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合集下载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袭:乘人不备而进攻,偷袭。 表:动词,做标记。 澭水:黄河的支流。 暴:突然。 益:通“溢”,水漫出来。 弗:副词,不。 循:顺着、沿着。 涉:徒步渡水。 坏都舍:房屋倒塌。 向:从前。 导:引导。 尚犹: 还、仍然。
译文: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河里测量好水 深并做好记号。后来河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 这种情况),依然按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 淹死有一千多人,兵士们发出的惊骇之声,如同大 房子倒塌一样。先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 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而增多了, 楚国人还按照标记通过,这正是他们遭到失败的原 因啊。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代杂取各家长处 而被称为“杂家”的代表作。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 撰写的。吕不韦原来是个大商人,后来当上 了丞相。他广招门客,据传有三千人来投奔 他。吕不韦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讨论,最 后写成了《吕氏春秋》。

(一)引婴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
这 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 糊涂 不亦惑乎?
பைடு நூலகம்
叙述
议论
告诫人们情况发生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 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讽刺那些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循表夜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 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 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经过 正在,正要 牵拉
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
擅长、善于 原因、缘故
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处理
即使
qǐ,难道 bè i,荒谬

吕氏春秋【古籍精品原文】

吕氏春秋【古籍精品原文】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目录

∙孟春纪
∙仲春纪
∙季春纪
∙孟夏纪
∙仲夏纪
∙季夏纪
∙孟秋纪
∙仲秋纪
∙季秋纪
∙孟冬纪
∙仲冬纪
∙季冬纪

∙有始览
∙孝行览
∙慎大览。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原文】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

【译文】如今世间糊涂的君王,过多地设置官职,反而不利于民生,这就失去设置职官的初衷了。

【原文】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

【译文】人本来是可以长寿的,但很多人却可以无法获得长寿,那是由于外物搅乱了他的心智,因而他不能享寿长久。

外物,是用来修养身心、涵养天性的,人不应该损耗自己的生命去追求它。

【原文】富贵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

【译文】身居高位而富足有余的人,却不明白养生的道理,只会为自己招来祸患,反倒不如做个贫苦而身份低微的人。

【原文】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

【译文】凡是生命长久都是因为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反过来,使生命不顺的,正是欲望。

【原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译文】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

【原文】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译文】身居高位的人,不愿意在细小之处苛求,也不愿意玩弄小聪明。

【原文】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译文】上天覆围万物,没有偏私;大地承负万物,没有偏私;日月普照万物,没有偏私;春夏秋冬更替循环,没有偏私。

【原文】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孔子听说了祁黄羊荐人唯才的这些事,说:“祁黄羊的话说得太好了!举荐外人时不回避敌雠,举荐家人时也不回避亲子。

”祁黄羊算得上说公正无私了。

【原文】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

【译文】这就好比各种职官,不能让他们专擅独行,必须得有所制的一样。

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一、吕氏春秋
1、吕氏春秋,又称“九章算术”,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古老经典著作,原名叫“吕氏”,属于古代阴符文学分类,全书共计十章,以孝悌为主要内容,是古人以孝悌乃上乘之道的思想著作。

2、《吕氏春秋》内容主要关于有关兄弟关系、孝敬父母等诸多礼俗仪式,以及古代各种协议,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上的学问著作。

书中涉及适用性很强的品行规范,重视礼俗的养成,是战国时期改进朝代礼仪的重要书籍。

3、还有关于祭祀、宗教、神明、家族典礼、政治机构、政治关系、君臣礼仪、婚姻礼俗、军事制度等题材,在社会制度方面涵盖了非常广泛的内容。

4、《吕氏春秋》是古代礼仪学的典籍,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堪称是礼仪制度最全最早的文献,“吕氏”因其历史性和准确性而受到先秦道家思想家的推崇。

二、孝行览义赏
1、古人讲孝道,重视社会的变迁,也重视内外的关系,认为孝为上乘,所以大力宣扬孝义,并以孝为主要内容,《吕氏春秋》便是其中之一。

2、吕氏春秋书中涉及的孝义大多是客观实事性内容,对未来的孝子,
也有很多贴近实际的提示,把当时的最高道德准则和伦理应有的行动
深刻地体现了出来,是古代孝道的一部权威性著作。

