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强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知识点
文艺学概论重点复习
文艺学概论文学的本质特征:1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质:(1)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A 直接写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B直接抒发一定处境下的思想感情C描写自然景物D描写非人间,超现实的内容,实际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文学的审美性质:A形象性:揭露国民的劣根性;B情感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C 虚构性。
(1)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真实,历史真实: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真实,可以是生活中的人或事,也可以是生活中可能有或应该有的人或事。
历史真实: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反映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体现历史的本质,这就是历史真实。
(2)形似和神似说意识形态与审美性辩证统一:(1)文学是超功利的,又是功利的(2)文学是形象——直觉的,又是概念——推理的(3)文学是审美评价的,又是认识的。
表现:调动主观语言能动性再现:客观呈现文学形象1含义:指文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和人生的图画2系统性: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表意性形象3总体特质: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审美理想性文学意象1含义:客观物象经过穿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月亮:暗伤的象征,对月思亲思乡;柳树:折柳表惜别菊花:高洁,雅致,清纯,美艳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杜鹃鸟:忧郁哀怨梅花:高洁人格的象征芳草:喻离恨松柏:正直耐寒的品格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乌鸦:不祥,衰败,荒凉南浦:水边送别之地猿啼:哀伤的情感长亭:陆上送别之所意象论的起源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立象以尽意”中“象”已不是卦象,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意象的特征:哲理性——本质特征象征性——表现特征荒诞性——形象特征求解性——审美特征意象的分类1自身构成的分类:单一意象,整体意象2从意象与修辞的关系角度分类: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
(武汉理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一、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对文艺问题是如何定位的?中国文艺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目的,是要回答解决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种种实际问题,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的不断结合中,应用、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使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文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会不可避免地包涵一些虚假内容。
在文艺批评史上,不少文艺批评家就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文艺的这种虚假意识形态内容。
在中国当代文艺界,一些中国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编造着这种虚假意识形态。
有人提出,全面引进西方现代文艺理论不过是完成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现代知识转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深刻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基础上高度科学地概括了历史发展的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是采取较残酷的形式,一是采取较人道的形式。
,这种所谓“现代知识转型”不过是一些文艺理论家跻身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不合理的现存秩序的纸糊的遮羞布。
当今文艺问题的意识形态性质被逐渐淡化,但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没有变,只是不再“泛政治化”。
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是由文艺的性质决定的,所有的文艺样式都表达情感、反映倾向,这种感情、倾向与人的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有直接关系,只是文艺反映意识形态是用了较含蓄曲折的方式表达,因而它似乎比社会科学例如比如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要远离意识形态,但并非脱离意识形态。
2、为什么说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与文艺观的中心概念?意识形态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但它的理论基础却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意识形态之所以为意识形态,首先就在于它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具有认识的客观真理性。
而文学艺术之所以属于意识形态,也首先在于它具有客观的认识性。
任何文学艺术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生活及其规律,反映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基础内部的矛盾冲突。
从意识形态构成的价值因素来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性,没有价值性的艺术是不存在的。
任何意识形态都要反映一定阶级和集团的利益和需要,并根据这种利益和需要对反映的客观事物作出主观的评价,这就是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艺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既是一种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具体的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立足于人民,强调文艺的社会性和人民性,对于指导文艺创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创作指导。
一、实践是文艺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的扎根于实践,认为文艺作品的创作应该立足于人民的实际需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在创作方面,文艺家应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素材,创作出贴近人民、引领人民的优秀作品。
二、文艺反映社会的矛盾与冲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作品应该反映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在文艺创作中,应该突出描绘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性别矛盾等重要矛盾,通过作品的表现力,引导人民认识社会的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三、文艺要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文艺作品应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人民的思想和情感。
文艺家要充分关注人民的实际需求,积极参与到改善人民生活的进程中,以文艺的力量为人民服务。
四、文艺的观念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既要有观念性,又要有艺术性,二者要统一于作品中。
观念性是指文艺作品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明确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价值。
艺术性是指文艺作品要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要通过艺术的表现力来打动人心。
文艺创作要注意把观念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艺术性。
五、文艺要具有批判视野和解放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求文艺作品具有批判视野和解放作用。
批判视野是指文艺作品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批评和揭示,通过揭露现实的弊端和不公,激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反思。
