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之二OP19-2
勋伯格《钢琴小品三首》Op.11.No.2作曲技法探析
从第5小节开始,旋律声部形成了以两小节为一组的音组进行旋律的推动,在第9小节第一个和弦(b E-G-B-D)似乎将乐段推向了高潮。
同样,在乐句中出现的动机材料依然是之前两组动机材料的变形和发展。
在第9小节后四拍到第10小节前八拍和第10小节后四拍到第11小节前八拍出现的两次推进,也是两个核心动机的变形模进再现。
最后,第11-12小节出现的(C-#C-D-#D-E-F-#F-G-#G-A-b B-B),首次将十二个半音汇集在一起,代表核心动机发展的最终形态。
最后,作曲家使用持续不断的三度音程为旋律声部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也满足了全曲的统一性。
(二)偏爱大三度、小七度在传统的创作思维中大三度和小七度都属于不协和的音程,在遇到不协和音程的时候传统创作方式是将不协和音解决到协和音程。
但是在无调性音乐创作的具体运用手法上,勋伯格偏爱大三度和小七度进行。
勋伯格运用这样的写作方式,主要目的是增加旋律的色彩感。
曲子开头右手部分一直以小三度F—D来回摆动的方式继续到第四小节第四拍出现b B—E增四度,第六拍并没有解决这个不协和音程,反而在此基础上出现的G—b E小六度(大三度的转位),在这里色彩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紧接着在第五小节中出现了一个b E-b D大二度(小七度的转位)低声部回到了之前的固定音型,给听众带来音色上的变化。
在24小节中左手的低音声部每两个音分为一组可以发现#F—E、D—C、A—G、F-b E、b D-b C(小七度)和#A—#F—#C—A(大三度)E—C—G—b E—b C(大三度);右手的高音旋律F—A-#F(大三度加小三度)中间的声部以大小二度的方式级进下行,这一句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勋伯格大三度和小七度的运用。
(三)主题性旋律创作手法除上述特征外,从旋律的表现形态看,又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主题性旋律(具有清晰的音程动机运作,并且有明显的主题材料),另一种是无主题性旋律(无明显的音程动机,无主题材料)。
浅析勋伯格十二音平均作曲技法
浅析勋伯格十二音平均作曲技法作者:胡超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10期摘要:十二音作曲技法是勋伯格音乐创作最为成熟的时期。
一方面,十二音作曲技法对于传统作曲技法的进一步革新,弥补了传统音乐体系僵化的因素;另一方面,它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而《钢琴小品六首》确实勋伯格成熟阶段前的探索期,又称为“无调性”时期(晚期浪漫主义向十二音作曲技发的过渡时期),本文就勋伯格十二音作曲技法中平均作曲在《钢琴小品六首》中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探讨,希望能为音乐工作者在相关音乐的理解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勋伯格;十二音平均作曲技法;钢琴小品六首艺术的齿轮从未停止过转动,钢琴音乐的创作归根究底也是一个“破”与“立”的状态。
何为“破”,新型创作手法的无调性音乐《钢琴小品六首》是破,打破固有思维;何为“立”,以自身创作经验为基础,对前人之道进行总结归纳,而建立十二音体系的立,成立完备理论立体。
勋伯格的“不破不立”对二十世纪音乐发展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
一、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与十二音平均作曲技法的创作背景及联系艺术的本质应该是忠于现实,还原现实。
二十世纪初期,整个社会处于一个重大变革阶段,文化领域浮浮沉沉陷入困境,这影响着人们对艺术审美及创作的深层次“开拓”。
勋伯格试图站在对立面不断审视现实,一次次用音乐进行尝试与探索,表达真正鲜活的自我。
而《钢琴小品六首》恰恰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创作走向极端后的一个必然产物[1]。
《钢琴小品六首》的无调性实质是表现主义,不同音符之间的结合区别于传统音乐的固定模式(以某个音为中心点),和弦之间在感觉上宽泛了集合。
勋伯格在社会层面的压力(欧洲经济危机,世界大战)下,通过《钢琴小品六首》的自由无调性音乐释放恐慌和抵触情绪,因为“一件艺术品,只有当他把作者内心激荡的情感传递给观众的时候,他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才能由此激情内心情感的激荡”。
这样的情感色彩前所未有,带有一些晦涩的绝对性,也由此,成为十二音作曲技法体系建立的先决条件。
音乐细胞的构成形态——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的动机分析为例
musical skill 音乐技术音乐细胞的构成形态——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的动机分析为例李卓越(武汉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摘要】传统曲式分析中对音高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和声以及材料上,而在无调性音乐中,伴随着调性的缺失,音高与调性分析被逐渐忽略,分析者更多的将观察点集中在节奏、织体等形态研究上。
音高体系无论在调性音乐作品还是无调性音乐作品的进行发展过程中是具有强大逻辑性的。
