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

合集下载

碑帖融合与赵之谦行书的风格演变

碑帖融合与赵之谦行书的风格演变

碑帖融合与赵之谦行书的风格演变赵之谦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书法颇具影响,是中国晚清书坛的一颗璀璨明星。

他凭着自身的艺术才情和对书法创作无止境的追求,创造出许多书法珍品,为晚清书法树立了一座丰碑。

近年来,对于赵之谦,不管是实践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都不乏其人,对其书学经历、技法特征和美学思想等进行了探究,而关于赵之谦行书在碑。

一、清代碑学的文化背景乾嘉时期,金石考据之学兴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可估量的价值,不仅使书法艺术得到了根本性的变革,而且在理论上阐释了古代字体的演变和功能,在创作内容及形式上更加丰富,使文字学和金石学空前繁荣,为碑学奠定基础。

经过清初学术思潮的发展,在中后期整个书坛已形成碑学鼎盛、帖学式微的局面。

在这个转折时期,时势造英雄,清代学者阮元站了出来,他以自己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学术影响力,对清代碑学的建立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以下简称“二论”)标志着碑学从此在这个时代正式形成。

“二论”在书法史学观、北碑地位的确立、地域书风的形成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阮元的复古思想更为明显地贯穿于他书学思想的始终。

他的复古与整个清代学术思潮紧密相关。

梁启超说:“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以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

’推之及书学亦然,这正是阮元书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阮元书学理论的产生,为碑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后来打破了清代“馆阁体”独占书坛的地位。

阮元坚持复古求真和以古为徒的原则,迎合清代书家们好古的风尚。

书家们纷纷弃帖从碑,整个书坛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赵之谦曾经深刻研读阮元“二论”,受其引导转向北碑阵营。

然而,赵之谦能够根据自身学帖的体会有所取舍地接受北碑石刻,对魏碑楷体情有独钟,为后期行书风格的形成做了铺垫。

清代另一位金石学家包世臣顺应潮流,继承并发展了阮元的碑学理论。

包世臣学北碑,又对北碑技法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在一定程度上对碑学的发展有所影响。

历代书法简史

历代书法简史

夏前21世纪-16世纪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前16世纪-11世纪前11世纪-前771年前770年-前256年甲骨文金文朱书墨书玉书石刻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散氏盘》《大盂鼎》《石鼓文》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1899年,在河南殷墟发现的甲骨文,被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乃殷人占卜文字,龟甲上刻多为卜辞。

夏商周三代用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即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名钟鼎文,又名金文。

汉字造字方法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史称六书。

秦前221年--前206年大篆小篆《史籀篇》《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李斯胡毋敬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着手实行思想文化的统一政策。

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进行“同文”运动,“丞相李斯乃奏同一”,“罢其不与秦文合者”,遂统一文字,史称小篆,乃中国最早的统一文字。

传秦国大将蒙恬制笔。

胡毋:姓,胡毋敬是太史令,曾作《博学篇》。

籀音zhou峄音yi西汉东汉前206年-公元8年公元25年-220年篆书隶书行书东汉中期章草东汉末期楷书东汉末期《石门颂》《礼器碑》《华山庙碑》《景君碑》《鲜于璜碑》《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冠军帖》崔瑗杜操刘德昇蔡邕张芝许慎《说文解字》崔瑗《草书势》蔡邕《篆势》《笔赋》赵壹《非草书》托名蔡邕《笔论》托名蔡邕《九势》西汉重视书法但不兴立碑,因此西汉的篆书作品很少传世,我们今天所见的西汉篆书多为铜器刻文,分书意味已逐渐加重。

到东汉时,篆书的使用范围缩为两个:一是碑额题字,一是祭文拜册。

其他书写摹刻多为隶书,这时期的隶书已经非常成熟。

两汉时,简、帛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书写材料,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得到普及。

隶书又名分书,隶书的草写未脱隶意,被称作章草,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史称草圣。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公元220-公元280年公元265-公元420年公元420-公元581年魏碑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天发神谶碑》《爨宝子碑》钟繇《宣示表》索靖《月仪帖》《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兰亭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陶弘景《瘗鹤铭》《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钟繇卫觊、卫瓘、卫恆、卫宣、卫夫人索靖陆机琅琊王氏(羲之、献之等)王僧虔卫恒《四体书势》杨泉《草书赋》王羲之《笔阵图》王羲之《自论书》王珉《行书状》虞龢《论书表》王僧虔《书赋》《论书》楷书自汉末至两晋逐渐成熟。

书法历史知识书法的历史介绍(3)

书法历史知识书法的历史介绍(3)

书法历史知识书法的历史介绍(3)第五章宋金元书法1、徐铉: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

工于书,好李斯小篆。

2、王著:宋初主事编辑《淳化阁帖》2、王著:宋初主事编辑《淳化阁帖》3、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丰月亭记》《获见贴》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

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

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

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

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珊瑚帖》等。

书论:《海岳名言》《书史》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代表作:《脚气帖》《淘生帖》4、宋徽宗(赵佶):赵佶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

擅长草书,代表作:《草书千字文》5、朱熹:宋代理学大师,所创学派称“闽学”或“程朱理学”6、元代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代表作:《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归去来兮辞》《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书论:《兰亭十三跋》7、鲜于枢:元代著名书法家。

字伯机,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经卷上》、《苏轼海棠诗卷》、《韩愈进学解卷》、《论草书帖》等。

8、赵孟頫书法特点:赵孟頫的书法,因熟而俗。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非草书(赵壹)笔论、九势(蔡邕)隶书体(成公绥)四体书势(卫恒)草书势(索靖)笔阵图(卫铄)题衞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王羲之)古今文字志目(王愔)采古来能书人名(羊欣)论书表(虞龢)论书、笔意赞(王僧虔)论书表(江式)与梁武帝论书启、论书启(陶弘景)古今书评(袁昂)观锺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萧衍)书品(庾肩吾)心成颂(释智果)八诀、三十六法、传授诀、用笔论(欧阳询)笔髓论、书旨述(虞世南)笔法诀、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论(李世民)书谱(孙过庭)书后品(李嗣真)书议、书估、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评书药石论(张怀瓘)述书赋(窦臮)「述书赋」注、「述书赋」语例字格(窦臮)法书论(蔡希综)论书(徐浩)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颜真卿)二字诀(李华)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陆羽)授笔要说(韩方明)拔镫序(林蕴)送高闲上人(韩愈)临池诀(卢携)论书(释亚栖)书述(李煜)五十六种书并序(韦续)试笔(欧阳修)论书(苏轼)续书断(朱长文)论书(黄庭经)海岳名言(米芾)翰墨志(赵构)负暄野录(陈槱)续书谱(姜夔)秦汉魏四朝用笔法(陈思)衍极(郑杓)「衍极」注(刘有定)翰林要诀(陈绎曾)春雨杂述(解缙)书诀(丰坊)书法雅言(项穆)画禅室随笔(董其昌)钝吟书要(冯班)书筏(笪重光)书法约言(宋曹)评书帖(梁巘)初月楼论书随笔(吴德旋)书学捷要(朱履贞)书学(钱泳)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阮元)艺舟双楫(包世臣)艺概(刘熙载)临池管见(周星莲)临池心解(朱和羹)广艺舟双楫(康有为)宣和书谱‧叙论(佚名)永字八法(佚名)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佚名)。

