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两则
《吕氏春秋》两则
即使 难道 就 擅长 扔 原因
经过
正在
牵,拉
遽善游哉?
悖矣。
荒谬Βιβλιοθήκη 译文: 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 有人正拉着一个小孩想要把他扔 进江里去。小孩放声大哭。于是 他就问那个人这样做的原因,那 个人回答说:“这孩子的父亲擅 长游泳。” 孩子的父亲即使擅长游泳,他 的孩子难道就擅长游泳吗?用这 样的方式处理事情,也一定是荒 谬的。
• 荒唐举动 • 荒唐言论 • 反问驳斥
引婴投江 其父善游 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 亦必悖矣。
• 表明观点
寓意:
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 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 水,遽 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
掉下 急忙 刻 这 地方
渡
从
掉
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两则故事分别可以概括为 刻舟求剑 引婴投江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寓意: 情况变了,解决问题 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 化,否则就会失败。
两则寓言的共同之处? 表达方式上都是先( 叙事 ) 后( 议论 )
两则寓言都采用了( 借事说理 ) 的写作手法。
练习: 本文的体裁属于( 寓言 ), 选自(《吕氏春秋》)又名 ( ) 是(战国 )时期秦国 《吕览》 相国( )组织他的门客编写的。 吕不韦 本文对人物进行了( 动作 )和 ( 语言 )描写,每则故事都运用 了先(叙事)后(议论)
《吕氏春秋》两则
•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是战国时期秦国相国吕不韦组 织门客编写而成。其中多见寓 言故事。 • 本课的两则故事选自《吕氏春 秋·察今》 • 察今:明察当今实际情况,不 死守故法。
吕氏春秋两则
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
原因。
难道。 善于,擅长。
放声大 哭。
即使。 用。 处理。
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
就,遂。 也。 一定。荒谬。
物,亦必悖矣!
有一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 有人拉着孩子正要扔进江中。小 孩正在啼哭。经过江上的人问他 (把孩子投进江中的)原因(他) 说:“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即使父亲擅长游泳(他的)孩子 难道就擅长游泳了吗?用这种方 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启示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 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 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 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 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 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循表夜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 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 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 水已经变而益处多矣,荆人尚犹 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引婴投江、刻舟求剑和循表 夜涉的寓意是一样的,都是讽刺 那些墨守成规,,固执己见,不知 变通,拘泥固执,不懂得根据客 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事情 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 手段、方法,要随之改变,否则 会失败。
引婴投江—人 客观
法先王
刻舟求剑 —物 发展
思考:
本文作者对这二个人所抱有的态度 分别是什么?
(1) 人— 悖 — 反对
(2) 人— 惑 — 反对
文中的这两个人 都犯了一个什么错误?
就,遂。
遽
急忙,快
牵、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
经过。代词,代孩子。 正在,正要。 小孩。
欲投之于江中,婴儿啼。人问其
《吕氏春秋》简介
•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代杂取各家长处而被称为“杂 家”的代表作。 •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撰写的。吕 不韦原来是个大商人,后来当上了丞相。他广招门客,据 传有三千人来投奔他。吕不韦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讨论 ,最后写成了《吕氏春秋》。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案教案: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吕氏春秋两则》的作者吕不韦的背景和家庭。
2.理解《吕氏春秋两则》中的两则故事,分析其中的道理和寓意。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陈设和家中的陈设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思考家庭贫富的影响。
1. 了解背景:向学生介绍吕不韦的背景和家庭,包括他的父亲是个庙吏,家境贫寒但父亲很重视教育。
2. 分析故事:读故事《玉虚宠妃记》,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和道理,并解释故事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分析故事:读故事《曹刿论战》,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和道理,并解释故事中的词语和句子。
4. 学习写作:要求学生分析两则故事中的道理和寓意,并选择一个观点进行写作,写一篇小短文。
5. 课堂讨论:学生交换看法,并展示自己的作文。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观点。
