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光光度法测定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叶绿素是植物和一些原生生物中重要的光合色素之一,它在光合作用中起到接收和转换光能的关键作用。
测定叶绿素含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光合效率和健康状况,以及研究光合作用的机制和调控。
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本文将介绍该方法的原理、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
一、原理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含量的原理是基于叶绿素对光的吸收特性。
叶绿素分子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特别是蓝光和红光,而对绿光的吸收较弱。
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叶绿素溶液在不同波长的光下的吸光度,可以通过比较吸光度与叶绿素浓度的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样品中叶绿素的含量。
二、实验步骤1. 制备叶绿素提取液:将适量的鲜叶片(去除茎和大的叶脉)放入离心管中,加入少量酒精,并用研钵捣碎,使叶绿素释放到酒精中。
然后用酒精将研钵中的残渣洗入离心管中,最后用酒精将叶绿素完全溶解。
注意,酒精的使用要避免火源。
2. 离心沉淀:将叶绿素提取液离心10分钟,以沉淀残渣和悬浮物。
3. 分光光度计测量:取离心后的叶绿素提取液,用分光光度计在特定波长下(如645 nm和663 nm)测量其吸光度。
记录吸光度值。
4. 制备标准曲线:取不同浓度的叶绿素标准溶液,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其吸光度,记录吸光度值。
5. 计算叶绿素含量:根据标准曲线,将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代入,通过计算叶绿素浓度的公式,得出叶绿素的含量。
三、数据分析1. 标准曲线的绘制:将各个标准溶液的叶绿素浓度作为横坐标,吸光度作为纵坐标,绘制曲线。
利用标准曲线可以通过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反推出其叶绿素的浓度。
2. 计算待测样品中叶绿素的含量:根据标准曲线,将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代入,通过计算叶绿素浓度的公式,得出叶绿素的含量。
四、注意事项1. 实验中应尽量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光线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 操作时应注意安全,避免酒精接触到火源。
3. 叶绿素提取液的制备应充分溶解,避免残渣和悬浮物的影响。
分光光度法测定光催化活性

1.用去离子水为溶剂配置不同浓度的罗丹明B溶液,分别为5mg/L、10mg/L、
15mg/L、20mg/L、25 mg/L、30 mg/L,然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不同浓度的罗丹明B溶液的吸光度,资料查询可知罗丹明B的最大吸收波长在
550nm,所以选定550nm处来测量罗丹明B的吸光度。
2.以罗丹明B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进
行一元线性回归,得到线性标准方程。
3.取10ml浓度为10mg/L的罗丹明B溶液,在黑暗条件下,将处理后的钛板放至其中浸泡3小时,以便样品表面达到吸附平衡,然后用紫外光照射,每隔一段时间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罗丹明B溶液在550nm处的吸
光度。
最后通过η=(A0-A)/A0计算其降解率,并以时间为横坐标,降解率为纵坐标,绘制曲线。
4.用以上方法绘制不同钛板处理罗丹明B的降解曲线,通过其上升趋势判断光催化活性的大小,上升趋势越大,则光催化活性越高,反之越低。
分光光度法用于试样色度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用于试样色度的测定
试样色度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原理:黄度指数可定量地描述式样的颜色,用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测定并计算试样的黄变度,从标准比色液的黄变度-铂钴色度号的标准曲线查得试样的色度号,以铂-钴色号表示结果。
(注:黄变度为标准比色液与水的黄度指数的差值。
)
试剂:铂-钴标准比色液在0到30号范围内配制不少于10个色号的标准比色液。
