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15.2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王安石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导入: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

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代表的司马光政见不同,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今天和老师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这篇文章《答司马谏议书》,看看王安石是以怎样的态度和观点来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的。

教学过程:一、解题:题目解说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④“书”,文体名;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二、这封信写了哪些内容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和目的。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达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三、探究1、作者在驳斥司马光的种种责难之前,为什么要先强调“名”“实”之理?明确:“名”“实”相符,言之才能成理。

司马光在来信中连用几个“孔子曰”,王安石在进行反驳之前,以“儒者”共认的要求“正名”为发端,将司马光所遵循的信条作为反驳他的依据。

这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以置论敌于无可回驳之地。

另外,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是对事实的歪曲,因此王安石首先提出“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既把此番论争置于客观真理的轨道上,又显示了自身的光明磊落,也为后文的论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针对司马光的指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明确:反驳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先确立一个为“儒者”所公认的判定是非的原则,即名与实必须相符。

这就是说,只要证明对方所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不相符,就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

这是一个可以避免枝节纠缠而又强劲有力的驳论角度。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全文。

(2)了解司马光及其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3)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学会如何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改革与保守的矛盾和统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答司马谏议书》的主要内容,把握司马光的观点。

(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技巧。

(3)背诵全文。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司马光观点的深度理解和辩证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司马光及其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司马光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勾画出生词和难句,并进行解释。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享,互相交流学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 背诵情况:检查学生对《答司马谏议书》全文的背诵情况,要求熟练背诵。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答司马谏议书》全文。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技巧,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总结。

3. 针对文中的观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确保学生对《答司马谏议书》的主要内容、司马光的观点以及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技巧有所掌握。

2. 深入分析文中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批评意见,引导学生理解改革与保守的矛盾和统一。

高中语文 教材同步 统编版 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第15课 15-2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学案

高中语文 教材同步 统编版 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第15课 15-2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学案

高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15-2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答司马谏议书》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

o掌握王安石在文章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o培养学生分析古文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能力。

o通过文本细读,提升学生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王安石直言不讳、敢于改革的高尚品质,树立坚持理想、勇于担当的价值观。

o理解君臣关系中的相互尊重与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二、文本导读1.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担任过宰相,主导推行新法改革,旨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

他的改革措施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

王安石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被誉为“新法先驱”。

2. 主要内容《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对其推行新法的批评和劝谏所作的回应。

文章主要内容包括:1.回应批评:王安石首先感谢司马光的关心和直言不讳的批评,表明自己推行新法的决心和理由。

2.阐述新法的必要性:详细解释新法的具体措施及其对国家和民众的益处,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反驳保守意见:针对司马光等人的保守观点,王安石进行理性分析和辩驳,说明新法并非盲目改革,而是有深思熟虑的政策调整。

4.呼吁理解与支持:最后,王安石呼吁官员们能够理解和支持新法,共同推动国家的进步与繁荣。

3. 文学特色•议论文体:采用议论文的形式,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修辞手法:运用排比、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简洁而有力,增强说服力。

•结构严谨: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论点和论据。

•主题鲜明:突出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君主与臣子的责任与义务。

三、重点难点1. 重点•十思的具体内容及其深层含义。

•王安石在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5-2《答司马谏议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第一自然段,老师课后让同学们背诵第一自然段,下面请同学们全班齐背第一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富有感情色彩。

下面我们一同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二、文本分析。

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断句和节奏。

1.男女生分别读,请同学们互相点评。

2.出示第二段的课文,四人一小组,结合课下注释,完成翻译任务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文言知识点。

讨论结束,小组派代表回答,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一人答文言知识点,一人补充说其他同学没有说到的知识。

1.重点文言知识讲解:文言实词“见”终必不蒙见察:表被动冀君实或见恕也:我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我文言虚词“以”以致天下怨谤:表示因果关系,因而,因此(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以授之于有司:表顺承关系,把(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兴利除弊:表目的,以便,用来(诚能见所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三、文本探究1、第二段(1)文本翻译——学生进行,教师强调重点字词(2)文本探究①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②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之辩:名:名称;形式实:实际内容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

名正则言顺而事行。

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③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

(先问是不是,再说好与坏)先驳“侵官(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指出变法是“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

次驳“生事(制造事端)”:“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以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资料,掌握本文重要文言知识。

2.分析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罪状的反驳,体会王安石的说理艺术。

3.通过品读语言,感受作者改革的决心,并体会其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对司马光指出的变法问题的回应。

难点:士人的担当精神。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教学过程与内容第一课时1.导入: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