本人将集中对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的音高体系进行分析,并尝试进一步使用两种理论分析方法相结合,以试图发现在非调性音乐中更深层的逻辑网络。
【关键词】勋伯格;集合理论;转换理论【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于1908年开始进入自由无调性创作时期,例如《三首钢琴曲》Op.11、《五首管弦乐曲》Op.16、独幕独角歌剧《期望》Op.17以及《钢琴小品六首》Op.19等作品均从多个维度对无调性音乐创作进行了探索与尝试,逐步形成了勋伯格个性化的音乐创作风格。
本文选取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中第一首与第六首为研究讨论对象。
其一,作品使用了“微型化”的创作技法,篇幅不大,更利于对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作品进行初步接触;其二,作品使用“无主题”风格来淡化主题作用,与传统调性音乐中动机贯穿的主题写法有较大区别,需要使用新的分析视角进行观察;其三,作品作为摆脱古典传统音乐,更为接近无调性的跨时代意义的作品,具有一定研究意义。
笔者认为自由无调性音乐并非是“松散”的,没有或缺乏结构力的,而是相较于传统调性音乐而言,这些表象的、易见的因素被隐藏起来。
尤其在该作品中,结构规模小,材料上的处理十分细腻。
例如在彭志敏先生所说“ Op.19的情况表明,勋伯格似乎要在无调性的环境下,去掉一切不必要因素,专一地探索无调性及其组织法和结构力方面的问题。
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音乐思维——《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二分析
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音乐思维
— —
《 钢琴小品六 ̄l l o P . 1 9 之二分析
口 皮 坚
勋伯格是 2 0世纪新音乐 的开创者和奠皋人 ,他不停地 存思考音 乐 创 作新方法 ,音 乐构架 的新方式 ,孜孜不倦地 追求 音乐 创作新 思维 , 深深影响着战后 儿代作 曲家乃至今天 的音乐探索者 。勋伯格不 是第一 一 个 提 出音乐 创 作 新思 维构 想 的人 ,但 他 确 实 是 将 新 音乐 创作 思 维 实 现 , 集合各家音 高构架创新方法 ,并 自成体系 的第一人 。今天我们再 同过
的 高潮 在此 产 生 。
再次是第鼍乐句 ,7 - 9 小节。这 3 个小节几乎回复再现 了音乐开始 之初 的乏度双音持续音型 ,双手交替弹奏 ,呼应第一乐句 的双手交融 。 左右手声部将本应左手单独演奏 的三度音 型分拆 到两 只手 弹奏大三度 关 系不 断 复 制 下 行 ,反 复 强 调 ,给 人 留下 深 刻 印象 。全 曲形 成 了一 个 i部性 的 曲式 结 构 。
4 / 音乐 教育与 包[  ̄ / 2 o / 7 . 2
代作 曲家 的创作 利器 ,以其覆盖最 全的音 高范围 ,完整 的音域 ,多音 色的模仿功能 ,就此成为勋伯格 十二音序列音乐创作思维的重要载体 与开路先锋 。 《 钢琴小 品六首》 O P . 1 9 之二总计 9 个 小节 ,标志着勋伯格告别后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的音乐分析
注释: [1]袁利军.勋伯格早期无调性音乐创作分析——兼论其 受勃拉姆斯的影响.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9(5). [2]冯璐璐.勋伯格自由无调性音乐的作曲技法与创作特 点分析——以<钢琴小品六首>作品op.19为例.西安音乐学 院硕士论文,2011(5).
参考文献 [1]王中余.阿伦福特音级集合理论研究[D].上海音乐学 院博士论文,2008. [2]袁利军.勋伯格早期无调性音乐创作分析[D].上海音 乐学院,2009. [3]明虹.论威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Op.6之六中所蕴 含的“结构对位”[J].黄钟,2010(2):34-43. [4]冯璐璐.勋伯格自由无调性音乐的作曲技法与创作特 点分析——以《钢琴小品六首》作品Op19为例[D].西安音 乐学院,2011. [5]李如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的图表分 析》齐鲁艺苑,2008(2). [6]张尧.新音乐中的传统继承性——试析勋伯格《钢琴 小品六首》[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79(4):35-36. [7]冶鸿德.自由无调性作品的创作观念与结构途径——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的技法分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7(4):54-62. [8]胡超.浅析勋伯格十二音平均作曲技法——《钢琴小 品六首》[J].黄河之声,2017(10):67. [9]陈俪月.浅析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及《钢 琴曲五首》(op.23)的织体特点[J].乐府新声,2009(1):197-203. [10]刘舒.论一致性原则在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 (Op.19)中的体现[D].中央音乐学院,2010. [ 1 1 ] 刘 文 平 . 告 别 调 性 —— 勋 伯 格 《 钢 琴 小 品 六 首 》 op19分析札记[J].音乐探索,2004(1).
