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章节题库】(第5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单选题1.西晋末年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中国北方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

对下列选项进行判断准确的是()A.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B.与东晋对峙分布于北方C.采用中原模式国号年号D.频繁接触消除民族隔阂2.南朝的高门士族拥有“平流进取,坐致公卿”的政治特权地位和“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消日,以此终年”的腐朽生活方式,使他们既丧失经世治国的本领,也使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

这表明南朝()A.士族阶层逐渐衰弱B.以高门为统治支柱C.崇尚华丽的审美观D.特权阶层内斗不断3.《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

其中记载:“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此描述可用于研究()A.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原因B.北方民族内迁后的影响C.南朝南方经济发展成就D.南宋时和平繁荣的景象4.《洛阳伽蓝记》成书于6世纪初,其中说道:“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这主要反映了()A.北方学习南方先进生产技术B.魏晋时期的动乱已宣告结束C.北魏汉化改革促进社会繁荣D.国家统一加速了盛世的到来A.春秋五霸的迭兴B.十六国时期的北方形势C.六镇起义与北魏分裂D.五代十国与契丹的兴起6.“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河),亦有过(长)江在晋陵郡界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类现象大量存在,其影响是()A.促进了西晋完成短暂统一B.有利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推动了南方地区经济发展D.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冲突7.如图反映了自东汉至西晋末年,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情况。

唐刘知几《史通·邑里》记载:“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

”“衣冠南渡”的原因是()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①气候恶劣,北方少数民族难以生存①北方战乱,中原地区多数家园被毁①北人南迁,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①衣冠南渡,保存中原儒家传统文化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8.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下列选项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征的是()①战火连绵,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①数百年分裂局面是由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①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在冲突与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①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9.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中原统一B.中外贸易C.民族交融D.文化繁荣10.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齐政府曾出钱亿万,面向市场筹措物资以平抑物价,救灾度荒,称为和市。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增订本)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增订本)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5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5.1复习笔记一、三国鼎立和西晋短期统一(一)割据势力混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1.董卓之乱和割据势力混战(1)东汉末年混乱的政治形势①豪强地主武装加强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原有的私家武装由隐蔽转为公开,并且大大加强了。

②州郡官吏实力加强州郡官吏也纷纷扩充势力,同东汉王朝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长期以来地主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分裂形势,进一步明朗起来,东汉王朝实际上已无法维持对全国的统治。

③州牧的设置加剧了封建割据为了防范农民军和加强对州郡的控制,东汉把一些重要地区的刺史改为州牧,改设州牧不但没有加强中央的控制,反而使某些地区的分散的割据势力按地区集中起来,更便于实行割据。

④外戚宦官斗争激烈在农民反抗斗争转入低潮的形势下,东汉统治集团中外戚、宦官的斗争又趋激烈。

(2)董卓之乱①董卓专横独断董卓进京尽揽东汉朝政。

他废黜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并逼走袁绍、曹操等人。

董卓的专横,洛阳的混乱,使各地的分裂割据活动迅速扩大。

州郡牧守各树一帜,招兵买马,讨伐董卓,混战立即在北方各地展开了。

②诸侯讨伐董卓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路讨伐董卓的军队以袁绍为盟主,进屯洛阳周围各地。

董卓为了躲避关东兵锋,避免并州黄巾截断后路的危险,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并驱迫洛阳一带百姓西行。

关东联军本来都是乌合之众,尔虞我诈,彼此并吞,很快就分崩离析了。

不久以后,长安发生政变,董卓被杀。

(3)割据势力混战,群雄逐鹿经过五六年复杂的分合过程后,全国逐渐形成许多割据区域:①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②曹操占据兖、豫二州;③公孙瓒占据幽州;④刘备、吕布在陶谦之后相继占据徐州;⑤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⑥刘表占据荆州;⑦刘焉占据益州;⑧孙策占据江东;⑨韩遂、马腾占据凉州;⑩公孙度占据辽东。

