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文-水调歌头的原文

合集下载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赏析|全诗|原文翻译重上井冈(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它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既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不乏明快活泼、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慷慨激昂,与词人一贯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一脉相承。

原文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注释⑴重上井冈山:1965年五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冈山游览视察。

先后到黄洋界和茨坪。

在茨坪居住期间,了解井冈山地区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群众。

⑵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⑶人寰:人世间。

⑷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从一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到这次重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八年,作者却觉得只是弹一下指、挥一下手的短时间。

⑸九天揽月:九天,天的极高处。

《孙子形》: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揽月,摘取。

唐《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览同揽。

⑹捉鳖:喻擒拿敌人。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我从小就心怀凌云壮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冈山。

走了千里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

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还有汩汩畅行的流水,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

风和雷在运动,旌旗在招展,这就是人间。

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

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海洋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

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重上井冈山毛泽东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注释:(1)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

(2)重上井冈山:1965年五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冈山游览视察。

先后到黄洋界和坪。

在坪居住期间,了解井冈山地区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群众。

(3)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4)人:人世间。

(5)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从一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到这次重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八年,作者却觉得只是弹一下指、挥一下手的`短时间。

(6)九天揽月:九天,天的极高处。

《孙子·形》:“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揽月,摘取月亮。

唐《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览同揽。

(7)捉鳖(biē):喻擒拿敌人。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译:我从小就心怀凌云壮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冈山。

走了千里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

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还有畅行的流水,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

风和雷在运动,旌旗在招展,这就是人间。

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

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海洋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

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只要肯登攀前面一句

只要肯登攀前面一句

只要肯登攀前面一句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出自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体,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

作品原文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赏析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写于1965年的一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76年1月号。

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

重上井冈山的诗词

重上井冈山的诗词

重上井冈山的诗词重上井冈山的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于1965年5月25日时隔38年重回井冈山而写的一首词,是毛泽东生前最后发表的两首词之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重上井冈山的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注释】:1)井冈山、黄洋界: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最为险要。

2)久有凌云志:劈空而下,声势不凡,这几个字蕴含作者从小到大的远大革命抱负,也有展望未来更广阔的继续革命的理想。

3)三十八年:从1927年9月毛泽东上井冈山算起(1929年初毛泽东带兵下山),至此时(1965年5月下旬故地重游)已离开井冈山三十八年。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包含丰富的历史与感情内涵,对词人本身和中国革命历史来说,三十八年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然而从宏观的时间角度来看,又是一瞬间的。

从此处可见毛泽东对历史的俯视感和他博大的胸怀.4)"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词人登上黄洋界,想起了当年黄洋界保卫战。

“不须看”表现了对困难的蔑视,也表现出词人对前途的自信与乐观。

这个意境在最后的两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也可以看出。

5)可上九天揽月:在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此句的原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捉鳖:在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析有写“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也将词人内心潇洒和豪迈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

【题解】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二日,毛泽东乘车重上井冈山,并在山上住了八天。

五月二十九日,他在井冈山前的小坪场上接见了当地干部群众一千七百余人。

【赏析】自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至今(即1965年5月),屈指算来已有38年了。

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译文及鉴赏

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译文及鉴赏

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译文及鉴赏《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由毛泽东所创作的,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无比喜悦、轻松而舒畅的心情。

流畅明快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对井冈山变化之美的赞颂。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近现代:毛泽东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译文长久以来都抱有宏大的志向,今天我再次登上井冈山。

从千里之外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

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流水潺潺,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

当年革命时期风雷激荡,红旗漫卷,这就是人世间。

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

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深海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

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

重上井冈山:1965年五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冈山游览视察。

先后到黄洋界和茨坪。

在茨坪居住期间,了解井冈山地区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群众。

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人寰:人世间。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从一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到这次重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八年,作者却觉得只是弹一下指、挥一下手的短时间。

九天揽月:九天,天的极高处。

览同揽。

捉鳖(biē):喻擒拿敌人。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创作背景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七六年一月号。

