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之年

合集下载

关于季羡林的经典散文作品-季羡林经典散文

关于季羡林的经典散文作品-季羡林经典散文

关于季羡林的经典散文作品|季羡林经典散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羡林先生的散文,时时流露出真切的情感,处处可见深深的寂寞。

从散文中可以看出先生的一生是多情的一生,对母亲,对朋友,对故土,对国家……在这些深情的笔墨中,寄托了先生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道德信念。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关于季羡林的经典散文作品,以供大家参考。

关于季羡林的经典散文作品篇一:不完满才是人生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

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

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

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

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

他们威仪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

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

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

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

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利极大,娇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

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

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落得一个全尸。

2024年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范本(2篇)

2024年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范本(2篇)

2024年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范本因杨主任的推荐,学校给每位语文老师赠送了一本《季羡林散文精选》。

于是我把它放在午休室的床头,每天午休时间或睡前或醒后读上两篇,甚是惬意。

读季老的散文就像和一位老人在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也不管是写人,还是摹景,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意,印着作者本人深深的情思:有对祖国的眷念,有对国际友人的关心,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花草树木的喜爱……尤其是怀念母亲的两篇文章《一条老狗》和《官庄扫墓》,读后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令人肝肠寸断!季老先生不愧是一代散文大家,他的文字明白晓畅,却又富有瑰丽的想象,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能勾起他无穷的想象,他看着这些事物,仿佛世间一切都不存在了,他的思绪飘向远方、远方……就像泰戈尔,每天早上面对太阳,能神游三界。

你看,《听雨》中他这样写道:“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

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

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

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季老先生学贯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范围广,文中引经据典之处也颇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产生画面感来。

如《西双版纳礼赞》中写道:“你看那参天的古树,它从群树丛中伸出了脑袋,孤高挺直,耸然而起,仿佛想一直长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个窟窿。

大叶子的蔓藤爬在树干上,伸着肥大浓绿的胳臂,树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云里去。

季羡林散文四篇

季羡林散文四篇

季羡林散文四篇季羡林(1904-1988),江苏省兴化县人,中国文学研究家、散文研究家。

他的散文思想深刻,写作精良,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散文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其散文前后,构思典雅,情调优雅,融合了东方思想和西方文学精髓,有着深刻而内蕴深厚的思想内涵。

以下简单介绍季羡林的散文四篇,以此为基础,来欣赏他的文学魅力。

首先是《长恨歌》,这是季羡林著名的一篇散文,写于20世纪50年代初,题材以宋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为蓝本而改编而成。

文章以寥寥的,但又浓浓的历史情怀为主要特征,从中能感受出季羡林的孤独感和伤感情绪,即“故殿已朽,城郭已败”的深情,这一困惑不断的涌动,使这篇文章更加深远。

其次是《鹿鸣林》,这是季羡林较为著名的另一篇散文,其意义十分深邃而又独特,文章以对山林之美的优美描写为特色,壮阔的景色和温婉的情怀,被他写得了淋漓尽致,令读者有一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心旷神怡的感觉。

再次是《白鹿渡》,这是季羡林的一篇短小精湛的散文,以一只白鹿的跨渡湖面为背景,写出了整个江山的壮丽景色及其身处其中的感受。

文章表达了一种自然与人文结合的美好感受,一种把自我放在这种自然美景中安宁的情绪,令人痛心疾首。

最后是《笔记》,这又是季羡林佳作中的另一篇,作者用自己细腻的心感悟,将自己对于国风民俗、山川河流、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各种现象的看法淋漓尽致地写出,其中穿插着常人能够深有共鸣的思想,使文章更加充盈生机,更加耐人寻味,成为季羡林最重要的这类诗文中的一篇佳作。

以上四篇散文集合在一起,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作品。

四篇散文以历史民俗、自然山水、文化宗教等为主要蓝本,季羡林用自己优雅的文字,流畅的笔触,把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相结合,以柔中带刚的行文思维,使这些文学活灵活现,突出了这些作品独特的文化品味。

一边受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赋予的感悟,一边受着西方文学的影响,季羡林以散文的方式把这种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种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文学融合,也让季羡林的作品受到中外文学名家们的广泛关注,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精品之作。

2023最新-季羡林日记(最新2篇)

2023最新-季羡林日记(最新2篇)

