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
《土壤学》第八章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
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就会破坏土壤。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一)基本的成土作用 物理作用:团聚、迁移、富集、侵蚀、堆积、冻融、
干湿交替、膨胀、收缩、剥落 化学作用:水化、水解、溶解、黏粒矿物形成、氧
土种也常与土类、亚类、土属连用成一段,如
粘壤质厚层 黄土性 草甸 黑土
土种
土属 亚类 土类
三、土壤系统分类
十九世纪50年代美国G. D.Smith进行定量化土壤分类研究, 1960年推出。
1975年正式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
特点:在发生学思想的基础上,把土壤发生学土层和土壤特 性给予了定量化,建立了一系列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依据 土壤属性归纳土壤类型。
经
风
沉
化
积
植物
释放
养分
土壤破碎物
土壤发生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成土作用: • 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 • 原生矿物的分解 • 粘粒矿物的形成及物质的迁移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
(一)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 的垂直切面。
(二)土壤发生层:母质经成土过程发生分异而形 成的土壤层次,简称土层 。
(三)土体构型 土壤剖面中土壤发生层的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 土壤分类是指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按照一定
系统原则、指标体系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分门别 类过程。
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三大分类制为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土壤诊断层及诊断特性为 主要依据)
联合国土壤图例单元(FAO/Unessco) 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
第四章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
四、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是影响土壤和 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一个重要条件。
1、地形对母质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
2、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大的地形分布和排列能影响到气候带和生物带 的分布 ;中小地形主要影响土壤水热条件、养分、 质地、土壤厚薄的差异。 3、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活动情况。
(3)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状况也不相同。
(4)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母质因素起着重要 的作用。
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气候支配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 (1)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和物质的淋溶过程。 (2)气候影响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4)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 布规律。
A B
C R
A1 A2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二、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1、自然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2、农业土壤中的发生学层次
(1)耕作层(A) (2)犁底层(B) (3)心土层(W) (4)底土层(C)
4.1.1.3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母质、 生物、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方向的。
4.1.1.4 主要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从岩石出露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 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 成土过程。 二、腐殖化过程 是指在生物因素作用下,在土体中,尤其 是在土体表层所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4.1.1.4 主要成土过程
三、粘化过程 是指矿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粘粒的过程,或粘 粒在土体中淀积使粘粒含量增加的过程。 四、钙化过程 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的淋溶淀积的过程,多发 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第五章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第五章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作用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第三节 土壤发育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 土壤母质• 气候因素• 生物作用• 地形地貌• 时间• 人类作用一、土壤成土因素• 土壤形成因素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作用力、条件及其相互关系的组合,对土壤形成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
• 土壤发生学说(soil g enesis t heory)认为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岩石风化成母质,再由母质演化成土壤。
