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二(军事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二(军事理论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包罗万象,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本人就《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军事方面的专述进行评析,共读者参考。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标准译文:
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本人译文:
用兵之道:不敢(冒然)先攻为主,而要反守为客;不敢(冒然)争一寸地之得,而宁可退守一尺。所谓行于无行之中:攘你,看不到臂;扔你(投枪),看不见伏兵;手握利器,对方却毫不知情。最大的祸患就是轻敌,轻敌几乎丧失我用兵的法宝。对抗的两军力量相当,悲愤的一方将会获胜。
本章共有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吾不敢为主,而为客”。这是关于主攻与客守的战略问题,直接提出打仗不应主攻,而应客守。本人认为,标准译文译为“我不敢主动进犯”略有偏差。其实,进犯与主动进攻这两个词意是不相同的。国与国之间开战,主动进攻的一方是进犯,这是由上层决定的,也是政治层面的;军事指挥员无法更改,只管带兵打仗。在战场上,具体战术的运用,是攻是守,完全由军事指挥员掌握,这是军事层面的。老子在本章中提出以静制动、以守制攻的战略理念,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攻者,必然有行动,有方向,有利器;守者,蓄势待发,明若观火,抓住战机,及时反制,从而掌握战场主动权。
第二个层次为:“不敢进寸,而退尺”。这是关于进与退具体战术的运用。本人认为,标准译文译为“不敢前进一步”有待斟酌。“不敢前进一步”,实质上就是畏缩不前,是犯了兵家大忌。在战局不明的情况下,不要贸然前进一寸,不要争一寸土地的得失,而宁愿退守一尺。战争往往都是以进攻占据了多少地盘为取得胜利的象征,其实,真正的胜利在于打垮摧毁敌方,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第三个层次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这一层的意思是,行军打仗要隐于无形,不能暴露行踪和意图,行于无行之中。要做到:用手攘你,而看不见我的手臂;扔投枪击杀你,却不知道我埋伏在哪里;我执掌着战争的利器,敌方则毫无知晓。
第四个层次为:“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这一层的意思比较明确,打仗时最大的祸患就是轻敌;如果轻敌,我所说的这些军事理念、用兵的法宝就会丧失(或失效)。这里说的“吾宝”,应该是老子的军事思想兵家的法宝,而不会是《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所说的“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的三宝。
第五个层次为“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这一层意思,字典里都能查到,不再累叙。
近代,共产党的军队在解放战争中,把老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发挥运用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战争初期,敌强我弱,敌攻我守;为了保存实力,解放军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主动撤退;撤退并不等于失败,而是主动开展运动战,行于无行,使敌军无法掌握共军的真实行踪
与动向;在运动中牵制敌人,发现对方的弱点,制造有利战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在中后期,解放军采取围城打援,声东击西的战术,令敌人始终不了解共军的真实意图。戳你一下,国军不知是共军的主力部队还是诱敌部队;解放军在实施攻城战役时,国军还误认为是小股部队袭扰;当解放军以优势兵力进行决战时,国军还蒙在鼓里,不明白共军的主力何以突然出现。使得国军守城的怕被攻破,拼命呼求援军;施援的怕被围歼,不敢冒然突进;相互埋怨,顾此失彼;被打得晕头转向,直至被一一歼灭。
另外,在临战前,解放军还有一项政治工作,就是战前动员。通过忆苦思甜,声讨国民党恶行,激励士气;使士兵们在战斗中勇往无前,以一当十。
有学者说,老子不是军事家。这不可否认,老子从未带兵打仗。但本人认为,老子学识渊博,通古博今。应该说,《道德经》是那个时代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一部综合教科书。老子的知识水准和思维理念已经达到了时代的顶峰,他的理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是总纲领性的(众妙之门);如果不掌握所涉及领域的基础性知识,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环境,及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等,是难以解读的。故有“学道、访道、问道、训道、说道、传道、宣道、论道、辩道、识道、证道、卫道”等之说。至今对其中的一些词句和观点的理解,学界仍存争议。《道德经》中关于军事方面的论述,的确没有一些《兵法》书籍论述的详尽具体;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否认老子超凡的军事理论思想!
2014年11月24日于皖蚌
作者:陈克祥
值得商榷
在词典里,“敢”还有一种词意,属于谦辞,“不敢”的简称,冒昧的意思。可延伸为,冒然。
孔丘(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
老子(约公元前571 --公元前471年)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孔子赶上“礼坏乐崩”时代,一开始极力推行“礼”,想以周礼重整社会。但事与愿违,处处碰壁,后转而求“仁”。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治世理念:
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周游列国,推销其治国之道。
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老子视治大国,若烹小鲜;存于心中,忍隐待发。
孟子: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兼容儒道思想(民,贵;战,祸),以儒居多。
儒家要实施仁治,道家要顺应自然法则;统治者当然喜于前者(博得好名声),而愤其后者(私欲受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