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自觉
如何理解魏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为 由于 社会 原 因 ,儒 家思 想 以不 复有 当年 的威 力 ,取 而代 之 的是 从 宇宙本 体 出发 ,探 求 本末 ,论 述人 生 、社会 、 自然 哲 理 的玄 学 。这种 既 不是 道 家亦 不少 儒 家 ,却 兼有 二 者 品质 的学 派对 魏 晋 时期 的文 学创 作 影响 巨 大。玄 学 的流行 ,使 追 求个 性 解 放 ,精 神 自由 蔚 然成 风 。文 人 志 士 开始 放 弃宗 教隶 属 的舒 服 ,摆 脱 官场 的 纠缠 ,非 汤 、武 而薄 周 、孔 。玄 学 中对 自然 的 热 爱 也 影 响 了那 个 时期 文人 的创 作 倾 向, 从 “建 安 七 子 ”到
学 的 政治 倾 向和社 会 的功 利 目的 性 .强化 了文 学的 本体 性 和文 学 的 审美趋 向。 文学创 作开 始趋 于个性 化和 风格 多样化 。
(一)就诗 歌 而言 ,突 出 的特点 是 五 言诗 的 成 熟 和繁 荣 。五 言诗 最早 产生 于 民间 ,到了 汉代 已经 成为 一种 新 的诗 歌形式 , 大量 存 于汉乐 府 中。五 言乐 府诗新 鲜 ,活 泼 ,深受 贵族 和一 般 文人 的喜 爱 ,但 是 由于 它来 源于 民 间 ,质 朴通 俗 ,又受 到正 派 文人 的鄙 视 。 因此 ,虽 然在 东汉末 年 m现 了像 古 诗十 九首那 样 优 秀 的五 言诗 ,但总 的 来看 ,写 五言 诗 的人不 多 见。建 安时 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的自觉意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的自觉意识作者:吴婉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吴婉霞(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身的发展以及险恶的政治现实、活跃的时代思潮等因素促使这一时期文学批评异常繁荣。
多部文学论著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肇始于先秦的文学批评已进入自觉的时代,其自觉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音”的呼吁,二是批评家的自觉,三是批评方法的自觉。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自觉意识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48-0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鲁迅在其《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①因为从曹丕开始,“追求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思的过程,文笔的区别,文理的探求,文作的详义,以及文集的汇纂,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②这一时期,以曹丕《典论·论文》为首的文学批评专著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肇始于先秦的文学批评已进入自觉的时代,显现出前所未有的自觉的文学批评意识。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出现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文学自身的发展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变革这一时期的文学评论是在先秦两汉文艺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但先秦两汉时期,没有专门论及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著作,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大体沿袭汉儒论诗的“诗教观”,即所谓文学是用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教工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开始摆脱两汉的儒家“诗教观”的束缚,涉及到了文学的地位、文学的风格特征及其与作家才性的关系,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文学创作与时代关系、文学的文体特点,文学批评与批评的原则、方法、态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使文学逐渐独立于经史之外,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而《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文选》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时期?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时期?对于“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的理解主要有有三方面,一是“摆脱附庸”,如:“所谓文学的自觉,是文学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发展”。
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萧统编辑《文选》,选文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为标准,将经、子、史排除在外,这样就将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完全区分开来,使文学摆脱经史的附庸地位而独立出来,南朝文人试图通过“文”与“笔”区分来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类型,刘勰《文心雕龙》说当时的“常言”即一般意见认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认为此时的文学同时最为集中的表现出来文人化、个性化、抒情化与审美化的特征,“文学自觉就是对文学的形式化、审美化、个性化特征的自觉”。
《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的说法,已指出了诗歌的抒情作用,汉代人也指出辞赋具有“丽”的特点,这些都对文学的本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直至汉末,人们一直未能摆脱把它看作教化工具的观念,文学一直居于经学的附庸而未能独立发展。
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文学观念已经明确。
《宋书·谢灵运传论》说:“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说明从建安开始,人们已经明确文学的特性。
曹丕作《典论·论文》,根据各种文体的创作实践加以分类,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对诗赋“丽”的特性作了明确的概括;而且他还运用了“气”的理论,对作家各自不同风格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其后陆机作《文赋》,进一步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中国儒家传统的文学观的束缚,在这篇《文赋》中已经看不到什么痕迹了;《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涉及情采、声律、比兴、夸饰等等方面,有意识地追求了文学的艺术美感和生命活力,标志了文学自觉,在克服了玄学思潮对文学过度的侵蚀之后,南朝文学再度接续了自建安以来文人文学注重华美的传统,并将之推向唯美化的程度。
