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近代 ;区域城市 ;不平衡 中图分类号 : F29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3926 (2005) 06—0166—06
系统论告诉我们平衡是事物发展的稳定状态 , 但这种稳定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 ,时时为不平衡所打 破 ,新的不平衡成为事物发展的驱动力 ,作为一个非 平衡的开放系统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国民经济系统的 基本特征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气候和 自然条件迵异的多民族大国 ,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 历史悠久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上有天堂 、下有苏 杭 ”,就是区域城市发展差异的真实写照 。步入近 代 ,伴随着开埠通商和近代机器大工业在部分城市 的兴起 ,区域城市间的发展差距日趋拉大 ,使历史上 原本存在的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现象非但没有消 解 ,反而日益加深 。体现在 :一方面是东部沿海沿江 通商口岸城市因新式工商业兴起而迅速发展 ,另一 方面却是中西部内陆传统城市的缓慢发展或停滞衰 落 。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主 要有 :历史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条件 、交通环境 、政 府政策 、开放程度 、人口流动等几方面 。
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 ,南北跨五大温度带 ,气
收稿日期 : 2005 - 02 - 19 作者简介 :鲁克亮 (1976 - ) ,男 ,汉 ,河南舞钢人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 2004 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专门史研 究 。陈炜 ,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教师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 2003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城市发展 ,民族经济方面的研究 。
的运输对于其它各种因素都起着推进作用 :它促进 人口增长 ,区域专业化 、农村商品化和区域内外贸 易 。”[ 3 ]水上交通的方便 ,特别是便宜的运输成本增 强了东部地区城市之间 ,城乡之间商品交换和信息 交流的广度与频繁 ,因而区域城市发展较快 。
自古代以来因交通环境的因素导致东西部城市 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近代交通运输兴起后 ,并没有 得到多大改观 。交通运输工具的近代化始于轮运的 出现 ,鸦片战争后 ,西帝国主义先后在中国东部上 海 、天津 、汉口 、大连等地建立轮船公司 ,经营沿海长 江等航运业务 ,西部地区由于可通轮船河流少 ,水运 能力十分有限 ,迟至 1898年 ,才有外轮“利川号 ”驶 入川江航行 。这样当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受惠于轮运 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繁荣时西部地区大多城市却仍旧 重复着古老的传统运输方式 。继轮运业之后相继兴 起的是铁路和公路运输 。铁路运输的出现 ,对改变 中国原有的交通运输线路具有重大意义 ,它使得沿 线的城镇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固的城市和集镇分布 因铁路运行发生较大变化 。据 20世纪 30年代初统 计 :中国铁路主要修筑在东北 、华北 、江南地区 ,所占 全国 已 成 铁 路 比 重 分 别 为 东 北 40% , 长 江 以 北 32% ,江南占 22% ,台湾 4% ,贵州 、四川 、广西 、内蒙 古 、宁夏 、新疆 、青海等西部 省区 还没 有铁 路 。至 1937年止 ,占全国面积 60%的西南 、西北地区铁路 总长也占全国 (不含东北 )铁路里程的 6% ,全国铁 路都集中在东经 110°以东地区 。[ 4 ]铁路作为陆路运 输具有载重量大 、速度快的特点 ,一定程度上摆脱了 船运发展受水路限制的货物流向 ,促进了东部城市 的发展 。如郑州 、徐州 、石家庄 、蚌埠 、沈阳 、哈尔滨 等城市均是因铁路的修建而兴起的 。由于近代铁路 空间分布极不平衡 ,西部内陆地区仅有很短的几条 铁路 ,大多铁路修建在东部及东北地区 ,从而加深区 域城市空间分布也不平衡 。“近代中国 95%以上的 城市都在东经 102度以东的地区 ,越往西城市越少 。 主要的大中城市集中在 5 条线上 : 1、北起天津南至 广州的海岸线 , 2、东起上海西至重庆 、成都的长江沿 岸 , 3、东起连云港西达兰州的陇海线 , 4、北起哈尔 滨 、南至北京的京哈线 , 5、北起 、北京 、南达广州的京 广线 。”[ 5 ]