五大成土因素• 五大成土因素:• 19世纪未,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Dokuchaev, 1846-1903)通过对俄罗斯大草原土壤的调查,提出土壤的五大成土因素,即:– 气候-climate– 母质-parent material– 生物-biology– 地形-topography– 时间-time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首先,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 其次,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 一般地说,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就愈大。
但母质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保留在土壤中。
岩石类型• 岩浆岩:溶化岩浆形成的岩石• 火山岩:冷却凝固的岩浆• 沉积岩:由悬浮液或溶液沉淀形成的物质 • 变质岩:在高温和压力作用下改变的岩石地质大循环 (Reeves, 1998)风化壳• 处于岩层上部,岩石破碎形成的碎屑物 • 可以直接由下层岩石形成• 也可从别处搬运而来• 厚度不一成土母质• 风化壳的上层已发生许多变化 • 下层最初的风化壳即为土壤母质 – 未经搬运的风化壳母质– 经搬运的风化壳母质• 冰碛物• 河流沉积物• 湖泊沉积物• 风成物• 崩积物冰碛物• 冰川搬运和沉积的碎屑物质• 不均一性,大小混杂、缺乏层次性河流沉积物• 由水流沉积而成,包括冰川溶化水• 砾石、砂粒和粉粒,圆形、大小规则、层次分明湖泊沉积物• 大小规则、层次分明,通常缺乏大块砾石风成沉积• 大小规则、层次分明,中细砂粒或粉粒崩积物• 大小混杂、缺乏层次,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二、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中国气候大区划分指标气候大区年干燥度自然景观湿润<1.0 森林半湿润 1.0~1.6 森林草原半干旱 1.6~3.5 草原干旱 3.5~16.0 半荒漠极干旱>16.0 荒漠据《中国自然地理》(1981)湿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1.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 根据土壤中水分收支情况对物质运移的影响,可分以下几种土壤水分类型:①淋溶型水分状况:降水量大于蒸发量②非淋溶型水分状况:蒸发量略大于降雨量,部分淋溶③上升水型水分状况:其特点是蒸发、蒸腾总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其差额由地下水补充,如果地下水矿化度高,则会导致盐渍化;如果地下水达不到地表,而只能达到剖面中部,则称为“半上升水型”水分状况。
土壤的形成
土壤的形成
土壤作为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着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和作用,下面将深入探讨土壤的形成过程。
物理因素
土壤的形成离不开物理因素的作用。
风、水、冰、温度等自然力量的作用对土壤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风是一种重要的风化力量,通过风的吹动,岩石表面的碎屑颗粒被风化剥离,逐渐形成土壤。
水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地表流动的水对岩石的冲刷和溶解作用会促进土壤的形成。
冰的融化和冷却作用也会加速岩石风化,为土壤形成创造条件。
温度变化会导致岩石收缩膨胀,破坏岩石结构,从而促进土壤的形成。
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对土壤形成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岩石的化学成分会在水的侵蚀作用下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以及原有矿物的溶解是土壤形成的重要过程。
另外,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进而促进土壤的发育。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也对土壤形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植物在土壤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的生长会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根系的伸展也能够促进土壤的通气和水分的渗透。
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也对土壤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排泄物质等作用,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土壤发育的进程。
综上所述,土壤的形成是一个综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只有充分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
第二章土壤形成与发育
第八章土壤发生、分类与分布第一节土壤形成的过程一、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矛盾统一。
二、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地质大循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最终流归海洋,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以后由于地壳运动或海陆变迁,露出海面又成为岩石,并再次进行风化,成为新的风化壳—母质的过程。
这个需要时间极长而涉及范围极广的过程,称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实质:(1)、主导因素是气候。
(2)、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
(3)、岩石遭到破坏,营养淋失。
(4)提供了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即母质,初具养分,还具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但性状不良。
三、植物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指有机质在土体中不断分解和合成的作用。
初具养分>生长低等植物→吸收养分物质合成自身的有机体分解———>有机残体分解为无机(保存了可溶性养分)————>经微生物mi物和简单的有机物一部分重新进入地质大循环的过程中。
一部分保存在母质中→为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反复作用疏松散碎体可溶有有机、无机物质,可生长高等的植物,从而跃升为土壤。
实质:(1)主导因素是生物(2)作用时间短,作用范围小,(3)养分得到保存,避免了地质大循环的养分的淋溶、散失。
(4)成土作用:完善土壤养分,增加有机质,尤其形成了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体发生分化。
四、两者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
生物小循环是地质大循环的一部分,大循环为小循环提供了基础条件,没有大循环,也就没有小循环,没有小循环也就没有养分的集中、累积,促进母质的分化,性状得不到改良。
生物小循环与地质大循环的过程相反,但又建立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
