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公开课

合集下载

囚绿记教案(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教案(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教案(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2)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绿”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运用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文章内容、写作特点、相关知识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回顾文章内容,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 分析文章写作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的作用。

(2)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讨论交流。

3. “绿”的象征意义(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绿”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交流。

4. 写作手法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绿”为主题,运用学到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提出改进措施。

7. 作业布置(1)教师布置作业:修改和完善作品,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准备参赛。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如《小王子》、《飞鸟集》等,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囚绿记》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本文作者及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本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向学生简单介绍本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 提问:“你们对绿色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分享对绿色的感受。

3. 展示一些与绿色相关的图片,如绿色的植物、绿色的环境等。

4. 引导学生思考绿色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本文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作者的生平介绍。

2. 作品的创作背景。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本文作者的生平。

2. 分析作者的生平对作品的影响。

3. 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4. 分析创作背景对作品的意义。

第三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文本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2. 文本的文学特色。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文本的文学特色。

第四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 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步骤:1. 让学生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

教学内容:1.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相关的知识点和思考。

教学步骤:1.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提出相关的知识点和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 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 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

《囚绿记》课件公开课

《囚绿记》课件公开课

日军残害中国人民 1937年卢沟桥事变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 1937年“卢沟桥事变”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 折磨而死。
陆蠡生活的时代,民族衰微,社会黑 暗,民不聊生。他不满于人吃人的丑恶现实, 一生追求进步,他的不少作品,像《竹刀》 等都反映了这种思想倾向;而奋斗的历程又 充满艰辛和坎坷,他不免感觉疲惫和痛苦。 这可爱的“绿”使“我”感受到生命的美丽 和愉悦,“我”暂时忘却了痛苦和烦恼,沉 浸在生命的宁静与淡淡的喜悦中。绿象征了 作者心中的自由、光明、幸福、希望和理想, 这一切对他都弥足珍贵。
喜悦满足
(寻绿);
留恋欢喜
喜悦、可怜、恼怒 祝福
(赏绿);
(囚绿); (放绿);
怀念
(怀绿)。
归纳主旨
《囚绿记》作者通过对窗前的一株不 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颂
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作者对
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牛刀小试
请大家寻找一份让你感动的 绿色。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一 片森林。用你的笔把他们收藏 起来。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 以是一篇文章,让我们时时感 受生命的绿色。
解题:
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 绿”是怎么回事?“绿”又是指什么?作者 为什么“囚绿”? “囚绿记”是指记述“囚绿”的过程。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 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 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 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 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怎样理解“魔念”的内涵? 既“可怜”又“恼怒”常春藤的矛盾心理。 爱之深,恼之切,“魔念”是作者对自私 自利的心灵的自省。表现了对“绿”的挚 爱。 “囚绿”的态度变化: 喜悦 不快 喜爱至极 恼怒 祝福

2023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

2023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

2023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学习目标:1、读一读2、画一画3、说一说4、赏一赏重点和难点1、掌握象征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导入:你喜欢绿色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绿色?二、朗读课文,圈点批注1、用“.”圈出文中生字、难字;2、用“O”在段首圈写出段落序号;3、用“——”在文中画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4、用“【】”批注表现常春藤特点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__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四、理清层次在文中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寻绿(1 - 4)赏绿(5 - 7)囚绿(8 -12)放绿( 13)怀绿( 14)五、研读课文:1、请同学们逐段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被囚之前、之后生长状况的句子,并说说表现了它什么样的特点2、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说明了什么?六、探究写法;1、【知识链接】①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②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__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七、拓展延伸:1、__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2、观赏名人事例及视频,激发正能量。

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2学习目标: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__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囚绿记公开课优秀课件