北部相交界的地区 。秦汉时期中国的城市主要集中 在北方中原地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处 于战乱状态 ,城市遭到严重破坏 ,再加上北方开发已 久 ,生态环境遭到极大损坏 ,经济长期陷于困境 。南 方由于相对安定 ,伴随着大量人口南迁和农业经济 的开发 ,使南北方经济地位逐渐发生转化 。唐宋时 期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开发强度远高于北方和内陆地 区 ,都城由唐代长安移到北宋开封再到南宋杭州也 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趋势 。南方城市发展规 模和速度反超北方 ,长江中下游沿海地区成为我国 当时城市主要发展地区 。新增加的城市也绝大数在 长江以南 ,“其中位于长江东南部的占 1 /2,长江西 南部占 1 /3”。[ 1 ]明清由于实行边疆移民 、屯田政策 , 边疆地区经济得到一定开发 ,城市地域分布有所扩 展 。与此同时 ,南方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速度远远快 于北方地区 ,特别是内河和海上贸易的发展 ,东南沿 海沿江地区城市发展迅猛 。以沿海江苏原辖松江府 与内地山西省原辖代州两地加以比较可知 ,“从嘉 庆 22年到光绪 10年 ,松江府新兴市镇 43个 ,而从 乾隆 50年到光绪 8 年 ,代州仅增加市镇一个 。”[ 2 ] 由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市镇增长速度远高于内地 , 城市分布呈现偏重于东南 ,由东自西 ,由南向北递减 态势 。近代以来各区域城市的发展正是建于这一基 础之上的 ,且随着早期工业化的到来 ,城市工业化的 不断演进这种区域间城市发展不平衡现象日趋严 重。
总之 ,从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条件因素考察 ,对 我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真正产生持久影响的 ,除 地理和自然条件外 ,我国东 、西交通状况亦是一个不 容忽视的问题 ,尤其是其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 资源 ,对区域城市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
三 、政府政策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6期
鲁克亮 陈 炜 略论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67
候差异很大 ,东西之间自然地带的差异严重制约了 生存容量与质量的差异 。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较好 , 平原多 ,山地少 ,土地肥沃 ,雨水充沛 ,适合发展农业 和生产养殖业 ,因而城市拥有良好发展环境和基础 。 东南沿海盛产水稻 、棉花 、蚕丝 、茶叶 、果品 、鱼虾 ,被 称为鱼米之乡 ,北方沿海则大量生产麦 、大豆 、玉米 、 棉花 、花生 、果品和海产品 。以近代工业发展所需能 源为例 , 1931年仅辽宁 、河北 、山东三省煤产量占全 国总量 64%。广大西部内陆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 , 且大多处于干旱 ———高寒地带 ,西北数省气候干燥 , 沙漠化严重 ,生态环境恶劣 。尽管矿藏资源丰富 ,但 地貌多为高原 ,沙漠 、崇山峻岭 ,交通极为不便 ,资源 开发困难重重 。如贵州省高原山地多 ,山地和丘陵 面积占全省面积 9215%。西藏大部地区连续的高 原 ,荒芜的砂石地带 ,冬季寸草皆无 ,赤地千里 。如 此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必然使城市发展规模数量受 到限制 。区位资源是自然与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组 合 ,它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 。东西部地区区位资 源的差异是影响城市发展重要因素 。东部襟江依 海 ,占尽城市发展的区位优势 ,这些江河的干支流系 将该区域广大地区贯通成一体 ,形成广阔腹地 ,为该 地城市兴起壮大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空间 。而西部内 陆地区与沿海地区之间有重重高山峻岭阻隔与外界 联系极为不便 ,就连内部城市间的交往也因地理条 件限制大打折扣 。城市的发展需要有广大腹地的经 济支撑 ,西部地区如此恶的区位条件 ,使城市发展所 拥有腹地规模十分狭小 ,城市发展故而特别迟缓 。
一 、历史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条件
对人类社会而言 ,历史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条 件是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因素 ,它们不但决定了近代 区域物产的分布 、劳动的模式和市场的格局 ,甚至对 民情风俗 、交往方式 、观念意识也产生不可抵御的作 用 。如前所述 பைடு நூலகம்我国区域间城市发展不平衡由来已 久 ,以唐宋为限 ,经历了一个东不如西 ,南不如北到 东强于西 、南盛于北的空间转换过程 。由于存在中 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间的矛盾 ,无论是汉族掌握 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执政 ,其统治中心都处于中原与
二 、交通环境