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锐意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因变法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引发众议,司马光先后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直言劝谏。

王安石遂于收到第二封信后作此信答复,针对司马光信中指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项指责逐一反驳,并引用盘庚不避众议决定迁都的史实,表明自己不同俗媚众、坚持推动变法的决心。

2.解题:“答”,即“答复、回复”之意;“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书”,文体名,即是书信。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赋:古同“敷”,铺陈、分布的意思。

中国古典文学借用这个意思创造了一种文体叫“赋”,属于述说文,追求华丽的辞藻,多为骈句。

如《阿房宫赋》。

疏:也是说明文,是分条陈述的意见书,用于臣子向皇帝上奏的奏章,强调说理性、逻辑性,文学性在其次。

如《谏太宗十思疏》。

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

如《六国论》。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一般用于下对上,是用语言纠正君主或尊长的过失。

3.作者介绍:王安石,出生于公元1021年,逝世于公元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仁宗庆历二年即公元1042年登进士第。

仁宗嘉祐三年即公元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一、导入新课由名言导入✧“孔子曰:君子有三畏:。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天地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而王安石却公然表示“天地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怎样的一种大胆和狂妄,他为什么会有此惊人之语?王安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我们就通过一封王安石写给朋友的回信,来了解王安石的为人和他不同流俗的精神和气质。

二、相关链接1.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设置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生了解王安石,回顾学过的王安石的诗词:《梅》(墙角数枝梅)《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等,感受王安石坚定的内心和执着的勇气。

2.关于司马光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写作背景1)关于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开展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选择一个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调研和分析,制作研究报告或PPT进行课堂展示。
3.实践应用: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例如在讨论或写作中运用有效的沟通和辩论技巧,或者在团队合作中实践合理的理财原则。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深入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应用题: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沟通和辩论技巧,针对“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建议。
答案:建议一:主动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听取对方的意见;建议二:保持冷静,不要激动或生气,以免矛盾升级;建议三:寻求第三方的帮助,如老师或同学,来调解矛盾。
5.创作题:请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个关于王安石和司马光辩论的小故事。
答案:王安石在信中提出的变法依据主要是“治乱生于人之态度,而推本于天时、地理、人情、风俗,则未尝不在于人事也。”他认为,国家的治乱取决于人的态度和行动,而天时、地理、人情、风俗等只是影响因素。因此,他主张通过变法来改革人事,实现国家的治理。
2.分析题:请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然后能成非常之事。”并解释其含义。
-用颜色、符号或图形来突出重点词语和句子,增加板书的视觉吸引力。
-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板书游戏,如填空、匹配、连线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点。
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答司马谏议书》的理解,我布置了以下五个课后作业题型:
1.论述题:请结合课文内容,论述王安石在信中提出的变法依据及其重要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回应不同意见”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部编教材高一下册第八单元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重要文言知识;2.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学习文章逐条反驳的说理艺术和驳论文写作手法。

3.欣赏其简洁严谨,理足气盛,寓刚于柔的语言风格。

4。

感受作者的人格精神。

一、导入:提到王安石和司马光,他们是一生的政敌和朋友。

王安石出生在1021年12月,比司马光小两岁。

两人又在1086年5月和10月相继离世。

他们先后都担任过宰相。

他们都不是“太平阁老”。

《邵氏闻见录》里记载“荆公、温公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

他们都是刚正不阿、敢作敢为、惊动朝野的“铁腕能臣”。

他们也是同气相求、私交甚厚的朋友,他们都有“立身行道,辅世养民”的政治抱负;他们又是“所操之术多异”,和而不同的君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顶级文学家王安石和顶级史学家司马光在行政治国方面的一次交锋,进一步领略王安石的论辩风采。

二、文题解说:“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司马”是司马光的复姓。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三、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王安石,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状态,开始推行新法。

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

在第二年(1070年)二月二十七日,推心置腹地给王安石写了长达4046字的信——《与王介甫书》,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两方面指出变法的失误之处。

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故略上报”,没有对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的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于三月三日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共312个字,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

于是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写下了这篇仅有428字但却千古流传的驳论名篇《答司马谏议书》。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答司马谏议书》出自部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主题为“倾听理性的声音”。

本单元的四篇古文体现的文人精神都指向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单元内容对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在前两个单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本文侧重学习反驳的艺术。

二、学情分析本单元都是古文,古文阅读相比于古诗词、小说等来说,阅读难度增加。

如对文言文特殊词汇、特殊句式是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的,古文阅读数量得不到提高,直接影响学生的古文阅读语感、对文意的理解,进而影响对文章主旨、文人精神的理解。

