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黄仁宇

合集下载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七篇【篇一】最近看完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从小就喜欢历史。

我印象中自己真正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上下五千年》。

那套书一共厚厚的三册,是写给小学生看到的,多是一个个的小故事。

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历史。

上学时开学发的新书,历史课本从来都是第一时间拿回家先翻完了的。

但是,断然不敢说自己懂中国的历史,事实上我真正开始对中国历史开始有点自己的理解,那都是上大学之后的事了。

即便是现在,对于中国的历史,我也只是翻过一两本书,看过些别人讲述的历史故事,而把历史当做一门学问,好好研究一下,就当这本《中国大历史》是个开头吧。

这本书很早就听过,这次翻看,没我想象的晦涩,但是有些内容确实值得多次研读。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是什么力量或者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中国?一、地理环境因素“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正如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类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生存的问题。

在物质不丰富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才有了分工合作,慢慢形成了国家。

按照作者所言,纤细黄土示意耕种,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所以中国社会形成了小块耕地的操作。

泛滥成灾的黄河,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够调度全国资源,来帮助灾民恢复生活或者是建造大型的水利设施;中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抢夺也需要国防上的集权。

游牧民族每当天气干旱气候不好的时候就偷袭中原,抢夺粮食,所以要修建长城这样的防御设施。

这一点可以通过全国的国防线与十五英寸的等雨线符合作为印证。

二、家族组织与社会秩序中国的农耕方式使人们有一种自然的家族式聚集倾向,那么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伦理道德的强化也使得家族成为中国最牢固的基层组织。

要让这种基层组织稳固下去,提倡家族团结就是一种必然。

“对待其他人的好意,也务必有亲疏之分,有如血缘关系之远近。

所以认为个人或凭私利观行事,或对旁人一视同仁,可能对现代读者富有吸引力,但在古代中国却不和世纪,首先在法律上即会产生纠纷。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一部作品,该书用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向前看的方法解读中国历史,读起来酣畅淋漓。

全书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古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试图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不能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这个问题。

该书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帝国时期,即秦汉第一帝国、唐宋第二帝国、明清第三帝国。

作者认为,黄土、黄河和东亚季候风,是影响各朝代命运的三大地理因素,决定了各朝代要采取怎样的治理体系。

例如,东汉后长达三百多年分裂局面的形成,是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地方实力日渐壮大而中央权威不振;安史之乱源于财政困境,即使将挥霍的钱财全部用于国防建设,在当时也缺乏使这些资金进入国防体系的有效财政转移手段。

政治军事危机不可避免,再加上后期的黄巢起义,唐朝的威权体制终被掏空。

此外,该书还分析了明朝的历史。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交流沟通,后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技术思想。

但明代又是一个极度中央集权的朝代,明太祖建立的庞大农村集团,使得后世不得不一次次采取内向、紧缩的政策,以应付从内、外纷至沓来的问题。

面对农民起义和满清的内外侵扰,财政早已破产的明朝最终走向崩解。

虽然该书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但其中的观点、视角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仍是让人耳目一新、常读常新。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1
最近一段时间,在阅读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颇有感慨,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我非常赞同黄先生的历史观,macro-history之为黄先生所创,与micro-history相对而言。

他用一个"整体感""归纳法",动辄五年,十年,甚至一个朝代地来分析历史,尤其是他的《万历十五年》。

2
关于中央集权制。

现如今的中国某些人抨击中国的制度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民主,不自由,读后感《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可是,如果你认真仔细地读读中国的历史,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制度。

中国一个"小自耕农"的集合体,按学者们所说,中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一个庞大的农村社会组织。

如作者在书所列,当时的中国必须实际"中央集权制",原因有:地理,气候,地缘政治因素,还有黄河,黄土地等因素。

当时的中国分裂为多个国家,在春秋战国时代,大大小小的国家有170多个,后被几个有实力的国家吞并,后被秦统一,在公元前221年。

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些早熟,但必须付出代价,如今的中国仍没有一个完善的司法制度。

3
少数民族的功劳。

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当时称为"夷狄")的功劳不可埋没。

在"五胡乱华"之后,北方的鲜卑族拓跬氏异军突起,在北魏北周北齐之后,他的"均田令"很好地将分裂局面下的中国农村很好地组织起来,以利于以后统一。

一直到公元581年的杨坚建立隋朝为止,分裂200多年的中国又实现统一。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摘要:作者黄仁宇区别于以往的编年体、纪传体等的历史作品,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以崭新的方式浓缩在短短二十多万字里。

