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03-02眩晕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三节眩晕
4.饮食不节
嗜酒肥甘,损伤脾胃,水湿内停,积 聚成痰,上扰清窍
5.跌扑损伤
头脑外伤,瘀血停滞,阻滞经脉, 气血不能上荣头目
二、病因病机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
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 清窍
2.病位:主要在脑(清窍),与肝、脾、
肾关系密切。
3.病性:虚、实
诊断
眩晕
一、概述
(一)定义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 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 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出现,统 称眩晕
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 船,旋转不定,站立困难,更重 者可见昏倒。
一、概述
(二)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 血糖、贫血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临床表 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可参照本 节辨证论。
及心脏情况
3. 辅助检查:
(2)、颈椎X线或颈椎CT、头颅多普勒了解椎-基 底动脉情况
(3)、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助于诊断是否为 梅尼埃综合征
(4)、血常规、血液检查,助于诊断是否为贫血
(二)病证鉴别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 可为中风病先兆,中风病以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 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斜不遂为 特征,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扑不 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謇等表现。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1)暴怒伤肝,肝阳上亢,阳升风动
(2)长期抑郁,气郁不畅,化火损伤 肝阴,肝阳上亢
(3)肝火灼津,炼液为痰,肝阳夹痰 上扰
2.年高肾亏 (1)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 盈脑 (2)体虚多病,损伤肾精肾气 (3)房劳过度,损伤肾精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15/27
(三)分证论治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了遇募塔怒加重。腱麻震,颤。塞
壁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病机析要:肝阳上亢,扰动清窍则眩晕,头痛且胀;肝阳上亢
,心神不宁,故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肝肾阴虚,筋脉失养, 故肢麻震颤。
中医内科学眩晕
16/27
中医内科学眩晕
23/27
5.肾精不足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 健忘,心烦Vl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 。舌红苔薄,脉弦细。
病机析要: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故眩 晕,耳鸣,健忘;肾精不能养肝,肝阴不足,故视力 减退,两目干涩;肾精不足,故腰酸膝软,遗精;阴 虚内热,心神不安,故心烦口干,少寐。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原因之一,而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 汤治疗。宋代以后,深入丰富了对眩晕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 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造成”,首次提出 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
元代朱丹溪强调“无痰不作眩”,《丹溪心法·头眩》记载:“头眩,痰 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 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中医内科学眩晕
4/27
另外,脑为元神之府与心藏神功效又亲密相关,故一 些神志异常病证须与心藏神功效失调相参,如痫病、 癫狂等。
脑系病证治疗当分虚实,虚者补之,如补肾生髓、 健脾养血、养肝潜阳等治法,实者泻之,如息风、化 痰、开窍、活血、化瘀、通络、清热等治法,临床上 可针对不一样病证,辨证施治。
学习关键点:
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判别,头痛分经用药特点,分证论治;眩晕概念,无 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分证论治;中风概念,诊疗,中经络与中脏腑判 别,中经络分证论治;痴呆概念,诊疗;关键点,与郁证判别,分证论治; 癫狂概念,分证论治;痫病概念,病机关键,与癫狂、中风、厥证判别,分 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1、概念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晕)、眼花(眩)为主症的⼀类病证称为眩晕。
轻者——闭⽬可⽌。
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或伴有恶⼼、呕吐、汗出、⾯⾊苍⽩等症状。
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病因病机1、肝肾阴虚2、风阳上扰3、⽓⾎亏虚4、痰浊中阻5、瘀⾎阻窍三、诊断要点1.症状:头晕⽬眩,视物旋转,轻者闭⽬即⽌,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伴有症:可伴有恶⼼呕吐,眼球震颤,⽿鸣⽿聋,汗出,⾯⾊苍⽩等。