3、古人认为孝行览义大为上乘,《吕氏春秋》也把孝行览义赋予了及
其重要的地位,并提出了“以修身为本,以孝为本”,以“孝”、“忠”、“义”、“礼”为“四义”主导思想,而《吕氏春秋》本身也做为孝行览义之
最高法则。

4、孝行览义,表面上看只是一概念,实际上,其内涵丰富多彩、深刻
而重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深刻地体现了古代的道德观念,为人类的精神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诗吕氏春秋翻译赏析

古诗吕氏春秋翻译赏析

古诗吕氏春秋翻译赏析《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兼儒墨,合名法”,集体编纂而成的一部书。

吕不韦,生卒不详,战国后期卫国人。

本是阳翟富商,在邯郸经商时,结识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嬴楚,他深知奇货可居,设法使嬴楚成为秦国的太子,待嬴楚登位,他亦被拜为丞相,封为文信侯,由此弃商从政。

秦始皇执政后,尊其为相国,号仲父,但不久即被免职,迁往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身为秦相国时召集门客撰写《吕氏春秋》,有很深的用意,实际上是吕不韦提出的一套施政大略,反映了吕不韦对社会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多方位体认。

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共一百六十篇,撮取儒、道、名、法、墨、兵、农、阴阳等诸家之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同时涉及天文、历法、地理、乐律、术数等等,成为一本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术著作,既有指导实践之用,又有知识教育之功,且蕴含着耐人深思的哲学意味,可谓先秦诸子百家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各种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的提取和浓缩。

而在总体思想构架上,则如汉代高诱《吕氏春秋序》所述:“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孙卿、淮南、扬雄相表里也。

”是为糅合儒、道、法、墨为骨干,但尚未形成有机贯通的整体思想体系,所以《汉书·艺文志》将之列入“杂家”类。

《吕氏春秋》写成后,相传吕不韦曾布之于咸阳门,有能增损一字者赏千金,时人无能动一字者。

当然,这或许是慑于吕不韦的权势,并非真的一字不能改易,但也说明吕不韦对《吕氏春秋》的自重和自信。

惜乎吕不韦很快失势,《吕氏春秋》当时并未大行于世,但其影响却始终不绝,汉代以后的历代统治实际上都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的互补为用,《吕氏春秋》可谓最早透露了这种统治思想结构的萌芽,对后世具有某种启迪之功。

因此,《吕氏春秋》是研究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先秦文化史的可贵资料。

《吕氏春秋》原文 译文 注释

《吕氏春秋》原文 译文 注释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经典,至今仍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它由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吕不韦所著,被视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吕氏春秋》的原文内容进行翻译,并结合注释,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部文化经典的内涵。

1.《吕氏春秋》原文《吕氏春秋》是一部总结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的文集,共分为“纪”“论”“政”“势”“形”“用”六篇,涵盖了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它的原文是古代文言文,语言优美精炼,表达清晰、深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2. 译文《吕氏春秋》的翻译工作需要深入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词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表达出原著的精神。

这部经典的译文需要忠实于原著的意思,同时又能够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水平,这是一项考验译者功力的艰巨任务。

3. 注释在阅读《吕氏春秋》时,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念。

在对待君臣关系、礼乐制度、善恶报应等方面的观点,都需要通过注释来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吕氏春秋》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产,它的原文翻译和注释工作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继续深入阐述《吕氏春秋》的相关内容和研究意义,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这部古代文化经典。

我们可以通过对《吕氏春秋》的研究和理解,探索其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可以进一步讨论《吕氏春秋》对后世学者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可以总结出对于今人的启示和价值。