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建立在此两者的基础上,这一对矛盾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土壤肥力也就得到不断地发展。
五、主要成土过程1.富铝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程。
土壤发育时间 土壤分层
土壤发育时间土壤分层
土壤发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几百到几千年时间。
它由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母质、植被、地形和时间。
以下是一般土壤发育的四个阶段:
1. 侵蚀阶段:在这个阶段,雨水和风力等自然力量开始冲刷和侵蚀岩石表面,将其破碎成较小的颗粒。
这些风化颗粒与有机物质混合,形成一个初步的母质。
2. 淋溶和淋溶沉积阶段:在这个阶段,水通过渗透到土壤中,将溶解的物质从上层土壤带到下层。
这个过程被称为淋溶,它有助于形成土壤分层。
溶解的物质最终在下层土壤沉积,形成了一个贫瘠的、富含粘土和矿物质的层。
3. 土壤转化和积聚阶段:在这个阶段,植物生长在土壤中,它们通过根系释放的物质和分解的有机物质改变土壤的性质。
这些过程导致土壤的粘土和有机物质的积聚,以及土壤分层的进一步形成。
4. 土壤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已经达到了一个稳定状态。
土壤分层明显,有机质丰富,养分循环和保持水分的能力良好。
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气候和地理条件。
然而,一般来说,土壤的发育过程需要数百至数千年的时间。
高一必修一土壤知识点地理
高一必修一土壤知识点地理土壤,作为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组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农业生产以及人类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一地理必修一的课程中,对土壤的形成、分类、特性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阐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壤相关的地理知识。
一、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自然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母岩类型、生物活动和时间等。
在气候方面,温度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有利于土壤的发育。
地形也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山地的侵蚀作用会使得土壤层较薄,而平坦地区的土壤层相对较厚。
此外,母岩类型决定了土壤的矿物成分,不同的母岩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
生物活动,如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土壤动物的活动,也会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成分。
最后,时间是土壤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土壤的成熟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
二、土壤的分类根据土壤的质地、结构、层次和化学性质,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分类系统有土壤质地分类和土壤系列分类。
土壤质地分类主要根据土壤中砂、粉砂、黏土等颗粒的比例进行分类,如砂质土、黏土等。
土壤系列分类则是根据土壤的发育程度和母岩类型进行分类,如棕壤、黄壤等。
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特性和分布,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土壤的特性土壤的特性包括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颗粒大小、结构、密度、孔隙度等,这些特性影响着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根系的生长。
化学性质则涉及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肥力。
土壤的这些特性共同决定了土壤的生产力和适宜种植的作物类型。
四、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土壤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例如,通过轮作、施用有机肥料、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
土壤的形成.
5、钙化过程
钙化作用发生的条件是: 1) 水分——降水量与蒸发量接近相等或低于蒸 发量。淋溶作用微弱。 2) 气温——温度和降水有比较明显的变化,降 水集中时或有一定的淋溶作用,但干旱时期以 毛管水上升为主。 3) 生物——由于下层土壤水分不足,难以支持 深根性的森林植被生长,植物以浅根性的草类 为主。 4) 母质——母质排水良好,土壤不受地下水 位的影响。
6、粘化过程
(1) 水分、气温条件 ——温带 和 暖温带 的 湿润、 半湿润气候条件下特别突出。 (2) 化学风化作用 —— 土体中稳定和适宜的水 热条件,有利于原生矿物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 但风化的强度逊于铁铝化过程,风化作用的产 物主要是次生的粘土矿物,如伊利石、蒙脱石、 高岭石等。 (3) 粘化过程的结果 —— 通常是在 土体心部 形 成一个次生矿物聚集的粘化层(Bt)。
生物因素
作用:向土壤提供有机质。改造土壤的 物理性质,形成各种土壤结构。 综合:土壤重金属污染会带来严重后果, 可是这种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带来的, 自然界的土壤一般不会有重金属污染, 这与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选择吸收有重要 的关系。由于许多这样的原因,自然的 常常是无害的。
气候因素
水-热系统是土壤中物质迁移、转化和 生命过程的基础。 水-热系统决定生物的分布,通过生物 对土壤的形成产生影响。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
4、富铁铝化过程
1) 水分——全年降雨量大于蒸发量,或者有一定的蒸 发大于降水的旱季 。但总起来看土壤水分以 下行淋洗 为主。 2) 气温——持续高温,土壤细菌和真菌活动强烈,死 亡植物迅速彻底的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很少。 3) 生物——植被繁茂,生物量较大,有机质主要分布 于活体之内,地面及土壤中有机质不多,生物循环作 用旺盛。 4) 母质——母质排水条件良好,有利于淋溶过程的进 行
(完整版)第三节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第三节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以上我们讨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同。