用当下的心境重新审视钟锡九先生的书法艺术

用当下的心境重新审视钟锡九先生的书法艺术

用当下的心境重新审视钟锡九先生的书法艺术作者:***来源:《群文天地》2024年第03期最近读叶嘉莹老师所著《美玉生烟:叶嘉莹细讲李商隐》一书,叶先生在讲述李商隐的诗歌“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中,寻幽入微的心灵境界以及无处不在的浓郁悲哀时,让我联想到了已经故去二十多年,以一颗诗心去面对人生,以倔强淡泊的性情执着追求书法的碑学大家钟锡九先生的境遇,与之何其相似!其实读诗是否诠释出作者真正的所思所想,也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解其意,还把自己的心绪和情怀牵强附会地融进表面的意境里也是常有的事。

但我以为从钟锡九先生书写自作诗的笔迹中融入了他落寞的心境,从婉转沉稳的线条中,完全可以感受到有一种命运多舛却去留无意的宿命感。

随着我的脑海中流水行云般的回忆,闪现出多幅曾看到过的钟锡九先生的自作诗书法作品时,我感受到了他那凝于笔触之上的思绪,那神来之笔的稳重与纵逸,方圆多变横生的笔势中隐藏着凝重的思想……中国的书法与古典诗词总是形影不离,携手并行于浩瀚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

从荒远的史前文化蹒跚而至,诉说着各自时代的审美心理和文化倾向。

历朝历代的书家之中,不乏伟大的诗人或兼具有诗人气质的书法家。

他们都喜欢将自己或他人诗篇用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品读诗词与欣赏书法双重美感的同时,又品味它们各自独立又相融相生的审美意境和文化倾向。

钟锡九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深厚古典文学修养的书法家和诗人。

但今天我只谈论钟锡九先生的书法,作为青海当代魏碑书写的领头雁,他以刚健醇美的美学风貌,在人生的逆境中完成了书法艺术的升华,多次引起青海书坛现象级的话题。

从西宁市到海西州都兰县巴隆镇,距离近600公里。

古道漫漫,那里曾经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必经之地,巴隆河尽头是一片广袤戈壁。

如今原野上,当年拓荒者栽下的杨树早已蔚然成荫。

现在的巴隆镇是都兰县一片原始又富饶,苍茫又美丽,并且充满希望的一片沃土。

那里不仅牧歌悠扬,农田肥沃,而且枸杞红遍山川。

宋代金石学对清代碑学的影响

宋代金石学对清代碑学的影响

宋代金石学对清代碑学的影响宋代金石学之大兴,对明、清文字源流的研究,篆刻学的发展,书法史的探讨、书法创作的继承革新、碑学的兴起,书法艺术的鉴赏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实在宋代时,金石学就已经影响到了学术界。

朱熹曾说过:"予少好金石文字,家贫不能多致,独时取欧阳公所集录,观其序跋辩证以为乐,后又得赵氏《金石录》读之,大约亦如欧阳子书,然序次益条理,辩证益精博,予心亦益好之。

"〔18〕宋代金石学的兴盛,还带动了宋、元印学的发展。

虽然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证"设官分职废置之由"、文字和印制的演变,但在"遗文旧典"之中,文人士大夫却发现秦玺汉印的"庄雅朴厚之意",引出了欣赏的价值。

随之是摹集古印制作印谱之风盛行。

如杨克一的《集古印格》、宋徽宗的《宣和印谱》、王俅的《啸堂集古印录》、王顺伯的《复斋印谱》、颜叔夏的《古印谱》、姜夔的《集古印谱》、赵孟頫的《印史》等。

元代印学家吾丘衍也深受宋代金石学的影响。

他在《学古编·三十五举》中谈到: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

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

多见故家藏得汉印,字皆方正,近乎隶书,此即摹印篆也。

王俅《啸堂集古录》所藏古印,正与相合。

凡屈曲盘回,唐篆始如此。

"至清代,金石学已开始影响到书法创作。

清代碑学书法的兴起并非凭空而来,它可上溯到宋、明,并与清代金石学的发展纠葛在一起。

明末,金石篆刻之学开始复兴,明代的金石学家和篆刻家们不遗余力地搜集印章,摹刻印章,汇成三十多部印谱。

如顾从德的《集古印谱》、范汝桐的《集古印谱》、郭宗昌的《松谈阁印史》等。

而且此期的印学还形成了诸多流派,如以文彭为代表的三桥派、以何震为代表的雪渔派和以苏宣为代表的泗水派等。

[19]清代较早受金石学影响且导致隶书中兴和碑学萌芽的乾、嘉时期的隶书创作潮流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就是最先接受学术界影响并投入临习汉碑实践的书家,大多都与篆刻有缘。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

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书法等级考试理论知识秦及秦以前1. 篆书主要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三大类。

2. 《石鼓文》是现今发现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

两汉1. “八分书”的特征是什么(增加了波磔俯仰,字形由长趋扁,体势展向左右两边)2. 隶书的风格特点是什么(谨严规矩、典雅肃穆、雄浑粗拙、散逸纵横)3. 文字学家把篆书向隶书的转换过程称作“隶变”,把隶书的定型称作“隶定”。

4. 章草是汉代草书的主流,张芝被称为“草圣”。

5. 《礼器碑》是汉代谨严规矩类隶书的代表作。

魏晋南北朝1. 历史悠久,有篆、隶、真、行、草五种书体。

2. 草书可以分为小草、大草、狂草。

3. 今草书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世称“二王”。

4. “书圣”是指王羲之,他的《兰亭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5. 王献之的代表作是《》(又称《玉版》)。

