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五则
2023福建专升本《论语》五则翻译
《论语》五则仲弓问仁。
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日:“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孔子说:“(这种)事岂止是仁,必定(可以)称圣啊!尧舜(这样的圣人)都还心有余而力不足。
仁的意思(就是),自己要成为人也要让别人成为人,自己要万事通达也让别人一起。
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到达)仁的方法了。
”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一一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作者】孔子及其弟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
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君子宁可不摆脱。
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
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论语五则读后感
论语五则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政治、治理、教育、家庭伦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观点。
本文将就《论语》中的五则内容进行阐述,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分析。
第一则:《学而篇》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表达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但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而不进行思考,那么所学的知识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同时,只有进行深入思考,不断质疑和探索,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知识的本质。
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依赖的。
只有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第二则:《为政篇》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强调了为政者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政治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民众的利益应该始终放在首位,社稷(国家)的利益次之,而君主个人的利益则应轻于一切。
这意味着政治家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民众的深切关爱,要以人民的幸福和福祉为己任。
只有真正为民众着想,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第三则:《里仁篇》中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话传达了君子要以无私的态度对待天下众人的观念。
君子应该坚守道义,不图私利,不滥用权力。
他们不会随意迁就,也不会任由他人欺压。
他们以正义和道德为准则,以正直和公正的行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一种高尚的人格和责任感。
君子之于天下也,是表明君子不会被侍奉,也不会被别人牵制或左右。
只有坚持因循慎行,始终遵循公正和正当的道德原则,才能做到义之与比。
第四则:《公冶长篇》中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表达了君子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质的建立。
君子要以德为根本,树立自己的品德榜样。
只有以德为本,才能树立起起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才能具备一种高尚的品质和人格。
道是自然的,生命的本质,具有普遍性和普遍性。
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品质,使之与道德一致,才能实现君子之道。
《论语》五则
【吟诵】《论语》五则《论语》五则(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②。
(《学而》)(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③,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⑤。
(《为政》)(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4)知者乐水⑦,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⑧。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⑨。
(《述而》)注释①无:通“毋”,不要。
安:安逸。
②就:靠近、看齐。
有道: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已:一作“已矣”。
③立:立身。
④天命:天道,不可违背的命令。
⑤逾:超过、越过。
矩:规矩、法度。
⑥好(hào):喜欢、爱好。
⑦知(zhì):“智”的古字。
乐(yào):喜爱、欣赏。
⑧愤:本义指将憋闷在心里情感宣泄出来,这里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fěi):本义指心中苦闷,这里指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启、发:开导、启发。
⑨隅(yú):角落、靠边的地方。
反:反思。
复:再,本句中指联系其他事例触类旁通的意思。
题解和大意《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时人言行的一部儒家典籍,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今存《论语》二十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美学等多方面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中选取了《论语》中孔子说的五段话。
第一段话,孔子指出何谓“好学”:要专注于学习而不重视外在的物质欲求,“讷于言而敏于行”,主动接近有德之人,不断修正与提升自我的学问、修养和人生境界。
第二段,孔子讲述了自己为学和修养不断提升的阶段性历程:十五岁时立下终身为学的志向;三十岁左右时学有所成,能在社会上独自立身行事;四十岁左右时能洞察事理,明白人生;五十岁左右时能通晓天地人生的法则与道理;六十岁左右时能做到内心平静,心气平和;七十岁左右时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越法度的境地。
《论语》五则PPT课件
b.臣之所好者,道也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君与俱来
1.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 省略宾语“之” ○ 告诉(误入桃花源)这件事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01 调,就是调整语序。主要针对倒装
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 语后置、谓语前置等。
02 求可使报秦之人
公冶长篇第五
Hale Waihona Puke 1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2
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3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4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5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年老的让他安逸,朋友们使他信任我,年轻的子弟们使他怀念我。”
2
《大学》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 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 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小人而无忌惮也。”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周游卫、宋、曹、郑、陈、蔡等国。
○ (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479)
69岁儿死,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
《论语》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 部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 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 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论语智慧五则
论语智慧五则
1."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这句话提醒我
