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

合集下载

怎样记住格律诗的格律表?

怎样记住格律诗的格律表?

怎样记住格律诗的格律表?
说实话,背格律表是最笨的办法!我刚学写诗时嫌平仄两字写起来麻烦,不好标记,自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两三个小时就可以练熟,不只是写诗,练词牌时也可以用。

现在拿来分享一下。

其实很简单,把平仄改成加减号。

平为减号,仄为加号,可平可仄的就在加减号外面画个圈。

这样很好标记。

1、先把第一句的平仄写出来,就那么几种格式,百度就有。

平尾的必须押韵,仄尾的不能押韵。

2、第二句2.4.6字平仄和第一句相反,为“替”,尾字为平。

(如果上句平尾,这句尾字和第一句要押韵。


3、第三句2.4.6字平仄和第二句相同,为“粘”,尾字为仄,不能押韵。

4、第四句2.4.6字平仄和第三句相反,尾字平,押韵。

5、每一句的2.4.6字平仄要交替。

6、写诗要注意起承转合,这个百度有详细说明。

没事拿加减号多试几次,练熟了格律,再写诗就简单了。

格律熟悉后,一定要甩掉加减号,在心里默想,再练几天就可以了。

先练新韵,练的很熟练了,再学旧韵,否则会顾此失彼,做成夹生饭。

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爱上诗词,学会写诗词,诗词会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
喜欢我的观点或是喜欢诗词对联的朋友,可以关注@雕月堂有佳点,让我们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

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

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高效学习古诗九十堂课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走红,一下子读诗、吟诗,似乎成为了当下时尚潮人的新爱好。

最敏感的当然是媒体人,于是“朗读者”、“见字如面”的诗文诵读节目也应运而生了。

事实上,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一个无法改变的趋势了。

如今能够沉下心来,啃一本大部头书籍,或者耐心读完一部长篇小说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几乎快成为了稀有动物。

但事实上,网络时代人们的总体阅读量并没有减少,而是增加了许多。

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可能都在阅读,读微信,读新闻,读娱乐八卦。

总之,是在利用各种时间来阅读。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调查数据显示,在非睡眠时间内,英国人平均每四分钟就要查看一次手机。

其中花在社交软件(如推特,脸书)上的时间更是占总时间的24%。

每人每天平均使用手机竟达253次。

这就意味着人们每天有2个多小时时间花在手机上,相当于他们一天清醒时间的10/1。

虽然说的是英国人,我猜测我们中国人看手机的时间很可能要远超过他们。

我们可以观察到,在美欧等发达国家地区,网络信号覆盖程度普遍不如我们。

因此,我们的地铁中,只有极个别人不看手机;而老外乘地铁中却是个别人看手机。

在中国时下的网络阅读中,读诗甚至做诗的人越来越多起来了。

这完全符合了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的潮流,毕竟诗歌都是以短章居多。

这实在是令我欣喜的一件大好事——这是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诗歌爱好者。

在读传统纸质图书人数不断锐减的情形下,如何还可以做些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也是不愿意放弃曾经的理想。

于是我想到了诗歌——那可是自己青春时代便追寻的梦。

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中国梦。

而我的中国梦是诗歌女神。

第一课:古典诗词起步学作借句诗学作古典诗词三步曲中讲了集句诗,作集句诗也是一种很高的艺术技巧,必须对某一名家的诗读得很多,理解很深,背得很熟,记得很牢,用得很活,初学者是很难达到的,但可以学作借句诗,即借古人诗句或诗中词语组装成诗篇,抒发自己的情意。

写格律诗口诀,好记易懂!

写格律诗口诀,好记易懂!

写格律诗口诀,好记易懂!【格律诗口诀】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救五字,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互换五六两字通。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注: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

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

另;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记住的。

A,B,C,D共四种基本句式。

例如;写仄起平收入韵式七绝,那么就参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写律诗就为'BDAB十CDAB'(全句)如写五绝及五律,就去掉每句前两字既可。

如A式句,就为'(仄)仄平平仄'(A式)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B式)B:(仄)仄平平仄仄平 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C式)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D式)D:(平)平(仄)仄仄平平 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一:《韵》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诗词格律十讲

诗词格律十讲

诗词格律十讲作者:王力第一章关於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第一节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後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於要说明甚麽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於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於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拚成gng,其中g是声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後面的我们再看东dng,同tóng,隆lóng,宗zng,聪cng 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i)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这裏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m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但是,为甚麽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深处有人家(ji)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於二月花(hu)xié和ji,hu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 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江南曲[唐]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在这首诗裏,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纔不至於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後,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在第二章裏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第二节四声四声,这裏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裏先从声调谈起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他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1)平声这个声调到後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2)上声这个声调到後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3)去声这个声调到後代仍是去声(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著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著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裏,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甚麽字归甚麽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著入声的汉语方言裏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裏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汚,平声,形容词,汚秽;去声,动词,弄脏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後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於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裏,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於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一节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第三节平仄知道了甚麽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凭甚麽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著,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於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1],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著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後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关於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裏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麽,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裏,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於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裏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裏的声调,就更好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麽,入声字在你的方言裏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於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麽,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裏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纔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著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人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纔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第四节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对偶又是甚麽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竝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裏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於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麽,散文与诗都用得著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是例子还不合於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纔是合於律诗对仗的标准的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破厚腹中空这裏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关於诗词的对仗,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裏。

律诗四式让您半小时学会格律

律诗四式让您半小时学会格律

律诗四式让您半小时学会格律老街味道写给零基础的律诗初学者,尽量用最少的字让您在半小时内了解创作律诗的方法,如果觉得内容较多,可以先看完绝句部分消化一下,然后再看五律:一、平仄1.普通话有1234声,1、2声为平,3、4为仄。