仪器:分光光度计、比色皿:厚度1cm、比色计
操作步骤:
(1)在1000ml容量瓶中将1.00g六水合氯化钴和1.245g铂酸钾溶于水中,加100ml盐酸溶液,定容至刻度,混匀。
配制成标准比色母液。
(500色度号)
(2)用移液管将标准比色母液2ml,5ml,7ml,10ml,12ml,15ml,17ml,20ml,22ml,25ml,27ml,30ml,分别移于500ml的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混匀,配成2,5,7,10,12,15,17,20,22,25,27,30,铂-钴色度号的标准铂-钴对比溶液。
(3)调整分光光度计(空皿放入参比池,水放入样品池)使透光度为100%,测试并计算水、标准比色液及样品的透光度和黄变度:以标准比色液的铂-钴色号为横坐标,对应的黄变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根据式样的黄变度,由标准曲线查出样品的色度号。
耀华仪器提供多种型号分光光度计及各种化学试剂,如有需要请来电咨询。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1. 引言1.1 引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通常用于测定物质的浓度或测定物质的吸光度。
该方法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样品对紫外和可见光的吸收情况,从而推断样品中所含物质的浓度或结构。
在化学分析实验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高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检测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该方法测定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并探讨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通过对仪器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和影响因素的详细讨论,我们将深入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应用,并为今后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本实验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分光光度法的实际操作经验,提升我们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1.2 背景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领域的分析方法,通过测定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域的吸收特性,从而确定物质的浓度或者进行定性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药品质量控制等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实验室分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测定物质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光吸收情况,我们可以获得关于物质性质的重要信息,如浓度、溶解度、稳定性等。
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对于提高实验准确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仪器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和影响因素,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份系统全面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指南。
通过总结和展望,我们也希望能够进一步探讨该方法在化学分析领域的应用前景。
1.3 研究目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技术,可以用于测定物质的吸光度,从而推断物质的浓度。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 研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测定物质浓度方面的应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检测方法,通常用于测定物质的浓度和确定其结构。