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重点一、填空1、刘勰《文心雕龙》称赞左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表现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
(魏)曹丕的《典论·论文》、(西晋)陆机的《文赋》、(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梁)锺嵘的《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的《文选》、(陈)徐陵的《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3、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4、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孔融,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尤为擅长书信体散文。
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是王粲,其代表作为诗歌《七哀诗》三首和赋作《登楼赋》。
5、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中,有两对兄妹的创作很有名,分别是班固、班昭与鲍照、鲍令晖。
6、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晋代诗人潘岳的《悼亡诗》影响。
7、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曹操死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8、曹丕,谥魏文帝,有作品集《魏文帝集》,其成就主要在诗歌上,创作了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
9、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魏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和明帝曹叡。
10、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郦道元创作了《水经注》,杨衒之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11、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1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表现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
(魏)曹丕的《典论·论文》、(西晋)陆机的《文赋》、(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梁)锺嵘的《诗品》。
13、南朝文学,诗歌走向了格律化,其突出的表现是沈约的“四声八病”说。
14、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总称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二陆”即陆机和陆云,“两潘”即潘岳和潘尼,“一左”即左思。
15、《七哀诗》中“西京乱无象”中的“西京”是指现在的西安。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表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在这一时期孕育发展。
作为一个从“大一统”到分崩离析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学的自觉的时代。
文学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与追求表现得十分突出。
在这一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思想上却极自由、极解放的时代,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一种活泼开拓、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诸多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这种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一、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就三曹而言,诗歌创作即各具特色,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二、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人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以魏晋玄学为理论形态,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而佛教的传人则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学氛围和文化土壤,如文学中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词汇的扩大等。
三、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尤其是两晋诗坛,讲究语言的形式美,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此外,就文体的发展来看: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更凸显了诗人的个性,得到较大的发展并达到鼎盛;骈文的兴盛,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抒情性很强的文体,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而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并增加了骈俪的成分,骈文、骈赋在梁陈两代进入高峰;七言古诗在这时确立起来,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南北朝民歌的新鲜气息,像一阵清凉之风吹入文坛,刺激着涛人进行新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绝句的繁荣,小说在这时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的自觉时期”,主要是指这一时期的文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深入思考和自我意识的提升。
理解这一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1.文人的自我意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开始对自己的文
学创作、文论和文化地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和自我意识。
他们对文学批评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并对自己的创作进行
了系统的反思和总结。
文人们开始倡导个性化的创作,注
重表达内心情感和个人思想。
2.文学批评的兴起:在这一时期,文人对于文学形式、风格
和内容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讨论和批评,并形成了不同的
文学流派和文学理论。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
一篇对文学创作方法和价值的理论文章,倡导“章法应事,势备而谋始”,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3.文学思想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想得到了前
所未有的发展。
文人开始关注个体表达、自然与人文的关
系、人性和命运的探索等主题,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文学思
