的指导下通过严格的论证,积极地申报了子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验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与提高学生能力两大方面。
追求通过教师优秀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促进师生积极主动、协同有效发展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
《有多重》一课的教学设计本着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重点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重点要探讨学生学的方式,体现出研究教学手段的目的,为学生的学服务。
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节课于2007年7月荣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第九届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有多重》一课我前后设计了很多次,从开始的传统式教学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开始的被动学习到后来的主动求知,每一个进步的历程都是艰辛的,但又是可贵的,因为这节课中不仅包含着我反复实践与反思的结果,也更加渗透着我的同行们的许多汗水,这节课才会在全国大赛的领奖台上得以展示。
所以我认为值得把这个案例表达出来。
表达如下:一、创设情境为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她们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创设情境引出课题部分,我先是这样设计的,组织学生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猴子和一只小象在压跷跷板,结果,小猴这边总是被压得翘起来,由此引出物体有轻有重这个概念,然后我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包小朋友爱吃的玉米花和一包工人叔叔常用的铁钉,让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掂一掂看看这两个物体谁重谁轻?亲自感受一下,接着我又问“它们到底有多重呢?”从而引出课题“有多重”,这样的设计虽然引出了课题,但我发现一部分孩子还沉浸在刚才观看的动画片中,而我马上又拿出两包东西,并且看上去体积的大小没什么差异,根本吸引不了他们注意力,何况我只让一个孩子到前面来感受这两包东西的轻重,其他同学如果没有生活经验的,是很难判断出谁轻谁重的,所以也就很难融入这个情景中来。
基于以上原因,我从学生的角度重新设计这样一个与学生交流的情景:你们想和薛老师成为好朋友吗?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的这种心情?”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被调动了起来,有的和我握握手,有的和我拥抱一下,还有的干脆在我脸颊上亲了一口,这时,我顺势说:“我也想表达一下我的心情,我想抱抱你,行吗?”孩子们更加兴奋,我抱着一个孩子问:“你喜欢我吗?那你也来抱抱我!”可是他怎么抱也抱不动,这时,我让他抱一抱他的同桌,他使出全身的力气抱起了同桌,我追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知道你有多重吗?再根据你的体重来猜猜我有多重?”这样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
这种设计的导入就是充分利用了师生的身体条件与口头提问相结合等非物质化教学手段,通过抱一抱,比一比,猜一猜等切合小学生的实际方法,从学生的本体出发,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有轻有重,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究竟有多重的欲望。
二、活动感受新知1、认识生活中的秤借助刚才设计的情境,我作为好朋友给同学们带来很多礼物,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的托盘中放了我精心挑选的不同质量的松籽、蛋黄派和苹果,要准确知道这些物体的轻重就必须借助一些工具来测量,顺势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了一系列常用的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2、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为了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在建立克的质量观念这一环节里,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使用天平,称出一枚硬币的质量就是一克,并且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足够的硬币,每人都放在手里掂一掂,充分地感受一克的质量,并交流自己的感受,明确一克的物体到底有多重之后,并联系生活找到哪些物体的质量是一克,在学生不能准确举例时,我及时的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生活中一克的物品,例如:三粒花生米、八粒葵花子、五粒黄豆、三枚环形针等,在学生有了丰富的表象之后,又引导学生由一克扩展到两克、五克、十克,越来越重,然后再从老师带来的礼物中选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礼物亲身体验,估计一下有多重,为了验证估计的是否准确,组织学生们亲自实践动手去称。
对于有包装的蛋黄派,生活经验丰富的孩子看包装就可以直接了解它的质量。
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对克形成了表象认识,然后又联系生活实际,扩展到学生常接触的物品上来,感受了几克、几十克、几百克的质量,在认知和情感有机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体验,初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而之前的设计,我担心学生不会使用天平而浪费了时间,所以,亲自演示称出一枚硬币的质量,告诉学生这就是“一克”,然后组织学生掂一掂,谈谈一克在手心里的感受,在感受了一克的质量之后,在引导学生举生活中大约是一克物品的例子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克”这个质量单位,所以还不是很清晰,举的例子自然也并不是很准确,因为当时没有用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大约一克的物品,学生对一克的物品还没有更丰富的概念,此时我也置之不理,只顾着进行下一环节了,在下一环节里,我只准备了蛋黄派,并且开门见山直接让学生估计蛋黄派的质量,因为包装袋上已经显示,所以学生没有动手操作就一目了然。
反思之后,觉得学生对“克”的体验不够深刻,观念依旧很模糊,所以经过反思、研讨,才设计前面的内容展示出来。
我认为,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得来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定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明确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环节上,我开始的设计是拿出一袋生活中常用的食盐,告诉学生它的质量是500克,然后问学生2袋这样的食盐质量是多少呢?在学生回答是1000克以后,我问学生“1000克”有没有更简便的写法?学生齐答“1千克”,此时我用“=”号连接“1000克”和“1千克”。