交通在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史中起着重要作 用 ,交通是联系城市之间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 ,也是 社会化分工成立的根本保证 ,交通技术与手段决定 区域城市之间相互作用深度与广度 ,交通技术与手 段的进步是改变区域城市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因素 之一 。因而交通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 。我国古代大 多数城市往往都是因地处交通要道上才逐渐发展起 来的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 ,西部内陆大部分地区 缺少可资利用的运输成本较低的水路运输 , 1主要 靠人力和畜力 ,故而速度慢 ,运量小 ,运输成本高 ,而 在东部地区河湖纵横交错 ,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兴 旺发达 ,船运成为城际间交通联系的主要凭借手段 。 水运与陆运相比 ,不仅具有载重量大 ,行程远的优 势 ,且所需人力相对较少 ,价格也远比陆运便宜 ,西 方学者施坚雅 ( G·W ·Skinner)在论及中国封建社 会晚期城 市 时 指 出“在 中 国 唯 一 最 重 要 的 技 术 应 用 ,从其对城市化影响来讲 ,是水路运输 。 ……有效
166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第 26卷
略论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鲁克亮 1 陈 炜 2
(1.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2. 桂林工学院 旅游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1)
摘要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也是现代社会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积聚中心 ,它的发展变化受到特定的自然 、 社会 、政治 、经济 、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制约和影响 。本文对近代以来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进行探 讨 ,认为造成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是内外双重力量推动的结果 ,并由此初步奠定了建国以来区域城市发 展的格局 。
168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第 26卷
就世界各国城城市近代化历程来看 ,政府在其 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政府行为对城市经济影响 是通过城市管理 、产业结构 、市场发育 、收入分配机 制等环节来实现的 。显然不同政府行为对城市发展 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近代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的 现代化国家 ,城市近代化过程中明显受到来自于政 府政策影响 ,而政府政策也是造成近代中国区域城 市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总体来看 ,近代政府政 策对城市影响主要体现在工商业经济政策 ,对外开 放政策和市政管理政策三个方面 。
鸦片战争之后 ,随着条约口岸形成与太平天国 内乱的平息 ,清政府在这种内忧外患夹击之下 ,其军 事防务重心也由内陆的民族边疆为主转向了沿海地 区 。东部沿海沿江之所以成为中国最早发生工业化 地区 ,不仅有条约口岸的作用 ,还得益于清廷举办以 “自强 ,求富 ”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对该地的关注 。清 政府开展的洋务运动 ,把政策投资对象等集中于东 部沿海沿江地区 。这种决策方式迅速拉大了沿海与 内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 。据统计 ,从 1865 年至 1895年 30 年间 ,洋务派兴办了 20 个大小军事工 厂 ,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沿江城市 ,规模较大的有 : 江南制造总局 (上海 ) 、金陵机器局 (南京 ) 、福州船 政局 (福州 ) 、天津机器局 (天津 ) 、湖北枪炮厂 (汉 阳 )等 。此后为保证军工生产原料供应而相应设立 的一些民用工业也基本是围绕这一地区来进行的 。 较为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 (上海 ) ,开平矿物局 (唐 山 ) ,电报总局 (天津 ) ,上海机器织布局 (上海 ) ,由 于洋务派选择性的重点经营 ,使得这些城市工矿企 业迅速发展起来 ,城市近代化程度普遍较高 。如武 汉近代工业发展得益于张之洞的“洋务经营 ”,湖北 枪炮厂每年经费为 80余万两 ,炼钢厂总投资为 580 余万两 ,丝麻四局总投资 500余万两 ,仅此数项即达 1100余万两 ,经过张之洞十数年惨淡经营 ,武昌 、汉 阳由一地区性行政中心转变为“实兼采铁炼钢开煤 之大端为一事 ”的工业重镇和区域中心城市 。这样 由于政府早期工业化投资倾向于东南沿海沿江城 市 ,加之东部沿海沿江各开埠城市外国资本示范效 应作用及工业的乘数效应 ,从而自近代伊始即埋下 了区域城市发展极不平衡的隐患 。甲午战后在帝国 主义资本输出扩大的同时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 的限制 ,为城市工业发展创造政策条件 。民资资本 迅速发展起来 。沿海沿江口岸城市因其良好投资环 境而备受青眯 ,民族资本大多投向这些城市 ,这样原 本是毫无偏向的政策却无形中被东部沿海沿江城市 所独自享有 。内陆城市因封建势力强大人为干扰较