解放作用是指文艺作品要启迪人民的思想,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自觉性,有助于人们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文学艺术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文学艺术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并且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理论基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文学艺术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学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珍贵财富,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创作与鉴赏,而且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作为一种立足于社会实践和科学精神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文学艺术提供了根本的认识和创作方向。
它的科学性和普遍性使其成为文学艺术家必须要学习和遵守的原则。
其次,在文学艺术创作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强调作品要切合社会实际,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这对于文学艺术创作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至关重要。
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文学艺术鉴赏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人们能够更加科学地分析作品,把握作品的本质和深层含义,提高文学艺术鉴赏的水平和准确性。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文学艺术中的具体运用1. 以阶级斗争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以阶级斗争为题材,通过展现人民群众的斗争经历和胜利,来表达对社会进步的追求和诉求。
这样的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革命意识和斗争精神,同时也向人们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2. 艺术形象的阶级性刻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社会阶级的存在和作用,因此,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阶级性刻画成为了一种重要手法。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方法概述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方法概述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的一些研究方法的简单分析、概述,让大家了解其研究方法的本体性、基础性、永恒性,在面对许多美学、文艺学的问题时,都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体论、一般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寻求一些答案。
关键词哲学本体论;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恩格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笛卡尔通过总结自己对方法的认识,得出方法是一种用高级的认识能力—理性,是可以指导一切活动的认识论,并且是反对神秘主义、信仰主义、经验主义的。
马克思的认为的方法是辩证法、实践论、历史观,不同于笛卡尔的片面理解,认识不仅指导实践,而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指导实践的认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升华。
马克思主义的文论、美学理论的方法也不例外,它是以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相统一为原则的,侧重于审美和无功利的,且遵循马克思哲学的方法论。
可见,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含有许多重要的美学、文论方法,需要我们每个人去认真的研究和运用,来发挥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方法的巨大作用。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文论、美学呢?在之前我们较多的接触到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重要的理论以及一些实践证明的真理,而对马克思主文论、美学比较陌生。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过程中,许多人也感到困难和茫然,马克思主义文论、美学理论多夹在马克斯、恩格斯与一些作家的书信中,或者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跟随者所发表的书信和报告,并不是像其他文艺理论一样是整体、系统的理论专著。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也越来越被人们熟悉,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中的一些理论,逐渐变成人们在研究一些文本和理论的重要的方法,并在当今文学创作中非常值得借鉴。
首先,要知道文艺学、美学的研究方法,最根本的是审美哲学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由文学理论和美学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
潘天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知识点
潘天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知识点第一编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发展者的文艺思想总论1.现实主义一词可以作两种解释。
一种是狭义的作为自觉文学流派,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史上取代浪漫主义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文艺思潮和文学运动;另一种就是指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它倾向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地细腻地加以描写,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它与倾向于抒发作家主观情感和思想的浪漫主义成为文艺领域源远流长的两大创作倾向。
2.在对拉萨尔的《济金根》的评论中,马恩第一次使用“现实主义”这个概念来概括他们的文艺思想。
3.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美和美的本质、劳动创造美以及人类按美的规律建造等美学的重要命题,揭示了历史上的“美学之谜”,为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美学基础。
4.1842年恩格斯到英国考察,1844年回国路过巴黎时和马克思畅谈了十天,他们合写的《神圣家族》标志着他们的世界观和文艺观都达到了基本的一致,并开始了他们两人长达一生的革命友谊和合作,也开始了他们创立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历程。
5.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巴黎秘密》的评论,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哲学、道德伦理学说和空想社会主义。
6.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详尽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7.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第一个无产阶级的组织——正义者同盟起草的文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观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8.马克思1857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从社会存在和社会结构的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和规律,提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发展不平衡的理论,把意识形态的本质与社会物质生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启示意义。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知识点(精炼版)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知识点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2.文艺学包括五个分支: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4.文学理论史5.文学批评史。
3.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理论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5.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1.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的过程。
2.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的过程。
7.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提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1.文学活动论 2.文学反映论 3.艺术生产论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5.艺术交往论1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生活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特性是“自由自觉”。
