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听课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墨写幽意,深解其中味
——关于《湖心亭看雪》同课异构的反思兼谈文言文教学
2012年12月1日,济宁市老师进行了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的同课异构。课堂结束后,授课老师说出了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达成效果和课堂存在的问题,参与听课的各学校代表也各抒己见,对这两堂课进行了讨论和点评。
正值上周市里教学研讨会刚刚召开,市教研员张老师对2011年义务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考考试说明和各类文体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解读和说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提出如下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在第四学段的阶段性目标中又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每学年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在“文言文怎么教”这一问题上,市教研员张老师特别提出,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部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一评价要求没有涉及到文学作品感知、鉴赏和品味这一阶段目标。但是选作中学语文教材的诗、词、文等古代作品,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四文”要统一:“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当然这四者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而是自然的融合。教学应该从语言入手,达到四者的统一。”
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两位老师都把积累文言词句列为文言知识目标,也都把欣赏西湖美景、感受作者的文人情思或情怀列为了情感和鉴赏目标。略微不同就是王老师在诵读课文中积累文言词句,韩老师是在感知课文中积累文言词句;王老师通过学习白描手法欣赏西湖美景,韩老师通过品味语言欣赏西湖美景。应该说诵读课文是感知课文的具体方式,在诵读中可以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达自己对作者及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感知课文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默读、诵读和背诵等。白描手法对于初二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本文的美点欣赏不止有白描一种,所以在目标定位上应尽量贴近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在怎样教这一操作层面上,两位老师都展现出本校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或教学模式。韩老师注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在问题解决中建构新知;王老师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注意到在学生自主表达的基础上适时点拨提升。但具体到教学细节中,两位老师也给我们留下了关于文言文教学方面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如何进行文言文语言知识的教学。
文言文语言教学内容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大部分老师往往喜欢把文言词句从文本中独立出来通过幻灯片一张张整理识记。诚然,这样能够彰显出文言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把一个个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才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方块字脱离开具体语言环境去识记的方式往往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老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文言词句积累的兴趣,如通过分层诵读、明晰任务的方式加强字音和字义的理解,通过学生提问质疑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疑难文言词句翻译和识记规律的掌握,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地积累学习的良好好习惯。韩桂春老师很好的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如“拥毳衣炉火”中“拥”字的含义,比喻句“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翻译。其实诵读是积累文言知识的最好方式,因为文言文整散结合的句式特征读起来具有错落有致的音乐美,再加上文气贯、通语脉相连的结构特点,便于学生在涵咏品味中走入文本世界,深入诗人情感。特别是文言文中一些传达诗人情感的关键实词和虚词在诵读中学生自主就内化吸收了,所以文言词句的积累是贯穿在教学始终,而不是割裂开来的。
二、文言文的“文”处理到何种程度为佳。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很多老师不吝时间,引导学生将文言功夫做足、做实。但是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都是传统经典篇目,在文章、文学和文化方面,有许多值得中学生学习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因子更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追求。所以在“懂”字上下功夫的同时,还要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层涵泳品味,体察人物情思,与先贤进行交流、碰撞,最终实现对文化的真正渗透。那么对于“文”的处理应把握到何种程度,需要老师课前充分预设。
在文言文“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确定哪些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是什么?要以课标、文本、教材编者和学生具体学情为依据,特别是学生学情。教师拿到一篇教材,首先要考虑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写的?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再看单元和课前提示以及课下练习中设计的问题,编者希望学生完成的阅读任务。还要考虑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需要,应该接受哪些内容,能够接受哪些教学内容。老师要在学生经验与文本之间搭建桥梁,不可强硬把学生拉向自己的思维圈子和话语体系。老师要预设好如何将教材内容转化
为教学内容?如何给学生在经验和文本之间搭建支架。如果老师预设的教学起点和学生的实际起点之间存在着偏差。老师要适时降低或抬高教学起点,不要一味沿着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往前推着学生走或者在学生思维的表层滑行。总之,老师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生命自然的力量,在问题推进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进行价值提升。
在《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中,两位老师都把感受优美意境、品味语言和写法以及作者情怀列为“文”的学习目标。但是在具体教学环节,都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老师在短短45分钟之内对老师讲授的是预设教学内容而超过了学生实际能够接受的水平,学生脑海中所建立的对文本的印象,很多都是老师的理解,而不是学生在对文字解读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起来的知识。如在赏析西湖雪景这一景物描写,学生在45分钟内能够感受到古人追求意绪传达、轻形态描摹的白描手法运用及其表现出来的丰富的韵外之意,达成这些教学内容就可以了。学生也已经欣赏到了作者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写出了雪天一派苍茫迷蒙的景象、天地的辽远空阔和人物的渺小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感受到张岱痴迷于雪天一色的美景,独享到物我为一的喜悦,可是老师一定要把学生拉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画面”和“金陵人不是张岱真正的知己,西湖是张岱唯一的知己”这一观点认识上来,费时费力却让学生费解,收效不大。
三、老师的点拨引导应怎样发挥发挥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老师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要在教学关键处精心设计问题,在师生、生生与文本之间展开对话,巧妙设计对话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点拨引导的作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语文学科的核心教学内容设计主问题。立足于文本,从文本所营造的语辞世界进行语言的训练和思想的提升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内容。文言文的学习包括“言”和“文”两个方面,这两者的基本顺序是“先言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