4. 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吕氏春秋》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它提出了关于君臣关系、国家政治制度、官职任命、赋税等方面的观念和原则,对于后来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伦理方面,它探讨了人性、道德、善恶报应等问题,形成了独特的伦理观念,对后来的道德伦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吕氏春秋全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全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全文及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吕氏春秋全文及翻译吕氏春秋全文及翻译《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 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有63篇,八十三篇,八览者,{有始}、{孝行}、{慎大}、{先识}、{审分}、{审应}、 {离俗}、{恃君}。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 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六论者,{开春}、{慎行}、{贵直}、{不苟}、{似顺}、{士容}。杂论 各家学说。《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 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吕氏春秋》(6张)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 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 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吕氏春秋》肯定法家的重要性和变法的必要性,明确指出:“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 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 异则危。”“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事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些观点显然与 商、韩的思想有直接的。但是《吕氏春秋》对于法家“惨礉少恩”的一面,对于《韩非子》中的种种阴谋权术, 是拒斥不取的。
相对道、儒二家,《吕氏春秋》对墨家思想吸收较少。墨家的尊天、明鬼、非攻、非乐等主张,它基本摒弃 或予以驳斥。但对尚贤、兼爱之说,还是有所吸收的。《爱类》篇说:“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于王公之 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精通》篇强调:圣人“以爱利 民为心”。《圜道》篇赞赏尧、舜“以贤者为后,不肯与其子孙”,也与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 之,无能则下之”的尚贤主张相一致。《吕氏春秋》中有一篇《节葬》,吸收并改造了墨子“薄葬短丧”的思想, 主张:人死虽不为鬼,亦无知觉,但出于活着的亲人在感情上的需要,送死仍要有一定的仪节,然而“自古及今, 未有不亡之国也;无有不亡之国,是无不扬之墓也”,故此厚葬是无益的。那么社会上何以盛行厚葬之风呢?《节 葬篇》说:“今世俗:大乱之主,愈侈其葬,则……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此非慈 亲孝子之心也。”这一见解比起墨子的节葬观,更显得理智和深刻。另外,《吕氏春秋》提出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名实观,注重类比推理的正确运用,批驳诡辩的名辩思想,显然也是吸收、继承了《墨经》中的优秀思想。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上卷)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上卷)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上卷)《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孟春【原文】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1]。

其日甲乙。

其帝太皞[2]。

其神句芒[3]。

其虫鳞。

其音角。

律中太蔟[4]。

其数八。

其味酸,其臭[5]膻。

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

蛰[6]虫始振。

鱼上冰。

獭[7]祭鱼。

候雁北。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8],驾苍龙,载青旃,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

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

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庆赐遂行,无有不当。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

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吕氏春秋翻译

吕氏春秋翻译

吕氏春秋翻译《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吕氏春秋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虽不足,犹若有跖。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

人亦然。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

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不)为,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

教,大议也,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

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

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

由是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

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

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

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

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

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田骈谓齐王曰:“孟贲庶乎患术,而边境弗患;楚、魏之王,辞言不说,而境内已修备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众也。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如同齐王善于吃鸡啊,一定要吃很多鸡脚然后才对于脚有好处。

(喻学者之道众多然后优也)即使不充分,仍然如有用一样自信。

万物本来都有长处有缺点。

人也一样有长短。

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善于借用、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所以吸取借用别人(的长处)的人能拥有天下。

鄙视(看来)无能之人,厌恶(看来)无知之人,是错误的。

不鄙视(看来)无能之人,不厌恶(看来)无知之人,就对了。

即使是夏桀、商纣王仍然有可以敬畏可以借鉴的地方,更何况贤明的人呢!天底下没有纯粹白色(而无疵)的狐狸却有纯粹白色的裘皮,这是博采众狐狸的白色腋皮的缘故。

吕氏春秋原文及白话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白话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白话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为不善亦然。

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

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

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

所学有五尽。

何谓五尽? 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

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

中山、齐皆当此。

” 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

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译文:周鼎上铸有饕餮纹,有头没有身子,正在吃人而没有吞下去,祸害已危及自身,用以说明恶有恶报。

做不善的事也是这样。

白圭到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坚决谢绝,乘车离开了。

我听说有五尽。

什么叫五尽呢?。

吕氏春秋用众注释

吕氏春秋用众注释

吕氏春秋用众注释一、原文(部分)及注释“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虽不足,犹若有跖。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