(4)曹操统一中原①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在当时的割据者中,曹操对东汉黑暗统治和农民起义威力有较深的认识,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有远见的人物。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堂堂清(含答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堂堂清(含答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

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

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

”不同地域交换手段的不同反映了南朝时()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B.江南经济发展不平衡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隋文帝的下列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A.建隋朝取代北周B.结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C.在长安、洛阳广设仓库D.定都长安3.隋文帝是隋朝开国国君,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有()①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②开通大运河③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④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加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4.武则天当权期间曾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开垦土地),家有余粮”者升官。

这主要体现了武则天()A.重视发展农业生产B.重视人才,扩大科举C.严厉惩治贪官污吏D.妄用佞臣,扰乱朝纲5.北魏建立代国后,被少数民族政权吞并。

该政权是()A.东晋B.前秦C.西晋D.南朝6.关于十六国与北朝的历史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十六国均由少数民族建立B.淝水之战加剧了民族矛盾的激化C.六朝古都是其重要的政治中心D.政治权力主要由士族掌控7.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带去了手工艺品、技术和医药书籍等②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安西都护府③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④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纷争不断,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如图序号对应人物正确的是()A.①孙权②曹操③刘备B.①孙权②曹丕③刘备C.①孙权②袁绍③曹操D.①孙权②司马炎③刘禅9.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有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其中最为准确的是()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C.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10.隋唐文化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前列。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增订本)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第6章【圣才出品】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增订本)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第6章【圣才出品】

第5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5.1 复习笔记一、三国鼎立和西晋短期统一(一)割据势力混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1.董卓之乱和割据势力混战(1)东汉末年混乱的政治形势①豪强地主武装加强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原有的私家武装由隐蔽转为公开,并且大大加强了。

②州郡官吏实力加强州郡官吏也纷纷扩充势力,同东汉王朝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长期以来地主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分裂形势,进一步明朗起来,东汉王朝实际上已无法维持对全国的统治。

③州牧的设置加剧了封建割据为了防范农民军和加强对州郡的控制,东汉把一些重要地区的刺史改为州牧,改设州牧不但没有加强中央的控制,反而使某些地区的分散的割据势力按地区集中起来,更便于实行割据。

④外戚宦官斗争激烈在农民反抗斗争转入低潮的形势下,东汉统治集团中外戚、宦官的斗争又趋激烈。

(2)董卓之乱①董卓专横独断董卓进京尽揽东汉朝政。

他废黜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并逼走袁绍、曹操等人。

董卓的专横,洛阳的混乱,使各地的分裂割据活动迅速扩大。

州郡牧守各树一帜,招兵买马,讨伐董卓,混战立即在北方各地展开了。

②诸侯讨伐董卓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路讨伐董卓的军队以袁绍为盟主,进屯洛阳周围各地。

董卓为了躲避关东兵锋,避免并州黄巾截断后路的危险,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并驱迫洛阳一带百姓西行。

关东联军本来都是乌合之众,尔虞我诈,彼此并吞,很快就分崩离析了。

不久以后,长安发生政变,董卓被杀。

(3)割据势力混战,群雄逐鹿经过五六年复杂的分合过程后,全国逐渐形成许多割据区域:①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②曹操占据兖、豫二州;③公孙瓒占据幽州;④刘备、吕布在陶谦之后相继占据徐州;⑤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⑥刘表占据荆州;⑦刘焉占据益州;⑧孙策占据江东;⑨韩遂、马腾占据凉州;⑩公孙度占据辽东。

(4)曹操统一中原①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在当时的割据者中,曹操对东汉黑暗统治和农民起义威力有较深的认识,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有远见的人物。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章节题库】(第3章 西周、春秋与战国)【圣才出品】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章节题库】(第3章 西周、春秋与战国)【圣才出品】

第3章西周、春秋与战国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有确切历史纪年的开始时间是()。

A.鲁隐公元年B.周平王元年C.共和元年D.武王伐纣【答案】C【解析】西周共和时期是指周厉王逃离镐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个时期,即约前841年至前828年期间。