3.起病:缓慢,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4.辅助检查:查⾎红蛋⽩、红细胞计数、测⾎压、作⼼电图、电测听脑⼲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椎X摄⽚、经颅多普勒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有条件者可做CT、MRI检查。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液病等。
四、鉴别诊断1、中风中风:卒然昏仆,不省⼈事,伴有⼝⾆歪斜,半⾝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或仅以⼝⾆歪斜,半⾝不遂为特征。
相同:中风昏仆与眩晕昏仆相似。
不同:眩晕多为中风前兆,眩晕患者⽆半⾝不遂、昏仆不省⼈事、⼝⾆歪斜及⾆强语蹇等表现。
2.厥证厥证:突然昏仆,不省⼈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偏瘫、失语、⼝⾆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厥不复⽽死亡。
相同: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
不同:⼀般⽆昏迷不省⼈事的表现。
3.痫病痫病:精神恍惚,突然仆倒,昏不知⼈,⼝吐涎沫,两⽬上视,四肢抽搐,或⼝中如作猪⽺叫声,移时苏醒后如常⼈的病证。
相同:发作期——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
先兆——其发病前多有眩晕、乏⼒、胸闷。
缓解期——⽇久常有神疲乏⼒、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
不同:痫病如有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事,且伴⼝吐涎沫,两⽬上视,抽搐,猪⽺叫声等症状。
眩晕则⽆。
五、辨证要点1、辨脏腑眩晕病在清窍,与肝、脾、肾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肝阳上亢——眩晕兼见头胀痛,⾯潮红等症状。
脾虚⽓⾎乏源——眩晕兼见纳呆,乏⼒,⾯⾊恍⽩等。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
第三节眩晕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感觉周围的事物在旋转或自己在旋转,伴随着头晕、恶心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阳虚型眩晕:
阳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脚轻、神疲乏力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
治疗上应调理阳气,同时注意饮食调理,补充养分。
二、阴虚型眩晕:
阴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手足心燥、口干咽燥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阴虚火旺、肝肾阴虚等。
治疗上应清热益阴,同时注意保持正常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三、湿阻型眩晕:
湿阻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胸闷、口苦、口黏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湿热、湿邪困阻等。
治疗上应祛湿化痰,调理脾胃,避免暴饮暴食。
四、痰浊型眩晕:
痰浊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口苦黏腻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失调、痰湿阻络等。
治疗上应祛痰化痰,理气开窍,调理脾胃。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有关眩晕的相关病例研究报告、中医经典文献摘录等。
请参考附件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阳虚:指人体阳气不足的状态,表现为体力不足、疲乏无力等症状。
2.阴虚:指人体阴液不足的状态,表现为口干、咽干等症状。
3.湿阻:指湿气积聚在体内,影响体内气血流通的情况。
4.痰浊:指体内湿气积聚形成的痰液,表现为口苦、头晕目眩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眩晕
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深入研究病因病机
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进一步深入研究眩晕的病因病机,为临床 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积极探索新的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灸、推 拿等,以提高中医治疗眩晕的疗效。
加强临床研究
推广中医治疗眩晕
加强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为临床治 疗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积极推广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和经验,为 更多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发病原因
眩晕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耳部疾病
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耳石症等。
脑部疾病
如脑供血不足、脑梗死、脑出血等。
内科疾病
如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等。
其他因素
如药物副作用、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等。
临床表现与分类
01
02
03
04
05
临床表现:眩晕的主要 分类:根据发病原因和 症状包括自身旋转感、 病情严重程度,眩晕可 晃动感、不稳感等,可 分为以下几类 伴有恶心、呕吐、出汗、 面色苍白等自主神经功 能紊乱的症状。根据发 病原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眩晕的临床表现也会有 所不同。
注意事项
