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之年
关于季羡林的经典散文作品-季羡林经典散文

关于季羡林的经典散文作品|季羡林经典散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羡林先生的散文,时时流露出真切的情感,处处可见深深的寂寞。
从散文中可以看出先生的一生是多情的一生,对母亲,对朋友,对故土,对国家……在这些深情的笔墨中,寄托了先生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道德信念。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关于季羡林的经典散文作品,以供大家参考。
关于季羡林的经典散文作品篇一:不完满才是人生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
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
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
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
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
他们威仪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
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
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
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
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利极大,娇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
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
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落得一个全尸。
2024年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范本(2篇)

2024年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范本因杨主任的推荐,学校给每位语文老师赠送了一本《季羡林散文精选》。
于是我把它放在午休室的床头,每天午休时间或睡前或醒后读上两篇,甚是惬意。
读季老的散文就像和一位老人在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也不管是写人,还是摹景,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意,印着作者本人深深的情思:有对祖国的眷念,有对国际友人的关心,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花草树木的喜爱……尤其是怀念母亲的两篇文章《一条老狗》和《官庄扫墓》,读后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令人肝肠寸断!季老先生不愧是一代散文大家,他的文字明白晓畅,却又富有瑰丽的想象,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能勾起他无穷的想象,他看着这些事物,仿佛世间一切都不存在了,他的思绪飘向远方、远方……就像泰戈尔,每天早上面对太阳,能神游三界。
你看,《听雨》中他这样写道:“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
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
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
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季老先生学贯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范围广,文中引经据典之处也颇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产生画面感来。
如《西双版纳礼赞》中写道:“你看那参天的古树,它从群树丛中伸出了脑袋,孤高挺直,耸然而起,仿佛想一直长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个窟窿。
大叶子的蔓藤爬在树干上,伸着肥大浓绿的胳臂,树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云里去。
季羡林散文四篇

季羡林散文四篇季羡林(1904-1988),江苏省兴化县人,中国文学研究家、散文研究家。
他的散文思想深刻,写作精良,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散文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其散文前后,构思典雅,情调优雅,融合了东方思想和西方文学精髓,有着深刻而内蕴深厚的思想内涵。
以下简单介绍季羡林的散文四篇,以此为基础,来欣赏他的文学魅力。
首先是《长恨歌》,这是季羡林著名的一篇散文,写于20世纪50年代初,题材以宋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为蓝本而改编而成。
文章以寥寥的,但又浓浓的历史情怀为主要特征,从中能感受出季羡林的孤独感和伤感情绪,即“故殿已朽,城郭已败”的深情,这一困惑不断的涌动,使这篇文章更加深远。
其次是《鹿鸣林》,这是季羡林较为著名的另一篇散文,其意义十分深邃而又独特,文章以对山林之美的优美描写为特色,壮阔的景色和温婉的情怀,被他写得了淋漓尽致,令读者有一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心旷神怡的感觉。
再次是《白鹿渡》,这是季羡林的一篇短小精湛的散文,以一只白鹿的跨渡湖面为背景,写出了整个江山的壮丽景色及其身处其中的感受。
文章表达了一种自然与人文结合的美好感受,一种把自我放在这种自然美景中安宁的情绪,令人痛心疾首。
最后是《笔记》,这又是季羡林佳作中的另一篇,作者用自己细腻的心感悟,将自己对于国风民俗、山川河流、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各种现象的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其中穿插着常人能够深有共鸣的思想,使文章更加充盈生机,更加耐人寻味,成为季羡林最重要的这类诗文中的一篇佳作。
以上四篇散文集合在一起,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作品。
四篇散文以历史民俗、自然山水、文化宗教等为主要蓝本,季羡林用自己优雅的文字,流畅的笔触,把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相结合,以柔中带刚的行文思维,使这些文学活灵活现,突出了这些作品独特的文化品味。
一边受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赋予的感悟,一边受着西方文学的影响,季羡林以散文的方式把这种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种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文学融合,也让季羡林的作品受到中外文学名家们的广泛关注,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精品之作。
2023最新-季羡林日记(最新2篇)