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展示。
12.文学反映论: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运用于文学活动中,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非刻板的反映。
列宁、毛泽东等人对这一观点有充分论述。
13.艺术生产论: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有多种意义:1.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2.第二种意义是指实际的创作过程;3.第三种意义心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总:本书主要从第一种意义和第三种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
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并非孤立地存在,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
1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
在此基础上,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一、马克恩主义文论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奠基时期;第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初始建构时期;第三,从20世纪十月革命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的批判与反思时期;第四,从1968年以后开始的开放性发展时期。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1. (1844年手稿》美学的中心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感觉的彻底解放)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思想。
2.“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物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这是从劳动对象和结果一—即产品的角度提出问题的。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对象的关系。
”劳动者创造产品但并不拥有;产品是支配劳动者的异己的力量。
(2)自我异化/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劳动的本质:劳动是对象化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存行为中,表现在生存活动中。
工人的劳动不属于自己:工人的劳动是被雇佣于别人的劳动,是已经售出的劳动,因此完全是外在的东西,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3)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类本质异化人的普遍性就是自由。
人的类特征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种类本质的特点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4)人同人相异化“商品拜物教”:人明明是物的创造者,现在却倒过来被巨大的物的权力所支配。
劳动产品对工人是异己的,活动也是异己的,它属于资本家。
工人通过劳动,生产出了另一个与劳动过程毫不相干的人(即资本家),以及与这一劳动性质相对应的劳动关系(不劳动,但是占有)。
3.“对象化”原则。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体现的基本哲学原则:对象性活动。
对象性活动:马克思: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在文学活动中,人把自身的肉体的特别是精神的力量都投入其中,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力量。
4.本质力量对象化。
①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在认识了自然规律以后,在劳动者的头脑中形成内在尺度之后才进行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文学艺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文学艺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理解和分析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其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体系。
它对于社会的根本问题、社会变革的动力和目标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了阶级的分化和剥削的存在。
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受到了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注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个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表达形式,与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理解文学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方法。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是反映现实、揭示社会问题的工具。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形式,能够深入描绘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反映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注文学艺术的阶级属性。
文学艺术往往具有明显的阶级属性,它们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强调对文学艺术进行阶级分析,揭示其背后的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的作用。
最后,马克思主义倡导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应当关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服务。
文学艺术应当成为人民的精神食粮,激发人们的革命意识和创造力。
三、马克思主义与文学艺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对于文学艺术实践具有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文学艺术创作应当立足于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的利益,传递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艺术学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艺术学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艺术学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不仅在社会经济领域有广泛应用,同时也在各个学科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艺术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艺术学中的应用,为我们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本质和创作规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艺术学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复习总结。
一、辩证唯物主义在艺术学中的应用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客观和具体的认识。
在艺术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对艺术作品与社会、历史、时代背景的关系上。
艺术作品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它反映了社会的特点和人类的精神追求。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我们可以揭示艺术作品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其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在艺术学中还强调对矛盾和冲突的认识。
艺术作品中常常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如美丑矛盾、主观与客观冲突等。
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分析和理解这些矛盾和冲突,并将其转化为创作力量,达到艺术作品的高度统一性和完整性。
二、历史唯物主义在艺术学中的应用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所决定的。
在艺术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对艺术史和艺术发展的研究上。
艺术作品是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它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析和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艺术思潮以及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三、阶级斗争理论在艺术学中的应用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阶级矛盾和斗争的结果。