妈麻平声,马骂仄声2.古韵有平上去入四声,平即平声,上去入为仄声同上:妈麻平声,马骂仄声。

区别是个别字古今不同。

初学者可从今韵学起,过渡到古韵。

二、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1.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2.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3.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4.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其实就是:平完了仄,仄完了平。

平平仄仄后面+平,前面+平仄仄平平后面+仄,前面+仄加【】的字表示可以平可以仄。

三、律诗的句子组合方式1.第一句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因此律诗也有四种组合。

2.第二句两种方式:(1)第一句是平收的话,第二句是另一句式的平收。

如: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第二句是仄仄仄平平。

反之亦然。

因为:律诗双数句必须平声结尾,连续两句不能用同一句式。

两句为一联,绝句二联四句,五、七律四联八句。

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单数联称为上联,双数联为下联。

下联必须押平声韵。

(2)第一句是仄收的话,第二句则用对仗原则。

如: 【仄】仄平平仄,下一句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下一句【仄】仄仄平平。

对仗原则:上下联平仄相反。

【】里平仄不限。

3.第三、五、七句粘连根据第二、四、六的句式,利用粘连的原则。

例1: 第二句是平平,第三句是平平另一句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身是飘蓬子,心如劫后灰。

惟怜楼上月,犹是故乡来。

‘’粘连‘’:因为第一字会有可平可仄的情况,所以粘连的标准是第二个字必须相同,第二句的如和第三句的怜,必须是平声。

例子2:第二句是仄仄,第三句是仄仄另一句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秋溪红叶落,风雨入哀弦。

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让你成为写诗的高手

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让你成为写诗的高手

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让你成为写诗的高手诗词,很多人都喜欢写上几笔,博客上、微博上就有不少。

然后,真正懂得诗词格律的人却很少,多数人只是字数对了,其他的,如平仄押韵等,一概不对。

很多人也不愿看书,或者看了半天也不明所以,觉得书上讲得太复杂。

那么,这里是一个以前的讲座,现稍加整理重发,目的在于针对零起点人群,以最简明的方法,教会大家诗词写作的基本格律。

诗词的格律看似很难,实际上很简单,只要坚持把这篇文章看完,不出十分钟你就能搞定它,哪怕你以前没有任何基础。

一平仄:从成语开始什么是平仄?我们都学过汉语拼音,这个貌似小学一年级就学的。

汉语拼音有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那么,粗略地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

也就是说,将四声简化为平仄两声。

为什么说这只是个粗略地划分呢,后面我们会说到,实际上诗词里每个字的平仄,不是按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四声来划分平仄的,而是按一种特殊的韵书叫平水韵的来划分四声,划分的方法与现代汉语有一些区别。

这个我们可以先不管它,我们现在先按现代的四声来吧。

现在我们先来看成语。

曾经在某大学的一次讲座中,要求在场的学生随口说出一个四个字的成语,也就是最先想到哪个成语就说哪个。

学生说了很多,比如虎背熊腰、赤胆忠心、一马平川、疾风劲草、井井有条、峰回路转等等。

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它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就会发现,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虎背(仄)熊腰(平)、赤胆(仄)忠心(平)、一马(仄)平川(平)、疾风(平)劲草(仄)、井井(仄)有条(平)、峰回(平)路转(仄)。

当时学生报上来20多个成语,除了两个不符合这个规律之外,其他的都符合。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大多数成语符合这么一条规律:二四分明,也就是第二和第四字的平仄是相反的。

我们如果翻开一本成语词典,就会发现,大多数成语符合“二四分明”这一规律,比例有多高我未做过统计,但凭感觉来说,应该有70%到80%,而那天学生报出来的比例要更高些,当时有20多个学生报了成语,只有两个人的不符合这一规律,符合的比例在90%以上。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摘要:一、格律诗词简介1.定义与特点2.发展历程二、格律诗词的分类1.古体诗2.近体诗3.词三、格律诗词的基本要素1.韵律2.平仄3.对仗四、格律诗词的创作方法1.选择题材2.构思与立意3.结构与布局4.修辞手法五、格律诗词的鉴赏技巧1.理解主题2.品味语言3.分析结构4.欣赏艺术特色六、学习格律诗词的意义1.丰富文化底蕴2.提高审美能力3.锻炼思维与表达能力正文:格律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

它以优美的韵律、和谐的音韵、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汉语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本文将简要介绍格律诗词的相关知识,并探讨如何学习和鉴赏格律诗词。

格律诗词是指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严谨规律的诗歌,它要求在字数、韵脚、平仄、对仗等方面做到严谨、和谐。

格律诗词的发展历程悠久,从先秦诗歌到唐宋时期的诗词高峰,再到明清时期的词作,格律诗词不断演变、创新,形成了丰富的艺术形式。

格律诗词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词三类。

古体诗主要包括《诗经》、《楚辞》等先秦诗歌,以及汉魏六朝诗歌,其形式较为自由,字数、句式、押韵等无严格要求。

近体诗则主要指唐代形成的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其格律严谨,音韵和谐。

词则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元,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鲜明的音乐性。

格律诗词的基本要素包括韵律、平仄和对仗。

韵律是指诗词中字的音韵搭配,包括押韵、平仄等。

平仄是指字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二者相互搭配,形成和谐的音韵。

对仗是指诗词中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对应关系,要求字义、词性、句式等方面相互呼应。

