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
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诗歌鉴赏五年高考题——咏物诗训练题1.(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析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的海棠,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
东风就是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这句诗的意思是:微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的光泽。
一个泛字,写出了在月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海棠花朵闪烁不定的情景。
第二句描写月下的海棠的清香。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廊的意思是说,明月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
既然这样,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散发幽香了。
显然,此时的海棠花就如同诗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啊!所以,这里的空蒙幽寂的夜景描写,暗示的是诗人幽寂孤独的心理。
最妙的是三四两句。
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的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
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
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
咏物言志诗鉴赏
2、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 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 _ 藏 避 _____、_______。 3.“—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 生幽暗又如何? 蝠怎样的态度? 蝠怎样的态度? 否定、贬斥 否定、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对这首诗的分析, A.“千年”指洞中蝙蝠活得长久,表面上是称赞羡慕, 千年”指洞中蝙蝠活得长久,表面上是称赞羡慕, 实际上是为下文否定蝙蝠的生活方式预作铺垫。 实际上是为下文否定蝙蝠的生活方式预作铺垫。 B.“全身远害”中“全身”二字的意思是保存、保护 全身远害” 全身”二字的意思是保存、 自己,作者在诗中并不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自己,作者在诗中并不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C.“诚得计”中“诚”字本义是“的确”,这里有 诚得计” 字本义是“的确” 固然是”的意思,其作用在于引出下文的转折。 “固然是”的意思,其作用在于引出下文的转折。 D.末句“又如何”是问在黑暗的洞中,蝙蝠是怎样度 末句“又如何”是问在黑暗的洞中, 过一生的呢?反映了作者追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过一生的呢?反映了作者追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D(“又如何”的意思是“又有什么意义呢” D(“又如何”的意思是“又有什么意义呢”,表 明作者的贬抑态度。 明作者的贬抑态度。)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对这首诗的分析,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 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 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 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 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 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 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 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 红的美景。 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 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 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C (并非层层写实,末联是虚拟。) (并非层层写实 末联是虚拟。 并非层层写实,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第一章:咏物言志诗的概念与起源1.1 咏物言志诗的定义1.2 咏物言志诗的起源与发展1.3 咏物言志诗的特点与价值第二章:咏物言志诗的写作技巧2.1 观察与描写2.2 寄托与象征2.3 对比与衬托2.4 咏物言志诗的构思与表达第三章:咏物言志诗的情感表达3.1 咏物言志诗中的情感分类3.2 情感表达的方法与技巧3.3 情感表达的深度与内涵第四章:咏物言志诗的审美鉴赏4.1 咏物言志诗的审美特点4.2 鉴赏咏物言志诗的方法与步骤4.3 咏物言志诗的审美价值与意义第五章:经典咏物言志诗鉴赏案例分析5.1 《墨梅》王冕的诗鉴赏5.2 《石灰吟》于谦的诗鉴赏5.3 《竹石》郑燮的诗鉴赏5.4 学生互动环节:分享自己的咏物言志诗作品及鉴赏心得第六章:唐代咏物言志诗鉴赏6.1 唐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6.2 唐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6.3 唐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蝉》虞世南第七章:宋代咏物言志诗鉴赏7.1 宋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7.2 宋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7.3 宋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墨梅》黄山谷第八章:明代咏物言志诗鉴赏8.1 明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8.2 明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8.3 明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竹石》郑燮第九章:清代咏物言志诗鉴赏9.1 清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9.2 清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9.3 清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石灰吟》于谦第十章:现代咏物言志诗鉴赏10.1 现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10.2 现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10.3 现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兰》郭沫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咏物言志诗的概念与起源难点解析:咏物言志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较长,需要对各个时期的特点进行详细梳理;咏物言志诗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鉴赏,需要对这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二、咏物言志诗的写作技巧难点解析:观察与描写需要对咏物言志诗中的物象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寄托与象征需要理解诗人在诗中寄托的志向与情感;对比与衬托需要把握诗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构思与表达需要分析诗的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咏物言志类(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咏物言志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鹭鸶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罗隐①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注】罗隐: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底进入京师开始,参加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改名罗隐,隐居于九华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的鹭鸶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杜诗先写鹭鸶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