仅就读懂层面来说,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古文学习是存在一定畏难心理的。

三、教学目标知识建构与运用:掌握文本的重点文言知识,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态度;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本写作特点,探究文本在论据和论证上的特点;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态度,分析文本写作特点。

难点:探究文本在论据和论证上的特点;体会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课时数3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国家兴盛之时,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于是居安思危,大胆进谏,目的是防微杜渐;国事艰难之际,自然有人主动站出来,多方运筹,寻求济世安民之道,坚持变法除弊以希望国家昌盛。

但变法之路,阻力重重,艰难万险,甚至朋友也会跳出来极力反对。

是守成还是创新?坚守还是放弃?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如何表述自己的观点的。

壹·文题解读《答司马谏议书》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④“书”,文体名,书信。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书①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能准确翻译文句。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销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一、导入新课“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

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

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里无形硝烟。

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他们之间来自文字的针锋相对吧!二、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

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在熙宁年间开展变法,以期富强国家。

但王安石变法引起了司马光等保守士大夫的激烈反对。

为此,司马光作了长达三千多字的《与王介甫书》抨击新法的种种弊病,题目中以字“介甫”相称,以显友人亲近;而王安石立场严明,他的《答司马谏议书》以官位称呼对方,四百多字的驳论文委婉含蓄、客观严谨,逐条驳斥了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达了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决心。

这篇文章反映了当时变法和保守两派之间的思想、政治交锋,而这两个立场完全对立、矛盾异常尖锐团体的领袖,本该“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事实上并未影响他们之间相互尊重、欣赏的私人感情,完美地诠释了“君子和而不同”。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15.2 《答司马谏议书》

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15.2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文本语用知识整合+同步检测+高考对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为”字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本文的驳论逻辑和主旨。

3、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教学过程】【基础突破】问题:速度课文标出含有“为”字的句子。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解析(1)处“为”字和前面的“以”字,合在一起理解为“认为”(2)以为侵官解析第(2)处同第1处。

(3)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解析第(3)处理解为动词“算作是”(4)为天下理财解析(4)处理解为介词“替”“给”(5)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解析第(5)处理解为动词“作为”(6)则众何为而不汹汹解析第(6)处“何为”是疑问助词,意为“为什么”(7)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解析第(7)处理解为“因为”(8)未能助上大有为解析第(8)处理解为名词“作为”(9)守前所为而已解析第(9)处理解为动词“做【文意突破】无为在歧路——议事每不合为有源头活水来——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尚思为国戍轮台——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欲为圣明除弊事——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逻辑突破】问题: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是怎么“为”的呢?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天下怨谤,这是司马光的逻辑思维图。

王安石:首先,以“名实相符”作为逻辑起点;接着,列举事实,阐明“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等四个“不为”,打破了司马光的思维推导链条,告诉别人“怨谤”不是由变法引起的。

(这一部分是在展示驳论中的“辨”的技巧。

)紧接着,分析引起“怨谤”原因——是由人们的积习——民族惰性和因循守旧思想引起的。

(这是驳论中的“究”)最后、阐述,即使“怨谤”也没用,只要是方向对的,就“度义而后动”,变革者不会为怨者所动。

(这是驳论中的“进”的部分)【主旨突破】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倾听理性的声音——《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特点,思考“纳谏”“拒谏”的原因,培养思辨性思维。

2评价历史人物的优秀精神品质,培养担当精神。

3 学写颁奖词。

学习重难点:评价历史人物优秀精神品质,培养担当精神。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回顾课程内容:1 提出问题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固本思源”设喻,比喻立论)2 分析问题为什么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总结历史教训)3 解决问题思些什么诚能十思垂拱而治(提出具体做法)名即名称、形式、言语。

实即实际内容。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明即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实即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二背景补充:《谏太宗十思疏》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因隋鉴不远,故励精图治,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际民生的政策。

随着功业日盛,内外无事,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逐渐奢靡,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变得“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多数朝臣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及时进谏纠正太宗的偏差。

太宗看此书后很惭愧表示重建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答司马谏议书》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变法运动。

这次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了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三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刑法恢复旧制。

熙宁变法第二年,司马光以书信的方式从五个方面针对刚开始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向王安石提出反对意见(见《答介甫书》)。

这五个方面分别是:第一是“侵官”,“财力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

第二是“生事”,“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左者右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第15课 (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第15课 (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第15课(2)答司马谏议书1.作者知识“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政治上,主持变法。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2)经学上,王安石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3)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4)文学上,王安石在散文、诗词方面均有成就。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也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