囚绿记公开课优秀课件

海伦·凯勒
海伦·亚当斯·凯勒 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 日-1968年6月1日,是 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 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 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 及失聪.后来借着她的 导师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 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 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 哈佛大学.
有人说:绿色是雨水的种子
将醇美的甘露化作一片爱意
有人说:绿色是阳光的种子
把宽厚慈祥化为茁壮的生命力
有人说:绿色是无私的化身
层层绿叶只为衬托花儿的美丽
囚 绿
记陆 蠡
触摸绿之魂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 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 家.1931年毕业于国立劳动大学,后 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 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太平洋 战争爆发后,由于在沦陷后的坚守 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 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 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 时年34岁.
从小失去听力,曾 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 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 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 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周婷婷被美国加劳德 特大学录取,她已奔赴 这所世界上一流的聋 人大学攻读心理咨询 专业硕士学位.
周婷婷
中国的海伦·凯勒
永永
远 向 着 阳 光 生
不 屈 服 于 黑
长暗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 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 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 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
初读课文
1.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你 能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吗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 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2.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 囚绿 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请同学们用与 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囚绿记》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特色。

培养批判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对绿色生活的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囚绿记》全文2.2 教学重点: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欣赏和分析作品中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绿色的图片或播放自然声音,引发学生对绿色的联想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绿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囚绿记》全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批注或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每组选择一个修辞手法或主题思想,进行分享和讨论。

3.4 探究学习:学生深入研究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报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5 总结与反思:学生和教师一起总结学习内容和成果。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表现。

学生写作或口头报告的质量。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评价标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态度。

合作学习的参与度和贡献。

探究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4.3 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标准,给予学生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结果。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成长。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囚绿记》文本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绿色的图片或视频素材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思维导图软件或手工工具录音设备(可选)5.3 教学资源:图书馆或网络资源,如相关书籍、文章、视频等。

囚绿记(公开课用)

囚绿记(公开课用)
问题2
文章中常春藤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回答
常春藤在文章中象征着生命、希望和自由。作者通过囚 禁常春藤来表达对自由和生命的思考。
问题3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绿”的象征意义?
回答
文章结尾的“绿”不仅指常春藤,更象征着生命、希望 和自由。作者在囚禁常春藤的过程中,也找到了自己内 心的自由和力量。
下节课预告
•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囚绿记》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和情感,以 及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同时,我们还将学习如何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进行写作。
课程目标
理解《囚绿记》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探究作 01 者通过常春藤所表达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
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 02 能力和审美素养。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引导学生关注现 03 实生活中的环保问题。
课程大纲
课程导入
介绍《囚绿记》的作 者陆蠡及其创作背景。
文本研读
探讨作者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囚绿表达对战争的 反思,绿作为生命和希望的象征 ,在战争中遭受摧残和毁灭。
0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绘绿的悲剧 命运,揭示战争对人类生命和文 明的摧残,以及对和平和人类未 来的渴望。
04
扩展阅读与讨论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
01
02
03
《呐喊》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反映 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 人民的苦难。
THANKS
感谢观看
02 细腻的描写
文章中对常春藤的描写非常细腻,如“它渐渐失 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 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03 情感表达
作者通过叙述囚禁常春藤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 生命、自由和光明的向往和追求,情感真挚而深 沉。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参考范本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参考范本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参考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囚绿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绿色的理解和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囚绿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绿色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主题思想。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囚绿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准备教学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教学工具和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囚绿记》,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收集与绿色相关的图片、故事或诗歌等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起学生对绿色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思考绿色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囚绿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文学鉴赏:(1)引导学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解释原因。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关于绿色的文字。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2)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价:(1)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语言表达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囚绿记公开课课件

囚绿记公开课课件

顽强
生命、希望 追求光明 、自由
特 点 二
向阳
固执
坚贞不屈
4、主旨归纳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 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 格特点”,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和坚贞不屈的 民族气节,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 对民族的未来寄托了美好祝愿。
(二)如何判断物的象征意义:
• 1、确定象征物。 • 2、找出突出描绘象征物的特点的句子, 总结物象特征。 • 3、联想物象特征传达的品质或精神。 (结合背景) • 4、综合形成象征意义。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再 见
特点一:葱郁、娇嫩、生命力旺盛
囚绿后,这绿有哪些变化……
▲起先——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 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其次——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 方向。 ▲最终——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 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 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5、知人论世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 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 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 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 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 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 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写作思路
赏绿(1~7段) 囚绿(8~11段) 放绿(12~13段) 思绿(怀绿)(14段)
二、探究情感主旨
3、在囚绿前后,常春藤有
哪些特点?找出文中相应 语句说明。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 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看它怎样伸开 柔软的卷须,攀住一 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 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 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 嫩芽…