们,君子应当以静为先,通过内心的安静来修身养德,只有淡泊自然,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宁静祥和,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
乐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而且,与朋友分享学习的快乐,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 这句话告诉我们,爱是让对方生命得以延续的力量,而恨
则是让对方生命消逝的力量。
4."求谔谔以至,志慕以至,求学以至。
" 这句话告诉我们,追求真理和智慧,应当有恒心
和坚持,不能轻易放弃。
5."巧言令色,鲜矣仁。
"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仁者,不是因为巧言和花言巧语而得人
欢心,而是因为他的善良和美德而赢得他人的尊敬。
论语五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五则原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 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 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 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参说:“ 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译文:孔子说:“ 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
《论语》五则语文大师
《论语》五则语文大师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二、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先生说“人类若相互间无信心,我不知还能做得些什么。
正如车上的辕木与横木间,若没有了个灵活的接榫,无论大车小车,试问如何般行进呀?”三、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处理国家政事。
孔子回答说“君主要象个君主,臣子要象个臣子,父亲要象个父亲,儿子要象个儿子。
”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君主不象个君主,臣子不象个臣子,父亲不象个父亲,儿子不象个儿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四、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论语》十则 每则翻译_意义
第一则: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过的知识按时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说:通假字,通“悦”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4)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5)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6)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 ùn,生气,发怒。
(7)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8)曰:说,说道。
(9)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10)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11)不:不是。
(1)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2)自:从。
(13)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曾子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论语五则读后感
论语五则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这部书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而被世人所推崇。
在读完《论语》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下面将就其中的五则经典语录进行解读和感悟。
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表达了对学习的重视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孔子告诫人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快乐和满足。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二则,“巧言令色,鲜矣仁。
”。
这句话告诉我们,虚伪的言辞和表面的美好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仁爱之心。
真正的仁爱应该是内心的真诚和善良,而不是表面的虚伪和伪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巧舌如簧、令色迷人的人,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可能是阴暗和自私的。
因此,我们要学会辨别,不被表面的美好所迷惑,要看清一个人的内心和品性。
第三则,“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应该是坦荡豁达、心胸开阔的人,而小人则是狭隘心胸、心胸狭窄的人。
君子应该有大气和胸怀,能够容纳世界的美好和丑恶,而小人则是心胸狭窄,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和私欲。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胸怀和气度决定了他的人格和品质,一个有大气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爱戴。
第四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途径,而思考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善于思考和运用,只有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
第五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朋友的喜悦。
孔子告诉我们,朋友之间应该相互珍视和关爱,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友情的美好和温暖。
论语五则读后感
论语五则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人生的智慧和道理。
下面我将就《论语》中的五则内容进行阐述和读后感。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学习不应该是一种被迫的活动,而应该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只有在自愿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第二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这句话告诉我们,光是知道一些道理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将这些道理付诸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这些道理的意义和价值。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只有在真正地享受到一种行为的乐趣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持之以恒地去做这件事情。
第三则,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真诚,要有真诚的待人之心,不要只顾虚情假意地迎合他人,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要学会包容和原谅他人,不要因为一时的怨恨而破坏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友情。
第四则,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总是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应该更多地去了解他人,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只有在了解他人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五则,子曰,“君子不器。
”。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应该被物质和利益所左右,而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思想的博大和深刻,他的思想不仅仅是关于教育和道德的,更是关于人生的智慧和真理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论语》忠实地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
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浅谈论语五则
浅谈《论语》五则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这五句话出现在论语的不同章节里,却表达了相似的一个意思,都是说不要怕别人不尊重不重视自己,可见孔子对弟子反复叮咛,屡次言之,也说明这是很难做到的。