季羡林日记(最新2篇)一天又结束了,你有什么总结呢?想必是时候写一篇日记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壶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2篇《季羡林日记》,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季羡林日记篇一我们过去把季羡林先生奉为学界泰斗,国学大师,俨然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其实,生活中的季羡林先生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跟我等普通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会突然在脑子中产生多和几位漂亮的青年女孩发生性关系的念头。
季老的可爱和可敬之处在于,他不象某些道学家那样,却又想给后人留下故作高尚的名声。
季羡林先生在编辑自己的日记的时候,早年时代的那些青春的冲动,那些想多日日一些青年女孩的念头,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从而给我们留下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季羡林形象,而不是一具不食人间烟火的僵尸。
下文摘自《季羡林经典作品集:红》作者:季羡林出版社:华艺出版社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
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
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
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
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
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
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
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
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
季羡林散文语段摘抄及出处

季羡林散文语段摘抄及出处1、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
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八十抒怀》2、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
——《人生》3、时光流逝,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
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
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游石钟山记》4、我认为,我是认识自己的,换句话说,是有点自知之明的。
我经常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剖析自己。
然而结果并不美妙,我剖析得有点过了头,我的自知之明过了头,有时候真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贤行润身》5、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忘》6、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是甜。
——《人生》7、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
只望有誉,不能有毁。
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毁誉》8、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不完满才是人生》9、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
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论坏人》。
季羡林《漫谈散文》原文阅读

季羡林《漫谈散文》原文阅读对于散文,我有偏爱,又有偏见。
为什么有偏爱呢?我觉得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最能得心应手,灵活圆通。
而偏见又何来呢?我对散文的看法和写法不同于绝大多数的人而已。
我没有读过《文学概论》一类的书籍,我不知道,专家们怎样界定散文的内涵和外延。
我个人觉得,散文这个词儿是颇为模糊的。
最广义的散文,指与诗歌对立的一种不用韵又没有节奏的文体。
再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骈文相对的、不用四六体的文体。
更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随笔、小品文、杂文等名称混用的一种出现比较晚的文体。
英文称之为Essay,Familiar Essay,法文Essai,德文Essay,显然是一个字,但是这些洋字也消除不了我的困惑。
查一查字典,译法有多种。
法国蒙田的Essai,中国译为“随笔”,英国的Essay,Familiar译为“散文”或“随笔”,或“小品文”。
中国的明末的公安派或竟陵派的散文,过去则多称之为“小品”。
我堕入了五里雾中。
子曰:“必也正名乎。
”这个名,我正不了。
我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
中国是世界上散文第一大国,这决不是王婆卖瓜,是必须承认的事实。
在西欧和亚洲国家中,情况也有分歧。
英国散文名家辈出,灿若列星。
德国则相形见绌,散文家寥若辰星。
印度古代,说理的散文是有的,抒情的则如凤毛麟角。
世上万事万物有果必有因。
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呢?我一时还说不清楚,只能说,这与民族我颇有关联,再进一步,我就穷辞了。
这且不去管它,我只谈我们这个散文大国的情况,而且重点放在眼前的情况上。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文学范围内,改文言为白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七十多年以来,中国文学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据我个人的看法,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小说,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剧,在形式上完成西化了。
这是福?是祸?我还没见到专家讨论过。
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的长篇小说的形式,很难说较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越之处。
美文野老话家常,内含真情透芬芳——季羡林《年》的赏析

