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第四节 伤寒
病理学(四)_真题-无答案
病理学(四)(总分58.5,考试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风湿小体最多见于A.心肌细胞之间B.心外膜血管旁C.心肌间质血管旁D.皮下结缔组织E.心内膜下结缔组织2. 原发性高血压最常损害的血管是A.全身大、中动脉B.全身细、小动脉C.全身细、小静脉D.全身中、小动脉E.全身中、小静脉3. 关于原发型肺结核病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多见于儿童B.多数患者须经积极适当的治疗才能痊愈C.结核菌易侵入淋巴管播散D.肺内原发灶多位子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肺膜处E.原发综合征是其病变特点4. 血栓形成的条件不正确的是A.新生血小板增多B.涡流形成C.纤维蛋白溶酶增加D.组织因子释放E.血管内皮损伤5. 肉芽组织与肉芽肿的光镜下区别在于A.局部是否有单核巨噬细胞结节形成B.局部是否有淋巴细胞浸润C.是否有纤维细胞增生D.病灶内是否有单核细胞浸润E.是否含有毛细血管6. 下列哪项不是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A.免疫检查呈连续线状荧光B.蚤咬肾C.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增生D.电镜下驼峰状致密物沉积E.大红肾7. 伤寒的典型病变是A.肠道淋巴组织增生B.脾肿大C.伤寒肉芽肿D.皮肤玫瑰疹E.败血症8. 风湿病中最具诊断意义的病变是A.心内膜纤维组织增生B.胶原纤维的纤维素样变性C.心肌局灶性变性、坏死D.Aaehoff小体形成E.心外膜纤维素渗出9. 下列哪种细胞是永久性细胞A.骨骼肌细胞B.肝实质细胞C.间皮细胞D.食管的黏膜上皮E.平滑肌细胞10. 急性菌痢肠黏膜溃疡形成的原因是A.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酶使假膜溶解脱落B.肠壁血液循环障碍C.细菌毒素D.血栓形成E.肠内容物的机械性损伤11. 死者男性印岁,生前有高血压病史。
尸体解剖发现:左心室扩张,室壁厚约1.5cm,但瓣膜耒见异常。
镜下心肌间质血管旁可见少数梭形瘢痕。
病理学名词解释答案
1. 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2.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3.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
由于代谢障碍,而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
4.脂肪变: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5.玻璃样变6. 坏疽:是指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变为黑色或暗绿色,常发生于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
7. 虎斑心:严重贫血引起的心肌脂肪变性,常在左心室乳头肌处,可见出现整齐横行排列的黄红相间的条纹称为虎斑心。
8. 凋亡:是一种以凋亡小体的形成为特点的,不引起周围组织炎性反应的活体内单个细胞死亡的形态学改变。
第二章1. 机化:新生的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2. 稳定细胞:在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增殖现象不明显,在细胞增殖周期中处于静止期(G),但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则进入DNA合成前期(G)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3. 肉芽组织::由新生的薄壁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4. 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后或缝合后对合紧密的伤口,愈合的时间短,形成的瘢痕少。
5. 不完全再生:组织损伤较大或受损组织的再生能力较弱,不能完全由结构与功能相同的组织细胞来修复,而是由肉芽组织来修补恢复,最终形成瘢痕。
6. 创伤性神经瘤:外周神经受损时,若断离的两端相隔太远,或两端之间有瘢痕或其他组织阻隔,或因截肢失去远端,再生的轴突不能到达远端,而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在一起形成的肿物。
7. 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齐,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愈合的时间长,形成的瘢痕较大。
第三章:器官或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2.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肉眼观肝的切面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的条纹。
伤寒ppt课件
(二)伤寒杆菌培养:
*1、血培养:病程第1—2周阳性
率最高80—90%
*2、骨髓培养:较血培养阳性率
高,达90%
3、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
最高达80%
4、尿培养:3—4周达25%(+)
5、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
6、玫瑰疹刮取物培养:
精选ppt课件
21
(三)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反应 病后1周 左右出现抗体,3—4 周阳性率70%
伤寒
精选ppt课件
1
学习要点
掌握伤寒流行特点、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典型伤寒的临 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熟悉伤寒的并发症及鉴别诊断。 了解伤寒的病原学及预防。
精选ppt课件
2
概述
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病变部位 回肠末段集合和孤立淋巴结 主要病理变化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 临床特征 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