《鸭头丸帖》是其行书代表。

6. 《圣教序》是唐代僧人怀仁集王字而成。

7. 《真草千字文》是智永的作品。

隋唐五代1. 初唐四大家是指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薛稷。

2.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楷书的代表作。

3. 《雁塔圣教序》是诸遂良的作品。

4. 颜真卿的代表做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而他的《祭侄秀明文稿》有“”之誉。

5. 柳公权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6. 唐代狂草以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为代表。

7.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被称为唐代三大楷书家。

8. 楷书、草书两极的高峰,使唐代书法足以雄视千古。

9. 李北海即李邕,为唐代善行书者。

宋元时期1. 宋代书法四大家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2. 《黄州寒食诗帖》是宋代苏东坡的作品,有“”之称。

3. 米芾,人称“米南宫”、“米襄阳”,有《笤溪诗帖》《蜀素帖》等名行书。

4. 宋徽宗赵佶所创“瘦金体”在书法史上。

5. 元代的赵孟頫与颜、柳、欧并称为楷书四大家,《胆巴碑》是其代表作。

《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9

《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9

《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9清代书法1、试述清初书坛是按哪三系向前发展的?列举其代表书家。

答清代前期的书坛呈三系向前发展,表现为晚明浪漫书风的余绪,崇董书风和隶书热潮。

晚明浪漫书风的延续主要体现在由明入清的降臣王铎与遗民傅山,他们以其个性张扬、充满激情的书法影响着清初书坛,代表人物除王铎外还有归庄、法若真、宋曹、许友、朱耷。

明末华亭派董其昌的延续,在康熙朝成为风气,代表人物有:担当、查士标、沉荃、查升、姜宸英、张照。

另外一批帖学家笪重光、何焯、汪士宏、陈亦喜与董氏审美意趣相一致戒与董风若即若离。

明末清初由于古文字学、金石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写碑铭名世的书家。

他们以隶书创作为主,代表人物有郑(竹甫皿,上中下组合成字),程邃、朱彝尊、石涛、张在辛、万经等。

2、什么是前碑派?他们的书法审美取向有何特征?郑甫、金农汉碑认识的突破对清代碑学有何影响?答前碑派,就是清代碑派的前身。

他们以擅长写隶书、篆书为主。

其中大多数人对传统帖学下过功夫,创作中揉合二者或以碑破帖的特征。

以邓石如、阮元划界,在他们以前的经碑破帖一派,称为前碑派。

此后的尊碑一派称为碑派。

前碑派和碑派在对待传统帖学上有借助和贬弃程度上的差别,但实际上体现出一条线脉上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前碑派书法,在突破旧的审美定式上有着新鲜活透的生命力,较之碑派成熟期的书法,少程式、多创造,反而更充满了创造性。

前碑派的代表人物有:郑甫、程邃、金农等,在他们的书法作品中已出现了以碑破帖的激进思想,他们的实践为碑学的诞生做好了准备。

金农的书法实践,强调艺术实践中强化用笔中的金石气,其师碑思想后来为碑派书家广为接受,金农样式的出现,为清代师碑的书家立下了一个比郑甫更有说服力的典型。

3、为什么说前碑派和碑派是清代书法一条发展线索上的两个阶段,指出这两个阶段对传统帖学借助和贬弃程度上的异同。

答前碑派和碑派在对待传统帖学上有借助和贬弃程度上的差别,但实际上体现了一条线脉上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前碑派书法在突破旧的审美定式上有着新鲜活透的生命力,较之碑派成熟期的书法,少各式,多创造,反而充满了创造性.前碑派的发生发展跨越清代前、中期,以清代前期的郑甫为先驱,郑甫开创师碑这风的先河。

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元明清书法)

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元明清书法)

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元明清书法)中国书法史基本知识梳理(元明清书法)第七章元朝书法1、元朝书法因为其社会的特别性,特别是____的出现,使书法在元朝发展成一种全面回归的潮流,表现出一种典雅秀逸的风格态势,形成书法史上的一次转折。

(赵孟睿2、元朝书坛的整体特点是____。

(中兴晋唐与全面复古)3、____书法成为自秦汉以后篆隶书法式微以来从头复苏的第一个高潮。

(篆隶)4、____的建立为元朝书法的发展起到了踊跃的推进作用。

(奎章阁 )5、____书家的大批浮现是元朝书坛的独到现象,特别是____的出现,对元朝后期的书坛产生了很大影响。

(少数民族,康里巎巎)6、隐士书家群成为元朝书法重要的一脉,此中____、____、____、____等隐于太湖地区的文人书画家群堪称典型。

(吴镇、杨维桢、陆居仁、倪瓒)7、书法与____密切联合在元朝成为一种风俗。

中国画题跋的流行始于____。

(文人画,元朝)一、赵孟1、赵孟睿郑撸撸撸撸窃樘车钠熘摹(子昂)2、在篆刻上,赵孟钤凇队∈沸颉分刑岢龅暮何河〉模撸撸撸撸谝淮谓沂玖撕河〉纳竺捞卣鳌(朴素自然)3、明朝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对赵尊崇备至:“自唐从前集书法之大成者,____也。

自唐此后集书法之大成者,____也。

”(王右军,赵集贤)4、赵孟畹目樽髌酚小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贰(《湖州妙严寺记》、《三清殿碑记》、《奥妙观重建三门记》《胆巴碑稿》、《仇锷墓碑铭稿》)5、赵孟钚】髌酚小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贰ⅰ豆芈邸贰ⅰ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返取(《道德经》、《洛神赋》、《大洞玉经》、《汉汲黯传》)6、赵孟畹模撸撸撸弑还衔涑删妥畲笳撸院笫赖挠跋煲惨裕撸撸撸呶钌睢W髌酚小叮撸撸撸摺贰ⅰ豆槿ダ促獯恰贰ⅰ叮撸撸撸摺贰ⅰ叮撸撸撸摺返龋湔虏荨叮撸撸撸摺肥悼虏莘缙鹊肌(行草书,《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雪晴云散帖》,《急就章》)7、赵孟钍窃樘沉煨洌倨鹆耍撸撸撸叩钠熘模乖榉ㄔ谀纤问榉ㄒ话俣嗄甑南籼踔笾匦赂此眨⒊氏殖鲂佬老蛉俚木跋蟆K炊匝榇友照媲淙胧郑岢鲋彼荩撸撸撸撸⒃谑导腥娓垂拧(中兴古法,东晋二王)8、赵孟钤谑檠枷胫杏泻芏嗑俚募猓缣岢觥笆榉ㄒ裕撸撸撸呶希撸撸撸咭嘈胗霉ぁ8牵撸撸撸咭蚴毕啻撸撸撸咔Ч 挪灰住#ā独纪な稀罚背晌院笫槁壑械闹鄱希沂玖耸榉ㄒ帐醯谋局省(用笔,结字,结字,用笔)9、赵孟罨谷衔骸把橛卸:一曰____,二曰____。