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称呼:临川先生——郡望;王荆公——封号;王文公——谥号;半山老人——自号;拗相公——绰号。

2.背景知识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1《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分类归纳文言文基础知识。

2、掌握这篇驳论文章的反驳方法及语言特色。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的论证技巧,领会破立之法。

2、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推行新法,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变革精神。

学习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不畏责难、矢志变法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林觉民的《与妻书》,这封“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书信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

书信可谓“心声之献酬”,最易表现作者真实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答司马谏议书》,进一步感受书信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论证技巧,领会破立之法。

2、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推行新法,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变革精神。

三、解读题目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我们知道《与妻书》是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后面这几个题目《报任安书》(司马迁)、《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该怎么理解呢?四、君实介甫之谊这是王安石回复给司马光的一封信,由文本第一段“昨日蒙教”“故略上报”“于反覆不宜卤莽”几句,可知二人书信往来频繁。

那么,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个人的关系到底如何呢?根据文本中相关语句予以分析。

由“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可知二人是好友、老友。

补充资料:司马光与王安石曾共同担任馆职,他们一起修录国史、一起赏花与钓鱼、一起赴宴题诗、一起沐浴游嬉。

他们都蒙受过欧阳修的教诲和举荐,又同与梅尧臣结为忘年之交。

他们有类似的志趣和品格:不爱官职、难进易退,不殖货利、不喜奢靡,不嗜饮酒、不好声色,酷爱读书、勤奋刻苦。

在他们各自的文集中,迄今仍保留着许多互相唱和的诗赋。

由“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可知二人是政敌。

五、君实介甫之辩在熙宁变法这场改革中,司马光与王安石观点截然相反。

对于这场变法,文中哪句话可以体现司马光的态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15.2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下册)

15.2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文本解读】王安石是一位以主持变法知名的政治家,《答司马谏议书》是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

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素养目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概括每段的段意。

3.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

4.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学习重难点】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号,谥号。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了解文体知识——书“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3.相关背景写作本文时王安石34岁,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他的文章中也有所呈现。

如《游褒禅山记》就叙述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4.解题①“答”,②“司马”,③“谏议”,④“书”,⑤“答司马谏议书”,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备课教学设计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备课教学设计
②“辩”、“驳”、“论”等词语,体现王安石在文章中运用辩证思维和逻辑推理进行论证的特点。
5.文章主旨逻辑
①王安石通过这篇文章回应司马光的质疑,阐述自己的改革理念,表达了他坚定的改革信念和非凡的辩才。
②文章主旨体现在王安石认为变法是必要的、正当的,也是可行的,强调改革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
在能力方面,学生们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素质方面,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感,但对王安石及其作品《答司马谏议书》的了解可能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一、缘起:回应司马光质疑
二、反驳: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三、阐述改革理念:变法必要、正当、可行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文章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特色、关键词语和主旨,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与改进
1.设计反思活动:在教学《答司马谏议书》后,我计划组织一次课堂讨论活动,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体会。通过学生的反馈,我可以评估教学效果,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同时,我也会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以便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备课教学设计,具体为《答司马谏议书》这一篇文章。该篇文章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一篇答辩文章,回应了司马光对其变法的质疑。文章以辩论文的形式展开,逻辑严密,论证充分,充分体现了作者坚定的改革信念和非凡的辩才。
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论证方法以及语言特色,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同时,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适当拓展有关古代散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15.2答司马谏议书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

难点: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写作本文时王安石34岁,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他的文章中也有所呈现。

如《游褒禅山记》就叙述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三)字词:【通假字】1.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同“辩”,分辩)2.于反覆不宜卤莽(同“鲁”)【一词多义】1.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欲出力助上以.抗之(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虽董之以.严刑(介词,拿,用)2.为不为.侵官(算是)未能助上大有为.(作为)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当作)守前所为.而已(做)3.故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故.今具道所以(所以)4.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制度,法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度.义而后动(考虑)5.事而议事.每不合(事情)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办事)6.则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那么)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却)7.复不复.一一自辨(再,又)以复.天子厚恩(报答,回报)《汉书·匈奴传下》8.见终必不蒙见.察(加在动词前表被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看见)冀君实或见.恕也(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9.理而天下之理.得矣(道理)为天下理.财(治理,管理)10.知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知道,懂得)则非某之所敢知.(领教)孰为汝多知.乎(知识)(《列子·汤问》)【古今异义】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古义:谦辞,私自,私下。