6. 反思总结:教师做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小短文整理成稿,并准备好下节课的讨论。
教学资源:1.《吕氏春秋两则》课文2.字词表3.小黑板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
2.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写作水平。
3.讨论时的学生互动和思考的质量。
4.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注意事项:1.在分析故事时,要注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
2.在写作时,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3.在讨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观点,并鼓励大家进行积极的互动。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吕氏春秋两则》教案【三篇】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吕氏春秋两则》教案【三篇】【导语】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释说理、以小见大的手法。
能力目标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情感目标领悟两则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吕氏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文作铺垫。
二、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课文三、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家长依仗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强迫幼小的生命“游泳” 差点溺杀小生命,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会酿成大错。
★楚人乘船渡江,剑掉入水中,他不是马上潜水寻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记好等船停下再去寻找。
船已行驶,而剑却沉入江底,此时去找有什么用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手段不能不变,否则会失败。
2、作者(编者)对这两则事是什么态度?不认可、嘲讽、蔑视甚至批判!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
“引婴投江”,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刻舟求剑”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惑”。
3、对学生的感想及认识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41《吕氏春秋》两则》PPT课件 (1)
•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时 期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而成。其 中多见寓言故事。
• 本课的两则故事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 察今:明察当今实际情况,不死守故法。
经过
正在 牵,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 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扔
原因
婴儿啼。人问其故,曰 :“此其父善游!”
寓意:
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则寓言的共同之处?
表达方式上都是先( 后(
两则寓言都采用了( 的写作手法。
)叙事 )议论
借事)说理
本文的体裁属于( )寓,言
选自( 《吕氏春秋)》又名(
)是
(《吕览)》时期秦国相国(战国 )组织他的门客
编写的。吕不韦
本文对人物进行了(
• 荒唐举动 • 荒唐言论 • 反问驳斥 • 表明观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引婴投江 其父善游 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 亦必悖矣。
寓意:
“ 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渡
从
掉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 契其
急忙 刻
这
地方
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
)动和作
( 语言 )描写,每则故事都运用了先( )
后( )叙事
议论
两则故事分别可以概括为 ____引_婴__投__江__和______刻__舟__求剑
掉下
寻找
入水求之。
已经
像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
糊涂
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不小 心从船上掉入水中。他急忙在船帮上用刀刻上记 号,并自言自语地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 地方。”船靠岸后,他就从他刻了记号的地方跳 入水中去寻找丢失的剑。
教科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41《吕氏春秋》两则》PPT课件 (4)
2019/5/20
20
2019/5/20
6
讨论
引婴投江者 认为是什么因素决定一个人的能力? 遗传因素。 现实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如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 “有其父必有其子” 等。 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
2019/5/20
7
对我们平时处理问题有什么借鉴意义?
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还
2019/5/20
19
译文: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测量水深,
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按照测量的结果 夜里渡河,淹死者一千多人,军队惊叫发出的声 音好像房屋倒塌一样。先前测量的时候可以通过, 现在水已经变化而增多了,楚国人还按照原来测 验的结果指挥军队(强行经过),这就是他们失 败的原因。
2019/5/20
13
楚人能求得剑吗?为什么呢?