在艺术学中,阶级斗争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艺术的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关注上。
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和创造力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阶级和政治观念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艺与文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艺与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艺与文化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及社会主义文艺与文化的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社会主义制度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具有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特殊性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消灭剥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社会的阶级和阶级对立。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要求文艺作品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要反映现实,又要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艺与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三、社会主义文艺与文化的特点1. 具有批判性和自觉性。
社会主义文艺和文化要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揭示社会矛盾和问题,为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作用。
2. 革命性和进步性。
社会主义文艺与文化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贡献力量。
3. 多样性和创造性。
社会主义文艺和文化要尊重多元文化的存在,鼓励多样化的创作表现形式和创新思维。
4. 教育性和启迪性。
社会主义文艺与文化要以教育人民群众,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为目标,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艺与文化发展路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文艺与文化发展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艺和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建立完善的文化体制和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文艺和文化的权利。
2. 增加对文艺和文化领域的投入,提高文艺创作的质量和水平。
3. 加强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的艺术方向和审美标准。
4. 鼓励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勇于突破创新,推动文艺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5.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主义文艺和文化的正确方向。
6. 加强文艺和文化的国际交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艺术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艺术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它的基本原理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在文艺创作领域,马克思主义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对于深入理解和分析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艺术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是人民的精神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产物。
文学艺术对于传递思想、展现社会冲突与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学艺术要服务于人民、反映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历史进程,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概念1. 社会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受到社会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社会基础包括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它们对于文艺的创作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 实践性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着重强调文学艺术与实践的联系,文学艺术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和斗争经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艺创作的发展和演变是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 人民性与大众性: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学艺术是为了人民群众创作的,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要具备普通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特点。
三、实践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特点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实践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特点。
实践是文艺创作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只有深入实践,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才能真正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要求,要求文学艺术不断追求新的形式和内容,推动文艺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对当代文艺创作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对当代文艺创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首先,应该坚持立足于人民、反映人民内心世界和社会真实;其次,要追求艺术的创新,寻求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第三,要注重实践、关注社会状况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通过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可以引导当代文艺创作者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文化形态的发展变 化,提出了阶级斗争和革命的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文化价值论
要点一
文化价值论的概念
文化价值论是研究文化的价值判断和 评价标准的学科。
要点二
文化价值的分类
文化价值可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两类,其中内在价值指文化本身所具 有的价值,如艺术的美学价值、科学 的真理性等,外在价值指文化对社会 和人类发展的贡献,如文化的经济价 值、政治价值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无产阶级文艺应该担负起唤醒工人阶级觉悟、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使命,传播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
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批判和继承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对现实逃避或美化,指出它们无 法揭示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无法真正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02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文艺现象和问题,揭示 文艺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03
历史唯物主义还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提供了社会历史的视角,将文艺现象置于 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探究其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相互关系 。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 文艺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继承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应该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中汲取有益的营养,继承 它们对艺术真实性和表现人民情感的价值,同时要摒弃它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
