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光度法测定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叶绿素是植物和一些原生生物中重要的光合色素之一,它在光合作用中起到接收和转换光能的关键作用。
测定叶绿素含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光合效率和健康状况,以及研究光合作用的机制和调控。
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本文将介绍该方法的原理、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
一、原理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原理是基于叶绿素对光的吸收特性。
叶绿素分子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特别是蓝光和红光,而对绿光的吸收较弱。
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叶绿素溶液在不同波长的光下的吸光度,可以通过比较吸光度与叶绿素浓度的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样品中叶绿素的含量。
二、实验步骤1. 制备叶绿素提取液:将适量的鲜叶片(去除茎和大的叶脉)放入离心管中,加入少量酒精,并用研钵捣碎,使叶绿素释放到酒精中。
然后用酒精将研钵中的残渣洗入离心管中,最后用酒精将叶绿素完全溶解。
注意,酒精的使用要避免火源。
2. 离心沉淀:将叶绿素提取液离心10分钟,以沉淀残渣和悬浮物。
3. 分光光度计测量:取离心后的叶绿素提取液,用分光光度计在特定波长下(如645 nm和663 nm)测量其吸光度。
记录吸光度值。
4. 制备标准曲线:取不同浓度的叶绿素标准溶液,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其吸光度,记录吸光度值。
5. 计算叶绿素含量:根据标准曲线,将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代入,通过计算叶绿素浓度的公式,得出叶绿素的含量。
三、数据分析1. 标准曲线的绘制:将各个标准溶液的叶绿素浓度作为横坐标,吸光度作为纵坐标,绘制曲线。
利用标准曲线可以通过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反推出其叶绿素的浓度。
2. 计算待测样品中叶绿素的含量:根据标准曲线,将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代入,通过计算叶绿素浓度的公式,得出叶绿素的含量。
四、注意事项1. 实验中应尽量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光线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 操作时应注意安全,避免酒精接触到火源。
3. 叶绿素提取液的制备应充分溶解,避免残渣和悬浮物的影响。
分光光度法测定光催化活性
1.用去离子水为溶剂配置不同浓度的罗丹明B溶液,分别为5mg/L、10mg/L、
15mg/L、20mg/L、25 mg/L、30 mg/L,然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不同浓度的罗丹明B溶液的吸光度,资料查询可知罗丹明B的最大吸收波长在
550nm,所以选定550nm处来测量罗丹明B的吸光度。
2.以罗丹明B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进
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到线性标准方程。
3.取10ml浓度为10mg/L的罗丹明B溶液,在黑暗条件下,将处理后的钛板放至其中浸泡3小时,以便样品表面达到吸附平衡,然后用紫外光照射,每隔一段时间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罗丹明B溶液在550nm处的吸
光度。
最后通过η=(A0-A)/A0计算其降解率,并以时间为横坐标,降解率为纵坐标,绘制曲线。
4.用以上方法绘制不同钛板处理罗丹明B的降解曲线,通过其上升趋势判断光催化活性的大小,上升趋势越大,则光催化活性越高,反之越低。
分光光度法用于试样色度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用于试样色度的测定
试样色度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原理:黄度指数可定量地描述式样的颜色,用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测定并计算试样的黄变度,从标准比色液的黄变度-铂钴色度号的标准曲线查得试样的色度号,以铂-钴色号表示结果。
(注:黄变度为标准比色液与水的黄度指数的差值。
)
试剂:铂-钴标准比色液在0到30号范围内配制不少于10个色号的标准比色液。
仪器:分光光度计、比色皿:厚度1cm、比色计
操作步骤:
(1)在1000ml容量瓶中将1.00g六水合氯化钴和1.245g铂酸钾溶于水中,加100ml盐酸溶液,定容至刻度,混匀。
配制成标准比色母液。
(500色度号)
(2)用移液管将标准比色母液2ml,5ml,7ml,10ml,12ml,15ml,17ml,20ml,22ml,25ml,27ml,30ml,分别移于500ml的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混匀,配成2,5,7,10,12,15,17,20,22,25,27,30,铂-钴色度号的标准铂-钴对比溶液。
(3)调整分光光度计(空皿放入参比池,水放入样品池)使透光度为100%,测试并计算水、标准比色液及样品的透光度和黄变度:以标准比色液的铂-钴色号为横坐标,对应的黄变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根据式样的黄变度,由标准曲线查出样品的色度号。
耀华仪器提供多种型号分光光度计及各种化学试剂,如有需要请来电咨询。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1. 引言1.1 引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通常用于测定物质的浓度或测定物质的吸光度。
该方法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样品对紫外和可见光的吸收情况,从而推断样品中所含物质的浓度或结构。
在化学分析实验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高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检测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该方法测定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并探讨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通过对仪器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和影响因素的详细讨论,我们将深入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应用,并为今后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本实验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分光光度法的实际操作经验,提升我们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1.2 背景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领域的分析方法,通过测定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域的吸收特性,从而确定物质的浓度或者进行定性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药品质量控制等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实验室分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测定物质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光吸收情况,我们可以获得关于物质性质的重要信息,如浓度、溶解度、稳定性等。
