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36份)-苏教版26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以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

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他类诗歌。

下面就几种常见题材的诗歌鉴赏方法逐一解说。

一、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特点归纳:
()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写作技巧:
()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答题步骤:
()“读清”全诗。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兰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这首词全篇咏幽兰,其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要求找出其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可见需从整首词入手。

本首词的标题是“兰”,单独一个植物名字,这类诗歌一般要么运用象征手法,要么运用托物言志手法。

整首词都在写兰,表现了作者对隐士节操的敬仰,可以确定最突出的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

答案: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词人借花写人,以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表现自己坚贞高洁的品行,寄托自己对隐士节操的敬仰。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请简要分析其含意。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其常见提问方式有:()这句诗(词)好在哪里?()请对某句话进行简要赏析。

()某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这句诗(词)有什么含意和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答这类题,首先,应看句子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还是抒情、议论;其次,分析句子的语言特点或艺术特点,阐明表面意思,挖掘深层含意;最后,根据需要阐释其表达作用或艺术效果。

就本题来说,该句属于抒情议论句,表面意思是“刻意去闻兰花的香味是闻不到的,它香在无心处”,结合这首词运用的托物言志的手法,可以进一步分析其深层内涵,即品行高洁的人不会刻意表现自己,所以易被忽视,难被重用。

答案:“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是说兰花的幽香不可强求,刻意去闻香味是闻不到的。

比喻品行高洁的人不会刻意去表现自己,易被忽视,难被重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规
[宋]余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注] 诗人与范仲淹是好友,本诗是作者得知范仲淹被贬后所写。

()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加以概括。

答:
()这首诗是如何将咏物与抒怀结合起来的?请简要加以分析。

答: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本题的考查点是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考生在做题时既要体察物态,又要体察诗人描摹物态之妙;同时,还要明辨技巧。

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

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

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咏物诗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或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考生在鉴赏时要重点把握全诗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

具体到本诗,根据注释和诗中的“万古冤”及“忆家园”等不难概括出诗歌的情感。

从“子规”这一意象以及其叫声的凄切、哀伤可知,本诗突出一个“冤”字,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范仲淹的同情以及对范仲淹遭遇的无比愤慨。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范仲淹被贬之冤枉与落寞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意欲回乡之情。

()诗歌描写子规叫声凄切、哀伤,突出一个“冤”字,诗人借子规的啼叫声,暗示范仲淹被贬是千古奇冤。

子规的叫声是诗人悲痛心情的外化,诗人正是通过子规的叫声将咏物与抒怀很好地结合起来的。

二、送别诗鉴赏
.情感特点:
情感:宽慰。

别董大(情深意长的勉励)
高適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想像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后情境的想像、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之情。

.表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像、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鉴赏方法:
()掌握送别诗的作法。

(结构)
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①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②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③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④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诗的第二联被前人赞为“久别重逢之绝唱”,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简析。

答:
()结合全篇,简析这首诗的构思特点。

答:
解析:这是一首惜别诗。

这两道题分别属于诗论评析型和鉴赏表达技巧型题目。

对于第()小题,考生要紧紧抓住“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这一联进行分析,围绕“久别重逢之绝唱”选择角度,可以从情感角度着手,这两句诗真实贴切地表现了友人久别而意外重逢的感情变化过程,以及友谊的真诚和内心的喜悦。

对于第()小题,考生要分析该诗的结构思路,把握诗句的关系,尤其要关注起承转合的情况。

“故人江海别”,是说上次分别;“乍见翻疑梦”,是说这次相见;“相悲各问年”,是写当前两人交谈;“离杯惜共传”是写就此分别。

全诗可谓波澜起伏,曲尽其妙。

答案:()这两句诗写出了久别初见时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和神态。

久别相逢,乍见以后,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离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会的不易。

“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这首诗写乍见又别离之情,构思精巧。

开头由上次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可谓一波三折,巧妙写出了久别而意外重逢的复杂情感的变化过程。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①鸣。

[注] ①“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班马:离群之马。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三、山水田园诗鉴赏
.思想内容:
()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表现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常用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鉴赏方法:
()描写角度——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
()描写顺序——如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描写方法——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像、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
()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
()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

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题目。

北宅秘园
谢庄
夕天霁晚气,轻霞澄暮阴。

微风清幽幌,馀日照青林。

收光渐窗歇,穷园自荒深。

绿池翻素景,秋槐响寒音。

伊人傥同爱,弦酒共栖寻。

()这首诗的开头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
()“收光渐窗歇”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
解析:第()小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