其中,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第二句是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别人。
第三句是说不要愁没有职位,要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安身立命的本事,如果有的话,早晚有你的位子。
第四五句的意思一样,是说君子担心自己缺少能力,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在这个社会上,一个人总会有被人误会的时候,总有怀才不遇的时候。
中国历史上多少文人的感慨就是生不逢时,没有得遇明君贤主啊,在这个时候,人的内心是容易动摇的。
这个时候,你要看清你的心,先问问你自己,你的内心真正建设好了,做好这个准备了吗?人们对自己的判断很容易在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这两端之间游移不定。
我们老在说别人不了解自己,老抱怨世界上没有伯乐,其实又有几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价值,你又真正了解别人吗?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年轻人问一个老者:“在这片沙滩上,小沙粒就有这么多,我就想沧海一粟一样,我怎么样才能够显出自己的价值?”老人间了一粒沙子,说:“你觉得这就是你吧。
我一撒手掉在沙滩上,你还能给我找着吗?”年轻人说,那当然找不着,满沙滩都是沙子。
老人有从怀里掏出一颗珍珠,啪嗒一声掉在地上,说:“你能给我把这个捡起来吗?”年轻人说,那当然可以,因为不同啊。
他就捡起来了。
老人说:“那你就明白了吧。
你怎么就不能让自己先变成一颗珍珠呢?如果这样,你还怕别人捡不起你来吗?”其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点,别人不了解你,你就一定要暴跳如雷吗?一定要急着辩解吗?一定要向世界证明吗?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愤怒,同时努力提高自己,这才是君子的情怀。
最新小学必背---五年级《论语》
《论语》十则
五年级上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第二则: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第三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第四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
第五则: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第六则: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译: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
第七则:子曰:不迁怒,不贰过
译:不迁怒于人,从不犯同样的错误。
第八则: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译: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
二年级下册论语五则
二年级下册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
一、论语五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 ì)也。
”(《为政》)
译文:
1、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
4、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
5、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论语》忠实地反映出孔子的高尚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生平。
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论语五则完美课件ppt
目 录
• 论语简介 • 论语五则解析 • 论语的智慧与启示 • 论语的现代解读 • 总结与展望
01
论语简介
论语的背景和历史
重要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是他与其弟子对话的记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论语旨在提供道德、政治和教育的指导。
论语的核心思想和影响
企业管理
借鉴论语中的管理思想, 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和有 效的激励机制。
社会治理
将论语的智慧应用于社会 治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和和谐发展。
04
论语的现代解读
论语的现代解读:如何理解其深意
深入挖掘字面意义
通过对《论语》中每一句话的字 面意义进行深入挖掘,理解其背 后的深意,是理解《论语》的基
础。
结合时代背景
总结3
论语五则注重实践和应用,通过学习和践行论语中的思想,可以帮 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展望:论语在现代社会的未来发展与影响
1 2 3
展望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论语五则的经典思想将 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和发 展提供智慧和启示。
展望2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论语五则作为中华文化的瑰 宝,将进一步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 流做出贡献。
将《论语》中的思想与春秋时期的 社会背景相结合,有助于理解其深 层次的思想内涵。
对比其他文献
对比同时期的其他文献,可以更全 面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并发 现其独特之处。
论语的现代解读:如何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
指导人际关系
论语中的“仁爱”思想可以指导 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
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那么作为国学知识书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五则论语翻译及赏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从小就有志于学。
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
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
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
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
五十知天命。
这是一个关键。
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
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
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
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
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
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
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
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
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参考《傅佩荣解读论语》)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论语》五则-20页精选文档
二十六、《论语》五则
3、《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 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 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述而》)。即学习要 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 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 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 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 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 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论语·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 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 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二十六、《论来自》五则二、课文的思想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五则》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孔子和《论语》,并领会这五则语录所阐述的道理。