勋伯格五首钢琴曲
勋伯格五首钢琴曲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是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他既是作曲家,也是音乐理论家。
他的五首钢琴曲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与贡献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为您介绍勋伯格的五首钢琴曲,并探讨他所代表的音乐变革与创新。
首先是勋伯格的第一首钢琴曲《钢琴小品》。
这是他年轻时期创作的作品,曲风清新活泼,作曲家通过旋律的连续性与和声的独创性,展现了他对音乐结构的颠覆性思考。
这首曲子节奏明快,给人一种欢快愉悦的感觉,同时也给了人们对他后续作品的期待。
接下来是《六首小品曲》,勋伯格在这里采用了自由调式与和音,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主题发展和调性的约束。
他通过琴键上的随机选择,使每一个演奏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体验。
这种音乐形式的创新,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示,它揭示了音乐自由的路径,打破了传统音乐的条条框框。
第三首曲子是《练习曲,Op.11》。
勋伯格在这里对和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他以和声的连贯性与穿插性为基础,使钢琴音乐在声音与音调的变化中展现了新的魅力。
这首曲子不仅具有教学意义,也给人们展示了勋伯格复杂的创作思维与对音乐形式的探索。
第四首曲子是《三首小品曲,Op.11》。
这些小品曲的调性、节奏和旋律都非常复杂,显示了勋伯格对实验性音乐的热衷。
他同时在这里结合了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与德布西(ClaudeDebussy)的影响,创造了一种逐渐转变的音乐风格,将听众引向新的音乐世界。
最后是勋伯格的《变奏曲,Op.31》。
这是他最具象征性的作品之一,体现了他对音乐创新技巧的追求。
这首曲子以古典音乐形式为基础,通过变奏的方式表达了作曲家对主题的多次变化与转变。
勋伯格的音乐语言不仅在和声与旋律上表现出无限的可能性,同时还将自由与结构相结合,成为一首充满挑战性的作品。
总的来说,勋伯格五首钢琴曲展现了他对传统音乐形式的重新定义与突破。
他通过音乐创作的实验与创新,引领了20世纪音乐的变革。
论赏析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之二OP19-2(一)
论赏析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之二OP19-2(一)论文关键词勋伯格无调性《钢琴小品六首》表现主义论文摘要通过分析勋伯格自由无调性时期的作品一《钢琴小品六首》之二(OP19-2)中的节奏型、段落分析、旋律特点及创作的理性化等,从而更加本质地理解勋伯格及其作品,拓宽新音乐创作的思路。
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2创作于1911年,是勋伯格短小精炼作品的范例,同时也是他早期自由无调性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整部作品共包括6首小曲,每一首都在创作上体现着自己的特色。
其中的第二首以固定音型呈示的大三度音程G—B为结构核心,以它的反复出现来不断的明确一种衡定的东西,从而表达出对传统音乐中调性——G大调调性因素的确认。
然而出现在其他部分平等地位的十二个音的自由运用却深刻的拒认这种调性,不断的通过各种方法对调性因素进行模糊、淡化以致掩盖。
创造出了一种独具匠心的音乐语言来体现勋伯格深层的精神内涵——表现主义美学思想。
并为十二音体系与十二音序列作曲法的创立及20世纪无调性音乐风格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20世纪后的其他音乐风格与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勋伯格的创作经历及主要思想奥地利作曲家、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阿诺德·勋伯格(ArnoldSchoenberg,1874-1951)作为20世纪新音乐浪潮中的“第一伟人”。
其贡献不仅是打破了千百年的调性统治,并且在“打破”后重新建立了无调性音乐的新秩序——“十二音体系”。
开创了音乐的一片新天地。
二、分析《钢琴小品六首》之二OP19-21音乐分析传统音乐中的调性是结构力,现代无调性音乐则通过音程形态、序列形态、节奏形态、力度形态以及音色形态等因素来作为它的结构力《钢琴小品六首》OP19-2是勋伯格创作于1911年,属于无调性时期的作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全曲共9小节,根据节奏型变化的形态,全曲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小节)。
节奏型为左手的G—B大三度的左手固定音型持续不断的隐含着大调音乐的因素。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
摘要:
1.勋伯格的简介和音乐成就
2.勋伯格的六首钢琴小品的概述
3.六首钢琴小品的特点和音乐风格
4.六首钢琴小品中的经典之作及其表现手法
5.勋伯格钢琴小品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正文:
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奥地利作曲家,是20 世纪音乐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被认为是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十二音体系的创立者。
勋伯格的音乐作品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勋伯格的六首钢琴小品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这六首小品分别为:《梦幻曲》、《悲怆的小鸟》、《悲愁》、《华尔兹》、《夜曲》和《玛祖卡》。
这些作品以小型、精致和富有表现力为特点,充分体现了勋伯格独特的音乐风格。
六首钢琴小品中,每一首作品都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和音乐风格。
《梦幻曲》以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表现力的和声展示了勋伯格对浪漫主义音乐的继承;《悲怆的小鸟》则以独特的音乐语言表现了表现主义音乐的情感深度;《悲愁》和《夜曲》则体现了勋伯格对古典音乐传统的尊重和创新;《华尔兹》和《玛祖卡》则以舞曲形式展现了勋伯格对民间音乐的热爱。
在六首钢琴小品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梦幻曲》和《悲怆的小鸟》。
《梦幻曲》是勋伯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以富有表现力的旋律和和声展示了
勋伯格对浪漫主义音乐的独特诠释。
而《悲怆的小鸟》则以独特的音乐手法描绘了一种深沉而又哀婉的情感,堪称表现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
勋伯格的六首钢琴小品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展示了勋伯格独特的音乐风格,而且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赏析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之二OP19-2
赏析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之二OP19-2
吴云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8(000)023
【摘要】通过分析勋伯格自由无调性时期的作品--<钢琴小品六首>之二(OP19-2)中的节奏型、段落分析、旋律特点及创作的理性化等,从而更加本质地理解勋伯格
及其作品,拓宽新音乐创作的思路.
