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全文及翻译阅读大全(通用3篇)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它强调了孝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们传承的优良传统。
下面是《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章孝的定义亲亲者,爱也;尊长者,敬也;兄弟者,友也;子孙者,顺也。
Translation:亲亲者,爱也;因为亲人是我们所爱的人。
尊长者,敬也;因为尊重长者是我们的义务。
兄弟者,友也;因为我们的兄弟是我们的朋友。
子孙者,顺也;因为我们要顺从我们的父母和祖先。
第二章父母之恩父母之于子,犹手之于足也。
Translation:父母对于子女的恩情,就像手对于脚一样,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章孝的奉行君子有三戒:小心齐,戒之在口;恭承敬,戒之在色;宽柔信,戒之在言。
Translation:君子有三种戒律:言行要合一,要有所提防;恭敬尊重,不妄言不妄动;温柔善良,信守承诺。
第四章孝道的重要性父母在,不远游;渐孝悌,谏不入。
Translation:在父母身边时不要轻易离开,每天慢慢地学习孝顺和弟道,并向父母提出正确的建议,即使他们不采纳也要付诸实践。
第五章孝心要如何体现父母呼,应勿缓,嘱托多,谨为之。
Translation:当父母呼唤时,应该立刻回应,当他们嘱托时,一定要认真听取并尽力为之。
第六章孝顺的四项任务父母之年,不可不给;弟之欲,不可不从;孝之事,天下之重事;穷则独善其身,不息於人。
Translation:父母年迈时一定要照顾,兄弟有所愿望时应该尽力帮助,孝敬父母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如果真的生活困难了,也要不离不弃,尽可能地照顾自己。
第七章孝道和仁道的关系仁者爱人,以爱众为德;孝者爱亲,以爱一人为仁。
Translation:仁者的义务是关心别人,以关爱他人的行动表现道德;孝者的义务是关心家人,以关心家人的行动表现仁德。
第八章劝人行孝尔子既成,夫婴儿之未孝,何营之有?Translation:为人父母之前,如果你连孝都不懂得,又怎么能高妙地塑造家风?。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
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
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
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
孝经全文译文(必备15篇)
孝经全文译文(必备15篇)孝经全文译文第1篇【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
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
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
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
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
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品读】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
所以对于天地父母,是同样的看待。
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
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
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
照这样的一切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
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
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说:还有父亲的缘故。
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是说:还有兄长的缘故。
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
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
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译文:孔子闲居,他的学生曾参在旁陪坐服侍。
孔子说:古代圣王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教化,用来使天下百姓顺服,人人都能和睦相处;就连相互之间较易起摩擦、对立状态的上司与下属、家长与晚辈之间,都可以达到彼此无怨恨的和谐状态。
这么好的至德要道你可知道?曾参听到老师发问,赶紧从席上站起来,恭敬地回答说:弟子生性愚顿,还没能知晓这个至德要道。
孔子说:至德要道就是孝悌之道!它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源头。
你再坐下来,我慢慢告诉你。
(二)、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我们的身躯、四肢、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生的,应小心爱护,不敢损毁伤残,能如此自律自爱就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长大成人、好学修德安身立命,率性行道建功立业,让名声显扬后世以荣耀父母,这就是孝道的终结。
孝,是人的天性,幼年时期侍奉双亲,友爱兄弟姐妹,学习敬老尊贤,待人接物,应对进退;中年时期移孝作忠,奉事君王,服务人民;到了老年以自身行孝的典范教民,才是人生的完成。
《诗经.大雅.文王篇》说:我们怎么不可以追念先祖文王的志业呢?一心一意修养自己,发扬文王的美德吧!天子章第二(三)、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亲爱父母的人,不敢厌恶他人;尊敬父母的人,不敢傲慢别人。
天子尽亲爱尊敬的天性侍奉父母,这种[不言之教,无为之化]的德教推及满朝的文武官员;德政布施,教化能广行,孝爱更推及到百姓身上;流风遍及天下,永为世人的典范。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及白话文翻译一、《孝经》原文(部分章节为例)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二、白话文翻译孔子在家里待着,曾子在旁边陪着。
孔子就说:“以前那些先王啊,有个特别重要、特别好的道理,可以让天下都变得和顺。
老百姓之间相处得和睦,当官的和老百姓之间也没有啥怨气。
你知道这个道理是啥不?”曾子一听,赶紧从席子上站起来说:“老师啊,我这人笨得很,哪能知道这么厉害的东西呢?”孔子就说:“这个孝啊,可是道德的根本呢,教育就是从这个孝开始产生的。
你再坐下吧,我来给你讲讲。
咱这身体啊,从头发丝到皮肤,都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可不敢随随便便地伤害它,这就是孝的开始。
自己好好做人,按照正道去做事,让自己的名声在后代都很响亮,这样就能让父母也跟着光荣,这就是孝的最终目标。
这个孝呢,开始的时候是伺候自己的父母,中间呢是为君主效力,最后是成就自己的人格。
《大雅》里说:‘可不能忘了你的祖宗啊,得好好地去修养自己的品德。
’”三、出处《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孝经》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极高的地位,它系统地阐述了儒家的孝道思想,从各个方面教导人们如何行孝,对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念、社会秩序维护等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继续翻译其他章节(天子章第二)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孝经》原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及译文展开全文《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开宗明义原文: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天子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德之本《孝经》全文及译文(收藏版)
诸德之本《孝经》全文及译文(收藏版)《孝经》全文及译文一、开宗明义二、天子章三、诸侯章四、卿、大夫章五、士章六、庶人章七、三才章八、孝治章九、圣治章十、纪孝行章十一、五刑章十二、广要道章十三、广至德章十四、广扬名章十五、谏诤章十六、感应章十七、事君章十八、丧亲章附录《孝经》《孝经》——中国儒家经典《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为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全文
《孝经》全文《孝经》全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考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孝经全文及译文及解读
孝经全文及译文及解读孝经《孝经》简介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品读]本章为《孝经》总纲,是《孝经》的基本精神所在。
孔子对曾子讲:孝啊,是一切德之本,所有品德、教化由此产生,教就是孝的文化,人有品德的根源是孝,由孝这个源头流出的河流就是教化。
[故事] 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孝经原文与翻译.(优选)
《孝经》原文与翻译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开宗明义章第一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天子章第二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孝经》全文及翻译阅读精选3篇
《孝经》全文及翻译阅读精选3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翻译】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明,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思念你的先祖,修养自己的德行。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翻译】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百善孝为先:《孝经》全文、译文、故事,每个人都有必要阅读一遍
百善孝为先:《孝经》全文、译文、故事,每个人都有必要阅读一遍孝经《孝经》简介《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孝经原文与翻译
孝经原文与翻译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开宗明义章第一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章第二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诸侯章第三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卿大夫章第四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於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翻译:士章第五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翻译:庶人章第六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翻译:三才章第七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麽博大高深呀”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着你;’”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翻译:孝治章第八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於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翻译:圣治章第九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麽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於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於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於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翻译:纪孝行章第十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杞,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五刑章第十一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广要道章第十二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至德章第十三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麽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广扬名章第十四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於后世了;”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谏诤章第十五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麽话呢这是甚麽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於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於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於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麽称得上是孝顺呢”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感应章第十六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事君章第十七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事君章第十七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於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於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着爱敬的情怀,无论多麽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丧亲章第十八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丧亲章第十八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孝经原文与翻译修订稿