• (用原文回答)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物理学上有个定律: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 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楚人就是用静止的、片面的眼光去看问题。没有注意到事物的 变化,情况的变化。
七年级语文下册41课《吕氏春秋》两则学习参考沪教版
《〈吕氏春秋〉两则》学习参考【学习目标】1.了解“寓言”的特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这两个故事。
2.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认识要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学习提示】1.寓言故事的作用,是通过生动的人物和情节,把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
2.原文《察今》一共有三个寓言故事。
我们把三个故事联系起来,可以看出作者的目的:“引婴投江”者“悖”;“刻舟求剑”者“惑”。
【正音正字】遽jù悖bèi契qì(一)引婴投江【课文翻译】原文: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翻译: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有人正牵着一个小孩要把他扔到江里。
原文:婴儿啼。
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翻译:小孩大哭。
有人问这个原因,那人回答说:“这个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原文: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翻译: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难道他的孩子就擅长游泳吗?原文: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翻译: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一定是荒谬的。
【课文分析】这则故事,后人称之为“引婴投江”。
游泳不是先天遗传的技能。
家庭对孩子的成长确有影响,但只能为其成长创造某种可能性,最终还要看孩子自己。
而引婴投江者却不明此理,依着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主观地将这种可能视作必然,差点溺杀了小生命。
这则故事,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开酿成大错。
这就叫“因人制宜”,或“因人而异”。
【思维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词:引(拉着)任物(处理事物)遽(就,引申为一定)悖(荒谬)过(经过)方(正要)投(掷)岂……哉(难道……吗)2.写出下列各字的拼音:遽(jù)悖(bèi)3.补充下列句子的主语:①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过江者);②曰:“此其父善游。
” (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者)。
4.请你围绕本文的内容,写三百字议论性文字。
《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吕氏春秋》两则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吕氏春秋》的背景及重要性学习并理解两篇教案的结构和内容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1.2 教学内容简介《吕氏春秋》的成书背景和作者简介两篇教案的主题和内容分析两篇教案的结构和文学特色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教案内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第二章:《吕氏春秋》的成书背景及作者2.1 成书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鲁国和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介绍《吕氏春秋》的编纂目的和过程2.2 作者简介介绍吕不韦的生平事迹介绍吕不韦在政治、文化方面的贡献介绍吕不韦的文学成就和影响第三章:教案一《齐桓公论》3.1 教案内容概述概述《齐桓公论》的主题和内容分析教案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3.2 教案结构分析分析教案的篇章结构分析教案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的设计3.3 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提出针对该教案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和讨论教案的主要观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第四章:教案二《管仲论》4.1 教案内容概述概述《管仲论》的主题和内容分析教案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4.2 教案结构分析分析教案的篇章结构分析教案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的设计4.3 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提出针对该教案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和讨论教案的主要观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总结总结本章所学内容,回顾两篇教案的主题和观点强调教案中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念5.2 拓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加深对《吕氏春秋》的理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吕氏春秋》中的教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教案中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第六章:教学设计6.1 教学目标设计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
6.2 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教学的导入、新课呈现、课堂讨论、总结反馈等环节。
六年级语文课件-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吕氏春秋两则
(三)循表夜涉
涨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 益,
测量并做标记
突然
荆人弗知,循 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不 按照 测量的标记
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
像房屋倒塌一样 先前 设立标记 涉水
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
所以败也。
还是 原来的标记
译文: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 澭水测量水深,澭水突然上涨,楚国 人不知道,按照测量的结果夜里渡河, 淹死者一千多人,军队惊叫发出的声 音好像房屋倒塌一样。先前测量的时 候可以通过,现在水已经变化而增多 了,楚国人还按照原来测验的结果指 挥军队(强行经过),这就是他们失 败的原因。
《引婴投江》、 《刻舟求剑》 和《循表夜涉》的寓意是一样的, 都是讽刺那些墨守成规,固执己见, 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 取灵活对策的人。说明情况变化, 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 化,否则会失败。
理解
这则故事是带有_讽_刺__意 义的,通过_讽_刺__的手法来告
诉我们——本领的获得要靠 后天学习,而不能靠先天遗 传。可见,讽刺的手法在古 代时就有了。
你知道现实生活中有类似引婴投江的 现象或言论吗?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
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 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 荒唐举动
引婴投江
• 荒唐言论
其父善游
• 反问驳斥
其子岂遽善游哉?