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对于提高实验准确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仪器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和影响因素,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份系统全面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指南。
通过总结和展望,我们也希望能够进一步探讨该方法在化学分析领域的应用前景。
1.3 研究目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技术,可以用于测定物质的吸光度,从而推断物质的浓度。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 研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测定物质浓度方面的应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检测方法,通常用于测定物质的浓度和确定其结构。
该方法基于样品对紫外光和可见光的吸收特性,通过测定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来分析样品。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基于比尔-朗伯定律,该定律指出溶液中溶质的浓度与其吸光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当样品溶液中存在吸收分子时,这些分子会吸收紫外和可见光,并且在特定波长下吸收的光强度与浓度成正比。
通过测量吸光度,可以计算出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在进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时,需要使用一台分光光度计来测量样品吸光度。
分光光度计是一种专门用于测量样品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的仪器,它通常包括光源、单色器、样品室和检测器等组成部分。
通过调节单色器选择不同波长的光,可以确定样品对特定波长光的吸光度。
在进行测定时,首先需要准备好样品溶液,并将其置于分光光度计的样品室中。
然后选择适当的波长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样品吸光度的数值。
根据比尔-朗伯定律,可以通过吸光度和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对照,计算出样品中溶质的浓度。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灵敏度强,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化学分析和质量控制中。
在生物医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由于样品吸收的光线范围有限,对于有色物质或者浓度较低的溶液可能无法准确测量。
溶液的浓度过高或者存在着干扰物质时,也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研究人员通常会结合其他分析方法,如色谱、质谱等技术来进行综合分析。
在测定时也需要注意样品准备、仪器校准、操作规范等细节,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和质量控制中。
通过合理使用该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进行各种样品的分析和检测,为科研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分光光度法测铁实验报告
分光光度法测铁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学会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定量分析。
3、熟悉标准曲线的绘制和样品中铁含量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分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分光光度法中,通常选择一定波长的单色光作为入射光,通过测量物质对该单色光的吸光度来确定物质的浓度。
本实验中,采用邻二氮菲(phen)作为显色剂,与 Fe²⁺形成稳定的橙红色配合物。
在 pH 为 2~9 的条件下,该配合物的吸光度与 Fe²⁺的浓度成正比。
通过测量显色后溶液的吸光度,并与标准系列溶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即可确定样品中铁的含量。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分光光度计容量瓶(50 mL、100 mL)移液管(1 mL、2 mL、5 mL、10 mL)刻度吸管(5 mL、10 mL)烧杯(50 mL、100 mL)玻璃棒洗瓶2、试剂铁标准储备液(100 μg/mL)盐酸羟胺溶液(100 g/L)邻二氮菲溶液(15 g/L)醋酸钠溶液(1 mol/L)盐酸溶液(1:1)四、实验步骤1、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分别吸取 000 mL、100 mL、200 mL、300 mL、400 mL、500 mL 铁标准储备液于 6 个 50 mL 容量瓶中。
依次加入 1 mL 盐酸羟胺溶液,摇匀后放置 2 min。
加入 2 mL 邻二氮菲溶液和 5 mL 醋酸钠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2、绘制标准曲线以试剂空白(即 000 mL 铁标准储备液配制的溶液)为参比,在分光光度计上,于波长 510 nm 处,用 1 cm 比色皿,测定各标准系列溶液的吸光度。
以铁的质量浓度(μg/mL)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样品溶液的制备准确称取适量的样品于小烧杯中,用少量盐酸溶液溶解。
将溶液转移至 50 mL 容量瓶中,用水冲洗烧杯数次,一并转入容量瓶中。
按照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方法,加入盐酸羟胺溶液、邻二氮菲溶液和醋酸钠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分光光度法检测蛋白质含量(经典实用)
分光光度法检测蛋白质含量(经典实用)蛋白质因其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而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蛋白质含量是评估生物样品的一个重要参数。