那么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自然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因素(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建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认为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CL,O,R,P,T)S:土壤,CL:气候,O:生物,R:岩石,P:地形,T:时间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
不过只有某一种因素形不成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关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定,如果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物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乏任何一个,生物都不能单独生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
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由于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结果。
虽然现在看起来,各种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第七章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固体废弃物的来源
居民生活、商业、机关 开采、挖掘 工业 农业
熟悉固体废弃物的分类
1、城市固体废物
城市固体废物是指居民生活、商业活动、市政建设与维护、机关办公等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一般分为:
(1) 生活垃圾
(2) 城建渣土
(3) 商业固体废物
(4) 粪便
2、工业固体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土壤环境影响预测
1.预测污染物在土壤中累积和污染趋势的一般方法 1)计算土壤污染物的输入量 2)计算土壤污染物的输出量 3)计算土壤污染物的残留率 4)预测土壤污染趋势 2.农药残留模式 农药最终残留量:R=Ce-kt 农药残留率:f=C1/C0 农药数年后的残留总量:Rn=(1+f+f2+....+fn-1)C0
第七章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土壤:位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表 层。
土壤发育过程:地球表面岩石经过漫长的风化过程, 形成颗粒细碎的土壤母质,母质再 经过成土作用发育成土壤。
影பைடு நூலகம்土壤形成的因素
1.成土母质的影响 2.气候的影响(水分、温度) 3.生物的影响 4.地形的影响 5.成土时间的影响 6.人类活动的影响
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
4.评价标准的确定 1.土壤环境背景值 2.土壤临界含量 3.其他标准
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
5.评价模式与指数分级 1.单因子评价 2.多因子评价 3.质量分级 4.评价图编制
单因子评价
单因子评价:分别计算各项污染物的污染指数。
1.Pi=ρi/si
2.根据累积数量计算
1)确定Xa、Xc、Xe
重污染级: Pi >3
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
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
土壤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
1.父岩和矿物质:土壤形成的基础是父岩,即岩石。
不同类
型的父岩具有不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这影响着土壤
中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
矿物质的分解和风化过程将形成
可供植物利用的养分。
2.气候:气候条件,包括降水量、温度范围和季节性变化,
对土壤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气候影响土壤风化和物质转
移的速率,高温和湿润条件有利于快速风化和有机物分解。
3.生物活动:土壤生物,如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活动,对
土壤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排泄物产
生养分、调节土壤通气性和结构等,促进土壤形成。
4.时间:土壤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个世纪甚至几
千年的时间。
时间的长短影响土壤发育的成熟程度和土壤
剖面的形态。
5.地形和水文条件:地形和水文因素对土壤形成起着重要作
用。
地形决定了水的流动方向和速度,影响着水分和养分
在土壤中的分布。
地形起伏和水文条件也可以导致土壤侵
蚀和质地变化。
6.土壤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逐渐分解并形成有机质,提
供了养分和保持土壤结构的重要物质。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土壤发育的过程和最终的土壤性质。
不同环境下的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类型也因此而异。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理解土壤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管理和保护土壤资源。
五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
五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
五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
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
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
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
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
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时间因素—发育程度。
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
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
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当然人类也对土壤产生一定影响,而土壤系统等又对人类的耕种有一定影响。
1 / 1。
现代土壤发生学的基本观点