想流派,如玄言派、物我两忘派等。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文
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文人的社会意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们开始对当时社
会的动荡和政治变革表达了更加明确的态度和关切。
大量
的文学作品关注社会风俗、民生问题、自我安慰和关怀等,呈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思考。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的自觉时期”是指文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自我意识提升和理论化的发展。
文人们开始关注个体表达、文学形式与内容的探索以及社会现实的关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汉语国际教育13065007 洪丹蕾从魏晋历经南北朝,至唐朝前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中古时期的第一段。
这阶段魏晋文学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1]“文学自觉”的定义是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文学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细致的区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出现了这三个标志,是文学开始自觉的时期,此前的时期虽然也有文学形式的出现,但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创作者并没有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因而不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分析各个时期的文体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中国古代的文学分为“三古七段”。
上古文学有先秦和两汉两段,这两个时期是文史哲不分、诗舞乐合一的状态。
⑴先秦时代主要有三种文体,即神话、诗歌和散文。
①诗歌领域主要作品有《诗经》和《楚辞》,因为是人民口耳相传的民歌,所以属于音乐范畴,他们主要的特点就是歌舞乐一体。
②这个时期的散文主要分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
像《老子》、《论语》是属于哲理散文;而《左传》和《战国策》就属于历史散文。
他们分别属于哲学和历史范畴。
先秦时代的文体没有属于文学范畴的,所以不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⑵两汉时期主要文体有赋、散文和诗歌①赋的代表作家有贾谊、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
虽然赋有文学的特点,但是创作者写赋都是表达对国家的感叹,并没有写自身感受与想法的,所以不是文学的自觉。
②散文主要有历史散文(《史记》、《汉书》)、政论散文、哲理散文(《论衡》)与记事散文(《列传》、《说苑》)。
这些都不属于文学范畴,自然不会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③诗歌里包括乐府和“古诗十九首”。
乐府诗属于音乐范畴,不是文学的自觉;但“古诗十九首”却被认为是预示文学自觉时期的到来,因为它有现代文学的特点,并且也是诗歌四个现象中唯一一个是文学形式的作品。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但文学却在这个时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文人开始自发的创作,文学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现象登上历史舞台。
?关键词:人的觉醒;文学的自觉性;自觉的表现和标志;诗人集团?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9-0000-0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的开头,以五言古体诗的兴盛为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巨大发展,文学创作个性化和集团化。
?1927年,鲁迅在广州市立师范学校的演讲稿《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到:“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
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曹操的这一思想对当时整个文坛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让当时的文人有话可说,做起文章来没有任何限制和顾忌,想些什么就写什么,为当时的文坛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
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生命的脆弱、命运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
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表现为或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文学的自觉有哪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文学的自觉有哪三个重要的标志?答:文学的自觉有三个重要的标志:1、五言诗创作的腾涌。
2、开始了以乐府民歌为主向文人诗歌创作为主的转变。
3、建安风骨的形成。
二.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特征。
答:魏晋南北朝特定的时代条件,决定了该时期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
如果同汉、唐相比,揆其大要,其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 自觉趋向型文化特征魏晋以降人们文化心态的自觉趋向,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反过来给予当时文化以巨大影响。
2 开放融合型文化特征魏晋南北朝开放型文化特征,是由于国内各民族大融合,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以及自觉趋向型的文化心态等时代条件决定的。
3 宗教鬼神崇拜型文化特征魏晋南北朝文化思想的另一个特征,是宗教神学的勃兴。
4 区域型文化特征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战乱,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迁移转徙,各割据政权实施政策的差异性,使得这个时期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封建地域性的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
当时经济、政治、学术思想、宗教、民族聚居以及社会风俗等,无不受地域环境的影响。
因此,作为反映上述各方面总和的文化(精神和物质的),不能不带有鲜明的地域型特征。
三.曹丕与曹操在诗歌创作上有何异同?答:相同的地方:1)诗歌的形式都是乐府2)就诗歌创作而言,曹氏父子同为悲慨,曹操与曹丕的悲慨更多的是抒写时代的苦痛不相同的地方:1)曹操是一代枭雄,诗歌苍凉悲壮,霸气淋漓,很有王者之风;曹丕的诗歌婉约细丽,着重抒发个人情感,文辞纤细,与曹操的风格很不相同2)曹操的诗歌大都是缘事而发,描写现实;曹丕的诗歌多文士气,公子气。
3)曹丕诗歌的特点还体现在艺术形式的创新上。
其诗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皆备。
四.简述南朝民歌的内容与艺术。