• 表明观点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 随之变化,否则会酿成大错。
启示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要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
《吕氏春秋》两则引婴投江、刻舟求剑教学设计5沪教版六年级下册
《吕氏春秋》两则(引婴投江、刻舟求剑)教学设计5(沪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教学目标:通过“读—译—疑—议”的形式,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知识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重点与难点:这两则寓言故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各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道理的?口语训练:你读懂了哪则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写作训练:选择其中一则寓言故事,运用想象的方法,扩写成用现代文表述的有生动情节描写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成语“一字千金”,讲述其典故,引出《吕氏春秋》2、提问:关于《吕氏春秋》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3、小结:《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作,秦朝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撰写,结合百家,总结历史,为秦王提一个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案。
二、读:1、教材中所选的两则到底讲了什么呢?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学课文;抽读、齐读课文,并互相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译:你读懂了哪则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学生自由选择一则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教师随时纠正讲错的地方。
四、疑:1、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复习旧知,明确:寓言往往是通过形象生动的人物、情节,把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2、学生在读、译的基础上对故事内容、故事寓意等进行质疑,教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梳理。
集体交流、教师总结五、议:1、出示:“察今”篇中另一则寓言故事“循表夜涉”。
2、思考: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集体交流、教师总结3、思考:三则寓言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又是各从什么角度阐述道理的?集体交流、教师总结。
板书:“引婴投江”:对象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悖。
二八《吕氏春秋》两则
《吕氏春秋·察今 》
察今:明察当今实际情况,不死守故法。
历史意义:“世变时移,变法宜矣。”
作业布置:
1.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注释并完成两则文言 故事的翻译。(必做)
2.运用今天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解读《吕氏春 秋·察今》其三《循表夜涉期 秦国相国吕不韦。
这是他集结其门客编写而成的一 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春秋”,编年史的通称。古代 列国史记多名春秋,后来私家著述或 私人作史亦沿其名,成为“春秋”。 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 、 《吴越春秋》之类。
阅读方法:
一读,读准字音。 二读,读通故事。 三读,读懂议论。 四读,悟出道理。
沪教版(五四学制)28《吕氏春秋》两则教学设计
28 《吕氏春秋》两则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两则文言小寓言,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尽管年代久远,但故事性较强,学生基本能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的情况下大致读懂文章,所以,预设重点就在掌握和积累文中常用的实词,并在翻译课文的时候加以落实;文章叙议结合,文章主旨就在议论部分,引导学生结合关键字词来理解寓意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六(4)班总计有35名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水平可谓参差不齐,有5-6名学生基础非常不好,期中考试此部分的得分率很低,即使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此部分得分率也不高,遇到文言文学生普遍有畏难情绪。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加强文言文学法的指点,同时夯实基础,稳步前进。
二、教学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已学知识及工具书,积累文中常用实词,如:方、引、遽、任、涉及惑等,并能准确翻译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2.从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的寓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积累文中常用的实词,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说明】本文拟用诵读和直译教法,在诵读中借助注释、已学知识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通过落实重要的实词,准确地翻译出文章;同时,通过文本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两则故事寓意。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简介出处由成语“一字千金”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章出处——《吕氏春秋》。
【说明】通过学生熟悉的成语,导入到对于《吕氏春秋》的介绍,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为下文的学习做适当的铺垫。
(二)朗读全文,正音断句朗读第一则,读准字音,读好断句,能读通读顺读熟文章。