季羡林日记(最新2篇)一天又结束了,你有什么总结呢?想必是时候写一篇日记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壶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2篇《季羡林日记》,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季羡林日记篇一我们过去把季羡林先生奉为学界泰斗,国学大师,俨然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其实,生活中的季羡林先生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跟我等普通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会突然在脑子中产生多和几位漂亮的青年女孩发生性关系的念头。

季老的可爱和可敬之处在于,他不象某些道学家那样,却又想给后人留下故作高尚的名声。

季羡林先生在编辑自己的日记的时候,早年时代的那些青春的冲动,那些想多日日一些青年女孩的念头,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从而给我们留下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季羡林形象,而不是一具不食人间烟火的僵尸。

下文摘自《季羡林经典作品集:红》作者:季羡林出版社:华艺出版社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

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

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

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

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

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

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

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

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

季羡林散文语段摘抄及出处

季羡林散文语段摘抄及出处

季羡林散文语段摘抄及出处1、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

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八十抒怀》2、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

——《人生》3、时光流逝,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

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

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游石钟山记》4、我认为,我是认识自己的,换句话说,是有点自知之明的。

我经常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剖析自己。

然而结果并不美妙,我剖析得有点过了头,我的自知之明过了头,有时候真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贤行润身》5、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忘》6、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是甜。

——《人生》7、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

只望有誉,不能有毁。

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毁誉》8、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不完满才是人生》9、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

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论坏人》。

季羡林《漫谈散文》原文阅读

季羡林《漫谈散文》原文阅读

季羡林《漫谈散文》原文阅读对于散文,我有偏爱,又有偏见。

为什么有偏爱呢?我觉得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最能得心应手,灵活圆通。

而偏见又何来呢?我对散文的看法和写法不同于绝大多数的人而已。

我没有读过《文学概论》一类的书籍,我不知道,专家们怎样界定散文的内涵和外延。

我个人觉得,散文这个词儿是颇为模糊的。

最广义的散文,指与诗歌对立的一种不用韵又没有节奏的文体。

再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骈文相对的、不用四六体的文体。

更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随笔、小品文、杂文等名称混用的一种出现比较晚的文体。

英文称之为Essay,Familiar Essay,法文Essai,德文Essay,显然是一个字,但是这些洋字也消除不了我的困惑。

查一查字典,译法有多种。

法国蒙田的Essai,中国译为“随笔”,英国的Essay,Familiar译为“散文”或“随笔”,或“小品文”。

中国的明末的公安派或竟陵派的散文,过去则多称之为“小品”。

我堕入了五里雾中。

子曰:“必也正名乎。

”这个名,我正不了。

我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

中国是世界上散文第一大国,这决不是王婆卖瓜,是必须承认的事实。

在西欧和亚洲国家中,情况也有分歧。

英国散文名家辈出,灿若列星。

德国则相形见绌,散文家寥若辰星。

印度古代,说理的散文是有的,抒情的则如凤毛麟角。

世上万事万物有果必有因。

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呢?我一时还说不清楚,只能说,这与民族我颇有关联,再进一步,我就穷辞了。

这且不去管它,我只谈我们这个散文大国的情况,而且重点放在眼前的情况上。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文学范围内,改文言为白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七十多年以来,中国文学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据我个人的看法,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小说,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剧,在形式上完成西化了。

这是福?是祸?我还没见到专家讨论过。

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的长篇小说的形式,很难说较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越之处。

美文野老话家常,内含真情透芬芳——季羡林《年》的赏析

美文野老话家常,内含真情透芬芳——季羡林《年》的赏析

美文野老话家常,内含真情透芬芳——季羡林《年》的赏析《美文野老话家常,内含真情透芬芳季羡林《年》的赏析》季羡林,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教育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后世数十年。

他的著作《年》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这部作品不仅有美的语言,表达了野老真实的情感,更渗透着对生活的真实把握,呈现出美文充满深情与温馨的年岁温暖气氛。

《年》这部作品上,季羡林采用了由外而内的叙事手法,先从野老朴质的生活中,衬托出当地乡野的甘谊故园,从而引出野老性情的真实表达,引发读者深思。

季羡林精心设计主题,尤其是对野老生活中的回忆,表达形式丰富,语言优美,简洁而充满细微变化,深入表达野老的内心世界。

主题内容,一贯以野老文化特色和日常情况为主,兼及当时社会现实,从中可以体会到季羡林对野老日常生活的关注和客观评价,刻反映出野老性格和真情。

《年》是一部朴实而富有情趣的文学作品,季羡林运用细腻的笔触,抒发了野老真挚的情感,在野老的情思中营造出一种平静而温馨的年岁气氛。

季羡林的笔触以真情渗透,营造出一片温暖的田园之声,他在文字中表达了野老的一腔热血及对家乡的思念。

野老的思想活动,季羡林用充满对过去的怀念的笔触描绘出了他们的真实内心活动,以及他们对家乡的痴情和深情怀念。

季羡林把野老及其生活写得非常真实,他把野老的生活描写极其真实,叙述出野老在困苦生活中的孤独、憔悴和痛苦,以及野老们对未来的无助和迷茫,以及他们的贫穷和无助,揭示出野老的复杂内心世界。