考生解答该题时,首先,要找出诗句中所描绘的意象,如“夕天”“轻霞”“微风”“馀日”“青林”等,这样就可知诗中描绘了一幅秋暮图。

其次,把诗中意象组成的画面与诗歌的主旨及抒发的情感相结合,概括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如结尾句“伊人傥同爱,弦酒共栖寻”,愿与“同好”共享秋园暮景之乐,可知诗人表达的是对宅园的喜爱之情。

第()小题是炼字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考生在答题时要先找出用得最为传神的那个字,再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收光渐窗歇”,写日将沉没,夜幕降临,渐觉窗外暗了下来,一个“渐”字,不仅写出了夜幕慢慢降临的过程,也突出了诗人的观察品味之细。

答案:()诗歌开头写秋天傍晚时的景色:薄暮将临,烟霭消散,轻霞映天,空气新鲜,微风荡漾着幽雅的帘幔,太阳的余晖斜照着深秀的树林。

诗人用简练的笔触营造出一个清丽明净、高远幽深的意境。

()“渐”字最为传神。

一个“渐”字,写出了夜幕慢慢降临的动态过程,突出了诗人对宅园
暮色的专注品味,给悄然无人、荒寂深沉的宅园带来了一线生气,更增强了幽深静谧的整体气氛。

四、怀古咏史诗鉴赏
.特点归纳:后代诗人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

它常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了诗人对社会历史的感触。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解读要求:①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

②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分析鉴赏:
例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

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鉴赏方法:
①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故、人物等。

②弄清史实:对作品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典故。

③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④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所抒之情:咏史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社会历史的感悟,抒发作者的情感。

①叹朝代兴亡变化;②感慨岁月瞬息变幻;③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

()常用表现手法:①以景衬情;②由议论引发;③正反对比,侧面烘托。

.咏史角度:
()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①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②子弟今虽在,肯③为君王卷土来?
[注] 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王诗译文:经过战争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赏析点拨:王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

杜诗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认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把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

)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坟墓。

)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

)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即景抒情。

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

)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

)
()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不是感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借题发挥,借咏贾谊故事,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让他们在政治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汉文帝史称有道明君,尚且如此,其他君主自然更勿论。

李商隐把从古以来贤才不得重用的叹息与自身流落不遇的感慨,通过贾谊的典型
事例抒写出来。

前两句以欲抑先扬的手法,叙述文帝求贤,召见才能卓异的贾谊,使人以为下面必有关于国计民生大事的咨询;三四句却转而揭出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

讽刺的意味极深而出之以唱叹,尤觉情韵悠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登多景楼①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②。

小儿破贼③,势成宁问强对!
[注] 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年)春,隆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欲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放弃北伐,苟安江左。

陈亮坚决反对。

②中流誓:这里引用的是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

③小儿破贼:淝水之战时,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然无语,依旧对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运用“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的。

答: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对表现手法的鉴赏。

考生在做题时要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第()小题主要考查的是“借古喻今”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考生依据词的上片词人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来影射南宋朝廷同样是出于自私的打算而苟安于一隅等有关内容,稍加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第()小题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两个典故,可以参照注释加以概括提炼,作者通过“祖逖中流击楫”“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故事,表达了没有必要害怕强敌的坚定信念。

答案:()词的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来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同时又借六朝往事委婉批判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完全是只求苟安的“门户私计”,戳穿了“南疆北界”的欺骗性。

()两个典故:祖逖中流击楫、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作用:劝勉南宋当权者,希望他们坚定信念,利用有利形势,长驱千里,扫清河洛,尽收故土,表达了作者必胜的乐观信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

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注] 这首词是庆元六年(年),作者岁,被罢官退隐于铅山时所作。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分析。

答: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词的上片是用李广屡立战功,但官位不到九卿,而他的堂弟李蔡才能平庸,属于下等里的中等,却能封为列侯的故事,以古喻今,尖锐地揭露了南宋小朝廷的腐朽,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在表现手法上,李广与李蔡的对比明显,最后以“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这一反语作结,与词的上片相照应,揭露南宋朝廷打击抗战派的政策,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

答案:()这首词以李广自喻,指出像李广那样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却总是被排斥、迫害,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

()①对比。

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做对比,突出了李广的悲剧命运。

②反语。

词的最后,不说自己的愤慨,偏说“举力田”;在“舍我其谁”的严肃叙说中,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对南宋朝廷的尖锐嘲讽。

五、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又称为“高岑诗派”。

.特点归纳:
()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
高適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别董大
高適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归纳
①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家乡——思乡念亲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②风格——雄壮豪迈。

③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鉴赏方法
()词句分析法。

()形象分析法。

.常见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主旨归纳
().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

()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

()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