水调歌头之重上井冈山的语文古诗赏析

水调歌头之重上井冈山的语文古诗赏析
【赏析】
自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至今(即1965年5月),屈指算来已有38年了。
上阕,诗人一来就凌空抛出掷地有声的五个大字:“久有凌云志”,五个字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感情。有怀念往昔从小到大的远大革命抱负,也有展望今天及未来的更壮阔的革命理想。
诗人放眼远望,看到了面貌一新的井冈山。到处是黄莺婉转高唱,燕子轻盈飞舞,流水潺潺如音乐,宽阔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这一切是诗人为我们艺术地呈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果的新山水画图。诗人这时又油然产生了“今日得宽余”的闲庭信步之感叹。
下阕,诗人叙当年情怀。笔锋又一转展当年豪情:“过了黄洋界,险外不须看。”那意思是当年的黄洋界血与火的战斗险关都已闯过,今后还有什么险关可畏惧的呢?诗人借这二句表达了他敢于向任何艰险、任何敌人挑战的豪迈之气。
接着立马让这“凌云志”落到了实处,这“凌云志”并非书生谈兵,随空远飘,而是脚踏实地,从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合抱之木生于毫米的最基本入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第二句接应前句,点出是诗人因久有壮怀之志所以才重上井冈山,不仅在此承接了年轻时的“凌云志”,而且铺展表达了诗人今天及明天的“凌云志”。
诗人告诉我们他就是这样怀着“凌云志”再上井冈山的,当年井冈山之豪气充沛诗人的胸怀,为继续革命要在苍茫青山之间重贯一股英雄真气于磅礴的心田。
38年了呵,这是多么漫长的时间,这中间又历经了多少牺牲,多少磨难……但对于时间长河来说(或对于此景、此情来说)又是如此短暂;它是一刹那,是“弹指一挥间”,转瞬即逝。
[水调歌头之重上井冈山的语文古诗
赏析
]相关文章:
三十八年:这是从一九二七年九月毛泽东上井冈山算起。二九年初毛泽东带兵下山,至此时已离开井冈山三十六年。

【经典诗句】毛泽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原文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毛泽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原文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毛泽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原文翻译赏析“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出自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jīng)旗奋,是人寰(huán)。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译文】我从小就心怀凌云壮志,今天我重上井冈山。

起了千里来访寻这旧地,哪里还有半点它昨日的容颜。

到处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还有汩汩畅行的流水,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隘口,便没有任何险处可看了。

风雷在运动,旌旗在招展,这就是人间。

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一刹那。

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海洋捉鱼鳖,谈笑间高奏凯歌把师还。

世上绝无困难事,只要下定决心去登攀。

【赏析】自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至今(即1965年5月),屈指算来已有38年了。

而第二年(即1966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要轰然发动。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在1965至1966这一年中,内心蕴含了多少风云,激起过多少波澜……上阕,诗人一来就凌空扔出五个掷地有声的大字:“久有凌云志”,这几个字有怀念往昔从小到大的远大革命抱负,也有展望今天及未来的更壮阔的继续革命的理想。

接着立马让这“凌云志”落到了实处,这“凌云志”并非书生谈兵,随空远飘,而是脚踏实地,从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合抱之木生于毫米的最基本入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第二句接应前句,点出是诗人因久有壮怀之志所以才重上井冈山,不仅在此承接了年轻时的“凌云志”,而且铺展表达了诗人今天及明天的“凌云志”。

诗人告诉我们他就是这样永怀长生不老的“凌云志”再上井冈山的,再以井冈山之豪气充沛诗人的万丈豪情,为继续革命要在苍茫青山之间重贯一股英雄真气于磅礴的心田。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书写格式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书写格式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书写格式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

该诗描绘了上井冈山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表达了红军英勇不屈的精神和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

下面将以书写格式的方式,对这首诗进行相关参考内容的写作,以便更好地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第一部分:标题和作者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第二部分:引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人传岳王重坟岭。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听抚琴人,又闻子规啼。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第三部分:主体内容杀气三千里,马蹄何嘈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微雨湿衣看不见,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四部分:结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瘦幄催更漏,愁红江碧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以上是对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参考内容的书写格式。