该方法基于样品对紫外光和可见光的吸收特性,通过测定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来分析样品。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基于比尔-朗伯定律,该定律指出溶液中溶质的浓度与其吸光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当样品溶液中存在吸收分子时,这些分子会吸收紫外和可见光,并且在特定波长下吸收的光强度与浓度成正比。
通过测量吸光度,可以计算出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在进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时,需要使用一台分光光度计来测量样品吸光度。
分光光度计是一种专门用于测量样品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的仪器,它通常包括光源、单色器、样品室和检测器等组成部分。
通过调节单色器选择不同波长的光,可以确定样品对特定波长光的吸光度。
在进行测定时,首先需要准备好样品溶液,并将其置于分光光度计的样品室中。
然后选择适当的波长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样品吸光度的数值。
根据比尔-朗伯定律,可以通过吸光度和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对照,计算出样品中溶质的浓度。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准确性高、灵敏度强,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化学分析和质量控制中。
在生物医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由于样品吸收的光线范围有限,对于有色物质或者浓度较低的溶液可能无法准确测量。
溶液的浓度过高或者存在着干扰物质时,也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研究人员通常会结合其他分析方法,如色谱、质谱等技术来进行综合分析。
在测定时也需要注意样品准备、仪器校准、操作规范等细节,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和质量控制中。
通过合理使用该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进行各种样品的分析和检测,为科研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分光光度法测铁实验报告

分光光度法测铁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学会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定量分析。
3、熟悉标准曲线的绘制和样品中铁含量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分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分光光度法中,通常选择一定波长的单色光作为入射光,通过测量物质对该单色光的吸光度来确定物质的浓度。
本实验中,采用邻二氮菲(phen)作为显色剂,与 Fe²⁺形成稳定的橙红色配合物。
在 pH 为 2~9 的条件下,该配合物的吸光度与 Fe²⁺的浓度成正比。
通过测量显色后溶液的吸光度,并与标准系列溶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即可确定样品中铁的含量。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分光光度计容量瓶(50 mL、100 mL)移液管(1 mL、2 mL、5 mL、10 mL)刻度吸管(5 mL、10 mL)烧杯(50 mL、100 mL)玻璃棒洗瓶2、试剂铁标准储备液(100 μg/mL)盐酸羟胺溶液(100 g/L)邻二氮菲溶液(15 g/L)醋酸钠溶液(1 mol/L)盐酸溶液(1:1)四、实验步骤1、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分别吸取 000 mL、100 mL、200 mL、300 mL、400 mL、500 mL 铁标准储备液于 6 个 50 mL 容量瓶中。
依次加入 1 mL 盐酸羟胺溶液,摇匀后放置 2 min。
加入 2 mL 邻二氮菲溶液和 5 mL 醋酸钠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2、绘制标准曲线以试剂空白(即 000 mL 铁标准储备液配制的溶液)为参比,在分光光度计上,于波长 510 nm 处,用 1 cm 比色皿,测定各标准系列溶液的吸光度。
以铁的质量浓度(μg/mL)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样品溶液的制备准确称取适量的样品于小烧杯中,用少量盐酸溶液溶解。
