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导学案班级:学习小组:姓名:第一部分预习案一、字词热身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畸.形( ) 匿.名( ) 绯.红( ) 凄.然( ) 解剖.()瞥.见( ) 芋梗..( ) 不逊.( ) 教诲.( ) 诘.责()驿.站()杳.无消息()油光可鉴.()深恶.痛绝()2.多音字、形近字。

(1)多音字注音组词。

恶()()()解()()()落()()()(2)形近字组词辩()辨()辫()瓣()掰()畸()崎()倚()凄()萋()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匿名:疑惑:瞥见:诘责:杳无消息:4.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等。

有多种版本的《鲁迅全集》行世。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文章的一条叙事线索是什么?第二部分探究案一、自主探究,交流感知1.找出对藤野先生外貌、举止等进行描写的句子,说说藤野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初印象?2.文中具体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3.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告知藤野先生后,藤野先生的态度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作者离开仙台后,是如何怀念藤野先生的?二、合作探讨,深化理解1.课文开头,作者交代了自己离开东京的缘由。

写这些有什么用意?2.作者来到仙台,颇受优待,不仅学校不收学费,还有人操心食宿问题。

在作者看来,受优待的原因是什么?3.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细节研读,品读赏析作者文笔犀利、幽默、讽刺,自成一派。

读课文,体会作者独到的语言魅力。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第6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导学案

第6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导学案

第6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学习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学习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根据学案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问题,不会的标记清楚,相互交流)知识点(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1、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2、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说说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与其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二)武昌起义1、请你说出武昌起义的时间及经过。

知识点(三)中华民国的建立1、你能说出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及总统吗?2、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二、合作探究(先自主探究,然后小组交流)1、看图分析:“乱事肃清”上图是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请你说出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提示:①、清朝官员手中的“上谕”是:“乱事肃清”。

②、钦廉,指1908年孙中山派人发动的钦州廉州起义。

2、有人认为“这场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生的第一次剧变”,原因是什么?3、作为一名中学生,你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中得到哪些启示?【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达标检测】:1.目前,李教授正在兴中会成立地讲学,他讲学的地点是( )A.广州 B.香港 C.檀香山 D.东京2.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A.《民报》 B.《国闻报》 C.《时务报》D.《湘报》3.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三大政策 D.三民主义4.某地拟建辛亥革命纪念馆,以纪念辛亥革命首义成功等事情,这一地点应该是( )A.上海 B.武昌 C.北京 D.广州5.小红问妈妈:“谁是您心目中最崇拜的人?”妈妈说:“他是我们的国父,也是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散步》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散步》导学案 新人教版

散步【学习目标】1.从词语、句子两方面揣摩、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品读含义丰富的语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人情美。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并思考本节重点内容,完成预习案,联系生活实际,尝试探究案问题,组长搞好督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能认真、高质量预习。

2、AB层完成导学案上所有问题,C层掌握基础知识,并完成除探究案6题之外的题目。

3、将预习时有疑问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总结到“我的疑惑”中,以备上课交流。

【知识链接】1、作者名片莫怀戚,1951年生,重庆人。

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

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2、写作背景《散步》写于1985年。

作者曾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莫怀戚)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

体裁这东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选取,实在只是一种自然结果。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国文明家庭建设的可喜成就。

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散.步(sàn) 熬.(áo) 咕.咕(gū) 分岐.(qí) 霎.时(shà) 粼粼..(lín lín)2、解释下列词语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①指各自得到所需要的东西;②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朗读课文,把握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的语气和平稳的语调,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并思考下列问题。

散步的地点在哪?在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散步的地点是:田野;散步的季节是:初春;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

第6课导学案

第6课导学案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审核:教学目标: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

二、目标导学(见“学习目标”)三、预习检测1.作者小档案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遗骸(hái )蟾(chán)蜍(chú)褶(zhě)皱鸟臀(tún)目两栖(qī)追溯(Sù)天衣无缝(fèng)四、自主学习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明确: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明确: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明确: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第6课《散步》(导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第6课《散步》(导学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散步》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抓住六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揣摩文章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3、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抓住六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揣摩文章语言,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一、创设情景,布置任务“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传承弘扬这一美德,我市互联网信息办特招募拍摄团队想将《散步》这一名篇作为脚本,拍摄成公益广告届时在各大平台播放。