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该年也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2.周王室东迁以后,王室势力衰落的表现是()。

①王畿之地大大缩小②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③诸侯不再朝觐和纳贡④被迫依附于强大的诸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管辖范围大减,形同一个小国,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天下共主”已徒具虚名,再没有控制诸侯的力量,诸侯国互相兼并,争夺霸主,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再向王室朝觐和纳贡,王室不得不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3.下列()符合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现象。

①以青铜为主要农具②出现刺绣品③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④以贝作为货币⑤用漆工艺装饰车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⑤【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的主要农具是木制的耒耜。

此外,还有骨铲、石铲、石犁、石刀、蚌镰等。

4.确立楚庄王霸主地位的重要战争是()。

A.城濮之战B.崤之战C.邲之战D.弭兵之会【答案】C【解析】公元前598年,楚围郑,晋施援手,晋楚战于邲,晋军大败,从此不敢与楚再战,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遂成中原霸主。

城濮之战虽然也在晋楚之间发生,但是获胜的是晋国,崤之战发生于秦晋之间。

弭兵会盟举行了两次,分别在在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华元、向成两次召集晋、楚两国在宋会盟,平分霸权。

5.下列不是春秋时代齐国管仲改革的内容的是()。

A.案田而税B.寓兵于农C.废除井田制D.士农工商专业分居【答案】C【解析】废除井田制很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废除井田制到战国时代才发生,是战国商鞅变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其他三项都是管仲改革的内容。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名校考研真题】(第5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圣才出品】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名校考研真题】(第5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圣才出品】

第5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单项选择题1.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A.《梦溪笔谈》B.《汜胜之书》C.《齐民要术》D.《农政全书》【答案】C【解析】A项,《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

B项,《汜胜之书》是西汉农学家汜胜所编撰的一部农学著作。

C项,《齐民要术》是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

D项,《农政全书》是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一部农学著作。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答案】C【解析】A项,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

B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未使被委将于扩大。

C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其汉化改革的一部分,有力地促进了个民族之间的融合。

D项,北魏并未统一全国。

3.中国古代与均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A.租调制B.摊丁入亩C.一条鞭法D.两税法【答案】A【解析】A项,租调制是与均田制相对应的赋役制度。

B项,摊丁入亩是清朝时期实行的赋役制度,而均田制实行于隋唐时期。

C项,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改革时实行的赋役制度,与均田制无关。

D项,两税法是唐朝在均田制崩溃后实行的赋役制度。

4.公元三世纪前期和公元十世纪前期,我国南方政权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比较其主要目的,前者区别于后者的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A.为完成国家统一B.为促进商业繁荣C.为吸引北方人口D.为保存和增强实力【答案】C【解析】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权注重农业生产都是为了促进商业繁荣、完成国家统一、保存和增强实力。

其区别在于,三世纪前期南方人口较少,其注重农业生产也是为了吸引北方人口。

5.“王与马,共天下”一语中的“王”是指()。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年)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年)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教师点拨】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更迭情况。

【关键问题】政权频繁更迭通过什么实现?【设计意图】通过讲述魏晋南北朝流氓的分类,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材料四:“自顷中州丧乱,连兵积年,或遇倾城之败,覆军之祸,坑师沈卒,往往而然,孤孙茕子,十室而九”——《晋书·慕容载记》“朕承统之始,群凶纵逸,四方未宾,所在逆僭……故频年屡征,有事西北,运输之役,百姓勤劳,废失农业。

”——《魏书·世祖纪上》“自晋以后,初则有八王之乱,不断杀戮者达六年之久;继复有桓温、苏峻、桓玄等之乱,兵革未休,而南北朝之对立,战事踵接更无宁日。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教师点拨】魏晋时期政权的更迭往往通过战争的形式实现,并且各个政权之间甚至政权内部也会出现冲突。

