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2014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纲要】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重点绪论此复习重点由公共关系本科21班班长徐燕能同学整理在此深表感谢!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1)首先是众多河流由于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2)其次是地理通道。

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古代利用自然的失误:1)土地的过当开垦2)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

自考_中国文化概论_复习资料全

自考_中国文化概论_复习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绪论一、单项选择1、“文化”的“文”,它的本义是(花纹)。

2、“圣人观乎天文,以査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这句话出自(《易》。

))3、在中国典籍中,最早把“文化”二字合在一起用的书是(《说苑》。

4、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文化现象)。

5、在某一历时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

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7、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所以又叫(人文文化)。

8、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文化政策)。

9、只有写成的典籍或称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10、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

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11、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传统)。

12、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休养)。

专业word可编辑.13、文化的“化”,本义是(改。

14、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15、狭义的文化专指易)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16、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17、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18、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字。

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是(9076万)19、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20、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收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外来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1]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1]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绪论1、“文”的本意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先天的“质”相对。

人文指社会现象和规律,天文指自然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意是改易。

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和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分化”。

在古代典籍里,化指教化的情况多一点。

2、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3、中国经典的“文化”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是改造主观世界范畴,创造是改造客观世界范畴。

4、从总的方面看,文化的定义不外乎广义、狭义两种。

5、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依据。

广义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应把握3个要点:①广义文化与人类与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②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综合概念;③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3、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的文化定义: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应把握3个要点: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②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③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人类文化学,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两个文化层面:上层文化、底层文化。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6、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 重点范围(优秀版)word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 重点范围(优秀版)word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期末考试重点范围(优秀版)word资料中国文化概论一、文化中国: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日月往来,阴阳并陈,刚柔交错成文,这就叫作“天文”。

文化教育旨在使人行当所行,止当所止,这就叫做“人文”。

治国者观察天文,用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

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

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与国家军事手段相对,指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唐代孔颖达:“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

”——文学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

西方:(1)Culture——Colere——耕作土地;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2)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3)1952年,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分析——“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

”(4)维柯与赫尔德——文化是整体的观念得到加强,而且多元文化观开始流行。

(5)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文化的一般特征:除了未经改造的或者人化的(自然物被人主观赋予感受和意义)自然环境外,凡人类创造出来,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媒介传承于后世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都是文化。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西方文化的传入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文化通过贸易、宗教、教育等方式传入 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冲击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得中国文化面 临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传入,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 也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如造纸术、火药、 印刷术等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
0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重视伦理与道德
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占据重要地位,强调个人对家庭
、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 信等美德,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
音乐与舞蹈
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歌、曲艺、戏曲等多种形式,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著称。乐器如琴、筝、笛、 鼓等,风格各异,反映了中国各地的音乐文化特色。
舞蹈
中国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包括民族舞、古典舞、民间舞等。舞蹈动作注重身姿、手势和眼神的 表达,通过舞蹈形象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戏曲与曲艺
THANKS
感谢观看
自清末开始,中国进行了多次教 育改革,逐步建立了现代教育体 系。
02
现代教育体系构成
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 教育等多个层次,注重科学知识 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03
教育发展现状与展 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教育 体系不断完善,但仍面临诸多挑 战和机遇。
06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传承
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华文化的统一期,秦始 皇统一六国,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 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 立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单选题5、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A、夏代B、周代C、商代D、秦代答案:B6、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A、秦代B、汉代C、隋唐D、明代答案:C7、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D、生产生活文化答案:C8、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A、《孙子》B、《尚书》C、《春秋》D、《诗经》答案:A9、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A、孝B、仁C、义D、礼答案:B10、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A、《论语》B、《孟于》C、《礼记·大学》D、《荀子·劝学》答案:CC12,“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A.《书》B.《乐》C.《礼》D.《易》B11、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A、禁忌B、崇拜C、恐惧D、避讳答案:B12、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A、两次B、三次C、四次D、五次答案:A13、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家思想D、杂家思想答案:B二、多选题16、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A、孝廉B、征辟C、考试D、举人E、察举答案:BCE17、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环境标志B、等级标志C、性别标志D、年龄标志E、体型标志答案:ACDE18、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艺术B、政治C、道德D、风俗习惯E、宗教答案:ABCDE三、名词解释20、九流十家答案:其为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是由汉代人总结出来的。