美文野老话家常,内含真情透芬芳——季羡林《年》的赏析《美文野老话家常,内含真情透芬芳季羡林《年》的赏析》季羡林,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教育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后世数十年。
他的著作《年》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这部作品不仅有美的语言,表达了野老真实的情感,更渗透着对生活的真实把握,呈现出美文充满深情与温馨的年岁温暖气氛。
《年》这部作品上,季羡林采用了由外而内的叙事手法,先从野老朴质的生活中,衬托出当地乡野的甘谊故园,从而引出野老性情的真实表达,引发读者深思。
季羡林精心设计主题,尤其是对野老生活中的回忆,表达形式丰富,语言优美,简洁而充满细微变化,深入表达野老的内心世界。
主题内容,一贯以野老文化特色和日常情况为主,兼及当时社会现实,从中可以体会到季羡林对野老日常生活的关注和客观评价,刻反映出野老性格和真情。
《年》是一部朴实而富有情趣的文学作品,季羡林运用细腻的笔触,抒发了野老真挚的情感,在野老的情思中营造出一种平静而温馨的年岁气氛。
季羡林的笔触以真情渗透,营造出一片温暖的田园之声,他在文字中表达了野老的一腔热血及对家乡的思念。
野老的思想活动,季羡林用充满对过去的怀念的笔触描绘出了他们的真实内心活动,以及他们对家乡的痴情和深情怀念。
季羡林把野老及其生活写得非常真实,他把野老的生活描写极其真实,叙述出野老在困苦生活中的孤独、憔悴和痛苦,以及野老们对未来的无助和迷茫,以及他们的贫穷和无助,揭示出野老的复杂内心世界。
季羡林以野老生活为素材,通过他生动的语言抒发出野老人心中内含真情透芬芳的美文,这使我们能够体会到生活的真实,以及野老们身临其境的情感和感受。
季羡林写《年》,表达出他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强调野老和年轻人应在老练和老实中寻求温暖而安定的生活,也把他对家乡的热情传递给了读者,既激发读者的个人创作,又唤起读者对家乡的关注。
通过作品,季羡林把野老的故事诠释的深沉而又朴实,他的文学语言里头充满着勇气与洒脱,读者读了后会有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也反映出生活需要老练和老实才能拥有温暖,充满情感和真实的家园。
散文:季羡林的优美散文精选