季羡林以野老生活为素材,通过他生动的语言抒发出野老人心中内含真情透芬芳的美文,这使我们能够体会到生活的真实,以及野老们身临其境的情感和感受。

季羡林写《年》,表达出他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强调野老和年轻人应在老练和老实中寻求温暖而安定的生活,也把他对家乡的热情传递给了读者,既激发读者的个人创作,又唤起读者对家乡的关注。

通过作品,季羡林把野老的故事诠释的深沉而又朴实,他的文学语言里头充满着勇气与洒脱,读者读了后会有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也反映出生活需要老练和老实才能拥有温暖,充满情感和真实的家园。

散文:季羡林的优美散文精选

散文:季羡林的优美散文精选

季羡林在他的中揭示了历史与自我生命的真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季羡林的优美散文精选,希望我们的文章你能喜欢。

季羡林的优美散文精选篇一:马缨花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

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

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匝地,清凉蔽体。

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从梁柱的粗细来看,依稀还可以看出当年的富贵气象。

这富贵气象是有来源的。

在几百年前,这里曾经是明朝的东厂。

不知道有多少忧国忧民的志士曾在这里被囚禁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受过苦刑,甚至丧掉性命。

据说当年的水牢现在还有迹可寻哩。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

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把我的记忆提到几千年前去;有时候我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历史里,自己俨然成为古人了。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但是也有紧张不泰然的时候。

往往在半夜里,我突然听到推门的声音,声音很大,很强烈。

我不得不起来看一看。

那时候经常停电,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爬起来,摸索着找门,摸索着走出去。

院子里一片浓黑,什么东西也看不见,连树影子也仿佛同黑暗粘在一起,一点都分辨不出来。

我只听到大香椿树上有一阵的声音,然后咪噢的一声,有两只小电灯似的眼睛从树枝深处对着我闪闪发光。

这样一个地方,对我那些经常来往的朋友们来说,是不会引起什么好感的。

有几位在白天还有兴致来找我谈谈,他们很怕在黄昏时分走进这个院子。

万一有事,不得不来,也一定在大门口向工友再三打听,我是否真在家里,然后才有勇气,跋涉过那一个长长的胡同,走过深深的院子,来到我的屋里。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真情、真实、真挚、真切——《季羡林集》读后感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

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

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

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

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

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

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

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

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

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

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

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写道:“……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

重读季羡林的散文《春满燕园》

重读季羡林的散文《春满燕园》

重读季羡林的散⽂《春满燕园》我喜爱季羡林先⽣的散⽂是从1962年末读⾼三时开始的。

那时任语⽂课的杨志翔⽼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朗读了《春满燕园》这篇散⽂,并且说,季羡林是北京⼤学的著名教授。

后来我把《春满燕园》抄在笔记本上,反复诵读,背如流⽔。

重读这篇精品散⽂,别有⼀番滋味在⼼头。

这位国学⼤师、⽂学泰⽃已经逝世近4个⽉了。

今天推荐《春满燕园》、《春归燕园》,以表⽰对他由衷的怀念。

《春满燕园》,是季羡林⽼先⽣在1962年创作的,表达了对北⼤新⾯貌、新⽓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这是⼀篇只有⼀千多字的散⽂,它由燕园的暮春写起,进⽽写到郑板桥的诗,转⽽联想到北⼤师⽣⼼中也有⼀个春天”。

