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登高》知识点复习

合集下载

登高

登高

《登高》考点梳理一、总评:1、主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2、写作特色: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首联连举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回”修饰,点明季节和环境,渲染浓郁的秋意。

颔联写山写水,远望俯瞰,景物荒疏,意境幽远。

颈联抒情,从纵(时间)、横(空间)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

尾联又从白发日多,病体日衰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景为情设,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渲染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使诗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3、说“悲”:“悲”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也是诗眼。

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伤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阪上走丸之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二、段评:1、前四句写景,是登高时的所见所闻。

“猿啸哀”“萧萧下”“鸟飞回”“滚滚来”,无一不隐含着诗人的悲凉与感慨,景中有情。

2、后四句写情,是登高时所感。

如:“万里”二句即时即景,抒发了半生的慨叹。

“艰难”二句则将前面的慨叹加以补充,使之更加具体,更加深沉。

3、后四句诗将前面的秋景烘托出来,又以无限感慨作结,寓景于情,情中有景,前后照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联析:1、首联:“风急”二字领起,写夔州的特色环境。

夔州滨长江猿多峡口风大。

诗人于多风的秋日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高处转到江水沙渚。

在水清沙白的阔大背景上,看到了迎风飞翔、盘旋往复的鸟群。

俯仰见闻,渲染秋江景物特色,营造出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

然而,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这一个“哀”字让诗句中的“天”“风”“沙”“渚”“猿啸”“鸟飞”顿时有了浓厚的伤感色彩。

高一必修语文登高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语文登高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语文登高知识点总结登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它既有实际意义,也有哲理内涵。

在高一必修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关于登高的诗文,从中汲取了许多知识点。

下面,我将对高一必修语文中涉及到的登高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一、儒家思想与登高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对登高这一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认为登高可以开阔眼界、激发士人的情操。

在高一必修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他通过描绘登高的壮丽景象,旨在启发读者追求卓越,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意象与登高登高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行为,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伴随着丰富的意象。

比如,在高一必修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高》,他通过描绘征服高山的艰辛,表达了自己追求事业成功的执着精神。

除了山水意象,登高还会与季节、天气等意象相结合,使作品更加生动。

三、修辞手法与登高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对于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登高这一主题中,修辞手法常常被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比如,在高一必修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他通过运用“舒朱户”、“穷巷陌”等描写手法,使作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四、韵律与登高文学作品的韵律更加凸显了登高作品的美感。

韵律可以让诗句更加流畅,具有韵律感,增强了读者的审美享受。

在高一必修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他运用了平仄押韵的技巧,使作品平仄和谐,韵味悠长。

在高一必修语文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登高这一主题的诗文,还了解了与登高相关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手法。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不仅增长了诗词欣赏的能力,还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为自己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高一必修语文中涉及到的登高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课文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感,掌握课文的语言运用。

2.探究诗意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探究诗意和文化内涵。

2.掌握课文的语言运用。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感,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提高学生对于诗意的领悟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课文。

2.探究诗意和文化内涵。

3.分析课文的语言运用。

4.互动讨论。

教学步骤步骤一: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并了解其基本内容和情感氛围。

步骤二:分析课文语言运用分析课文的词语、句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进一步了解课文的作者通过语言表达所要表达的意义和理念。

步骤三:探究诗意和文化内涵通过课文的分析和解读,探究诗意和文化内涵,并深入挖掘其中的哲学思考和文化价值。

步骤四:互动讨论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诗意和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学习效果良好。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解诗意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因此应该加强阅读练习和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习更加有趣和生动。

知识点1. 诗句分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描写景致)•渚清沙白鸟飞回(自然景致,表现秋色)•无边落木萧萧下(描写秋日的风景)•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自然特征)•万里悲秋常作客(表现登高者的感慨)•百年多病独登台(表现登高者的孤独与坚韧)•艰难苦恨繁霜鬓(表现登高者的艰辛与辛酸)•潦倒新停浊酒杯(表现登高者的失意与颓废)2. 诗意•感受秋天,表达孤独与沉思。