以往的历史作品,不论是史家之绝唱史记抑或是同样与黄仁宇生活在同时代的柏杨,所著历史书中大抵以记述著名人物或纯粹年份大事为主,但在《中国大历史》中,黄仁宇并不单单满足于记人事而是将表象后的成因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角度去剖析还原当时面貌。

全书从夏商周开始至1920年代结束,其中的十七章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与二十章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为黄老先生横向对比于国外的总述。

全书脉络:第一部分夏商周第一章西安与黄土地带第二章亚圣与始皇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其中二章与三章穿插着秦国与始皇的介绍,但并不妨碍我们将其归于第一部分夏商周中。

全书的一开始就是从西安这个十三朝古都开始,就在我以为全书均是按照地缘政治书写展开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对商文化的介绍,甲骨文是商文化的最佳代表。

而至周,影响中国后世千年的儒家文化,在这里起源。

第二部分秦汉第四章兵马俑的幕后第五章第一帝国:树立楷模第六章名士成为军阀整整第四章,均是围绕了一人——秦始皇而展开。

秦皇废分封改集权,使中国远早于欧洲数百年便走上了封建集权制。

而汉朝第一次将北方游牧民族进犯带进了我们视线中,匈奴是当时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的梦魇。

外戚专权也在那时崭露头角。

值得注意的当属王莽,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只可惜他的思想远超于他所在的时代,同理还有王安石,天才多属不幸,改革者多没有好下场,时代无法给予与他们思想相配套的一切经济公共设施。

若说汉朝的灭亡则不得不提到历史有名的党锢之祸。

原书中如此讲“所谓党锢之祸,一方面有宦官的干预,另一方面则有为太学生所支持的名士,一般人的印象乃是好人与恶势力之斗争。

”宦官专权第一次进入到了我们的视线中,黄仁宇先生对于宦官专权所持的观点乃是年幼皇帝登基面对手握朝权的士大夫大臣们极端不信任危机感致使小皇帝们只能扶植身边亲近之人——目不识丁的宦官们来树立自己权威。

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

目录: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 第一章 西安与黄土地 第二章 亚圣与始皇 第三者 土壤、风向和雨量 第四章 兵马俑的幕后 第五章 第一帝国:树立楷模 第六章 名士成为军阀 第七章 长期分裂的局面 第八章 历史向侧面进出 第九章 统一的途径 第十张 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成功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 著
ppt制作 袁依莲 主讲人 袁依莲
作者介绍:

黄仁宇(1918年-2000年1月8日),历史 学家,美籍华人。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 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战争 爆发后,时仅就读大学一年级的黄仁宇决 定辍学,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期 间结识田汉、范长江等人。后入国民党成 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凭在美国陆军 参谋大学所修的学分获密西根大学的取录, 攻读新闻系,1954年获学士,1957年获 硕士,其后转攻历史系,并于1964年获博 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 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 名人传》、《剑桥中国史》、《中国的科 学与文明》的集体研究工作。

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分期法:
先秦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民族、文化、政治
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对之后的历史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

第一帝国(秦汉时期):叙述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
秦朝是如何被建立的,又是如何在汉朝被巩固加深的。

魏晋南北朝:整个中国处于长期分裂的局面,各种社会力量
活跃,各个民族的融合加深,各种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虽说政 治上发生了许多变革,但从未改变过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黄仁宇先生从经济学中得到灵感。经济学中可以分为宏观经 济和微观经济,转用于历史,那么,可以将历史分为宏观历史和微 观历史。而宏观历史就是黄仁宇先生所说的大历史。 概念:用学术一点的语言讲,就是 “必须在长时间的范围内,综 合考察决定历史走向的各种因素,通过分析和比较,来探究历史的 真实面目,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 用通俗的语言讲就是要关注历史的关联性和长期性。黄仁宇先生 提出历史是一些事件、因素长期量变最终达成质变的结果,同时要 注重分析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以及其历史的合理性,而历史中的 细枝末节是其次的,甚至连人物的忠愚得失都是次要的。