假如你是拍摄团队中的一员,请按照要求完成拍摄任务!情境任务:任务一:研读脚本理脉络任务二:拍摄镜头赏人物任务三:揣摩语言悟意蕴二、任务一:研读脚本理脉络请团队成员认真研读脚本,了解作者、文体知识,扫清阅读障碍,梳理脚本的故事情节,并概括内容。

1、走近作者:请团队成员搜集相关资料完成填空。

莫怀戚(1951—2014) ,_______人,作家。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很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情趣,颇富人情味。

作品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篇小说《_________》曾获“四川文学”奖。

2、文体知识——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________”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3、扫清阅读障碍:①字词积累:嫩芽()霎时()拆散()分歧()熬过()粼粼()②词语释义:任凭自己的意思。

第六课导学案

第六课导学案
(3)________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成就霸业的主要因素有:
a.经济: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b.政治:他任用________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c.军事: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
d.以________为号召,扩充疆界。
(4)晋楚争霸
晋文公注意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晋国成为北方一大强国。________后期,晋楚双方在________大战,晋军大败楚军。从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后来,楚军打败了晋军,________成为霸主。
鸡西市第四中学导学指南
学科
历史
年级
初一学年
课题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授课模式
四环教学模式
课型
预展型




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春秋以后,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A、楚国B、秦国C、燕国D、齐国

第6课《藤野先生》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6课《藤野先生》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6课《藤野先生》预习导学案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重点)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难点)3.理清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感受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体会作者对他的感激、怀念之情。

(重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民族魂”。

主席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2.故事背景1902年,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

1904年,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

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甚至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怀念藤野先生。

3.留学背景鲁迅远赴日留学时期,恰值列强侵略中国之际。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被列强瓜分,许多有志青年抱着救国的目的留学海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知识点 导学案 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知识点 导学案  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知识点导学案图文解读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主要作品有小说《诗礼人家》《经典关系》等。

作品集主要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二、故事背景《散步》写于1985年。

写此文之前,作者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

后来,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听后感慨不已,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遗产,于是也就有了写作的念头,创作了此文。

三、理解词义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

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

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

一霎:一会儿;短时间。

两全:顾全两个方面。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的样子。

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

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交代散步的地点、人物。

第二部分(第②一⑧段):写散步的过程。

五、问题解疑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几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几句话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并且为下文“我”背母亲埋下伏笔,其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是一个对称句,表明年老的母亲非常信服“我”,就像“我”小时候信服她一样,这句话表明,随着母子年龄的变化,依赖感也发生了转化。

2.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熬”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熬过”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严冬里,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流露出“我”的欣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导学案(含答案)

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能够说出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在文学、雕塑、建筑、哲学、法学、历法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2、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表格,归纳希腊古典文化的主要成果;通过学习古希腊史学家和史书,了解历史、历史学、史料的基本内涵。

3、认识到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丰富多彩,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增强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突出成就。

难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特点。

【自主预习】一、文学和雕塑文学:希腊神话影响广泛,特点是“”。

《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社会的主要文献。

雕塑:《》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

二、建筑艺术1.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

是典型代表。

2.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既坚固结实,又。

代表性建筑有、引水道工程、凯旋门、方尖碑和万神庙等。

三、哲学和法学哲学: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了“”。

2.苏格拉底的思考转向人类社会,终生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他指出,求得知识的最好办法是;他还主张“”,这对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3.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式的学者。

他创立了等新的学科。

法学:《》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四、公历的缘起罗马的历法来源于古埃及人的。

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为“”。

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

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公历的基础。

【合作探究】1.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你知道哪些?希腊神话有什么特点?2.如果想要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状况,我们可以参阅什么文献?3.说说希腊、罗马建筑风格有何不同,各有哪些著名建筑。

4.古希腊、罗马建筑具有怎样的特点?5.古希腊哲学成就突出,古罗马法学成就突出。

它们各有哪些代表性成就?6.古希腊、古罗马为什么会有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的根源皆在希腊。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高效课堂(部编版2024)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高效课堂(部编版2024)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学习目标】①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兼并战争等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动力。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③知道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

学习难点: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封建社会的形成【课前预习】一、战国七雄1、由来: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

这一时期的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3、战争性质:由争霸转变为兼并4、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二、商鞅变法1、目的: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2、主要变法代表: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3、商鞅变法①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②内容③作用: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铁器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3、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4、兴修水利:都江堰①时间:公元前256年②人物:秦国郡守李冰③地点:成都的岷江④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