精选ppt课件
38
并发症的处理
治疗
• 肠出血:禁食/流食/止血——生命体征——手术 • 肠穿孔: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生素—手术 • 中毒性心肌炎:保护营养心肌-皮质激素—强心剂 • 中毒性肝炎: • 溶血尿毒综合征:输血补液-皮质激素-抗凝-透析
精选ppt课件
12
暴发型
临床表现
• 起病急;
• 毒血症状重:高热或体温不升。
• 并发症多而重:中毒性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
心肌炎、 DIC;
• 皮疹显著
• 病死率高
精选ppt课件
13
逍遥型
临床表现
毒血症状轻,常以肠出血、肠穿孔为首发症 状就诊
迁延型
病程迁延5周~数月,呈驰张热和间歇热,肝脾肿 大显著。 多见于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伤寒
胆囊:胆汁中繁殖,可有轻度炎症。 心肌:细胞肿胀,中毒性心肌炎引起重脉,缓脉。 皮肤:淡红色小斑丘疹,可查出细菌。 肌肉:凝固坏死(蜡样变性),肌痛,知觉过敏。
四、临床病理联系 持续高热 相对缓脉 皮肤玫瑰疹 伤寒病容 消化系统症状 实验室检查
但复发率有一定的增加 七、护理原则
肠伤寒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神智淡 漠、相对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及血中 白细胞减少等。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体: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G-杆 状,菌体裂解释放强烈内毒素 ,在含胆汁 的培养液中生长较好。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
传播途径:消化道感染
机制
三、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回肠下段(集合淋巴小结及孤 立淋巴小结)
(一)基本病变: 伤寒肉芽肿 在病理学上具有诊断价值
伤寒细胞(typhoid cell):胞浆中常吞噬有 伤寒杆菌、受损的淋巴细胞、红细胞及坏死 细胞碎屑等的巨噬细胞。
伤寒肉芽肿(typhoid granuloma) :伤寒细胞 增生、吞噬功能活跃并聚集成团或结节状
伤寒肉芽肿
伤寒细胞
(二)肠道病变 按病变自然进程分四期
传染病、寄生虫病
课时目标
简述伤寒的病因、病理变化及病理临 床联系
简述细菌性痢疾的病因、病理变化及 病理临床联系
简述血吸虫病的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 系
传染病、寄生虫病
第四节 伤寒(typhoid fever) 一、概念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变 主要特点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 胞增生,尤以回肠淋巴组织的改变最为明显
1、髓样肿胀期 肉眼观 镜下观
2、坏死期 3、溃疡期(注意溃疡的特点: 与肠结核的溃疡有什么不同)
伤寒的基本病理特征
伤寒的基本病理特征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其基本病理特征包括:
1. 肠道侵袭:伤寒沙门氏菌主要侵袭小肠,通过感染进入小肠黏膜细胞,导致小肠黏膜炎症反应。
这种侵袭使得黏膜细胞受损,引起肠黏膜溃疡形成。
2. 肠黏膜溃疡:由于伤寒沙门氏菌的侵袭,小肠黏膜组织会出现炎性细胞浸润、溃疡形成以及肠黏膜结构破坏。
这种溃疡主要位于小肠末段和回肠,溃疡可形成直径约为1-2厘米的小病灶,与其他炎症源形成的溃疡不同。
3. 淋巴结增生: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后,肠系膜和肠福尔门夫淋巴结会出现淋巴结增生。
这是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之一。
4. 十二指肠溃疡:伤寒沙门氏菌可通过胆汁进入胆囊,然后再通过胆囊引管进入十二指肠,导致十二指肠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
5. 全身炎症反应: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强烈炎症反应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
此外,伤寒还可引起肝脾肿大、败血症等全身病理改变。
需要指出的是,伤寒的病理特征与其他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有所不同,因此在临床上需要正确诊断和区分。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伤寒的病理变化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伤寒的病理变化
病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病理学知识-伤寒的病理变化。
伤寒概述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变特征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以回肠末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突出。
伤寒的本质是肉芽肿性炎。
伤寒的病理变化
(一)肠道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累及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分四期,每期持续时间为一周。
1.髓样肿胀期
淋巴组织肿胀、隆起于粘膜表面,似脑沟回,集合淋巴小结病变最典型。
镜下巨噬细胞增生明显,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由伤寒细胞聚集成的结节称伤寒肉芽肿。
2.坏死期
淋巴组织中心和局部粘膜组织发生坏死。
3.溃疡期
溃疡长轴与肠纵轴平行呈椭圆形,孤立淋巴小结病变形成的溃疡为圆形。
4.愈合期
肉芽组织增生填补溃疡性缺损,边缘上皮再生。
(二)肠道外病理变化
1.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及骨髓由于巨噬细胞增生活跃,引起相应组织器官肿大。
镜下可见伤寒肉芽肿和灶状坏死;
2.心肌纤维颗粒变性,甚至坏死;
3.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也可发生颗粒样变性;
4.皮肤玫瑰疹,膈肌,腹直肌和股内收肌凝固性坏死(蜡样变性)。
例题:
伤寒的主要病理特点是?