•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致,表达对于现实的思考和追求,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

2021新高考必背古诗文《登高》《锦瑟》重点知识复习

2021新高考必背古诗文《登高》《锦瑟》重点知识复习

2021新高考必背古诗文《登高》《锦瑟》重点知识复习《登高》一、重点实词释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简要赏析填空《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前四句写景,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的景致。

后四句抒情,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的悲哀之情。

通篇,一二句尚有,被誉为“”。

三、易写错的字填空1.风急天高猿()哀,()清沙白鸟飞回。

2.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万里悲秋常()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艰难苦恨()霜(),潦倒新停浊酒杯。

四、理解式名句默写1.杜甫在《登高》开篇写自己登高见闻,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六种意象自然成对,视觉、听觉融为一体。

2.杜甫《登高》中“,”两句寓情于景,不仅描写了落木萧萧、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中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3.在《登高》中,杜甫看到眼前秋景,百感交集,以“,”两句从时间和空间角度着笔,概括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愁苦生活。

4.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

杜甫《登高》中用“,”两句写出了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两鬓白发日多,悲愁难遣的状态。

5.(2016年高考北京卷)《西村》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

杜甫《登高》中也有两联是对仗的,请写出其中一联:“,”。

《锦瑟》一、重点实词释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二、简要赏析填空作者在诗中借用、、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的深思。

全诗词藻华美,,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杜甫《登高》涵盖所有诗歌核心考点

杜甫《登高》涵盖所有诗歌核心考点
1.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 的三层含义。
① 第一层悲:常年异地漂泊,作客万里以外的他乡; ② 第二层悲:正值重九团聚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
乐事,只是一个人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 ③ 第三层悲:常年疾病缠身,时世艰难,潦倒不堪,
才年过半百,却已两鬓斑白。
题型突破:问答题核心考点·理解类
2.评论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句是诗人用“一生辛酸化出的”。请根据你的理 解试作简要分析。
① 此二句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万里,地之远;秋, 时之凄惨;常作客,久旅他乡;百年,年老迟暮; 多病,衰疾缠身;独登,无亲朋。
② 这些正是诗人晚年处境的真实反映,是诗人一生 悲苦的生动写照。
题型突破:问答题核心考点·理解类
② 运用夸张,“万里”夸大故乡之远,“百年”夸大病 痛时间之长,在时间和空间上把情感表达得既深且广;
③ 运用“独”字,一语双关,既交代自己孤身一人,又 直表达出孤独愁苦之情。
题型突破:问答题核心考点·语言类
三、炼篇(朴素自然、豪迈雄奇、清新明丽、浪漫飘逸等)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诗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④ 对偶,万里与百年、悲秋与多病、常作客与独登台两 两对仗,整齐匀称,朗朗上口。
题型突破:问答题核心考点·情感类
本诗以“悲秋”统领全篇,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登高
远眺引发了哪些“悲”?
①为秋景而悲:前两联表现了夔州秋天的肃穆萧杀、空旷辽阔, “哀”字可见诗人悲叹秋景之萧瑟苍凉;
②为长年漂泊而悲:“百年”“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 时间之久,悲苦之深。
题型突破:问答题核心考点·形象类
二、人物形象(抒情的诗人自己、诗中塑造的人物)
结合全诗内容,诗中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登高》课内知识点总结

《登高》课内知识点总结

《登高》课内知识点总结登高《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作品原文登高⑴风急天高猿啸哀⑵,渚清沙白鸟飞回⑶。

无边落木萧萧下⑷,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登高》(解析版)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登高》(解析版)

《登高》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原文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3、课下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

《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

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4、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5、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登高常考知识点及同步练习题

登高常考知识点及同步练习题

登高常考知识点及同步练习题(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登高常考知识点及同步练习题登高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登高古诗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登高古诗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登高古诗文知识点归纳总结古代文学中,登高题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诗歌题材之一。