为了准确地测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分光光度法是一种经典且实用的方法。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样品中蛋白质与特定染料之间的光吸收来计算蛋白质的含量。
在目前的实验中,最常用的染料是Lowry法中使用的菲诺酚,和Bradford法中使用的甲基绿。
这些染料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导致光吸收的增加,这种增加的光吸收与蛋白质的浓度呈线性关系。
实验步骤如下:1.制备蛋白质样品首先需要制备含有蛋白质的样品。
这可以是从细胞培养物中收集的液体,组织中的提取物,血清等等。
2.制备染料选择适当的染料,根据相关实验方法,制备染料溶液,并用生理盐水或其他合适的溶剂将其稀释到适当的浓度。
3.制备标准曲线使用0.1mg/ml的蛋白质标准品制备一系列浓度的标准品。
有些实验中需要制备多个标准曲线,以涵盖不同浓度范围。
4.准备样品和标准品从步骤1中制备的样品和标准品中各取一定量的样品,并加入染料溶液。
5.光度计测定吸光度使用分光光度计将样品和标准品的吸光度读数记录下来,并用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蛋白质的浓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备样品和标准曲线的过程中,要注意样品和标准品的加样量。
过多或过少的加样量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不同的染料对蛋白质的浓度范围不同,因此在选择染料时要考虑样品的特定要求。
总的来说,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准确、简单且普遍适用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样品制备、标准曲线的制备和测量过程,以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甲醛测定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
甲醛测定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甲醛测定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色谱法、电化学法、化学滴定法等1.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测定的主要方法有乙酰丙酮法、铬变酸法、MBTH法、付品红法、AHMT法等几种。
1.1乙酰丙酮法乙酰丙酮法原理是利用甲醛与乙酰丙酮及氨生成黄色化合物二乙酰基二氢卢剔啶后,412nm下进行分光光度测定。
此法最大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性能稳定,误差小,不受乙醛的干扰,有色溶液可稳定存在12hr,;缺点是灵敏度较低,最低检出浓度为0.25mg/L,仅适用于较高浓度甲醛的测定;方法缺点是反应较慢,需要约60min;SO2对测定存在干扰(使用NaHSO3作为保护剂则可以消除)。
该方法非常传统,应用极为广泛。
1.2变色酸法(CTA法)变色酸法也称铬变酸法,甲醛在浓硫酸溶液中可与变色酸(1,8-二羟基萘-3,6-二磺酸)作用形成紫色化合物,该化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在580nm处,可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分析测定。
改变变色酸浓度和采用不同的采样手段,可满足不同浓度甲醛检测需要。
用0.1%变色酸-86%硫酸溶液作吸收液,检测限可达20μg/L;用1%亚硫酸钠溶液吸收甲醛,变色酸浓度改为5%,方法更稳定、更灵敏。
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缺点是在浓硫酸介质中进行,不易控制,且醛类、烯类化合物及NO2等对测定有干扰。
1.3酚试剂法酚试剂法原理是甲醛与酚试剂反应生成嗪,嗪在酸性溶液中被高铁离子氧化形成蓝绿色化合物,颜色深浅与甲醛含量成正比,该化合物在660nm处摩尔吸光系数ε可达7.0×104,该法对甲醛的测定非常灵敏最低检测限为0.015mg/L。
方法的缺点是乙醛、丙醛的存在会对测定结果产生干扰;反应受温度限制,室温低于15,显色不完全,20~35时15min显色最完全,放置4小时,吸收情况稳定不变。
1.4副品红法(PRA)副品红法原理是在甲醛存在下,亚硫酸根离子与副品红生成紫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峰在570nm处,检测限为50μg/L。
分光光度法测定配合物的分裂能的原理和方法
1.1962×10-2 kJ ·mol-1相当于1 cm-1,则得hc = 1。
配合物在最大吸收波长 λmax 处吸收的能量即为分裂能。当 波长的单位为 nm ,波数单位为 cm-1 时,分裂能为:
ES
hc
hc
max
1
107 (cm1)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一定浓度的 [Ti(H2O)6]3+ 溶液,用分光光度计 测定不同波长 λ 时的吸光度A ,再做A-λ 曲线,即得 [Ti(H2O)6]3+ 的吸收光谱曲线。பைடு நூலகம்出曲线最大吸收峰对应的波
长λmax,按上式即可求算 [Ti(H2O)6]3+ 的分裂能。
三、仪器与试剂
1. 仪器:
分光光度计,吸量管(5 mL),容量瓶(25 mL)3个,洗耳球,擦镜纸。
2. 试剂:
TiCl3溶液(150 ~200 g·L-1),HCl溶液(2 mol·L-1)
四、实验步骤
1. 计算150 ~200 g·L-1 TiCl3 溶液的浓度。 2. 移取5 mL、3 mL、2 mL上述溶液,置于25 mL容量瓶中,用 2mol·L-1 HCl溶液稀释至刻度,即得 [Ti(H2O)6]3+ 测量液。 3. 用分光光度计测出上述 [Ti(H2O)6]3+ 溶液在不同波长时的吸光度。 4. 绘制 A-λ曲线。以 λ 为横坐标,A为纵坐标作图,在吸收曲线上找 出 [Ti(H2O)6]3+配离子最大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 λmax。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1. 170 g·L-1 TiCl3 溶液的浓度c =_________。 2. [Ti(H2O)6]3+ 测量液的浓度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不同波长下,三种不同浓度的 [Ti(H2O)6]3+ 配离子溶液的吸光度A:
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微量铁
2 实验原理
根据朗伯-比耳定律:A=ε bc,当入射光波长λ 及光程b 一定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色物质的吸光度A与该物质 的浓度c成正比。只要绘出A-c标准曲线,测出试液的吸光度, 就可以由标准曲线查得对应的浓度值,即未知样中铁的含量。
2 +
N
N
3
N N
2 + +F e
N
F e
N N
N
在pH=2~9的溶液中,Fe2+与邻二氮菲(phen)生成稳定 的桔红色配合物Fe(phen)32+。此配合物的lgK稳=21.3,摩 尔吸光系数ε 510 = 1.1×104 L·mol-1·cm-1,而Fe3+能与 邻二氮菲生成3∶1配合物,呈淡蓝色,lgK稳=14.1。所以在 加入显色剂之前,应用盐酸羟胺(NH2OH·HCl)将Fe3+还原为 Fe2+,其反应式如下: 2Fe3++2NH2OH·HCl→2Fe2++N2+2H2O+4H++2Cl测定时控制溶液的酸度为pH≈5较为适宜。酸度太高, 反应进行较慢;酸度太低则水解,影响显色。
5 思考与讨论
1.本实验中哪些试剂应准确加入,哪些不必严格准确 加入? 加入溶液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2.加入乙酸钠的目的是什么?