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

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

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北碑南帖论》古石刻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史铭德位,以佐史学,是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

秦石刻曰“金石刻明白”,是也。

前后汉隶碑盛兴,书家辈出。

东汉山川庙墓无不刊石勒铭,最有矩法。

降及西晋、北朝,中原汉碑林立,学者慕之,转相摩习。

唐人修《晋书》,南、北《史》转,于名家书法,或曰善隶书,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善隶书为尊。

当年风尚,若曰不善隶,是成书家矣。

故唐太宗心折王羲之,尤在《兰亭序》等帖,而御撰《羲之传》,惟曰“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而已。

绝无一语及于正书、行草。

盖太宗亦不能不沿史家书法以为品题。

《晋书》具在,可以覆案。

而羲之隶书,世间未见也。

隶字书丹于石最难,北魏、周、齐、隋、唐,变隶为真,渐失其本。

而其书碑也,必有波磔杂以隶意,古人遗法犹多存者,重隶故也。

隋、唐人碑画末出锋,犹存隶体者,指不胜屈。

褚遂良,唐初人,宜多正书,乃今所存褚迹,则隶体为多,间习南朝体书《圣教序》,即嫌飘逸,盖登善深知古法,非隶书不足以被丰碑而凿真石也。

宫殿之榜亦宜篆隶,是以北朝书家,史传称之,每曰长于碑榜。

今榜不可见,而瓦当、碑头及《天发神谶碑》,可以类推。

晋室南渡,以《宣示表》诸迹为江东书法之祖,然布袋所携者,帖也。

帖者,始于卷帛之署书,后世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

今《阁帖》如钟、王、郗、谢诸书,皆帖也,非碑也。

且以南朝敕禁刻碑之事,是以碑碣绝少。

惟帖是尚,字全变为真行草书,无复隶古遗意。

即以焦山《瘗鹤铭》与蓬莱郑道昭《山门》字相校,体似相近,然妍态多而古法少矣。

《阁帖》,晋人尺牍,非释文不识,苟非世族相习成风,当时启事,彼此何以能识。

东晋民间墓砖,多出于陶匠之手,而字迹尚与篆隶相近,与《兰亭》迥殊,非持风流者所能变也。

王献之特精行楷,不习篆、隶,谢安欲献之书太极殿榜,而献之斥韦仲将事以拒之,此自藏其短也。

夫魏之君臣失礼者,在凳悬仲将耳。

若使殿榜未悬,陈之广厦细旃之上,敕文臣大书之,何不重礼之有?岂君上殿廷,不及竹扇笼鹅耶?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本是南朝王派,故有所书碑碣不多。

《南北书派论》清·阮元

《南北书派论》清·阮元

《南北书派论》清·阮元元二十年来留心南北碑石,证以正史,其间踪迹流派,朗然可见。

近年魏、齐、周、隋旧碑,新出甚多,但下真迹一等,更可摩辨而得之。

窃谓隶字至汉末,如元所藏汉华岳庙碑四明本,物、亢、之、也等字,全启真书门径。

急就章草,实开行草先路。

旧称(宣和书谱)王导初师锺、卫,携宣示表过江,此可见书派南迁之迹。

晋、宋之间,世重献之之书,右军之体反不见贵,齐、梁以后始为大行。

(南史·刘休传:羊欣重王子敬正隶书,世共宗之,右军之体反不见重。

及休,始好右军法,因此大行。

)梁亡之后,秘阁二王之书初入北朝,颜之推始得而秘之。

(颜氏家训云: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家中尝得十卷,方知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诸书,莫不得羲之之体。

由此论观之,可见南北实不相袭。

)加以真伪淆杂,当时已称难辨。

(陶隐居答武帝启云:羲之从失郡告灵不仕以后,略不复自书,有代书一人,世不能别,见其缓异,呼为末年书。

子敬年十七八,全仿此人书,故遂与之相似。

)僧智永为羲之七世孙,与虞世南同郡。

世南幼年学书于智永,(见世南本传。

)由陈入隋,官卑不迁,书亦不显尔。

时隋善书者为房彦谦、丁道护诸人,皆习北派书法,方严遒劲,不类世南。

世南入唐,高年宿德,祖述右军。

太宗书法亦出羲之,故赏虞派,购羲之真行二百九十纸,为八十卷,命魏徵、虞世南、褚遂良定真伪。

(见唐书艺文志。

)夫以两晋君臣忠贤林立,而晋书御撰之传,乃特在羲之,其笃好可知矣。

慕羲、献者惟尊南派,故窦臮述书赋自周至唐二百七人之中,列晋、宋、齐、梁、陈一百四十五人,(周一人,秦一人,汉二人,魏五人,吴二人,晋六十三人,宋二十五人,齐十五人,梁二十一人,陈二十一人,北齐一人,隋五人,唐四十五人。

)于北齐只列一人,其风流派别可想见矣。

羲、献诸迹,皆为南朝秘藏,北朝世族岂得摩习!兰亭一纸唐初始出,欧、褚奉敕临此帖时已在中年,以往书法既成后矣。

欧阳询书法,方正劲挺,实是北派。

试观今魏、齐碑中格法劲正者,即其派所从出。

书法专业基础知识试题——(先秦汉)

书法专业基础知识试题——(先秦汉)

书法专业基础知识试题——(先秦汉)书法专业基础知识试题试卷一一、填空1、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的()和()。