⑤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第6课《我看》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6课《我看》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6 我看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丰润、红晕、翅翼”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3.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 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

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

诗人、翻译家。

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家》《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

诗人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蓄着希望与新生。

三、导读理解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明确:描绘了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傍晚时分柔美恬静、充满生机的春景图。

2.本句中的“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明确:“揉”是用手来回擦或搓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力度和温柔。

3.理解诗句“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明确:这是大跨度的隐喻:阳光照耀,填空晴朗深远,一尘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阳光和地上红土的颜色,于是便有红晕;地上深红的红土,在阳光的普照与飘过碧绿天空的流云的呼应下,仿佛沉醉了一般。

诗人置身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4.诗人是如何描写所看到的春日美景的?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人看到“春风”联想到“青草绿潮”,看到“飞鸟”联想到“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看到“流云”“红晕”联想到“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作者联想自然丰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情景交融,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学案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学案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自主学习任务一 战国七雄设问1:何为战国?战国七雄是怎样形成的,进行了哪些兼并战争,带来了什么影响?1.战国时期2.战国时期的政局(1)当时,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史称“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曾经称霸的诸侯国在战国时期依然称雄的有:齐国、楚国、秦国。

3.战国时期的战争(2)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

(2)影响:战国中期以后,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中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自主学习任务二、商鞅变法设问2:商鞅为什么变法,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商鞅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1.背景因)取胜。

隶主贵族的统治,加速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

3.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2)内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一度量衡(3)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改革需要统治者(秦孝公)的支持自主学习任务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设问3: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有哪些发展?你知道战国时期伟大的工程吗?1.农业——铁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这些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商业的繁荣。

3.水利工程的发展——都江堰(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4)影响:①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②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快速查答案】自主学习任务一.战国七雄①战国策;②东周;③晋;④赵;⑤燕;⑥尊王攘夷;⑦兼并;⑧长平之战;⑨区域;⑩君主;自主学习任务二、商鞅变法⑪铁制;⑫政治经济;⑬封建;⑭地主;⑮秦孝公;⑯县;⑰井田;⑱土地;⑲社会发展;自主学习任务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⑳冶铁;㉑城市;㉒李冰;㉓岷江;㉔防洪►☏ 议一议:商鞅变法的影响?【点拨】①对当时: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学案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1.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七雄”的是( )A.楚国 B.齐国 C.晋国 D.秦国2.下图是战国形势图,图中最东和最西的两国是( )A.齐秦B.楚燕C.韩魏D.赵秦3.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255年中,有大小战争230次。

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

齐国灭了14个国家,鲁国灭了13个,秦国灭了14个,晋国灭了25个,楚国灭了60多个。

这表明当时的主流是( )A.诸侯争霸,王室衰微B.铁制工具进一步推广C.兼并战争,走向统一D.民族交融,互相交流4.春秋时期,每次战争双方投入兵力之和不足十万人;进入战国时期,战争双方一场战争投入兵力数十万,乃至百万。

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A.人口迅猛增长B.战争规模很大C.武器更加先进D.民风更加彪悍5.秦汉史专家张金光先生指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即不开‘后门',不以权谋私,这在当时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见的情况”。

材料阐述的观点是( )A.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社会风气大为转变B.政治变革促进社会政治制度革新C.商鞅变法重视军事建设D.商鞅变法使得秦朝实力强大6.公元前223年,秦国士兵黑夫写给家人的木牍家书(部分):一定要告诉我官府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文书送到没有,如果没送到也跟我说一声,大王说过文书不会迟误。

材料内容能印证商鞅变法的措施是( )A.确立县制 B.改革户籍 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7.妳它是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导学案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导学案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理解分析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原因和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学习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三、学习难点:封建时代对外交往如此频繁的原因;理解它与当今的对外开放的区别。

四、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频繁的对外往来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我国与______以至于_____、______的很多国家都有往来。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_____。

2、遣唐使和鉴真东渡①、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唐朝从_______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

还有______和_______等。

②、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_______。

________时,他___次东渡日本。

他精心设计的__________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唐与新罗的关系新罗是________上的国家,强胜以后,派遣______和大批_______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新罗仿制唐朝的政治制度,采用_______选拔官吏。

还引用了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等科技成就。

4、玄奘西游①、唐朝时,中国同天竺(即_______)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_________②、_______初年,玄奘从______出发,历尽艰险,前往天竺,______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了《________________》。