A.全身小血管损害
B.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
C.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和溃疡
D.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及充血
E.肝脾组织病变为主
正确答案:B。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伤寒(病理学课件)
2023/8/21
四、伤寒病的发病机制
潜伏期(10天)
伤
杀灭
寒 杆菌口
胃
(
粪
增生肿胀(第1W) 回肠末端 肠系膜 被噬生长 淋巴组织 淋巴结 菌血症
) (第2W)坏死
肠道症状
单核巨噬 细胞系统
败血症
肝→胆囊 脾
骨髓
淋巴结
(第3W)溃疡
全身中毒症状
(第4W)愈合
小结
1.伤寒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主要累计单核巨噬 细胞系统的急性增生性炎症,其病变特点是伤寒肉 芽肿形成。
2.伤寒病的传染源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通过粪 便和尿液排出伤寒杆菌)。
3.伤寒病的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传染,苍蝇是 重要的传播媒介。
4.伤寒病的好发季节是夏秋季。
5.散发病例主要见于儿童,流行时以青壮年为多。
6.细菌及其内毒素入血可引起败血症。
2023/8/21
一、基本病变 二、肠道病变 三、肠道外病变
2.适时选做实验室检查,血培养、便培养阳 性或肥达氏反应阳性有助于临床确诊。
3.经4 ~ 5周痊愈;少数患者可出现并发症, 肠出血是最常见、肠穿孔是最严重,多发生在 溃疡期;小儿还可并发支气管肺炎。
2023/8/21
2023/8/21
一、基本病变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增生 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 伤寒细胞
伤寒肉芽肿(伤寒小结) (具有诊断价值)
2023/8/21
2023/8/21
二、肠道病变
1.病变部位: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 巴小结 2.病变过程:四期,每期持续1周
(1)髓样肿胀期 (2)坏死期 (3)溃疡期 (4)愈合期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任务4答案
国开(四川)0297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任务4答案
题目1: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出现多尿,夜尿,表明肾的主要损害部位是()。
: 肾小球
; 肾小管
; 基底膜
; 肾间质
; 肾髓质
答案:肾小管
题目2:肾细胞癌的好发部位是()。
: 肾的任何部位
; 肾下极
; 肾中部
; 肾门
; 肾上极
答案:肾上极
题目3:临床诊断急性肾盂肾炎最可靠依据是()。
: 尿培养找到致病菌
; 尿频、尿急、尿痛
; 蛋白尿和菌尿
; 白细胞管型尿
; 脓尿和菌尿
答案:白细胞管型尿
题目4:早期肾细胞癌的临床主要表现为()。
: 脓尿
; 尿急、尿频、尿痛
; 肾病综合征
; 无痛性血尿
; 多尿、夜尿、低密度尿
答案:无痛性血尿
题目5:肾盂肾炎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是()。
: 上行性感染
; 血源性感染
; 多种途径感染
; 医源性感染
; 邻近器官炎症的蔓延多
答案:上行性感染。
《病理学传染病部分》
(图11-16B)
精选课件
4其它组织器官病变:
淋巴结、肝、脾、骨髓:伤寒肉芽肿 中毒性心肌炎
胆囊炎并成为重要带菌者 皮肤细菌性栓塞
肌肉凝固性坏死
精选课件
三、结局和并发症
1、肠穿孔: 是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
2、肠出血 是伤寒常见的并发症
3、支气管肺炎 以小儿患者为多。
精选课件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肠道传染病 一、临床特点: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 脓血便、 毒血症、夏秋、儿童及青少年 多发
精选课件
第二节 伤 寒
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持续高烧、相对缓脉、脾肿
大、
皮肤玖瑰疹 白细胞减少,夏秋流行,青壮年多发 病变:全身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尤以回肠
末段淋巴结最为明显 见图11-15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 G- , 内毒素
精选课件
伤寒杆菌污染食品/水源经口感染。
蝇 消化道
二、 病因:痢疾杆菌
三、 病理特点:纤维素性及脓性炎症
四、 类型:急性、慢性、中毒性 见图11-17
精选课件
类型: 1.急性菌痢: 病理变化: ①肠粘膜急性卡他性炎--纤维蛋白渗出性炎---假 膜形成 ; ②假膜溶解脱落---不规则浅表溃疡形成;
③溃疡大形成瘢痕,但很少引起肠腔狭窄。
精选课件
临床表现:
3型,2大症状(全身毒血症,肠道症状) (1)普通型(典型)急、寒、热、痛、泻
大便:糊状或稀小便,粘液脓血便量 少,里急后重。 体检: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注意:年老体弱者的腹泻情况及全身
情况。 (2)轻型(非典型)
多无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轻,里 急后重轻,大便3—5次/日,水样或糊 状,脓血精便选课少件 。
《伤寒课件》PPT课件_OK
髓样肿胀期
• 肉眼观:肠壁充血水肿,淋巴组织明显增生、肿胀,状似脑回。 • 镜下观:肠壁淋巴组织内伤寒肉芽肿形成,周围肠壁组织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浆
细胞浸润。 • 临床表现:体温梯形上升,伴有头痛、食欲减退、乏力、肝脾肿大及相对缓脉等。
10
11
髓样肿胀期
肠壁淋巴组织明显肿胀,凸出于 粘膜表面,质软,似脑的沟回
14
肠伤寒(溃疡期)
15
16
伤寒溃疡 结核溃疡
17
18
愈合期
• 坏死的组织完全脱落干净,溃疡底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将溃疡填平,周围的肠黏膜 上皮再生而愈合。
• 临床上体温下降,伴有出汗。
19
2、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其他 组织病变
• (1)肠系膜淋巴结病变:肿大 • (2)脾脏:肿大 • (3)肝脏:肿大 • (4)骨髓:出现伤寒肉芽肿和局灶性坏死。
• 属急性增生性炎,累及全身单核巨 噬细胞系统。
• 伤寒细胞:胞浆中含有被吞噬的
伤寒杆菌、淋巴细胞、红细胞及 坏死细胞碎屑的巨噬细胞。 • 伤寒小结:具有诊断价值。
6
7
8
伤寒肉芽肿
(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病 变
• 1、肠道病变:以回肠下段集合淋巴小结和孤立淋巴小结的病变最为严重。 • 按其病变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每期约一周。 • 髓样肿胀期 • 坏死期 • 溃疡期 • 愈合期