【总页数】2页(P98,111)
【作者】吴云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
【相关文献】
1.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音乐思维——《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二分析 [J], 皮坚;
2.浅析勋伯格十二音平均作曲技法r——《钢琴小品六首》 [J], 胡超
3.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的音乐分析 [J], 郭佳媛
4.音乐细胞的构成形态——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的动机分析为例[J], 李卓越
5.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 [J], 龙嘉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析勋伯格钢琴小品op19—1的音高组织形态》
《解析勋伯格钢琴小品op19—1的音高组织形态》作者:邢莹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11期【摘要】二十世纪音乐风格呈现出多风格、多流派并存的现象。
勋伯格作为二十世纪音乐的开创者,打破传统创作规则的同时采用具有创新性的作曲技法。
本文以他的《钢琴小品op19》为例进行深入剖析,旨进一步了解作曲家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思维和创作技法。
【关键词】无调性音乐;音级集合;倒影关系;潜调性【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西方音乐史上,20世纪的音乐风格发生了巨大转变。
勋伯格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自由无调性风格时期是他第二创作阶段的重要创作方式,《钢琴小品op19》全曲运用了无调性的音乐语言,是勋伯格早期音乐创作所使用的技术手法,力图摆脱调性音乐的束缚,突破传统和声的功能体系及音高结构。
本文将深入到作品结构内部分析音高材料,分析没有调性统一的情况下,音高结构是如何被具有逻辑性的控制,并且这一结构元素是如何对作品产生结构力的作用。
一、音级集合通过对作品中的音高材料进行截断取样分析发现,全曲主要由两个集合控制9-3、9-4.音程涵量分别为767763 与 766773它们的音程级仅一音之差,为最大相似性关系,这两个集合在作品中不断交替出现。
A部分的音高材料来自由两个相同的集合9-3,音响效果是完全统一的。
B部分由9-3与9-4两个集合构成,中间插入9-1音程级只有两音相同使音响上具有较强的对比性,C部分由9-3、9-4组成,音响效果相似。
D部分则使用了两个相同的集合9-4。
在第八至十二小节中,低音声部以震音的方式进行持续性演奏的三个音d-e-g音级集合为3-4,这个集合在第 1小节中以柱式和弦的形式出现,结束部分的15至17小节高声部持续的和弦也是这一集合。
由此可见集合3-4是这首乐曲的“核心细胞”在全曲中具有重要的结构作用。
二、主题动机多种形态的立体化运用勋伯格认为作品的可理解性、逻辑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因素就是动机展开。
勋伯格的发展变异概念及其有机隐喻——以《六首钢琴曲》(Op.19)之六为例
作者: 王丽君
作者机构: 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专业博士二年级,北京100031
出版物刊名: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85-9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勋伯格;发展变异;有机论;隐喻
摘要:发展变异是勋伯格作曲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作为一项作曲原则,它虽然不是勋伯格创造出来的,而是德奥自巴赫以来发展的动机写作原则之一.然而,勋伯格是最早对这种写作原则予以重视,并第一次对这种原则进行总结和命名的人.作为一个命名,这个概念不仅是勋伯格对德奥古典音乐动机写作原则的技术解释,同时也被他赋予了一种有机的美学隐喻.作者通过联系勋伯格有关这个概念和相关音乐观念的论述,同时以勋伯格的《六首钢琴曲》(Op.19)之六为实例进行分析,对勋伯格的观念和实践中的发展变异原则从技术和美学两个层面进行了剖析,认为发展变异原则一方面在技术上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动机的变化重复手法,另一方面从美学上则与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再生”而获得“成长”相类比.。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
摘要:
1.勋伯格的钢琴小品简介
2.六首钢琴小品的特点和风格
3.六首钢琴小品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手法
4.勋伯格钢琴小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正文:
勋伯格是二十世纪初著名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六首钢琴小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了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六首钢琴小品的特点是旋律优美,和声复杂,表现力强。
勋伯格在这六首小品中,运用了他独特的和声技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同时,这六首小品的曲风多样,既有深沉悠扬的抒情曲,也有活泼欢快的舞曲,充分展现了勋伯格的音乐才华。
具体来说,这六首钢琴小品分别是《晨歌》、《夜曲》、《小咏叹调》、《玛祖卡》、《布尔莱斯卡》和《波兰舞曲》。
其中,《晨歌》以清新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展现了早晨的生机和活力;《夜曲》则以深沉的旋律和缓慢的节奏,表现了夜晚的宁静和神秘;《小咏叹调》以优美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展现了勋伯格独特的音乐风格;《玛祖卡》是一首富有波兰民族风格的舞曲,旋律热情奔放,节奏鲜明;《布尔莱斯卡》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抒情曲,旋律悠扬动人,和声丰富多彩;《波兰舞曲》则是一首典型的波兰民族舞曲,旋律活泼欢快,节奏明快。
勋伯格的六首钢琴小品,不仅在音乐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钢琴音乐的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和声技巧和音乐风格,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的音乐分析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的音乐分析【摘要】勋伯格的钢琴小品Op.19 No.5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该乐曲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其音乐元素、曲式结构、情感表达、演奏技巧和演奏指导建议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我们将揭示出该乐曲的独特之处,并总结其音乐特点。