黄仁宇为大历史作证

黄仁宇为大历史作证

黄仁宇为大历史作证- -黄仁宇先生应算是史学界的异数。

他半路出家,发愤苦攻,在大多数国人已经子孙绕膝、准备颐养天年之时,而终能以一介白首而成为有所成就之职业历史学者,其人之愍志学术之毅力,在这个崇尚未老先衰和不学无术之时代,凿要让人敬佩。

他从为大多数人视为学术生涯终点之时际出发,年五十七始发表第一篇著作,到今以八二高龄谢世,中间凡二十五年,勤奋终始,笔耕不歇,学术造诣亦日臻完善;夫子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之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完美之发扬。

因此,无论其学术造诣如何,其史家地位该如何评定,其人谨严的追求学问之治学精神,亦足垂范后人。

摘自中国理论图书网今年一月八日,是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为纪念这位以《万历十五年》等著作享誉海峡两岸的历史学者,三联书店与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同步出版了黄仁宇的博士论文《十六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同时联经还推出了黄仁宇长达40万字的回忆录《黄河青山》。

据黄仁宇多年好友、台湾联经出版公司总编林载爵回忆,黄这本回忆录于1980年至1983年写成,原稿经过多次修改,只剩下1/4。

黄仁宇定稿之后就将英文手稿束之高阁,不作任何增删。

黄曾向林载爵表示,这本回忆录必须等死后才能发表。

去年黄去世后,手稿由黄夫人寄给台湾联经出版公司,才有今天的新书出版。

1980年黄仁宇因学校缩编而遭“停职,内心抑郁不已,因此借回忆录一浇心中块垒。

《黄河青山》一书在写法上并不着意于时间前后的逻辑演绎,反而随着思绪,笔锋任意穿插交叠。

林载爵认为,“黄仁宇一直不融于美国主流史学、汉学界,不断受到无情的批评,作品出版动辄遭挫。

黄仁宇在《黄河青山》卷首以第三人称写道:“为了独排众议,黄仁宇必须付出很高的代价。

尽管如此,黄仁宇的作品中译本还是影响了海峡两岸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而且他的影响力至今仍旧不衰。

据黄自己估算,截至1996年全世界有关他著作的所有语版总销售量加起来达60万多本,仅《万历十五年》一书在内地和台湾就分别有20万册的总印数,可见他的知音并不少。

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文史书目

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文史书目

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文史书目四大名著是必读的经典,每个人都知道的。

除此之外,选了以下如干种,没有先后顺序,随意排列如下:1、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学图书馆文库。

中国人应知中国的历史。

怎么看历史?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视角,也有不同的结论。

黄仁宇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

他没有像教科书那样堆砌历史事件,其独特的“大历史”观,让读者读得很轻松,感觉很新鲜,又能把握历史的全貌。

2、高罗佩《大唐狄公案》,海南出版社。

高罗佩是一个荷兰外交官,疯狂地迷恋东方文化。

不过他可不像大山之类的只会唱唱歌、说说相声,他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能用汉语写做诗文,甚至对中国性文化、长臂猿都有研究,出过专著。

《大唐狄公案》是他写的一系列关于狄仁杰的侦探小说,是西方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狄仁杰因此在西方家喻户晓,被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

不光侦探故事写的精彩,里面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东西,写得比中国人还地道呢,你看了就知道的。

3、金庸《天龙八部》、《笑傲江湖》,花城出版社。

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童话般的幻想;作为一个男孩子,应该有对英雄气概的崇拜。

金庸的书有中国最大的读者群,上至学者政客,下至贩夫走卒。

书里有历史、有英雄、有爱情、有传统文化,更何况可读性强,恨不能一口气就读完。

这样的书岂能不读?4、房龙《地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地理课本很枯燥,可房龙《地理》却写得通俗而又有趣味,让你能看下去,这就是这本书的最大优点,也是他的所有书的优点。

读完这本书,你会对世界地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5、房龙《人类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房龙关于世界历史和文明史的一本通俗读物,影响甚大。

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

房龙给了我们一双观看浓澜壮阔的历史长河的眼睛——理性、睿智而宽容。

都说历史是枯燥的,看这本书,相信你不会有这种感觉。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经典语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经典语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经典语录《中国大历史》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