战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这些人往往就会成为流氓。

材料五:“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

”——陈寿《三国志·孙皓传》“詈辱祖考,以为戏谑。

行游莫止,淫纵无度。

”——《宋书·前废帝纪》“后主因削弱之余,锺灭亡之运,刑政不树,加以荒淫。

”——《南唐书·后主本纪》【关键问题】以上几位皇帝的共性?【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点拨】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的残暴、奢靡,而这些享受是建立在广大劳苦人民之上的,广大百姓不堪重负,破产失业沦为流氓。

材料六:帝(晋元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

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关键问题】门阀士族的生活是怎样的?材料七:“然性奢豪,务在华侈。

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

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

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晋书·何曾传》“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寺艺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寺艺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寺艺术这个时期,北方各地无名工匠创作的石窟寺艺术,是雕塑和绘画的综合,是这一时期最高的艺术成果。

石窟寺艺术,是随着佛教东传而在北方各地由西向东陆续发展起来的。

中国境内石窟的开凿,最早当在新疆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令存石窟,以天山以南拜城、库车、吐鲁番等地最为集中。

在拜城的克孜尔一处,就有石窟二百余,其中窟形、壁画保存完整的有七十多个,但是窟内塑像全毁。

这些石窟开凿的年代,一部分当在东汉后期和晋朝,多数则在北朝和北朝以后。

窟中壁画多为佛经故事、佛像以及各种装饰图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东,甘肃省境内,是西域通向中原的走廊地带,石窟最多。

敦煌东南的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的断崖上,延绵排列千余公尺,今存有塑像、壁画的石窟还有四百八十六个,其中属于前秦到北朝的有二十多个。

敦煌西南的千佛洞,十六窟中多数是北魏时凿成的。

敦煌以东安西的榆林窟(万佛峡);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庆阳石窟寺等,都是始凿于十六国或北朝时期,其中麦积山的百余窟,绝大多数都是北魏晚期和北周的创作。

由河西走廊向东,石窟艺术传播到了北魏都城地区。

大同以西武州山的云岗石窟群共有百余窟龛,规模宏大。

其中最早的五窟,是北魏文成帝命沙门统昙曜开凿的。

以后献文、孝文诸帝都在这里大量兴造。

云岗石窟雕像数量极大,最大的佛像高达十几公尺,气势非常雄伟,艺术价值很高。

洛阳造窟,始于太和初年;孝文帝迁都浴阳以后,石窟艺术在这里更形发展。

宣武帝景明(500—503年)初,在洛阳以南伊阙龙门山营造石窟,以后龙门伊阙两岸石窟工程日益浩大,斩山石数十丈,二十余年中用人工八十万以上。

至于私人造像,也是盛极一时。

经过北魏至唐代的不断修造,龙门断壁上石龛遍布,大小石佛林立,足与云岗石窟媲美,成为中国古代雕刻的两大宝库。

魏末至周、齐时期,黄河南北各地凿窟造像之风极盛,著名的石窟寺除了上述各处之外,还有太原天龙山石窟(始凿于东魏),巩,县石窟寺(始凿于北魏末),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始凿于东魏)等等。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章节题库】(第6章 隋唐时期)【圣才出品】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章节题库】(第6章 隋唐时期)【圣才出品】

第6章隋唐时期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隋运河开凿的动机与结果,表述准确的是()。

A.为沟通南北交通而开凿,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B.为繁荣洛阳商业而开凿,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经济发展C.为巩固统治而开凿,客观上有利于南北交通和经济交流D.为巩固统治而开凿,但成为隋亡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大运河的开凿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最重要的是巩固统治。

加强南北交通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

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统治后期的暴虐无道。

2.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A.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B.发展教育和文化的需要C.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D.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答案】C【解析】隋唐时期,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参与政权,科举制的实行正顺应了这一要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动。

