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5e8b8555270722192ef7eb.png)
第24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作者及作品简况,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2.品味诗歌语言,感知诗歌意境,体会诗句的感情。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饮酒(其五)》【情境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南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之美味吧!【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歌。
学生划出朗读节奏,注意朗读语气、语调及重音。
2.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诗句的大意。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世俗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从《饮酒(其五)》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唯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3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2164f974693daef5ff73d25.png)
诗歌五首课题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教学目标 2.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的意境。
策略方法诵读法、品析法、师友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ppt教学时数2课时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课前导学2.读准字音:搔更短、不胜簪、提携、折戟、殷勤。
3.诵读这五首诗词,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4.体会各首诗的写作手法。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交流感知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作者以及背景资料。
2.生字、生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诵读感知1.师范读2.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4.赛读、齐读三、赏析《饮酒》。
1.“山气日夕佳,飞鸟教师活动1.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2.组织全班交流预习内容。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学生活动1.学生交流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平。
2.师友互相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3.听读4.自由读,邻座互读5.赛读6.齐读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出示学习要求,适时引导师友讨论共品。
研读共品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人物描写有何关系?2.最后两句应该怎样理解?全班交流。
教学内容相互释疑 四、赏析《春望》1.通读诗意,用自己的 话说说《春望》的意思。
2.诗歌描写了当时怎 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 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4b3bad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11.png)
2.教学难点
-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情感表达的深入体会:学生对陶渊明所表达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情感可能感到难以理解,教师需通过情境创设、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意象与情感的结合,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饮酒》诗相关的自然意象,如“菊”、“山”等,并探讨它们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古代文化背景的融入:学生可能对诗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官职、礼仪等不甚了解,教师应适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创新思维的激发: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表达,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通过创意写作、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
举例说明:
-在讲解意象时,可以指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和“南山”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诗人向往自由、超然物外的精神象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Hale Waihona Puke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陶渊明及其《饮酒》诗的基本概念。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以隐逸田园生活著称。《饮酒》诗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隐逸情怀。这些诗作对我们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陶渊明的《饮酒》诗。这首诗通过描绘饮酒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我们将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04dfd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13.png)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情感表达的思考,他们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新课讲授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来解释诗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课堂上,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词情感上还存在一定难度,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历史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了解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诗词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本节课将围绕以下五首诗词展开教学:
1.李白《望庐山瀑布》
2.杜甫《春望》
3.王之涣《登鹳雀楼》
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王维《山居秋暝》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特点、诗词意境、表现手法等,指导学生品味诗词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同时,通过学习这五首诗词,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诗词创作和小组讨论都表现得积极主动。他们在创作中尝试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虽然有些作品还不够成熟,但这种尝试和探索的精神值得鼓励。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很不错的。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03435da1c7aa00b42acb0b.png)
24.诗词五首饮酒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导入: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的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的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渔家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ff563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64.png)
难点解释: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需要时间和实践积累,学生对词的审美价值认识不足。教师可通过对比阅读、赏析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帮助学生理解透彻,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举例:《渔家傲》的词牌特点在于其节奏明快、韵律优美,学生需掌握其七言上下片的格律,了解其作为豪放派词风的代表。
(2)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词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举例:词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运用了意象叠加和拟人手法,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品味李清照的词风特点,了解其创作背景,体会古代女性词人的才情与智慧。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渔家傲》,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词中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
3.强化思维能力: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短词。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渔家傲》的词牌特点、意境描绘和修辞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创作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李清照的词风清丽脱俗,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内心情感,学生需了解其生活在北宋末年的背景,理解其词作中的家国情怀。
2.教学难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doc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doc](https://img.taocdn.com/s3/m/017740fb52d380eb63946d03.png)
24诗词五首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 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 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 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五首诗词不同的艺术 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牛的阅读兴趣,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 诵读诗词,引导学牛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词主旨,并积累名句。
2. 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语言赏析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饮酒》1、引入新课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
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 冇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 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共是出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 情怀。
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 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锻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口 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 1、 《桃花源记》(散文) 2、 《五柳先生传》 (传记)3、 《归园出居》 (FH 园诗)2、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 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首诗可犬略分为两类:一类 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FH 园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9db29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10.png)
1.教学重点
(1)五首诗词的背景知识及作者简介:这是本节课的基础内容,教师需着重讲解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举例:《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在离别之际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和离愁别绪。了解这一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握诗词的情感。
(2)诗词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教师需详细讲解每首诗词的韵律特点、意境描绘和修辞手法运用。
举例:《赤壁赋》的意境宏大,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因为离别、孤独或其他情感而感慨万千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情感表达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诗词来表达情感的。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修辞手法是诗词创作的精髓,但学生在识别和应用方面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修辞手法。
举例:《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酒一杯”运用了夸张手法,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在其他诗词中找出类似用法,加深理解。
(3)诗词的个性化解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和思维特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是教学难点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解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包括以下五首经典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和《赤壁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4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4 诗词五首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1f5c28d5727a5e9846a6169.png)
24诗词五首知识与技能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难点)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提问1: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提问2: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4.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4.诗词五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1e0fb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2.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4.诗词五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诗词五首》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单元,本单元精选了五首经典的古诗词,包括《泊船瓜洲》、《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春日》、《书湖阴先生壁》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这些诗词涵盖了唐宋时期不同风格和主题的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诗词的美妙韵味。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对诗词的节奏、韵律和意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面对更为复杂的诗词内容时,可能会在理解诗意、赏析诗词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策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五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五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难点:赏析诗词的意境和内涵,掌握诗词的欣赏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吟诵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词的音乐美。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迁移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注释和相关背景资料。