系统论告诉我们平衡是事物发展的稳定状态 , 但这种稳定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 ,时时为不平衡所打 破 ,新的不平衡成为事物发展的驱动力 ,作为一个非 平衡的开放系统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国民经济系统的 基本特征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气候和 自然条件迵异的多民族大国 ,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 历史悠久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上有天堂 、下有苏 杭 ”,就是区域城市发展差异的真实写照 。步入近 代 ,伴随着开埠通商和近代机器大工业在部分城市 的兴起 ,区域城市间的发展差距日趋拉大 ,使历史上 原本存在的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现象非但没有消 解 ,反而日益加深 。体现在 :一方面是东部沿海沿江 通商口岸城市因新式工商业兴起而迅速发展 ,另一 方面却是中西部内陆传统城市的缓慢发展或停滞衰 落 。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主 要有 :历史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条件 、交通环境 、政 府政策 、开放程度 、人口流动等几方面 。
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 ,南北跨五大温度带 ,气
收稿日期 : 2005 - 02 - 19 作者简介 :鲁克亮 (1976 - ) ,男 ,汉 ,河南舞钢人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 2004 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专门史研 究 。陈炜 ,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教师 ,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 2003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城市发展 ,民族经济方面的研究 。
的运输对于其它各种因素都起着推进作用 :它促进 人口增长 ,区域专业化 、农村商品化和区域内外贸 易 。”[ 3 ]水上交通的方便 ,特别是便宜的运输成本增 强了东部地区城市之间 ,城乡之间商品交换和信息 交流的广度与频繁 ,因而区域城市发展较快 。
自古代以来因交通环境的因素导致东西部城市 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近代交通运输兴起后 ,并没有 得到多大改观 。交通运输工具的近代化始于轮运的 出现 ,鸦片战争后 ,西帝国主义先后在中国东部上 海 、天津 、汉口 、大连等地建立轮船公司 ,经营沿海长 江等航运业务 ,西部地区由于可通轮船河流少 ,水运 能力十分有限 ,迟至 1898年 ,才有外轮“利川号 ”驶 入川江航行 。这样当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受惠于轮运 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繁荣时西部地区大多城市却仍旧 重复着古老的传统运输方式 。继轮运业之后相继兴 起的是铁路和公路运输 。铁路运输的出现 ,对改变 中国原有的交通运输线路具有重大意义 ,它使得沿 线的城镇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固的城市和集镇分布 因铁路运行发生较大变化 。据 20世纪 30年代初统 计 :中国铁路主要修筑在东北 、华北 、江南地区 ,所占 全国 已 成 铁 路 比 重 分 别 为 东 北 40% , 长 江 以 北 32% ,江南占 22% ,台湾 4% ,贵州 、四川 、广西 、内蒙 古 、宁夏 、新疆 、青海等西部 省区 还没 有铁 路 。至 1937年止 ,占全国面积 60%的西南 、西北地区铁路 总长也占全国 (不含东北 )铁路里程的 6% ,全国铁 路都集中在东经 110°以东地区 。[ 4 ]铁路作为陆路运 输具有载重量大 、速度快的特点 ,一定程度上摆脱了 船运发展受水路限制的货物流向 ,促进了东部城市 的发展 。如郑州 、徐州 、石家庄 、蚌埠 、沈阳 、哈尔滨 等城市均是因铁路的修建而兴起的 。由于近代铁路 空间分布极不平衡 ,西部内陆地区仅有很短的几条 铁路 ,大多铁路修建在东部及东北地区 ,从而加深区 域城市空间分布也不平衡 。“近代中国 95%以上的 城市都在东经 102度以东的地区 ,越往西城市越少 。 主要的大中城市集中在 5 条线上 : 1、北起天津南至 广州的海岸线 , 2、东起上海西至重庆 、成都的长江沿 岸 , 3、东起连云港西达兰州的陇海线 , 4、北起哈尔 滨 、南至北京的京哈线 , 5、北起 、北京 、南达广州的京 广线 。”[ 5 ]