今义:偷窃。

)2.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古义:反、只、不过。

今义:特殊,超出一般。

)3.重念.蒙君实视遇厚(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以膏泽..斯民(给予好处)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办事)2.形容词作动词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谄媚,巴结)3.形容词作名词以兴利.除弊.(有利的事业;有害的事情)【特殊句式】1.被动句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见”表被动)2.宾语前置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应为“则众为何而不汹汹然”)3.状语后置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应为“于朝廷修之”)4.判断句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示判断)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和目的。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达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四、学习课文1、作者在驳斥司马光的种种责难之前,为什么要先强调“名”“实”之理?明确:“名”“实”相符,言之才能成理。

司马光在来信中连用几个“孔子曰”,王安石在进行反驳之前,以“儒者”共认的要求“正名”为发端,将司马光所遵循的信条作为反驳他的依据。

这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以置论敌于无可回驳之地。

另外,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是对事实的歪曲,因此王安石首先提出“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既把此番论争置于客观真理的轨道上,又显示了自身的光明磊落,也为后文的论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针对司马光的指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明确:反驳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先确立一个为“儒者”所公认的判定是非的原则,即名与实必须相符。

这就是说,只要证明对方所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不相符,就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

这是一个可以避免枝节纠缠而又强劲有力的驳论角度。

第二步,将对方的长篇大论归纳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谤五个要点,为后文的具体批驳树立了明确的靶子。

第三步,针对以上所归纳的五个要点逐一进行批驳,着重揭示这些指责名不副实的根本谬误,从而收到了切中要害、势如破竹的驳论效果。

3、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在实施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出现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明确:出现的情形: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根本原因是:新发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4、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历史上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一方面证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表明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退却,增强了说服力。

5、作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本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明确:①“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一句说明,改革前王安石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

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一句,直斥当时朝中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了其直言不讳的勇气。

③王安石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④王安石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朝廷重臣,使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带有强烈的反诘语气的句子。

自我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答刘正夫书韩愈刘君足下:辱笺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

”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

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

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

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

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

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

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

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

顾常以此为说耳。

愈于足下忝同道而先进者,又常从游于贤尊给事,既辱厚赐,又安得不进其所有以为答也。

足下以为何如?愈白。

(选自《韩昌黎文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B.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C.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D.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有来问者/ 不敢不以诚答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辞,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文中指刘正夫。

B.“太史公”,即司马迁,因其曾任汉代太史令,故在其所著的史书《汉书》中自称“太史公”。

C.“忝”,有愧于,常用作谦辞,如忝列门墙、忝为人师等。

D.“给事”,官名,“给事中”的省称,文中用官职代指刘正夫的父亲。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明确回答了写作的疑问。

韩愈认为文章内容不能因袭陈词,应着眼于圣贤的文辞,重在学习圣贤的思想。

B.韩愈解答问题很辩证。

韩愈认为文章没什么浅易艰深之分,只需写得正确,但如果立意浅易就一定要用浅易的文字来表达。

C.韩愈敢于指正鼓励后学。

韩愈以不随波逐流的司马相如等人激励后生写作要有创见,要有自己的特点。

D.韩愈的写作主张鲜明。

韩愈认为既要向古代先贤学习,又不能机械模仿,还要树立自己独特的风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2)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

答案及解析:答案:1.C;2.B;3.B4.(1)前辈进士对于后辈(的求教),如果看见他来了,怎么可以不回应他的诚意呢?(2)如果都顺从世俗随波逐流,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见解,即使不被当代的人责怪,也一定不会流传到后世。

解析:1.“士大夫”为固定词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项。

“而”表转折,其前应断开,排除B项,“也”为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排除D项。

选C。

2.司马迁所著的史书是《史记》。

3.“但如果立意浅易就一定要用浅易的文字来表达”于文无据。

4.(1)关键点:“先进”“苟”“宁……邪”;(2)关键点:“沉浮”“自树立”“怪”“为……所”。

【参考译文】刘君足下:承蒙您给我写信,对我的不足之处给予指教。

得到您的赐教,更惭愧地觉得自己确实是这样。

非常荣幸,非常荣幸!凡是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对于他的前辈,哪有不去拜访的?前辈进士对于后辈(的求教),如果看见他来了,怎么可以不回应他的诚意呢?有人来访,就应该热情接待,全城的士大夫没有谁不是这样做的。

遗憾的是,唯独我韩愈落了一个喜好笼络后辈的骂名。

我知道,名声有了,诽谤也就来了。

如果有人来问我,我不敢不真诚地作答。

如果有人问我:“做文章应该效法谁?”我一定会郑重地回答道:“应该效法古代圣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