【说明】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方法之一,读准字音,主要是读准生字词、通假字及多音多义字的读音;读好断句,除了课文有标点的停顿要读好,还要读好长句子中的停顿。
(三)译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并能联系已经学过的实词,来疏通语句,并尝试准确地去翻译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说明】此环节重在指点学生如何掌握和积累重要的实词,第一要学会借助注释,其次要能充分联系已经学过的实词,最后可借助工具书,并能准确地将之运用到句子的翻译中去,从而整体感知全文。
吕氏春秋两则教学教案
吕氏春秋两则教学教案吕氏春秋两则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诸子百家及《吕氏春秋》的有关文化常识,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
2、通过对比阅读掌握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先叙事后议论的特点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其显示意义,并培养创造性扩写的能力教学重点:落实文言实词;通过对比阅读掌握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理解其显示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论语八则》,思考:《论语八则》《天时不如地利》有什么相同点?2、后世儒家给孔子和孟子的尊称分别是什么?(圣人,亚圣)3、你还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几家?能否说说他们的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荀子》——礼乐仁义道家:老子、庄子——《老子》《庄子》——自然、无为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法家:韩非——《韩非子》——严刑峻法兵家:孙膑——《孙子兵法》——战胜名家阴阳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博采众长二、介绍《吕氏春秋》1、秦国吕不韦组织门客所著。
吕不韦原来是一个大商人,后来成为了秦国的丞相。
他广招门客,据称有三千人之众。
吕不韦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讨论,最后写成了《吕氏春秋》2、《吕氏春秋》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军事、医学、文学等各方面的庞杂理论体系。
《吕氏春秋》综合诸子百家,总结历史经验,为秦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3、《吕氏春秋》行文简短精炼,直击要害,往往用小故事小寓言来揭示道理。
吕不韦在写完这本书后,将它挂在城门口,说谁能将这本书添上、去掉、删改一个字,就可以立即赏赐千金。
结果很久都没有人敢来领赏,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故事。
三、初读《引婴投江》《刻舟求剑》1、学生齐读,读出作者的态度2、自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讲了怎样的事?作者有怎样的态度?3、翻译课文四、比较阅读1、这两则故事同属于《吕氏春秋——察今》这一章节中,说说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从针对的错误情况、作者的’态度思想、文章写作结构特点、文章语言特点等方面考虑)A、针对的错误:以不变的僵化的眼光看待问题B、作者的态度:批判否定,认为人的思想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吕氏春秋两则
梳理字词
• • • • • • • • 方:正在,正要 引:牵拉 婴儿:小孩 欲:想要 啼:放声大哭 此:这 善:擅长 以:用
【译文】
•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 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 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 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 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 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启示
•
“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 段也要随之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 守旧。
梳理字词
• • • • • • • • • • • 涉:渡 自:从 坠:落 遽:急忙,快 契:用刀刻 是:这 求:寻找 已:已经 若此:像这样 惑:糊涂 刻舟求剑: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 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吕氏春秋》简介
•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代杂取各家 长处而被称为“杂家”的代表作。 •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 织门客撰写的。吕不韦原来是个大商人, 后来当上了丞相。他广招门客,据传有 三千人来投奔他。吕不韦让他们各抒己 见,相互讨论,最后写成了《吕氏春 秋》。
•
《吕氏春秋》集中了集体的智慧,杂取诸 子百家学说,大体上是利用参考了儒家的典 籍和政治思想,吸取了道家、法家、名家、 兵家的学说观点,经过综合改造,初步形成 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军 事、医学、文学等各方面内容的庞杂理论体 系。作者的用意是要综合诸子百家,总结历 史经验,为即将到来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 提供一个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案。 • 据历史记载,吕不韦在这部书写成后, 将它挂在城门口,出了悬赏告示,说谁能为 这本书找到可以添上、去掉或改换的字,立 刻赏赐千金。结果很长时间,没有人敢来领 赏。这就是“一字千金江时,剑从船上掉进 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 “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 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 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 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吕氏春秋》二则