接下来,⽂章描写了教师们在灯光下潜⼼备课,伏案苦读的情景;早晨学⽣们在校园⾥朗读外语,在图书馆⾥全神贯注做功课的场⾯。

最后,⽂章这样写道:“这个春天是不怕时间的。

即使到了⾦风送爽、霜林染醉的时候,到了⼤雪漫天、⼀⽚琼瑶的时候,它也会永留⼼中,永留园内,它是⼀个永恒的春天。

”⽂章寓情于景,感情真挚,语⾔华美,⾃然流畅,不失为⼀篇散⽂精品。

作者⽤动⼈的笔调,写出了美丽的春天,万紫千红、⽣机盎然,使⼈陶醉。

然⽽⼤⾃然的春天⼜是短暂的。

作者⽤“⾬横风狂三⽉暮,门掩黄昏,⽆计留春往”这句诗形象地说明了春的短暂,但⼜如何让这短暂的春常驻⼈间呢?作者⽤燕园中教师和学⽣全神贯注,如饥似渴地汇作和学习的情景为我们做了答案。

特别是⽂中的“伏案苦读、全神贯注、鸦雀⽆声”可以深刻地看出⽼师、学⽣对待⼯作和学习的态度。

我们只有⼼中充满对⽣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勤的劳动去美化⽣活,回报⽣报。

作者通过⽼师的备课和学⽣的⽤功,突出了学习中的春天更加美丽,“即使到了⾦风送爽,霜林染醉的时候,到了⼤雪漫天,⼀⽚琼瑶的时候,它也会永留在⼼,永留在园中,它是⼀个永恒的春天。

”季羡林先⽣⾃⼰对这篇散⽂也很满意,他说:“这是我⽐较喜欢的⼀篇东西,⼀写出来,我就知道,我个⼈感觉,它的优点就在 ‘真’字。

季羡林精选散文《年》

季羡林精选散文《年》

季羡林散文《年》季羡林精选散文《年》季羡林在自传中写道:“我这一生是翻译与创作并举,语言、历史与文艺理论齐抓,对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等等也有浓厚的兴趣,是一个典型的地地道道的"杂家"。

”他还多次公开表示拒绝“国学大师”“国宝”等称号。

下面是小编收集他的精选散文《年》,欢迎大家阅读!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

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

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

但是究竟什么是年呢?却没有人能说得清了。

当我们沿着一条大路走着的时候,遥望前路茫茫,花样似乎很多。

但是,及至走上前去,身临切近,却正如向水里扑自己的影子,捉到的只有空虚。

更遥望前路,仍然渺茫得很。

这时,我们往往要回头看看的。

其实,回头看,随时都可以。

但是我们却不。

最常引起我们回头看的,是当我们走到一个路上的界石的时候。

说界石,实在没有什么石。

只不过在我们心上有那么一点痕。

痕迹自然很虚缥。

所以不易说。

但倘若不管易说不易说,说了出来的话,就是年。

说出来了,这年,仍然很虚缥。

也许因为这—说,变得更虚缥。

但这却是没有办法的事了。

我前面不是说我们要回头看吗?就先说我们回头看到的罢。

─—我们究竟看到些什么呢?灰蒙的一片,仿佛白云,又仿佛轻雾,朦胧成一团。

里面浮动着种种的面影,各样的彩色*。

这似乎真有花样了。

但仔细看来,却又不然。

仍然是平板单调。

就譬如从最近的界石看回去罢。

先看到白皑皑的雪凝结在杈桠着刺着灰的天空的树枝上。

再往前,又看到澄碧的长天下流泛着的萧瑟冷寂的黄雾。

再往前,苍郁欲滴的浓碧铺在雨后的林里,铺在山头。

烈陽闪着金光。

更往前,到处闪动着火焰般的花的红影。

中间点缀着亮的白天,暗的黑夜。

在白天里,我们拼命填满了肚皮。

在黑夜里,我们挺在床上裂开大嘴打呼。

就这样,白天接着黑夜,黑夜接着白天;一明一暗地滚下去,像玉盘上的珍珠。

……于是越过一个界石。

看上去,仍然看到白皑皑的雪,看到萧瑟冷寂的黄雾,看到苍郁欲滴的浓碧,看到火焰般的'红影。

季羡林散文之八十述怀

季羡林散文之八十述怀

季羡林散文之八十述怀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

岂非咄咄怪事!我向无大志,包括自己活的年龄在内。

我的父母都没有活过五十;因此,我自己的原定计划是活到五十。

这样已经超过了父母,很不错了。

不知怎么一来,宛如一场春梦,我活到了五十岁。

那里正值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我流年不利,颇挨了一阵子饿。

但是,我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我正在德国,我经受了而今难以想像的饥饿的考验,以致失去了饱的感觉。

我们那一点灾害,同德国比起来,真如小巫见大巫;我从而顺利地渡过了那一场灾害,而且我当时的精神面貌是我一生最好的时期,一点苦也没有感觉到,于不知不觉中冲破了我原定的年龄计划,渡过了五十岁大关。