C.罗诗写鹭鸶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鸶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
D.这两首诗都借鹭鸶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
2.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鸶,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鸶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枯树①韩愈老树无枝叶,风霜不复侵。
腹穿人可过,皮剥蚁还寻。
寄托惟朝菌,依投绝暮禽。
犹堪持改火②,未肯但空心。
【注】①本诗是诗人晚年所作。
②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树木种类不同,故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枯树无枝无叶,只剩下树干,到了严寒季节,枯树不再惧怕风霜的侵袭。
B.枯树树干已经腐朽了,树皮很容易剥离,剥下之后,蚂蚁会来寻觅食物。
C.枯树上长满了菌类植物,到了傍晚,也没任何飞禽会选择到枯树上栖息。
D.枯树虽没有其他的用途,但可用作改火,可见空心也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4.诗人写出了枯树的哪些特点?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其二)陈子昂兰若①生春夏,芊蔚②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③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初中咏物言志诗词总复习及复习题(含老师详解)
咏物言志(学生版)落梅刘克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①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②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③掌花权柄④,却忌孤高不主张⑤。
【注释】①砌:台阶。
②莓苔:苔藓植物。
③谬:不合情理的。
④权柄:犹权利。
⑤主张:主宰;作主。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 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律诗,押ang韵。
B. 首联描写如雪花般飘落下来的梅花铺满台阶又堆上了墙头,营造了温馨闲适的意境。
C. 颔联用“迁客”、“骚人”迁谪放逐的遭遇来比喻“落梅”,不仅表达了对梅花的深刻同情,而且是对“迁客”、“骚人”梅花般高洁品格的赞美。
D. “东风”在古典诗词中,多指春风,可象征春天的到来,如李商隐《无题》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
E. 尾联把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掌权者,把矛头指向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顺的感慨和不满。
“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4分)杨花唐代:吴融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秾华:盛开的花朵。
杨花:指柳絮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一句写杨柳不屑与春日百花争奇斗艳,自有一种品格。
第二句“雪濛濛"形容杨花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描写了杨花比百花先开的情景。
B.前两句侧重描写杨柳的可爱风姿,后两句侧重议论、抒情,以杨花的追求和品行反衬百花的与众不同。
C.第四句写杨花随风而舞,所以独异群花,不怕风而爱风,“唯有”两字突出了杨花的独特。
D.本诗中的“杨花”独爱春风,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形象迥然不同。
E.本诗托物言志,通过“不斗”“不占”表现其不慕世俗的淡泊情怀;通过“自飞”“独爱”表现其追求自由、高傲不羁的品格。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濛。
高考复习咏物言志诗的鉴赏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 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 “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 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 保持自己的节操。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 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 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 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 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 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自 • • • •北京卷
红 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 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注] 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 春的品性。
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 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 无奈。 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 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 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 比喻 ,后者主要用了____。 拟人 要用了___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
古代诗歌阅读:咏物言志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萤火萧绎①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②。
咏萤火虞世南的历③流光小,飘摇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注】①萧绎:南朝梁第四位皇帝,人生前四十年作为皇子养尊处优,常读书、写诗、作画。
此诗正作于这一时期。
①然:通“燃”,指萤火虫能在雨夜发光。
①的历:闪亮的样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诗着力展现萤火虫萤火的多样特征,虞诗对萤火特征的呈现相对较少。
B.萧诗中没有体现出萤火虫轻盈灵活、飘摇飞动的特点,而虞诗则表现突出。
C.萧诗语言自然生动,富有趣味性;虞诗语言朴素之中又包含着深刻寓意。
D.萧诗主要从感官角度描写萤火;虞诗则托物言志,借写萤火虫表露心迹。
2.这两首诗中诗人借萤火所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词李益湘江斑竹枝,锦翼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①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
【注】①黄陵庙: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
二妃娥皇、女英从征,泪洒斑竹,后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前三句中“湘云”“斑竹”“鹧鸪”等意象构造了动静相宜的图画,为末句抒情做了铺垫。
B.郑诗首联从鹧鸪的习性、羽色两方面起笔,诗人将其与山鸡进行比较,能够引起人们的联想。
C.郑诗颔联用暮雨潇潇、落红片片之景营造出凄迷哀怨的氛围,鹧鸪之声相杂更令人魂销肠断。
D.两首诗都涉及了娥皇、女英的典故,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勾起了两位诗人的满腔愁绪。
4.两首诗表现愁情时都涉及了“鹧鸪”这一意象,但作用却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①唐·杜甫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②高。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
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
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
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
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
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
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
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
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
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
“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
古代诗歌(咏物言志类)阅读训练题