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第一章西安与黄土地带西安,十一朝古都。

现在能确切证明之中国历史,始自公元前约1600年的商代。

第二章亚圣与始皇文化:商朝,万物有灵;周朝:祖先崇拜。

周朝创始人,周文王西伯;周武王,发结束了商朝的兄终弟及制。

传统上东周又被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之间并不衔接。

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为“春秋时代”。

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代。

这是根据两部历史书籍而来的。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以春去秋来的方式即在前一阶段的重要事迹。

《战国策》是一部不具作者姓名的著作,片段叙述秦统一之前约一百八十二年各国间的军事与外交,两书各有独到精彩之处。

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黄河泛滥,季节性雨水,饥荒导致人口迁移,激起边界矛盾,边界新的划分.....“十五分寸等雨线”当中的一段与长城大致符合。

第四章兵马俑的幕后秦始皇是吕不韦私生子原来是写在《史记》里的啊!!!嬴政铁腕统治十二年后,亡,又三年,秦亡。

第五章第一帝国:树立楷模(第一帝国,黄仁宇应该指的是汉朝)汉朝:一个由平民创造的朝代。

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二百年(前202-220年),创立者刘邦是秦帝国里位卑职微的地方巡警官,他的两个丞相,萧何和曹参,曾任县级的小官僚。

樊哙日后为大将,当日不过是屠夫。

汉帝国的统治政策,封王封侯。

刘彻谥号汉武,他在位于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

这54年的御宇期间,在全汉朝是最长久的,对以后的影响也最深远。

刘彻的意识形态宗旨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西安)|公元23年| 东汉(洛阳)——光武帝刘秀第六章名士成为军阀汉代的青铜器、漆器、泥土模型可补成文史之不足汉时的主要农作物为米麦及稷黍。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每章的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每章的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每章的读后感《中国大历史黄仁宇》是一部详细介绍中国历史发展的巨著。

每一章节都呈现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重要事件,讲述了中国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的发展脉络。

通过阅读黄仁宇的著作,我深刻领悟到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连续性。

以下是对每章的读后感:第一章:远古的中国这一章节详细描述了远古时期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黄仁宇通过考古学和历史文献的研究,揭示了远古中国的氏族制度、礼仪制度以及部落间的冲突。

这一章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历史起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二章:战国时代与秦汉这一章节涵盖了战国时代和秦汉王朝的历史。

我对战国七雄之间的鏖战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深感震撼。

黄仁宇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做了深入的解读,将国家建设、政治斗争和文化变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历史转折点和权谋斗争的知识。

第三章:两晋南北朝与隋唐这一章节涵盖了两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王朝的历史。

黄仁宇详细描述了这一时期的政治风云和文化繁荣。

我对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以及中原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黄仁宇对于隋唐盛世的兴衰变化也进行了深入的揭示,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更加感兴趣。

第四章:宋元明清这一章节讲述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历史演变。

黄仁宇对于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科技发展和文化变革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我对于宋代的经济繁荣、元代的统治方式、明代的文化熏陶以及清代的闭关锁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一章节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黄仁宇》,我不仅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还从中获得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思考的启发。

黄仁宇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和独到的历史观点使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历史的热情。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黄仁宇先生的一部巨著,它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史料,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发展演变。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黄仁宇先生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演变。

他以“大历史”为视角,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历史的背景之下,揭示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交融与互动。

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分析和评述,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以及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全局性的思考和观照,使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其次,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他不仅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进行了梳理和阐释,还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述。

例如,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演变、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变革和革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使我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历史的未来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未来。

他希望中国人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努力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这种对中国历史的未来走向的展望和思考,使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大历史》,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更好地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中国大历史》能够成为更多人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3年《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2023年《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2023年《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2023年《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1近期,拜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加深了原来记忆中有关中国古今历史的条线印象,体会到作者负笈海外转换视角、重点提取综合评判的良苦用心。

鉴于读得有些散漫,而中国历史之漫漫征途、悠悠流长,其间奥妙玄机,非著说之人一册黄卷可以蔽之,亦非捧册之人一时可以察之、一刻可以识之,进而揣测作者或是没有言尽,宽宥鄙人亦是体尝有限。

故此,作者以宏观综合论之,鄙人从小我主观臆想,读史于此册,品读在其外,随着零星感悟,简要、散漫作一读书笔记。

一、本书架构及史学观点正如自序篇中概括的一样,以“中国大历史”命名本书,作者旨在将宏观视野这一观念引导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