它们已具备了书法的()、()、()三要素。

2、目前发现的最早而又相当成熟的文字()和(),距今约()年至()年。

其中()是()年出土于()小屯村。

3、我国时刻文字系统中最早的代表作《》。

其中“”笔画纤细,委婉俊秀。

4、流传于美国的著名墨迹《》;()年四川省《》出土震惊中外,视为目前年代最早的古隶标本;《》是战国古隶的重要资料;()年发掘出土于()。

5秦汉时期,汉字完成了由()向()的转化,西汉书法蔚为大观,可分为()和()两大类。

二、选择题1、秦代隶书墨迹的标本,首推()A青川木椟B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C云梦睡虎地秦简D泰山刻石2、下面不是东汉篆书的碑刻的是()A开母石阙铭B少室石阙铭C袁安碑D石门颂3、下面不是麽崖时刻的隶书是()A乙瑛碑B西峡颂C石门颂D陠閣颂4、张怀瓘尊谁为“草圣”的是()A张芝B蔡邕C史游D刘德升5、《熹平石经》的作者是()A蔡文姬B蔡邕C师宜官D梁晧三、判断题1、汉代碑刻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碑刻隶书,包括《礼器碑》《华山庙碑》《朝侯小子残碑》《封龙山颂》《校官碑》等等。

()2、汉金文保存到今天的资料十分丰富,鼎、钟、壶、权、范、镜、符、洗、钩、戈等器物的铭文。

()3、江淮汉简指我国长江、淮水流域一带出土的汉代简牍和帛书墨迹。

()4、1899年瑞典人斯文贺定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古楼兰遗址发现晋木简120枚。

()5、书论从汉代产生,如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九势》《笔论》等()四、名词解释1、金文2、隶变3、石鼓文4、西北汉简5、玉箸篆五、简答题1、由篆至隶的书体演进的原因?2、为什么汉代书法能蓬勃发展?1.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湖笔(2)端砚2.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1)唐代许多书法家具有博大的襟怀和豪放的激情,成为浪漫书风的杰出代表,其中()最为突出。

北碑南帖

北碑南帖

北碑南帖在本书中阮元将书法风格分为碑、帖两大类,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将书法明确分为两大流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的南北书派观,可视为地域书风理论创立的标志,阮元的南北分派显然也是为推出北碑鸣锣开道,他在《南北书派论》中阐述他的南北分派观点后终于道出他的目的:?“所望颖敏之士,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业,庶几汉、魏古法不为俗书所掩,不亦祎欤!”标签:阮元书法南北书派论一、背景本书的大背景是清代乾嘉之际,帖学大行,而学书者所法的各种法帖,一翻再翻反复摹刻,早已失去本来面目。

加以馆阁体盛行,书风单调一律,无多生趣,且习行草者多于篆隶,去古愈远,学者只能模影子度行,且行草能工,真楷难以立卓,所谓“帖学”已呈衰微之象。

而另一方面,金石文字日益受到重视,两汉、六朝碑版往往出土或被发现,金石之学日益兴旺,与帖学相对的碑学也悄然而起,但是还没有人打起碑学的旗号来阐释书法史和打破帖学一统的局面。

这时候,以研究金石碑版考证之学的阮元,以其学术的敏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撰写了《南北书派论》鲜明地揭示了书法史上的这一现象,对清代碑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称他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为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

二、方法本文的主要创作方法有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是把两个相互联系的客观事物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首先他根据大量的碑版资料和史书的记载,指出自南北朝以来,书法上一直存在着南北两派不同的书风。

阮元认为,南北两派都始于三国和西晋的钟繇和卫瓘。

东晋永嘉南渡之后,王羲之一门取钟、卫,推广风行于南朝,“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即用于奏章书翰,偏于日用。

北派则由索靖及崔、卢大族恪守,钟、卫,盛行于北朝,“北朝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偏于典重,于是进一步指出:两派判若江河,南北世族不相通习。

至唐初,太宗独善王羲之书,虞世南最为亲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

李文采:《书法的古今》

李文采:《书法的古今》

李文采:《书法的古今》“书以晋人为最工”,“晋之书冠绝后古,无与抗衡”。

《广艺舟双楫宝南第九》,康有为的这些话在前人论书中很有代表性。

这说明晋之前书法尚未尽善尽美,书法至晋才完全成熟;也说明晋之后,虽然各个时代各有风格,但在格调上并没有继续进步;又说明,即使在道光之后,碑学中兴的风气之中,作为提倡碑学最得力者之一的康有为在主观上也仍然以晋人的书法品格作为论书的准则。

今人说:“如果终于不能摆脱传统的审美规范的无形束缚,不能彻底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并积极主动地加入新的机质,书法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出现持久的生机勃勃的繁荣局面。

”这些话在当今也很有代表性,说明当今书坛不仅不齿于以晋人的书法品格作为论书的准则,而且一切传统规范都要摆脱。

这样看来,古今书法,大致可分三个时期:晋之前,由“质”到“文”不断进步;晋之后,文质并存,不断繁衍;当今书风则因“摆脱传统”,或谓“反传统”而完全不同于前代。

书法艺术与世上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从无到有,从质到文,从朴到妍,从俗到雅,从粗到精,从简到繁的历史进步过程。

先人为了相互沟通思想而创造了语言,为了使语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创造了书面语言。

文字既是书面语言的符号,又以其结体的丰富多样而为书法提供了用武之地。

书面语言、文字、书法,各按自己不同的目的要求而发展。

为了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普通的书面语言就发展为“文言”、“文章”。

文字也有一个“文”的过程:为了适应书面语言的需要,文字数量由少到多,笔画也因此而由简到繁──笔画不繁,字数即不能多;为了提高书写速度,字体由篆到隶,又由隶到楷、行、草,笔画也因此由繁到简、由曲到直、由断到连;为了扩大通用范围,各种字体由不统一到统一;为了认读时视觉安祥平稳,以利集中注意力于书面语言,各种字体由草率、错落到工整、均称。

楷书就是为着这一目的,一直整齐、均称到明清的馆阁体,以及如今尚在广泛应用的印刷体。

文字以求应用方便,书法以求观赏满足,因此两者的情况往往相反:文字笔画直,书法笔画曲(所谓“一波三折”);草字笔画连,其书法却要求“笔笔断”;文字力求均称、整齐、“众相而形一”,书法力求变化、错落、“一形而众相”;文字要求统一,“万字皆同”,书法却常用“破体”,万字皆别;文字离开书面语言就丧失其存在意义,书法却自有其独立的观赏价值,所以历来有“舍文论书”的风气,即使是“吊哀、候病、叙睽情、通讯问”等无关紧要的内容,甚至割裂内容,片纸只字,使人不能卒读也并没有关系。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书法艺术》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书法艺术》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5分)我们日常讲的“五体书”是指()。