古代诗歌(咏物言志类)阅读训练题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
“不知名”显露诗人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
B、颔联承上文,从侧面立意,描绘山泉飘逸的形象。
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形象生动。
C、颈联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转来”“分出”与颔联“映地”“飞空”的描写,意为后文蓄势。
D、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山泉“无人见”,仍自洁自清,保持不染的秉性,点明诗旨。
E、本诗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采用比喻手法,寓景于情,咏山泉与明心志高度和谐统一,使诗歌格高调逸,趣远情深。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分)二.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完成3-4题。
(11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C、“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D、“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E、“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4、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6分)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请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2024届高三年级语文咏物言志微专题训练
咏物言志微专练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题小松李商隐①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②柱石功③。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注释]①李商隐:唐代诗人,少年早慧,品行高洁,有才华,有抱负。
后不幸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他一生坎坷不平,襟怀未展,壮志未酬。
②方资:正可用作。
③柱石功:栋梁之材的功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题咏的是一株枝叶未茂的小松,因此诗人以“细”状其叶,以“轻”状其荫,突出小松的秀美。
B.这首诗善用对比,如以桃李春日之盛来衬托小松的寂寞,突出小松的“孤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C.颈联“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是说小松一年中经历多次枯荣变化难以长成栋梁之材。
D.“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写西园车马客争驰看花,怎奈荣华百态,转首成空,发人深省。
2.《题小松》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小松的形象来象征某种精神、品格。
下列诗文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B.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李白《古风(其十二)》)C.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王安石《梅花》)D.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主观题一、诗人通过小松的形象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请联系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鹧鸪天·桂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
山花子②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③,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②作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
咏物诗鉴赏习题及答案
诗词鉴赏—咏物诗1、(10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2、(10年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
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分)3、(10年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陈与义①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分)4、(09年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闲居于此。
咏物言志诗鉴赏学案
咏物言志诗鉴赏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的诗歌。
好的咏物诗,要使所咏之物与所抒之情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具有和谐自然之美;要即物生情,“情”附“物”上;要虚实得当,点化自然;要由小类大,由此及彼;要取“物”贴切,寄寓新颖。
力求做到四个统一:“不即”与“不离”的统一,“入物之内”与“出物之外”的统一,“不是此物”与“恰是此物”的统一,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的统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咏物诗的特点:1、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2、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3、咏物诗常见物象:(1)蝉:悲凉或品行的高洁。
(2)梅花:代表高洁人格。
(3)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4)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为隐者所爱,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
(5)菊花:傲霜之花,隐逸、高洁、脱俗。
(6)莲花:代表高洁、雅致、宁静等。
(7)东风:旷达、欢愉、希望。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8)水仙:玉洁冰清,高贵清雅。
(9)凤凰:品行高洁,志向远大。
(10)兰花:高洁、君子之德(11)杨柳:离情别恨、摇摆不定、春天的美好(12)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三)咏物诗常见主题:三、咏物诗的分类从咏物的不同方式来区分,咏物诗则可分为赋体咏物诗和比体咏物诗两大类。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和范例分析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和范例分析【知识链接】一、概念: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特点:1、实写形态特征,及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5、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三、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一)常见类别①单纯咏物。
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
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托物言志(寓意)。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
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
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③托物喻理。
咏物言志诗(以历年高考语文真题为例)
4、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 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试作分析。(4分)
答案: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
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 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 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的想象里,海 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唾去,因 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 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 (《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 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1、诗的前两句
写了海棠花哪 ①光彩正艳:首句写海棠花在轻轻吹拂
些特点?