创作格律诗词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题材,然后构思和立意,明确表达的主题。

在结构与布局方面,要注意起承转合,使作品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修辞手法则是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段,包括比喻、拟人、排比等,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鉴赏格律诗词时,首先要理解诗词的主题,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其次要品味诗词的语言,体会其韵律美和意境美。

格律诗写作四步法及二十八式格律表

格律诗写作四步法及二十八式格律表

格律诗写作四步法及⼆⼗⼋式格律表琵琶语林海 - 林海影视配乐精选此四步法适⽤于初学格律诗的朋友,简便易记,很是实⽤。

第⼀步: 根据上下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对⽴;邻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粘连的规定,先确定每句的第2字、第4字、第6字的平仄。

以七⾔为例: 1234567 1234567 第⼀句 平 仄 平 第⼆句 仄 平 仄 第三句 仄 平 仄 第四句 平 仄 平 ⼀⼆句、三四句为上下句,⼆三句为邻句。

如果第⼀句第⼆字变为仄声,则格式变为: 1234567 1234567 第⼀句 仄 平 仄 第⼆句 平 仄 平 第三句 平 仄 平 第四句 仄 平 仄 这样,第⼀步就完成了。

去掉每句前⾯两个字,就是五绝的两个例⼦。

(需要注意的是,格律诗中每两个字⾳为⼀个节奏,五⾔句有三个节奏,七⾔句有四个节奏,末⼀个字⾳也是⼀个节奏。

⼀个节奏内两个字的平仄,最好相同;⼀句中相邻的两个节奏的平仄,应是交替的。

第⼆步: 七⾔第4字、五⾔第2字防孤平。

也就是说,当七⾔第4字,五⾔第2字是平声时,它前⾯的⼀个字(七⾔第3字,五⾔第1字)也应该是平声。

如果它的前后两个字都是仄声,成为“仄平仄”时,就是“犯孤平”了。

“孤平”是古⼈做格律诗的⼤忌,包括绝句。

根据这⼀规定,在第⼀步所列的式⼦上,把两句第4字是平声的前⾯,各增加⼀个平声字,成为下两式: 1234567 1234567 第⼀句 平 仄 平 第⼆句 仄平平 仄 第三句 仄平平 仄 第四句 平 仄 平 1234567 1234567 第⼀句 仄平平 仄 第⼆句 平 仄 平 第三句 平 仄 平 第四句 仄平平 仄 这样,第⼆步就完成了,去掉每句前⼆字,即是五绝的两个例⼦。

(需要注意的是:⼀,第2字、第4字、第6字是节奏的重点,除使⽤拗救法外,其平仄是根据格律规定了的,不能任意更改。

从此意义上看,“⼆、四、六分明”的⼝诀,是有道理的。

⼆,五⾔第2字、七⾔第4字是平声时,除使⽤本句⾃救法外,它前⾯的⼀个字必须⽤平声字,不然就犯孤平了。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摘要:一、格律诗词的概念与历史1.诗词的定义与分类2.我国格律诗词的历史与发展二、格律诗词的基本要素1.韵律2.平仄3.声调4.字数与句式三、格律诗词的创作技巧1.选择合适的韵脚2.掌握平仄搭配规律3.注意声调的运用4.学会创造优美的意境四、格律诗词的鉴赏方法1.从韵律入手2.分析平仄与声调的搭配3.理解诗词的意境与内涵4.联系作者与创作背景正文:格律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底蕴。

诗词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优美的文字表达作者的情感、观点和意境。

格律诗词则在此基础上,遵循一定的韵律、平仄、声调等规律,使得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一、格律诗词的概念与历史诗词的定义并不单一,广义上可以涵盖所有具有韵律的文学作品。

然而,在我们国家,诗词通常分为诗与词两大类。

诗主要包括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等形式;词则有单调、双调等多种形式。

从先秦诗经到唐宋诗词的繁荣,再到元明清的继承与发展,格律诗词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变迁,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二、格律诗词的基本要素要了解格律诗词,首先要掌握其基本要素。

韵律是指诗词中字的音韵规律,通常分为平韵与仄韵。

平仄是指字音的高低起伏,二者相互搭配,形成了丰富的音韵美感。

声调则是汉语特有的音调,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它们在诗词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外,字数与句式也是格律诗词的重要特点,如五言、七言等。

三、格律诗词的创作技巧要想创作出优美的格律诗词,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首先,选择合适的韵脚,使之与诗词的主题相契合。

其次,熟练掌握平仄搭配规律,使作品音韵和谐。

同时,注意声调的运用,为诗词增色添彩。

最后,学会创造优美的意境,将情感、观点、景物等元素融为一体,展现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四、格律诗词的鉴赏方法鉴赏格律诗词时,可以从韵律、平仄、声调等方面入手,分析其艺术特点。

同时,要理解诗词的意境与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与观点。

此外,联系作者与创作背景,了解其时代特征与个人风格,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与理解格律诗词。

10分钟教你入门格律诗(附例)

10分钟教你入门格律诗(附例)