登高诗以登高远望的情景为背景,描绘山川秀美、云霞缤纷的景色,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诗人的志向和心情。

登高古诗文常常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深思和对世界的感悟。

以下是对登高古诗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1. 登高是一种抒发情感的手法,可以表达诗人的胸襟和抱负。

通过登高远眺,诗人可以超越俗世的尘埃,放飞自己的思想,抒发内心的孤独、伤感和豪情壮志。

2. 登高诗常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水之美来增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例如,描绘高山巍峨、云霞绚丽、大海辽阔等,以丰富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3. 登高古诗文中常常使用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比如,山可以象征坚毅和高尚的品质,高山可以象征追求卓越的理想;云可以象征变幻和虚无的事物,云霞可以象征生命的多姿多彩。

4. 登高诗文还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感悟。

登高远望,诗人可以从高处看到更开阔的世界,从而对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5. 古代登高诗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具体的山川名字,如“庐山”,“黄山”,“华山”等。

这些山川名字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山川美景,也成为登高诗文中的常用意象。

6. 登高诗文还常常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友的思念。

登高者往往身处异乡,当登高时会忆起家乡的山川美景和亲友的情谊,从而表达对故乡和亲友的深深思念之情。

7. 登高古诗文中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对仗、比喻等,来增加诗歌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这些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鲜明的个性和浓厚的情感。

总之,登高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诗歌题材。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登高诗文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观察和体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人生的追求和思索。

在欣赏和研究登高古诗文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认识和欣赏。

登高古诗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登高古诗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登高古诗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登高古诗文的历史渊源登高古诗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题材,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登高”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其中有“临曠登高”和“登高且赋”等句,可见古代诗人在登高的经历中已有所触动,后来的诗人也继承发扬了这一传统。

在较为成熟的唐代,登高诗文达到了一个高峰,诸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维的《登鹳雀楼》等名篇皆是典范之作。

唐代以后,宋代、元代、明代等历史时期也有不少优秀的登高诗文传世,如苏轼的《念奴娇》、辛弃疾的《永遇乐》等等。

二、登高古诗文的意象和主题1、意象登高古诗文中的主要意象有鸟、风、山水、云雾、天空等。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来表现自己对登高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也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心情。

例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等意象,展现了对壮丽景色和天地间变幻莫测的感慨。

2、主题登高古诗文以登高望远、展现壮美景色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悟。

同时,还可以通过登高表达对政治现实的感叹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如《登鹳雀楼》中的“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正是诗人对人生意志和壮志豪情的表达。

三、登高古诗文的艺术手法1、运用意象登高古诗文的艺术手法之一是通过意象的运用来展现自然景色和表现情感。

比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巧妙地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意象来展现出登高时的景象和自己的情感。

2、运用对仗对仗是古诗文的基本技巧,登高古诗文中也运用了这一手法。

通过对仗可以使诗文更加韵律和优美。

比如,苏轼的《念奴娇》中运用了“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和“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等对仗,给人以深刻印象。

3、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登高古诗文中常常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来增加语言的艺术张力,增强表现力。

如王维在《登鹳雀楼》中对“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夸张描述,正是借夸张来表达诗人愿意超越现状和追求更高境界的豪情壮志。

高一语文《登高》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高一语文《登高》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登高》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背景知识】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年):唐代诗人。

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靠献赋始得官。

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

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有《杜工部集》。

【阅读指导】此诗是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夔州时所写。

登高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极富象征性的意象,杜甫把古代风俗中的登高祈寿与士大夫的登高言志综合在了一起,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推崇此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登高》知识整理

《登高》知识整理

《登高》
一、诗歌情感
通过对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的描绘,倾诉了诗人一生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表
达了诗人伤时叹几、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
(一)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2.间接抒情。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往往是间接抒情,所以高考考查以间接抒情为主。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意蕴悠远,深切动人。