囚绿记教案(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教案(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教案(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介绍囚绿记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脆弱。

1.4 教学步骤:1.4.1 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的美丽。

1.4.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1.4.3 介绍囚绿记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1.4.4 引导学生阅读囚绿记,理解文章的主旨。

第二章:作品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囚绿记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对囚绿记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解释其中的象征意义。

探讨作者通过囚绿记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3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4 教学步骤:2.4.1 对囚绿记进行详细的文本分析,解释其中的象征意义。

2.4.2 引导学生思考囚绿记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4.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2.4.4 总结囚绿记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第三章:作者介绍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囚绿记的作者,包括其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分析作者的其他作品,探讨其创作特点。

3.3 教学方法:采用作者介绍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特点。

3.4 教学步骤:3.4.1 介绍囚绿记的作者,包括其生活背景。

3.4.2 分析作者的其他作品,探讨其创作风格和特点。

3.4.3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风格对其作品的影响。

3.4.4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第四章:课堂练习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囚绿记》公开课课件

《囚绿记》公开课课件

囚绿
“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
• 背景:
• 1、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 2、在七月中旬,不能 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 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 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 慰安、快乐
2、对自由、光明的向往 3、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
“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
课外拓展
梯田的绿色
生命 希望 收获 ……
给人安慰和希望
沙漠里的绿色
悬崖上的绿色
顽强 绝世独立……
石缝中的绿色
生命力的象征
有关自由的名言
1.自由只有通过友爱才得以保全。——雨果
2.自由只存在于约束之中,没有河岸哪来江 河?——金斯伯格
3.自由意味着责任,这就是大多数人都畏惧它 的缘故。——萧伯纳
4.自由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最大幸福之一——塞 万提斯
5.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总要历些险。 只有这两条路。——鲁迅。
“我”被常春藤那顽强的抗争性格, 永向光明的执著精神所感染。
1942年被捕,受尽酷刑,日本人 问:“你爱国吗?”“我爱!”“你 认为日本能战胜中国吗?”“不能!” 最后他被折磨而死。
正如巴金所说他有着一颗黄金 般的心,有着崇高的灵魂。巴金说陆 蠡是他最值得交的朋友!
第9段中有的插叙有什么作用?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 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 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绿

陆 蠡
作者简介
: 陆蠡(1908— 1942),现代散文家、 翻译家,抗日烈士。 散文集有《海星》 《竹刀》《囚绿记》 等,译著有《罗亭》 《鲁宾逊漂流记》等。
急不暇(xiá)择 移徙( xǐ ) 揠( yà)苗助长 淅沥( xī lì ) 涸辙( hézhé ) 猗( yī )郁 陆蠡( lǐ )

囚绿记公开课课件

囚绿记公开课课件

囚绿记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囚绿记》公开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1. 精读课文《囚绿记》;2. 分析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子;3. 探讨课文主题、写作技巧和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课文中生词、短语,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题;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理解课文主题;2. 教学重点:学习生词、短语,掌握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词、短语,教师巡回指导;3. 精讲课文:教师讲解生词、短语,分析重点句子,解读课文主题;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分享心得;5. 例题讲解:教师精选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课文《囚绿记》2. 生词、短语:囚禁、攀缘、葱茏、生意盎然等;3. 课文主题:热爱生活,积极向上;4. 写作技巧:象征、拟人、对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囚绿”的理解;(3)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答案:(1)课后自主完成;(2)示例:囚绿代表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3)课后自主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囚绿记》,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囚绿记课件公开课