人亦然。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

丑不能,恶不知,病矣。

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1. 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 善学:善于学习。

- 齐王之食鸡:这里举齐王吃鸡的例子。

- 跖(zhí):鸡爪。

数千:言其多。

- 足:满足。

此句说齐王吃鸡爪要吃很多才满足。

2. 虽不足,犹若有跖- 即使还不满足,但仍然还有鸡爪可吃。

这里是说总是还有可取之处。

3.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

人亦然- 固:本来。

事物本来都有长处和短处,人也是这样。

4.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假:借助。

善于学习的人,借助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5.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所以善于借助他人力量的人最终能拥有天下。

6.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 丑:以……为羞耻。

- 恶(wù):厌恶。

不要以自己有不能做的事为羞耻,不要厌恶自己有不知道的事。

7. 丑不能,恶不知,病矣- 如果以自己有不能做的事为羞耻,厌恶自己有不知道的事,这是有弊病的。

8. 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不把自己有不能做的事当作羞耻,不厌恶自己有不知道的事,这是很好的(品德)。

9. 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桀、纣:夏桀和商纣,都是古代的暴君。

即使桀、纣这样的人还有值得敬畏和可取之处,更何况贤能的人呢?“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不为。

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

教,大议也。

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

”1. 学士:有学识的人。

2. 辩议不可不为- 辩论、议论是不可不做的。

3. 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 苟:如果。

如果辩论、议论是可以做的,这就是一种教导。

4. 教,大议也- 教导是一种重要的议论。

5. 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 被褐(pīhè):穿着粗布衣服,这里表示地位低下。

为什么不建议读吕氏春秋

为什么不建议读吕氏春秋

为什么不建议读吕氏春秋
不建议读《吕氏春秋》是因为历代对此书都有较大的争议,因为难以定性。

其具有特殊的立场。

儒家思想向来奉行中庸之道,然《吕氏春秋》却爱憎分明,立场清晰,情感倾向一目了然,几无圆转之地。

《吕氏春秋》对时事、人物等进行了点评,褒贬不一,缺乏儒家的含蓄和隐忍。

《吕氏春秋》是X国末年(公元前XXX年前后)X国丞相XXX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XXX写成。

该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书中不但包括了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治理人世等多方面的内容,还含有许多有趣的神话传说,使一部分颇具文学意味的作品得以保存下来。

该书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

XXX在《史记》里将《吕氏春秋》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表示了他对《吕氏春秋》的重视。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年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离俗原文:一曰:世之所不足者,理义也;所有馀者,妄苟也。

民之情,贵所不足,贱所有馀,故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所不足也。

然而以理义斫削,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汤。

飞兔、要褭,古之骏马也,材犹有短。

故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舜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棬々乎后之为人也!葆力之士也。

”以舜之德为未至也,於是乎夫负妻戴,携子以入於海,去之终身不反。

舜又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於畎亩之中,而游入於尧之门。

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我羞之。

”而自投於苍林之渊。

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辞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卞随曰:“吾不知也。

”汤又因务光而谋,务光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务光曰:“吾不知也。

”汤曰:“伊尹何如?”务光曰:“强力忍诟,吾不知其他也。

”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之。

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

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诟我,吾不忍数闻也。

”乃自投於颍水而死。

汤又让於务光曰:“智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

吾子胡不位之?请相吾子。

”务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

吾闻之,非其义,不受其利;无道之世,不践其土。

况於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

”乃负石而沈于募水。

故如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者,其视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

其视贵富也,苟可得已,则必不之赖。

高节厉行,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

不漫於利,不牵於埶,而羞居浊世。

惟此四士者之节。

若夫舜、汤,则苞裹覆容,缘不得已而动,因时而为,以爱利为本,以万民为义。

吕氏春秋寓言故事

吕氏春秋寓言故事

吕氏春秋寓言故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式的传世巨著。

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故事一颜回抓饭吃孔子周游列国被困,好不容易弄到一点米让颜回煮了一起吃。