答:南朝民歌的内容: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
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
1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文学的自觉有哪三个重要的

1.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文学的自觉有哪三个重要的标志?答:1、这一时期文学批评著作大量涌现。
文学批评著作的大量涌现,是文学思想、文学思潮活跃的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之一。
在先秦两汉时期,没有专门论及文学创作与批评动的著作,那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大体沿袭汉儒论诗的“诗教观”,即所谓文学是用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教工具。
但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论著大量出现,并已摆脱了两汉的儒家诗教观的束缚,涉及到了文学的地位,文学的风格特征及其与作家才性的关系,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文学创作与时代关系、文学的文体特点,文学批评与批评的原则、方法、态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有代表性者如《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总集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学思想,如《文选》等。
2、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就文学批评的概念、术语,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些特定的范畴。
如“风骨”、“风韵”、“形象”、“意象”、“兴会”、“兴象”等,也开始探讨“意与象”、“形与神”等的关系。
这些前所未有的概念、术语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内容,同时,它也标志着这一时期对于文学内部规律探索的加强。
3、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上所体现出的文学思潮也极为活跃。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从东晋“玄言玄理”再到刘宋“山水清音”,从齐梁“新体”再到梁陈宫体,文学的风尚、题材、风貌的潜衍流变,无不呈现出这一时期求新求变的文学风貌,也折射出文学思潮的活跃。
以上这些表现都是前此的文学史所未曾有的,而这正是文学走向自觉的表现。
2.简述其主要特征,有以下数端:答:1、这一时期文学批评著作大量涌现。
文学批评著作的大量涌现,是文学思想、文学思潮活跃的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之一。
在先秦两汉时期,没有专门论及文学创作与批评动的著作,那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大体沿袭汉儒论诗的“诗教观”,即所谓文学是用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教工具。
古代文学史题锦

古代文学史二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辅导题名词解释与问答,加黑的题目为复习重点,但未加黑部分也要复习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填空1、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文学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学术中的独立和对文学的重视及文学观的发展。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题材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本分析的意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典论·论文》始,有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锺嵘的《诗品》等,再加上萧统的《文选》、徐陵的《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3、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4、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5、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造成了世家大族与庶族的对立;以世家大族为中心的文学家族或文学集团_的大量出现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如三曹、三张、二陆、两潘、谢氏、萧氏等。
6、晋宋之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
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声律上,与谢朓、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成为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
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最低限度背诵篇目曹操《短歌行》、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
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2、正始之音填空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是指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是指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晹(日换王)、刘桢。
2、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用乐府记时事。
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如《蒿里行》中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魏晋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1、局势:战乱和分裂。
▪2、思想: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3、文化:多种艺术的繁荣(文学、音乐、绘画、雕刻等)▪4、文人的处境:对避世、自适的追求与在官场中的沉浮。
(除陶渊明外,南朝几乎无一个著名诗人曾脱离政治)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总特征▪1、文学批评的兴盛与文学观念的自觉。
(本时期文学最重要的特征)▪2、文学集团、家族与创作个体的贡献及其不同的历史价值:对文学技巧的推动和对文学精神的确立。
(邺下文人集团、三曹、二陆、两潘。
陶渊明、左思、鲍照)▪3、哲学推动着文学的发展:玄学、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玄言诗、山水诗、永明体)▪4、南北文化的不平衡与文学的发展及风格的差异:南方清绮,北方质朴。
▪5、文学体式的发展与新拓:五言古诗的登峰造极、抒情小赋的骈俪化与骈文的兴盛;近体诗的出现、七言古诗的新变、小说体式的发展。
▪6、文学主题的集中与拓展:从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到山水主题、边塞主题、艳情主题等。
▪7、对文学技巧的探寻及其演进:永明体对声律的探求、南朝文人对民歌技巧的吸取,藏头诗、咏物诗等。