囚绿记课件公开课

情感渲染
通过情感渲染,将作者对 绿色的情感表现得更加深 刻和动人,使读者产生共 鸣。
对比手法
运用对比手法,将绿色植 物在不同环境和情境下的 表现进行对比,突出了绿 色植物的坚韧和生命力。
03
人物形象
主人公形象
执着追求
主人公对绿色的执着追求,表现 出他对生命、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内心矛盾
在囚绿的过程中,主人公内心充 满矛盾和挣扎,反映出人性的复 杂和多样性。
囚绿记课件公开课
汇报人:
202X-12-29
CONTENTS
• 课文解读 • 语言艺术 • 人物形象 • 艺术特色 • 课堂互动
01
课文解读
写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值民族危 机空前严重,华北地区尤其严重。当 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 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 头。
效地进行。
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有趣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课堂 氛围。
促进团队合作
课堂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 作精神,通过分组合作等形式,提 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其他人物形象
配角一
作为主人公的朋友或家人,他/她对主人公的囚绿行为持有反对意见,强调了 理性与感性的对立。
配角二
另一位次要角色,他/她对绿色的态度与主人公截然不同,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理念。
人物关系分析
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通过主人公与其他人物在对待绿色的不同态度上的对比,展现了不同价值观和人 生观的冲突与融合。
情节设置
悬念迭起
情节设置巧妙,通过设置悬念,使读 者对故事的发展充满期待,增加了阅 读的趣味性。

囚绿记公开课优秀课件

囚绿记公开课优秀课件

囚绿记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囚绿记》。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主旨、结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重点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以及通过景物抒发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掌握文章主旨、结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主旨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囚绿记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谈一谈对自然的感受,引出本课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修辞手法。

3. 讲解分析:教师对文章进行逐段分析,讲解文章主旨、结构、修辞手法,指导学生如何从文字中感受自然之美。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选取一个自然景物进行描绘,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经典句子进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句子,提高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旨:囚绿记——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取一个自然景物,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

2. 答案示例:夕阳如血,染红了半边天。

它犹如一个疲惫的旅人,渐渐隐没在山的那一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章主旨、结构、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情景引入的成效。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自然,尝试用文字记录美好瞬间,提高写作水平。

组织一次户外写作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激发创作灵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主旨、结构、修辞手法的要求。

《囚绿记》公开课课件

《囚绿记》公开课课件

背景链接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催我南 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 不能再留连于烽火四逼的旧都……
日军残害中国人民 绿一样的中国人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 1937年“卢沟桥事变”
绿一样的民族气节
“绿”的象征意义:
“绿”象征了热爱生命、 向往自由光明、 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民 族精神。
2、解题:“绿”指什么? “囚 绿”是怎么回事? “绿”指的是绿色的常春藤, “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3、课文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 之后写了什么?借鉴题目用“ 绿” 的形式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
写作思路:
赏绿↘ 放绿 ↘ ↗ (13) 念绿 择绿↗(5-7) 囚绿 囚绿 (1-4) (14)
绿 囚 绿 记
蓬勃、向阳、柔韧、固执

象 征

光明、自由、坚强不屈
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1、对“绿”的倾诉:“我囚 禁你,是因为______
2、“绿友”,我释放你,因为 你________
王蒙曾说过:“自己丰富才能感 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 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 在天地之间。”只要我们像陆蠡一样 心存一颗璞玉之心,世界就会呈现一 片绿色!
知识园地
•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 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 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 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 远,含蓄深刻。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 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 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 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白杨礼赞》
• 1、从关键句入手,教会学生把握文章的写 作思路。 • 2、体会“绿”的象征意义。 • 3、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 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 4、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 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歌颂。

囚绿记(公开课)

囚绿记(公开课)

囚绿
囚绿的原因是什么? ‚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 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 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 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囚绿
在囚绿枝的过程中有哪些语言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发现‚生的欢喜‛ 感到不快 可怜恼怒 作者的心理变化也体现在动词的 运用上:牵进 囚系 移锁
囚绿
请大家欣赏描写绿的语言,谈一谈体 现了它怎样的特点?
陆蠡