(一)由于负笈海外,授课对象是非本族的异国子民,作者曾怀疑讲述历史知识的意义及实用价值,辗转反思之后,最终决定广泛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在与西欧史及美国史有了幅度与层次上比较的基础上再加以研究。

(二)对既成事实、不可逆转的史实,更多专注于考虑其积极意义及前后连贯的出处,而不以个人之恩怨爱憎当作历史转折点。

(三)不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而是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促成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文字摘自自序篇,稍作整理)~鄙人在阅读“安禄山的反叛”、“王安石的变法”、“数字管理还没成熟”、“张居正与万历皇帝”等篇章时,对作者的宏观综合分析法逐渐熟悉并认可,对其通过讲说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朝代有关“政府抽税”的历史演变,论证“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的观点慢慢领会逐步接受。

或许这些观点在历史课本中有所提及、野史小说中早有影射,不敢确说是作者首创或独创,但确是鄙人第一次跳出政治形态、道德意识去读史,改作因循本书倡导的“大历史”似的叙述、点评去理解一段历史,体会经济体制、技术条件等其他因素对于历史、社会、国家(朝代)演进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作用于当时、广泛影响于后世的。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读后感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读物。

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全书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大历史的进程,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作者熟练地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的描述,展示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和发展方向。

这种系统化的叙述让我对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好地理解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背景和影响因素。

书中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描述尤其引人入胜。

作者尤其重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并对这一制度的优点和缺陷进行了评述。

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入剖析,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对中国现代史的叙述也非常详尽,从晚清末年的政治动荡到建国初期的社会变革,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作者对中国现代史的各个时期进行了系统的解析。

通过这些描述,我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读完《中国大历史》,我不禁对中国历史的宏伟和复杂感到震撼。

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中国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这些人物的贡献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历史,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作者也对中国历史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提出了一些启示性的观点和建议。

总的来说,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历史读物。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框架和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大的兴趣和热爱。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读后感中国大历史是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全面地回顾了中国自古至今的历史发展,对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变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他对每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和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人物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

其次,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变革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变革和演变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每一次变革都是在前一次变革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新的历史发展和变革。

通过对历史变革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最后,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革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和总结,他认为中国历史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一次变革都是在前一次变革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新的历史发展和变革。

通过对历史发展的深入思考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综上所述,中国大历史是一部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历史著作,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革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黄仁宇先生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演变过程,使我们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国的历史文化。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受益,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读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读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文章重点提了一下北宋“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

开国君主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的态度从事各项政经改革:神宗时王安石提倡新法,企图以现代金融管制方式管理国事,其目的无非都是想借由经济力量支援国防军备,以应付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

但当时社会发展尚未达到足以支持这项改革试验成功的程度,新法未能成功施行,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一个朝代。

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

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

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

在11、12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

”王安石变法,政经改革的试探。

但是,没有能形成真正的和大财政匹配的大金融。

没有形成两股均势的博弈力量。

可贵之处:常识现代金融,根据背后的实际价值利益,而让司法独立彰显,打入行政。

而对于唐朝,有了突破的雏形。

“三省分工”,但为什么代议制不能成功?均田,导致了不可能出现独立的代表法制和金融的力量。

基本上还在官员内部。

大兴土木,让本身卑微的人也可以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获得群众声望。

工程承包,贫富两极有关系。

但是,均田,但是,独尊儒术。

这个东西,让财政过于简单化,比如,明朝开国赵匡胤。

结果,这种儒术成为了上层执着于“左”、“右”的一个隔离上层和自然经济本体的一个荒谬的隔层,而又要强调,强调又不满,再强调。

儒家气魄大,在春秋战国时代,渴望大一统回到周朝。

但后代的儒家被改造成了:体谅领导、适度为人。

虽然如此,但刻舟求剑、对上负责的结果就是“原来以为是左,结果领导要是更左,就偏右了...”,所以,领导几乎可以幸而悠哉地不必“听到下面的呼求和不满”。

《中 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 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读后感》读完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奇妙的时光旅行。

这本书没有拘泥于繁琐的历史细节,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为我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让我对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黄仁宇先生用独特的“大历史观”来解读中国的过去。