快熟时,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假装没看见。

饭熟后,颜回叫孔子吃饭。

孔子说,刚刚做梦祭祀祖先,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祖先吃。

颜回立马明白了孔子的意思,解释说,不是这样的,刚刚碳灰飘进锅里,弄脏了一点米饭,丢掉又不好,所以我自己抓来吃了。

点评: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看到的,可能只是事实的一个方面,而不一定是事实的全部。

因此,我们要多一点耐心,认真思考和调查,这样才能发现事实真相,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故事二割肉相啖齐国有两个好逞勇武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有一天两人在路上不期而遇,相约一起去喝酒。

酒过数巡后,城东的人提议弄点肉来吃,城西的人表示你我身上都有肉,哪里还用去弄肉。

于是两人便拔出刀来,你割我身上的肉吃,我割你身上的肉吃,纵然血流满地,他们还是边割边吃,直到送掉性命。

点评:可以要强,但千万别逞强。

逞强很容易害人害己!故事三穿井得一人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需要到河边打水。

因此,家里必须有个人经常出去挑水。

家里打了一口井以后,他告诉别人说:“家里打了一口井,就等于多了一个人啊。

”有人听说了就传开了:“老丁家打井挖出一个人来。

”宋国人都在传扬这件事,后来连国君也听说了。

国君派人问这户人家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解释说:“我们的意思是,凿了井以后,家里省出人手,便多了一个劳动力,并不是打井的时候挖出了一个人。

”点评:要懂得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要以讹传讹,间接途径获得的信息可能不可靠。

《吕氏春秋》原文

《吕氏春秋》原文
春秋》 134、《古乐》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5、《适音》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6、《大乐》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7、《仲夏》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8、《用众》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9、《诬徒》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0、《尊师》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1、《劝学》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2、《孟夏》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3、《圜道》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4、《论人》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5、《先己》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6、《尽数》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7、《季春》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8、《功名》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49、《当染》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50、《情欲》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51、《贵生》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52、《仲春》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53、《去私》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54、《贵公》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55、《重己》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56、《本生》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57、《孟春》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05、《长见》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06、《当务》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07、《至忠》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08、《仲冬》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09、《异用》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0、《异宝》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1、《安死》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2、《节丧》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3、《孟冬》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4、《精通》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5、《审己》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6、《知士》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7、《顺民》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8、《季秋》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19、《爱士》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0、《决胜》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1、《简选》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2、《论威》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3、《仲秋》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4、《怀宠》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5、《禁塞》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6、《振乱》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7、《荡兵》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8、《孟秋》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29、《明理》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0、《制乐》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1、《音初》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132、《音律》原文-出自《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仲秋纪》原文及翻译译文

《吕氏春秋·仲秋纪》原文及翻译译文

《吕氏春秋·仲秋纪》原文及翻译译文1、《吕氏春秋·仲秋纪》原文及翻译译文《吕氏春秋·仲秋纪》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原文:衣,人以其寒也;食,人以其饥也。

饥寒,人之大害也。

救之,义也。

人之困穷,甚如饥寒,故贤主必怜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穷也。

如此则名号显矣,国士得矣。

昔者语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

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歧山之阳。

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余恐其伤女脾胃也!”于是遍饮之而去。

处一年,□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②奋投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

野人之尝食马肉于歧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

此《诗》之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

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

阳城胥渠③处广门之官,夜款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

’”谒者入通。

董安于御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吾君骡,请即刑焉。

”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与阳城胥渠。

处无几何赵兴兵而攻狄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甲首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凡敌人之来也,以求利也。

今来而得死,且以走为利。

敌皆以走为利,则刃无与接。

故敌得生于我,则我得死于敌;敌得死于我,则我得生于敌。

夫我得生于敌,与敌得生于我,岂可不察哉?此兵之精者。

存亡死生,决于知此而已矣。

(选自《吕氏春秋·仲秋纪》,有删改)【解释】①右服:四匹马驾车,中间两匹叫左服,其中右边的叫右服。

②路石:车夫之名。

③阳城胥渠:姓阳城,名胥渠。

译文:人穿衣服,是因为寒冷;人吃东西,是因为饥饿。

饥寒交迫是人的大难。

把人从这种困境中救出,是道义。

人在穷困中比饥寒交迫更难受,所以贤能的君主一定会同情人的困厄,一定会怜悯人的窘迫。

吕氏春秋典故

吕氏春秋典故

吕氏春秋典故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国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前后。

