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通过以前数学知识及英语课程的学习,字母对学生已经不陌生。小学学过的数学公式、法则等都为本节课奠定了一定基础。本课力求通过一个数学游戏,帮助学生感受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看似平常的“字母表示数”,其丰富的内涵、尤其是“找规律”,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和计算公式。
2.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3. 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由五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①情境创设②新知探究③巩固新知④课堂感悟⑤随堂练习。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
第一环节情境创设
内容:
提供便于学生感受需要使用一般性符号表达事物的实例。如:“一支青蛙一张嘴,两支眼睛四条腿……”,让学生想方法用一句歌词将它唱完整。
目的: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特殊问题上升到一般问题的方法,产生认知冲突。
活动内容:
请同学们认真看题,利用图形解答下列问题
(利用电脑或投影仪)问题(一)
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①按上述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______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______根
火柴棒。
②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③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
待学生解答完以上问题后,出示引申题:
④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与同学交流?
提供教材上的实例,师生共同活动。要求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说明
理由”的过程。在对活动做回顾时,适时组织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从一个个的特殊的情况入手逐步探求一般的规律,是我们探求某种规律的常用方法。
目的:
这个过程是本节课的主体。“数一数”是最原始的方法,学生不难得到。“试一试”更进一步,用尽可能多的计算方法需要学生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方法,最终形成符号表示的过程,引导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从中获益是这一过程的关键。
“想一想”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经历探索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过程,“方法五”是书本没有的方法,它渗透了镶嵌思想、涉及了分类讨论思想,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是这一环节最大的成功。
要让学生通过动手,以及观察、分析、猜测、类比、论证等一系列自主探究活动,逐步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内容:
①要求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数的其他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式中字母可表示什
么数。
②练一练:
1、小明步行上学,速度为v米/秒,亮亮骑自行车上学,速度是
小明的3倍, 则亮亮的速度可以表示为_______米/秒.
2、如图, 用字母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__
3、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是a, 十位数字是b, 百位数字是c, 这个三位数是
____________
目的:
自然过渡到字母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公式、法则,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巩固了新知,把以学知识纳入新知,让学生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
第四环节课堂感悟
内容:让学生交流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包括知识和方法方面的。
目的:
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准确全面的表述
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及时归纳知识的习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内容:
1.完成教材习题3.1。
2.预习:《代数式》。
1、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的核心环节(第二环节)均由学
生在动手、动脑与小组交流中成教学目标,学生表现兴趣盎然,在探索与合作的过程中
体验了认识事物、寻求规律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促进了积
极的情感形成。
2、充分挖掘学习素材。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年龄与身心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
历与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
的素材作为问题情境,学生学得投入。“方法五”是学生的杰作,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对
课程的开发恰到好处。
3、教师角色的深刻变化。课堂上教师还学生以主人翁位置的手段不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或“满堂练”,而是把气力花在挖掘学习素材上,花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主动提出问题上,花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上。
4、课堂上的德育的渗透。把数学的学习和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学习品德的教育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