北部相交界的地区 。秦汉时期中国的城市主要集中 在北方中原地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处 于战乱状态 ,城市遭到严重破坏 ,再加上北方开发已 久 ,生态环境遭到极大损坏 ,经济长期陷于困境 。南 方由于相对安定 ,伴随着大量人口南迁和农业经济 的开发 ,使南北方经济地位逐渐发生转化 。唐宋时 期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开发强度远高于北方和内陆地 区 ,都城由唐代长安移到北宋开封再到南宋杭州也 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趋势 。南方城市发展规 模和速度反超北方 ,长江中下游沿海地区成为我国 当时城市主要发展地区 。新增加的城市也绝大数在 长江以南 ,“其中位于长江东南部的占 1 /2,长江西 南部占 1 /3”。[ 1 ]明清由于实行边疆移民 、屯田政策 , 边疆地区经济得到一定开发 ,城市地域分布有所扩 展 。与此同时 ,南方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速度远远快 于北方地区 ,特别是内河和海上贸易的发展 ,东南沿 海沿江地区城市发展迅猛 。以沿海江苏原辖松江府 与内地山西省原辖代州两地加以比较可知 ,“从嘉 庆 22年到光绪 10年 ,松江府新兴市镇 43个 ,而从 乾隆 50年到光绪 8 年 ,代州仅增加市镇一个 。”[ 2 ] 由于东部沿海沿江地区市镇增长速度远高于内地 , 城市分布呈现偏重于东南 ,由东自西 ,由南向北递减 态势 。近代以来各区域城市的发展正是建于这一基 础之上的 ,且随着早期工业化的到来 ,城市工业化的 不断演进这种区域间城市发展不平衡现象日趋严 重。
总之 ,从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条件因素考察 ,对 我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真正产生持久影响的 ,除 地理和自然条件外 ,我国东 、西交通状况亦是一个不 容忽视的问题 ,尤其是其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 资源 ,对区域城市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
三 、政府政策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6期
鲁克亮 陈 炜 略论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167
候差异很大 ,东西之间自然地带的差异严重制约了 生存容量与质量的差异 。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较好 , 平原多 ,山地少 ,土地肥沃 ,雨水充沛 ,适合发展农业 和生产养殖业 ,因而城市拥有良好发展环境和基础 。 东南沿海盛产水稻 、棉花 、蚕丝 、茶叶 、果品 、鱼虾 ,被 称为鱼米之乡 ,北方沿海则大量生产麦 、大豆 、玉米 、 棉花 、花生 、果品和海产品 。以近代工业发展所需能 源为例 , 1931年仅辽宁 、河北 、山东三省煤产量占全 国总量 64%。广大西部内陆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 , 且大多处于干旱 ———高寒地带 ,西北数省气候干燥 , 沙漠化严重 ,生态环境恶劣 。尽管矿藏资源丰富 ,但 地貌多为高原 ,沙漠 、崇山峻岭 ,交通极为不便 ,资源 开发困难重重 。如贵州省高原山地多 ,山地和丘陵 面积占全省面积 9215%。西藏大部地区连续的高 原 ,荒芜的砂石地带 ,冬季寸草皆无 ,赤地千里 。如 此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必然使城市发展规模数量受 到限制 。区位资源是自然与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组 合 ,它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 。东西部地区区位资 源的差异是影响城市发展重要因素 。东部襟江依 海 ,占尽城市发展的区位优势 ,这些江河的干支流系 将该区域广大地区贯通成一体 ,形成广阔腹地 ,为该 地城市兴起壮大提供了广阔的资源空间 。而西部内 陆地区与沿海地区之间有重重高山峻岭阻隔与外界 联系极为不便 ,就连内部城市间的交往也因地理条 件限制大打折扣 。城市的发展需要有广大腹地的经 济支撑 ,西部地区如此恶的区位条件 ,使城市发展所 拥有腹地规模十分狭小 ,城市发展故而特别迟缓 。
一 、历史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条件
对人类社会而言 ,历史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条 件是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因素 ,它们不但决定了近代 区域物产的分布 、劳动的模式和市场的格局 ,甚至对 民情风俗 、交往方式 、观念意识也产生不可抵御的作 用 。如前所述 பைடு நூலகம்我国区域间城市发展不平衡由来已 久 ,以唐宋为限 ,经历了一个东不如西 ,南不如北到 东强于西 、南盛于北的空间转换过程 。由于存在中 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间的矛盾 ,无论是汉族掌握 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执政 ,其统治中心都处于中原与
二 、交通环境
