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_多彩的华夏之音 民歌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教学设计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

学情分析

13-20岁是个体审美发展的“危机阶段”,中学生音乐审美发展趣味在这一阶段中表现为热衷于流行音乐,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了解不多。学生具备的音乐鉴赏能力较弱尚不能较全面规范的分析曲目理解曲目,即使熟悉的民歌也很少进行深层次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

效果分析

整堂课效果还是不错的,课堂氛围、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都比较好。但是由于作品多而散,对于作品的深层次挖掘还是有欠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不高,音乐知识储备不够导致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感受却不会表达。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

教材分析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不同的

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它们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失去了民族性,音乐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本单元旨在通过介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世界各地最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音乐作为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的观念,并乐意通过音乐去了解不同的世界文化,加强对世界各种音乐文化独立性与价值的认识,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从而达到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的目的。

根据课时安排及本地学生情况,选择了课本当中的《槐花几时开》、《上去高山望平川》和《拔根芦柴花》三首作品,添加了一首具有本地风情的民歌《沂蒙山小调》。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

评测练习

2: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

课后反思

整堂课效果还是不错的,课堂氛围、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都比较好。但是由于作品多而散,对于作品的深层次挖掘还是有欠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不高,音乐知识储备不够导致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感受却不会表达。前两个作品《槐花几时开》、《上去高山望平川》学生可参与和体验的环节还是少,后两个作品《拔根芦柴花》《沂蒙山小调》体验的深度不够。通过这节课后,我深刻地领会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注重音乐实践的理念,强调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而审美情感的获得又主要是从音乐审美愉悦体验中来,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才可能产生审美愉悦。新型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转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教师的角色也由“传授知

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同时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手段。在教学方式上投其所好,只要方法得当,在课堂上往往能以教师的无为而教赢得学生的主动去学,会有更好的效果。

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

课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关于南北方民歌的基本知识及特点,熟悉各地民歌主题,能够分辨其地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哼唱分析歌曲歌词、旋律的特点。

3:情感态度喜欢聆听、学唱民歌,增进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弘扬民族音乐的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