10分钟教你入门格律诗(附例)如今对格律诗关注的朋友越来越多,我们今天就来谈谈如何写格律诗。

我们捡重点说,尽可能言简意赅,举例说明。

格律诗,顾名思义,格是指格式,律是指韵律。

格式包括字数、句数这些明显可见的规则,也包括句式、文法这些内在的内容。

韵律则包括押韵的规律,以及每个字的平仄音调。

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规矩,就是我们说的格律体。

而严格遵守格律体规矩的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三种。

那么怎么写格律诗?搞清楚平仄、押韵、对仗就可以了,保证不出律就是格律诗,但是不一定是好诗,不过至少保证了是,然后再追求好不好。

因为我们只讨论格律诗,所以请认为平仄格律不重要,只要意境好的同学绕道,那不属于这个话题。

因为在这个标题下,格律的重要性是高于意境的。

体式字数上分为五言、七言。

句数上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句式不整饬的一概不属于格律诗。

所以要写格律诗,首先要把自己汹涌澎湃的感情收拢一下,用长短一致的句子来规整自己的思路。

押韵格律诗的押韵都是押平声韵,不能转韵,篇幅再长的排律(过百句)也必须一韵到底。

不能邻韵通押,不能平仄同押,要求极其严格。

至于在写格律诗的时候是使用古人的平水韵还是今人的新韵,这个各有所爱,没必要强求。

用平水韵的古意些,在古人总结的平仄规则上来说更加合理,但是有些发音妨碍今人阅读流传,用新韵则容易让人读懂,因为普通话人人都懂,只是要尽量不使用平仄系统上古今发音入韵不同的字,避免混淆。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写完后标注这首格律诗使用的是什么韵,让读者心里有底。

平仄平仄上来说格律诗有四种基本格式(这里假设大家对平仄有概念,知道如何区分平仄)。

这四种基本格式都是以格律诗的首句来判定的。

最主要看首句第二字的平仄和首句句尾是否押韵。

比如“白日依山尽”,平仄是“仄仄平平仄”,所以这首五绝的平仄格式为仄起不押韵格式。

平仄格式有固定推导方式,即“对”、“粘”。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要相对的,而下一联的出句则要求与上一联的对句相粘。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摘要:一、引言:诗词的魅力与普及二、格律诗词的基本知识:平仄、押韵、词牌三、创作技巧:构思、表达、修辞手法四、实例分析:名篇佳作的学习与借鉴五、结尾:创作实践与建议正文:【引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学形式,历经千年而不衰。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格律诗词的创作技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用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

【基本知识】1.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基础,主要包括平音和仄音。

平音即第一声和第二声,仄音即第三声和第四声。

平仄的搭配规律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押韵:押韵是诗词的灵魂,能使诗词更具音韵美。

押韵的原则是押韵字的韵部要相同,如“山”“寒”等字都属于寒韵。

3.词牌:词牌是词的一种体裁,相当于诗的格律。

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平仄、押韵规律,如《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是“青玉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是“水调歌头”。

【创作技巧】1.构思:创作诗词首先要确定主题,如抒发山水之情、描绘节庆景象等。

构思时要注重情感的真实性和独特性,避免题材过于雷同。

2.表达:在表达方面,要遵循平仄、押韵等格律要求,同时注意词语的选用,力求简洁、生动、富有意象。

3.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提升诗词艺术价值的关键。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对仗、比喻、拟人、夸张等,运用得当能使诗词更具魅力。

【实例分析】学习诗词创作,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经典名篇,学习前人的经验。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黄河、白日等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结尾】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后,不妨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诗词。

记住,创作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同时遵循格律要求。

多阅读、多实践,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位出色的诗词创作者。

格律诗词的10个基本技巧

格律诗词的10个基本技巧

格律诗词的10个基本技巧格律诗词是按照格律诗的格律要求和词谱对格律词的内在规定性来写文学作品的一种文学体裁。

必须明确这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既然是文学作品,那么对内容的内在要求很高,加之格律的外在要求,所以很多人感觉很难,因此,我给大家介绍一些技巧。

一、灵活运用格律诗的衍生基本格式不管是五言格律诗或者是七言格律诗,基本格式都有四种,即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和平起平收。

仄起指首句的第一个字是仄声字,平起指首句的第一个字是平声字。

仄收指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平收指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

格律诗的基本格式还有许多变化,即每种基本格式都可以变化出很多衍生的基本格式。

格律诗基本格式的变化要遵循两个原则,就是:1、绝律诗要遵循不得有孤平现象出现这一原则。

2、遵循关键位置上的字平仄不能更改的原则。

关键位置上的字就是指五言格律诗中每句的第二、第四和尾字,七言格律诗中每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和尾字,除非拗句救坳。

根据原则,五言格律诗中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在保证当句不孤平的情况下,是可以更改平仄的,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一、第三和第五个字,在保证当句不孤平的情况下,也是可以更改平仄的。

五言格律诗每句可以改动一个字的平仄,七言格律诗每句可以改动两个字的平仄。

这样就会衍生出很多衍生基本格式。

这种衍生基本格式,符合格律要求,我们可以认同为基本格式,这样我们在写作时,就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技巧,解决格律诗格律限制的外在要求问题。

至于如何变换,大家可以根据原则,自行推演。

二、韵谱韵部的选择格律诗词是由作者自主选择韵谱的,为了方便写作,在选择韵谱时,完全可以选择宽韵来写作,不必选择窄韵,因为文章水平的高低不在韵谱的选择上,而在于意境的升华上。

格律诗写作时,不要用《词林正韵》,它尽管是宽韵,但一方面古音我们一般拿捏不准,另一方面是历来用《词林正韵》做格律诗韵谱的很少。

只有选用《中华十四新韵》来写作,不要去管阴阳平交错的问题。

中国古诗词格律大全(青羊整理版)

中国古诗词格律大全(青羊整理版)

