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12.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稿

说课教师:清远市清城区清城中学蒋晓清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叫蒋晓清,来自于清远市清城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是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SSS之后展开的。它不仅是下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其它条件的基础,还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今后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及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提供很好的模式和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边角边公理”的内容及含义,能初步运用“边角边公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猜想-作图-验证“边角边”公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分析、

探索等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求知欲望;通过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

(1)教学重点: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边角边(SAS)”

(2)教学难点:验证并归纳边角边公理内容,运用此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全等三角形定义、性质及“边边边”(SSS)公理,对本节课学习的三角形全等判定——“边角边”(SAS)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个别学生在理解、运用上还须借助教师、同学的帮助。从本章开始,学生在观察能力上要经历“单一图形”到“多个图形”的跨越,在推理能力上要经历“使用单个条件”到使用多个条件的跨越,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减缓坡度,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正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述证明过程。

三、学法教法分析:

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讨论交流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新知,探究新知,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学法指导:

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学练结合,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主

要方式。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流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知识回顾:

1.上节课学习的三角形全等

的判定方法是什么?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全等(可以简写为“边边

边”或“SSS”)。

2.如图,在△ABC中,点D

是边BC的中点,AB=AC。

求证:△ABD≌△ACD.

本环节主要以

教师提问,个

别学生口答、

板书的形式,

教师只做简单

提点。

通过提出简单问题,

帮助学生回顾已学

的判定三角形全等

的方法,并且从学生

已有的数学经验出

发,建立新旧知识的

联系,培养学生梳理

知识体系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由例题引出课题: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

两端A、B的距离,可在平地

上取一个点C,从点C不经

过池塘可直接到达A和B。

连接AC并延长至D使

CD=CA,连接BC并延长至E

使CE=CB,连接ED,那么量

教师提出问

题:

运用前面所学

三角形全等的

判定方法SSS

能够解决这个

问题吗?

列出探索三角

抛出例题,通过讨论

当两个三角形满足

六个条件中的三个

时的四种情况,从而

引出本节课要学习

的新知识——“两边

一角”。

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2.讨论当两个三角形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三个时的四种情况。形全等的条件的表格(见附表),让学生讨论当两个三角形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三个时的四种情况。

三、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一)、动动手:

已知△ABC,AC=20cm,

BC=15cm。1。如图(1),当∠A=45°时,作△A1B1C1,使A1C1=20cm,B1C1=15cm,∠A1= ∠A=45°(第一组完成);2。如图(2),当∠B=45°时,作△A1B1C1,使

A1C1=20cm,B1C1=15cm,∠B1= ∠B=45°(第二组完成);3.如图(3),当∠C=45°时,作△A1B1C1,使

A1C1=20cm,B1C1=15cm,∠C1= ∠C=45°(第三组完成)。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来,同桌教师要进行巡

视和指导,根

据不同的条

件,学生分组

交流画出图,

再让学生把画

好的三角形,

剪下放在

△ABC上,观察

这两个三角形

是否全等,并

让各个小组的

学生派出代表

展示图片.

通过让学生思考、动

手画图、验证,提高

学生对问题的分析

能力和培养学生的

动手实践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