谢谢!
序号
0 1 2 3 4 5
铁标准液 (mL) 0 2 4 6 8 10
盐酸羟胺 (mL) 1 1 1 1 1 1
邻二氮菲 (mL) 2 2 2 2 2 2
乙酸钠 (mL) 5 5 5 5 5 5
标准曲线 作图区
标准曲线测定区 样品池 控制区 未知浓度试样测定区
标准曲线 参数区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硫酸钠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硫酸钠紫外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可以用于测定溶液中某种物质的浓度。
本文将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硫酸钠为主题,介绍该方法的原理、步骤和应用。
一、紫外分光光度法原理紫外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物质对紫外光的吸收特性进行分析的方法。
在紫外光区域,许多物质都会吸收特定波长的紫外光,吸收的强度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硫酸钠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它在紫外光区域也有吸收特性,可以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来测定其浓度。
1. 仪器准备:将紫外分光光度计预热,并校准仪器,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样品制备:准备一定浓度的硫酸钠溶液,可以通过称取一定量的硫酸钠固体,溶解于适量的去离子水中制备。
3. 测量光谱:将样品溶液倒入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比色皿中,设置波长范围和扫描速度,记录样品的吸收光谱。
根据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确定最佳测量波长。
4. 建立标准曲线:准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硫酸钠标准溶液,分别测量它们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可以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拟合,得到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关系。
5. 测定样品浓度:根据标准曲线,测量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并通过标准曲线反推出其浓度。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硫酸钠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对于硫酸钠的测定而言,紫外分光光度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的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紫外分光光度法常被用来测定硫酸钠的浓度。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硫酸钠的结果可以用于质量控制、产品标准检验、科学研究等方面。
例如,在药物生产中,硫酸钠常被用作缓冲剂,其浓度的准确控制对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硫酸钠的浓度,可以保证药物的质量符合要求。
紫外分光光度法还可用于环境监测。
硫酸钠在工业和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排放到水体中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硫酸钠的浓度,可以及时掌握水体污染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荧光素的含量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荧光素的含量一、实验目的1.学习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荧光素的分析原理。
2.掌握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技术和测定荧光素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荧光分析法,是以溶液中物质分子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
常温下,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一定的紫外可见光的辐射能成为激发态分子,激发态分子通过无辐射跃迁至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以辐射跃迁的形式回到基态,发出比吸收光波长长的光而产生荧光。
在稀溶液中,荧光强度I F 与物质的浓度c 有以下的关系:当实验条件一定时,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的浓度成线性关系: 这是荧光光谱法定量分析的理论依据。
三、仪器及试剂1.仪器RF-5301PC 荧光分光光度计;2.试剂荧光素(分析纯);四、操作步骤1.标准溶液配制准确称取0.0125g 荧光素标样,配制成500ml 溶液,则此溶液浓度为0.025g/L.移取此溶液10.0ml ,于50ml 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bcI I F εφ0303.2=KcI F =至刻度。
分别移取此溶液 1.0ml、2.0ml、3.0ml、4.0ml、5.0ml,于50ml容量瓶中,并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后,待测定各标准溶液的荧光强度。
2.光谱的绘制(1)荧光光度计操作打开主机电源开关,预热大约30分钟。
开启氙灯。
(2)荧光素激发光谱的绘制,参数设置如下:①设定纵坐标②设定灵敏度;③设定扫描速度;④发射波长EMISSION Wavelength;⑤激发波长范围;⑥将某一浓度的荧光素标液置于试样池中;⑦扫描得到激发光谱。