中华古诗词格律大全2016年12月22日青羊整理目录一、近体诗格律 (8)1.术语 (9)粘对 (9)孤平 (9)对仗 (9)2.五言绝句 (10)类型一:平起、首句不押韵 (10)类型二:平起、首句押韵 (10)类型三:仄起、首句不押韵 (10)类型四:仄起、首句押韵 (10)3.七言绝句 (11)类型一:平起、首句不押韵 (11)类型二:平起、首句押韵 (11)类型三:仄起、首句不押韵 (11)类型四:仄起、首句押韵 (11)4.五言律诗 (11)类型一:平起、首句不押韵 (11)类型二:平起、首句押韵 (11)类型三:仄起、首句不押韵 (11)类型四:仄起、首句押韵 (12)5.七言律诗 (12)类型一:平起、首句不押韵 (12)类型二:平起、首句押韵 (12)类型三:仄起、首句不押韵 (12)类型四:仄起、首句押韵 (12)二、词牌录 (12)1、释义 (12)2、类别 (13)按长短规模分 (13)按音乐性质分 (13)词牌来源划分 (14)3、派别 (14)婉约派 (15)豪放派 (15)4、词牌格律 (16)(1)菩萨蛮 (16)(2)绮罗香 (16)(3)沁园春 (17)(4)清平乐 (17)(5)高阳台(庆春泽) (17)(6)鹊桥仙 (18)(7)人月圆 (18)(8)如梦令 (18)(9)阮郎归 (18)(10)瑞鹤仙 (19)(11)生查子 (19)(12)声声慢 (19)(13)十六字令 (20)(14)疏影 (20)(15)双双燕 (20)(16)水调歌头 (20)(17)水龙吟 (21)(18)苏幕遮 (21)(19)诉衷情 (21)(20)琐窗寒 (22)(21)踏莎行 (22)(22)摊破浣溪沙 (22)(23)桃源忆故人 (22)(24)天仙子 (23)(25)望海潮 (23)(26)误佳期 (23)(28)惜分飞 (24)(29)喜迁莺 (24)(30)相见欢 (24)(31)潇湘神 (24)(32)眼儿媚 (25)(33)瑶台聚八仙 (25)(34)谒金门 (25)(35)一斛珠 (25)(36)一剪梅 (26)(37)忆江南 (26)(38)忆秦娥(有平韵) (26)(39)忆王孙 (26)(40)永遇乐 (27)(41)渔歌子 (27)(42)渔家傲 (27)(43)虞美人 (27)(44)雨霖铃 (28)(45)玉漏迟 (28)(46)御街行 (28)(47)昭君怨 (29)(48)鹧鸪天 (29)(49)昼夜乐 (29)(50)烛影摇红(格二) (29)(51)祝英台近 (30)(52)醉花阴 (30)(53)醉太平 (30)(54)暗香 (31)(55)薄幸 (31)(56)卜算子 (31)(57)采桑子 (32)(58)长相思 (32)(60)捣练子 (32)(61)点绛唇 (33)(62)调笑令 (33)(63)蝶恋花 (33)(64)东风第一枝 (33)(65)洞仙歌 (34)(66)多丽 (34)(67)夺锦标 (34)(68)风入松 (35)(69)凤凰台上忆吹箫 (35)(70)感皇恩 (35)(71)更漏子 (36)(72)桂枝香 (36)(73)过秦楼 (36)(74)好事近 (37)(75)河传 (37)(76)河满子 (37)(77)贺圣朝 (37)(78)贺新郎 (38)(79)画堂春 (38)(80)换巢鸾凤 (38)(81)浣溪沙 (39)(82)减字木兰花 (39)(83)江南春 (39)(84)解佩令 (39)(85)解语花 (40)(86)锦缠道 (40)(87)荆州亭 (40)(88)酒泉子 (41)(89)浪淘沙 (41)(90)离亭燕 (42)(92)柳梢青 (42)(93)满江红 (43)(94)满庭芳 (43)(95)摸鱼儿 (43)(96)陌上花 (44)(97)蓦山溪 (44)(98)南歌子 (44)(99)南浦 (44)(100)南乡子 (45)(101)念奴娇 (45)(102)江城子 (45)(103)玉蝴蝶 (46)(104)巫山一段云 (46)(105)三字令 (46)(106)朝中措 (46)(107)太常引 (47)(108)少年游 (47)(109)小重山 (47)(110)唐多令 (47)(111)破阵子 (48)(112)喝火令 (48)(113)行香子 (48)(114)金人捧露盘 (48)(115)八六子 (49)(116)雪梅香 (49)(117)汉宫春 (49)(118)八声甘州 (50)(119)扬州慢 (50)(120)锦堂春慢 (50)(121)寿楼春 (50)(122)忆旧游 (51)(124)六州歌头 (51)(125)归自谣 (52)(126)醉花间 (52)(127)霜天晓角 (52)(128)伤春怨 (52)(129)忆少年 (53)(130)望江东 (53)(131)木兰花 (53)(132)夜游宫 (54)(133)钗头凤 (54)(134)淡黄柳 (54)(135)酷相思 (54)(136)青玉案 (55)(137)粉蝶儿 (55)(138)惜红衣 (55)(139)法曲献仙音 (55)(140)天香 (56)(141)黄莺儿 (56)(142)剑器近 (56)(143)醉蓬莱 (56)(144)长亭怨慢 (57)(145)燕山亭 (57)(146)绕佛阁 (57)(147)绛都春 (57)(148)翠楼吟 (58)(149)霓裳中序第一 (58)(150)石州慢 (59)(151)宴清都 (59)(152)齐天乐 (59)(153)眉妩 (59)(154)二郎神 (60)(156)西河 (60)(157)西吴曲 (61)(158)望远行 (61)(159)兰陵王 (61)(160)六丑 (61)(161)夜半乐 (62)(162)宝鼎现 (62)(163)莺啼序 (62)(164)蕃女怨 (63)(165)忆馀杭 (63)(166)河渎神 (63)(167)醉翁操 (64)(168)渡江云 (64)(169)曲玉管 (64)(170)哨徧 (65)(171)戚氏 (65)(172)荷叶杯 (66)(173)定西番 (66)(174)上行杯 (66)(175)定风波 (66)(176)最高楼 (67)(177)木兰花慢 (67)符号:○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一、近体诗格律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