五十一过,又仿佛一场春梦似地,一下子就到了古稀之年,不容我反思,不容我踟蹰。

其间跨越了一个十年浩劫。

我当然是在劫难逃,被送进牛棚。

我现在不知道应当感谢哪一路神灵:佛祖、上帝、安拉;由于一个万分偶然的机缘,我没有走上绝路,活下来了。

活下来了,我不但没有感到特别高兴,反而时有悔愧之感在咬我的心。

活下来了,也许还是有点好处的。

我一生写作翻译的高潮,恰恰出现在这个期间。

原因并不神秘:我获得了余裕和时间。

在浩劫期间,我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后来不打不骂了,我却变成了"不可接触者"。

在很长时间内,我被分配挖大粪,看门房,守电话,发信件。

没有以前的会议,没有以前的发言。

没有人敢来找我,很少人有勇气同我谈上几句话。

一两年内,没收到一封信。

我服从任何人的调遣与指挥,只敢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

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

我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我必须干点事情。

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在这时候译完的。

"雪夜闭门写禁文",自谓此乐不减羲皇上人。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摘抄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摘抄

1.我在任何文章中讲的都是真话,我不讲半句谎话,而且我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一生并不是老走阳关大道,独木小桥我也走过不少,因此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我都尝了个够。

2.倘若读者——不管是老中青年——真正能从我在长达八十多年对生活的感悟中学到一点有益的东西,那我就十分满意了。

3.我经历过车马盈门的快乐,成为一个颇可接触者;又经历过门可罗雀的冷落,成为一个不可接触者。

如果永远不可接触下去,倒也罢了,我也是无怨无悔的。

然而造物主又跟我开了一个玩笑,他(它?她?)又让我梅开二度,不但恢复了车马盈门的盛况,而且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我成了一个极可接触者。

4.余出来的时间应当用到刀刃上,搞点事业,为了个人,为了家庭,为了国家,为了世界。

5.根据我六七十年来的观察和思考,有“天才”是否定不了的,特别在音乐和绘画方面。

你能说贝多芬、莫扎特不是音乐天才吗?即使不谈“天才”,只谈才能,人与人之间也是相差十分悬殊的。

就拿教梵文来说,在同一个班上,一年教下来,学习好的学生能够教学习差的而有余。

有的学生就是一辈子也跳不过梵文这个龙门。

这情形我在国内外都见到过。

6.“九十九分勤奋,一分神来(属于天才的范畴)。

”我认为,这个百分比应该纠正一下。

七八十分的勤奋,二三十分的天才(才能),我觉得更符合实际一点。

我丝毫也没有贬低勤奋的意思。

无论干哪一行的,没有勤奋,一事无成。

我只是感到,如果没有才能而只靠勤奋,一个人发展的极限是有限度的。

7.对荣誉的另一种追求,是我们对自己的长处评价过高。

这是我们对自己怀有的本能的爱,这种爱使我们把自己看得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完全不同。