将溶液转移至 50 mL 容量瓶中,用水冲洗烧杯数次,一并转入容量瓶中。
按照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方法,加入盐酸羟胺溶液、邻二氮菲溶液和醋酸钠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分光光度法检测蛋白质含量(经典实用)

分光光度法检测蛋白质含量(经典实用)蛋白质因其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而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蛋白质含量是评估生物样品的一个重要参数。
为了准确地测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分光光度法是一种经典且实用的方法。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样品中蛋白质与特定染料之间的光吸收来计算蛋白质的含量。
在目前的实验中,最常用的染料是Lowry法中使用的菲诺酚,和Bradford法中使用的甲基绿。
这些染料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导致光吸收的增加,这种增加的光吸收与蛋白质的浓度呈线性关系。
实验步骤如下:1.制备蛋白质样品首先需要制备含有蛋白质的样品。
这可以是从细胞培养物中收集的液体,组织中的提取物,血清等等。
2.制备染料选择适当的染料,根据相关实验方法,制备染料溶液,并用生理盐水或其他合适的溶剂将其稀释到适当的浓度。
3.制备标准曲线使用0.1mg/ml的蛋白质标准品制备一系列浓度的标准品。
有些实验中需要制备多个标准曲线,以涵盖不同浓度范围。
4.准备样品和标准品从步骤1中制备的样品和标准品中各取一定量的样品,并加入染料溶液。
5.光度计测定吸光度使用分光光度计将样品和标准品的吸光度读数记录下来,并用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蛋白质的浓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备样品和标准曲线的过程中,要注意样品和标准品的加样量。
过多或过少的加样量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不同的染料对蛋白质的浓度范围不同,因此在选择染料时要考虑样品的特定要求。
总的来说,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准确、简单且普遍适用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样品制备、标准曲线的制备和测量过程,以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甲醛测定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

甲醛测定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甲醛测定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色谱法、电化学法、化学滴定法等1.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测定的主要方法有乙酰丙酮法、铬变酸法、MBTH法、付品红法、AHMT法等几种。
1.1乙酰丙酮法乙酰丙酮法原理是利用甲醛与乙酰丙酮及氨生成黄色化合物二乙酰基二氢卢剔啶后,412nm下进行分光光度测定。
此法最大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性能稳定,误差小,不受乙醛的干扰,有色溶液可稳定存在12hr,;缺点是灵敏度较低,最低检出浓度为0.25mg/L,仅适用于较高浓度甲醛的测定;方法缺点是反应较慢,需要约60min;SO2对测定存在干扰(使用NaHSO3作为保护剂则可以消除)。
该方法非常传统,应用极为广泛。
1.2变色酸法(CTA法)变色酸法也称铬变酸法,甲醛在浓硫酸溶液中可与变色酸(1,8-二羟基萘-3,6-二磺酸)作用形成紫色化合物,该化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在580nm处,可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分析测定。
改变变色酸浓度和采用不同的采样手段,可满足不同浓度甲醛检测需要。
用0.1%变色酸-86%硫酸溶液作吸收液,检测限可达20μg/L;用1%亚硫酸钠溶液吸收甲醛,变色酸浓度改为5%,方法更稳定、更灵敏。
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缺点是在浓硫酸介质中进行,不易控制,且醛类、烯类化合物及NO2等对测定有干扰。
1.3酚试剂法酚试剂法原理是甲醛与酚试剂反应生成嗪,嗪在酸性溶液中被高铁离子氧化形成蓝绿色化合物,颜色深浅与甲醛含量成正比,该化合物在660nm处摩尔吸光系数ε可达7.0×104,该法对甲醛的测定非常灵敏最低检测限为0.015mg/L。