06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 发展前景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提出了新的 挑战和机遇,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需 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和完善。
文艺理论复习要点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一、基本概念:1.生活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人的生活活动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是从生命活动的意义上而言的;从其内在构成上言之,生活活动是以人们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文学本体论:是美国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塞姆所创造的一个文学理论术语。
这一术语意在说明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而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思路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实质上,这种文学本体论是一种作品本体论。
3.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而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
4.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5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是指作者与读者在文学活动的文本中所达成的潜在对话。
即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时,都已经替自己设定了具体的阅读对象,也就是潜在的读者或者可能的读者,可见从创作一开始,作者与读者就处于对话状态。
6.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原理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复习。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艺理论体系,对于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认为,文艺是社会的产物,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文艺作品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创作的,反映着社会的现实和思想观念。
因此,文艺必须与社会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相联系。
同时,文艺也对社会具有积极的反作用力,可以引导和塑造社会意识形态,推动社会变革。
二、文艺与群众的密切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文艺的创作和表现应当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和思想相结合,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文艺创作必须深入群众、为群众服务,以群众为中心,反映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情感体验。
只有这样,文艺才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三、文艺与现实的关联性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认为,文艺作品应当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
文艺应当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以此来批判和改造社会的现实状况。
同时,文艺也应当反映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崇高追求,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和目标提供理论和精神支持。
四、文艺与创造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认为,文艺创作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活动。
文艺家应当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创作出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杰出作品。
文艺创作既要尊重艺术创造的规律,又要坚持充分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导向。
五、文艺与审美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认为,文艺作品不仅要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还要具备审美的艺术性。
作为人民的精神食粮,文艺作品应当追求高尚的艺术形式和审美境界,具有美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通过对美的追求,文艺作品能够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激发社会主义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文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文艺与群众的密切关系、文艺与现实的关联性、文艺与创造性的关系以及文艺与审美的关系。
马列文论选读知识点
马列文论复习题纲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立一、奠基之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二、艺术的定位:意识形态。
三、艺术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点一、《手稿》美学思想1.“劳动创建了美”。
2.美感的生理基础和审美的本质问题3.美感的本质。
4.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
二、艺术定位:意识形态。
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将艺术定位于社会结构的意识形态之中。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浩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需时刻把下面两种区分开来:一种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神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2.明确提出社会三大结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明确提出社会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文艺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2)把艺术视为一种不同于理论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三、艺术规律1.“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规律”。
2.“世界文学”。
3.“资本主义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诗歌相敌对”。
4.悲剧和喜剧理论。
5.文学艺术的社会职能。
6.艺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点1.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文论原则。
2.剧烈的阶级性与实践性。
其次节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俄苏的发展演化一、列宁文论思想1.党的出版物的原则.2.两种文化论.3.反映论美学.二、普列汉诺夫文论思想1劳动说。
2.艺术形象的特质。
3艺术与社会生活、政治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三、斯大林文论思想1作家、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民族文化与无产阶级文化的结合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四、高尔基文论思想1.劳动在文艺创建起源上的意义2.艺术形象思维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4.文学艺术创作详细问题的阐释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发展演化一、毛泽东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冲突的问题》二、周恩来1.《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2.《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3.《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4.《对在京的话剧、歌剧、儿童剧作家的讲话》三、邓小平1.《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2.《目前的形势和任务》3.《关于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谈话》第四节马克思主义文论在西方的发展演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特征:1、都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