交通在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史中起着重要作 用 ,交通是联系城市之间社会经济活动的纽带 ,也是 社会化分工成立的根本保证 ,交通技术与手段决定 区域城市之间相互作用深度与广度 ,交通技术与手 段的进步是改变区域城市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因素 之一 。因而交通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 。我国古代大 多数城市往往都是因地处交通要道上才逐渐发展起 来的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 ,西部内陆大部分地区 缺少可资利用的运输成本较低的水路运输 , 1主要 靠人力和畜力 ,故而速度慢 ,运量小 ,运输成本高 ,而 在东部地区河湖纵横交错 ,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兴 旺发达 ,船运成为城际间交通联系的主要凭借手段 。 水运与陆运相比 ,不仅具有载重量大 ,行程远的优 势 ,且所需人力相对较少 ,价格也远比陆运便宜 ,西 方学者施坚雅 ( G·W ·Skinner)在论及中国封建社 会晚期城 市 时 指 出“在 中 国 唯 一 最 重 要 的 技 术 应 用 ,从其对城市化影响来讲 ,是水路运输 。 ……有效
166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第 26卷
略论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鲁克亮 1 陈 炜 2
(1.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2. 桂林工学院 旅游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1)
摘要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也是现代社会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积聚中心 ,它的发展变化受到特定的自然 、 社会 、政治 、经济 、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制约和影响 。本文对近代以来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进行探 讨 ,认为造成近代中国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是内外双重力量推动的结果 ,并由此初步奠定了建国以来区域城市发 展的格局 。
168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第 26卷
就世界各国城城市近代化历程来看 ,政府在其 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政府行为对城市经济影响 是通过城市管理 、产业结构 、市场发育 、收入分配机 制等环节来实现的 。显然不同政府行为对城市发展 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近代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的 现代化国家 ,城市近代化过程中明显受到来自于政 府政策影响 ,而政府政策也是造成近代中国区域城 市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总体来看 ,近代政府政 策对城市影响主要体现在工商业经济政策 ,对外开 放政策和市政管理政策三个方面 。
鸦片战争之后 ,随着条约口岸形成与太平天国 内乱的平息 ,清政府在这种内忧外患夹击之下 ,其军 事防务重心也由内陆的民族边疆为主转向了沿海地 区 。东部沿海沿江之所以成为中国最早发生工业化 地区 ,不仅有条约口岸的作用 ,还得益于清廷举办以 “自强 ,求富 ”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对该地的关注 。清 政府开展的洋务运动 ,把政策投资对象等集中于东 部沿海沿江地区 。这种决策方式迅速拉大了沿海与 内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 。据统计 ,从 1865 年至 1895年 30 年间 ,洋务派兴办了 20 个大小军事工 厂 ,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沿江城市 ,规模较大的有 : 江南制造总局 (上海 ) 、金陵机器局 (南京 ) 、福州船 政局 (福州 ) 、天津机器局 (天津 ) 、湖北枪炮厂 (汉 阳 )等 。此后为保证军工生产原料供应而相应设立 的一些民用工业也基本是围绕这一地区来进行的 。 较为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 (上海 ) ,开平矿物局 (唐 山 ) ,电报总局 (天津 ) ,上海机器织布局 (上海 ) ,由 于洋务派选择性的重点经营 ,使得这些城市工矿企 业迅速发展起来 ,城市近代化程度普遍较高 。如武 汉近代工业发展得益于张之洞的“洋务经营 ”,湖北 枪炮厂每年经费为 80余万两 ,炼钢厂总投资为 580 余万两 ,丝麻四局总投资 500余万两 ,仅此数项即达 1100余万两 ,经过张之洞十数年惨淡经营 ,武昌 、汉 阳由一地区性行政中心转变为“实兼采铁炼钢开煤 之大端为一事 ”的工业重镇和区域中心城市 。这样 由于政府早期工业化投资倾向于东南沿海沿江城 市 ,加之东部沿海沿江各开埠城市外国资本示范效 应作用及工业的乘数效应 ,从而自近代伊始即埋下 了区域城市发展极不平衡的隐患 。甲午战后在帝国 主义资本输出扩大的同时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 的限制 ,为城市工业发展创造政策条件 。民资资本 迅速发展起来 。沿海沿江口岸城市因其良好投资环 境而备受青眯 ,民族资本大多投向这些城市 ,这样原 本是毫无偏向的政策却无形中被东部沿海沿江城市 所独自享有 。内陆城市因封建势力强大人为干扰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