其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和刑名家等派别。

21、血缘九族制答案: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庭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封邦建国制: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

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狭义封建制指分封制,而广义封建制度,也就是常说的封建社会。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3、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4、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地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5、今文经:朝廷为了便于学疏流播。

下令收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

由于这些经书系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遂有“今文经”之称。

6、古文经: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所发现的儒家经书,这些经书系用古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

7、自然神崇拜: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

8、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

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9、六经:孔子编辑整理的古代文献称之为“六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乐》、《春秋》。

在这些古代文献典籍中,包容了古代的政治、历史、哲学、文学、音乐、典章制度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10、重和去同(贵和尚中):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通论复习提纲完整版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通论复习提纲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纲主要看每章节后面的名词及思考题。

下面这些在课堂上基本讲到,只有“三纲五常”和“中庸”没有解释,但涉及到。

另补充“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

1、“文化”一词的古代解释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人类文化史上的四大文化指什么?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3、文化的外显模式、内隐模式文化的外显模式主要包括哲学、法律、历史、艺术、宗教、风俗、社会制度、行为规范、语言体系等,它们以文字等符号系统或人的具体行为为载体,一般都有外壳形式。

文化内隐模式大致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这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深层的东西。

4、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即以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审视和筛选文化遗产,批判封建性的糟粕,继承民主性的精华。

5、中国的“伦理型文化”的显著表现?历代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统治稳固、社会有序的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此即所谓“以德治国”。

强调两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

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

6、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1)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得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

2)对于境外文化,中国文化多能以宽阔的胸怀去迎接挑战,并加以采撷、消化和吸纳,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来自南亚的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并未取代中华文化,也无损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立性格。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doc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doc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绪论一、名词解释1、(P5) (08年真题)广义文化9、(P8) (10年真题)文化政策2、(P5) (09、12年真题)狭义文化10、(P9) (13年10月真题)民族文化3、(P6)文化内涵11、(P9)国别文化4、(P6)文化产品12、(P10)上层文化5、(P7)文化现象13、(P10)底层文化6、(P7)文化事象14、(P11)文化传统7、(P8)文化思潮15、(P11) (12年10月真题)传统文化8、(P8)文化观念、简答题1、(P5)广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2、(P5)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3、(P9)中国文化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的原因有哪些?4、(P10)什么是上层文化?什么是底层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5、(P11)文化传统有哪些特点和作用?6、(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7、(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8、(P12)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三、论述题1、(P10)怎样认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2、(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化的关系?3、(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4、(P11)你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观点正确吗?5、(P12)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国文化传统?6、(P13)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界有哪些?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名词解释1、(P18)方志时期6、(P31)通漕四渠2、(P18)仪器观测期7、(P14)地理环境3、(P20)天下8、(P20)地缘4、(P22)九州9、(12年1月真题)“塞北江南”5、(P30) “尽地力之教”二、 简答题1、 (P14)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