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嘿,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马克思主义文论这回事儿。
您知道吗?马克思主义文论就像是一座蕴藏着无尽智慧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它可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文艺创作息息相关。
比如说,它强调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这就好比一面镜子,咱们的文艺作品就像是镜子里的影像,折射出社会的千姿百态。
难道不是吗?想想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哪一个不是在讲述着时代的故事,反映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再比如,马克思主义文论重视经济基础对文艺的决定作用。
这就好像是土壤和花朵的关系。
经济基础就是那肥沃的土壤,文艺就是在这土壤上绽放的花朵。
没有好的土壤,花朵能开得鲜艳吗?同样的,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文艺又怎能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还特别关注文艺的阶级性。
这就如同不同的人穿着不同风格的衣服。
不同阶级的人,通过文艺作品表达着自己的诉求和情感。
工人阶级有工人阶级的声音,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腔调。
而且啊,它还强调文艺的历史性。
这不就像河流一样吗?文艺随着时间的流淌不断变化,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文艺风貌。
您想想看,如果我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怎么能读懂那些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怎么能明白文艺作品背后隐藏的社会力量?我们在欣赏一部小说、一部电影的时候,如果能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角度去思考,是不是就能看到更多的东西?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马克思主义文论更是一盏明灯。
它能指引创作者找到正确的方向,创作出更有价值、更有深度、更能触动人心的作品。
总之,马克思主义文论是我们理解文艺、创作文艺的重要工具。
咱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让它为我们的文艺之旅照亮前行的道路!。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艺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艺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曾庆元【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年(卷),期】2002(000)004【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根基.西方当代哲学主张把情感、意志、意向、纯粹意识等作为新的哲学基础,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对此,连一些西方思想家都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艺学建构中的基础地位,但不能用之代替文艺学的方法,更不能用之代替文艺自身的规律.30年代的苏联文艺界和中国的"左联",都曾有过沉痛的教训.同时,要寻求一个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统摄,又最为切近文艺活动的"类方法"作为文艺学的逻辑起点."类方法"是低于哲学层次的方法,"类方法"之间是互补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文艺学著作中,影响较大的就有三种形态,其"类方法"分别是认识论、生产论和"掌握论".它们各有优长和局限,比较起来,"掌握论"更切近文艺活动的实际,亦远非尽善尽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总页数】3页(P9-11)【作者】曾庆元【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相关文献】1.浅谈国有企业发展中经济管理的地位与作用2.浅谈地方国有企业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定位与作用3.浅谈地方国有企业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定位与作用4.充分发挥本会作用促进全市工人运动——浅谈社团组织在政治、经济和工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5.浅谈思想政治工作在油田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发展者的文艺思想总论1.现实主义一词可以作两种解释。
一种是狭义的作为自觉文学流派,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史上取代浪漫主义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文艺思潮和文学运动;另一种就是指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它倾向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地细腻地加以描写,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它与倾向于抒发作家主观情感和思想的浪漫主义成为文艺领域源远流长的两大创作倾向。
2.在对拉萨尔的《济金根》的评论中,马恩第一次使用“现实主义”这个概念来概括他们的文艺思想。
3.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美和美的本质、劳动创造美以及人类按美的规律建造等美学的重要命题,揭示了历史上的“美学之谜”,为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美学基础。
4.1842年恩格斯到英国考察,1844年回国路过巴黎时和马克思畅谈了十天,他们合写的《神圣家族》标志着他们的世界观和文艺观都达到了基本的一致,并开始了他们两人长达一生的革命友谊和合作,也开始了他们创立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历程。
5.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巴黎秘密》的评论,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哲学、道德伦理学说和空想社会主义。
6.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详尽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7.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第一个无产阶级的组织——正义者同盟起草的文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观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8.马克思1857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从社会存在和社会结构的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和规律,提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发展不平衡的理论,把意识形态的本质与社会物质生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启示意义。
9.梅林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正宗传人,标准的现实主义的文艺批评家。
第一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两个根本转变后的理论总结和思想概括。
2.人的类的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3.异化劳动是把人类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变成了仅仅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的生存手段,把人的本质降低为动物的本质。
异化劳动是私有制下社会经济制度的普遍状态。
异化劳动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否定。
首先劳动成果对劳动者的异化,工人在劳动中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
其次是劳动行为与劳动过程对劳动者异化。
第三是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第四是工人与他的类的本质相异化。
4.人化自然的含义:人的感觉不仅有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而且其产生和发展依赖人的实践及其结果——人化的自然,人化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而人的五官感觉乃是其内在生活活动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的综合呈现,所以人化自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审美本质力量在现实中历史地生成的过程。
人的感觉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打上了人的印记的那个“自然”——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物质实践劳动中直接改造和创造的“第二自然”——才产生出来,因为“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人的一切官能和形式上直接作为社会的器官而存在的器官”,都是在对象化自然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也就是说主体的审美感觉和审美能力是长期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是在全部人类不断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与丰富起来的。