3.隋朝有一位大商人欲运送一批货物从余杭出发到长安,他所经水路应该是()。

A.江南河—通济渠—邗沟—黄河—广通渠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黄河—广通渠C.邗沟—江南河—通济渠—黄河—广通渠D.广通渠—黄河—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答案】B【解析】从公元605年起,隋炀帝征发民工开凿疏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隋朝商人从余杭经江南河、邗沟、通济渠可到洛阳,再由洛阳经黄河、广通渠即可到长安。

4.世界天文史上最早实地测量子午线的记录是由谁进行的?()A.张衡B.祖冲之C.僧一行D.郭守敬【答案】C【解析】僧一行制作了一架“黄道游仪”,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的现象,首次对子午线进行了测量,编订新历法——《大衍历》。

5.下列不是唐玄宗组织编撰的是()。

A.《群书四录》B.《大唐六典》C.《大唐开元礼》D.《唐会要》【答案】D【解析】《唐会要》是记载中国唐代典章制度的专书,100卷,北宋王溥撰。

6.唐玄宗为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采取的措施有()。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基础(作业)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基础(作业)

9.东晋初期,鬲门士族琅珊王氏当权.其子弟王导在朝中为相,执掌东晋内政:王敦出外掌军,控制着东晋的长江中上游,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这一现象表明东晋时期A.西周的分封制度得以恢复B.士族成为东行政权的支柱C.统治者内斗导致社会动荡D.土族垄断管理地方的权力10.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称“六朝''的六个政权定都于地图中的()处附近.11.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是全国的根食生产中心。

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工这一变化反映了A,元代农业生产的繁荣景象B.区域经济重心的转移C.古代水稻的耕种获利颇丰D.元政府重视水利建设12.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曾经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洸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出现这•后果的最重要原因是A.东晋力量强大,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江南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13.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孝文帝此举①彻底消除了民族矛盾②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③实现了北方与南方的统一④促进了北魏经济与社会发展A. B.QXD C.®® D.③④第5课三国两晋南: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基础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单选题1 .>:现田江城I.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上,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靖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砸加强 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2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C.限制“恩Ir 防止权贵垄断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筹集3 .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图示,序号与政权对应有误的是A.① ------- 魏B.② ------------------ 前秦C.③ ---------------- 十六国D.④ -------------- 北魏4.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理外都处于分裂状态。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提升(作业)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提升(作业)

图二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A.绿干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C.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 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D.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I1在改汉姓的基僦上,孝文帝还划分了鲜卑.人的姓氏等级,贵姓.鲜卑八姓与汉人四姓拥有同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①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②淡化了鲜卑贞族的身份③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进程④肯定了世家大族的地位A. B.C.φφ规定了八大货姓。

对于汉人中的世族,孝文帝也规定了四大高官清职由他们充任.这一措施D.②③12.卜图所示为东汉后期至东晋中期琅那王氏谱系(图中箭头表示此人曾官居宰相)。

图中信息可用于说明当时15 .十六国时期,在或狄居半的关中地区,不管是藕葬随葬品还是壁画,都能看出是汉文化的延续•同时非汉游牧民族的服饰、饮食和马背乘骑等方面也对当时社会产生较大影响。

这说明当时A.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B.民族间文化交流频繁C.物质文化差异性明显D.多元一体的格同形成16 .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即跪坐,魏晋以来,随着胡汉杂居,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

这说明A.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改变B.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C.胡人汉化与汉人的胡化同步进行D.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17 .K 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厚”,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促成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条件优越B.南方政区调整C.社会秩序安定D.北方移民迁入18 .“今欲断诣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釉.”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在说汉话问题上A.采取一视同仁的举措B.态度坚定且具策略性第5课三国两晋南: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提升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单选题1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展推行了宗主督护制。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习题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习题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齐民要术》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地区。

这表明A.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B.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均衡C.农业生产工具发生变革D.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2.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

这种现象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3.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

出现上述现象的时代背景是A.门网士族处于兴盛时期B.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对峙C.民族交融遭到严重削弱D.王朝正统之争异常激烈4.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颁布法令“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地方官“不得擅兴发。