(3)标准溶液及样品的测定,参数设置如下:①设定纵坐标②设定灵敏度;③设定扫描速度;④设定激发波长EXCITION Wavelength (从激发光谱曲线中)得到;⑤发射波长范围EMISSION Wavelength;⑥将1号标准溶液放入试样池中;⑦扫描得到荧光光谱。
仪器开始扫描,得到1号标准溶液的荧光强度。
hj670-2013分光光度法测定
hj670-2013分光光度法测定
HJ670-2013是中国环境监测标准中关于分光光度法测定的一个指南。
该标准主要适用于水和废水中某些特定物质的测定,如溶解性有机物、氨氮、总磷等。
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基于物质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特性。
测定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样品:根据具体要测定的物质,按照标准方法准备样品。
可能需要进行预处理、稀释或提取等步骤,以获得适合测定的样品。
2.标准曲线制备:准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覆盖所需测定范围。
根据标准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光度关系,测量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
3.样品测量:使用分光光度计,设置所需波长,根据标准曲线,测量样品的吸光度。
4.数据处理:根据标准曲线和样品吸光度的测量值,通过插值或计算,计算出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
1/ 1。
分光光度法具体应用
分光光度法具体应用
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和生物分析领域的分析方法。
以下是具体应用:
1.水质监测:分光光度法可以用于测定水中污染物质浓度,如重金属、有机物等。
2.环境监测:分光光度法可以用于测定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浓度,如二
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3.食品质量检测:分光光度法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添加
剂和污染物质。
4.药物分析:分光光度法可以用于测定药物中的成分含量和稳定性。
5.生化分析:分光光度法可以用于测定生物样本中的蛋白质、酶、核
酸等生化指标。
6.工业生产:分光光度法可以用于工业生产中的质量控制,如测定产
品中的杂质含量、反应物质浓度等。
总之,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准确、敏感、简便的分析方法,已经广泛应
用于各个领域。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领域的光谱分析技术。
该技术通过测量物质在紫外-可见光谱范围内吸收或发射的光线强度,来确定样品的化学成分和浓度。
它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因而被广泛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在紫外-可见光谱中,紫外光谱通常指波长范围为200-400纳米(nm),可见光谱通常指波长范围为400-700nm。
物质在紫外-可见光谱范围内的吸收光谱是由电子跃迁引起的,不同种类的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有不同的吸收特性,因而可以通过测量样品在不同波长下吸收光强度的变化来推断样品中的化学物质所含有的共轭结构和它的质量浓度。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主要仪器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它由光源、样品室、分光器、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在实验中,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波长范围进行分析,然后将样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放入样品室中进行测量。
当光线穿过样品之后,被检测器捕捉到,根据检测到的光强度差异来推断样品中的化合物。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化学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制药行业中,可以用于药物的含量测定、纯度检验等;在环境监测领域中,可以用于监测水体中有机和无机物质的含量;在食品安全领域中,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是否合格等。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准确、快速、简便的化学分析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将在更多的领域中得到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
第二篇示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药物等领域。
本文将通过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仪器和应用,来深入了解该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基于分子吸收特性的分析方法。
在紫外-可见光谱区域,分子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被激发到高能级状态,并发生颜色变化。
通过检测吸收光强度的变化,可以确定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
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_实验报告
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一、目的要求1. 了解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2. 掌握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实验技术。