怀
绿
文章通过写囚禁.释放常春藤枝条的事情, 表达自己对绿的喜爱。
寻 绿
才我 选便 定是 这欢 房喜 间这 的绿 。影
爱绿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 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
囚绿
1、囚绿的原因是什么? 2、在囚绿枝的过程中有哪些语言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人 如 其 文
文 如 其 人
请大家用“绿是生命,绿是希望,绿是 慰安,绿是快乐”中的一个分句为题, 写一篇小短文。
感欣发 悟赏现 绿绿绿
伸须舒叶 长得更快 朝着窗外 变得娇弱
自向 由往 的着 特光 点明 与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怀绿
作者赋予了绿怎样的内涵?
绿色被赋予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作者借赞美绿色,赞扬了中华民 族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怀绿
文末”怀绿”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怀念绿色,不仅是怀念绿枝条,还隐含 了对华北人民的怀念之情.
巴金先生赞扬他说:‚古 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圣泉可以当之无愧。‛

囚绿记教案(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教案(公开课教案)

囚绿记教案(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囚绿记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囚绿记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囚绿记的作者和文章背景。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囚绿记的主题。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囚绿记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囚绿记的主题。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囚绿记的作者和背景。

提问学生对囚绿记的理解和期待。

引导学生思考囚绿记的主题。

第二章:作者和背景介绍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囚绿记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2 教学内容介绍囚绿记的作者的背景和成就。

介绍囚绿记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2.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囚绿记的作者的背景和成就。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第三章:文章内容解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囚绿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3.2 教学内容分析囚绿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解读囚绿记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囚绿记中的象征意义。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囚绿记的文章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囚绿记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第四章:角色扮演与情感体验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囚绿记中的人物和情节。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同理心。

4.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扮演囚绿记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

4.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内心情感。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分组扮演囚绿记中的人物。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分享扮演过程中的感受。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

第五章:创意写作与表达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遇绿之后 欢喜 怀念 视同至宝
喜爱绿的原因? 1、绿色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的象征。 2、绿陪伴我,消除我的孤独、困倦 和不快。 3、绿叶和我对语,了解我的语言、 心声。
“囚绿”后为什么又放绿?有什么缘故呢 ?请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 语句。
• 背景:
• 1、我住在北平的一家 公寓里。 • 2、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 3、在七月中旬,不能 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 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 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 车的消息。
1908-1942 抗战烈士
绿的象征意义?
蓬勃
希望、生命
象征
固执
向阳
自由、光明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归纳主旨
《囚绿记》作者通过对窗前的一株不 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采
用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颂扬了忠贞不
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作者对光明与自由 的向往之情。
1、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 “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 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2、以囚---记为题写一篇短文。300字
全文线索:
囚 绿 记
寻绿 1-4
赏绿 5-7
囚绿 8-12
放绿 13
怀绿 14
研读:寻绿

第几段开始写绿?前面写了什么?这样写的 作用是什么?
绿的特点?我的心情?
鉴赏品味:赏绿
标注出体现作者心情的字眼, 思考作者喜欢绿的原因?
遇绿之前 心焦 疲累 急不暇择 孤独陌生 灰暗、黄漠 涸辙的鱼
写作背景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日寇入侵,华北人民 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抵抗 ,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 抗战的第一枪。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 折磨而死。
囚 绿 记
陆 蠡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体会文章内涵。 2.学会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对 文章进行圈点勾画。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
正 音:
陆蠡( lǐ ) 瞥( piē)见 涸辙( hézhé) 婆娑( pósuō)
移( xǐ)
猗( yī )郁
蕈菌( xùnjùn)
揠( yà)苗助长
• 带着问题读课文; • 1.文章标题中的“绿”具体指什么? • 2.课文哪几自然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在这之前之 后还写了哪些有关绿的意念和行为?请你用与“囚绿” 形式相同的短语来概括。 • 要求:运用圈点符号如“________ ”“ ~~~~~~~~ ” 或“△、○”表示关键词句,抓住文章中表达对常春 藤感情的句子和字眼,并加以批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