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

1.了解与陶弘景相关的知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重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一幅“清丽

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1.注音写字。

夕日欲tu 1(颓) 沉鳞j ing(竞)跃

未复有能与(y L)其奇者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俱备

(3)晓雾将歇(消散) ⑷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6)未复有能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其奇者

3.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探究一 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其中“美”字点明全文的中心。

探究二 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 ,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 的山川之美的?

答案:写到的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描绘 :从仰望 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又写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的景色,这 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 生,这是动景描写。

探究三 文中的山川之景美不胜收,作者是怎样写出普通的山川之美的 ?

答案:(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 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 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 丽动人,美不胜收。

(3) 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 ,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 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4) 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 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探究四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 ,而是抓住景物

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 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愉悦之情 , 课堂®餡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不足百字

木、飞禽走兽。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 隽雅,如诗如画。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

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总领一美 高11氛清激

两岸•,五fef 四时 写景青林、四时J

晓雾、猿鸟[曰氏 ■夕日、沉鳞严

抒怀一仙都、未复

j

1.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的意思有: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 著作。④书信。⑤文件。⑥(Sh 0姓。

请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书”的意思。

(1)书本一一(③) ⑵书写一一(①)

(3)书信一一(④) ⑷楷书一一(②) ⑸判决书一一(⑤)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 ,视觉、 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

,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

>美

2.仔细阅读下文,仿写句子。

乡村,黄昏。

平和安宁盘旋在乡村的上方。

幸福,仅如此,不必要多少绚丽的风景。

农家,炊烟。

温馨美妙回荡在农村之间。

幸福,仅如此,不必要多少感动的画面。

答案:(示例)小河,少年。青春年少洋溢在小河中间。幸福,仅如此,不必要多少甜美的情景。

备课尋

【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书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

(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的。这些文人在

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

1.了解与苏轼相关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

2.本文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本文写景的句子。

难点: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