3. 了解分光光度分析与测量条件的关系及其依据。
二、基本原理1. 光度法测定的条件: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含量时应该注意的条件主要是显色反应的条件和测量吸光度的条件。
显色反应的条件有显色剂用量、介质的酸度、显色时溶液的温度、显色时间及干扰物质的消除方法等;测量吸光度的条件包含应选择的入射光波长、吸光度范围和参比溶液等。
2. 邻二氮杂菲-亚铁络合物:邻二氮杂菲是测定微量铁的一种较好试剂。
在pH=2~9的条件下Fe 2+离子与邻二氮杂菲生成极稳定的橘红色络合物,反应式如下:N N+Fe 2+2+此络合物的lgK 稳=21.3,摩尔吸光系数ε=1.1×104。
在显色前,首先用盐酸羟胺把Fe 2+离子还原为Fe 3+离子,其反应式如下:32222222242Fe NH OH HCl Fe N H O H Cl +++-+→++++测定时,控制溶液酸度在pH5左右较为适宜。
酸度高时,反应进行较慢;酸度太低,则Fe 2+离子水解,影响显色。
Ba 2+、Cd 2+、Hg +、Ag +、Zn 2+等离子与显色剂生成沉淀,Ca 2+、Cu 2+、Ni 2+等离子则形成有色配合物。
当有这些离子共存时,应注意它们的干扰作用。
三、仪器和试剂1. 仪器:尤尼柯2000光度计;50 mL 容量瓶;1 mL ,2 mL ,5 mL 移液管。
2. 试剂:100μg/mL 铁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864g 分析纯4422()12NH Fe SO H O 置于一烧杯中,以30mL 2 moL/L HCl 溶解后移入1000mL 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10μg/mL 铁标准溶液:由100μg/mL 铁标准溶液准确稀释10倍而成。
10%盐酸羟胺溶液(因其不稳定,需临时配制) 0.1%邻二氮杂菲溶液(新配制)1 moL/LNaAc溶液。
分光光度法测螯合物组成
分光光度法测螯合物组成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可以用于测定化合物的浓度和分析化合物的组成等。
在化学领域中,螯合物是一种能够和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有机分子,其在生物和化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螯合物的组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原理介绍在分光光度法中,螯合物络合度的测定可以通过测定金属离子和螯合物之间的络合反应的吸收光谱来进行。
螯合物金属络合反应时会在一定波长范围内产生特征波长的吸收,所以可以利用吸收比值法来计算螯合物的组成。
2. 实验步骤(1)准备试剂和设备需要准备所需要的试剂和设备,包括测量吸收光谱的分光光度计、样品测试管、拖尾管、空白管、待测样品及其吸收溶液、实验室用的纯水等。
(2)将螯合物样品溶解按照所要测的螯合物进行溶解,加入足量的溶剂,如水、氯化铵等,将溶解后的样品加入到样品测试管中。
(3)测量空白光谱将空白溶液加入样品测试管中,使用分光光度计来记录样品测试管上方的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光谱。
这个光谱后用于校准样品的吸收光谱。
使用同样的方式测量样品的吸收光谱。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验室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照度等对光谱的影响,应该尽可能地消除。
(5)数据分析在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按照所测试的螯合物的不同要求设置波长范围和波长间隔,直接从样品的吸收光谱中读取吸收值,然后使用计算机软件或手动计算计算出螯合物吸收比值,进而计算出螯合物的组成。
3. 实验注意事项(1)在测量样品和空白试管的吸收光谱前,应该清洁好实验室的环境因素,如分光光度计和测试管,以避免误差。
(2)在样品制备和测量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避免可能污染试液的活动,如减少冷却和加热试样品等。
(3)在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所测试剂和设备的规范进行操作。
(4)要记录实验中所用的所有试剂和测量设备的参数和结果,以便检查实验证明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4. 结论与评价分光光度法可以准确地测定螯合物的组成,原理简单、操作方便、分析结果可靠,因此在生物和化学领域的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分光光度法的测定范围
分光光度法的测定范围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分光光度法的测定范围,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事儿呢!分光光度法啊,就像是一个超级厉害的“侦探”,能帮我们发现物质世界里的许多秘密。
你想想看,它能在那么多复杂的混合物中,精准地找出我们想要了解的成分,这是多么了不起啊!它的测定范围那可真是广泛得很呢!从小小的微量元素,到一些大分子化合物,都逃不过它的“法眼”。
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找东西,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一件家具,都能找到。
分光光度法也是这样,不管是那些微量得几乎看不见的物质,还是那些比较明显的成分,它都能给你“揪”出来。
比如说在化学实验里,我们想要知道某种溶液里特定物质的含量。
这时候分光光度法就派上用场啦!它能快速又准确地告诉我们答案。
这就好比我们在茫茫人海中,一下子就找到了我们要找的那个人,是不是很神奇?而且啊,分光光度法在环境监测方面也有大用处呢!它可以检测水中的污染物含量,空气里的有害成分等等。
这不就像是一个守护环境的“卫士”吗?随时警惕着那些可能危害我们健康的物质。
在医学领域,它同样不可或缺!可以检测血液中的各种指标,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这难道不像是医生的得力“助手”吗?能为医生提供关键的信息,让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那分光光度法的测定范围这么广,难道就没有它搞不定的吗?当然也有啦!如果物质的浓度极低极低,或者存在一些特别复杂的干扰因素,那它可能也会有点犯难。