我们还会展望该乐曲在演奏与研究上的价值,为日后的演奏与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勋伯格的音乐作品,并对Op.19 No.5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勋伯格, 六首钢琴小品, Op.19 No.5, 音乐分析, 音乐元素, 曲式结构, 情感表达, 演奏技巧, 演奏指导, 音乐特点, 演奏与研究价值.1. 引言1.1 介绍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勋伯格的《六首钢琴小品》Op.19共有六首曲子,其中第五首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作品。
这首小品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而闻名。
作品中充满了勃艮第风格的特点,展现了勋伯格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技巧。
这首小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旋律构思的精妙和和声的丰富多变。
勋伯格在这首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精准把握,使得整个曲子在音乐发展和情感表达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勋伯格的《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在钢琴演奏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钢琴家们必备的经典曲目之一。
这首小品的演奏要求极高,需要钢琴家具备出色的技术功底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通过对这首小品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勋伯格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特点,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2. 正文2.1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的音乐元素分析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是一首具有独特魅力的钢琴作品,其音乐元素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在这首曲子中,勋伯格运用了丰富的和声语言和复杂的旋律结构,展现出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创作才华。
勋伯格教学设计
《颠覆传统的表现主义大师------ 勋伯格》案例一、教材分析及思考本单元的主题词是: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的新趋向。
而之前从第七单元起已经依次学习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包括民族乐派)-----印象主义等西方音乐史上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的音乐及其特点。
通过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已经给同学们勾画出了一个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综观西方音乐史,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的专业音乐就开始在人文主义的旗帜导引下,开始了从中世纪宗教音乐的统治之下开始了神性到人性的复苏,沿着这样的道路,发展到晚期浪漫派之后开始出现了个人主义的倾向,乃至后来发展到极端的个人化倾向。
表现在音乐上,就出现了形形色色,新奇怪诞的现代主义音乐,而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创立的表现主义音乐流派,他创立的十二音体系,以及后来发展形成的序列主义,从观念和技法上颠覆了传统的调性音乐体系,宣告了传统风格的瓦解。
并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现代主义流派。
二、学情分析我校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弱,因此从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音乐素养以及指向音乐的兴趣来说,可能无法和好的学校同学相提并论。
但我平时在教学一直努力的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因此,学生已初步养成较好的听赏习惯,学习态度也相对端正,这为上好这节课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从知识结构来说,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典主义时期,从体系上来说中间跳过了浪漫主义和印象派音乐。
因此,可能会影响学生理解表现主义音乐的产生的必然性。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基于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勋伯格音乐的特点,通过大量的阅读资料,听辩音响。
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欣赏,从旋律、节奏、和声、配器等因素中感受并归纳出勋伯格的音乐特点,充分感受他对传统音乐的颠覆。
2、听赏,理清西方专业音乐的发展趋势,使学生能够用在此基础上,正确的看待勋伯格的音乐及其历史地位。
3、说出表现主义音乐创作理念、方法、及其产生的现实根源。
集合材料在音乐中的结构关系
集合材料在音乐中的结构关系作者:廖轲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3期【摘要】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勋伯格打破了传统音乐的调性束缚,促进了无调性音乐的发展,他的钢琴代表作之一《钢琴小品六首》也被后人作为无调性的代表作品而广泛分析与研究。
本文就以《钢琴小品六首》op.19no.3为例,运用集合理论进行音乐材料的结构分析,从而探索出集合材料在该音乐作品中的内在结构关系,并发掘出其在如何推动音乐的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音级集合;截断;集合材料;结构关系引言奥地利作曲家、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阿诺德·勋伯格(ArnoldSchoenberg)是二十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一位音乐大师,其对当代音乐的贡献使得他在音乐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占有重要地位的传统调性音乐统治着音乐界长达几个世纪之久。