他不纠结于某个具体人物的功过是非,也不过分渲染某场战役的惊心动魄,而是从地理环境、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入手,探寻历史发展的深层逻辑。

这种视角让我跳出了以往对历史的狭隘认知,仿佛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着历史长河的波澜壮阔。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

以前,我只知道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却从未深入思考过背后的原因。

黄仁宇先生指出,中国幅员辽阔,为了实现有效的统治,必须建立起一套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但这种制度在带来稳定的同时,也容易滋生腐败和僵化。

比如明朝的官僚体系,官员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往往热衷于权谋斗争,而忽视了国家的真正需求。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当今社会,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依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从先秦时期的井田制到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制度的变革始终与历史的进程紧密相连。

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虽然发达,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商业和金融体系,始终无法实现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以种地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除了满足自家的温饱,也换不来多少额外的收入。

大人们总是盼着能有个好收成,能多卖点钱,改善一下生活。

可即便如此,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甘心一辈子守着土地,而是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创业。

各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也不断涌现,农业不再是简单的耕种,而是与科技、市场紧密结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读后感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中国历史著作,它以广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读完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读后感:1. 新的史学视角: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采用了“大历史”的视角,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历史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这种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以及它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互动。

2. 多元化的历史叙述:本书摒弃了传统的以政治事件为中心的历史叙述模式,而是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中国历史的发展。

这种多元化的叙述方式使得我们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3. 独特的longue durée 观点: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运用了longue durée (长期历史观)的观点,强调历史发展的缓慢进步和周期性变化。

这让我们认识到,在观察历史时,不能仅仅关注短期的事件,而应该关注长期趋势和历史规律。

4. 对封建制度的深刻剖析:本书对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黄仁宇先生认为,封建制度在维持国家统一和保障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限制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强调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强调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导致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的形成。

这为我们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之,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是一部具有深远见解的历史著作,它为我们观察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启发。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1、《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中国大历史》的黄仁宇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

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

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他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

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

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黄仁宇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

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

在著作的意图上,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

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

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

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中国大历史》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

中国大历史_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_读书笔记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书籍信息书名:《中国大历史(黄仁宇作品系列)》作者:黄仁宇出版发行:三联书店关于“大历史”的一些思考“大历史”即Macro-history,是黄仁宇先生类比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将宏观和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到历史研究中,所原创的词汇。

他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

《中国大历史》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中国大历史》求一个远景,笔法虽然细致,场景却总是朝代更替,权力斗争的大场面。

黄仁宇先生提出“大历史”这种新颖的研究历史的方法,以独特的视角,带给我们一种与看编年体或纪传体史书不一样的感受,令人耳目一新。

广泛的归纳与高度的压缩综合,使得已经熟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出另外一种姿态。

“他(费正清教授)重分析,我主张综合,他坚持以二十年为研究的范围,我动辄牵涉一个世纪或一个朝代;他用演绎法,我用归纳法。

”①作者在序言中提出的观念以及不断的强调综合之必要,使我回忆起一个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何谓宏观与微观,哪一个更重要?何谓微观,一秒钟?一分钟?何谓宏观,二十年?一个世纪?诚然,对于一个人,一秒钟算是微观,二十年算是宏观。

可是正如黄仁宇所言,对于历史而言,二十年不过是一瞬,如何能算做宏观?即使是作者口中的一个世纪、一个朝代,普通人一生无法企及的长度,对于上帝或者佛祖这样的存在,是否会觉得一个世纪也不足为提呢?这样说来,相对于佛学中的“一刹那”,一秒钟岂不是都显得漫长!在看历史的时候,以二三十年着眼去看,或是动辄几百年几个朝代,我们总能看到不同的东西。

发现不同的“道”。

我所说的“道”即是老子所言“道”。

“由于自然现象与人事变动都是根据相同的内在律动,所以两者是同一的。

”宇宙间的万物运行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黄仁宇先生所言“内在的律动”。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很喜欢读黄仁宇先生的书,他是一位历史学家,但他写的书与一般的
历史书不一样,视角不同,语言非常风趣,让你读过后,有过耳目一新的
感觉,原来历史可以这么写。

