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师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提出一套完整的教学进度和考核标准,“一 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 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5)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善待学生,则“安 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 而不反。”“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 人继其志。”相反,强迫学习,师生对立,则 “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 其业,其去之必速。”
《学记》只有1229字,被认为是中国、世界第 一部教育典章制度。主要观点:
1)教学为先。“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 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论师道
《礼记》是古代“三礼之一。《礼记》中的《 大学》、《学记》两篇,集中提出了教育和师道 论。《大学》虽然只有2000余字,是一部古代教 育大纲,主要观点: 1)教育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学习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3)成才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论师道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 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 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 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 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1、立志。王阳明认为,无志向的人,“譬如一块死 肉,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所以他强调“务 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传习录》)立志与勤学 紧密相关:“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 事也。”只有立定志向,方能勤学不倦。
朱熹论师道
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一字 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 洲病叟、逆翁,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 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 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南宋著名的理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 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 扬儒学的大师。
3、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教亦多术。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 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 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 诲之而已矣。”(《告子下》)“君子引而不发, 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4、学习方法:一是欲求自得。孟子曰:“君子深造 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 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 自得之也。” “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尽心下》二是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孟子曰: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离娄上》)三是立志持志,磨练意志。“故天将 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 其所不能。”(《告子下》)
4、培养目标。国家有用之才,“国家建立学校之官, 遍及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进一步指出,修身 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5、读书为本。“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 本”。“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有在于居 敬而持志。”
论中国师道
文殊书院国学堂
何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也。”(韩愈)教师 老师 师傅
何为“道”?“道”的本义就是道路、路径, 即指“路径和规律”。 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就必须知晓为师之道, 领会从教之理,才能为人指路、引人入圣,否则 就有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的危险。
一、古圣先贤的师道探索
教育的任务:知耻、求放心、明人伦。 知耻:“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 矣。”“耻之於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 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
求放心:“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 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 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 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中国师道的首倡者,是开儒学之先、立道统之始的“万世师表” 孔子。之后,历经世代名儒大师的阐发和实践,逐渐踩出一条“大 路”,形成师道传统。下面,让我们沿着中国师道演进的轨迹,重 温古圣先哲关于师道真知灼见。
孔子论师道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历8月27>~前479年 4月11日<农历2月11>),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 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其一,提出“有教无类”(《卫灵公》)教育思想, 即不应分贵贱、贤愚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突破了“非我 族类,其心必异”(《左传· 成公四年》)的教育种族 界限。
其二,最早提出素质教育、学以致用等先进的教育 理念。提出“君子不器”(《为政》)。
其三,总结出因材施教、引导启发等科学有效的教 学方法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 以语上也。”(《述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儿童教育论。 提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 心发展特点,他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 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 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 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注意顺应儿童的性 情,激发儿童的兴趣,以诱导、启发,来代替 “督”、“责”等传统手段。
二、传统师道的内涵归纳
2、教学理念: ⑴注重“积”、“渐”。他说:“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人积耨耕而 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 礼义而为君子。”(儒效)关注环境对人的影响,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儒效)。“可以为尧、 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 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1、教育目的(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学习方法(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 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分段培养。人的教育分为“小学”、 “大学”两个阶段。“小学”以“教事”为主, 即具体的行为训练,培养人的良好习惯和基本规 矩;“大学”以“教理”为主,重在探究“事物 之所以然”。
3)为师要求。“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 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 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 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 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 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 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 以思,可谓善喻矣。”“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1、志存高远,乐道自得。
2、学高身范,师道尊严 。 3、师生友善,教学相长。 4、以德为主,德才兼备。 5、诱导启发,因材施教。
三、当今师道的粗浅思考
敬畏讲台
站稳讲台
超越讲台
敬畏讲台:首先,教育神圣。“教育是国 计,更是民生。”一个学生,对班级而言数十分 之几,对学校而言几千分之一,而对一个家庭而 言则是百分之百;“教学生三年,为学生考虑三 十年,为民族考虑三百年。”其次,责任重大。 但丁:“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 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换 个角度说,只有品行没有知识的人是脆弱的,但 只有知识没有品行的人却是危险的。教师是奠基 者、引路者,不能让学生输在起点。更不能让未 来人才扼杀在自己手里。
孟子在继承孔子师道观的基础上,提出许多 新观点。 1、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 有浩然之气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居天下 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 大道(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荀子论师道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 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 相通,故又称孙卿。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 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 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 东兰陵)令。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
1、尊师重学。“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 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 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 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 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我欲贱而贵,愚 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儒效 》)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水深而回,树落则粪 本,弟子通利则思师。” (《致士》)
韩愈论师道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 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 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 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 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 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师说》等等。
1、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2、人人都可以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无常师”。 3、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弟子不必不 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如此而已。”
⑵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荀子说:“不闻不 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 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⑶解蔽救偏,兼陈中衡。只有解除其蔽,以救其偏, 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解蔽”之法就是“兼陈中衡”, 也就是说,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不偏执于某一事 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 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 事物及其关系。四是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虚壹而 静,谓之大清明。”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 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 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 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曰博,少 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难进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 多而乱曰秏。”(《修身》)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 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 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 有思穷则施也。”(《荀子· 法行》 )
孟子论师道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 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 《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 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明人伦:人伦的具体内容:“父子有亲,君 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教育者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和渊博 知识,由博反约、诲人不倦。 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 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 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尽心下》)教育者必须有“君子之守”、 “教者必以正”。(《离娄下》)
2、自得。自得包含三层含义:自我得之,而不是 靠别人包办。“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自 己一了百了。”教师应起“点化”的作用,但归根结 蒂还得由学生自己消化;自觉地有所得,而不是迫于 外部压力不得不学,“凡学之不勤,必志之未笃也” ; 得之于己,即最终要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3、知行合一 。主要是就伦理道德而言,“知” 是“知善知恶”,“行”是“为善去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