季羡林在他的中揭示了历史与自我生命的真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季羡林的优美散文精选,希望我们的文章你能喜欢。
季羡林的优美散文精选篇一:马缨花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
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
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匝地,清凉蔽体。
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从梁柱的粗细来看,依稀还可以看出当年的富贵气象。
这富贵气象是有来源的。
在几百年前,这里曾经是明朝的东厂。
不知道有多少忧国忧民的志士曾在这里被囚禁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受过苦刑,甚至丧掉性命。
据说当年的水牢现在还有迹可寻哩。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
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把我的记忆提到几千年前去;有时候我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历史里,自己俨然成为古人了。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但是也有紧张不泰然的时候。
往往在半夜里,我突然听到推门的声音,声音很大,很强烈。
我不得不起来看一看。
那时候经常停电,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爬起来,摸索着找门,摸索着走出去。
院子里一片浓黑,什么东西也看不见,连树影子也仿佛同黑暗粘在一起,一点都分辨不出来。
我只听到大香椿树上有一阵的声音,然后咪噢的一声,有两只小电灯似的眼睛从树枝深处对着我闪闪发光。
这样一个地方,对我那些经常来往的朋友们来说,是不会引起什么好感的。
有几位在白天还有兴致来找我谈谈,他们很怕在黄昏时分走进这个院子。
万一有事,不得不来,也一定在大门口向工友再三打听,我是否真在家里,然后才有勇气,跋涉过那一个长长的胡同,走过深深的院子,来到我的屋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散文之年
季羡林散文之年
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
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
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
但是究竟什么是年呢?却没有人能说得清了。
当我们沿着一条大路走着的时候,遥望前路茫茫,花样似乎很多。
但是,及至走上前去,身临切近,却正如向水里扑自己的影子,捉到的只有空虚。
更遥望前路,仍然渺茫得很。
这时,我们往往要回头看看的。
其实,回头看,随时都可以。
但是我们却不。
最常引起我们回头看的,是当我们走到一个路上的界石的时候。
说界石,实在没有什么石。
只不过在我们心上有那么一点痕。
痕迹自然很虚缥。
所以不易说。
但倘若不管易说不易说,说了出来的话,就是年。
说出来了,这年,仍然很虚缥。
也许因为这—说,变得更虚缥。
但这却是没有办法的事了。
我前面不是说我们要回头看吗?就先说我们回头看到的罢。
─—我们究竟看到些什么呢?灰蒙的一片,仿佛白云,又仿佛轻雾,朦胧成一团。
里面浮动着种种的面影,各样的彩色。
这似乎真有花样了。
但仔细看来,却又不然。
仍然是平板单调。
就譬如从最近的界石看回去罢。
先看到白皑皑的雪凝结在杈桠着刺着灰的天空的树枝上。
再往前,又看到澄碧的长天下流泛着的萧瑟
冷寂的黄雾。
再往前,苍郁欲滴的浓碧铺在雨后的林里,铺在山头。
烈陽闪着金光。
更往前,到处闪动着火焰般的花的红影。
中间点缀着亮的白天,暗的黑夜。
在白天里,我们拼命填满了肚皮。
在黑夜里,我们挺在床上裂开大嘴打呼。
就这样,白天接着黑夜,黑夜接着白天;一明一暗地滚下去,像玉盘上的珍珠。
……
于是越过一个界石。
看上去,仍然看到白皑皑的雪,看到萧瑟冷寂的黄雾,看到苍郁欲滴的浓碧,看到火焰般的红影。
仍然是连续的亮的白天,暗的黑夜─—于是又越过了一个界石。
于是又─—一个界石,一个界石,界石接着界石,没有完。
亮的白天;暗的黑夜交织着。
白雪、黄雾、浓碧、红影、混成一团。
影子却渐渐地淡了下来。
我们的记忆也被拖到辽远又辽远的雾蒙蒙的暗陬里去了。
我们再看到什么呢?更茫茫。
然而,不新奇。
不新奇吗?却终究又有些新的花样了。
仿佛是跨过第一个界石的时候─—实在还早,仿佛是才踏上了世界的时候,我们眼前便障上了幕。
我们看不清眼前的东西;只是摸索着走上去。
随了白天的消失,暗夜的消失,这幕渐渐地一点一点地撤下去。
但我们不觉得。
我们觉得的时候,往往是在踏上了一个界石回头看的一刹那。
一觉得,我们又慌了:“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到我身上吗?”其实,当这事情正在发生的时候,我们还热烈地参加着,或表演着。
现在一觉得,便大惊小怪起来。
我们又肯定地信,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中到我们身上的。
我们想,自己以前仿佛没曾打算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实在,打算又有什么用呢?
事情早已给我们安排在幕后。
只是幕不撤,我们看不到而已。
而且又真没曾打算过。
以后我们又证明给自己: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了。
于是,因了这惊,这怪,我们也似乎变得比以前更聪明些。
“以后我要这样了,”我们想。
真地,以后我们要这样了。
然而,又走到一个界石,回头一看,我们又惊疑:“怎么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到我身上呢?”是的,真有过。
“以后我要这样了,”我们又想。
──个界石,就在这随时发现的新奇中过下去,一直到现在,我们眼前仍然是幕。
这幕什么时候才撤净呢?我们苦恼着。
但也因而得到了安慰了。
一切事情,虽然都已经安排在幕后,有时我们也会蓦地想到几件。
其中也不少缺少一想到就使我们流汗战栗喘息的事情。
我们知道它们一定会发生,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而已。
但现在回头看来,许多这样的事情,只在这幕的微启之下,便悠然地露了出来,我们也不知怎样竟闯了过来。
回顾当时的流汗,的战栗,的喘息,早成残象,只在我们心的深处留下一点痕迹。
不禁微笑浮上心头了。
回首绵绵无尽的灰雾中,竟还有自己踏过的微白的足迹在,蜿蜒一条长长的路,一直通到现在的脚跟下。
再一想踏这路时的心情,看这眼前的幕—点一点撒开时的或惊,或惧,或喜的心情,微笑更要浮上嘴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