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乐府民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乐府民歌

第一节关于乐府

一、乐府的涵义

名称:最早是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乐即音乐,府即官署,是官设的音乐机构。

职能:除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填写歌辞、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外,还负有采集民歌的使命。

到了魏晋时期,乐府的含义便发生了变化,由机构的名称变为文学史上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发生了关键性的演变。

❖乐府在不同朝代内容都有所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乐府综合了魏晋和唐人的说法,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ª¡ª:

1、狭义的乐府指经乐府机构入过乐的民歌和文人创作。

2、广义的乐府不仅包括上述作品还包括那些未曾入过乐而沿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题材的诗歌。

二、乐府歌诗的来源与分类

❖1、专供朝廷祀祖燕享使用的郊庙歌辞。它们犹如《诗经》中的雅颂,是典型的庙堂文学。它们华丽典雅,主要是写歌功颂德的内容,思想与艺术均不可取。如司马相如的《郊祀歌》就属这类作品。

❖2、从全国各地采集来的俗乐。当时,采其乐曲兼及歌辞。它们是一些流传在民间的无主名的作品,其作者大多是劳动人民或一部分出身于下层的士人。这一部分诗歌后世称为乐府民间歌辞。它是乐府诗歌中的精华,是最有价值的作品。

❖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100卷是收罗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总集。其中的¡°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曲歌辞¡±都包含着汉代乐府民歌。

❖¡°相和歌辞¡±含有¡°丝竹更相和¡±的意思,是流行在当时南方的俗乐,歌辞多为江南楚地的民歌歌辞。

❖¡°鼓吹曲辞¡±是汉武帝时代北方民族的乐曲,当时主要用于军乐。

❖¡°杂曲歌辞¡±是指声调已经失传的无所归属者,其中杂有不少文人抒情言志的作品。

❖第二节乐府民歌的思想性

一、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苦难与反抗。

《东门行》《妇病行》

二、揭露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三、反映爱情、婚姻和被压迫妇女的诗篇。

《有所思》《上邪》

《白头吟》《塘上行》《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

四、揭露上层社会的残暴、腐朽、丑恶。

《陌上桑》《孤儿行》

五、以劳动为主题的小诗,写得清新可喜、优美动人。

《江南》

第三节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一、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创作的优良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二、从诗歌体裁上说,乐府民歌大部分是叙事诗。具有生动的故事性,颇多情节场面的描写。❖三、句式自由、变化多样。乐府诗歌的句式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完整的五言体已

经不少见,但一般是杂言。

❖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汉乐府诗歌基本上都是口语,朴素自然,没有什么人为的雕饰。

第四节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1、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原则给后世诗人以启发。

❖2、在汉乐府民歌中常用的杂言体到唐代则发展为自由奔放的¡°歌行体¡±,在我国古体诗中

独具特点。

秦汉文学

秦统一后的文学

❖秦的文化背景

❖秦留给后世的文学遗产只有歌功颂德的刻石之文和诏令奏议等应用性文字。

❖刻石文字大多出自李斯之手

《邹绎山刻石文》《琅玡山刻石文》

❖诏令奏议之文

秦始皇的《令丞相御史议帝号》

李斯的《议废封建》《议烧诗书百家语》

《议刻金石》《上书言治骊山陵》

两汉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

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散体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哀秦二世赋》《大人赋》

东方朔《七谏》《答客难》《非有先生论》

杨雄《解嘲》

班固《两都赋》

抒情赋

张衡《二京赋》《归田赋》

《思玄赋》《骷髅赋》

赵壹《刺世疾邪赋》

汉代论说散文

汉初散文

作者为文,畅所欲言,文章具有铺陈壮大的风格

史论而兼政论,冷静客观而兼热情洋溢

代表作家:贾谊、晁错

西汉中期散文

思想趋于僵化,文气尤其显得迟缓

代表作家:董仲舒、刘向

西汉后期散文

文章复古。不傍经典、畅所欲言、明白晓畅、少有文采

代表作家:刘歆、杨雄

东汉散文

汉代史传散文

《史记》

《汉书》

汉代诗歌

汉代乐府民歌

文人五言诗

伟大的历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

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

❖公元前145年¡ª¡ª公元前87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史记¡¤太史公自序》

❖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曾做过太史令,写过一篇《论六家要旨》。

❖在青年、中年时代,有过三次较大的出游。

第一次出游

❖长江中下游、山东、河南等许多地方,如屈原流放的沅水、湘水地区,并到屈原自沉的汨罗江做了凭吊,后来写下了《屈原列传》,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屈原的最早史料,并追述了他当年

访古的心情;

❖庐山、九嶷、会稽等地,收集了关于帝舜、夏禹的传说,访查了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遗迹;❖淮阴,访问了汉王韩信的故乡,搜求了韩信早年在乡里的故事;

❖山东曲阜,观察了儒家旧存的礼器文物;

❖徐州,考察了楚汉相争的战场;

❖魏都大梁,观看了信陵君的遗迹。

这次漫游的收获,对他后来写《屈原列传》、《五帝本纪》、《夏本纪》、《淮阴侯列传》、《越王勾践列传》、《魏公子列传》以及楚汉相争的社会、政治、地理形势,都有很大帮助。

第二次出游

❖陪汉武帝出巡郡县,到了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内蒙等地。

❖奉汉武帝之命,去巡视四川南部和云南边境一带。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这一地区属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司马迁在这次远游出行中做了许多实地考察,所收集到的资料使他后来写出关于古代少数民族地区情况的文献《西南夷列传》并在《货殖列传》中对巴、蜀、邛、笮等地的地貌、物产做了详尽的记载。

第三次出游

❖起因是汉武帝的封禅典礼。从长安出发,东行前往泰山,司马迁作为皇帝的侍从,一路随从,汉武帝到了泰山,曾见神弄鬼的做出了许多虚妄可笑的事情,后来《史记》中那篇充满嘲笑、讽刺的《封禅书》就是这次见闻的记录。

❖封禅以后,他又从汉武帝¡°帅师巡边¡±,¡°出长城,北登单于台(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附近)¡±,又东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县北)、辽西,考察了当时中国北部、东部许多地区。这次出行的经历,为他后来写《秦始皇本纪》、《武帝本纪》、《蒙恬列传》等创造了条件。

❖36岁时(公元前111年),司马谈病逝,接受了父亲写作《史记》的遗命。这是他一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使他更加有目的的搜集材料,开始做写《史记》的准备工作。38岁时(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

❖42岁那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即改秦历为夏历。司马迁认为这应该是一个新纪年的开始,便在这一年着手写《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发生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的事件。

❖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四年之后,即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遇赦出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史记》

一、名称

❖《史记》原是古代一般史书的泛称。

❖唐朝以前,司马迁的这部史书称《太史公》、《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最早称司马迁¡°述《史记》¡±见于《魏书¡¤王肃传》,但此乃就《太史公记》而言的略称。❖至唐人修撰《隋书》方正式称¡°《史记》一百三十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而成为专称。

二、写作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