2、 (P14)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3、 (P15)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的主要情况是什么?4、 (P15) (09年真题)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农业科技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天文历法
编制了精确的历法,如《太初历》、《大衍历》等,对农业生产及社 会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
数学成就
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以及筹算法等,对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
近代科技发展与影响
01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 技引进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近代工 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化进 程。
包括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和声丰富等,体 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成 就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舞蹈家,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6
中国文化的科技成就与影响
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对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焕发出新的 生机与活力。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性产业,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将迎来更 加蓬勃的发展机遇,为经济增长注入 强劲动力。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将继续加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与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增 强国际话语权,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 智慧和中国方案。
THANKS
汇报结束 感谢聆听
追求意境、表现自然美、强调个性表达等。
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法治、权力、利益等。
法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1.仁爱孝悌
2.谦和好礼
3.诚信知报
4.精忠爱国
5.克己奉公
6.修己慎独
7.见利思义
8.勤俭廉正
9.笃实宽厚
10.勇毅力行
道教的历史发展:
1.东汉张陵创立了道派“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2.在魏晋时期有较大的发展,东晋的葛洪从神仙方术角度发展了道教,创立了道教的丹鼎一系
宋明理学:
是儒道释三大资源和传统在宋明时的新的综合,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将道德提高为本体,重建了人的哲学。其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的名言来表示: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庸之道:
属于儒家的思想方法,讲究待人处世遵守常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把握分寸和立场。“中”是指事物的“度”,也指对待事物的态度。“庸者,用也,常也”,中庸是和谐的保证,也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对民族精神的凝聚与扩展,统一多民族政权的维护起到重要作用。
汉字的特点:
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形体与意义的关系十分密切
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
就形体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诗经》的内容:
1.歌颂周室祖先的功德为主
2.描写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
3.描写战争和徭役的情形
4.控诉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5.叙述爱情和婚姻
宗法制度完整的系统:
产生:商代后期
西周建立以后,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的创立者是周公
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完整意义的宗法制度开始崩溃,但在政治领域中仍保留较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参考 (给学生)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参考 (给学生)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参考题绪论一、请谈一下对“文化”一词的理解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三、简答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内容。

四、论述:请谈谈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意义。

五、请谈一下你对“没有华教即无华侨”这话的理解。

第一章一、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什么内容?(P13)二、简答:为什么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会千差万别?(P20)三、请以中国为例,评价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P24)第二章一、论述: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P39-41)二、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P35-38)第三章一、简答: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特点。

(P43)二、简答: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相对比,说明中国宗法制度产生的原因。

(P43-44)三、何为嫡长子继承制?四、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五、论述题:宗法制度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的原因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P46-49)六、简答:如何理解“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等传统思想?(P48-49)七、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P49)八、如何理解家国同构的说法?(P48-49)九、请以英国与中国为例说明欧洲型与东方型(或称亚洲型)君主专制的不同。

(P50)十、论述传统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十一、简答:中国为何会形成安土重迁的传统?(P65)第四章一、如何理解“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含义?(P63-64)二、论述:为什么春秋战国会出现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P64-67)三、简答:春秋时代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64-65)四、简答:儒家的主要学派思想是什么?(P65)五、为什么儒家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学?(P65-66)六、为什么说儒道可以相通?(P66)七、请列举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学说思想。

(P66)八、请简要说明墨家的主要学说思想。

(P67)九、请简要说明汉代的今古文之争。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题目类型与分值:1、填空题—20分(每空1分)2、选择题—15分(每题1分,其中单项选择10题多项选择5题)3、名词解释—20分(共5个,每个4分)4、简答题——30分(共3小题)5、综述题——15分(1题)二、重点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要求掌握20个)三纲八目史家三长三礼五礼三清三公四部分类法内廷四阁乡试三鼎甲御史台2、简答题(要求掌握12题)⑴简述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P.28-34延续性、伦理性、政治性、世俗性)⑵简述儒道思想在历史上是如何互补的?(P.114-120)⑶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⑷简述“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区别。

(P.127)⑸举例简述中国古代史学的主要特点。

(P.156-158:三方面)⑹简述“三礼”的基本内容。

(P.268-270)⑺举例简述佛教诸神。

(P.258)⑻举例说明我国古籍的四部分类法。

(经、史、子、集)⑼宋代科举对唐代科举进行了哪些改革?(P.286-287)⑽简述唐代三省制的职官设置和运作机制。

(P.306-307)⑾古代中央六部的名称、职掌、主要官员设置及别称。

(参见P.269图表及P.307文字)⑿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启示意义?(P.404)文化今文经古文经玄学三纲五常四大石窟四大菩萨二重证据法新儒家附:简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