伤寒
1
概述
• 1.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 2.多发生于夏秋季,潜伏期约10天,病
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 3.病变特点:全身网状内皮细胞增生。 • 4.临床表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
大、皮肤玫瑰疹、WBC减少
2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族, G(-)。 菌 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及表面“Vi” 抗原使人产生抗体 肥达氏反应(Widal reaction)测定血清中的抗 体 ,作为诊断依据 致病主要因素:菌体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
药学《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ath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23306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药学学分:2.5学分(理论:2.0;实验:0.5学分)总学时:5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6学时, 实验学时:16学时先修课程: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后续课程: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药学专业课程等选用教材:步宏、李一雷主编.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必读书目:[1] 王恩华主编.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病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周庚寅姜叙诚主编.医学英文原版改编双语教材.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选读书目:[1] 陈杰李甘地主编.病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Robbins 和Cotran Atlas of Pathology.2nd edition. Edward C.Klatt [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1二、课程教学目标《病理学》是药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疾病的局部组织病理变化,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与疾病的转归;全面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机制。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了解常见疾病发生机制。
2、熟悉常见疾病的病因和结局3、掌握疾病的局部组织病理变化,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与疾病的转归。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与教学要求绪论(1时学)教学目标:了解病理学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范围。
教学要求:重点介绍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3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损伤的原因;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的原因、发生机制;理解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坏死的类型和结局;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及化生的概念和类型;细胞水肿的病理变化;坏死的病理变化;教学要求:重点介绍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变性、坏死、坏疽的概念;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坏死、坏疽的形态特点;难点为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的原因、机制和结局;坏死病变和结局。
病理学第四课后练习
1. 急性肾炎的特征性病变是A、肾小球内细胞数明显增加、肾小球体积增大9.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病变特征是4. 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是:A、肾组织活动性炎症与修复、纤维化及瘢痕形成2. 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是3. 结核病增生性病变的主要愈合方式是3.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是A、足细胞的足突广泛融合消失5. 上行性感染引起的急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一般不包括4. 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变是A、肾大部分肾小球发生纤维化与玻璃样变,其所属肾小管萎缩、消失1. 在肾小球肾炎形成过程中,免疫复合物的沉积部位一般不包括8.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最主要病变是A、脑神经细胞变性、坏死10. 于肠粘膜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常见于4. 引起肾盂肾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A、大肠杆菌10. 临床上患者出现腹痛、腹泻,棕褐色大便、伴有腥臭味而里急后重不明显,最常见于9. 伤寒属于A、增生性炎6. 伤寒最易出现并发症的阶段是7. 继发性肺结核病的临床最常见类型是7. 继发性肺结核病的主要播散途径是5. 结核杆菌的致病力主要取决于菌体内的A、脂质8. 淋巴结结核最常见发生部位是9. 肠阿米巴病的病变性质为A、变质性炎症9. 关于中毒性细菌性痢疾不恰当的是2. 下列关于肾小球肾炎的论述中,不恰当的是:1. 下列哪项不是肾小球肾炎的发生机制?A、链球菌感染,直接损伤肾小球9. 下列关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论述不恰当的是1. 下列哪种肾小球肾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A、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0. 