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厉害呀!毕竟人无完人嘛,更何况是一种分析方法呢。
咱再回过头来想想,生活中不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吗?有些事情我们能轻松搞定,但也有些难题会让我们挠头。
但这就是生活的乐趣所在呀,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去挑战。
总之呢,分光光度法的测定范围真的是非常广泛且重要的。
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为我们打开物质世界的大门,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奇妙之处。
所以啊,可千万别小瞧了它哟!。
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
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实验⽬的1.了解植物组织中叶绿素的分布及性质。
2.掌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原理和⽅法。
⼆、实验原理叶绿素⼴泛存在于果蔬等绿⾊植物组织中,并在植物细胞中与蛋⽩质结合成叶绿体。
当植物细胞死亡后,叶绿素即游离出来,游离叶绿素很不稳定,对光、热较敏感;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成绿褐⾊的脱镁叶绿素,在稀碱液中可⽔解成鲜绿⾊的叶绿酸盐以及叶绿醇和甲醇。
⾼等植物中叶绿素有两种:叶绿素a 和b ,两者均易溶于⼄醇、⼄醚、丙酮和氯仿。
叶绿素的含量测定⽅法有多种,其中主要有:1.原⼦吸收光谱法:通过测定镁元素的含量,进⽽间接计算叶绿素的含量。
2.分光光度法:利⽤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提取液在最⼤吸收波长下的吸光值,即可⽤朗伯—⽐尔定律计算出提取液中各⾊素的含量。
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在645nm 和663nm 处有最⼤吸收,且两吸收曲线相交于652nm 处。
因此测定提取液在645nm 、663nm 、652nm 波长下的吸光值,并根据经验公式可分别计算出叶绿素a 、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含量。
三、仪器、原料和试剂仪器分光光度计、电⼦顶载天平(感量0.01g)、研钵、棕⾊容量瓶、⼩漏⽃、定量滤纸、吸⽔纸、擦境纸、滴管。
原料新鲜(或烘⼲)的植物叶⽚试剂1. 96%⼄醇(或80%丙酮)2. ⽯英砂3. 碳酸钙粉四、操作步骤取新鲜植物叶⽚(或其它绿⾊组织)或⼲材料,擦净组织表⾯污物,去除中脉剪碎。
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2g ,放⼊研钵中,加少量⽯英砂和碳酸钙粉及3mL95%⼄醇,研成均浆,再加⼄醇10mL ,继续研磨⾄组织变⽩。
静置3~5min 。
取滤纸1张置于漏⽃中,⽤⼄醇湿润,沿玻棒把提取液倒⼊漏⽃,滤液流⾄100mL 棕⾊容量瓶中;⽤少量⼄醇冲洗研钵、研棒及残渣数次,最后连同残渣⼀起倒⼊漏⽃中。
⽤滴管吸取⼄醇,将滤纸上的叶绿体⾊素全部洗⼊容量瓶中。
直⾄滤纸和残渣中⽆绿⾊为⽌。
最后⽤⼄醇定容⾄100mL ,摇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光光度法測定[Co(NH3)5Cl]2+的水合反應機制的研究王淩華(中原大學化三甲學號04101248)摘要:根據beer’s law,吸收度與濃度成正比及一級反應反應速率通式可求得反應速率,通過反應速率之間的關係對比[Co(NH3)5Cl]2+水合反應可能的反應機制,從而得出其正確的反應原理。
關鍵字:分光光度計;鈷錯合物;反應速率;一級反應1 簡介錯合物在我們生活不可缺少在工業生産中,我們可以通過生成配合物來改變物質的溶解度,從而與其它離子分離或是消除分析實驗中會對結果造成干擾的因素,比如配位催化、制鏡、提取金屬、材料先驅物、硬水軟化等;在生物學中,很多生物分子都是配合物,並它們可與重金屬離子配合,使其轉化為毒性很小的配位化合物,從而達到解毒的目的。
因此我們通過分光光度法測得Co化合物水解的反應速率,控制反應的溫度、濃度等條件,根據反應可能的機制對比可知Co錯合物水解的具體步驟,從而真正認識此類反應的本質,達到控制此類反應的結果,用以簡化工業生産。
2 原理2.1 [Co(NH3)5Cl]2+的製備[Co(NH3)5Cl]2+的製備是通過在[Co(NH3)4CO3]NO3的溶液中分別加入一定量的鹽酸、氨水、鹽酸,其中配合基團分別被取代之後生成[Co(NH3)5Cl]2+的沉澱析出從而得到產物,反應方程式如下:[Co(NH3)4CO3]+ 3)4(H2O)Cl]2+ + CO2 + Cl- (1)[Co(NH3)4(H2O)Cl]2+ + NH33)5(H2O)]3+ + Cl- (2)[Co(NH3)5(H2O)]3+ [Co(NH3)5Cl]2+↓+ H2O + 3H+ (3)2.2 水和反應可能的反應機制反應方程式:[Co(NH3)5Cl]2+ + H2O → [Co(NH3)5(H2O)] 3+ + Cl-(4)在鈷錯和物的水合反應在酸性條件下,以H2O取代Cl-的反應機制一般來説,[Co(NH3)5Cl]2+的水合反應機制可能有3種可能情況。
一种是S N1离解机理,即在反应中首先是Co- Cl键断裂, Cl-配体离去, 而后H2O分子很快进入配合物中Cl-配体的位置;[Co(NH3)5Cl]2+的反應速率R= k1[Co(NH3)5Cl]2+ (5)一种是S N2缔合机理,在这种反应中水分子首先进入配合物形成短暂的七配位中间体,然后中间体很快失去Cl-而形成产物。
[Co(NH3)5Cl]2+反應速率R= k2[Co(NH3)5Cl]2+[H2O] (5)由於反應在水溶液中進行, 水作為溶劑其濃度與[ Co(NH3)5Cl] 2+的濃度相比是大大過量的,在實際反應中所消耗的水是非常小的, 故可認為在反應過程中水的濃度保持不變為一常數。
[Co(NH3)5Cl]2+反應速率R= k o bs[Co(NH3)5Cl]2+ (k o bs = k2[H2O]) (6)第三種是酸催化反應由H+加到Cl-上H+與Cl-結合後,Co-HCl鍵斷裂,HCl脫離此錯合物,而空出的配位座由H2O取代。