(2)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指作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3)寓情于景
作者的喜怒哀乐与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4托物言志
作者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融于某种具体的事物中,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

(二)以《登高》为例,分析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外在表现是诗词中含有明显的包含着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

景生情,情寓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登高》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温故知新必修上知识点总结笔记(18)《登高》

温故知新必修上知识点总结笔记(18)《登高》

温故知新必修上知识点总结笔记(18):《登高》《登高》杜甫课前自主预习一、作者介绍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约见李白,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

作品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评价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二、创作背景《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

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为了抒发心中深沉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后人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三、常识1.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①限字句。

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

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

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高一必修一语文登高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登高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登高知识点一、杜甫的《登高》中的一些语言表达特点杜甫的《登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著名的登高诗之一,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作者的情感来表现登高的主题。

在诗中,杜甫运用了一些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以增加诗歌的艺术感和表达力。

首先,杜甫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例如,诗中写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第2-3句),通过将白发比喻为三千丈的山峰,抒发了作者的愁思之情。

这种比喻的手法为诗歌增添了一种富有意象和感情的表达方式。

其次,杜甫的《登高》中运用了对仗和押韵等音韵手法。

例如,“项籍频年战,不胜怀壮心”(第4-5句)中,“胜”和“壮”形成了对仗;“秦地罗敷女,采桑犹恋墟”(第7-8句)中,“女”和“墟”形成了押韵。

这种音韵的呼应使诗歌更富有韵律感,增加了诗歌的美感。

最后,杜甫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

例如,“云销雨霁,彩彻区明,白露未晞,宇宙瞻清”(第12-13句),通过夸张的语言和对比的手法,描绘出了早晨的美景。

这种修辞手法使诗歌形象丰富,生动鲜明。

二、《登高》中反映的思想情感《登高》是一首以登高为主题的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作者的情感,反映了杜甫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感慨。

首先,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忧虑。

例如,“项籍频年战,不胜怀壮心”(第4-5句),表达了作者对长期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不安。

这种对战争的忧虑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感受,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其次,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逆境的坚持与追求。

例如,“人生在世不称情,何事长向别时圆?”(第9-10句),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仰,不轻易妥协。

这种对逆境的坚持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示了杜甫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最后,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向往。

例如,“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第15-16句),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这种向往和乐观,给予人们信心和力量,具有积极的价值观。

三、《登高》对现代青少年的启示杜甫的《登高》虽然创作于古代,却对现代的青少年仍有一定的启示。

高考语文复习必背古诗杜甫《登高》语文综合知识

高考语文复习必背古诗杜甫《登高》语文综合知识

2021—2021高考语文复习必背古诗:杜甫《登高》|语文综合知识-《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下面是2021-2021高考语文复习必背古诗,预祝考生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ﻭ鉴赏: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注”的磅礴气势。

登高-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教师版)

登高-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教师版)

颈联“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强调空间之遥;“百年”强调时间之久,异乡为“客”,经常如此,于然孤独。

运用时间、空间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诗人老来漂泊不定、孤独多病的艰难处境和愁苦心情。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尾联写因年迈和忧愁致白发日多,疾病缠身致新停酒杯,虽有万般愁
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

杜甫忧国伤时之情,跃然纸上。

二、情景默写
1.《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极写作者的羁旅之愁、病痛之苦以及孤独之感。

2.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描写出沉郁悲凉的秋景的两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杜甫在《登高》中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归纳出白发日多、因病断炊的根源,忧国伤时的情操感人至深。

4.杜甫在《登高》开篇写登高见闻,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视觉、听觉融为一体,天、风等六种意象自然成对。

5.杜甫一生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6.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高一必修语文登高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语文登高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语文登高知识点总结高一必修语文登高是一篇重要的文章,通过登高这一活动,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体质。

本文将对这篇文章中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篇章结构与组织】文章的开头应引起读者的兴趣,可以通过一句话、一段描写或者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引出话题。