三、文学批评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1.文学批评的兴盛是文学自觉得以实现的理论前提,同时也是文学自觉的具体表现。
2.本时段的文学批评最少包括三种形态:理论的表述、总集与选集的编撰及创作的实践。
3.文学自觉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
▪本时期文学批评的理论著作与总集:▪标志文学自觉开始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文选》是本时期最有影响的总集。
▪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最重要的一点)文学自觉的表现:①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②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③文、笔之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自觉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自觉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先秦两汉;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孕育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孕育着、萌生着、成长着,一种活泼的、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一幕接一幕的景观。
与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充满了自觉性和创作的个性。
一、对于文学体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同时又形成了许多新的文学体式与先秦两汉时期的五言诗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的五言诗更加臻于成熟和完善,成为“众作之有滋味者”。
五言之外,七言古诗和乐府歌行也形成和成熟于此时。
由于对汉语格律的的深入研究,齐永明间又创造出一种新诗体,其后宫体诗人更大量地写作五言四句的小诗,并使七言诗体隔句用韵的规律固定化,对绝句和律诗的基本程式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架,为近代诗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多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这一传统文体一部分保持它奇句单行的本色,另一部分则受诗赋的影响而演变为骈文,成为声律和骈偶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魏晋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
二、由民歌到文人抒情诗,文人的创作意识明确,在创作的过程中敞开情怀,显示自己的灵感与个性,文学本身的抒情性鲜明而突出在先秦两汉,主要的文学形式是诗赋。
先秦的《诗经》奠定了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道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但是《诗经》内容多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民歌,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生活。
由此可以概括,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文学的形式主要为民歌,尚未能显示作家的性灵和特色。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抒情文学开始涌现。
建安时期由于时代的现实基础不同,文人对传统思想有了很大的突破,故眼界和心胸得以开阔。
此时的文人作家均能敞开胸怀、无拘无束地抒写自己的性灵和个性,具有较高的文学抒情性。
三、开掘了许多新的文学题材,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内容方面显得多姿多彩这一时期的文学的题材范围十分广泛,后世盛行的各类题材几乎都在此时滥觞或发展盛行。
浅谈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

浅谈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中国文坛无论是文学创作,理论评价,还是文学史的重新审视,都体现了开放、兼容、客观、理性的当代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中过多的政治意味日渐消退,学术研究的氛围则日益浓重,很多过去与时代主流意识相左的作品和评论又以本真面目在文学史中展现出来。
本文主要从当代“人”与“文”的角度,来谈一谈自己对魏晋文学的一点看法。
一、乱世文学深化了文人对个体生命的体认中华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中讲求一个和字,而且用运动变化的的理论来突显和的重要,所以我们总能看到盛世王朝的大书特书之史笔,对于乱世、分裂、专制“则更多地从离乱、凋零的角度去阐述人民罹受的种种苦难,正史上也就常常出现带有主流意识评判的“黑暗、战争、独尊”等字眼,而从哲学角度来看“福祸相依”、“否极泰来”、“黑暗寓示着新的黎明”世界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转化中,恰恰是有缺憾的魏晋乱世衍生了自觉的魏晋文学。
战乱频繁,文人们的报国梦破灭了。
他们的目光也就自然而然地转向个人自我,面对死神暴虐,性命如蚁的残酷现实,他们更惊骇地意识到人生之短促,生命之脆弱。
因此,魏晋文人形成一种忧生惧死、依恋人生的凝重凄哀的自然生命意识。
作家们更多地在诗歌中流露出感叹生死的情感。
如曹丕的《与吴质书》,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拟挽歌辞》,江淹的《恨赋》。
这种“年过何可攀援”、“人生如朝露”、“托体同山阿”的人生慨叹,使人更多地从生命过程和质量去强调生命的意义,从感官上去享受“朝夕生命”的快乐。
“天地无穷,人命有终。
立功扬名,行之在躬。
”(曹睿《月重轮行》)“骋哉日月逝,年命将西倾。
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陈琳《游览》)即使汲汲于功名,其基点也不完全是献身帝业、忠君报国,而是追逐个人荣耀,借建功以扬名,实现个人自我的价值,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无限的存在。
立足点显然已转移到以个体生命意味为本位的基础之上。
魏晋时期的“文学的自觉”,正是孕生于这种充满个体生命意识的时代气氛之中。
“魏晋文学自觉”辨文学自

“魏晋文学自觉”辨【内容提要】中国文学的自觉与否,不可能是某人的某句话确定下来的,它应是一段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事实上,中国文学获得自己独立发展的地位其实与三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是文学需从其它艺术形式中得以分离出来;二是有一批符合文学定义的创作成绩;三是在大量创作实践基础上,文论上对文学有所自觉与总结。
由此,“魏晋文学自觉”的定论就很值得我们重新思索辨析。
【关键词】魏晋/文学自觉/辨析自曰人铃木虎雄撰有《中国诗论史》以来,有关中国“文学自觉”的界定,向来以曹丕、陆机、萧纲、萧绎等人的相关言论为其论据及标尺。
曹丕《典论•论文》说出“诗赋欲丽”的观点之后;陆机《文赋》则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而南梁萧纲、萧绎更进一步说出了“文章且须放荡”之类的话语。
鲁迅进一步肯定了这样的认识,称魏晋“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更云“这时代的文学的确有点异彩”①。
由此,引出了以下两点几成定论的认识:第一,文学自觉是魏晋时期的专利,而此前并无自觉之文学;第二,文学自觉是从魏晋文人,尤其是上层文士开始的,其证据应从魏晋文人作品中寻找。
然而细加分析上述认识,又有可疑之处。