现代土壤发生学的基本观点一、引言现代土壤发生学是研究土壤形成的科学领域,在土壤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现代土壤发生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土壤发生的主要过程、土壤形成的因素以及土壤类型的分类等。
二、土壤发生的主要过程土壤发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的添加、转化和损失等几个方面。
1.物质的添加:土壤发生过程中,岩石颗粒、有机物质、水和空气等被不断添加到土壤中,为土壤发育提供了原始物质来源。
2.物质的转化: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经过微生物和化学反应,发生分解、腐殖、氧化还原等过程,形成次生物质和养分,这些转化过程对土壤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3.物质的损失:土壤中的有机质、水分和养分等会通过侵蚀、排水和蒸发等途径损失,这些损失对土壤的形成和特性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形成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气候:气候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之一。
气温、降水和风力等气象要素不仅直接影响物质的添加和损失过程,也通过调节土壤有机质分解、水分循环和化学反应等影响土壤发育。
2.植被:植被具有保护土壤、增加有机质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不同的植被类型对土壤发生有着不同的影响,如森林土壤富含有机质,而草地土壤富含根系和根系分泌物。
3.地形:地形对土壤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
土壤在不同地形位置上受到的侵蚀、堆积和水分条件等因素不同,因此形成的土壤差异较大。
4.父岩:土壤的形成直接来源于风化岩石,不同的父岩类型和成分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性质和矿物组成不同,从而影响土壤的肥力和适用性。
5.时间:土壤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时间对土壤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性质和特征也会发生变化。
四、土壤类型的分类根据土壤发生的特点和特征,土壤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黄壤:黄壤是一种具有较高肥力的土壤类型,常见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土壤形成的过程范文
土壤形成的过程范文土壤形成是一种复杂的自然过程,涉及多个因素和步骤。
下面将从岩石的物理破碎、化学风化、生物作用以及土壤发育的主要阶段等方面详细介绍土壤形成的过程。
1.岩石的物理破碎:2.化学风化:物理破碎后,岩石开始进行化学风化。
化学作用是指岩石与空气中的氧、水和其他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氧气和水对岩石中的矿物质进行氧化或水解,产生新的物质。
例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会生成碳酸,进一步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
这些化学作用会加速岩石的分解和溶解,形成土壤中的细小颗粒和溶解物质。
3.生物作用:生物作用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昆虫、蚯蚓和植物等生物,它们对土壤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物通过根系生长和降解有机物等方式,加速岩石的物理破碎和化学风化。
植物的根系可以渗透到岩石的缝隙中,进一步扩大物理破碎的程度。
生物还会分泌有机酸和酶等物质,加速矿物质的溶解和转化。
4.土壤发育阶段:土壤发育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阶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快速土壤发育阶段: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年轻的地质环境中,如火山灰堆积或被水侵蚀的区域。
物理破碎和化学风化等过程相对较快,形成较薄的土壤。
(2)向暖阶段:土壤开始逐渐形成更厚的土壤剖面。
生物作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变得更加显著,有机物蓄积增加。
(3)向成熟阶段:土壤形成进一步加快,形成更深的土壤剖面。
有机物蓄积变得更加显著,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增加。
(4)最终阶段:5.时间因素:总结起来,土壤形成是一个连续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岩石的物理破碎、化学风化、生物作用以及土壤发育的不同阶段。
在自然环境中,这些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形成具有特定性质和特征的土壤。
了解土壤形成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的性质和功能,为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cm土壤形成时间
1cm土壤形成时间形成1cm厚的土壤一般需要100~400年。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每一厘米的耕作层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土壤形成包括自然形成和人工形成两种方式。
自然形成主要与植被相关,而人工形成则可能受到人为增肥等因素的影响。
但无论哪种方式,形成1厘米的耕作层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例如,在自然条件下,每形成一厘米的耕作层可能需要8000~12000年的时间。
而人工形成的时间相对较短,但也需要至少30~50年的时间。
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形成1厘米的耕作层。
请注意,土壤形成时间因环境、气候、地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异,以上数据仅供参考。
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受到以下六大因素的影响:1. 母质:作为构成土壤矿物质的物质基础,母质提供了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2. 气候:大气温度和降水是全面影响土壤中物理、化学、生物作用方向和进程的关键条件。
例如,在冷湿环境下,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导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而在干旱环境中,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偏向碱性。
3.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内的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与土壤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参与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并形成有机质层。