孝经原文与翻译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孝经》原文与翻译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开宗明义章第一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天子章第二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孝经全文及翻译
孝经全文及翻译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孝经原文及翻译
孝经原文及翻译孝经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使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竞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性,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世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吓吓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的全文及译文《孝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全称为《关于孝道的经典》,也称为《二十四孝经》。
它早在汉代已经形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推崇孝道、教育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孝经》的全文及译文。
《孝经》全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爱,需先尽。
兄道友,弟道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之谓,人之情。
进必趋,退必追,唯人是,不可食。
亲不近,邻不远,礼远不穷,不行不远。
凡言听之,信之守之,高声勿以扰,快色勿以陵。
定交至,交则信,言而有信,行而有验。
虽有枯木,不失其本,孝之人,必有余庆。
《孝经》译文:父母召唤时,要立刻回应,父母命令时,要迅速行动;父母教导时,要虔诚倾听,父母爱护时,要勤恳回报。
兄长要当好朋友,弟弟要心存敬意,长幼有序,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主人要尊敬仆从,臣子要忠诚效劳,这就是为人处事的道理。
进餐时要匆匆赶去,退场时要追赶离去的人,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不自欺。
亲人不要走得太近,邻居也不要走得太远,遵守礼仪,有时候不见面也不会疏远。
任何话都要听进去,信守诺言,说话不要大声喧哗,笑容也不要过分自傲。
交朋友要讲究真诚,信任对方,讲话有信誉,行动要受检验。
虽然有干枯朽木,也不会失去其本质,孝子必然会得到意外的回报。
总的来说,《孝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思想,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家庭是生命的基本单元,父母是我们最亲密和最重要的亲人,在家庭教育中必须强调孝心和顺从,这是整个社会伦理的根本基础。
另外,《孝经》还强调了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主仆之间要互相尊敬,从而加强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建构。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当更加重视家风教育和社会道德建构,才能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经》全文及翻译阅读大全(通用3篇)1、大孝感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闻雷泣墓王裒是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3、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汉文帝刘恒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4、丁兰刻木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5、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被误杀的危险。
6、江革背母江革,东汉时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7、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种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8、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博兴县)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9、以身喂蚊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10、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孔丘2、重情轻物,厚养薄葬。
字严3、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家语·弟子行》4、大孝终身慕父母。
孟轲5、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大学》6、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
《后汉书》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8、诗书立业,孝悌做人。
王永彬9、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出自《孝经》10、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林逋《省心录》11、永言孝思,思孝惟则。
《孟子》12、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劝孝歌》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14、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
《格言集锦》15、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经》16、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四言》17、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李毓秀《弟子规》18、深恩未报惭为子,浅薄不消羞作人。
《格言集锦》19、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劝报亲恩篇》20、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劝报亲恩篇》21、百善孝为先,万恶*为首。
王永彬22、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名贤集》23、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增广贤文》24、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离娄上》25、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
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
《劝孝歌》26、首孝弟,次谨信。
李毓秀《弟子规》27、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孝经》28、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动报亲恩篇》29、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三国志·魏书》30、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31、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李纲32、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
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
《劝孝歌》33、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34、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二十四孝·为母埋儿》35、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3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第一》37、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李毓秀《弟子规》38、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
《格言联璧》3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第四》40、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劝报亲恩篇》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翻译】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明,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思念你的先祖,修养自己的德行。
’”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翻译】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翻译】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
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
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
《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翻译】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
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
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
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
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翻译】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
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
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
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
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