然而这一情形被勋伯格最早打破,他摆脱了传统调性音乐的束缚并开启了无调性音乐时期,后来经过不断了探索,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十二音序列音乐写作的模式,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
然而从调性音乐剑无调性音乐的发展,这个改变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巾,勋伯格不断的打破传统音乐的理论束缚,不仪在和声上还是在曲式结构等方面,可以说勋伯格完全是在颠覆传统音乐的理论理念。
但经过不断的摸索,勋伯格最终找到r适合自己的一套音乐体系,他的努力也成功的使他在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音乐理论的发展做出r巨大的贡献。
《钢琴小品六首》op.19则是勋伯格的代表作品之一,而本文分析的是其中第二首,分析的方法采用的是音级集合理论,运用这一理论可以发掘音乐内在的结构关系,从而更为客观的分析出音乐的材料运用和音乐的整体与细微之问的联系。
集合理论作为现代音乐的一种分析手段,最早由美国理论家弥尔顿·巴比特(Milton Bahhitt)提出,在二十世纪初开始形成,经过艾伦·福特(Allen Forte)的总结发展,渐渐成为了一套较为全面的理论体系,不过集合理论的发展远未停止,许多音乐理论家不断探索和研究,丰富着集合理论体系。
音级集合在作品对比材料中的意义——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No.6为例
、
向前进的动力。
勋 伯格 ‘ 琴 小 品 六 首 》之 六 ( p1 . oe 钢 o .9N l
关键 词:集合 关系;最小相似性 ;对比材料 ;对比关 系
引言
奥地 利作 曲家 、理 论 家和音 乐 教育 家 阿诺 德 .勋伯 格 可谓 是 2世 纪西 方现 代音 乐最 耀 眼的 明星 ,不 仅 是2世 纪 新音 乐 的开 路 O 0 先锋 ,还 是世 界音 乐 史上 最具 有影 响 力的 作 曲家之 ~ 。调性 音 乐 统治 了几个 世 纪之 久 ,在勋 伯格 的手上 被 正式打 破 , “ 无调 性 ” 作 品的 出现让 音 乐界发 生 了翻 天覆 地 的变化 。不仅 如此 ,这 位 多 才 多 艺、敢 于 大胆 尝试 的作 曲家 还创 立 了2 世 纪最 重要 的作 曲技 O 法一 十二 音技 法 ,这种 技法 直到 2 世纪 的今 天仍 占据 着 重要 的地 1 位 。从调性 到无 调 性 ,勋伯 格绝 不 是一 步到 位 ,在这 个 漫长 的路 上 , 他作 了各 种各 样 的尝试 , 调性 音乐 以功 能和 声 作为 结构 力 , 那 么调 性打 破后 ,依 靠 何种 方式 作 为作 品 的结构 力 ?勋伯 格 并没 有 马上 找到 一个 稳定 的技术 基础 作 为支 撑 。在十 二音 序列 技 法成 形 之前 ,他 广泛 地使 用 一种 与传 统作 曲技 法 截然 不 同 ,直 接 以摆 脱 调性 为 目的 的技术 一 自由无 调性 。 …10 年 到 11 年 ,是 勋伯 98 91 格 自由无 调性 时期 的开 始 ,其 中 《 琴 小 品六 首 》0 . 9 这个 钢 p1是 时期 的代 表 作 ,作为 整套 小 品的 最后 一首 ( o6 N . ),此 曲既 没有 旋 律 曲调 ,也没 有律 动音 型 ,更 不像 是一 首 专 门供 “ 钢琴 ”演奏 的小 品。 对于 这 首作 品 的研 究 ,大 多分析 者 都着 重 于分 析作 品 起 统一 作用 的音 级集 合 ,统 一关 系在 作 品 中固然 重要 ,对 比关系 也不 甘示 弱 ,集 合分 析 的 目的 ,是为 了说 明集 合 与集 合之 间 的关 系 ,彼此 无 关联 ,则 视 为音 乐作 品 的对 比材料 ,因为 有对 比的材
泛调性音乐的分析策略
关键 词 : 泛 调 性 音 乐 :调 性 因素 :主 音 流 动 :线 性 分 析
一 、 泛 调 性音 乐 的主要 特 征
泛调性音 乐是一种 “与 调性音 乐有着 明显界限、但 又未达到彻底无调性 ”的风格状态 ,尤其是作为高级阶段的 自由无调 性音乐 ,一方 面总 是以大量 “非调性 ”的音高语 言努力挣脱传 统音高组织方式 ,而另一方面又无 法完 全避 免那 些残留的、零 星 的调性 痕迹 。这种不稳定 的矛盾状态反 映出泛调 性音乐在音高结构上 的 “多义性 ”,也因此决定它在分析视角与方法上 “多 元性 ”与在分析结 果上 的 “多解 性”。
二 、泛调性音乐的实例分析
为进 一步 阐明采用 不同角度 和方法所能带来的分析效能 ,本文选 取了勋伯 格 《六首钢琴小 品》(Op.19)中最简约的第二 首作 为对 象,将从 调性因素的观 察、主音流动的局部现象观察入手 ,并结 合声 部线 索的梳理 ,采用线性分析方法对作 品的整 体音 高结构进 行分层 透视,其结果将为泛调性音乐的分析提供 一种新 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
勋伯格《五首管弦乐小品》(Op.16 No.2)结构思维研究
勋伯格《五首管弦乐小品》(Op.16 No.2)结构思维研究作者:***来源:《音乐探索》2018年第02期摘要:通過运用现代音乐分析思维对勋伯格《五首管弦乐小品》之二中的音级运动进行初步探究。
作曲家创作该作品时,在音乐的“呈示——发展——再现”运动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精密的复调思维逻辑,使整个乐章始终贯穿“单声陈述、多声思维”“多声思维、多重结构”的创作原则,从而展示出一个不同音乐事件复杂、多元的综合发展过程。
关键词:勋伯格;《五首管弦乐小品》;音级集合;结构对位中图分类号: J61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8)02 - 0101 - 07DOI:10.15929/ki.1004 - 2172.2018.02.01420世纪的音乐发展中,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nberg,1874—1951)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作曲家。
他作为新维也纳乐派三杰之一,是自由无调性写作与十二音序列技术的领路人与探索者。
尽管勋伯格的声名如此卓著,但是,就国内音乐理论界而言,有关勋伯格作品深度分析的论文却并不多见。
有鉴于此,本文以勋伯格《五首管弦乐小品》Op.16之二为例,从作品的音乐结构、音高组织、音色思维、织体形态与节奏模式等角度出发,对作品的音乐元素和整体结构进行深广视角的分析,揭示作品“单声陈述、多声思维”以及“多声思维、多重结构”的创作原则,从而展示该作品不同音乐事件复杂、多元的综合发展过程。
一、音乐曲体结构分析本作品的曲式结构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划分路径。
1. 从主题旋律特征及音级集合的角度来看,全曲呈现出非对称三分性结构。
(1)引子部分(第1~22小节)在这个段落里,形成了一个类似于aba1的“封闭段落”。
第1~9小节为a段落,主旋律出现在独奏大提琴声部,下面的两个持续音(D~A)构成四、五度音程关系,同时暗示出两个模仿声部旋律之间的音程间距。
第10~16小节为b段落,是主题动机的展开与分裂。
简析《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之6