十五分钟学会诗词格律

十五分钟学会诗词格律

十五分钟学会诗词格律
嘿,朋友!你是不是觉得诗词格律特别高深莫测,学起来肯定很难?错啦!今天我就来告诉你,十五分钟就能学会诗词格律!
咱就拿走路来类比吧,诗词格律就像是走路的规则。

你想想,走路
谁不会呀,但要是想走得稳、走得好,是不是也得知道些基本的要求,比如先迈哪只脚,步子多大之类的。

诗词格律也是这样,它就是让我
们的诗词能走得更稳、更精彩的规则。

比如说平仄吧,“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就像是音乐里的节奏,有高
有低,多有意思呀!你看“白日依山尽”,这几个字的平仄搭配得多和
谐呀。

再说说押韵,哎呀呀,这就像唱歌得押韵一样,读起来朗朗上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韵押得多顺溜呀!
咱再举个例子,就像搭积木一样,平仄和押韵就是那些积木块,你
得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搭起来,才能搭出漂亮的城堡。

诗词格律就
是教你怎么搭积木的说明书。

我跟你说,学诗词格律一点都不难。

你就跟着我,一步一步来。


搞清楚平仄是怎么回事,再记住一些常见的韵部,然后多看看古人的
诗词,感受一下他们是怎么运用格律的。

就这么一会儿功夫,你看,是不是已经有点感觉了?嘿,别不信呀,你试试就知道了!
十五分钟真的能学会诗词格律,只要你用心去学。

别再觉得诗词格律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啦,大胆去尝试吧!我的观点就是:诗词格律没那么难,十五分钟绝对可以入门!。

古诗节奏划分口诀7

古诗节奏划分口诀7

古诗节奏划分口诀7
在古代诗歌中,节奏的划分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影响整首诗的韵律和美感。

下面将介绍一个简单的口诀,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节奏划分。

一仄两平三仄平,四五仄平六平韵,七八仄平九仄抑,十一仄平十二门。

这个口诀可以帮助我们记住古诗的节奏规律。

让我们逐句来解释一下这个口诀:
1.一仄:指第一句的第一个字是仄声(即不韵)。

2.两平:第一句的第二、三个字是平声(即押韵)。

3.三仄平:第一句的第四个字是仄声,第五个字是平
声。

4.四五仄平:依此类推,分别指第一句的第五、六个
字是仄声,第七、八个字是平声。

5.六平韵:指第一句的第九、十个字是平声,并且押
韵。

6.七八仄平:第二句的节奏规律。

7.九仄抑:第三句的节奏规律。

8.十一仄平:第四句的节奏规律。

9.十二门:指整首诗的结尾。

通过这个口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节奏规律,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之美。

希望这个口诀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玩味古诗的韵律之美。

十分钟学会格律

十分钟学会格律

十分钟学会格律十分钟学会格律(山高月小原创)亲,想学格律诗吗,下面用十分钟教你学会近体诗的格律规则!要一步一步地把握哟!弄懂了前一分钟之后,再进入下一分钟,不能跳过。

第一分钟掌握汉字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阴、阳、上、去。

其中阴阳为平声,上去为仄声。

古代入声字先不用管它。

一字有四声,但有的字是有声无字,所以会少一两声。

凡有声有字的,都可以划到平仄两类中去。

如:cai,此音可读出四个声调,分别有对应的汉字:也就是说,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阴平阳平 | 上声去声Cāi cái | cǎi cài猜才采菜(平声) | (仄声)练习:请自行找出若干同音而分有四个声调的字,排列一下,分清平仄。

第二分钟汉字以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于是两字声调的组合就是平仄的组合,这样只有四种组合方式。

我们把平声记成符号“—”,把仄声记成“∣”,这四种方式就是:1、——;2、∣ ∣;3、—∣;4、∣—。

表示: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近体诗要求每个音节的两字排列时不能连续重复,必须交错出现,所以两个音节中的四字的关系,不可能出现都是平声或仄声的现象,但是可以出现三平一仄或三仄一平的关系。

即1+3或2+4的排列。

练习:任意的两个汉字只能有一种平仄关系,请举例说明四种不同的平仄关系。

第三分钟近体诗一首分别是四句或八句,四句称为绝句,八句称为律诗。

律诗是二个四句诗的重复一次形成的,所以只要掌握了四句的格律,律诗的格律就明白了。

每句的字数分别是五字或七字,字称为言,所以五字的绝句,即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律诗则简称五律。

七言同此。

我们把仄仄平平的音节,按交错排列的规则延长为一个平仄长条带:(一个符号代表一个字的声调)∣ ∣ ——∣ ∣ ——∣ ∣ ——∣ ∣ ——∣ ∣ ——然后在这个带上截取不同的五言句式,这样只能得到四种。

再按对仗的原则列出如下:A、∣ ∣ ——∣B、——∣ ∣ —C、∣ ——∣ ∣D、—∣ ∣——无论从音节带的任何一个地方开始截取,最终只能得到这四种句式,所以这是格律的基本句式。