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结构和孔隙状况,并对发展土壤所固有的生物化学环境及其属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4. 地形:地形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高度、坡向和坡度影响热量、水分的重新分配和母质的分配,从而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过程。
5. 时间: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任何一个成土条件作用的效果,随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6. 人类活动: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通过调节和改变其他成土因素来控制土壤形成的过程和方向。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到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
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
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到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有机质聚积过程
有机质的聚积过程是指在各种植物和水、 有机质的聚积过程是指在各种植物和水、热等成土因素的综合
作用下,在土体中特别是土层上部大量积累有机物的过程 作用下 在土体中特别是土层上部大量积累有机物的过程. 在土体中特别是土层上部大量积累有机物的过程
1.草毡有机质聚积过程
有机质合成量少,分解度弱,常成毡状草皮层,覆盖土壤表 有机质合成量少,分解度弱,常成毡状草皮层, 而显示干泥炭化。 层,而显示干泥炭化。
1、地质大循环 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物理、化学风化, 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物理、化学风化, 形成细小的颗粒, 形成细小的颗粒,同时有一部分元素溶于 水,这些岩石矿物的风化物随流水进人海 洋,在海洋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重新形 成各种沉积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地质 成各种沉积岩,
大循环。 大循环。
1.木本植物在成土作用中的主要特点 (1)植物残落物在地面堆积, (1)植物残落物在地面堆积,形成疏松多孔的地面 植物残落物在地面堆积 覆盖层。 覆盖层。 (2)木本植物下的土壤 (2)木本植物下的土壤,有机质积累主要来自木本 木本植物下的土壤, 植物地上残落物质的分解,形成的腐殖质层较浅薄, 植物地上残落物质的分解,形成的腐殖质层较浅薄, 表层以下土壤有机质锐减,形成腐殖质H 比低。 表层以下土壤有机质锐减,形成腐殖质H/F比低。 (3)针叶林的残落物含单宁 树脂较多, (3)针叶林的残落物含单宁、树脂较多,会产生多 针叶林的残落物含单宁、 种酸性较强的物质,形成的腐殖酸以胡敏酸为主。 种酸性较强的物质,形成的腐殖酸以胡敏酸为主。
(六)白浆化成土过程 白浆化成土过程指在还原条件下,土壤亚表层中铁、 指在还原条件下,土壤亚表层中铁、 锰的还原淋失和粘粒的机械淋溶相结合的过程, 的还原淋失和粘粒的机械淋溶相结合的过程, 使土体中出现一个粉沙量高, Mn缺乏的白色淋 使土体中出现一个粉沙量高,Fe Mn缺乏的白色淋 溶层。 溶层。
(五)时间
在其它各种成土因素相同的基础上, 在其它各种成土因素相同的基础上, 时间长短不同, 时间长短不同,土壤发育的程度和 阶段不一致。 阶段不一致。
(六)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具有两重性: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具有两重性: 1、对母质的有利影响 对母质的不利影响, 对母质的不利影响,如污泥进入土壤 2、对地形的有利效果,如保护、改造 对地形的有利效果,如保护、 对地形的不利效果, 对地形的不利效果,如水土流失 3、对气候的有利影响,如保护环境 对气候的有利影响, 对气候的不利影响, 对气候的不利影响,如破坏环境 4、对有机体的有利效果,如增施有机肥 对有机体的有利效果, 对有机体的不利效果, 对有机体的不利效果,如化肥农药对土壤生物 的伤害 5、对时间的有利效果 对时间的不利效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气候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 1.气候决定着土壤的水热条件 2.气候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 3.气候影响风化过程和土壤淋溶过程
(三)生物
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其 中绿色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 的。 绿色植物可以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绿色植物可以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它们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 它们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 1.木本植物在成土作用中的主要特点 2.草本植物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2、地质小循环
土壤中的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选择吸 土壤中的生物, 收各种矿质养分, 收各种矿质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 机物,当生物体死去之后, 机物,当生物体死去之后,生物残体通 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各种养分又重新 释放出来,供给土壤生物循环利用, 释放出来,供给土壤生物循环利用,这 一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之为生物小循环 生物小循环。 一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之为生物小循环。 在生物小循环过程中土壤养分得到固持 富积。 富积。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 来的垂直切面。 土壤有着统一的形成过程, 土壤有着统一的形成过程,其土体构型 也有共同的规律性。自然土壤土体构型 也有共同的规律性。 一般模式如下页图: 一般模式如下页图: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耕作层 犁底层 心土层 底土层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 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 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