的春风中泛着高贵华美的光泽,表现了
海棠花的光彩艳丽。
②香气正浓:香雾表现出海棠花在雾气
中飘散着浓郁的香气。
③朦胧美:月光转过回廊,照射在海棠
花上,花朵在雾气中忽隐忽现,表现出
一种朦胧的美。
变式训练 2、歌的开头两句对海棠花的描写,有何作用? (4分)
三、内容情感
1、寄寓个人理想与抱负、节操与志向。 2、感慨时光易逝,怀才不遇。 3、忧国忧民,担忧国家前途命运,同情百姓 不幸遭遇
4、愤世嫉俗,批判现实,针砭时弊。
四、常用手法
1、从具体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型绘色) 与侧面烘托。
2、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手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象征。
(2)修辞:对偶,借代。炼字: “逢”“忙”等。色彩:“碧”与
“黄”映衬。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 俗。 [解析] (2)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情感。 (3)考查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野菊 的形象隐含了诗人不媚俗邀宠,不孤
芳自赏,且狂放不羁的情怀。
海 棠(重庆卷)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①这首绝句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时 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②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古诗鉴赏之咏物言志诗分析
做5-3P174(2012浙江卷、2014重庆卷)
二、赏析人物形象 例1:下面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思帝乡 孙光宪 如何?遣情情更多。永日水晶帘下,敛羞娥。六幅 罗裙窣地,微行曳碧波。看尽满池疏雨,打团荷。
【参考答案】诗歌刻画了一个因失意而寂寞、 怅惘的多情女子形象。
二、分析人物形象 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 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 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解读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答案: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 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 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 的交流。联系第三句诗对道路坎坷的交代,注释 中对写诗背景的交待,可看出抒情主人公即作者 被贬后不避坎坷、 超脱旷达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三小题 咏笼莺 清· 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 1、答:被囚富贵人家,没有自由,只能在华丽的 啭春风。 笼中啼叫,度过一生的黄莺形象。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 在雕笼。 2、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或“衬托、对比”), 突出了笼中莺和鸾鸟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表 1.诗中的“笼莺”是怎样一个形象? 现了作者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 2.本诗题为“咏笼莺”,第三联却写了燕子飞于 梁间、鸾鸟在梧桐上筑巢。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3 、答:“空”字意为“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 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却被囚禁笼 3.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 中,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 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无奈。
2023届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word版 有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咏物言志阅读下面这两首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纸鸢[宋]王令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1.《纸鸢》中的风筝与《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意象)极为相似;《临江仙》中“________”一句,表明成就一番事业,才华与机遇缺一不可。
2.王诗和侯词均借风筝言事感喟,请比较赏析两首作品在这一手法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齐天乐蝉【南宋】王沂孙①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
饮露身轻,吟风翅薄,半剪冰笺谁寄。
凄凉倦耳。
漫重拂琴丝②,怕寻冠珥③。
短梦深宫,向人犹自诉憔悴。
残虹收尽过雨,晚来频断续,都是秋意。
病叶难留,纤柯易老,空忆斜阳身世。
窗明月碎。
甚已绝余音,尚遗枯蜕。
鬓影参差,断魂青镜里④。
【注】①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南宋会稽人,宋亡后,任元庆元路学正。
其词以咏物见长,多故国之思,辞情哀苦。
①漫:不要。
拂琴丝:《后汉书·蔡邕传》有“弹琴者见螳螂捕蝉,而形诸琴”的典故,琴声中透着杀机。
①冠珥:古代官帽上的饰物。
①《古今注》:“齐王后忿而死。
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
王悔恨,故世名蝉曰齐女也。
”3.“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中“__________”字是全词的词眼。
总览全词,让词人从昼眠中起身的______________成为贯穿始终的线索。
4.陈廷焯说:“咏物词至碧山,可谓空绝千古,然亦身世之感使然,后人不能强求也。
”简析这首词是怎样借蝉写人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芭蕉新竹(宋)张载(清)郑燮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①暗已随。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咏物言志类
古代诗歌阅读:咏物言志类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贾探春①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②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
①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
1.下面对词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贾诗”首联以白海棠生长的环境,“斜阳寒草、苔翠盈盆”的清幽暗寓贾探春出身卑微。
B.“林诗”首联以“半卷”“半掩”写赏花人娇媚含羞之态,为后面抒发幽怨情感作铺垫。
C.两诗都是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其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神韵各有不同。
D.两诗均采用拟人、比喻、夸张以及化用前人诗句的手法,将个人的命运与海棠神韵融合。
2.请结合探春、黛玉“海棠”诗,赏析探春与黛玉形象特点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萤萤火陈与义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
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
却马已录仙人方①,映书曾登君子堂。
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
【注释】①相传仙人方术,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而鸣,却不敢行。
汉代武威太守刘子南佩戴萤火丸,敌箭不近身,安然脱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飞蛾在月光烛火边翩然起舞,终葬身于灯油之中。
飞蛾心向光亮,扑火而亡,“烹”字见其惨烈,“罪莫赎”的结局令人同情。
B.颔联作者态度鲜明,赞扬萤火不会自欺欺人,它生活在幽深僻暗的草野之间,质性卑微,却会在夜晚的草丛间发出煜煜之光。
C.颈联以萤火“却马”“映书”的典故来揭示萤火能入仙人之方、登君子之堂,兼有实用价值和风雅意味,对其赞赏也更进一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言志诗鉴赏训练阅读下面13首咏物言志诗,完成以下题目。
一、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表述题]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答: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选择题]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