人感染血吸虫是通过10. 血吸虫病主要累及部位是B、肺与脾6. X线检查肺结核患者时,发现肺内有密度极大、境界清晰的阴影,最可能的病变为4. 干酪样坏死属于A、凝固性坏死6. 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是10. AIDS发病的中心环节是A、辅助性T淋巴细胞被病毒破坏,大量减少,导致细胞免疫严重缺陷6. 关于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不恰当的是C、溃疡底部为干酪样坏死及结核性肉芽组织D、常发生出血与穿孔2. 关于原发性肺结核病的播散不恰当的是C、经血道播散可仅限于肺内形成粟粒性结核病D、常经支气管播散在原发灶处形成空洞8. 女性生殖系统结核中最常见的是B、输卵管结核C、子宫内膜结核D、子宫颈结核4. 肾病综合征时出现高脂血症的主要机制是D、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4. 继发性肺结核的早期病变最常发生于B、左肺尖部C、右肺尖D、左肺下叶4. 伤寒最重要的并发症是B、肠出血与肠穿孔C、胆囊炎D、局限性腹膜炎8. 伤寒病变最明显的部位是B、回肠下段C、淋巴结D、空肠下段6. 伤寒肉芽肿内增生的细胞主要为B、巨噬细胞C、中性粒细胞D、成纤维细胞10. 肠阿米巴病主要发生于B、回肠下段C、横结肠与降结肠D、乙状结肠与直肠8. 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变部位是C、升结肠与横结肠D、乙状结肠和直肠2. 镜下,用银染色可见毛细血管基底膜外侧有许多向外的钉状突起,状如梳齿,见于B、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3. 大白肾见于B、弥慢性膜性肾小球肾炎C、弥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D、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3. 高度选择性蛋白尿见于B、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C、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D、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4. 多尿、夜尿、低比重尿常见于B、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C、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D、弥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7. 临床上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如寒战、高热,并出现呼吸困难,常见于A、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C、干酪样肺炎D、结核球2. 结核病渗出性病变的主要愈合方式为A、吸收消散B、纤维化C、纤维包裹5. 结核性腹膜炎,较少继发于A、肠结核B、肠系膜淋巴结结核D、膀胱结核5. 结核杆菌经血道播散形成的最严重后果是B、常有假膜形成C、发病后一周常有溃疡形成D、常伴有肠出血与肠穿孔等并发症。
西医综合(研究生考试)-病理学-第四章 炎症题库
西医综合(研究生考试)-病理学第四章炎症题库[单选题] 1、纤维素性炎的好发部位不包括()。
A 皮肤B 心包C 结肠D 气管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纤维素性炎的特征为纤维蛋白原渗出,后形成纤维素,好发于黏膜(咽、喉、气管、肠)、浆膜(胸膜、腹膜、心包膜)和肺组织,如发生在咽喉部的白喉、发生于气管的浮膜性炎、心包浆膜的绒毛心等。
A项,皮肤接触外界感染细菌好发化脓性炎。
[单选题] 2、以炎性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最先出现的病理过程是()。
A 白细胞边集B 白细胞游出C 化学趋化作用D 吞噬作用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炎症反应最重要的功能:将炎症细胞输送到炎症灶。
炎症最重要的特征:白细胞渗出。
白细胞渗出过程:白细胞边集→附壁→黏附→游出等,在趋化因子作用下运动到炎症灶,在局部发挥重要的防御作用。
[单选题] 3、炎症的本质是()。
A 以损伤为主的反应B 以防御为主的病理过程C 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增生D 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炎症的本质是损伤因子损伤机体,机体消灭损伤因子,并修复损伤的过程,即损伤、抗损伤和修复的统一,以防御为主。
基本病理变化是变质、渗出、增生。
局部表现包括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
[单选题] 4、最常见的致炎因子是()。
A 物理因子B 化学因子C 生物因子D 坏死组织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生物因素为炎症最常见的原因。
[单选题] 5、关于炎症的阐述,错误的是()。
A 炎症的特征性病变是渗出B 炎症以白细胞反应为中心C 炎症的全身反应包括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D 炎症的局部反应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炎症是机体对致炎因子损伤的防御过程,这一防御过程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特征性病变是渗出,炎症的局部反应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的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和白细胞计数升高等。
[单选题] 6、寄生虫病灶中最常见的炎症细胞是()。
伤寒PPT课件
流行病学
6
伤寒
传染源 –病 人:起病后2~4周传染性最强 –带菌者:不断传播或流行
传播途径 – 粪-口途径传播 – 污染水源、食物、日常生活接触 –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
7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 流行特征
– 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 水源、食物被污染可呈暴发流行 –终年可见,夏秋为多 –儿童及青壮年为多见
——可长期携带,慢性带菌者
11
增生肿胀
溃疡
图 4-4-2 伤寒肠
12
病理生理
13
肠道病理改变与四周病程关系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突起,内 有大量巨噬细胞增生,常见被吞噬的 红细胞、淋巴细胞和伤寒杆菌;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易引起肠
出血和肠穿孔; •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 • 儿童淋巴组织未完全发育,少见溃疡。
53
体格检查