中西医结合治疗时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避免 出现药物过敏或肝肾功能损害等情况。同时,需要充分沟通 和协调中医和西医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连续性和协调性。
05
预防与保健措施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饮食调整
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过度油腻 、辛辣食物,多食用富含纤维 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肾精不足
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 养,引发眩晕。
痰浊中阻
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 降,导致眩晕。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眩晕细目一:概述一、眩晕的概念及源流1.眩晕的概念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敌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2.眩晕的源流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至金元时代,对眩晕的概念、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索问玄机原病式》主张眩晕的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丹溪心法》则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饮致眩学说。
《景岳全书》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医学正传》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治疗弦晕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证候,辨证治之。
此外,还指出:“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二、熟悉有关古代医家对眩晕病机的认识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医学正传》记载了“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三、眩晕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眩晕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
如梅尼埃病(美尼尔综合征)、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眩晕的常见病因情志不遂,年高肾虚,病后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头脑外伤。
二、眩晕总的病机及与虚、火、风、痰、瘀的关系及转化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病理性质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或痰火上蒙、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眩晕多属实证。
中医内科学——眩晕
张氏从阴阳互相依存原理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观点,认识与治 疗眩晕,实是难能可贵,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详细论述了劳倦过度、饥饱 失宜、呕吐伤上、泄泻伤下、大汗亡阳、啕目惊心、焦思不释、 被殴被辱气夺等皆伤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纵欲、崩淋 等皆伤阴中之阳而致眩晕。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 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 疗痰饮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于 《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 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 第一次提出六淫、七情所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 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症状表现,而非主要证候。
眩晕
中医药大学 卢老师
目录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临证加减调护0源自 概 述定义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 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 见,故统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 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04 类证鉴别
中风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 或不经昏仆,仅以喁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 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 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喁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
中医内科学-03-02眩晕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
常用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定志。
阴虚较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加生地黄、麦冬、玄参滋补肝肾之阴;肝阳化火,肝火上炎,眩晕、头痛较甚,耳鸣,目赤,口苦,脉弦数,加龙胆、菊花、夏枯草清肝泻火;便秘,加大黄、芒硝,或以当归龙荟丸通腑泄热。