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二、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表述题]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后者指。
[选扦题]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足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三、洞中蝙蝠自居易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表述题]1.试解释“远害全身诚得计”一句中“远害全身”的意思。
答:2。
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
3.“—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蝠怎样的态度?答:[选择题]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千年”指洞中蝙蝠活得长久,表面上是称赞羡慕,实际上是为下文否定蝙蝠的生活方式预作铺垫。
B.“全身远害”中“全身”二字的意思是保存、保护自己,作者在诗中并不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C.“诚得计”中“诚”字本义是“的确”,这里有“固然是”的意思,其作用在于引出下文的转折。
D.末句“又如何”是问在黑暗的洞中,蝙蝠是怎样度过一生的呢?反映了作者追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四、画鹰杜甫素练风霜起①,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光可摘④,轩栅势堪呼⑤。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
②:挺立。
③胡:这里指猢狲。
—说指胡人。
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 ④绦:丝绳。
镟:铜环。
⑤轩楹:堂前廊柱。
[表述题]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答:。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答: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答:[选扦题]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素练”二字可以看出所咏之鹰是画中之物。
“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
B.颔联身”、“侧目”两词描写了鹰的神情动态,“思狡兔”是设想画鹰时时准备着攫取狡免,表现了画鹰的栩栩如生。
C.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而“可”、“堪”两字又紧扣“画”字之题。
D.尾联描写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画面上场面激烈,间接流露了诗人的英豪之气。
五、双调·拨不断·大鱼王和卿胜神鳌,夯风涛,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
万里夕阳锦背高,翻身犹恨东洋小。
太公怎钓?注:神鳌:传说中海上的神物人鳖。
《列子·汤问》说,大帝曾命令十五只巨人的神鳖,用头顶起五座大山。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太公怎钓:姜太公钓鱼的典故。
姜太公即吕尚,辅助周文千建立周朝。
相传他在遇到文王、受到重用之前,曾垂钓于渭水,川的是直钩,意谓"愿者上钩"。
[表述题]1.“胜神鳌,夯风涛”中的“夯”字的本义是指使用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动作,请指出在诗中“夯”字的意思和作用。
答:。
2.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指出这首诗一共用了几处衬托并说明衬托物是什么。
答:。
3.试分析结尾一句“太公怎钓”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
[选择题]4.对这首元代散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夯”字本来指使用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动作,这里移用为形容大鱼砸碎风浪,极其夸张地描写大鱼的力量。
D."轻负着"是说大鱼即使背负蓬莱岛也轻而易举,川蓬莱岛的重量反衬鱼的体积之大和力量之巨。
C."犹恨东洋小"是说人鱼怨恨海洋太小,容不得它翻身,实际上是作者对小人当道、难有作为的现实世界的愤怒抨击。
D.最后一句用的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以大鱼喻人,刻画了一个抱负非凡、不受羁束、不受诱惑的形象。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僻字难典)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表述题]1.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答:[选择题]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
"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
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呈浅黄色。
"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
D.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
“清霜”指秋天肃杀的严霜。
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得精光。
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
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
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
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
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
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
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
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
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
六、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沾,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西陆:指秋风。
②南冠:指囚徒。
[僻字难典]梗犹泛:典故出白《战国策·齐策》中的一段寓言,说的是一个泥偶与一个桃梗做的木偶在对话,桃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被做成人的模样,到八月,大雨来临,洪水泛滥的时候,你就残破了。
”泥偶说:“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破了,也就回归西岸的土地罢了。
你呢,却是东国的桃梗,被削为人形,八月的大雨把你冲入河流,那么你就会漂离家乡,不知道一直漂流到哪里去了。
”这里用桃梗漂泊流离来比拟自己的宦游生涯。
[表述题]1.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两首诗都在诗中表明白己的处境,前者是后者是。
2.骆诗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李诗写处境艰难的句子是。
3.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心迹的词语是李诗表示自己的心迹是。
[选择题]4.对两首咏蝉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位诗人都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B.骆诗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两句,写出自己在特殊处境中,听到秋蝉的悲鸣,引发心中的深沉悲恨。
C.李诗的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两句,笔锋一转,离开咏蝉,纯写诗人遭际,体现出此诗物我分合的灵动笔法。
D.在结构上,两诗采用了咏物——抒情一一咏物——抒情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富有条理,四联着眼点不同,感情却是一致的。
七、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僻字难典]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
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
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表述题]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就是。
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的描写,为全诗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环。
答:。
3.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答: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答:[选择题]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入。
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