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这些措施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造成大土地所有制C.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D.促进了人口的增长5.东汉末年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

后来,魏文帝曹丕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一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

曹魏行政机构的调整A.遵循了中央集权制原则B.有利于中央事权的统一C.降低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6.图1、图2为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图片,由此可知图1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浮雕北魏《皇帝礼佛图》图2 河南邓县南朝墓出土“军人着袴褶”画像砖A.北魏汉化改革彻底B.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发展C.胡服更具有实用性D.民族交融助推服饰变迁7.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遗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_第16课 三国鼎立(分层作业)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_第16课  三国鼎立(分层作业)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基础巩固】1.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请问他是哪个朝代人?()A.东汉B.三国 C.曹魏 D.西晋【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曹操是东汉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A项正确;“三国”、“曹魏”、“西晋”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

故选A项。

2.东汉末年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是()A.长平之战 B.马陵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

此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排除AB项;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D项。

故选C项。

3.《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中写道,肃对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鲁肃劝其称帝的人物是()A.刘备B.曹操 C.孙权 D.袁绍【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吴书”“惟有鼎足江东”结合所学可知,汉朝灭亡以后,诸侯争霸,孙权位于江东,后建立吴国,C项正确;刘备建立蜀国,排除A项;曹操建立魏国,排除B项;袁绍是东汉末年军阀,被曹操所灭,排除D项。

故选C项。

4.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夷洲是今天的()A.海南 B.福建 C.广东 D.台湾【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D项正确;ABC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D项。

5.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A.骄傲轻敌B.军心涣散C.准备不充分D.士兵不习水战【答案】A【详解】官渡之战中袁绍一方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

中国史纲要(习题答案)(打印)

中国史纲要(习题答案)(打印)

《中国史纲要》习题答案第一章史前时代第一节旧石器时代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例题: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是(A)。

A. 丁村人B. 山顶洞人C. 柳江人D.资阳人例题:北京人化石及其文化遗存是从1927年开始发现于北京西南的周口店。

(对)例题:北京人体质上还有原始征象的表现为(ABCD)。

A. 眉骨隆起B. 牙齿粗大C. 吻部突出D. 缺乏下颏E.肌肉发达例题:关于山顶洞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CDE)。

A. 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重要代表,距今约有一万八千余年。

B. 山顶洞人在体质方面和现代人差距较大。

C. 山顶洞人已会磨制骨器,这是制作工具技术的一大进步。

D. 山顶洞人除猎取野兽外,也捕捉鱼类以供食用。

E. 山顶洞人已和远处有了交往关系。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例题:关于仰韶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E)。

A. 仰韶文化是目前所知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种文化。

它的年代约是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

B. 仰韶文化的居民已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

C. 妇女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形成了以母权制为特点的氏族社会。

D. 在衣着方面,人们用石纺轮纺线,用线织布E. 陶器是当时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可作容器、食器、炊器、汲水器。

例题:龙山文化在农业生产的规模上比仰韶文化有了扩大。

(对)第二章夏与商第一节夏例题: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夏王朝自禹至桀,共为十七君,历时四百七十一年。

(对)第二节商例题:农民是商代农业劳动的主要承担者。

(错,农民改为平民)例题:商代从早期到晚期,农具基本上都是木、石制成的。

(对)例题:卜辞中所谓的沉妾、伐妾,是指杀女奴来祭神的几种仪式。

(对)三、商的政治制度例题:《尚书》的记载表明,商汤和盘庚在贯彻其政令时,都假借鬼神的旨意,实行神权统治。

(对)五、商朝的文化艺术天文和立法、文字例题:商人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大月为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每逢闰年则加一个月。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训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训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于()A.263年B.266年年 D.316年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故C项正确。

2.东晋时期,把持政权并享有特殊社会地位的阶层是()A.庶族地主B.士族地主D.少数民族贵族,高门士族把持政权,形成了特殊的社会阶层,成为东晋政权的社会支柱,故B项正确。