方法的缺点是乙醛、丙醛的存在会对测定结果产生干扰;反应受温度限制,室温低于15,显色不完全,20~35时15min显色最完全,放置4小时,吸收情况稳定不变。
1.4副品红法(PRA)副品红法原理是在甲醛存在下,亚硫酸根离子与副品红生成紫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峰在570nm处,检测限为50μg/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光光度法測定[Co(NH3)5Cl]2+的水合反應機制的研究王淩華(中原大學化三甲學號04101248)摘要:根據beer’s law,吸收度與濃度成正比及一級反應反應速率通式可求得反應速率,通過反應速率之間的關係對比[Co(NH3)5Cl]2+水合反應可能的反應機制,從而得出其正確的反應原理。
關鍵字:分光光度計;鈷錯合物;反應速率;一級反應1 簡介錯合物在我們生活不可缺少在工業生産中,我們可以通過生成配合物來改變物質的溶解度,從而與其它離子分離或是消除分析實驗中會對結果造成干擾的因素,比如配位催化、制鏡、提取金屬、材料先驅物、硬水軟化等;在生物學中,很多生物分子都是配合物,並它們可與重金屬離子配合,使其轉化為毒性很小的配位化合物,從而達到解毒的目的。
因此我們通過分光光度法測得Co化合物水解的反應速率,控制反應的溫度、濃度等條件,根據反應可能的機制對比可知Co錯合物水解的具體步驟,從而真正認識此類反應的本質,達到控制此類反應的結果,用以簡化工業生産。
2 原理2.1 [Co(NH3)5Cl]2+的製備[Co(NH3)5Cl]2+的製備是通過在[Co(NH3)4CO3]NO3的溶液中分別加入一定量的鹽酸、氨水、鹽酸,其中配合基團分別被取代之後生成[Co(NH3)5Cl]2+的沉澱析出從而得到產物,反應方程式如下:[Co(NH3)4CO3]+ 3)4(H2O)Cl]2+ + CO2 + Cl- (1)[Co(NH3)4(H2O)Cl]2+ + NH33)5(H2O)]3+ + Cl- (2)[Co(NH3)5(H2O)]3+ [Co(NH3)5Cl]2+↓+ H2O + 3H+ (3)2.2 水和反應可能的反應機制反應方程式:[Co(NH3)5Cl]2+ + H2O → [Co(NH3)5(H2O)] 3+ + Cl-(4)在鈷錯和物的水合反應在酸性條件下,以H2O取代Cl-的反應機制一般來説,[Co(NH3)5Cl]2+的水合反應機制可能有3種可能情況。
一种是S N1离解机理,即在反应中首先是Co- Cl键断裂, Cl-配体离去, 而后H2O分子很快进入配合物中Cl-配体的位置;[Co(NH3)5Cl]2+的反應速率R= k1[Co(NH3)5Cl]2+ (5)一种是S N2缔合机理,在这种反应中水分子首先进入配合物形成短暂的七配位中间体,然后中间体很快失去Cl-而形成产物。
[Co(NH3)5Cl]2+反應速率R= k2[Co(NH3)5Cl]2+[H2O] (5)由於反應在水溶液中進行, 水作為溶劑其濃度與[ Co(NH3)5Cl] 2+的濃度相比是大大過量的,在實際反應中所消耗的水是非常小的, 故可認為在反應過程中水的濃度保持不變為一常數。
[Co(NH3)5Cl]2+反應速率R= k o bs[Co(NH3)5Cl]2+ (k o bs = k2[H2O]) (6)第三種是酸催化反應由H+加到Cl-上H+與Cl-結合後,Co-HCl鍵斷裂,HCl脫離此錯合物,而空出的配位座由H2O取代。
[Co(NH 3)5Cl]2+ + H +→ [Co(NH 3)5(HCl)] 3+ ............(7) [Co(NH 3)5HCl]3+ + H +→ [Co(NH 3)5] 3+ +HCl ............(8) [Co(NH 3)5]3+ + H 2O → [Co(NH 3)5(H 2O)] 3+ ............(9) [Co(NH3)5Cl]2+的酸催化反應速率R= ka kb[Co(NH3)5Cl]2+ (10)2.3 反應速率計算[Co(NH 3)5Cl]2+與Co(NH 3)5(H 2O)3+的可見光譜於550nm 的地方有不同的消光係數(extinction coefficient)ε,即[Co(NH3)5Cl]2+於波長550nm 處有最大的吸收。
因此根據Beer's law A=log (I 0/I)=εbC ,固定波長,且測定時使用同一支比色管固定b 值,如何一來,針對同一物質[Co(NH 3)5Cl]2+而言,其吸收值A 與濃度C 成正比。
假設本實驗為一次反應,則速率式可表示為kC dtdC=-kt Abs Abs kAbs dtdAbs kC ct dc t -=⇒=-⇒=-0ln ln …………(11) (其中k 為反應速率常數,C 為反應物莫耳濃度)ktAbs Abs kt Abs Abs kdt Abs kdt dC C t t t Abs Abs t o -=⇒=-⇒=-⇒=-⎰⎰⎰⎰)ln()ln()ln()ln(11000 (12)以ln (A-A ∞)為y 軸,以時間t 為橫軸作圖,由斜率得知此反應的速率常數,從而得出三種機制不同的反應速率。