T40.3℃,P100次/min,R27次/min,BP14.7/9.3kPa 神志清,安静,听力似稍差,回答问题迟缓、简单 胸部和腹部依稀可见6~7个充血斑丘疹,淡红色,直
径3mm,压之褪色 腹平软,右下腹深压迫不适,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
1.0cm,质软无触痛,肠鸣音存在
54
头孢菌素类 孕妇与儿童亦可选用
氯霉素
不推荐用
退热后继续10~14d,总疗程约为2~3周
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氨苄西林与丙磺舒联合、或复方磺胺甲基
异噁唑(SMZ+TMP),连用4~6周
47
(三)并发症治疗
肠出血 暂禁饮食,严密观察,止血剂,适 量输入新鲜全血。大量出血,内科治疗无效, 可考虑手术
伤寒ppt课件
六、临床类型
★ ★ ★ ★ ★
暴发型伤寒 轻型伤寒 逍遥型伤寒 顿挫型伤寒 迁延型伤寒
七、复发与再燃
• 复发:指伤寒病后症状消失,体温已恢复到 正常,数日至3周后伤寒症状再度出现。
• 再燃:多在病程第2-3周前后,体温波动下降, 但未达正常时又复上升,持续3-7日,常无特 异固定体征症状。
• 复发机理:由于伤寒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 后,未被彻底消灭,因吞噬细胞内不易受 血中形成的抗体作用,也不易受到药物的
• 疹子特点—为淡红色充血疹,圆形,直径 约2-5mm,高出皮肤,压退色;疹退后少数
留有色素。
• 出现率及出现时间— 为6-10日
伤寒玫瑰疹
脾、肝肿大
•发生率:30-80%不等。 •轻触痛,质软:往往肋下 2-4cm 。如肝脾发 现过大,或过硬,应考虑其他疾病的可能, 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中毒性肝炎:伤寒病程中很少因肝功损害出 现黄疸者,中毒性肝炎最近报道增多。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五周
病理变化
• 伤寒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在网状内皮系统,突出的 是回肠末端集合和孤立淋巴结。 • 病变性质是网状细胞的增生、坏死、溃疡、修复。
简述如下:
1.肠道病变
伤寒肠道病变主要发生在回肠末段的集合和孤立
淋巴结。 髓样肿胀期—相当病程第一周,此期见回肠末段集合 、孤立淋巴结的病变 坏死结痂期—相当第二周,病程极期
H antigen
沙门氏菌抗原示意图
三、流行病学
传染源
(1)病人 (2)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2.06%) 健康带菌者 (0.76%)
传播途径 (1)水媒传播
(2)食物媒介传播
(3)接触传播 (4)苍蝇传播
易感人群
★ ★
伤寒论病理解析
伤寒论病理解析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病理过程涉及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病理角度对伤寒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
1. 伤寒的病理特点伤寒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肠道病变和全身性炎症反应。
伤寒杆菌侵入人体后,首先定植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引起炎症反应。
随着病情的发展,炎症反应波及全身,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
2. 肠道病变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病变主要表现为小肠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
炎症反应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和淋巴滤泡增生。
随着病情的进展,黏膜上皮细胞受损,形成溃疡。
这些溃疡可导致肠道出血和腹泻等症状。
3. 全身性炎症反应伤寒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等症状。
伤寒杆菌产生的内毒素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
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引起发热和寒战。
此外,全身性炎症反应还可导致血管扩张、血液凝固功能异常等症状。
4. 其他病理变化除了肠道病变和全身性炎症反应外,伤寒还可引起其他病理变化。
例如,肝脏受损可导致黄疸和肝功能异常;脾脏肿大可引起左上腹疼痛;心肌炎可导致心脏功能不全等。
5. 病理诊断对于伤寒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分离和鉴定伤寒杆菌来确认诊断。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通过活检或尸检获取患者的组织标本,观察肠道病变和其他病理变化,进一步明确诊断。
6. 治疗策略针对伤寒的病理特点,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抗菌治疗和对症治疗。
抗菌治疗可选择对伤寒杆菌敏感的抗生素,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
对症治疗包括解热、止泻、补液等,以缓解症状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总结起来,伤寒的病理过程主要涉及肠道病变和全身性炎症反应。
肠道病变表现为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而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发热、寒战等症状。
除此之外,伤寒还可引起其他病理变化。
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治疗策略包括抗菌治疗和对症治疗。
通过对伤寒的病理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疾病,并为其治疗提供指导。
伤寒:ppt课件
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氨苄西林:疗程6周 喹诺酮类药物:疗程6周
并发症治疗
肠出血:
禁食,卧床、监护 止血、补液 输血 镇静 手术:内科治疗无效
并发症治疗
肠穿孔:
禁食,胃肠减压 早期诊断,及早处理,手术治疗 足量有效抗生素
并发症的治疗
中毒性心肌炎:
卧床 肾上腺皮质激素 应用改善心肌营养状态的药物 洋地黄用药慎重
清淡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有肠出血时应禁食,静 脉补充;缓解期可给予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少渣或无渣的流食半流食,避免刺激性和产气食物,并观 察进食后胃肠道反应;恢复期可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但仍 有肠道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密切观察;腹胀者给予少糖低 脂食物,禁牛奶,注意补充钾盐.(3)营养状况监测.