8.她对我一辈子搞的这一套玩意儿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有什么意义。

她似乎从来也没有想知道过。

在这方面,我们俩毫无共同的语言。

在文化方面,她就是这个样子。

然而,在道德方面,她却是超一流的。

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

根据季羡林的散文《年》的段落仿写

根据季羡林的散文《年》的段落仿写

根据季羡林的散文《年》的段落仿写冬天的寒风刚刚吹起,宁化的春节就开始了。

那些擅长做腊味的老人们赶紧走向集市,争着,抢着最好的五花肉,糯米,牛肉等等食材。

回家之后,这些老人们就开始做“煎瞎子”,香肠,牛肉干,炸花生等等好吃的新年待客食品。

我最爱吃的就属炸花生了∶先把花生剥了壳,剥到差不多一盆的时候,倒入滚烫的油锅之中,花生便由最初的乳白色变成了黄里透红的颜色了。

炸好的花生倒入盆内,假如蒜瓣,麻油,酱油,盐,味精等捣作—团,放入罐中密封就完成了。

炸花生算是简单的,做其他的腊味儿可就不那么简单了,所以在我的闻来,浸透了汗水的咸味,年的味道是咸的。

大年三十那几天,到处张灯结彩,大人们甚是忙碌,打扫屋子不在话下哦,最是辛苦的就是上街采购做饭了。

小孩也不是绝对悠闲的,也忙着上街买烟花爆竹,洗澡换上新衣服,个个都笑得尽开颜。

除夕那晚,一家子的人坐在一起,喝酒畅饮,聊天谈心,小孩子则是尽可能早一些吃完,跑到顶楼去放鞭炮。

我可算是最胆小的一个,只要是我点燃了引线,就往空旷的地方丢。

除夕那几天,饭菜是甜的,连汗水也变甜了,尝到的尽是快乐,满是甜味。

正月初一那几天,和家人到处拜访亲朋好友,领红包,吃糖果,不禁偷偷暗笑,但有时和哥哥姐姐搞搞恶作剧,被大人们骂一顿,也会不禁难受一会儿。

元宵节到了,终于吃上了久违的汤圆,也领略了烟花的美丽,可谓是美不胜收啊!。

季羡林散文

季羡林散文

季羡林散文季羡林散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

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季羡林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季羡林散文篇11、《清塘荷韵》: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绿肥、红肥。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2、《夹竹桃》: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

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

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

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

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3、《缘分与命运》: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

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决不至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

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

”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

但又必须“听天命”。

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

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4、《八十述怀》: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

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季羡林散文《虎年抒怀》

季羡林散文《虎年抒怀》

季羡林散文《虎年抒怀》季羡林散文《虎年抒怀》真没有想到,一转瞬间,自己竟已到了望九之年。

前几年,初进入耄耋之年时,对光阴之荏苒,时序之飘逸,还颇有点"逝者如斯夫"之感。

到最近二三年来,对时间的流逝神经似乎已经麻痹了,即使是到了新年或旧年,原来觉得旧年的最后一天和新年的第一天,其间宛若有极深的鸿沟,仿佛天不是一个颜色,地不是一个状态,自己憬然醒悟:要从头开始了,要重新"做人"了;现在则觉得虽然是"一元复始",但"万象"并没有"更新",今天同昨天完完全全一模一样,自己除了长了一岁之外,没有感到有丝毫变化。

什么"八十述怀"之类的文字,再也写不出,因为实在无"怀"可"述"了。

但是,到了今天,时序正由大牛变成老虎,也许是由于老虎给我的印象特深,几年来对时间淡漠的心情,一变而为对时间的关注,"天增岁月人增寿",我又增了一年寿。

我陡然觉得,这一年实在是非同小可,它告诉我,我明确无误地是增加了一岁。

李白诗:"高堂明镜悲白发",我很少照镜子,头顶上的白色是我感觉到的,而不是我亲眼看到的,白色仿佛有了重量,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头上。

至于脸上的皱纹,则我连感觉都没有,我想也不去想它。

不管我的感觉怎样,反正我已经老了,这是一个丝毫也不容怀疑的事实。

我已经老到了超过我的计划,超过我的期望。

我父亲和母亲都只活了四十多岁,我原来的第一本账是活到五十岁。

据说人的寿限是遗传的,我决不会活得超过父母太多。

然而,五六十年,倏尔而过。

六十还甲子,那时刚从牛棚里放出来,无暇考虑年龄。

孔子的七十三,孟子的八十四,也如电光石火,一闪即逝。

我已经忘记了原来的计划,只有预算,而没有决算,这实是与法律手续不合。

可是再一转瞬,我已经变成了今天的我,已经是孑然一翁矣。

季羡林经典散文

季羡林经典散文

季羡林经典散文季羡林经典散文精选(通用7篇)季羡林经典散文篇1在不经意的时候,一转眼便会有一棵苍老的枸杞树的影子飘过。

这使我困惑。

最先是去追忆:什么地方我曾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构记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么?是在另一个地方的一个花园里么?但是,都不像。

最后,我想到才到北平时住的那个公寓;于是我想到这棵苍老的枸杞树。

我现在还能很清晰地温习一些事情:我记得初次到北平时,在前门下了火车以后,这古老都市的影子,便像一个秤锤,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

我迷悯地上了一辆洋车,跟着木屋似的电车向北跑。

远处是红的墙,黄的瓦。

我是初次看到电车的;我想,电不是很危险吗?后面的电车上的脚铃响了;我坐的洋车仍然在前面悠然地跑着。

我感到焦急,同时,我的眼仍然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我仍然看到,红的墒,黄的瓦。

