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2017-10-19 新华郎春慧鸢都初语

一、作者导入

师:知道这是哪位作家吗?语文课代表读给大家听:

幻:汪曾祺——

1. 他60岁当上了作家。

2.他是沈从文最著名的学生。

3.他自称是全中国吃过马铃薯品种最多的人。(文革时期他被下放到马铃薯基地)

4.他说生活是很好玩的,然后一笔一划把这好玩写给了我们。

5.他写过的草木,就是没事翻翻,也让你觉得随身带了一个花园,或者一个不错的菜园。

6.他是一个美食家,就算你刚饱餐一顿,看汪曾祺写吃、写食物,你还是会饿得咕咕叫。师:他是——汪曾祺,今年是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读过他的作品吗?(生答)对他你还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就在这篇《昆明的雨》中领略他笔底的风采。

二、预习检测

师:预习过程中,是否注意了这些词语的掌握,检查一下:

幻: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头菌(jùn)鲜腴(yú) 篱笆(lí bā)鸡枞(zōng)黄焖鸡(mēn)

扳尖(bān) 炽红(chì) 缅桂(miǎn) 绿釉(yòu) 密匝匝(zā)

三、整体感知——看似无雨

师:文章标题是雨,请你快速浏览课文,作者直接描写雨的段落有哪些?

幻: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生读。

师:作者笔下,昆明的雨有哪些特点?

生: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师:假如文章只有直接写雨的这几段文字,你觉得怎么样呢?

生:内容更单薄了。

生:略去了一些雨中的人和事,文章就不生动了。

师:对,恰恰是作者宕出去的笔墨丰富了、生动了文章的内容,那作者都写了一些什么内容呢?

生: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酒店小酌……师:这些内容和昆明的雨有关吗?

生:都与雨有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带着雨珠的缅桂花是我的心软软的;与友人的小酌是在躲雨中……)

师:作者在雨的背景下,写到了雨季里那些不经意的人,那些微不足道的物,看似无雨,其实一直有雨;雨不在,却又无处不在。这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

四、赏析品味——情在雨中

师:汪曾祺毕业于西南联大。他在昆明先后待了七年,度过了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在昆明生活的日子里,汪曾祺喜欢在街上逛,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卖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他也用自己的笔记录着、享受着那里的点点滴滴。

幻:

他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

他说:“给人间送一点小小的温暖,这大概可以说是我的写作态度。”(《书画自娱·代序》)他说:“生活,是很好玩的。”

板书:凡人小事温暖好玩

师:我们借文章中的一处描写来体味他笔下的小事,小事中的趣味。

幻: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范赏析:

这是一种中吃不中看的食材,不中看到什么程度呢?

——像牛粪,像踩破了的马蜂窝。

牛粪还是半干的,马蜂窝还是踩破了的,都是让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事物,何况他们还内容丰富,夹杂着什么?

——草茎、松毛、乱七八糟。

难怪作者对他万分怀疑,读这句话:这种东西也能吃?!

——生读。

注意句末的标点是两个,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疑惑、惊奇、不可思议。

可是各种处理后,最终的烹饪结果是怎样的?

——这东西这么好吃?!

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吃惊、意外、不可思议。

大家试着读一读。(生读)谁来读给大家听?(生读)注意你的意外要配上“张目结舌”的表情啊,再试试。外形和味道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对“干巴菌”,汪曾祺都关注到了哪些细节?

——颜色、外形、内容、做法、味道

师:文章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幻:

昆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深深印刻在汪曾祺心中,即便数十年后,也不能忘却。我们再次回到文中去,去读一读,品一品,看看作者都关注到了哪些生活“小事”,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玩又温情的东西。

赏析预设: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请你关注“格调”这个词,“格调”原指“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把这个词用在一款普通的蔬菜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作者是吧普通的蔬菜当成艺术品来欣赏了。

他用欣赏,艺术般的欣赏来对待那么微不足道的事物,其实,在汪曾祺的其他作品中,这种用词的风格很多见的,大家看他《端午的鸭蛋》一文中: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这里哪个词语有类似的味道?

——肃然起敬。

“肃然起敬”用在这里,汪曾祺想表达什么?你为什么一下子发现了“肃然起敬”这个词?——表达高邮鸭蛋的名闻遐迩,有口皆碑,对人家的反应内心有无限的自豪。

还有一句: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作者的哪个词引起了你的注意?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为什么?

——这本来是用来表达爱情的一句诗,用在家乡的鸭蛋身上,可见鸭蛋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汪曾祺在创作中,常常会把重大的东西,轻描淡写,举重若轻;又把看似平常的东西,写的郑重其事,大张旗鼓。请你再看补充的材料中的《七载云烟》中:到连吃米线、饵块的钱也没有的时候,便只有老老实实到新校舍吃大食堂的“伙食”。饭是“八宝饭”,通红的糙米,里面有砂子、木屑、老鼠屎。哪些词语让你有特别的感受?

——“八宝饭”对于艰苦的生活,汪曾祺是何等乐观,一笑而过。

由“格调”,我们看到的是汪曾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无论是对困苦的一笑戏谑还是对琐碎的郑重其事。

2.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如果一盘“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也赫然的端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如何?

——有一份惊喜;一份感动;一份美丽和幸福感。

那我们就惊喜的、感动的、幸福的读一读这一段吧。

生读。

因此“不是怀人,不是思乡”,那是什么呢?

——是一份感动、一份幸福、一份惊喜。

3.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一段,汪曾祺说:写景就是写人。假如我们把雨中的这个人物拿掉,这个雨的背景下,这个雨的画面里,没有卖杨梅的苗家女孩,没有她的花帽子,没有他的绣满花的鞋,没有他娇娇的叫卖声,你又怎样的感受?

——画面没有了灵性,没有了点缀,没有了灵魂。

再假如,这个同样的女孩不是在蒙蒙细雨中,不是在浓绿的昆明,而是在熙熙攘攘的北京地铁,你还觉得女孩的声音柔和了空气吗?

——所以,景中有人才丰富,人在那样的景里才美好,这就是“天人合一”,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读。

4.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主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