简析《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6本文在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理论原则及方法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勋伯格无调性音乐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钢琴小品六首》OP.19 NO.6的音乐创作思路的逻辑性进行剖析:判断作品的核心音高材料与基本集合结构,并对比分析核心音高材料与基本集合的演变与发展,讨论新材料元素的出现与核心音高材料以及基本集合之间的关系,标签:勋伯格作品19之6;音级集合理论;集合结构;主题贯穿引言《钢琴小品六首》是勋伯格自由无调性时期开始阶段的代表作,整套钢琴小品的最后一首NO.6,无论旋律曲调还是节奏律动,似乎都是“松散的”、没有逻辑的。
但勋伯格创立十二音序列技法之前,“自由无调性”是他彻底摆脱传统作曲技法的主要创作技术,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逻辑性。
本文在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理论原则及方法基础上,对勋伯格OP.19 NO.6的音乐创作思路的逻辑性进行剖析。
一、核心音高材料与基本集合结构全曲一开始出现的6-Z12是由两个三音集合构成,分别是3-7和3-9。
这两个集合在全曲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分别在第1-2小节、第3-4小节、第5小节与第9小节。
全曲共9个小节,有6个小节都在呈示这个材料。
从其分布的位置及呈示的次数来看,无疑6-Z12是全曲的核心音高材料,这也将在本文材料的演变与发展部分做出更进一步的论证。
根据这一点将全曲划为五个部分,分别为a,a1,a2,b,a3,见图一。
其中,a1,a2,a3是在a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变化,而b是与a形成对比的部分。
这一结构形式,类似于传统曲式中的“起承转合”结构。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值得推敲的现象。
勋伯格从有调性到无调性做了各种各樣的尝试,调性音乐以功能和声作为结构力,而在他的十二音技法成熟前,并没有找到一个稳定的技术基础作支撑。
我们可以大胆想象,是否在这一作品中,勋伯格采用了一种典型的曲式结构作为全曲统一的结构力。
另一方面,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整个作品的音乐织体,将其分为六个截断,分别为6-Z12,8-Z15,7-33,4-4,9-4,8-1。
后调性音乐分析中三大理论的应用比较及一些思考——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6的分析为例
后调性音乐分析中三大理论的应用比较及一些思考——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6的分析为例高畅【摘要】文章选取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之6作为本文相关论述的音乐范例.文中首先对一些著名音乐理论家应用20世纪三大经典分析理论(即申克分析理论、音级集合理论和转换理论)对该作品所作的经典分析案例进行解读,进而结合相关分析对这三大分析理论在后调性音乐分析中的分析步骤、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等方面进行简要的比较和评析,最后提出笔者一些关于后调性音乐分析的思考和设想.【期刊名称】《音乐探索》【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11页(P109-119)【关键词】后调性音乐分析;申克分析理论;音级集合理论;转换理论;勋伯格作品19之6【作者】高畅【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四川成都6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24.1在西方音乐理论界,20世纪以来相继产生的申克分析理论(Schenkerian analysis theory)、音级集合理论(pitch-class set theory)和转换理论(transformation theory)(包括常作为其分支理论来看待而实际上已经自成一体的新里曼理论neo-Riemannian theory)①无疑是20世纪最经典的、最体系化的、影响也最为广泛的三大音乐分析理论。
诚然,这三大理论是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而产生的,其中20世纪初产生于奥地利,30年代传入美国并随之风行于英语国家的申克分析理论主要是针对17~19世纪的“共性实践”的调性音乐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产生的音级集合理论则主要是针对自由无调性音乐的;20世纪80年代在北美产生的转换理论则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可以适用于任何音乐的②。
尽管这三大理论的产生根源和哲学基础不同,以及其分析原理和所分析的基本对象不同,但这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并不是完全孤立的。
与这三大理论相对应,在西方20世纪以来的音乐理论研究包括音乐分析实践中,尽管20世纪之前的调性音乐和前调性音乐仍然是其分析和研究的对象,但后调性音乐作为20世纪以来的产物无疑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分析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之二OP19-2关键词
勋伯格无调性《钢琴小品六首》表现主义
一、作者介绍及作品创作背景
奥地利作曲家、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作为20世纪新音乐浪潮中的“第一伟人”。
其贡献不仅是打破了千百年的调性统治,并且在“打破”后重新建立了无调性音乐的新秩序——“十二音体系”。
开创了音乐的一片新天地。
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2创作于1911年,是勋伯格短小精炼作品的范例,同时也是他早期自由无调性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整部作品共包括6首小曲,每一首都在创作上体现着自己的特色。
其中的第二首以固定音型呈示的大三度音程G—B为结构核心,以它的反复出现来不断的明确一种衡定的东西,从而表达出对传统音乐中调性——G大调调性因素的确认。
然而出现在其他部分平等地位的十二个音的自由运用却深刻的拒认这种调性,不断的通过各种方法对调性因素进行模糊、淡化以致掩盖。
创造出了一种独具匠心的音乐语言来体现勋伯格深层的精神内涵——表现主义美学思想。
并为十二音体系与十二音序列作曲法的创立及20世纪无调性音乐风格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20世纪后的其他音乐风格与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作品分析
(一)风格分析
无调性音乐是指音与音之间、和弦与和弦之间无调性中心,没有功能联系,缺乏调性感觉的创作手法与音乐类型。
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由19世纪后期音乐中变音体系的极度发展、调性的频繁变化、和弦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功能联系的消失等因素而逐步形成。