2.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本课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特色。
3.背诵这五则语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重点:1.简要了解孔子和《论语》,并领会这五则语录所阐述的道理。
2.背诵这五则语录。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本课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初中,我们曾经学过孔子的《论语十则》,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第一则: 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知识与体会。
那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第五则:学习方法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第八则:怎样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参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第九则:怎样做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子罕》)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第十则:怎样做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于别人身上。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学习态度,强调要惜时而学。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二、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万世师表”之称。
孔子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称为“六书”。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现在通行的《论语》为20篇。
《论语》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必然联系,各自独立成篇。
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
四、生字注音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五、课文串讲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追求私利。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小人:见识肤浅的人。
喻:明白,懂得。
君子:人性光明的一面。
小人:人性黑暗的一面。
当一个人他的人性光明面更突出时,人们就说他有君子风度。
相反当一个人的人性黑暗面被人们所熟知之后,便被人挂上“小人”的称号。
因此,“君子”与“小人”就是人的一体两面。
我们不可能追求绝对的“君子”那不仅仅是圣人,更近乎是完美的神了。
同样,我们也不可能是绝对的“小人”。
君子更看重的是义,小人更看重的是利。
如何来看待利和义?义是利前提,要持义而谋利。
胡雪岩的经商之道清代末年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太平天国攻打杭州时帮助朝廷购米获得自己的第一桶金,之后他并没有马上将所有的钱留下来作为资本积累而是拿出大部分的钱帮战后城中的无人认领的死尸厚葬,获得了百姓的好评,称他为“胡大善人”。
后来胡雪岩的事业越做越大,开办了药店——胡庆余堂,胡庆余堂总是不时地发放免费的药品,正是胡雪岩的持义谋利的精神使得胡庆余堂在他倒闭后并没有被朝廷查封,而一直延留至今。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他人的好事,不促成他人的坏事。
小人则与此相反。
”美:美好的事物。
恶:不好的、坏的事物。
反:与······相反。
是:指示代词,这,此。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行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食:⑴sì供养,拿东西给人吃。
食亲尽孝⑵shí①吃,废寝忘食(名作动)②吃的东西,强兵足食“敏于事”,“慎于言”是状语后置。
“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而”字表示并列关系。
就:靠近,跟从。
正:使动用法,使······正,纠正。
而:⑴转折关系,“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偏正关系,“着”、“地”,朝而往,暮而归。
⑶假设关系,“如果”、“假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⑷并列关系,“而且”、“又”、“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⑸顺承关系,“而且”、“并且”、“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我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
(譬如)大车子(牛车)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马车)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人而.无信”中“而”字表示假设关系。
輗:大车前横木(轭è)与辕连接处的活梢,是车上的关键部分。
軏与輗同,在小车上叫軏。
苏轼与苏辙的名字苏轼和苏辙兄弟的名字都和车有联系,苏轼的“轼”字本义是指设在车厢前的供人凭依的横木。
而苏辙的“辙”字本义是指车轮碾过的痕迹。
苏轼个性张扬、豪放不羁,而苏辙性格则相对内敛。
“轼”作为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诚然对乘车人有保护作用,但其所处位置十分抢眼,容易招人忌。
“辙”作为记录车行进的轨迹,少了一些自己的主张,“辙”不像“轼”那样引人注目,却也不易遭人嫉恨。
“何以行之哉”是宾语前置。
何以:凭什么。
5.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译文:孔子说:“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把工具磨锐利。
”工:工匠。
善:使动,使······完善。
利:使动,使······锋利。
器:工具。
六、品读课文1.请同学们朗读全文,说说这五则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主要思想。
⑴说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对义、利的选择;⑵说明君子与小人的用心不同;⑶说明怎样才叫“好学”;⑷说明“信”乃人的立身处世之本;⑸说明工匠“善其事”的前提条件是“利其器”。
2.第一、二两则把君子和小人对比着说,有什么好处?对比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鲜明、更透彻。
这两则分别从对于义与利的不同抉择、对于他人的不同用心方面进行对比,让人们把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内在道德修养看得更清楚。
3.第四则中,孔子用了两个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起什么作用?联系生活事例,使人容易理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道理,更明白“信”对于人的重要性,且在表达上更形象、生动。
4.第五则中,把“必”字改为“可”字,可以吗?不可以。
“可”字虽有同意、允许的意思,但语气较轻,没有强调之意;而“必”字表示必定、必须,语气较强,表明“先利其器”这一前提条件必不可少,符合本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5.要怎样来理解“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与“好学”的关系。
请同学先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一般来说,好学的人不会追求过高的物质享受。
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享受、懒惰而又夸夸其谈的人,不可能是好学者。
七、课外积累孔子语录:⑴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⑵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
”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⑶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
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⑷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⑸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由我的教诲你知道吗!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明智!”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五则》是有关修养和学习方面的论述,通过“君子”和“小人”在学习和修养上的对比区别,突出地阐述了儒家圣人孔子关于修养和学习上的观点,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启示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