《吕氏春秋》二则第一篇:《吕氏春秋》二则设计者:外国语中学杜梦琪教学目标:1、了解诸子百家及《吕氏春秋》的有关文化常识,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
2、通过对比阅读掌握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先叙事后议论的特点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其显示意义,并培养创造性扩写的能力教学重点:落实文言实词;通过对比阅读掌握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理解其显示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论语八则》,思考:《论语八则》《天时不如地利》有什么相同点?2、后世儒家给孔子和孟子的尊称分别是什么?(圣人,亚圣)3、你还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几家?能否说说他们的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荀子》——礼乐仁义道家:老子、庄子——《老子》《庄子》——自然、无为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法家:韩非——《韩非子》——严刑峻法兵家:孙膑——《孙子兵法》——战胜名家阴阳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博采众长二、介绍《吕氏春秋》1、秦国吕不韦组织门客所著。
吕不韦原来是一个大商人,后来成为了秦国的丞相。
他广招门客,据称有三千人之众。
吕不韦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讨论,最后写成了《吕氏春秋》2、《吕氏春秋》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军事、医学、文学等各方面的庞杂理论体系。
《吕氏春秋》综合诸子百家,总结历史经验,为秦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3、《吕氏春秋》行文简短精炼,直击要害,往往用小故事小寓言来揭示道理。
吕不韦在写完这本书后,将它挂在城门口,说谁能将这本书添上、去掉、删改一个字,就可以立即赏赐千金。
结果很久都没有人敢来领赏,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故事。
三、初读《引婴投江》《刻舟求剑》1、学生齐读,读出作者的态度2、自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讲了怎样的事?作者有怎样的态度?3、翻译课文4、四、比较阅读1、这两则故事同属于《吕氏春秋——察今》这一章节中,说说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从针对的错误情况、作者的态度思想、文章写作结构特点、文章语言特点等方面考虑)A、针对的错误:以不变的僵化的眼光看待问题B、作者的态度:批判否定,认为人的思想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小学六年级语文《吕氏春秋两则》课件【三篇】
【导语】课件设计和运⽤,⼀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等多⽅⾯的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做的得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反之,则会事与愿违,如若枯燥乏味的课件必然会使学⽣失去学习兴趣,⽽精⼼设计好⼀个课件,因势利导,就能紧扣学⽣的活动⼼理,活跃其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从⽽⼤⼤提⾼学⽣的积极性。
下⾯是整理分享的⼩学六年级语⽂《吕⽒春秋两则》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学六年级语⽂《吕⽒春秋两则》课件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积累重要的⽂⾔实词(⽅、引、善、遽、任、悖、涉、契、刻⾈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求剑”等出⾃《吕⽒春秋》的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释说理、以⼩见⼤的⼿法。
能⼒⽬标 理解两个寓⾔故事的含义,能够⽤⾃⼰的语⾔讲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的语⾔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的特点。
情感⽬标 领悟两则寓⾔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寓⾔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教学过程: ⼀、导⼊ 简介《吕⽒春秋》。
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春秋》和预习课⽂的资料。
激发学⽣学习兴趣,为进⼊新课⽂作铺垫。
⼆、⽼师范读,学⽣齐读课⽂ 三、整体感知 1、课⽂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简洁的语⾔表述出来。
★家长依仗⽼话“有其⽗必有其⼦”的逻辑,强迫幼⼩的⽣命“游泳”差点溺杀⼩⽣命,这则寓⾔告诉⼈们: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法、⼿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会酿成⼤错。
★楚⼈乘船渡江,剑掉⼊⽔中,他不是马上潜⽔寻找⽽是在船上刻好记好等船停下再去寻找。
船已⾏驶,⽽剑却沉⼊江底,此时去找有什么⽤呢?这则寓⾔告诉我们: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段不能不变,否则会失败。
2、作者(编者)对这两则事是什么态度?不认可、嘲讽、蔑视甚⾄批判! 四、精读课⽂,理解感悟 1、提⽰重点掌握的词语:⽅、引、遽、任等字的⽤法。
《吕氏春秋》两则
表明观点
讽刺那些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只是主观臆断的人。 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否 则就会失败.
荒唐举动
刻舟求剑(舟止,从其 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反问驳斥
表明观点
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 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否则就会失败。
(一)刻舟求剑
…的人
急忙,快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 落下、掉下 渡 用刀刻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 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是:这 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
从
它,代“剑” 寻找 不亦惑乎?