头晕头胀,多寐,苔腻,加藿香、佩兰、石菖蒲醒脾化湿开窍;呕吐频繁加赭石、竹茹和胃降逆止呕;脘闷、纳呆、腹胀,加厚朴、白蔻仁、砂仁理气化湿健脾;耳鸣加葱白、郁金、石菖蒲通阳开窍;痰浊郁而化热,眩晕,头目胀痛,心烦Kl苦,苔黄腻,脉弦滑,可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若素体阳虚,痰从寒化,痰饮内停,上犯清窍者,可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温化痰饮。
中医内科学
点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演讲人姓名
202X
第三章 脑系病症
CONTENTS
第一节 头痛
第二节 眩晕
第三节 中风
01
02
03
第四节 痴呆
第五节 癫狂
第六节 痫病
04
05
06
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头痛的分经用药特点,分证论治;眩晕的概念,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分证论治;中风的概念,诊断,中经络与中脏腑的鉴别,中经络的分证论治;痴呆的概念,诊断;要点,与郁证的鉴别,分证论治;癫狂概念,分证论治;痫病概念,病机关键,与癫狂、中风、厥证鉴别,分证论治。
眩晕源流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提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均认为眩晕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首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 元代朱丹溪强调“无痰不作眩”,《丹溪心法·头眩》记载:“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介宾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虞抟《医学正传·眩晕》提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认识到本病与中风之间有一定内在联系。 龚廷贤《寿世保元·眩晕》对眩晕的病因、脉象都有详细论述,并用半夏白术汤、补中益气汤等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中医内科学-眩晕
加减:
若阴损及阳, 肾阳虚明显, 表现为四肢不温, 形寒怕冷, 精神萎靡, 舌淡脉沉者, 或予右归丸温补肾阳, 填精补髓, 或酌配巴载天、仙灵脾、肉桂。 若兼见下肢浮肿, 尿少等症可加桂枝、茯苓、泽泻等温肾利水; 若兼见便糖, 腹胀少食,可加白术、茯苓以健脾止泻。
三、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相关脏腑
2.辨标本虚实
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
虚者:滋养肝肾, 补益气血, Nhomakorabea填精生髓。
实证:平肝潜阳 , 清肝泻火 ,
化痰行瘀。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肝阳上亢证
主证:眩晕, 耳鸣, 头目胀痛,
舌脉: 舌红苔黄, 脉弦或数。
二文献摘要:
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 眩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称之为“眩冒”。 (二)病因病机 1、属肝所主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2、因虚致病:与髓海不足、血虚因素有关 《灵枢·海论》曰:“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灵 枢·卫气》说:“上虚则眩”。 《景岳全书· 眩运》篇中指出:“眩运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 不过十中一二耳。” 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讨论范围: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 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梅尼埃综合征、 高血压病、 低血压、 脑动脉硬化、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贫血、 神经衰弱等,
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症者, 均可参考本节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1
2
情志不遂:忧郁恼怒太过
中医内科学课件眩晕幻灯片
阴阳两虚
阴亏于下 痰火上蒙
火盛伤阴
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
风阳
久病入络
瘀血
中风晕厥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 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 轻. 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心悸心慌、面色苍白等表现
。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跌仆损伤等病史。
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 眩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称之为“眩冒”。 (二)病因病机 1、属肝所主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2、因虚致病:及髓海不足、血虚因素有关 《灵枢·海论》曰:“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灵 枢·卫气》说:“上虚则眩”。 《景岳全书· 眩运》篇中指出:“眩运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 不过十中一二耳。” 强调指出“无虚 不能作眩。”
常用药: 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 白芍柔肝滋阴。
加减:
1.若肝火上炎, 口苦目赤, 烦躁易怒者, 酌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 ;
2.若肝肾阴虚较甚, 目涩耳鸣, 腰酸膝软, 舌红少苔, 脉弦细数者, 可酌加枸杞子、首乌、生地、麦冬、 玄参;