它的特点为无中心音或中心和弦。
无调号,无调式特性,半音阶的各音均可自由应用,尽可能不采用传统的和弦结构。
避免能产生调性作用的和声进行。
与此有关的是旋律、和声、曲式、节奏与音乐构成方法均与传统有极大的差异。
由于无调性音乐乃逐步形成,因此,调性模糊的音乐与无调性音乐之间,在感觉上常无明确的界限。
勋伯格的创作根据调性可分为三个时期。
1908年以前为调性时期。
主要受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影响,作品充满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气息,并把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半音化创作技法发展到了极限。
1908—1920年前后为无调性时期,他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无调性的音乐风格,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他的作品中,不同音高的各音之间的结合,不再像传统音乐那样。
以某个音为中心,不协和和弦也不再像传统的音乐那样。
需要“解决”到协和和弦。
勋伯格采用无调性音乐风格是同他作品中的表现主义特征相联系的。
他从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先后创作了一批无调性作品。
成为第一位放弃调性的作曲家。
如单人剧《期待》和说白歌唱《月迷的皮埃罗》等。
这些作品表现了诸如绝望、恐惧、紧张、痛苦等病态心理或情绪,音乐语言夸张、变形、怪诞。
1920年以后为十二音技法时期。
作
曲家用半音阶中的12个音,自由组成一个音列。
音列可以原形使用。
也可以逆行、倒置、倒置逆行。
这4种音列形式可移置于半音阶的任何高度,从而可形成48种样式。
音列中的各音(全部或部分)既可相继出现形成曲调,也可同时出现形成和弦,以此构成全曲的一种组织音乐材料的新方法。
(二)结构分析
传统音乐中的调性是结构力,现代无调性音乐则通过音程形态、序列形态、节奏形态、力度形态以及音色形态等因素来作为它的结构力《钢琴小品六首》OP19-2是勋伯格创作于1911年,属于无调性时期的作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全曲共9小节,根据节奏型变化的形态,全曲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小节)。
节奏型为左手的G—B大三度的左手固定音型持续不断的隐含着大调音乐的因素。
与右手音程小三度(和声音程、旋律音程)形成对比,如和声小三度音程
B-D;旋律小三度音程#F-拌D:A—C。
最后在三小节结束时C—bA的大三度进行过渡到第二种节奏型中的小三度bE—C的对比。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一部分主要是左右手大、小三度音程的对比。
第二部分(4-6小节)。
节奏型为左手的以及一小节的过渡音。
第5小节出现了不协和的非三度和弦音bG、bB、bF(小字二组、三组),以及大跳到小字组的#F-#A音程。
顺利的与第6小节过渡段的三度音程一连串大三度音程(2个)和小三度音程(2个)的层层上行。
与7-9小节的三度音程的下行级进形成对比。
结束处出现了不协和的非三度和弦音#F、#B、#D、F。
与5小节开始的不协和的非三度和弦音bG、bB、bF相呼应。
表现出这一段的不和谐性,为音乐的发展奠定了音响上的发展可能。
这个不协和的非三度和弦音还延留到第7小节。
第三部分(7-9小节)。
节奏型为右手的,左手为一连串大三度音程(3个)和小三度音程(1个)的下行级进,与右手的G—B大三度固定音型相呼应。
具体是F-A:bE—G:bD—F;C —E。
低音旋律的F、bE、bDC形成了级进下行的优美的旋律线。
从全曲看十二个音分别以不同的形态:和弦、音程、单音的形式出现,无调性,每个音都是平等的,以节奏型、三度音程等作为结构力,自由运用平等地位的十二个音,以打破传统调性体系,摆脱大小调功能运动。
在听觉上十二音序列音乐以不谐和开始,从一个不谐和的水平向另一个不谐和的水平发展。
为以后探索和试验有序无调性音乐的规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十二音作曲法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钢琴小品六首》OP19-2符合现代作曲的创作规则。
旋律具有明确方向感和高点设计,并适当运用跨小节的同音连线——柔婉、抒情些。
除了固定节奏型的旋律外,其他旋律线有明晰的路向,方向感很清楚。
如第2小节的大跳,相邻小节(第3小节)相对平稳性的三度跳进打破了第2小节处。
以避免形成单调,第5小节的大跳第8小节的大跳。
从上述高音区到低音区的大跳使乐曲具有特定风格的断裂性。
第6、7跨小节间同音连线表现出柔婉、抒情些。
三、作品意义
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
巨大而频繁的社会变迁和动乱。
社会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处于一个新的社会环境和美学观念之中,忧虑和不安是一种普遍的感觉,否定现实和探索未来成为一些艺术家的奋斗目标,那种维系了几个世纪的西方社会观念以及建立在这种观念之
上的艺术审美标准,都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逐渐失去了以往的统治地位。
勋伯格以对立的姿态审视现实,以真实的暴露表现情感,艺术的本质应该是忠实地再现现实。
用历史的眼光去观察20世纪初表现主义音乐在社会和艺术都发生剧变的时期,作曲家们用音乐来表现真实的自我,以对立的姿态审视现实,以真实的暴露表现情感。
从而为社会不幸而呼号,反映社会不幸的呼号:力求对各种作曲技巧、作曲理论所进行的探索和创新,深深地影响着后代作曲家。
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创作是浪漫主义音乐创作中的各种非理性因素空前膨胀的结果,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创作走向极端后的一个必然产物。
勋伯格自由无调性创作的精神实质是表现主义,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心理动因。
从社会角度看,体现在勋伯格自由无调性音乐中的那种超越理性的极度恐惧、激动不安以及压抑而扭曲的心灵独白和情欲释放,映射出当时欧洲深刻的经济危机、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给人造成的灾难,特别是精神灾难。
从文化角度看,上述这些非理性表现反映了当时欧洲艺术家的人文思想中理智与情感的严重失衡。
这种失衡是前所未有的,带有很强的绝对性,同时也是勋伯格开启自由无调性创作大门的内在动力。
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2只是勋伯格一生音乐创作中并不显著的一册,而No.21仅是该册中的一页。
这与他的《升华之夜》(OP.4)、《月迷皮埃罗》(OP.21)《钢琴组曲》(OP.225)、《华沙幸存者》(OP.46)等具有强悍震撼力的伟作相比,只是沧海一粟。
仅以节奏型变化、三度音程等作为结构力,以断裂性、具有明确清晰方向感的旋律,表现勋伯格深层的精神内涵——表现主义美学思想。
但正是这小小一页,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勋伯格创作思想的精髓。
因此对勋伯格的理解,更需要脱离表象。
从精神实质去感受他、学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