中国语文之第四讲 诗词格律

中国语文之第四讲 诗词格律
(黄色字体表示可平可仄)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2024/9/14
中国语文
12
B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2024/9/14
中国语文
8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 究。其特点:
A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 押平声韵; C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长律:超过八句,一般是五言,题目上标明韵数, 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除尾联,或首尾两联外,一 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平仄的辨别:入声的判断是唯一障碍,借助字典 或韵书。
2024/9/14
中国语文
5
4、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就是把同类概念或对立 的概念并列起来。“抗美援朝”。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上句: 出句;下句:对句。
对偶规则:同一词类相对。“抗美援朝,保家为 国”
“工对” 作用:形成整齐的美。可以在散文和诗中使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律诗的对仗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对联从律诗中演化而来。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 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让你成为写诗的高手古韵国学2019-02-08 07:43:53张璐- 花好月圆夜.mp304:01.502999999999986来自古韵国学诗词,很多人都喜欢写上几笔,博客上、微博上就有不少。

然后,真正懂得诗词格律的人却很少,多数人只是字数对了,其他的,如平仄押韵等,一概不对。

很多人也不愿看书,或者看了半天也不明所以,觉得书上讲得太复杂。

那么,这里是一个以前的讲座,现稍加整理重发,目的在于针对零起点人群,以最简明的方法,教会大家诗词写作的基本格律。

诗词的格律看似很难,实际上很简单,只要坚持把这篇文章看完,不出十分钟你就能搞定它,哪怕你以前没有任何基础。

一平仄:从成语开始什么是平仄?我们都学过汉语拼音,这个貌似小学一年级就学的。

汉语拼音有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那么,粗略地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

也就是说,将四声简化为平仄两声。

为什么说这只是个粗略地划分呢,后面我们会说到,实际上诗词里每个字的平仄,不是按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四声来划分平仄的,而是按一种特殊的韵书叫平水韵的来划分四声,划分的方法与现代汉语有一些区别。

这个我们可以先不管它,我们现在先按现代的四声来吧。

现在我们先来看成语。

曾经在某大学的一次讲座中,要求在场的学生随口说出一个四个字的成语,也就是最先想到哪个成语就说哪个。

学生说了很多,比如虎背熊腰、赤胆忠心、一马平川、疾风劲草、井井有条、峰回路转等等。

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它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就会发现,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虎背(仄)熊腰(平)、赤胆(仄)忠心(平)、一马(仄)平川(平)、疾风(平)劲草(仄)、井井(仄)有条(平)、峰回(平)路转(仄)。

当时学生报上来20多个成语,除了两个不符合这个规律之外,其他的都符合。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大多数成语符合这么一条规律:二四分明,也就是第二和第四字的平仄是相反的。

我们如果翻开一本成语词典,就会发现,大多数成语符合“二四分明”这一规律,比例有多高我未做过统计,但凭感觉来说,应该有70%到80%,而那天学生报出来的比例要更高些,当时有20多个学生报了成语,只有两个人的不符合这一规律,符合的比例在90%以上。

这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一、说明汉语存在一种平仄交替的声律。

因为如果不存在这种声律,纯粹按概率的话,这种“二四分明”的现象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比例。

二、说明有这种平仄交替规律的成语更容易被人记忆。

因为如果纯粹按概率的话,学生报出的成语,符合“二四分明”的应该与成语词典里的一致,就是70%到80%,而现在达到了90%以上。

说明有这种规律的成语更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容易让大家脱口而出。

我们知道,成语大都产生于唐以前,早至商周时期,这说明,汉语的声律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不是人为硬性规定或编造出这么一个东西。

这种平仄交替的声律,就如舞步的鼓点,既有规律,又抑扬顿挫的富于变化,能达到悦耳美听的效果。

因此说汉语是形与音谐美的文字,汉语格律诗是形、音、意三者一体的完美结晶。

虽然四声和平仄是早已潜伏于汉语中的规律,但直到南朝,周颙、沈约等人才明确提出四声的概念,沈约并把这一概念应用到做诗中,提出了“四声八病”说。

“四声八病说”可以说是近体诗格律的前身。

近体诗的格律,是在唐代成熟的。

或者换句话说,近体诗(也叫格律诗)是在唐代形成的。

我们会听到,格律诗有几个名称:近体诗、今体诗、旧体诗。

近体诗、今体诗这两个名称,是唐朝人命名的,因为格律诗产生于唐朝,相对于更早的古体诗而言,唐朝人就把格律诗叫近体诗,也有叫今体诗的。

旧体诗这个名称,是五四运动以后,搞新文化运动的那帮人命名的,因为这时候又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就是白话诗,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新诗”。

因为有了“新诗”,所以原来的诗就被称为“旧诗”、“旧体诗”。

但也有一些人对“旧体诗”这个名称很不满,认为隐含着“过时”的贬意。

再顺便说一句,一些写新诗的人,对中国的传统诗歌一概称之为古体,这是不对的。

古体和近体是两种不同的诗歌体裁。

二格律诗的格律我们今天写格律诗,不必再考虑“四声八病”,只要符合格律就行了。

下面就来讲讲格律诗的格律。

既然四个字有平仄交替、“二四分明”的规律,那么六个字呢?八个字呢?我们自然会想到,这种规律是不是可以延伸呢?事实上确实是可以延伸的。

我们知道,常见的格律诗有两种,一种是五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五绝(五言绝句的简称),八句的叫五律(五言律诗的简称);一种是七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八句的叫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那么,有没有六字一句的,或八字的一句的,或更多字一句的格律诗呢?理论上是可以有的,但极少见。

六字一句的前人作品有少量,八字一句的则几乎没有,或者只见于某些游戏诗中。

我们先来看一首著名的五绝:红豆(仄)生南(平)国春来(平)发几(仄)枝愿君(平)多采(仄)撷此物(仄)最相(平)思我们注意它每句的第二、四个字,会发现,和成语一样,它的第二、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