(三)治疗原则 《医学正传·眩运》言:“ 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 治宜清痰降火为先, 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 治 宜滋阴降火为要, 而带抑肝之剂。” 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 治疗眩晕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 及证候, 辨证治之。 (四)为中风之先兆 《医学正传·眩 运》还记载了“ 眩运者, 中风之渐也”, 认识到眩晕及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二.病机
情志不遂: 年高体弱: 久病劳倦: 饮食不节: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1、眩晕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眩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或移动,常伴随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1.2 分类1.2.1 外感性眩晕:由感冒、中耳炎、鼻窦炎等引起的眩晕。
1.2.2 内因性眩晕:由内耳疾病、颈椎病等引起的眩晕。
1.2.3 情绪性眩晕:由情绪波动引起的眩晕。
1.2.4 高血压性眩晕:由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1.2.5 药物性眩晕:由药物副作用引起的眩晕。
1.2.6 其他类型的眩晕:包括颅脑损伤、中风等引起的眩晕。
2、眩晕的病因与病机2.1 病因2.1.1 外感病邪侵袭:风热、风寒、风湿等邪气入侵体内引起眩晕。
2.1.2 内伤因素:肝肾不足、脑血供不足等内伤因素导致眩晕。
2.1.3 情绪因素:情绪波动导致眩晕。
2.1.4 高血压、颈椎病等其他病因。
2.2 病机2.2.1 风邪阻络:风邪侵袭头部经络,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眩晕。
2.2.2 脾肾阳虚:脾肾阳气不足,无法提供充足的气血供给,导致脑部功能障碍,出现眩晕。
2.2.3 情志失调:情绪波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脑部正常功能,出现眩晕。
2.2.4 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使脑部功能紊乱,出现眩晕。
3、眩晕的临床表现3.1 自觉症状3.1.1 旋转感: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
3.1.2 头晕:患者感觉头部沉重、不稳。
3.1.3 恶心、呕吐:伴随眩晕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3.1.4 视物模糊:视物模糊、眼前出现黑影等症状。
3.2 查体所见3.2.1 头晕:查体时观察到患者头晕、眼球震颤等现象。
3.2.2 视力异常:检查时发现患者视力下降,瞳孔反应迟钝等异常。
3.2.3 耳聋、耳鸣:患者可能出现耳聋、耳鸣症状。
4、眩晕的诊断与治疗4.1 诊断4.1.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眩晕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4.1.2 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头晕程度、眼球震颤等。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的旋转、摇晃或移动,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等不适。
在中医内科学中,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郁化火,上扰头目,就可能引发眩晕。
其次,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
过度饮酒、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也会导致眩晕。
再者,劳倦过度,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房事不节,损伤肾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不能濡养头目,同样会出现眩晕。
此外,外感风邪、跌扑损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角度来看,眩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肝阳上亢型:这类患者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上应以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为原则,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气血亏虚型:常见症状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宜益气养血,健运脾胃,可用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型:其特点为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为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多选用左归丸加减。
痰湿中阻型:此类患者的眩晕多伴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窍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疗当以祛瘀生新,通窍活络为法,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在治疗眩晕时,中医除了使用中药方剂,还会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
例如,针灸常选取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以达到缓解眩晕的目的。
《中医内科学》眩晕优秀PPT课件
PPT课件
42
? 第三步:可做哪些相关检查。 ? 根据患者眩晕发作时伴耳鸣、恶心欲吐
之症,可做下述检查: ? 1、建议其赴五官科会诊检查已排除内耳
眩晕症。 ? 2、可做颈椎摄片排除颈椎病引起的眩晕。
? 3、必要时做脑血管造影或颅脑CT、MRI 以排除颅内血管病变及颅内占位性病变。
PPT课件
43
? 第四步:治疗 ? 根据辨证属脾运不健,清阳不升所致眩
? 中医诊断、分型、治法、方名及药物组成。
? 若出现肢体麻木、震颤者,此时中医病机发生 发生什么变化?可加什么中药?(至少写出 2 味)