《吕氏春秋》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

再加上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吕氏春秋》兼收儒、道、墨、名、法、兵、农、阴阳各家学说之所长,展现了先秦时期哲学、政治、法律、军事、教育、养生等多个方面的学术思想,后人认为《吕氏春秋》为“杂家”之始。

其编撰结构与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吕氏春秋》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

在文学方面,它的文章短小,质实平畅,创作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记录了许多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它保存了大量先秦诸子百家的遗佚文献,为先秦学术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后人评价为“先哲之话言,千古之佚事,赖此以传于后世”。

吕氏春秋名篇

吕氏春秋名篇

吕氏春秋名篇
《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兵书,由吕不韦编撰。

全书内容涉及兵法、政治、哲学、文化等领域,是一部整合了战争、政治、经济、文化等元素的综合性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几篇为《孙子兵法》、《孟子》、《墨子》、《韩非子》、《管子》等篇。

《孙子兵法》是《吕氏春秋》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被誉为兵书之魂。

该篇阐述了用兵的一系列原则和策略,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观点,强调了用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孟子》是一篇反映儒家思想的篇章,主要讲述了人性本善、教化改变人性、仁义和礼治等思想。

该篇提出了“仁政”、“道德治国”等重要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子》是一篇反映墨家思想的篇章,主要强调“兼爱”、“非攻”等观点,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反对战争和暴力。

《韩非子》是一篇反映法家思想的篇章,强调君主统治的权威和法律的重要性,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指出君主必须充分运用制度和法律,保障社会稳定和发展。

《管子》是一篇反映军事思想的篇章,主要讲述了战争的各种策略和战术,提出了“兵不厌诈”的观点,认为用诈术迷惑对方
是一种有效的战争策略。

这些名篇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来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名词解释吕氏春秋

名词解释吕氏春秋

名词解释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本重要兵书,作者为吕不韦。

其内容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被誉为“诸子百家之首”。

《吕氏春秋》主要分为三篇,即“本纪”、“世家”和“列传”。

其中,“本纪”主要介绍历史上的君王和重要事件,“世家”则介绍诸侯的家族和政治情况,“列传”则是对历史人物的传记。

《吕氏春秋》的主要思想是“权谋”,即以权势为上,通过谋略达到政治目的。

此书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哲学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氏春秋》两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

2、掌握、积累常用实词的用法。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3、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成诵,自主学习,学生讨论质疑。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作品,我们学过哪“几家”的作品?听过杂家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杂家的代表作《吕氏春秋》中的两则寓言,看看杂家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二)简介杂家。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撰写的。

《吕氏春秋》集中了集体的智慧,杂取诸子百家学说,大体上是利用参考了儒家的典籍和政治思想,吸取了道家、法家等各家学说的观点,初步形成了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军事、医学、文学等各方面内容的庞杂理论体系。

吕不韦编此书的用意是要综合诸子百家精华,总结历史经验,为即将到来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提供一个长治久安的治国方案。

课文中的两则寓言都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察今”
的意思明察当今实际情况,不死守故法。

(三)朗读《引婴投江》
1、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注意“过、方、引、啼、故、遽、任、悖”的词义理解。

注意“婴儿”在此处是指小孩。

2、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3、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预设:课文中“其父虽善游……亦必悖矣。

”是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通过议论表达了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预设2):作者评价“引婴渡江”的词是什么?前面叙述的事件,“悖”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引婴渡江——举动荒谬;“其父善游”——言论荒谬。

预设3)、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有调侃、嘲讽的意思,驳斥了“此其父善游”言论的荒谬。

预设4)总结本文的寓意:
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会酿成
大错。

4、议一议,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旨。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这样的现象发生呢?请同学在生活中找看。