二. 流行病学
❖ 流行特征:
❖ 地区性:世界各地均有伤寒病发生,以热带、 亚热带地区多见。
❖ 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最多 ❖ 年龄:儿童和青壮年居多
传染源
病人与带菌者
病人:病程中均有传染性,2-4周传染性最强。 带菌者:
暂时性带菌者:持续排菌3个月以内 慢性带菌者:持续排菌3个月以上
分离到伤寒杆菌 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大反应“O”抗体凝集
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 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
鉴别诊断
病毒感染 流行性斑疹伤寒 钩端螺旋体病 恶性疟疾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恶性组织细胞病
八. 治疗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抗菌治疗 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并发症的治疗
慢性带菌者:伤寒传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 源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水和食物污染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散发病例一般以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为多。
病理-伤寒
(1)髓样肿胀期
眼观:形似大脑沟回 镜观:伤寒肉芽肿形成
髓样肿胀期临床病理联系:
菌血症、毒血症; 消化道症状; 血及骨髓细菌培养(+)
(2)坏死期
眼观:髓样肿胀处 坏死凹陷,表面粗糙
镜观:原有结构消失, 一片红染。
坏死期临床病理联系:
中毒症状 血、粪尿细菌培养(+) 肥达氏反应滴定度
(3)溃疡期(危险期)
病理变化: 多发性溃疡, 圆形、卵圆形, 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
溃疡期临床病理联系:
体温波动,症状好转, 粪尿细菌培养(+), 血培养部分转(-), 肥达氏反应滴定度
(4)愈合期
病理变化:肉芽组织修补,粘膜上皮 再生,不造成肠狭窄
临床表现:体温恢复正常 粪尿细菌培养(+), 肥达氏反应滴定度
2.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病变
3.传播方式:经口感染(水、食物、
苍蝇、手、餐具)
胃肠道
伤寒杆菌
肠壁淋巴组织、肠系膜 胸导管
淋巴结(回肠下段为主) 入血
菌血症 (潜伏期10天)
败血症 毒血症
在全身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中大量繁殖,产 入血 生毒素(胆囊内伤寒菌)
肠
肠壁淋巴组织肿胀 (伤寒肉芽肿) 坏死、脱落和溃疡形成
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痊愈:终身免疫 2.并发症:肠穿孔,肠出血,
支气管肺炎 3.复发: 10%左右
肠系膜淋巴结:
脾:
肝: 骨髓:
肿大 伤寒肉芽肿胆囊:慢性胆囊炎,带菌者 (2)心肌:迷走神经兴奋性↑,相对
缓脉 (3)中枢神经系统:脑小血管内膜炎,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 (4)皮肤:玫瑰疹 (5)肌肉:蜡样变性 (6)肾: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 • 脑膜刺激征,重症者可出现休克 • 愈后获得稳固的免疫力。
病理变化
(一)典型脑膜病变
肉眼:
1.脑脊膜血管高度扩张 充血。
2.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 色脓性渗出物(多沿血 管分布),脑沟、脑回 结构被覆盖。
pressure
喷射性呕吐
头痛 昏迷 小儿前囟饱满
脑膜刺激征
炎症 颅、脊神经 根肿胀
在骨性孔处 受压
项背部肌肉保 护性痉挛, 固定神经根位置
颈项强直
角弓反张
Kernig’s Sign(+)
角弓反张
Kernig征检查方法示意图 Brudzinski征检查方法示意图
后果(Consequence)
炎性充血 脑水肿 颅内压 神经元变性、坏死
内皮损伤
头痛、呕吐、 嗜睡、昏迷、 抽搐
脑疝形成
急死
并发症
(小脑扁桃体疝)
预后
1 大多数痊愈,脑部病变逐渐消失。
2 病变较重者,可出现痴呆、语言障碍、肢体瘫 痪、吞咽困难、中枢神经性面瘫、眼球运动障 碍等,这此表现经数月之后多能恢复正常。
3 少数病例留下后遗症。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伤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 持久性免疫力,再次患病者极少。
(四)是否发病并非取决于细菌在肠道内的大量繁 殖,更重要的伤寒杆菌的内毒素及侵犯能力。
二、病因及发病机理
1.病原菌:伤寒杆菌 ①沙门氏菌属,革兰氏阴 性,有鞭毛,运动活泼; ②菌体分解可产生强烈的 内毒素,为致病主因; ③有O、H、Vi抗原,能产 生相应抗体(肥达反应), 作为临床诊断伤寒的依据。
2. 发病机制
潜伏期(10天)
病程第1周(前驱期) 病程第2-3周(症状明显期) 病程第4周(恢复期)
3. 免疫性:伤寒病后有牢固的免疫性, 很少再感染。 (1)细胞免疫为主:表现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淋巴 因子的作用下, 胞内酶数量增多, 活性增强, 从而杀死 寄生在细胞内的细菌。
(2)体液免疫为辅:局部抗体较重要, 尤其是SIgA具有 特异性阻止伤寒杆菌粘附于肠粘膜表面的能力。抗O和 抗Vi 抗体能抵抗病原菌的感染。至于血循环中的IgM, IgG抗体对胞内寄生菌无免疫作用。
• 病毒循环规律:动物-蚊-动物(牛、马、猪等) • 多见于儿童、少年,夏秋季流行;热带或亚热带。 • 临床表现为嗜睡、高热、头痛、抽搐、呕吐、深昏
迷
• 基本病变:以神经元坏死为主的炎症 • 愈后有永久免疫力
发病机制
乙型脑炎病毒 传染源或中间宿主
蚊虫叮咬
致病 侵入CNS
人
局部血管内皮细胞 全身单核细胞系统内繁殖
用抗菌素治疗,大多康复(注意耐药株和药物BBB透过 率)
并发症(较少见)
• 脑积水:炎性粘连,蛛网膜颗粒粘连,致CSF吸收障 碍。
• 颅神经损伤:III、IV、V、VI和VII 斜视和面瘫。
眼肌麻痹,
• 脑梗死:动脉损伤,闭塞所致。
• 局灶性粘连性蛛网膜炎。
暴发性脑膜炎球菌性脑膜 炎:沃-弗综合征或华-弗 综合征
伤寒的病理及病程示意图
四、结局和并发症
1.痊愈:可获较强免疫力。 2.并发症: 肠穿孔(最严重) 肠出血(最常见) 支气管肺炎等 3.复发: 10%左右 4 死因: 败血症、肠穿孔、 肠出血等。
• 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好发于冬、春季 • 分为流行性脑膜炎(原发)和败血症性脑膜炎
(继发于败血症) • 病菌经飞沫传播,定位于咽喉部,大部分为带菌者,
伤寒菌血症
细菌在胆汁中繁殖----传染源 小血管内膜炎,胶质c增生
----神经精神症状 细胞肿胀,间质充血水肿,M浸润
----相对缓脉 毛细血管细菌栓塞,腊样坏死
----玫瑰疹
Rose spots usually occur between the seventh and tenth days of illness. Each spot lasts for 3 to 4 days, and then disappears completely. The spots are rose-colored, slightly raised and fade on pressure. They occur mainly on the abdomen and chest. Their presence and number bear no relation to the severity of the attack.