PPT课件
45
? 中医诊断:眩晕 证型:肝火上炎
? 治法:清肝泻火 方名:龙胆泻肝汤加减
? 方药:
龙胆草6g 山栀10g 黄芩10g 柴胡9g 丹皮9g 泽泻10 g 车前子10g 磁石先煎, 30g 珍珠母先煎, 30g 青龙齿先煎, 30g
晕,治当益气升清健脾。 ? 处方:党参15g 炒白术9g 大白芍9g ? 煨木香5g 炒扁豆9g 炒苡仁15g 云茯苓9g ? 广陈皮6g 炙甘草3g 灵磁石 先煎15g ? 用法:20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PPT课件
44
病案分析(2)
? 陈XX,女,40岁
? 头晕反复发作 3月余,伴口苦,牙龈肿痛,烦 躁易怒,失眠心烦多梦,面色红。舌质红,苔 黄腻,脉弦数。检查:血压: 150/90mmHg, 神 清颈软,HR:70次/分,律齐, A2>P2,两肺 呼吸音清,四肢肌力正常。
4
眩晕
? 定义: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 时互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 症状。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眩晕
一、定义:
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或感觉自己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称为“眩晕”。
二、源流:
1、内经称为“眩冒”,认为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因素有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与肝有关;《灵枢·卫气》“上虚则眩”----气血亏虚
2、张仲景从痰饮立论。
3、金元时期:刘河间主风火、朱丹溪-----无痰不作眩----痰浊
明清以来:张景岳------无虚不能作眩也;虞抟:根据肥瘦分痰湿与虚火、叶天士:主内风。
4、后代医家-----瘀血有关
三、病因病机:
1、病位在脑窍,与肝、脾、肾有关。
2、病理性质分虚实两类:虚多为气、血、精不足,髓海失养;实多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
3、病理因素有风火痰瘀为主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相关脏腑,辨标本虚实。
(二)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补虚: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填精生髓。
泻实:潜阳息风,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三)分型论治:
1、肝阳上亢证:天麻钩藤饮;见目赤便秘,可选当归龙荟丸加大黄、芒硝。
2、气血亏虚证:归脾汤;大便溏薄,小腹坠胀,用补中益气汤。
3、肾精不足证:左归丸;阳虚明显右归丸。
4、痰湿中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痰瘀化火选黄连温胆汤。
5、瘀血阻窍证:通窍活血汤。
编辑:木白
研霸圈。
【精选文档】中医内科学课件眩晕PPT
耳鸣、重听----葱白、郁金、石菖蒲 痰热上扰-----黄连温胆汤
症状:
舌脉: 治法:祛瘀生新
眩瘀晕血时阻作,窍舌质紫暗
头痛如刺, 有瘀点瘀斑
通窍活络
面色黧黑, 脉弦涩或细涩 方药:通窍活血汤
口唇紫暗,
肌肤甲错,
心悸失眠,
耳鸣耳聋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 麝香----开窍散结止痛 老葱----通阳散结 黄酒----行气、活血 补气、温阳、祛风法
方药:归脾汤
泻-----火痰瘀
肝肾阴虚
症状: 头晕目眩,耳鸣 如蝉,久发不已 健忘,目干,视 力减退,胁肋隐 痛,腰酸膝软, 咽干口燥,少寐 多梦。
舌脉: 治法:滋补肝肾
舌红
养阴填精
苔少或无
脉细数 方药:左归丸
熟地、山萸肉、山药----补肝肾精 枸 子、菟丝子----补益肝肾、生精补髓 牛膝----强肾益精,引药入肾 龟板----滋阴降火,补肾壮骨
中医内科学课件眩晕
概念
眩晕是指因清窍失养而出现头晕、眼花为主症
的一眩类病---证---。眼花 晕 ------头晕
轻------闭目可止
重------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
苍白等症状
严重----突然仆倒
源流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 于肝”----与肝有关
《灵枢卫气》“上虚则眩”----气血亏虚 元代, 朱丹溪-----无痰不作眩----痰浊 明代,张景岳------下虚作眩----肾阴虚 张介宾-----无虚不能作眩也 后代医家-----瘀血有关
病因病机
年老体虚
肝肾阴虚 阴精亏虚 脑海失养
久病伤肾 素体阳盛或阴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节 中风 第四节 痴呆 第五节 癫狂 第六节 痫病
第三章 脑系病症
2
精选PPT
3
学习目的:
了解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和发病特点,熟悉头痛、眩晕、中风、痴呆 等病证的概念、病因、机,掌握脑系病证头痛、眩晕、中风、痴呆、癫狂、 痫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
精选PPT
【辨证论治】
14
(一)辨证要点 1.辨证候虚实凡病程短,呈发作性,眩晕重,视物旋转,
形体壮实,因肝阳或痰浊所致属于实证;病程长,反复发作 或持续不解,遇劳即作或加重,头目昏晕,并见全身虚弱证 者,因血虚或肾精不足所致,属于虚证。 2.辨标本主次眩晕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气血 不足为病之本,风、火、痰、瘀为病之标。 3.辨脏腑病位肝阳上亢者眩晕,面赤,烦躁,口苦,甚 则昏仆;脾胃虚弱者眩晕劳累即发,动则加剧,兼见纳呆, 心悸,失眠;脾失健运,痰浊中阻者见眩晕头重如蒙,伴见 倦怠,肢体困着,时吐痰涎等症;肾精不足者见腰膝酸软, 耳鸣,齿摇。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 苓汤治疗。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 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首次提出 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
元代朱丹溪强调“无痰不作眩”,《丹溪心法·头眩》记载:“头眩,痰 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 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11