2.斑毡有机质聚积过程
是森林植被下有机质聚积过程。 是森林植被下有机质聚积过程。
3.草甸腐殖质聚积过程
是湿润草甸植被下腐殖质聚积过程。 是湿润草甸植被下腐殖质聚积过程。
4.草原腐殖质聚积过程
是半干旱、干旱草原植被下腐殖质聚积过程。 是半干旱、干旱草原植被下腐殖质聚积过程。
5.沼泽泥炭化过程
是在沼泽植被下有机质聚积过程。 是在沼泽植被下有机质聚积过程。
2.草本植物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1)在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 (1)在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具有比较深 在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 厚的腐殖质层。 厚的腐殖质层。 (2)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具有较高品质 (2)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 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 的腐殖质和良好的团粒结构。 的腐殖质和良好的团粒结构。 (3)草甸植物环境湿润,形成深厚腐殖质层; 草甸植物环境湿润,形成深厚腐殖质层; 草原植物气候干燥,腐殖质层浅, 草原植物气候干燥,腐殖质层浅,有机质含 量少,但矿质营养丰富。 量少,但矿质营养丰富。
三、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自然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 自然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 地形、 地形、时间及人为因素的综合作 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 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
(一)母质 ★ 母质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原料,土壤的 母质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原料, 某些性质是从它的母质那里继承过来的, 某些性质是从它的母质那里继承过来的,二 者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 者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 1.土壤矿物质源于土壤母质,并在土壤发 土壤矿物质源于土壤母质, 育过程中进一步风化 2.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 组成 3.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 总而言之, 总而言之,土壤母质与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 成和化学组成、 成和化学组成、土壤机械组成有着先天的关 同时也影响到土壤成土作用。 系,同时也影响到土壤成土作用。
3、地质大、小循环的关系 地质大、
☆
二者共同构成土壤发生的基础, 二者共同构成土壤发生的基础,没有地 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不能进行; 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不能进行;没有 生物小循环,土壤难以形成。 生物小循环,土壤难以形成。两种循环 过程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过程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同时同地进 通过土壤相互连接在一起。 行,通过土壤相互连接在一起。
(五)碱化成土过程
碱化过程指土壤胶体中有较多的交换性Na+离子, 指土壤胶体中有较多的交换性 离子
使土壤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使土壤呈碱性反应 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它主要是通过土壤中Na 它主要是通过土壤中Na2CO3的形成而发生的,较多的钠离子 的形成而发生的, 镁离子代换下来,使其与CO 把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钙 镁离子代换下来,使其与CO32-结合 成难溶的CaCO 随着交换作用的不断进行, 成难溶的CaCO3和MgCO3,随着交换作用的不断进行,当钠离 子饱和度达20%以上 pH>9时 土壤便发育成碱土. 以上, 子饱和度达20%以上,pH>9时,土壤便发育成碱土.通常碱土 的表层含盐量较低, 的表层含盐量较低,盐分主要集中于表土层以下柱状不透水 的碱化层中.碱土与盐土相同分布. 的碱化层中.碱土与盐土相同分布.
形成过程的实质 地表周期性滞水, 形成过程的实质是地表周期性滞水,并在有机质参与的 实质是
还原条件下,亚表层中以胶膜状态包被于土粒表面上的铁 还原条件下, 锰被还原,并沿缓坡随侧向水流或垂直水流不断淋失。 锰被还原,并沿缓坡随侧向水流或垂直水流不断淋失。随 着胶膜的消失,原来被胶结的土粒或结构体便分散成粘粒, 着胶膜的消失,原来被胶结的土粒或结构体便分散成粘粒, 悬浮于水中,后粘粒随水下移并在土层中淀积, 悬浮于水中,后粘粒随水下移并在土层中淀积,结果使亚 表层粘粒减少,粉沙增多,土色进一步变白, 表层粘粒减少,粉沙增多,土色进一步变白,形成下层因 锰和粘粒的淀积而粘化, 铁、锰和粘粒的淀积而粘化,并不同程度地形成铁锰胶膜 及结核。 及结核。
(四)盐化成土过程
★
★
盐化成土过程是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盐化成土过程是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是在干旱 地下水中的盐分通过毛管蒸发而在表土层累积 的过程。 的过程。 它在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地下水位高, 它在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 的地方经常发生, 的地方经常发生,此时含盐的地下水通过毛管作 用上升至地表,水分蒸发后, 用上升至地表,水分蒸发后,随水分上来的盐分 则残留在地表的土壤中,使表土盐分愈积愈多, 则残留在地表的土壤中,使表土盐分愈积愈多, 当含盐量达到0.2%以上开始危害作物生长时 以上开始危害作物生长时, 当含盐量达到0.2%以上开始危害作物生长时, 就形成盐土. 就形成盐土.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二)有机质聚积过程 (三)粘化成土过程 (四)盐化成土过程 (五)碱化成土过程 (六)白桨化成土过程 (七)灰化成土过程 (八)脱硅富铝化成土过程 (九)潜育化成土过程 (十)潴育化成土过程 (十一)熟化成土过程 十一)
(一)原始成土过程
☆
原始成土过程是成土过程的起始阶段,岩石 原始成土过程是成土过程的起始阶段, 矿物开始风化, 矿物开始风化,只有低等的植物和低等微生 物参与成土过程。 物参与成土过程。 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 岩漆”阶段: “岩漆”阶段:自养型微生物 地衣”阶段:异养型微生物- “地衣”阶段:异养型微生物-原始微生物 群落 苔藓”阶段: “苔藓”阶段:生物风化与成土过程速度升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