A.黑、草、隶、篆、行B.正、草、隶、篆、行C.宋、燕、楷、草、黑D.正、草、隶、篆、宋2【单选题】(5分)下面哪个不属于点画线条的分析要素?()A.字体B.墨色C.转折D.急涩3【多选题】(5分)空间结构的分析有哪几种要素?()A.轮廓的变化B.重心的变化C.轴线的变化D.空间的分割4【多选题】(5分)书法可以分为()几大要素。

A.章法B.笔法C.墨法D.字法5【判断题】(5分)字法和章法是指对空间结构的关系的把握。

A.对B.错第二章测试1【单选题】(5分)以下描述最符合《曹全碑》特点的是()。

A.瘦劲如铁B.飘秀丽C.奇纵恣肆D.严正朴茂2【单选题】(5分)以下选项中,与《峄山碑》风格差异最大的是哪个?A.秦诏版B.三坟记C.泰山刻石D.琅琊台刻石3【单选题】(5分)有“隶中草书”之称的是()。

A.禳盗刻石B.礼器碑C.西狭颂D.石门颂4【单选题】(5分)下列不属于《散氏盘》特点的是()。

A.字形偏长B.结体多变化C.线条浑厚D.重心偏低5【单选题】(5分)草书产生于什么朝代?A.唐代B.秦代C.汉代D.宋代6【多选题】(5分)甲骨文有()的特点。

A.直笔多B.方折为主C.笔道细D.体势正7【多选题】(2分)初学书法,应该关注什么?A.实践与理论并重B.注重创新C.尊重传统,讲究古典D.取法乎上8【多选题】(2分)被称为“庙堂三巨制”的是()。

A.礼器碑B.史晨碑C.曹全碑D.乙瑛碑9【判断题】(2分)想要书写出更加丰富的线条可以使用质地较软的羊毫笔。

A.对B.错10【判断题】(2分)有“汉代隶书第一”美誉的是《曹全碑》A.错B.对第三章测试1【单选题】(5分)被称为“古今小楷第一”的是()。

A.乐毅论B.黄庭经C.贺捷表D.洛神赋十三行2【单选题】(5分)“初唐四家”分别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

A.薛稷B.欧阳通C.柳公权D.颜真卿3【单选题】(5分)以下描述最符合《兰亭序》特点的是()。

从《画禅室随笔》看董其昌“南北宗”论

从《画禅室随笔》看董其昌“南北宗”论

【美术理论研究】从古至今地域分南北,书法理论也有“北碑南帖”之说,时至今日南北差异仿佛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定论。

追溯有关于“南北宗”的论说,在与董其昌同时的晚明书画家莫是龙的《画说》中也有相关记载,从中可以得知关于“南北宗”这一议题,并非董其昌本人所独创。

其来自于中国禅宗,进而发展至书画理论中,并成为划分南北画派的理论依据,但对“南北宗”论阐述得最为全面的书画理论家非董其昌莫属。

一、“南北宗”流派之风格《画禅室随笔》是一部关于董其昌书画品评、创作、用笔、用墨等方面的著作,在中国书画史上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集。

它以“南北宗”论独树一帜,但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影响远远大于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影响,并不断成为中国画理论研究的热点。

董其昌的艺术思想多受到禅宗的影响,形成“尚淡”的艺术风格。

禅宗是在中国文化思想的不断碰撞而成,其思想深刻影响了画家的文化理念和创作风格,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自然也烙上了禅学的影子。

董其昌在《画旨》中说:“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

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而北宗微矣!”书有南北书派论,画有南北宗,南北之分从古至今都是被不断谈论的话题。

在此,董其昌指出禅宗有南北之分,是始于唐代,绘画理论的分派亦滥觞于唐代,并对南北风格的划分界限更清晰地进行论述。

他认为北宗由李思训父子的山水始,继而为赵干、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辈;南宗则以王维为宗主,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四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等。

董其昌将其南北流派之渊源、代表书家的划分以点带面进行展开论述,以书家的风格分门别类,使其进入某一风格系统中。

继而在南北两派风格分析上,董其昌在《画旨》中指出:“又应冯公之教,作题辞数百言,大都谓右丞以前所作者,无所不工,独山水人情,传写犹隔一尘……若王右军一变钟体,凤翥鸾翔。

”在书画分派风格上,追根溯源,董其昌通过在书法风格中分析王右军变化钟繇古拙的风格,继而出于此家的欧、虞、褚、薛各得有右军之一体耳,以此来说明在画派风格中不同于王维,以李思训为代表的北派画家风格,或泼墨澜翻,或设色娟丽。

阮元《北碑南帖论》译解

阮元《北碑南帖论》译解

【原文】古石刻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士铭德位,以佐史学,是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

【译文】古代石刻旨在记录帝王的功德,或为大臣铭记德行官位,以佐证史学,所以古人书法没有不借助金石来流传的。

【原文】秦石刻曰“金石刻,明白是也”。

【译文】秦代石刻铭文记:“撰铭刻碑就是让前人功绩流传后世,后人知道前人的功绩德行的。

”按,秦代刻石《琅琊台》、《泰山》、《峄山》碑均有“金石刻因明白矣”句。

【原文】前、后汉隶碑盛兴,书家辈出。

东汉山川庙墓无不刊石勒铭,最有矩法。

【译文】西汉、东汉时期隶书碑刻盛兴,擅写隶书的书家云集。

东汉山川(摩崖)、庙宇、墓志没有不凿刻石碑书写铭文的,这个时侯的碑刻铭文也是最符合铭刻体制规范的。

【原文】降及西晋、北朝,中原汉碑林立,学者慕之,转相摹习。

【译文】到了西晋、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流传的汉碑(汉制以隶书体刻石碑)很多,学习的人追慕而来,相互临摹研习。

【原文】唐人修《晋书》、南、北《史》传,于名家书法,或曰善隶书,或曰善隶草,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皆以善隶书为尊。

【译文】唐朝人修撰《晋书》和南北朝《史》传,涉及到品题名家书法时,或者说擅长隶书,或者说擅长隶草,或者说擅长正书(隶书)、擅长楷书,擅长行草,而都以称擅长隶书为尊贵。

【原文】当年风尚,若曰不善隶,是不成书家矣。

【译文】那时候的风尚是:如果不称擅长隶书,是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书法家的。

【解读】古人讲“物勒功名”,刊石立碑,以求流传后世。

以篆隶书体书丹,实为“善史书”之功用。

秦用篆书,乃统一后标准秦篆,应为“书同文”之样式;两汉隶书又有古隶、八分之别。

西汉碑刻少见,东汉碑刻多为八分隶书。

加之书者姓名无考,虽有士大夫书碑之制,终无法一一对应。

故后人于史书中寥寥数语,认为篆隶书碑是其定制,不知是书体演进规律和铭刻制度使然。

所以后人以为那个时候的书家如果不称其“善隶书”就不是真正的书家。

【原文】故唐太宗心折王羲之,尤在《兰亭序》等帖,而御撰《羲之传》,唯曰“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而已,绝无一语及于正书、行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北碑南帖论》古石刻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史铭德位,以佐史学,是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