《中国大历史》共有二十一章,从有中华民族开始写起,当然由于史
料记载的不完善,秦代之前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秦代之后的写的较
为详细,黄先生对唐、宋、元、明、清每一个朝代都画了一副疆域图,元
代的版图最大,但元代的历史最短,只有90年。

元代的历史之短,一是
蒙古人人数过少,文化程度又低,二是他们没有很好的融入到汉族人民中,他们较崇尚武力,当他们打下如此广阔的江山,但却没有能力很好的统治。

说明管理一个国家非常不易。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先生对中国历史将行了概括,极其精炼,读后
的总体感觉是:挺喜欢看他的文字,当然在他的书中可以读出他对一些历
史事件的倾向性,添加了个人的看法,但很准确,同时也觉得他看得比较
透彻,拨开了挡在历史面前的愁云惨雾,所以挺耐看的。

《中国大历史》札记
读了《中国大历史》这本书,我看来主线有三条:
另外,就是中央集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清朝是先构成集权体制,并
没有等待社会多元化,集权也没有国家的象征,所以远不如西方的法制化,西方更加民主,自然。

在我看来,时至今日,中央集权都是推动历史发展
的重大力量。

通过着本书,我将中国的历史以一个新的角度又理解了一次,很有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西安与黄土地带
1、西安的位置接近中国的地理中心,是中国历史上十一个朝代的都城所在。

2、夏代的存在仍然存疑,虽然传说多,却并没有考古实证确断它的存在。

3、商代遗址在今日河南省,历史上称关东过东部平原。

五百多年的历史内,迁都在六次以上。

甲骨文,大约三千,其中一千已经可以辨识,专家认为其他两千大致为专有名词。

第二章亚圣与始皇
1、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发源于西安附近,以封建方式制定了一种合乎当时农业扩张的统治形态,又以宗法制度使封建统治更加稳固。

历时八百年。

2、中国古代史里的日期只在公元前841年之后才能确定无误。

因为自此以后,古书里提及天候星象的变化,可以和外间的纪录对照。

841年前的日期带有推算性质,不能视作绝对的可靠。

3、周公另一创制是将封建与宗法关系结为一体。

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它成为地区上神圣之殿宇,其始祖被全疆域人众供奉,保持着一种准亲属的关系。

周朝全国的耕地据说构成一种“井田制度”。

一“井”,包括约四十英亩方整的土地,每边各以三分,割成九个等方块,每块约4.5英亩。

八家农户各耕耘外围的八块方地,并共同耕种当中一块“公地”,亦即公侯所领之地。

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
1、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

2、其实在1911年民国成立前之2117年内,共有水灾1621次和旱灾1392次,其严重经过官方提出,亦即无间断的平均每年有灾荒1.392次。

第四章兵马俑的幕后
1、嬴政为富商吕不韦之子。

2、秦之体制既成流线型,法家思想即构成其意识形态。

3、坑儒:实际为占星学家和练丹术士,其中两人散布流言,指斥秦始皇性情躁急,不符合长寿条件,秦始皇下令将与此二人有关的四百六十人全部活埋。

第五章第一帝国:树立楷模
1、汉武帝继承了汉高祖以来,数十年休养生息所累积的国家资源,对内以“罢勤百家,独尊儒术”,奠下中央集权官僚体制运作的理论与方法,对外则连年发兵征讨匈奴,开拓四畜,使大汉声威远播,国势达于顶峰。

而在一片繁华景象中,财政短绌、外戚干政的乱源却悄然伏下。

2、汉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3、汉朝的组织者承袭了秦朝所遗下宽阔而又均匀的基层,而且以灵活的手腕避免前代的过于极端。

他们所采取的政策,基本上是“进三步,退两步”,以几十年的经营,构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而成为中国整个帝制时期的楷模。

4、秦始皇首先构造的长城,位于十五英寸等雨线之北,今日早己颓废。

现存之砖墙系15世纪所建,上面之楼,系16世纪新添。

5、汉武帝只在公元前110年巡视前方一周,此外再未履足于战场。

但是在征伐匈奴时他亲自作全盘谋划。

公元前99年的战役,中国方面之死伤率达60%一70%,很少生还。

公元前119年的战役,汉军虽获胜,但是十四万马匹出塞,不到三万南归。

武帝长久的御宇期间,前后执行这样的战役八次。

除此之外他也出兵朝鲜,其平西南夷,已深入今日之越南,并且也在青
海与藏人交兵。

6、外戚掌权,王莽,东汉刘秀,定都洛阳
第六章名士成为军阀
1、从画像砖看汉代社会,汉代的青铜器、漆器和留下的泥土模型已可补成文史之不足,刻下研究汉代的学者更因坟墓内浮雕之出土而大开眼界。