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二)、合作探究:1、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30页日本的钱币和唐朝的钱币对比图思考:为什么日本遣唐使要源源不断地到唐朝去呢?遣唐使到唐朝交流什么?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2、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你知道玄奘其人吗?玄奘有哪些贡献?(三)、拓展延伸:1、说到玄奘,同学们肯定会联想到《西游记》。

第6课中古时代的欧洲导学案

第6课中古时代的欧洲导学案

第6课中古时代的欧洲晋城四中主备人:田继泽【学习目标】1、知道采邑改革西欧封建等级制罗马天主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的复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2、归纳西欧封建社会和罗马天主教廷的特点3、理解宗教神权对西欧社会的影响;理解中古欧洲基督教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主流【学习重点】1、西欧的封建等级制2、罗马天主教廷【学法指导】1、结合学案上的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全文,并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探究问题。

3、根据课前准备、学习状态、巩固情况进行小组评价。

【导学问题】(一)自主学习(15分钟,快速阅读教材全文,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完不成的作好标志)回忆:西欧奴隶制结束的标志: 。

一、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1、由来:世纪初,王国的宫相推行制度的改革,史称,从此西欧形成制。

2、内容:。

3、特点:分级基础;从属关系。

4、影响:。

二、罗马天主教廷1、通过“”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此后,教皇既是又获得了权利。

2、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是。

三、西欧城市的复兴1、世纪前后,随着的提高,西欧各地出现了城市的复兴的景象。

2、城市居民的主体是,他们以各种方式发起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或,或,其中最典型的是。

3、世纪前后,西欧诞生了一批最早的。

四、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拜占庭帝国(又称):首都,疆域特点,存在时间,影响。

2、覆亡标志:年,的陷落。

3、覆亡原因:缺乏创新、故步自封;;。

(二)合作探究(15分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我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

老师的问题:1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同印度种姓制、中国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有何明显区别?2、为什么说罗马天主教廷居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地位?罗马天主教廷为什么会居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地位?3、你认为城市的复兴给中古西欧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中古时代的西欧社会有哪些特点?(政治、经济、思想)【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5世纪,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中,最强大的是( )A.拜占廷帝国B.法兰克王国 C.英吉利王国 D.德意志王国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启示是:()A国家分裂必然灭亡 B. 只有不断侵略扩张才能发展C.缺乏创新、故步自封必然被历史淘汰D.封建制度必然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3、古代时代,居西欧封建制度中心地位的是:()A.教皇国B.罗马天主教会C.国王D.骑士4、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的民族是()A.土耳其B.日耳曼C.蒙古D.法兰西5、推动城市复兴的根本因素是()A.农业的发展B.经济的繁荣C.生产力的发展D.天主教会的统治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欧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们的等级差别反映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

6、《回忆我的母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

2.学习本文从小处着眼,于生活琐事中精心选材、巧妙布局以及高明立意的特点。

3.通过梳理课文,明确朱德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体会作者热爱共产党和普通劳动人民的崇高思想感情。

二、知识方圆1.作者简介朱德(1886~1976),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朱德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这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回忆录。

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锺老太太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

锺老太太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当年就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

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与感激之情。

3.文体知识回忆录主要属于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写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

三、基础知识仪陇(lǒnɡ) 溺死(nì) 私shú(塾) 佃农(diàn) 庚子(ɡēnɡ)和ǎi(蔼) 豪绅(shēn) chuò(辍)学wèi(慰)勉妯娌(zhóuli)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周济:对贫困的人从物质上给予扶持。

四、课内探究1.《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表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是“特别是她勤劳一生”;表达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是“我爱我母亲”;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导学案

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导学案

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姓名:班级:学号:授课时间:第7周授课人:【学习目标】1、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

2、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具体位置,掌握读图基本技能。

3、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连横等历史事实。

4、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难点:认识齐桓公称霸的实质和作用;“合纵”“连横”概念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每组C层生抢答,10分钟)1、东周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阶段。

公元前_______——________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春秋五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齐桓公称霸原因:任用__ ____为相,注重发展___ ____,改革内政;提出“_____________”的口号。

4、称霸的标志:公元前年,齐桓公在__ __举行诸侯盟会,确立霸主地位.5、_____国是南方大国,春秋时期,楚国向中原扩张,遇到北方大国_____国的强有力抵抗。