3.唐朝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中所述的“南朝”中四个朝代的更迭顺序是()A.宋、梁、齐、陈B.宋、陈、齐、梁D.齐、宋、梁、陈,420年东晋灭亡,刘宋取代东晋,此后170年间,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故C项符合题意。

4.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以下知识点的有关材料。

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①我国古代北方作物在南方的推广②北民南迁与水稻生产技术的进步③魏晋时期南方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A.贸易的发展B.政权的更替D.农业的进步,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北方人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由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江南的开发,故C项符合题意。

5.表格法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

阅读下面表格,其内容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哪一方面的史实()A.经济发展的原因B.经济发展的表现C.北人南迁的原因,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人南迁,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纺织、制瓷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贸易及城市繁荣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

6.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中的“胡乐”即少数民族音乐,洛阳家家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融情况,故A项符合题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与佛教有关,B项不符合题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描述的是民族冲突,C项不符合题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是草原风光,D项不符合题意。

2024-2025年历史必修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带答案)

2024-2025年历史必修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带答案)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基础过关练知识点一三国与西晋1.相传,诸葛亮曾在云南大规模推广茶叶种植,才有了如今举世闻名的普洱茶。

为了纪念诸葛亮,当地人们奉诸葛亮为茶祖。

类似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在西南地区还有很多。

上述传说可用于印证三国时期( )A.西南地区得到开发B.西南地区农业耕作技术改进C.人民生活普遍富足D.茶税成为蜀国主要收入来源2.三国时期,“虚封”现象大量出现。

如:刘备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兼任凉州(魏境)牧;魏国任孙壹为交州(吴境)牧;吴国任丁奉为徐州(魏境)牧。

这些现象的出现( ) A.暗含了各国实现统一的愿望B.旨在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C.有效激发了部下进取的斗志D.反映了吴蜀联盟瓜分天下的目标3.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公布了品官占田荫客制,其中规定一品官可以占有土地50顷和佃客50户,衣食客3人。

国家还给品官和世族以菜田或厨田,如三公或从一品人员,“给菜田十顷,田驺(专事农业的奴隶)十人”。

这些措施( )A.限制了贵族阶层的特权B.说明政府倡导规模化经营C.促进了士族门阀的发展D.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4.公元311年,当北方一个民族大军南下第三次围攻洛阳的时候,南方诸州的牧丞都采取观望的态度,最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

公元316年,长安也被这支大军攻破,西晋最终灭亡。

这个南下的“民族”是( )A.女真 B.突厥C.契丹 D.匈奴知识点二东晋与南朝5.《王俭论》中写道:“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

”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B.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6.南朝时期,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令地位很高,“清贵华重”,多由士族担任。

但中书省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地位较低的中书舍人手中。

中书舍人“既总重权,势倾天下”,多由庶族地主担任。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章节题库】(第4章 秦汉时期)【圣才出品】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章节题库】(第4章 秦汉时期)【圣才出品】
6.古人对秦朝短暂而亡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 A.“四维(礼义廉耻)不引,故万民离叛” B.“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秦之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答案】D 【解析】秦亡的原因主要是对内大兴土木、极尽奢侈、残酷压迫人民,对外大动干戈, 造成国力疲弱。

5.秦汉时期,中国已经开始走向世界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 A.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到中国 B.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 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贸易往来 【答案】D 【解析】秦汉时期中国只与欧亚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并没有与非洲国家开 始贸易交往。永元九年(公元 97 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西经条支(今 伊拉克)、安息(今伊朗)诸国,至安息西界(波斯湾),未过海而还,没有实现与非洲国家 的贸易交往。
2.秦始皇焚书坑儒中,属于焚书的内容的是( )。 A.秦博士所藏官书 B.列国史记 C.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D.秦国史记 【答案】B 【解析】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 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汉武帝时期削弱诸侯国势力措施的是( )。 A.推恩令 B.左官律 C.平准法 D.附益法 【答案】C 【解析】平准法是集中管理各地运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的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 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其余三项都是汉武帝时期削弱诸侯国的措施。
11.汉代积极地经营西域地区,在河西走廊设有四都,其中不包括( )。 A.敦煌
7.西汉的主要赋税形式中,征收对象是儿童的是( )。 A.算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控制了西域政权的是()。

