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送应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思想
《送应氏》描写了洛阳经历董卓之乱以后的
残破荒凉,四周一片凄惨,殃及国家和人民 的同情及愤恨。这首诗也描写了战乱之后所 带来的画面,也揭露了军阀混战给国家和人 民造成深重灾难的社会现实。此诗也同时抒 发诗人的忧愤。
内容分析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
战乱频仍,这里已经见不到年老之人,只 看到一个少年于这片荒芜之中。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少年于这片荒芜之中,欲抬脚举步,却找不 到路径。四下里荒草遍地, 不见一片农田。这个从远方回家的游子,已 经看不出哪里是曾经的田间小路了。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名人点评
元人刘履《选诗补注》卷二中评道:“《送
应氏二首》,赋也。……既伤洛阳被焚,荆 棘荒秽,则清时之难得可知。复言游子久不 归,念我平生居,则嘉会之常不可知矣。故 于此叹人生之脆促,愿得常相欢洽,而今亲 友远游北方,则其情念当何如哉!”
送应氏(其一)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题解
《送应氏》共二首,是曹植于建安十六年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时送别应瑒,应璩 兄弟所作。本诗是第一首,写洛阳遭董卓之 乱的荒凉景象。
写作技巧
一、选材精巧,意蕴丰富。 诗人只就眼前洛阳一隅,写其宫室的倾塌荒凉,其 中隐含着与九日东都富丽繁华的追忆的对比。 二、诗人为应氏设想归去家乡所见的情景。 诗人设想处地的描写了洛阳的情景,同时也扩展了 诗的境界。 三、语言质朴,符合勾勒疮痍满目的社会面貌的需 要,与诗人其他大部分作品词采华茂的特点有所 不同。
目录
作者简介 原文 题解 中心思想 内容分析 艺术特色 写作技巧 名人点评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封 陈王,谥曰思,故世称陈思王。 自称“生乎乱,长乎军”。天资聪颖,才思敏捷, 深得曹操赏爱,几乎被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 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失宠。 其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后期诗歌主 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是 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歌九十余首。 有《曹子建集》。
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洛阳城的景象。 2、运用白描手法,勾勒了洛阳城的荒芜悲凉景象,从宫 室、垣墙写到所见之人,由人而写到了路径与耕田,最后 从游子的眼中写明今昔之异,说明繁华消退,一去不返, 令萧条不堪的现实画面历历在目。 3 、语言质朴,无过分的铺采文藻,然其真实的感受溢于 言表。在结构上的特点十分明显。全诗的重点放在描写遥 望洛阳所目赌的荒凉景象上,只是由最后的几句带出“游 子”,收回到送客远行的主题上来。 4、现实性强。曹植不是为了怀旧或描绘历史的陈迹而写 下这篇诗章的,他在北邙山上遥望洛阳城所发的悲悯,是 现实的,而不是历史的。 5、押韵。第二、四,六,八。十,十二,十四以及末句 押韵。 如:“山,焚,天,年,田,阡,烟,言”
群山。 此诗开头由”登“字引出一个“望”字,接 下来即描写“望”之所“见”。 北邙阪,即洛阳北邙山 。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诗人登临此山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是一片 荒芜景象:宫室尽为荒墟,处处断壁残垣, 蒿草疯长,荆棘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歌由景写到人。董卓之乱后,军阀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