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中的两个主要派别,都属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1、程朱讲“性即理”,主张本体在外,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讲“心即理”,主张本体在内,是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理”是一切事物的支配者,是形而上的抽象本体;“气”是形而下的现象世界。

因此理与气、道与器分而为二。

陆九渊断言“心”是宇宙的本体,“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陆王还主张“道器合一”。

3、朱熹主张为学先“道问学”,“即物穷理”,更注重读书注经。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1、最早从科学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的“人类学之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这一定义被视为文化的经典性定义。

2、文化的一般特征:其一,文化是一个综合统一体;其二,文化体现了创造的意志和力量;其三,文化是世代相传的连续体;其四,文化是普遍存在的具体性东西。

3、文化的本质特征: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文化的创造和发展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第二自然”是所谓的“人化自然”即文化领域。

4、“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摇篮。

既是我们国家自古以来的一个通称,又是我们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简称。

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在中国领域内共同生活的各个民族的总称呼。

5、上古——中国文化的起源,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工具的使用,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

殷周——中国文化的孕育,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和婚礼制度等。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萌动,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秦汉——中国文化的定型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的发展隋唐——中国文化的隆盛,科举取士制度宋明——中国文化的强化,理学的奠基人是被称为“北宋五子”的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

清至五四——中国文化的转型6、远古时代,土地为氏族公社集体占有即土地公有制,夏商周时期,原始土地公有制演变为土地国有制。

7、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公社成员之间的牢固亲族血缘联系,是这种血缘联系与社会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凝固的产物,是以父系血缘关系区分嫡庶亲疏,决定政治、经济、军事、祭祀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宗法特征:家天下的延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8、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通性。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1文化产品文化产品2文化内涵文化思潮3文化现象传统文化4文化事象“天下”观念 5文化观念地缘 6文化思潮九州 7文化政策三皇五帝 8民族文化百家争鸣 9国别文化丝绸之路 10上层文化察举制11底层文化玄学12传统文化般若学和涅槃学13文化传统《神灭论》14分封制科举制 15西域古文运动 16十六国新乐府运动 17三省六部制一条鞭法 18王安石变法摊丁入亩 19理学文字狱20色目人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21南人农政思想22回族政绩观23儒户勤农观 24一条鞭法行会组织 25王阳明血缘关系 26乾亮学派姻缘关系 27民居宗法制 28服饰三公九卿 29饮食三省六部 30家庭郡县制 31家族察举32宗法制九品中正制 33科举制诗赋取士 34明经科行卷 35法律制度策论36“春秋决狱” 《法经》 37春秋决狱《唐律疏议》 38诞生礼五礼 39冠礼“五服” 40婚礼人生礼俗 41中庸整体思维 42中和类比思维 43避讳天人合一 44利玛窦因材施教 45永嘉之乱教学相长 46名家诗言志47七巧板文以载道48中和之美49语言崇拜50河图洛书说51“书同文” 52对偶 53顶真 54骈体文 55中体西用56“全盘西化论” 57“古今中外法”1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果。

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3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4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前言一、文化的定义什么是文化?“文化”定义有一个基本内核:文化是各民族人类创造的产物,是人类自身留下的痕迹,它对人们始终发生着影响。

(广义理解)文化包括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或自然物(物质文明、工具材料等等),以及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可分为实物、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以及思想产品和心理意识等。

(狭义理解)二、文化的特征文化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整体性:文化是成套的行为系统。

二是传统性:文化由一套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或价值系统所构成。

三是独特性: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文化马赛克”或“地球文化马赛克”。

三、文化的交流与比较1、交流的必要性同的文化体系,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在真正融汇交流之前,就已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体系,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预示着文化交流暗伏冲突。