秦石刻曰“金石刻明白”,是也。

前后汉隶碑盛兴,书家辈出。

东汉山川庙墓无不刊石勒铭,最有矩法。

降及西晋、北朝,中原汉碑林立,学者慕之,转相摩习。

唐人修《晋书》,南、北《史》转,于名家书法,或曰善隶书,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善隶书为尊。

当年风尚,若曰不善隶,是成书家矣。

故唐太宗心折王羲之,尤在《兰亭序》等帖,而御撰《羲之传》,惟曰“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而已。

绝无一语及于正书、行草。

盖太宗亦不能不沿史家书法以为品题。

《晋书》具在,可以覆案。

而羲之隶书,世间未见也。

隶字书丹于石最难,北魏、周、齐、隋、唐,变隶为真,渐失其本。

而其书碑也,必有波磔杂以隶意,古人遗法犹多存者,重隶故也。

隋、唐人碑画末出锋,犹存隶体者,指不胜屈。

褚遂良,唐初人,宜多正书,乃今所存褚迹,则隶体为多,间习南朝体书《圣教序》,即嫌飘逸,盖登善深知古法,非隶书不足以被丰碑而凿真石也。

宫殿之榜亦宜篆隶,是以北朝书家,史传称之,每曰长于碑榜。

今榜不可见,而瓦当、碑头及《天发神谶碑》,可以类推。

晋室南渡,以《宣示表》诸迹为江东书法之祖,然布袋所携者,帖也。

帖者,始于卷帛之署书,后世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

今《阁帖》如钟、王、郗、谢诸书,皆帖也,非碑也。

且以南朝敕禁刻碑之事,是以碑碣绝少。

惟帖是尚,字全变为真行草书,无复隶古遗意。

即以焦山《瘗鹤铭》与蓬莱郑道昭《山门》字相校,体似相近,然妍态多而古法少矣。

《阁帖》,晋人尺牍,非释文不识,苟非世族相习成风,当时启事,彼此何以能识。

东晋民间墓砖,多出于陶匠之手,而字迹尚与篆隶相近,与《兰亭》迥殊,非持风流者所能变也。

王献之特精行楷,不习篆、隶,谢安欲献之书太极殿榜,而献之斥韦仲将事以拒之,此自藏其短也。

夫魏之君臣失礼者,在凳悬仲将耳。

若使殿榜未悬,陈之广厦细旃之上,敕文臣大书之,何不重礼之有?岂君上殿廷,不及竹扇笼鹅耶?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本是南朝王派,故有所书碑碣不多。

若欧、褚则全从隶法而来,摩崖巨石,照耀区夏,询得蔡邕、索靖之传矣。

北朝碑字破体太多,特因字杂分隶,兵戈之间,无人讲习,遂致六书混淆,向壁虚造。

然江东俗字,亦复不少,二王帖如“禊”、“智”、“体”、“ ”等字非破体耶?唐初破体未尽,如虞、欧碑中“笑”、“ ”、“准、”“煞”等字非破体耶?唐太宗幼习王帖,于碑版本非所长,是以御书《晋祠铭》笔意纵横自如,以帖意施之巨碑之间者,自此等始。

伺候李邕碑版名重一时,然所书《云麾》诸碑,遂字法半出北朝,而以行书书碑,终非古法。

古开元间修《孔子庙》诸碑,为李邕撰文者,邕必请张廷珪以八分书之,邕亦谓非隶不足以敬碑也。

唐之殷氏、颜氏并以碑版隶楷世传家学。

王行满、韩择木、徐浩、柳公权等,亦各名家,皆由沿习北法,始能自立。

是故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

宋蔡襄能得北法,元赵孟頫书摹拟李邕,明董其昌楷书脱迹欧阳询,盖端书正画之时,非此则笔力无立卓之地,自然入于北派也。

要之汉、唐碑版之法盛,而钟鼎文字微;宋、元钟鼎之学兴,而字帖之风盛。

若其商榷古今,步趋流派,拟议金石,名家复起,其谁与归?《南北书派论》元谓: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盖由隶字变为正书、行书,其转移皆在汉末、魏晋之间;而正书、行草之分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

南派由钟繇、卫瓘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卫瓘、索靖及崔悦、卢湛、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