终于,在焦急、又因为初踏入一个新的境地而生的迷惘的心情下,折过了不知多少满填着黑土的小胡同以后,我被拖到西城的某一个公寓里去了。

我仍然非常迷悯而有点儿近于慌张,眼前的一切都仿佛给一层轻烟笼罩起来似的。

我看不清院子里有什么东西,我甚至也没有看清我住的小屋。

黑夜跟着来了,我便糊里糊涂地睡下去,做了许许多多离奇古怪的梦。

虽然做了梦,但是却没有能睡得很熟。

刚看到窗上有点发儿白,我就起来了。

因为心比较安定了一点儿,我才开始看得清楚:我住的是北屋,屋前的小院里,有不算小的一缸荷花,四周错落地摆了几盆杂花。

我记得很清楚:这些花里面有一棵仙人头,几天后,还开了很大的一朵白花,但是最惹我注意的,却是靠墙长着的一棵构记树,已经长得高过了屋檐,枝干苍老钩曲,像千年的古松,树皮皱着,色是黝黑的,有几处已经开了裂。

幼年在故乡的时候,常听人说,枸杞树是长得非常慢的,很难成为一棵树。

现在居然有这样一棵虬干的老枸杞树站在我面前,真像梦;梦又掣开了轻渺的网,我这是站在公寓里么?于是,我问公寓的主人,这构记有多大年龄了,他也渺茫:他初次来这里开公寓时,这树就是现在这样,三十年来,没有多少变动。

2021年《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2021年《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2021年《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2021年《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1我只要一看这本书,就像被磁石一样,被牢牢地吸引住了,无法自拔。

这本书说的是季羡林爷爷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有一些奇怪的`事,让自己捉摸不透;有一些和自己养的动物和植物发生的开心和悲伤的是:有一些则是回忆“自己”在当教师的美好时光……我最爱看的是一篇名叫《老猫》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他与咪咪和虎子发生的事:虎子是一只脾气暴躁,又爱咬人的狸猫,而咪咪则是一只毛发雪白,胆小的混种的波斯猫。

一开始,季羡林只有一只猫,那就是虎子。

过了一年,季羡林就又买来了一只小猫,也就是咪咪。

当咪咪被送来时,虎子则已经格外强壮了,专门保护咪咪,不让咪咪受伤害。

有一年,咪咪已经生了两个小猫了,大概是初做母亲,没有经验,让自己的猫给饿死了。

过了几年,咪咪已经快要不行了,因为它是不是地在某个地方拉小便。

于是,咪咪晚上就躲在石头之间睡觉,季羡林每天早上就得去找它,给它喂食。

日子久了,有一次,季羡林去找咪咪,没有找到,于是,向邻居打听,邻居说:“猫老了,就会去一个偏僻的地方来接受命运,所以主人是看不到猫死的。

”我非常爱看这本《季羡林散文集》,这本书讲述了一些普通的事,但是,经过了季羡林爷爷的描写,就变得与众不同了。

2021年《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2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作家,他的散文富有哲理,阐明了人生的意义、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觉得他不只是个作家,还是个哲学家。

在他的散文中,最令我感触和启发的就是《做人与处世》这篇__。

他谈到:“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我认为,第一件事看似容易做到,实际上却很难。

人类要保护好大自然,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但是依然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依然过度砍伐森林,肆意破坏资源,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因此我们才更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季羡林《年》(2)

季羡林《年》(2)

季羡林《年》(2)
于是,通过了一块界石,又看上去,仍然是红影,浓碧,黄雾,白雪。

亮的白天,暗的黑夜,一个推着一个,滚成一团,滚上去,像玉盘上的珍珠。

终于我们看到些什么呢?灰蒙蒙;然而不新奇。

但却又使我们战栗了。

─—在这微白的长长的路的终点,在雾的深处,谁也说不清是什么地方,有一个充满了威吓的黑洞,在向我们狞笑,那就是我们的归宿。

障在我们眼前的幕,到底也不全撤去。

我们眼前仍然只有当前一刹那的亮,带了一个大浑沌,走进这个黑洞去。

走进这个黑洞去,其实也倒不坏,因为我们可以得到静息。

但又不这样简单。

中间经过几多花样,经过多长的路才能达到呢?谁知道。

当我们还没达到以前,脚下又正在踏着一块界石的时候,我们命定的只能向前看,或向后看。

向看后,灰00,不新奇了。

向前看,灰,更不新奇了。

然而,我们可以作梦。

再要问:我们要作什么样的梦呢?谁知道。

─—一切都交给命运去安排罢。

1934,l,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散文之年
季羡林散文之年
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