2、比较的必要性文化的比较是整体的比较,或某一个侧面的比较,应对比较的双方整体进行大致的、熟练的认识。

文化的比较是历史的比较,不能割断历史,要追溯源流。

3、融合的必要性近代以来,中西文化象两条互不相交的河流,相交汇流。

今天,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各种文化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

但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融合两种文化产生出另一种新文化,各自仍需保留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第一讲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第一节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雄厚的发展潜能---自我调节与更新---进退裕如---文化的延续与完整2、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3、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复杂多样的气候一是光、热资源丰富。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1.试论述中国科举制度。

①历史发展:起始于隋,唐代发展,宋代完善,明清达到顶峰后走向衰败。

1905年清末新②政被废除。

③考试内容:隋唐主要考进士明经。

宋代主考经义策论。

明清主考八股文。

④考试目的:通过科举选拔政治人才⑤考试类别:1.童生试 2.乡试3.会试4.殿试⑥科举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⑦科举利弊:利: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者开始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和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荣耀的出路,这样,不但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敬慕知识和人才,也使得国家的管理开始进入了有序和知识化时代,中国的教育也因此而得到了刺激大发展。

弊:由于宗法教育,也就是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科举考试有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对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和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是不利的。

八股取士也严重压抑了思想自由。

2.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主要作用:①商品交流: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②文化交流: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

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

③宗教交流: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

3.试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功能。

①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也是它的思想核心。

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纲要一、填空题1.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由外到内分别是(物质、制度、风俗习、,思想与价值)。

2.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结构的学说主要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3.“文化”最本质的含义是人化。

4.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分别是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5.东汉时期道教的两个派别分别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和张角创立的太平道。

6.北天师道的创立者是寇谦之,南天师道的创立者是陆修静。

7.佛教的四谛是指苦、集、灭、道。

8.大乘佛教追求的目标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小乘佛教的目标是自我解脱。

9.禅宗最基本的典籍是《坛经》。

10.提出“太虚即气”的是张载。

11.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保真。

12.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连中三元”是指解元、会元和状元。

13.南北朝时,寇谦之创立北天师道。

14.道教的“三清尊神”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15.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是宋代的著名道士陈抟。

16.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中心理论叫做缘起说。

17.“张子四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8.理学家的最高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

19.中国古代的选拔官吏制度,汉代采取的是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九品中正制。

20.明清科举考试,由各省举办的考试称乡试,其第一名称为解元。

二、名词解释题1.文化与文明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明是指维系和支持人类意识、制度等精神体系的物质形态和物质基础.2.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3. 四谛八道四谛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对社会人生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间一切本质都是苦。

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及根据。

灭谛: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根源。

道谛:指超脱苦海的方法。

八道指的是达到佛教最高境界的八种途径,分别是正确的见解——正见、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正思维、说话符合佛陀的教导——正语、正确的行为——正业、过符合佛陀教导的生活——正命、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槃的理想境地——正精进、念念不忘四谛真理——正念、专心致志修习佛法禅定,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的境界——正定。

4.八卦(写出名称、对应物和符号)5. 六道轮回随着自己的善恶行为,一切众生永远升沉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六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的转着,就叫做轮回。

6.科举制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7.致良知有两层含义;一是扩充良知,除去心中的私心杂念,保持善良的心;二是加强实践,把心中的善意具体表现出来。

8. 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发布政令;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简答题1.简述东汉是道教发展的基本情况。

2. 简述“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特性;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

相生:水——木——火——土——金相克:金——木——土——水——火3. 简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辽阔的疆域,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条件,形成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的影响。

完整而广阔,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曾中断,具有连续性的传统文化。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辽阔的领土拥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把不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地理障碍影响文化的传播,形成多样文化。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较有保守性和封闭性的传统文化。

2.简述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九品中正制是流行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由朝廷选派现在中央政府任职原籍本州郡的德才兼备有鉴识的官员担任大、小中正,负责将辖区内的人物评定为九品,上报朝廷,再由吏部依据所定品第高下及家世、行状,授予相应的官职。