A.前秦
B.后赵
C.前凉
D.代
【答案】A
【解析】公元370年,苻坚灭前燕,374年,夺得东晋的益州,376年,灭前凉和代,382年,控制了西域,至此,前秦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完成于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作品不包括()。

A.《后汉书》
B.《三国志》
C.《宋书》
D.《南齐书》
【答案】B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官家、私家都注重修史,其中《后汉书》为刘宋时的范晔所做;《宋书》作者是南朝梁人沈约;《南齐书》作者是南朝梁人萧子显。

《三国志》是西晋的陈寿所撰。

3.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得到了迅速发展,援儒入道,在道教官方化过程中有重大贡献的北朝人物是()。

A.葛洪
B.陶弘景
C.寇谦之
D.陆静修
【答案】C
【解析】在北朝,道士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造,剔除可能被用于组织斗争的教义、仪式,增加礼度和服食修炼的内容。

他还托言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等道经,并献给北魏太武帝。

他得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信任和支持,道教被宣布为“国教”,地位在佛教之上。

4.户调式是西晋基本的经济和财政制度,它的内容中不包括()。

A.土断
B.占田制
C.户调制
D.品官占田荫客制
【答案】A
【解析】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后开始实行户调式,目的是为了平均分配土地,防止土地兼并,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它包括三点内容: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而土断是东晋时实行的。

5.下列我国的石窟艺术中,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的有()。

①大足石刻②云冈石窟③龙门石窟④莫高窟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大足石刻开凿于唐末宋初;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均开凿于北魏时期,莫高窟开凿于前秦时代。

6.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前一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之处是()。

A.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向边疆扩散
B.士族庄园经济与寺庙经济占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活跃,商业发达
D.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7.有关宇文泰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胡汉杂糅的府兵制
B.依托《周礼》改革官制
C.颁布六条诏书
D.禁断佛、道
【答案】D
【解析】在思想文化上宇文泰雅好儒术,以儒家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去除鲜卑族的一些落后习俗和摒弃当时思想领域中风靡一时的空谈玄理、崇佛论道一类的腐朽风习。

并未禁止佛、道。

8.东晋政府安置北方移民和侨姓大族而采取的措施是()。

A.以土为断
B.侨置郡县
C.移民戍边
D.屯田
【答案】B
【解析】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这类郡县被称为侨置郡县。

东晋时期,北方国土大片沦陷,侨置郡县在南方大量设置,后历经南北朝延续。

9.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对南方生产发展最直接的影响是()。

①充实了劳动力②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导致南方人的观念更新④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答案】A
【解析】江南地区的开发具备以下优越的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②北方人民的大迁徙为江南地区开发提供动力(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不同的生活方式);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战乱较少;
④江南人民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南朝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10.开始把汉字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的是()。

A.东汉蔡邕
B.东晋王献之
C.东晋王羲之
D.曹魏钟繇
【答案】D
【解析】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

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


11.下列对南朝士族冲击最大的政治动乱是()。

A.河阴之变
B.候景之乱
C.桓玄之变
D.永嘉之乱
【答案】B
【解析】侯景之乱使江南社会遭到严重破坏,拥有二十八万户的首都建康,存者百无一二,完全成为废墟。

士族门阀在此次战乱中不仅充分暴露了腐朽无能,而且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过程。

12.曹操占据“天时”的重要举措是()。

A.占领关中建立基业
B.“挟天子以令诸侯”
C.篡汉称帝,号令天下
D.尊王攘夷,兴复汉室
【答案】B
【解析】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所以说其占天时。

13.魏晋时期发明的冶炼技术是()。

A.灌钢法
B.淬火技术
C.铸铁柔化技术
D.低温炼钢
【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