1.情志内伤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 ,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过度,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阳 亢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
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清窍失 养;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脾胃健运失司,聚湿生痰,痰湿 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3.年高肾亏年老肾亏,髓海不足,不能充脑;或肾阴素亏 ,肝失所养,以致阴虚阳亢,均可发为眩晕。
精选PPT
4
脑为元神之府、清窍之所。又为髓海,藏而不泻,故称“奇恒 之腑”。元神即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清窍又称脑窍 ,指人的眼、耳、鼻、口、舌等器官。脑通过经络与五脏相连 。脑的病理表现主要是髓海不足、神机失用、清窍失灵、脑脉 不通等。
脑系病证大致可分为脑体(髓海)、脑用(元神)、脑窍(目、耳 、鼻、口、舌)和脑脉(经络)等方面。髓海渐空,神机失用,则 未老健忘,甚则痴呆。邪入经络,清窍失灵,则眩晕、脑转、 耳鸣、目无所见、舌即难言。风阳夹痰上扰,气血逆乱,直冲 犯脑,则为中风。头为诸阳之会,脑脉不通或挛急,则头痛、 头风。临床上头痛、眩晕、中风、痴呆、癫狂、痫病属于脑系 病证范畴。
精选PPT
眩晕源流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提出“ 上虚则眩”,《灵枢·口问》云:“8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 鸣”,均认为眩晕以虚为主。
病理因素以风、火、痰、瘀为主。风火源于肝肾,脾为生痰之源,三 者互相联系,故可见风火相煽,风痰蒙蔽或痰热上蒙,甚或风火痰浊阻 于清窍,临床错杂兼见。
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因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瘀血阻络所致者病实 ;气血亏虚,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致者属虚。虚实之间可相互兼夹或 转化,但以虚者居多。若中年以上,肝阳亢逆,化风上扰,往往有中风 、晕厥之变。
明代张介宾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 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虞抟《医学正传·眩晕》提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认识到本病与中 风之间有一定内在联系。
龚廷贤《寿世保元·眩晕》对眩晕的病因、脉象都有详细论述,并用半夏 精选白PPT术汤、补中益气汤等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9
西医学中的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低血压 、低血糖、贫血、梅尼埃病、神经衰弱、脑外伤后遗 症等,临床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 施治。
精选PPT
【病因病机】
10
眩晕多因情志内伤、饮食劳倦及病后体虚,导致气 血肾精亏虚,脑髓失养;或肝阳痰火上逆,扰动清窍 所致。
精选PPT
(一)病因
第二节 眩晕
6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精选PPT
概述
7
眩晕的概念: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指头晕或感觉 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 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 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
精选PPT
【诊断】
13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 则仆倒。
2. 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 等。
3.多慢性起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也可见急性起病者。
血压、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TCD、颈动脉超声,头部CT 、MRl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4.病后体虚大病久病或失血之后,气血两虚,清阳不展, 脑失所养,发生眩晕;久病伤肾,肾精亏虚,髓海失充,发为 眩晕。
5.跌仆、外伤头部外伤,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眩晕。
精选PPT
12
(二)病机 眩晕的病位在头窍,病变脏腑以肝为主,涉及脾、肾。肝为风木之脏
,其性主动主升。
若情志过激,可致阳升风动;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阳亢于上;或气 火暴升,上扰头目,发为眩晕。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 不足,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上扰清空,眩晕乃作。肾主骨生髓 充脑,肾精亏虚,髓海失充,亦可发为眩晕。
学习要点:
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头痛的分经用药特点,分证论治;眩晕的概 念,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分证论治;中风的概念,诊断,中经络与 中脏腑的鉴别,中经络的分证论治;痴呆的概念,诊断;要点,与郁证的鉴 别,分证论治;癫狂概念,分证论治;痫病概念,病机关键,与癫狂、中风 、厥证鉴别,分证论治。
精选PPT
5
此外,脑为元神之府与心藏神的功能又密切相关,故 某些神志异常的病证须与心藏神的功能失调相参,如 痫病、癫狂等。
脑系病证的治疗当分虚实,虚者补之,如补肾生髓 、健脾养血、养肝潜阳等治法,实者泻之,如息风、 化痰、开窍、活血、化瘀、通络、清热等治法,临床 上可针对不同病证,辨证施治。
精选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