该诗通过运用山水田园描写的手法,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和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同时辅以历史典故和爱情描写,使整首诗既具有历史感又有个人情感的表达。

这首诗以流畅的词章、抒情的意境和娓娓道来的叙述,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注释:⑴重上井冈山:1965年五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冈山游览视察。

先后到黄洋界和坪。

在坪居住期间,了解井冈山地区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群众。

⑵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⑶人:人世间。

⑷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从一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到这次重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八年,作者却觉得只是弹一下指、挥一下手的短时间。

⑸九天揽月:九天,天的极高处。

《孙子·形》:“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揽月,摘取月亮。

唐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览同揽。

⑹捉鳖:喻擒拿敌人。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参考译:我从小就心怀凌云壮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冈山。

走了千里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

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还有畅行的流水,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

风和雷在运动,旌旗在招展,这就是人间。

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

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海洋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

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创作背景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1965年5月,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

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

赏:上阕,诗人一开始就凌空扔出五个掷地有声的大字:“久有凌云志”,这几个字有怀念往昔从小到大的远大革命抱负,•也有展望今天及未来的更壮阔的继续革命的理想。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全词上片纪事、写景,下片抒怀明志。

文字简单、明了,沿袭了诗人一贯的写作风格,豪迈、自信依然是毛泽东在这首词中的两大元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近现代:毛泽东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译文长久以来都抱有宏大的志向,今天我再次登上井冈山。

从千里之外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

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流水潺潺,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

当年革命时期风雷激荡,红旗漫卷,这就是人世间。

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

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深海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

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

重上井冈山:1965年五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冈山游览视察。

先后到黄洋界和茨坪。

在茨坪居住期间,了解井冈山地区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群众。

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人寰:人世间。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从一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到这次重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八年,作者却觉得只是弹一下指、挥一下手的短时间。

九天揽月:九天,天的极高处。

览同揽。

捉鳖(biē):喻擒拿敌人。

赏析全词上片纪事、写景,下片抒怀明志。

文字简单、明了,沿袭了诗人一贯的写作风格,豪迈、自信依然是毛泽东在这首词中的两大元素。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文及译文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文及译文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的一首诗作。

全文如下: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译文(赏析):
全诗描绘了作者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后所看到的旧貌变新颜的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色,回顾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历史,抒发了作者的无限感慨和欢欣之情,赞美了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所具有的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词作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善于用典、化用前人诗句和运用俗语、谚语入诗。

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诗词详情

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诗词详情

【导语】⽑泽东(1893年12⽉26⽇-1976年9⽉9⽇),字润之,笔名⼦任。

湖南湘潭⼈。

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之⼀,也是中国⼈民解放军和中华⼈民共和国的主要和领导⼈。

下⾯是整理的⽑泽东:《⽔调歌头·重上井冈⼭》诗词详情,欢迎阅读。

【⽔调歌头·重上井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

千⾥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路⼊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寰。

三⼗⼋年过去,弹指⼀挥间。

可上九天揽⽉,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难事,只要肯登攀。

【注释】:井冈⼭、黄洋界:见《西江⽉·井冈⼭》的注释。

三⼗⼋年:这是从⼀九⼆七年九⽉⽑泽东上井冈⼭算起。

⼆九年初⽑泽东带兵下⼭,⾄此时已离开井冈⼭三⼗六年。

可上九天揽⽉: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

【题解】⼀九六五年五⽉⼆⼗⼆⽇,⽑泽东乘车重上井冈⼭,并在⼭上住了⼋天。

五⽉⼆⼗九⽇,他在井冈⼭前的⼩坪场上接见了当地⼲部群众⼀千七百余⼈。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全文赏析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全文赏析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注释⑴重上井冈山:一九六五年五月下旬,作者重上井冈山游览视察。

二十二日,先后到黄洋界和茨坪。

在茨坪居住期间,了解井冈山地区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群众。

二十五日写了这首词。

二十九日下山。

⑵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⑶人寰:人世间。

⑷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从一九二七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到这次重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八年,作者却觉得只是弹一下指、挥一下手的短时间。

⑸九天揽月:九天,天的极高处。

《孙子·形》:“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揽月,摘取月亮。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览同揽。