3.中国传统思维的特长与缺失是什么?4.简述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

王位由嫡妻所生之子中年最长者继承。

杜绝兄弟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祸乱。

②封邦建国制。

其主要指天子和诸侯这两个阶层的分封,其目的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企图以血缘纽带巩固政权,但造成诸侯割据的局面,③宗庙祭祀制。

就是祭祀几代祖宗的制度。

它对维护宗族团结、维护宗法制度起了一定的作用。

5. 简述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①理气论。

他认为“天地间,有理有气”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他还认为“理则为仁、义、礼、智”。

理是一个,是本源,每一物之理彼此殊异。

②心性论。

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天命之性是人生来具有的本性,仁义礼智在人身的表现,气质之性是人秉受气所形成的性,由于气的浊清不同,有善恶之分,可通过教育改变。

人是理与气的结合。

他强调道德理性对情感欲望的制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④功夫论,在修养功夫方面,他主张“主敬涵养”,要做到:内无妄想,外无妄动。

5.宋代从哪些方面完善了科举制度?①扩大了录取范围。

②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③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如;锁院,糊名,誊录和别试。

④内容上有较大的改革。

取消诗赋,墨义,帖经,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四、阅读分析题(一)阅读下面两首佛偈,并回答问题。

其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其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问题:1、这两首佛偈的作者,其一是神秀;其二是惠能。

2、解释这两首佛偈的各自含义并分析其区别。

其一,注意心性修养,摒弃世俗杂念,做到一尘不染。

其二,自心就是佛,而自心的本相是空无一物的,独立于自心之外的物质世界是不存在的,只要领悟到这一点就可以成佛,根本谈不上世俗杂念的影响,也用不着那样修行。

区别;前者强调通过修行,摒弃杂念,不受外界干扰以领悟佛。

后者强调心即时佛,讲求顿悟。

3、简述禅宗的基本教义并解释其含义。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指不依赖佛经而靠自身感悟来体会佛理。

佛性不用文字也灵光独照,不凭借语言文字来解释,传授教义。

无须向外界寻求而直观自心、自性。

无须分析思虑而透彻觉知自身具有的佛性。

(二)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并回答文后的问题。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五灯会元》卷一)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世尊:指释迦牟尼。

正法眼藏:指全体佛法。

涅槃妙心:指人人本具有的不生不灭的自性。

实相无相:指佛法的真相是无相。

2、“禅宗十六字心传”是什么?并解释其含义。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指不依赖佛经而靠自身感悟来体会佛理。

自身具有的自性即佛性不用文字也灵光独照,不凭借语言文字来解释,传授教义。

无须分析思虑而透彻觉知自身具有的佛性,无须向外界寻求而直观自心、自性。

3、简述禅宗在中国的流传情况。

约在公元5世纪或6世纪初,达摩来到中国,传播“如来禅”,为中国禅宗的初祖,此后历代相传,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而至六祖惠能。

宋以后禅宗与净土宗合流,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五、论述题1.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砥全在道教”,请予以评说。

2.试论宋明理学的利弊。

宋明理学对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

奋发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扬到本体论的高度,空前地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庄严伟大。

另一方面,由于理学成为后期封建社会的官方意志形态,其末流,特别是被统治阶级所利用的部分,维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造成了伦理异化,给中国社会和人民曾带来灾难。

3.试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4.试论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一、想象世界的丰富。

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挂念,以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五道德观念。

二、故事性的加强。

吴均《续齐谐记》的故事,《西游记》中利用唐玄奘取经这一佛教史事为题材。

三、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梵文语法和华严四十二字母促进了音韵学的发展。

四、词汇的扩大。

如“因缘”、“境界”“昙花一现”“回头是岸”等。

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佛教中关于真和空;心性;境界;象和象外;形神的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