[Co(NH 3)5Cl]2+ + H +→ [Co(NH 3)5(HCl)] 3+ ............(7) [Co(NH 3)5HCl]3+ + H +→ [Co(NH 3)5] 3+ +HCl ............(8) [Co(NH 3)5]3+ + H 2O → [Co(NH 3)5(H 2O)] 3+ ............(9) [Co(NH3)5Cl]2+的酸催化反應速率R= ka kb[Co(NH3)5Cl]2+ (10)2.3 反應速率計算[Co(NH 3)5Cl]2+與Co(NH 3)5(H 2O)3+的可見光譜於550nm 的地方有不同的消光係數(extinction coefficient)ε,即[Co(NH3)5Cl]2+於波長550nm 處有最大的吸收。
因此根據Beer's law A=log (I 0/I)=εbC ,固定波長,且測定時使用同一支比色管固定b 值,如何一來,針對同一物質[Co(NH 3)5Cl]2+而言,其吸收值A 與濃度C 成正比。
假設本實驗為一次反應,則速率式可表示為kC dtdC=-kt Abs Abs kAbs dtdAbs kC ct dc t -=⇒=-⇒=-0ln ln …………(11) (其中k 為反應速率常數,C 為反應物莫耳濃度)ktAbs Abs kt Abs Abs kdt Abs kdt dC C t t t Abs Abs t o -=⇒=-⇒=-⇒=-⎰⎰⎰⎰)ln()ln()ln()ln(11000 (12)以ln (A-A ∞)為y 軸,以時間t 為橫軸作圖,由斜率得知此反應的速率常數,從而得出三種機制不同的反應速率。
3 實驗數據分析3.1 水合反應測定Ⅰ 3.1.1 實驗數據記錄Ⅰ 當日溫度= 19.2℃ 當日壓力= 767mg 測量溫度= 40.0℃ 加入[Co(NH 3)5Cl]Cl 2= 0.3g1 號溶液: H 2O ;2 號溶液: 0.01N H 2SO 4 Time (min) 102030 40 50 60 T ∞A 1 0.910 1.080 1.121 1.219 1.265 1.309 1.310 A 20.747 0.7590.7650.7750.7760.7861.575表1 不同溶液反應吸收度隨時閒的變化3.1.2 實驗結果整理Ⅰ水合速率的測定(以為縱座標,時間t 為橫座標,分別使用EXECL 繪圖,所得之斜率即可求速率常數k )Time (min) ln(A1-A ∞) ln(A 2-A ∞) 10 -0.9187 -0.188 20 -1.474 -0.203 30 -1.671 -0.210 40 -2.407 -0.223 50 -2.937 -0.224 60-4.600 -0.236 -0.0272 -0.0009 R 2 0.91070.9652圖1表2ln[A]t對時間t作圖,為一直線是一級反應,曲線為二級反應反應物A1作圖為線性,所以得知是一級反應反應物A2作圖為線性,所以得知是一級反應(基本不變)利用比爾定律:吸收度與濃度成正比,所以隨著時間增加濃度也會上升吸收度也越大,從上圖得知圖為線性,所以是一級反應。
由水和硫酸ln(A-A∞)與時間的關係圖,水的斜率k(即反應速率常數)大於酸性溶液的斜率,吸收度大於水,但並不代表水合反應在酸性溶液中反應速率慢,相反本實驗會使反應迅速達到平衡,對比40度時的水溶液的圖像即可知在水合反應在水溶液中反應時酸性溶液已經達到了平衡,這是酸催化的效果。
3.2 水合反應測定Ⅱ3.2.1 實驗數據記錄Ⅱ測量溫度= 70℃1 號溶液:H2O ;2 號溶液:0.01N H2SO4Time(min)10 20 30 T∞A1 3.6 3.41 3.73 3.94A2 3.91 3.88 3.71 3.96表33.2.2 實驗結果整理Ⅱ水合速率的測定(以為縱座標,時間t為橫座標,分別使用EXECL繪圖,所得之斜率即可求速率常數k)Time(min)ln(A1-A∞) ln(A2-A∞)10 -1.078 -2.99620 -0.635 -2.52630 -1.561 -1.386-0.024 0.081 R20.271 0.946表4圖2溫度對於反應吸收度在水溶液中反應速率常數k的差距不大,説明溫度對於純水溶液吸收度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硫酸的吸收度與之前40度相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使之反應過程發生了轉變,造成如上圖的變化。
水為溶劑的溶液中→顏色比較深(酒紅色),硫酸為溶劑的溶液中→顏色較淺(淡紅色),最後在t無限大時,都是深褐色,一硫酸更爲明顯,還出現了陣陣臭味,顏色變化可判斷反應之速率。
硫酸的異常可能是裏面的分子出現了變化,而[Co(NH3)5Cl]Cl2在高溫時可能發生分解,可能散發成的氣體為NH3,是瓶子變色的物質可能是硫酸鈷等物質,使反應過程改變,硫酸鈷也是紅色的,所以可能會影響吸收波的大小,進而影響計算出來的反應速率。
4 結論由圖1和圖2可知,ln(A-A∞)與時間t成正比,圖像的資訊點基本處於同一條直綫上,ktAbsAbst-=)ln()ln(0,40度時基本符合一級反應,70度時取得點數較少,存在較大偏差,只要有一個點的誤差回歸值的差距就會很大。
對於圖1,可以發現在純水溶液中的反應速率(在濃度相同的情況下,可以從反應速率常數k即斜率來看)大於酸性溶液中,而酸性溶液的反應速率基本不變,可見黨純水溶液反應時,酸性溶液已經達到了平衡,所以實際上是酸性溶液的反應速率要更快,以至於測量時已經達到了平衡,所以氫離子的存在對於水合反應具有催化作用,由(10)可知酸催化反應為擬一級反應,圖像為一次綫性,所以[Co(NH3)5Cl]Cl2的水合反應機制應該為酸性催化機制。
上述實驗可以證明[Co(NH3)5Cl]Cl2的水合反應為以及反應,爲了進一步驗證反應機制,可以通過改變酸性溶液的濃度為1:2:3,探究反應速率是否為1:2:3,來驗證水合反應的反應機制為酸催化反應。
對於S N1、S N2的判斷可以通過水溶劑和非水溶劑中的反應速率(其他條件相同)來判斷,若反應速率不同,應該為S N2反應機制,否則為S N1反應機制。
从中心离子Co,看其电子构型为3d6,电子组态为属d2sp3,屬於内轨型配合物,有利于S N1反应, 若为S N2反应, 则须七配位的中间状态化合物,但因无空轨道若要接纳激发2个电子到4d或5s轨道上,空間位阻較大,这就需要更多能量因而较为困难.5 參考文獻[1]陆敏季胤;光度法研究[Co(NH3)5Cl]Cl2配合物水合反应机理;V ol. 15 No.4 Journal of Chongqing Polytechnic College Dec, 2000;1009- 3494(2000) 04-0055-02[2]董振泉;钴(Ⅲ)氨氯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分析;东华大学化工生物学院;1998,62(1-3):305-309[3]章慧等.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80—181,39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