2、公元前139年,时属西汉,武帝刘彻派张骞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

后汉则有班超,他是历史家班固之弟。

公元73年和公元102年,班超领着少数的随从去西域。

3、东汉刘秀的核心观念是天人合一。

4、豪强兼并是农村社会乱源。

5、宦官与名士对决。

黄巾军,官渡之战,袁绍,曹操。

第七章长期分裂的局面
1、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第八章历史向侧面进出
1、国家本是精神产物——钱穆,其宗旨大意:任何政权都需要若干理论基础。

2、从脸谱论人物。

中国的戏曲始于唐,而取得市井间娱乐的地位则于宋。

3、注意社会学家区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办法。

第九章统一的途径
1、拓跋氏是一种鲜卑民族,淝水之战后,建立北魏政权,最大的贡献是重新创造一个均
匀的农村组织。

第十章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1、唐高祖李渊、长子李建民、次子唐太宗李世民。

二百八十八年。

2、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

尚书省总揽六部,执行经常业务;中书省
可视为设计厅,主持重要的救诏起草,及有关制度的更革;门下省则可以视作一种复核机关,其官员审查各种公文,更正错误,有时提议政务上的调查。

唐朝帝国政府所公布的各
种规定,以律、令、格、式四大项目区分。

3、武则天,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获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
皇后,尊号“天后”。

4、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安禄山,杨国忠。

5、公元906年之后,西安再未曾成为中国的国都。

国都必须接近经济条件方便之处,中
国的重心已移至东边。

第十一章北宋:大胆的试验
1、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一个朝代。

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

2、宋朝可说是中国唯一以募兵解决军事人员需要的主要朝代。

开封也只为宋代国都,自
后即未再为中国其他之主要朝代选作京城。

3、赵宋王朝以亚洲大陆之大块土地作背景,在社会准备未及之时,就先企图以金融管制
的技术做行政工具,以致产生了以上种种矛盾之事。

第十二章西湖与南宋
1、靖康之乱,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2、赵构自立为帝,岳飞,程朱理学,行在临安(今杭州),贾似道。

第十三章蒙古人的插曲
1、成吉思汗,忽必烈,远征日本,马可波罗
2、造船技术达到高峰,高粱和棉花开始输入中国
3、忽必烈压制儒家发展,文化矛盾,税收财政制度无法突破。

第十四章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
1、明朝,居中国历史上一个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朱樟(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诸邦交流为通,后有西方传教士东来叩启闭关自守的大门,同时,明代又是一个极中央集权的朝代,中国历代各朝无出其右者,而明太祖建立的庞大农村集团,又导向往后主政者不得不一次次采取内向、紧缩的政策,以应付从内、从外纷至替来的题。

2、朱元璋所规划的长久影响则只有令人扼腕,这等于向中外宣布:中国为世界上最大的农村集团。

3、朱元璋定都南京,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被称为“留都”。

第十五章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
1、明朝有十六个皇帝。

第一个皇帝葬在南京,第二个皇帝的遗散迄未发现,下面要提到的第七个皇帝朱祁钰,则单独埋在北京西郊,另外十三个皇帝全葬在今日国都北方约二十五英里处,这十三个陵寝大致以马蹄形的形状环绕着一座储水池。

2、倭寇,戚继光,王阳明,张居正。

卫所制。

第十六张满洲人的作为
第十七章 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
第十八章从鸦片战争到自强运动
第十九章百日维新、民国成立和五四运动
第二十章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1、实际上,资本主义能够施行无阻,无非一种以货币管理的安排。

由以下三个条件做起:信用广泛的展开,经理不受人身关系限制,和服务性质的事业全般活用。

2、以这样的眼光看来,中国的当代史可以简明地条列:国民党和蒋介石制造了一个新的
高层机构。

中共与毛泽东创造了一个新的低层机构,并将之突出于蒋之高层机构之前。


今领导人物继承者的任务则是在上下之间敷设法制性的联系,使整个系统发挥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