像
这
糊涂
也
叙述
议论
(二)引婴投江
他,代 “婴儿” …的人
寓言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 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 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 或劝诫的性质。
《吕氏春秋》两则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杂 家”的代表作,秦朝 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 撰写,结合百家,总 结历史,为秦王提一 个长治久安的治国方 案。
《吕氏春秋》 的文章都比较 短,但组织严 密,运用了许 多比喻、神话 传说和寓言故 事来说明道理, 很讲究逻辑修 辞。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
正在,正要 牵、拉 想要
经过
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
善于 原因、缘故
难道
也 这
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处理 bè i,荒谬
用
即使
就
荒唐举动
引婴投江 其父善游 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婴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
经过 正在, 正在,正要 牵,拉
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
擅长、善于 原因、缘故 原因、 擅长、
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处理 即使 qǐ,难道 , bèi,荒谬 , jù,就、遂 ,
翻译
有个人从江边经过, 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有人正拉着一 个小孩想要把他扔进江里去。小孩放声大哭。 个小孩想要把他扔进江里去。小孩放声大哭。 于是他就问那个人这样做的原因, 于是他就问那个人这样做的原因,那个人回 答说: 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答说:“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 父亲即使擅长游泳, 父亲即使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擅长游 泳吗?用这样的方式处理事情, 泳吗?用这样的方式处理事情,也必定是荒 谬的。 谬的。
寓
意
情况变了, 情况变了,解决问题 的方法、 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 否则就会失败。 化,否则就会失败。
课堂小结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而要从实际出发。 而要从实际出发。
一词多义 遽(jù) )
(1)送信的快车(马) )送信的快车( (2)急速、快 )急速、 (3)恐惧 ) (4)就,遂 )
荒唐举动 荒唐言论 反问驳斥 表明观点
引婴投江 其父善游 其子岂遽善游哉? 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 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 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二)刻舟求剑
jù,急忙,快 ,急忙,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 zhuì,落下、掉下 qì,用刀刻 ,落下、 渡 ,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 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是:这 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 糊涂 像这样寻找剑 不亦惑乎? 惑
译文: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 澭水测量水深,澭水突然上涨, 澭水测量水深,澭水突然上涨,楚国 人不知道,按照测量的结果夜里渡河, 人不知道,按照测量的结果夜里渡河, 淹死者一千多人, 淹死者一千多人,军队惊叫发出的声 音好像房屋倒塌一样。 音好像房屋倒塌一样。先前测量的时 候可以通过, 候可以通过,现在水已经变化而增多 了,楚国人还按照原来测验的结果指 挥军队(强行经过), ),这就是他们失 挥军队(强行经过),这就是他们失 败的原因。 败的原因。
《吕氏春秋》两则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 吕氏春秋》 又名《吕览》 国末期秦国相国吕不韦集结其门客 秦国相国吕不韦集结其 国末期秦国相国吕不韦集结其门客 编 而成的一部杂家 杂家( 等等) 写而成的一部杂家(儒、法、道 等等) 著作,其中多见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著作,其中多见寓言故事。《吕氏春 杂家”的代表作, 秋》是“杂家”的代表作,此文集结 合百家,总结历史,为秦王提一个长 合百家,总结历史, 治久安的治国方案。 治久安的治国方案。 本课的两则故事选自《吕氏春秋·察 本课的两则故事选自《吕氏春秋· 今》 察今——明察当今实际情况, ——明察当今实际情况 察今——明察当今实际情况,不死守 故法。 故法。
叙述
议论
翻译
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 楚国有一个坐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不小 心从船上掉入水中。 心从船上掉入水中。他急忙在船帮上用刀刻 上记号,并自言自语地说: 上记号,并自言自语地说:“这儿是我的剑 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 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他就从他刻了 记号的地方跳入水中去寻找丢失的剑。 记号的地方跳入水中去寻找丢失的剑。船已 经往前行驶了, 经往前行驶了,但是掉下去的剑并没有和船 一起前行,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一起前行,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三)循表夜涉(荆人涉澭) 循表夜涉(荆人涉澭)
荆人欲袭宋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 欲袭 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 暴益
派 不
荆人弗 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 表而夜涉 死者千有余人,
nì
突然涨水
沿着 趟水过河 先前 还 通过 现在
而坏都舍。 其先表之时可导 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 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