第二节 伤寒(typhoid fever)
掌握: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熟悉:病因、发病机制。
概述
• 中国古代将多种急性发热性疾病统称为“伤寒” 《内经素问》热论篇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 1880 Eberth首先发现伤寒杆菌 • 1897 Wright发明伤寒死菌苗 • 1942 氯霉素问世
临床表现: 中毒症状明显;玫瑰疹;肝脾肿大;血、粪细菌培养 (+);肥达氏反应(+)
(3)溃疡期:第3周(危险期)
病变: 多发性溃疡,圆形、 卵圆形,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 重者穿孔/出血
(4)愈合期:第4周
病变:坏死组织脱落,肉芽 组织修补,溃疡周围粘膜上皮 增生覆盖而愈合,不造成肠狭 窄。
2.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病变
3.脑脊液回流阻塞→脑 室扩张。
软脑膜血管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大量脓性渗出(×100)
可见革兰氏阴性双球菌(革兰氏染色 ×1000)
(重要的诊断依据)
脑神经麻痹 — 基底部的炎症累及出颅的Ⅲ-Ⅶ对脑神经
颅内压升高
炎性渗出
蛛网膜颗粒 粘连
CSF吸收下降 血管充血 脑水肿
increased intracranial
肠系膜淋巴结 充血肿大,镜下淋巴窦扩张, 充满伤寒细胞。
脾 中度肿大,薄膜紧张,质软,脾髓易刮下, 滤泡结构不清。
肝 肿大、切面结构混浊不清,肝细胞浊肿, 脂肪变,黄色粟粒的点状坏死。
骨髓 造血功能 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伤寒细 胞、伤寒小结合灶状坏死。
3.其他脏器的病变:
胆囊 中枢神经系统 心肌
皮肤和横纹肌
三、 基本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全身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 炎、主要形成伤寒肉 芽肿(伤寒小结)。
伤寒细胞:巨噬细胞 吞噬淋巴细胞,红细 胞,伤寒杆菌及坏死 细胞碎屑后称之。
主要器官病变
1.肠道病变:回肠下段集合和弧立淋巴小结病变最明显。
①髓样肿胀期(1周) 肉眼观:略肿胀,隆起, 灰红 ,质软,形似大脑沟 回。周围肠粘膜充血、水 肿,粘液增多。 镜观:伤寒细胞增生,伤 寒肉芽肿形成;周围肠壁 炎症反应。
特点:多见儿童;起病急
骤,多24小时内死亡;脑 膜炎病变轻微或不明显。 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 休克和皮肤大片紫癜。同 时,两侧肾上腺严重出血,
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Japanese B Encephalitis
• 乙型脑炎病毒(RNA)所致传染病,多数急性(少 数亚急性慢性病)
一、概述
1.定义: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增生炎性 传染病。
2.病变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 胞增生,尤以回肠淋巴组织的病变最明显。
3.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相对缓脉、全 身中毒症状、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及白细胞 减少。
[流行病学] 以热带及亚热 带地区为多。 (一)传染源 患者及带菌 者。全病程均有传染性,以 病程第2~4周传染性最大。 (二)传播途径 病菌随患 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 染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蝇、 蟑螂等间接污染水和食物而 传播。水源污染是传播本病 的重要途径,常酿成流行。
隐性感染 免疫力低下
病毒 血症
BBB
肉眼:
•脑膜充血,脑水肿明显,脑回宽, 脑沟窄;
•切面上在皮质深层、基底核、视丘 等部位可见粟粒大小的软化灶,其 境界清楚,弥漫分布或聚集成群。
Encephalitis B Jap
Clinic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 (CPC)
髓样肿胀期:淋巴组的淋巴组织中心开始坏死、疏松、失去光泽,色灰
白或黄绿色,高低不平,边缘仍肿胀。 镜下:一片红染无结构的物质。 周边及底部仍可见增生的伤寒细胞 坏死原因: a.过敏反应
压迫血管 b.局部缺血
血栓形成 c.内毒素的局部作用
镜下:病变处出现红染无结构坏死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