2.教学音频:准备诗词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感受诗词的韵味。
3.教学视频:剪辑与诗词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1ce74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1.png)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感较弱。为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在诗词意象、情感分析方面,虽然我尽力引导学生们去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情感表达方式还不够了解。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尝试运用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中的情感。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组讨论时,有些小组的讨论并不充分,部分学生显得比较被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举例:《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韵律,感受诗句的气势。
(2)诗词意象、情感分析:通过分析五首诗词中的意象,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把握诗词的主题。
举例:《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引导学生分析“折戟沉沙”等意象,理解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怀念。
3.强化文化认同感,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读、背诵、解析,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表观点,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诗词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朗读与背诵:五首诗词的正确朗读与熟练背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词的节奏、韵律,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5cb9a31a37f111f1855b4f.png)
24 诗词五首饮酒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有关文学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五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积累诗词名句。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味诗词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饮酒(一)导入由对联引出陶渊明,回顾陶渊明的相关资料。
教师顺势导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通过品析诗句,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三)读诗韵1.自读课文2.指名朗读3.品味诵读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学生自己体会,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听读录音与名家的朗读相互对照,用心体会情感的表达。
5.再读有学习,有指导,学生再读此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朗读录音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朗读、听读、以及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加主动地投入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中。
(四)析诗意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五)品诗情请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设计说明: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
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
(六)悟诗道1.明确全诗的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回归自然,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人生追求。
部编版语文 八上诗词24课五首 教学案
![部编版语文 八上诗词24课五首 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0bb66d767f5acfa1c7cd44.png)
课题:诗词五首一、《饮酒》陶渊明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心远”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心远”意思是远离官场,远离尘俗,超凡脱俗,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作用:点明全诗的诗眼2、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3、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陶渊明爱菊,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景色:黄昏时分,山上的气象越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闲适的心境。
深刻含义:飞鸟尚知还,人更应该“迷途知返”,回归自然(或返璞归真)。
5、诗歌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人生“真意”是什么?“真意”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二、《春望》杜甫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2.试分析首联中的“破”和“深”的作用。
“破”意为被攻破,写出了安史之乱后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深”意为草木茂盛,描绘出安史之乱后,人民离散,杂草丛生,满目荒芜的景象。
这两话表现了诗人国破家亡后的痛苦的心情。
严谨民主进取奉献八年级语文备课组3.颔联写作者看了花鸟后仍“溅泪”“惊心”,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这两句以乐景衬哀情,移情于物,看见鲜花反而落泪,听见鸟鸣反而心惊,表现了诗人忧国思亲、触景伤怀的思想感情。
4.试分析颈联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连三月”可见战乱之久;“抵万金”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家书难得与珍贵。
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d02a37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10.png)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诗词五首》。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部分学生对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掌握不够牢固,这可能影响到他们对诗词的深入理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运用和韵律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词的意象和韵律,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诗词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诗词。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例,分析其如何运用意象和韵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主要包括以2.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杜牧《赤壁》
4.杜甫《春望》
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本节课将围绕这五首诗词,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背景、作者、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通过阅读、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难点举例:鼓励学生在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基础上,尝试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
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3e18d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1.png)
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
《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立场。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时,诗人心旷神怡,如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克不及用言语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言语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14b472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2b.png)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典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赤壁怀古》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通过引入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诗词的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历史英雄的思考,成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提问时,需要更具体地引导学生思考,以便他们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背景及历史意义:赤壁之战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杜牧创作《赤壁怀古》的背景,理解诗词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诗词意境与艺术特色:把握《赤壁怀古》的意境,分析其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用典等,以及诗词的韵律美。
-诗词关键语句理解: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诗人情感。
-背诵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背诵诗词,并能进行简单的鉴赏分析。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诗词背景时,可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理解其历史意义。
-对于诗词意境与艺术特色,可通过对比其他诗词作品,让学生体会杜牧的写作风格,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2.教学难点
-诗词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词背后的深层意义和诗人情感,如《赤壁怀古》中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aa1f3f77232f60dccca137.png)
24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4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
今天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感动。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lú)东篱.(lí)搔.更短(sāo)不胜簪.(zān)燕.脂(yān)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词义。
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浑:简直。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角:军中号角。
玉龙:指宝剑。
3.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宣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4.背景介绍《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
《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时,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
实际的意思是说:着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脱脱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禅学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
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
五、教师小结:诗人写幽美深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七、板书设计:饮酒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采菊篱下南山;山气日夕飞鸟————悠然————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春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一、导入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1、反复朗读。
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写了花、鸟。
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
六、巩固提升见附页板书设计肖联写景心生伤痛颔联抒情离愁别恨借景抒情春望颈联叙事眷家思亲寓情于物尾联描写忧国伤时《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教学目标】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
内容如下: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
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2.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习: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
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地点——塞上、易水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
具体如下: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四、感悟情感: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2.师生交流时,明确: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板书:视死如归)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五、领会特色: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
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投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2.简单交流后,提问: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3.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玉龙”等词。
4.总结: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六、拓展阅读:1.投影出示: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2.思考:《马诗》“奇”在哪儿?3.明确:写景之奇,以马写人之奇……七、感情诵读:1.交待李贺大致生平,内容如下:李贺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
后来因用心过度,27岁就死了。
2.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赤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见课件)(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多种形式练读。
(三)读懂诗意1、词义解释折戟:指残破的兵器。
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四)问题探究1、作者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沉沙之折戟。
(兴感之由)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历史将被改写。
(补充资料①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20)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②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20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而写二乔入围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4、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
在这首诗歌中,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功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
但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那么,诗人咏史的真正用意何在呢?借周瑜与曹操的故事,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小结:诗人借赤壁之战的成败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