我们再来注意它的第一、二句以及第三、四句的偶数位置上的字,会发现,平仄也是相反的。

如第一句第二字为仄声字“豆”,那么第二句第二字就相反了,是平声字“来”。

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联”的概念,所谓“联”,就是诗的每两句构成一联。

比如这首诗,就是由两联组成,第一、二句构成一联,第三、四句又构成一联;每一“联”的头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

这里的“联”与对联有相同也有不同。

不同的是,不一定非得对仗,相同的是,偶数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须相反。

比如第一句豆(仄)南(平),第二句来(平)几(仄)。

这种一联中两句的偶数位置平仄相反的关系,有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叫“相对”,也就是说,一联中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对”的。

我们再来看两联之间的关系。

比如这首诗的第一联和第二联,大家看出什么道道来没有?嗯,有一个规律,就是第二联的平仄与第一联相反。

第一联是:豆(仄)南(平)来(平)几(仄)第二联是:君(平)采(仄)物(仄)相(平)因为第二联的平仄与第一联相反,那么,也就是说,第二联的出句(即前一句)与第一联的对句(即后一句)的平仄相同。

对这首诗来说,也就是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平仄相同。

这种关系,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相粘”。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格律诗的第二句与第一句相对;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第四句与第三句相对;第五句与第四句相粘;第六句与第五句相对;第七句与第六句相粘;第八句与第七句相对……这个规律理论上可以无限延伸下去。

看完这首五绝,我们再来看一首七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讲了前面的五绝,七绝应该就是顺延的事。

我们知道五绝是“二四分明”,那么七绝就是“二四六分明”了。

事实正是如此。

月落(仄)乌啼(平)霜满(仄)天江枫(平)渔火(仄)对愁(平)眠姑苏(平)城外(仄)寒山(平)寺夜半(仄)钟声(平)到客(仄)船我们可以看出:一、偶数位置上的字,都是平仄交替的。

二、符合粘对规律。

即第二句与第一句相对,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第四句与第三句相对。

十分钟学会诗词格律(转载)许多不懂诗词格律的朋友总以为格律很复杂,视作畏途。

有人在写教科书时也将格律写得艰深古奥,令人退避三舍。

其实学格律诗并不难,只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只要用心,半小时即可掌握。

兹简要说明之。

先说平仄众所周知,字的声调有平仄之分,按现代汉语音韵的划分来看,第一声和第二声为平,第三声和第四声为仄。

古代又有入声字,入声也为仄。

如“衣”、“移”为平声,“倚”、“意”为仄声,“一”为入声字,属仄韵。

入声字都是一些发音较急促的字,如“急”、“竹”、“族”、“逐”、“读”、“俗”、“出”、“觉”、“局”、“节”、“舌”、“石”、“敌”、“乏”、“得”、“识”、“国”等。

入声字有许多衍化成现代汉语的平声,但在格律诗中应用作仄声。

这是最令当代写格律诗的人头疼的事。

不过,这样的入声字数量有限,常用的也就三百多个,掌握并不难。

格律诗多见七言与五言,分七绝、七律、五绝、五律,长诗通篇用律诗句式者称为排律,六言诗较少见。

学格律诗,只要弄懂七律即可,其余可依次类推。

七言律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一句共七个字,第七个字或押韵或不押韵,押韵为平,不押韵为仄。

第一、三、五字可不用管,即可平可仄;第二、四、六字要求较严,平仄分明。

其中有规律可供掌握。

兹以鲁迅一首七律为例看其规律:运交华盖欲何求,仄平平仄仄平平未敢翻身已碰头。

仄仄平平仄仄平破帽遮颜过闹市,仄仄平平平仄仄漏船载酒泛中流。

仄平仄仄仄平平横眉冷对千夫指,平平仄仄平平仄俯首甘为孺子牛。

仄仄平平仄仄平躲进小楼成一统,仄仄仄平平仄仄管他冬夏与春秋。

仄平平仄仄平平(其中“过”可平可仄,“一”为入声,属仄)两句为一联,首联中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如果第一句押韵,则为平;第二句必须押韵,平;之后是隔句押韵。

押韵字为平,不押韵为仄。

去掉可平可仄的第一、三、五字,和平仄已定的第七字,剩下的第二、四、六字平仄如下: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这样一看,平仄的规律就很明显了。

第一个特点是每句中总是两平夹一仄或两仄夹一平,这叫相间;第二个特点是每联总是平仄相对,上联是平仄平,下联必为仄平仄;或上联为仄平仄,下联必为平仄平。

这叫相对。

第三个特点是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同,这叫相粘。

如果你打算写首七律,决定第一句押韵,只要首句第二字的平仄定了,那么整首诗的平仄便可依次类推。

当然,所谓一三五不论,也不是绝对不论,要避免“孤平”(一句中只有一字为平)、三连平、三连仄(每句后三字全平或全仄)等诗病。

当然,对于当代人来说,只要大体上掌握一下格律就可以了,有了好句子,出律也是可以的。

偶尔一句出律可以,但每句都不合格律,只能说明作者对格律一窍不通。

七律弄懂了,五律就容易了。

将七律的头两字去掉,便是五律的格律。

七律的前四句和后四句,便是七绝的格律;五律的前四句和后四句,便是五绝的格律。

再说对仗对仗可以体现汉语独特的语言魅力,对联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七律、五律一般要求中间两联是对仗句。

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严格说来,要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人名(地名)对人名(地名)……对仗的学问较深,有工对、流水对、别义相对、本句自对、隔句相对等等。

对仗的水平,代表了诗人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三说用韵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不仅反应了唐人的用韵准则,也成了后世诗人的用韵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