⑹捉鳖:喻擒拿敌人。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管教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译文我从小就心怀凌云壮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冈山。

走了千里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

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还有汩汩畅行的流水,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

风和雷在运动,旌旗在招展,这就是人间。

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

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海洋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

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古诗简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它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既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不乏明快活泼、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慷慨激昂,与词人一贯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一脉相承。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诗词感悟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诗词感悟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诗词感悟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作者】毛泽东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1965年5月,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

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

毛主席的诗词总是大气豪迈的,使我们许多不知历史的人,读不懂诗词背后的政治意味与主席的忧虑和心声。

其实这首词的国际国内历史时代背景是复杂的。

国际上中苏交恶更进一步,赫鲁晓夫下台后,上台的勃列日涅夫仍然坚持苏共20 大、22 大所规定的政策。

1965 年 3 月,苏共发起召开了" 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协商会晤" 会议,即莫斯科三月会议。

纠集了几十个国家的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围攻,并趁中国" 大跃进" 失误带来的经济压力和自然灾害,采取撕合同、撤专家、逼还债等手段向我们施压,中苏已呈全面对抗之态,且已无回转可能。

另一方面,美国在越南的战争行为不断升级,不仅轰炸越南北方,而且把战火扩大到老挝和柬埔寨,在中国南疆插上了一把刀子。

印度尼赫鲁政府也不甘心1962 年中印边界之争兵败,亦蠢蠢欲动。

与此同时,苏联和美国企图联手主宰世界最大限度地孤立新中国。

新中国在国际上怎样打开新局面,还处在摸索之中。

国内则由于1958 年开始的 3 年" 大跃进" 失败,直至1962 年" 七千人" 大会后,毛泽东与一些中央领导人发生分歧;毛主席忧心内外局势,才会重上井冈山,重温当年秋收起义后,找到上井冈山的转折之路。

国内发展路径和如何打开国际局面需要再一次“上井冈山”这样的转折之路。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05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注释】
井冈山、黄洋界:见《西江月·井冈山》的注释。

三十八年:这是从一九二七年九月毛泽东上井冈山算起。

二九年初毛泽东带兵下
山,至此时已离开井冈山三十六年。

可上九天揽月:李白《宣州谢□〔月兆,tiao4 〕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
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题解】
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二日,毛泽东乘车重上井冈山,并在山上住了八天。


月二十九日,他在井冈山前的小坪场上接见了当地干部群众一千七百余人
图文推荐




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朗读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朗读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朗读《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写于1965年的一首词,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朗读:年代: 现代作者: 毛泽东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注释】井冈山、黄洋界:见《西江月·井冈山》的注释。

三十八年:这是从一九二七年九月毛泽东上井冈山算起。

二九年初毛泽东带兵下山,至此时已离开井冈山三十六年。

可上九天揽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题解】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二日,毛泽东乘车重上井冈山,并在山上住了八天。

五月二十九日,他在井冈山前的小坪场上接见了当地干部群众一千七百余人。

译文我从小就心怀凌云壮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冈山。

走了千里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

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还有汩汩畅行的流水,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

风和雷在运动,旌旗在招展,这就是人间。

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

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海洋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

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创作背景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1965年5月,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

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

鉴赏上阕,诗人一开始就凌空扔出五个掷地有声的大字:“久有凌云志”,这几个字有怀念往昔从小到大的远大革命抱负,•也有展望今天及未来的更壮阔的继续革命的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文|水调歌头的原文【--中秋节祝福语】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所作,那么,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水调歌头原文:水调歌头作者: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

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丙辰】熙宁九年(1076)【达旦】早晨;白天【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

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

婵娟指月亮。

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水调歌头》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作者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水调歌头》,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作者,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

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

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

苏轼《水调歌头》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

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

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

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

苏轼《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读者从中可以感到作者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作者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

’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

临行,叶叫他穿皮衣。

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

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作者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

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作者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

作者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一正一反,更表露出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

这一转折,写出作者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作者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作者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

“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

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

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作者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作者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作者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作者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很有哲理意味。

《水调歌头》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

“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作者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