3 實驗數據分析3.1 水合反應測定Ⅰ 3.1.1 實驗數據記錄Ⅰ 當日溫度= 19.2℃ 當日壓力= 767mg 測量溫度= 40.0℃ 加入[Co(NH 3)5Cl]Cl 2= 0.3g1 號溶液: H 2O ;2 號溶液: 0.01N H 2SO 4 Time (min) 102030 40 50 60 T ∞A 1 0.910 1.080 1.121 1.219 1.265 1.309 1.310 A 20.747 0.7590.7650.7750.7760.7861.575表1 不同溶液反應吸收度隨時閒的變化3.1.2 實驗結果整理Ⅰ水合速率的測定(以為縱座標,時間t 為橫座標,分別使用EXECL 繪圖,所得之斜率即可求速率常數k )Time (min) ln(A1-A ∞) ln(A 2-A ∞) 10 -0.9187 -0.188 20 -1.474 -0.203 30 -1.671 -0.210 40 -2.407 -0.223 50 -2.937 -0.224 60-4.600 -0.236 -0.0272 -0.0009 R 2 0.91070.9652圖1表2ln[A]t對時間t作圖,為一直線是一級反應,曲線為二級反應反應物A1作圖為線性,所以得知是一級反應反應物A2作圖為線性,所以得知是一級反應(基本不變)利用比爾定律:吸收度與濃度成正比,所以隨著時間增加濃度也會上升吸收度也越大,從上圖得知圖為線性,所以是一級反應。
由水和硫酸ln(A-A∞)與時間的關係圖,水的斜率k(即反應速率常數)大於酸性溶液的斜率,吸收度大於水,但並不代表水合反應在酸性溶液中反應速率慢,相反本實驗會使反應迅速達到平衡,對比40度時的水溶液的圖像即可知在水合反應在水溶液中反應時酸性溶液已經達到了平衡,這是酸催化的效果。
3.2 水合反應測定Ⅱ3.2.1 實驗數據記錄Ⅱ測量溫度= 70℃1 號溶液:H2O ;2 號溶液:0.01N H2SO4Time(min)10 20 30 T∞A1 3.6 3.41 3.73 3.94A2 3.91 3.88 3.71 3.96表33.2.2 實驗結果整理Ⅱ水合速率的測定(以為縱座標,時間t為橫座標,分別使用EXECL繪圖,所得之斜率即可求速率常數k)Time(min)ln(A1-A∞) ln(A2-A∞)10 -1.078 -2.99620 -0.635 -2.52630 -1.561 -1.386-0.024 0.081 R20.271 0.946表4圖2溫度對於反應吸收度在水溶液中反應速率常數k的差距不大,説明溫度對於純水溶液吸收度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硫酸的吸收度與之前40度相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使之反應過程發生了轉變,造成如上圖的變化。
水為溶劑的溶液中→顏色比較深(酒紅色),硫酸為溶劑的溶液中→顏色較淺(淡紅色),最後在t無限大時,都是深褐色,一硫酸更爲明顯,還出現了陣陣臭味,顏色變化可判斷反應之速率。
硫酸的異常可能是裏面的分子出現了變化,而[Co(NH3)5Cl]Cl2在高溫時可能發生分解,可能散發成的氣體為NH3,是瓶子變色的物質可能是硫酸鈷等物質,使反應過程改變,硫酸鈷也是紅色的,所以可能會影響吸收波的大小,進而影響計算出來的反應速率。
4 結論由圖1和圖2可知,ln(A-A∞)與時間t成正比,圖像的資訊點基本處於同一條直綫上,ktAbsAbst-=)ln()ln(0,40度時基本符合一級反應,70度時取得點數較少,存在較大偏差,只要有一個點的誤差回歸值的差距就會很大。
對於圖1,可以發現在純水溶液中的反應速率(在濃度相同的情況下,可以從反應速率常數k即斜率來看)大於酸性溶液中,而酸性溶液的反應速率基本不變,可見黨純水溶液反應時,酸性溶液已經達到了平衡,所以實際上是酸性溶液的反應速率要更快,以至於測量時已經達到了平衡,所以氫離子的存在對於水合反應具有催化作用,由(10)可知酸催化反應為擬一級反應,圖像為一次綫性,所以[Co(NH3)5Cl]Cl2的水合反應機制應該為酸性催化機制。
上述實驗可以證明[Co(NH3)5Cl]Cl2的水合反應為以及反應,爲了進一步驗證反應機制,可以通過改變酸性溶液的濃度為1:2:3,探究反應速率是否為1:2:3,來驗證水合反應的反應機制為酸催化反應。
對於S N1、S N2的判斷可以通過水溶劑和非水溶劑中的反應速率(其他條件相同)來判斷,若反應速率不同,應該為S N2反應機制,否則為S N1反應機制。
从中心离子Co,看其电子构型为3d6,电子组态为属d2sp3,屬於内轨型配合物,有利于S N1反应, 若为S N2反应, 则须七配位的中间状态化合物,但因无空轨道若要接纳激发2个电子到4d或5s轨道上,空間位阻較大,这就需要更多能量因而较为困难.5 參考文獻[1]陆敏季胤;光度法研究[Co(NH3)5Cl]Cl2配合物水合反应机理;V ol. 15 No.4 Journal of Chongqing Polytechnic College Dec, 2000;1009- 3494(2000) 04-0055-02[2]董振泉;钴(Ⅲ)氨氯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分析;东华大学化工生物学院;1998,62(1-3):305-309[3]章慧等.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80—181,39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