5、背诵课文。

(四)同学朗读《刻舟求剑》。

1、合作学习:请同学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请查工具书的同学把所查的字、词自己上讲台书写到黑板上。

提醒学生注意“所”字结构的理解:“所”用在动词或介词+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的词组,相当于“……的事、物、地方”或“……的人”,指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如:“所从坠”:落下去的地方。

“所契者”:用刀刻记号的地方
2、用开火车的形式翻译全文。

要求:先读一遍原文再翻译。

一人一句,以逗号为单位。

3、朗读全文,品味语言。

预设1):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示。

明确:“惑”。

预设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明确:因为船是行驶的,而剑却仍在原地不动。

预设3)那么这个楚人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明确:楚人看事物的眼光是静止的,思维是死板的,这样的行
为和思维,便催生了这样可笑的行为。

4、小结:
根据我们对上一则寓言分析的方法,请同学概括一下这则寓意是什么?明确:情况发生了变化,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也经发生变化,否则便会失败。

5、这篇课文是成语“刻舟求剑”的出处,那么这个成语现在是什么意思?
明确: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请两位同学用这个成语造句。

5、诵读课文。

再读这一则寓言。

并尽量在课堂背诵。

(五)作业:
1、抄写原文和加点字,并翻译一遍课文。

2、完成本课《品读》课内部分练习。

第二课时:
(一)温故: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1)有过于江上者过()于()
2)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方()引()
3)人问其故故()
4)岂遽善游岂()遽()善()
5)以此任物以()任()
6)亦必悖矣亦()悖()
7)有涉江者涉()
8)遽契其舟遽()舟()
9)是吾剑之所从坠:是()坠()
10)入水求之求()
11)不亦惑乎惑()
2、翻译下列句子:
1)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2)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是吾剑之所从坠
5)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6)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默写第一则寓言的寓意。

(二)知新:
原文“察今”一共写了三个寓言故事,还有一个故事是《循表夜涉》。

请同学查词典学习这则寓言。

循表夜涉①
荆人②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③。

澭水暴益④,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⑤,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⑥。

向⑦其先表之时,可导⑧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⑨败也。

注释:①选自《吕氏春秋察今》②荆人,即楚人。

荆,楚国的别称。

③先表澭水:先在澭水里设立标志。

表,标志,原为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给河水的深度作标志,下文中“循表而夜涉”的“表”字是名词,标志。

④暴益:指猛涨,益,同“溢”。

⑤循表而夜涉:顺着标志夜间渡河。

循,依着,顺着。

涉,徒步渡水。

⑥军惊而坏都舍:士卒惊恐而呼叫的声音,如同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而,这里作“如”讲。

都舍,都市里的房屋。

⑦向:先前,以前。

⑧导:引导渡河,涉水。

所以:……的原因。

1、查到字词的同学来黑板上交流一下。

2、反复朗读课文
1)请一位同学范读课文
2)师生点评
3)全班朗读
3、抽几组同桌同学,一人朗读原文,一人翻译句子。

一组一句。

4、分析思考:、
1)荆人攻宋前准备工作做得怎样?
明确:是充分的。

2)可为什么荆人会被溺死?
明确:情况变了,水位上涨了,但他们还是按照未涨水前的路线过河。

3)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荆人失败的原因?
明确:循。

4)“循”代表一种怎样的思维模式?
明确:沿袭贯例。

5)有一个成语解释为:不求变革,沿袭老一套。

这个成语是什么?
明确:因循守旧。

6)请同学概括这一则寓言的寓意。

3、请同学朗读这三则寓言,思考:这三则寓言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这三则分别是从三个角度来写:
“引婴投江”是写对象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是“悖”的。

“刻舟求剑”是写地点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是“惑”的。

“循表涉江”是写时间变了,法令如果不变,是“悲”的。

4、总结:通过这三个故事,我们可以窥见到《吕氏春秋》这本书的写作特点:说理形象生动,严密全面。

本书中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希望同学们有兴趣在假期去读读这本书。

5、作业:
从课文中任选一则对故事进行扩写,发挥合理想象,适当增加一些人物的描写和环境的描写(字数不少于3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