6、楚时,他们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水、洛水流域,公然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九鼎是________的象征,代周而王的野心暴露无遗。

7、楚庄王称霸:楚军在________打败晋国,________跃升为霸主。

8、公元前________---________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军事上,大国之间战争不断;政治、外交上,“合纵、连横”应运而生)9、战国初年,晋国分裂成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国家,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姜氏自立为代诸侯,他们与原有的楚、秦、燕并称“____________”。

(巧记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相关成语:三家分晋、田氏代齐)10、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同时也冲击着旧的__________,传统的贵族统治体制渐趋瓦解。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小学导学案设计课题将相和共 2 课时第 2 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内容,感受、归纳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3、领悟并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点学习课文内容,感受、归纳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难点领悟并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练习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环节(时间分配)教学过程自学测试3 1、这个故事发生在___时候,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

2、说说课题的读音及意思。

导学(自主合作探究)26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璧归赵” 要求:快速默读课文1--10自然段(出示课件)1、“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结果是()(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1/ 32、用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3、用﹏﹏画出描写蔺相如行动的句子;4、用标出描写蔺相如神态的词语;二、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三、小组合作学习。

1读第三小故事,回答问题:(1)“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什么?结果怎样?(2)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3)找出描写蔺相如语言、行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你对这些话的理解,并从中反映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4)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四、思考:“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导学(自主合作探究)3 么联系?五、回归全文,总结提高三个小故事关键字故事的前因故事的经过故事的结果描写人物运用的方法从中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共同点蔺相如廉颇爱国完璧归赵骗秦王骗璧勇斗秦王完璧归赵语言动作神态机智勇敢足智多谋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维护国家尊严诚恳坦率勇于改过顾全大局渑池之会逼侮辱赵王逼秦王击立功封卿语言动作勇敢随机应变负荆请罪避心生怨恨回避廉颇负荆请罪语言动作顾全大局胸怀宽广三个故事之间的内2/ 3在联系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国民经济调整的时间?
2、国民经济调整的过程?
3、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
(三)、自学质疑
要求:st浏览课本(勾、划),独立完成导学提纲(标注疑惑)
二、合作探究
(一)组内交流
S把答案说给T听,提出质疑,T释疑解惑。
(二)集体交流
小组间交流不能解决的问题(T—T),释疑解惑,T教会S。
(二)基础巩固
1.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是( )
A.研究总结了我国建设发展的经验和问题
B.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D.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2.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严重失误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建设经验 B.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C.朝鲜战争爆发 D.严重的自然灾害
1963—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5.7%
比较以上数据,并分析:
1.1953-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6%,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高的增长率?
2.1958-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仅增长0.6%,如此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3.1963-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加快增长的原因是什么?、中共八大制定了哪些内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3、中共八大的召开有何意义?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阅读材料及教材本目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大跃进运动开始的标志和表现(工业和农业方面)?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现、特点和严重后果?
3、这两次运动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五、教学过程: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自主学习
(一)温故知新
1、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是在什么时间?
2、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提出了什么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4、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何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二)导入新课
出示导学提纲(1)
一、中共八大
出示材料,阅读教材本目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3.在“大跃进”运动中,出现了许多匪夷所思的现象。下列哪些信息是来自于这一时期的?( )
①一个萝卜重千斤②9000万人上山挖煤找矿
③坚持按劳分配原则④小姑娘坐在稻丛上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
(三)拓展延伸
4、 出示材料:
1953—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6%
1958—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0.6%
(三)展示点评
小组展示交流释疑情况(S说,T评价、补充)
老师评价,出示答案(略)。
三、巩固提高
ST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重难点和结构,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引导、规范、评价
(一)归纳梳理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中共八大——为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探索中的失误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调整及建设成就
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的原因分析,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的原因以及出现的严重失误。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造成这种失误的根本原因。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出示预习提纲第7课“文革”十年内乱
1、十年“文革”的导火线、开始标志、迅猛发展、“一月夺权”、“二月抗争”、最大冤案、结束?
2、文革的性质和灾难?
3、文革的教训(启示)?
六、教学反思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培养正确认识历史现象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的原因分析,学习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习以各种形式展示具体史实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盲目求快、急于求成。
孙疃中心学校师生共用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学科历史主备教师李本良审核人
年级组长签名讲学日期班级学生姓名
课题: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主要成果。
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失误。
能够明确我国在这段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