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始大显。

然欧、褚诸贤,本出北派,洎唐永徽以后,直至开成,碑版、石经尚沿北派余风焉。

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减笔至不可识。

而篆隶遗法,东晋已多改变,无论宋、齐矣。

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

而蔡邕、韦诞、卫觊、张芝、杜度篆隶、八分、草书遗法,至隋末唐初,犹有存者。

两派判若江河,南北世族不相通习。

至唐初,太宗独善王羲之书,虞世南最为亲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

然此时王派虽显,缣楮无多,世间所习犹为北派。

赵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

元二十年来留心南北碑石,证以正史,其间踪迹流派,朗然可见。

今近年魏、齐、周、隋旧碑,新出甚多,但下真迹一等,更可摩变而得之。

窃谓隶字至汉末,如元所藏汉《华岳庙碑》四明本,“物”、“亢”、“之”、“也”等字,全启真书门径。

《急就章》草,实开行草先路。

旧称王导初师钟、卫,携《宣示表》过江,此可见书派南迁之迹。

晋、宋之间,世重献之之书,右军反不见贵,齐、梁以后始为大行。

梁亡之后,秘阁二王之书初入北朝,颜之推始得而秘之。

加以真伪淆杂,当时已称难辨。

僧智永为羲之七世孙,与虞世南同郡。

世南幼年学书于智永,由陈入隋,官卑不迁,书亦不显尔。

时隋善书者为房彦谦、丁道护诸人,皆习北派书法,方严遒劲,不类世南。

世南入唐,高年宿德,祖述右军。

太宗书法亦出王羲之,故赏虞派,购羲之真行二百九十纸,为八十卷,命魏征、虞世南、褚遂良定真伪。

夫以两晋君臣忠贤林立,而《晋书》御撰之传,乃特在羲之,其笃好可知矣。

慕羲、献者,唯尊南派,故窦《述书赋》自周至唐二百七人中,列晋、宋、齐、梁、陈一百五十人,于北齐只列一人,其风流派别可想见矣。

羲、献诸迹,皆为南朝秘藏,北朝世族岂得摩习!《兰亭》一纸,唐初始出,欧、褚、奉敕临此帖时,已在中年以往,书法既成后矣。

欧阳询书法,方正劲挺,实是北派。

试观今魏、齐碑中,格法劲正者,即其派所从出。

《唐书》称询始习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尝见索靖所书碑,宿三日乃去。

夫《唐书》称初学王羲之者,从帝所好,权词也;悦索靖碑者,体归北派,微词也。

盖钟、卫二家,为南北所同,托始至于索靖,则唯北派祖之,枝干之分,实自此始。

褚遂良虽起吴、越,其书法遒劲,乃本褚亮,与欧阳询同习隋派,实不出于二王。

褚书碑石,杂以隶笔,今有存者,可复按也。

褚临《兰亭》,改动王法,不可强同。

虞世南死,太宗叹2无人可与论书,魏征荐遂良曰:“遂良下笔遒劲,深得王逸少体。

”此乃征知遂良忠直,可任大事,荐其人,非荐其书。

其实褚法本为北派,与世南不同。

此后李邕、苏灵芝等,亦为北派,故与魏、齐诸碑相似也。

唐时,南派字迹但寄缣楮,北派字迹多寄碑版,碑版人人共见,缣楮罕能遍习。

至宋人《阁》、《谭》诸帖刻石盛行,而中原碑碣任其薶蚀,遂与隋、唐相反。

宋帖展转摩勒,不可考诘。

汉帝、秦臣之迹,并由虚造,钟、王、郗、谢,岂能如今所存北朝诸碑,皆是书丹原石哉?宋以后,学者昧于书有南北派之分,而以唐初书家举而尽属王羲、献。

岂知欧、褚生长齐、隋,近接魏、周,中原文物,具有渊源,不可合而一之也。

北朝族望质朴,不尚风流,拘守旧法,罕肯通变。

唯是遭时离乱,体格猥拙,然其笔法劲正遒秀,往往画石出锋,犹如汉隶。

其书碑志,不署书者之名,即此一端,亦守汉法。

唯破体太多,宜为颜之推、江式等纠正。

其书家着名,见于《北史》、魏、齐、周《书》、《水经注》、《金石略》诸书者,不下八十余人。

此中如魏崔悦、崔潜、崔宏、卢湛、卢偃、卢邈,皆世传钟、卫之法。

齐姚元标亦得崔法。

周冀俊、赵文渊,皆为名家,岂书法远不及南朝哉?我朝乾隆、嘉庆间,元所见所藏北朝石碑,不下七八十种。

其尤佳者,如《刁遵墓志》、《司马绍墓志》、《高植墓志》、《贾使君碑》、《高贞碑》、《高湛墓志》、《孔庙乾明碑》、《郑道昭碑》、《武平道兴造像药方记》,建德、天保诸造像记,《启法寺》、《龙藏寺》诸碑,直是欧、褚师法所由来,岂皆拙书哉?南朝诸书家载史传者,如萧子云、王僧虔等,皆明言沿习钟、王,实成南派。

至北朝诸书家,凡见于北朝正史、《隋书》本传者,但云“世习钟、卫、索靖,工书、善草隶,工行书、长于碑榜”诸语而已,绝无一语及于师法羲、献。

正史具在,可按而知。

此实北派所分,非敢臆为区别。

譬如两姓世系,谱学秩然,乃强使革其祖姓,为后他族,可欤?其间惟王本属南派,褒入北周,贵游翕然学褒书,赵文渊亦改习褒书,然竟未成。

至于碑榜,王褒亦推文渊。

可见南北判然两不相涉。

《述书赋注》称唐高祖书师王褒,得其妙,故有梁朝风格。

据此南派入北,唯有王褒。

高祖近在关中,及习其书。

太宗更笃好之,遂居南派。

渊源具所在,具可考已。

南、北朝经学,本有质实轻浮之别,南、北朝史家亦每以夷虏互相垢詈,书派攸分何独不然?元、明书家,多为《阁帖》所囿,且若《禊帖》之外,更无书法,岂不陋哉?元笔札最劣,见道已迟,惟从金石、正史得观两派分合,别为碑跋一卷,以便稽览。

所望颖敏之士,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守欧、褚之旧观,寻魏、齐之旧业,庶几汉、魏古法不为俗书所掩,不亦祎欤!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

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

他是着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阮元《摹刻跋》全文三国吴《天发神谶碑》,旧在江宁,毁于火。

人间拓本,皆可宝贵。

元家有旧拓本,合之繁昌鲍氏旧拓本,共得二百二十一字。

十四年春,属长洲吴国宝摹刻,以昭绝学。

按:此碑张勃吴录以为皇象所书;张怀瓘《书断》以为官至侍中,八分亚于蔡邕,《梁书》、《南史·皇侃传》并云青州刺史,惜《吴志》不为立传。

此碑始末见于王司寇《金石萃编》等书,其字体乃合篆隶而取方折之势,疑即八分书也。

八分书起于隶字之后,而其笔法篆多于隶,是郎中所造,以存古法,惜人不能学之也。

北碑碑额往往有酷似此者。

魏齐诸碑出于汉魏三国,隋唐之后欧褚诸体实为魏齐诸碑之苗裔。

而《神谶》亦开其先,学者罕究其原流矣。

皇象,字休明,广陵人,因刻石置之北湖家塾《华双碑》之后,以存古乡贤之矩镬也。

《天发神谶碑》建于吴天玺元年(公元276年),又名《天玺纪功碑》、在宋以前已断为三石,故又名《三断碑》。

传为华(核)文、皇象书,又传为苏建所书,因碑文残缺,无从考证。

旧在江苏江宁尊经阁,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

此碑书法非隶非篆,篆书的笔意重一些。

雄伟劲健,锋棱有威,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

转折方圆并用,结体上紧下松,字形修长,形象奇异瑰伟。

其笔法及体势,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后无继者。

是研究东吴石刻文字的重要资料。

由于原碑早毁,流传拓本很少。

尤以断裂之前的宋拓本极为珍贵。

这里所选的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宋拓孤本,字迹清晰,墨色醇古。

《天发神谶碑》册(宋拓本)中国三国时期吴国《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的原石宋拓传世孤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