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

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

但是究竟什么是年呢?却没有人能说得清了。

当我们沿着一条大路走着的时候,遥望前路茫茫,花样似乎很多。

但是,及至走上前去,身临切近,却正如向水里扑自己的影子,捉到的只有空虚。

更遥望前路,仍然渺茫得很。

这时,我们往往要回头看看的。

其实,回头看,随时都可以。

但是我们却不。

最常引起我们回头看的,是当我们走到一个路上的界石的时候。

说界石,实在没有什么石。

只不过在我们心上有那么一点痕。

痕迹自然很虚缥。

所以不易说。

但倘若不管易说不易说,说了出来的话,就是年。

说出来了,这年,仍然很虚缥。

也许因为这—说,变得更虚缥。

但这却是没有办法的事了。

我前面不是说我们要回头看吗?就先说我们回头看到的罢。

─—我们究竟看到些什么呢?灰蒙的一片,仿佛白云,又仿佛轻雾,朦胧成一团。

里面浮动着种种的面影,各样的彩色。

这似乎真有花样了。

但仔细看来,却又不然。

仍然是平板单调。

就譬如从最近的界石看回去罢。

先看到白皑皑的雪凝结在杈桠着刺着灰的天空的树枝上。

再往前,又看到澄碧的长天下流泛着的萧瑟
冷寂的黄雾。

再往前,苍郁欲滴的浓碧铺在雨后的林里,铺在山头。

烈陽闪着金光。

更往前,到处闪动着火焰般的花的红影。

中间点缀着亮的白天,暗的黑夜。

在白天里,我们拼命填满了肚皮。

在黑夜里,我们挺在床上裂开大嘴打呼。

就这样,白天接着黑夜,黑夜接着白天;一明一暗地滚下去,像玉盘上的珍珠。

……
于是越过一个界石。

看上去,仍然看到白皑皑的雪,看到萧瑟冷寂的黄雾,看到苍郁欲滴的浓碧,看到火焰般的红影。

仍然是连续的亮的白天,暗的黑夜─—于是又越过了一个界石。

于是又─—一个界石,一个界石,界石接着界石,没有完。

亮的白天;暗的黑夜交织着。

白雪、黄雾、浓碧、红影、混成一团。

影子却渐渐地淡了下来。

我们的记忆也被拖到辽远又辽远的雾蒙蒙的暗陬里去了。

我们再看到什么呢?更茫茫。

然而,不新奇。

不新奇吗?却终究又有些新的花样了。

仿佛是跨过第一个界石的时候─—实在还早,仿佛是才踏上了世界的时候,我们眼前便障上了幕。

我们看不清眼前的东西;只是摸索着走上去。

随了白天的消失,暗夜的消失,这幕渐渐地一点一点地撤下去。

但我们不觉得。

我们觉得的时候,往往是在踏上了一个界石回头看的一刹那。

一觉得,我们又慌了:“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到我身上吗?”其实,当这事情正在发生的时候,我们还热烈地参加着,或表演着。

现在一觉得,便大惊小怪起来。

我们又肯定地信,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中到我们身上的。

我们想,自己以前仿佛没曾打算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实在,打算又有什么用呢?
事情早已给我们安排在幕后。

只是幕不撤,我们看不到而已。

而且又真没曾打算过。

以后我们又证明给自己: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了。

于是,因了这惊,这怪,我们也似乎变得比以前更聪明些。

“以后我要这样了,”我们想。

真地,以后我们要这样了。

然而,又走到一个界石,回头一看,我们又惊疑:“怎么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到我身上呢?”是的,真有过。

“以后我要这样了,”我们又想。

──个界石,就在这随时发现的新奇中过下去,一直到现在,我们眼前仍然是幕。

这幕什么时候才撤净呢?我们苦恼着。

但也因而得到了安慰了。

一切事情,虽然都已经安排在幕后,有时我们也会蓦地想到几件。

其中也不少缺少一想到就使我们流汗战栗喘息的事情。

我们知道它们一定会发生,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而已。

但现在回头看来,许多这样的事情,只在这幕的微启之下,便悠然地露了出来,我们也不知怎样竟闯了过来。

回顾当时的流汗,的战栗,的喘息,早成残象,只在我们心的深处留下一点痕迹。

不禁微笑浮上心头了。

回首绵绵无尽的灰雾中,竟还有自己踏过的微白的足迹在,蜿蜒一条长长的路,一直通到现在的脚跟下。

再一想踏这路时的心情,看这眼前的幕—点一点撒开时的或惊,或惧,或喜的心情,微笑更要浮上嘴角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