接下来,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登高的意义与价值;第二,登高的技巧与方法;第三,登高后的感悟与收获。

【登高的意义与价值】一个好的开端是对登高活动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

可以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表达登高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接着,可以引用名人名言或者列举具体例子,阐述登高对于增长见识、开拓眼界的重要性。

同时,还要指出登高可以培养人的毅力和勇气,使人更加积极向上。

【登高的技巧与方法】在论述登高的技巧与方法时,可以从准备工作、攀登技巧和安全措施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介绍准备工作包括选择合适的地点、穿着舒适的服装以及携带必备的装备。

然后,详细说明攀登技巧,如选择合适的路线、保持正确的姿势、合理利用身体力量等。

最后,强调安全意识,如不贪图刺激、注意周围环境、遵守规则等。

【登高后的感悟与收获】在登高活动结束后,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得到的启示。

可以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来写。

身体上,可以描述登高对身体的锻炼和消除疲劳的作用。

心理上,可以谈谈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对自己毅力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思考等。

最后,可以总结一下本次登高的收获,并鼓励读者积极参与登高活动。

【修辞手法运用】文章中可以适度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来丰富语言表达效果。

但注意不要过度使用或者使用不当,以免影响文章的整体效果。

【语言表达和段落划分】语言要准确简练,注意措辞得体、通顺流畅。

段落划分合理,每段仅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段落之间要有过渡词或者句子以保持整篇文章的连贯性。

【结束语】高一必修语文登高知识点总结,通过对登高活动的意义与价值、技巧与方法以及感悟与收获进行论述,旨在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登高》知识点复习【原文欣赏】《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简介: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字词: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

《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新近停止。

重阳登高,例应喝酒。

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练习题:
1.列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江渚(zhǔ)
潦倒(liáo)
刹那(chà)
悲怆(chuàng)
B.霜鬓(bìn)
萧飒(shà)
狭隘(ài)
逮捕(dǎi)
c.夔州(kuí)
荆州(jīn)
惘然(wǎng)
讣告(bù)
D.唿啸(xiào)
匕首(bì)
舷窗(xián)
横亘(gèng)
答案:A
解析:B项“飒”,读为“sà”;“逮”读为“dài”。

c项“荆”读为“jīng”;“讣”读为“fù”。

D项“匕”读为“b ǐ”;“亘”读为“gèn”。

2.选出对《登高》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以“风急”二字带动全联,然后随着视线的移动依次引出“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对仗工整,读来富有节奏感,共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体现了杜甫非凡的艺术功力。

B.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和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沉郁悲凉的诗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c.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至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悲秋”二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悲壮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异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而生出无限的悲愁之
绪。

D.颈联中的“万里”“百年”和上联中的“无边”“不尽”遥相唿应,使读者想到诗人的愁苦孤独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诗至此已给客居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融入离乡万里、人到暮年的感慨,诗意显得更加深沉。

答案:B
解析:“仰望”错误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觅食mì
惧惮dàn
萧索xiāo
臆测yì
B.山麓lù
栈桥jiàn
惘然mǎnɡ
煞白shà
c.汲取jí
诅咒zǔ
孕育yùn
窒息zhì
D.亵渎xiè
搓捻cuō
芳馨xīn
繁衍yǎn
答案:B
解析:B项中“栈”jiàn----zhàn,“惘”mǎnɡ----wǎn ɡ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臆测(cè)
恻(cè)隐
抹(mā)布
拐弯抹角(mò)
B.怅(chàng)然
身体肿胀(zhàng)
痴(chī)想
吹毛求疵(cī)
c.粗犷(guǎng)
心旷(kuàng)神怡
哄(hōng)笑
一哄(hòng)而散
D.脚踝(huái)
地表裸(guǒ)露
伺(sì)候
窥伺(sì)时机
答案:D
解析:D选项中的“地表裸露”中的“裸”读“luǒ”。

“伺候”的“伺”读“c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