然后又指一名学生在盘秤上称出两袋食盐的质量,最后总结这两袋食盐的质量就是“1千克”。
反思之后,发现“千克”的概念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经历“克”到“千克”两个概念之间知识的形成过程,更没有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二次备课,我这样设计:“老师手中的这袋食盐有多少克,谁能来读一读?两袋这样的食盐是多少克呢?”学生答:“1000克”。
教师说:“那么这个1000—克与这个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此时,我特意把“1000”和“克”还有“1”和“千克”之间拖长声音空了一个字节的长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它们读法的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此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大胆的猜测空间,在学生们回答相等之后,我顺势说“有了大胆的猜测还需要实际验证”,这时指一名同学在盘秤上验证了刚才学生猜想,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也使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与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一样,我仍旧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学具,拓宽学生的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称出一千克的物品,感受到相对“克”而言,“千克”重得多,然后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是一千克,并且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大约是一千克的物品,例如:六个苹果、三罐八宝粥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不失时机的告诉学生一千克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
在对“千克”有了初步的感受之后,教师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感受2千克、3千克、5千克有多重,在学生感觉越来越重,已经不能自如的拎着走路的时候,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如果给你一百、一千个1千克,你还拎得动吗?这样,我们就还要用更大的质量单位”如此渗透为下一步学习打牢基础,做好铺垫。
这部分的学习,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进一步体验了物体的质量,从而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在比较同质量物品这一环节,第一稿设计时,教师拿来两袋同质量的物品,一袋体积大些,一袋体积小些,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谁比较重,当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老师拿着到盘秤上称量之后让学生观察是一样重的,由此得出结论“物品不能从大小多少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一称”反思这样的教学,老师一味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从学生的本体出发,学生没有亲身的体验,只靠眼睛观察是得不到结论的。
第二稿设计时,老师拿来两个质量相等的袋子,里面分别装着铁钉和玉米花,让学生猜一猜谁重一些,学生先是用眼观察说袋子大的一些比较重,问其原因后,请他到前面来拎一拎感受一下是哪个比较重,此时学生很难判断,可能又会说袋子小的一些比较重,老师借机说“到底哪一个比较重呢?怎么办?”学生一定会说“称一称就知道了!”师说:“那谁愿意来验证一下,到秤上称一称?”由此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通过他们亲自验证,很快发现了结论。
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到不同质量的物品带来的不同感受,在猜测——验证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了数学知识,而且学到了更科学的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解决问题拓展延伸为了本节课探究的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创设了两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一个是帮助奶奶拎东西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探究思考:淘气和笑笑应该怎样分工才能把所有的物品帮奶奶拎回家?一个是修改小马虎的日记的情境,这两个情境练习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它不但提高了学生应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形成技能,而且还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其中,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全课总结总结的好坏也是画龙点睛之笔,最初是简单的让学生谈一下本课的收获,然后又设计一个实践作业,为拔河比赛选队员,先回家称量自己的体重。
这两个结尾反思之后没有新意,所以最后设计是这样的:这节课我们通过掂一掂,拎一拎,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学习方法感受了不同物品的质量,认识了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其实还有很多质量单位象“克拉、盎司”等质量单位,你们听说过吗?这些将有待于我们今后研究。
用多媒体演示,这样的设计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评:《有多重》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认识和了解克与千克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本节课内容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缺乏具体认识,因此,初步建立质量观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要“创造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使数学学习活动不再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
”教学中,教师力求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了学生体验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通过猜、掂、称等活动方式,调动多种感官,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充分体验克与千克的实际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