第二章恩格斯、马克思《神圣家族》1.1884年10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出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上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和家庭的变迁史。
第三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第二部重要的著作。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和人类认识史上的巨大飞跃。
2.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含义: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如果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那它也必定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
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反映,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此外,构成统治阶级的每个个人也都具有意识,他们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也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
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统治阶级内部同样存在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一部分人作为该阶的思想家而存在,另一些人则对这些思想或幻想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
这种分工可能造成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间的对立和敌视,但是一旦发生任何实际冲突,当阶级本身受到威胁时,这种敌视便会自行消失。
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也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点。
5.意识形态的含义:首先,从性质上来看。
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其作用在于协调和克服一定经济基础内部的矛盾,进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一定的意识形态总是一定社会生活和经济基础的反映,既具有一般社会意识的共性,又反映相应的经济、政治内容并能透过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表象把握历史本质和规律。
对艺术创作而言,创作主体身处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其思想意识、观念形态必然会打上时代烙印,文艺不可能完全是个人情感的产物,它总是以复杂多样的方式反映一定群体、民族、社会的意志与愿望、望、利益与追求,并以其独特的审美特性深刻揭示社会历史规律,影响社会成员的精神世界。
第二,从形成过程来看,意识形态是由专门的思想家、艺术家根据一定的精神资源和思想素材创作而成的,虽然经济基础与物质资料生产对这种创造活动起着最根本的推动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是经济关系的“分泌物”,事实上,意识形态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第三,从自身发展来看,意识形态根源于经济基础,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发展规律。
任何时代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道德、宗教、艺术都在继承从前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经历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属于自身的特质与规律。
第五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序言1.人类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根据他的对象不同而有所区别。
即包括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哲学的和实践-精神的。
第七章恩格斯有关现实主义问题的书信1.怎样理解文艺的艺术性:一是在文艺通过感性形象反映生活这一方面提出要求,即文艺反映生活时,应当是形象的,色彩鲜明的,栩栩如生的,文艺作品如此反映生活,才有艺术性。
文艺反映生活的形象性、鲜明性、感人性,应该是艺术性的基本要求。
二是根据作家艺术家可以而且必须在创作过程中发挥能动作用这一特点方面提出要求,即把作家和作品有无独创性、独创性的大小视为艺术性高低的又一标志。
凡是表现了艺术独创性的作品,它们的艺术性也总是高的和比较高的。
三是从作家艺术家在进行文艺创作时必须凭借一定的艺术物质材料这一特点提出要求,认为作家艺术家在处理和运用艺术物质材料时的成败得失,是有关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否和能否艺术地处理和运用艺术物质材料,达到高度的艺术技巧,是衡量文艺作品艺术性的又一重要方面。
四是从文艺作品必然会对读者或观众、听众的思想感情发生影响这一特点上提出要求,认为文艺作品应该使人在感情上受激动、在美感上给人以享受。
可以这样认为,文艺作品是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能否给人以美感享受,这是衡量它的艺术性高低的又一重要标志。
2.文艺的倾向性、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相互关系:第一,倾向性在文艺作品中并不是一个可以离开了作品的真实性、艺术性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要在文艺作品中分离出一个单独的倾向性来是不可能的。
第二,真实性既是倾向性的基础,也是艺术性的生命。
离开了真实性,也就谈不上什么倾向性和艺术性。
第三,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是较大的思想深度、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和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相统一的。
主要人物既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又是有独特的性格的。
也就是说,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是真实性、倾向性、艺术性相统一的作品。
3.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典型的问题,他们把典型看作是现实主义的一条重要的原则。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关于“典型”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的人。
第二,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当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从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相统一的角度,对现实主义的典型创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典型环境是全局和局部、普遍和特殊、本质和现象的有机整体,它以独特的具体环境的描写,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关系的总情形。
(2)典型环境将现实关系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有机统一起来,真实地再现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3)典型环境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它要求以独特的地方色彩、自然风光反映出一定时期不同民族生活的特色。
第八章梅林《艺术和无产阶级》1.《艺术和无产阶级》在梅林的文艺论著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
此文发表于1896年,是针对1896年10月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哥达党代表大会上所展开的一场关于自然主义文学的辩论而写的。
2.从《艺术和无产阶级》一文中,我们便可以大致地了解梅林的文艺思想。
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和战友,他在阐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可以说是第二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代表人物。
第九章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1.《没有地址的信》写于1899—1900年间,是普列汉诺夫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分析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的早期著作之一。
在这些信中,普列汉诺夫分析了原始民族的艺术,他的出发点是:在这些艺术中,最明显和直接地表明了物质生活条件对于意识形态的影响。
在信件中,普列汉诺夫借助对人类学中各种史料的分析,从对托尔斯泰的艺术定义进行辨析开始,逐步讨论了美感的起源、劳动与游戏的关系以及原始社会的艺术形态等等问题。
在普列汉诺夫看来,原始社会的艺术中,最为直观地反映了生产技术和生活方法对于艺术的影响,借助对原始民族的艺术详细的分析,可以更为清晰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在艺术领域的方法论意义,并且由此开始,可以奠定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坚实基础。
2.19世纪末,普列汉诺夫作为俄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艺术起源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从不同方面阐述了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