由此要提出的问题即是——“文学自觉”真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吗?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首先就要弄明白什么叫“文学自觉”。
关于这一问题,自钤木虎雄及鲁迅以来,就没有解释清楚,由此亦造成了如今的歧义与混乱。
从字面上讲,所谓“文学自觉”,当然是“文学”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独立存在。
若论文学独立的存在,那么衡量“文学自觉”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要看文学是否与其它艺术形式分离。
那么,文学又是何时与其它艺术形式分离的呢?因为文学的产生是人类情感抒发的需要,它只是一种人们抒发自己情感所需要的媒介与工具。
所以它一开始就与其它艺术形式难分彼此,但是文学与舞蹈、音乐毕竟不同,它之所以能与其它艺术形式分离,其对于人类必然具有其它艺术形式无法实现的功用。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一、文学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一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从经学中彻底解脱出来,实现了自身的自觉发展。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韵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能敞开胸怀,无拘无束地抒写自我,显示自己的个性。
因而文学本身固有的特色即抒情性,更加鲜明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诗、赋等文学作品抒情性的加强上。
如潘岳善写哀情;左思则善于咏史;刘琨善为凄厉之辞,自有清拔之气;郭璞则善以游仙形式,来慨叹咏怀。
西晋末至东晋,玄言诗占领诗坛,抒情文学走向低谷。
但到了南北朝时,文学的抒情性又加强了,而且比以往更为突出。
这时的作家都重视自我感情的抒发,即使同是一情,也能写出各种细微差别。
例如同是“恨”,江淹的《恨赋》就写出了各种“恨”状;同是“别”,其《别赋》就写出了种种“别”情。
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念在此时几乎已被淡忘了。
作家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写出了独特的感情内蕴。
陶渊明写他鄙薄官场、向往真淳之情;谢灵运写他“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胜”的矛盾;鲍照抒发他的豪迈与愤懑,庾信写他的沉痛与哀伤;宫体诗人也宣称“文章且须放荡”,要尽情显示自己的真情实感。
由于这时的作家大多数都独抒情愫,自显性灵,因而促进了作家各自独特风格的形成。
以建安而论,曹操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丕则如幽闺思妇,流丽婉转;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刘桢则高风跨俗,挺拔清奇;王粲捷而能密,苍凉悲慨;蔡琰则长于叙事,凄婉深长。
建安以下,阮籍之遥深,嵇康之清峻,陆机之华美,左思之雄迈,刘琨之悲壮,陶渊明之恬淡,谢灵运之典丽,鲍照之俊逸,庾信之清新,各具风格,自成一家。
这种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正是文学自觉的表现。
这一时期,文学的地位被抬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4神州文学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赵晨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看到题目,你会有很多的疑问。
什么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成为文学自觉时期的开始?之前的不是吗?那之前的文学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点一点来解决问题。
一、什么是文学的自觉文学的自觉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历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期间大约有300多年。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学术中独立出来,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在汉朝,所谓的文学指的就是学术,特别是指儒学。
到了南朝时期,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
另外文笔也有一定的区别,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第二,文学的各种题材开始有了明确的划分标准。
曹丕认为“四科”各自的特点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也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即诗歌是用来抒情的,因此要写的华丽;赋是用来状物的,因此要写的清楚明朗。
第三,开始对文学的审美有了字句的追求。
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征,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成为了文学的自觉重要的特征。
二、文学自觉开始的原因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心绪,社会动荡使文人觉醒。
东汉末年,三国纷争;西晋统一后有陷入了八王之乱;西晋灭亡后,北方十六国又开始了混战。
两百多年来,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废。
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对传统的儒学不再像以前一样崇拜,人们的思想开始转向其他寄托,许多新的信仰在知识分子和平民中产生,玄学、道教和佛教应时而生。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愿望也很难实现,玄学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士大夫或者读书人也开始产生了自觉,人性开始觉醒。
文学自觉的时代也就开始了。
三、文学创作的文学性上古文学是文学的非自觉时期。
根据三古七段,上古分为先秦和秦汉两个时期。
从魏晋时期开始,文学创作越来越倾向与文学的本体性和审美趋向,其政治性和功利性被逐渐淡化,文学创作风格开始多样化。
论魏晋文学的自觉性

论魏晋文学的自觉性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的文学凭借着它独特的艺术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呈现出异样的的光彩。
随着社会思想的演变,文学日益改变了为宣扬儒家政教而强寓训勉的面貌,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表现作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美的追求,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即所谓文学的自觉。
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他所说的“文章”,不仅指政治、伦理方面的论著,还包括抒情的诗赋。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文学与儒家列为“三不朽”之一的“立言”相提并论。
作家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性。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什么是文学,什么是非文学?这样一个关系到文学基本性质的问题,魏晋时,文章的类别日益繁多,引起对各种文体的特点的区分,与此同时,开始对文学的特点加以注意。
魏晋文学的异彩表现在创作主体的独特个性上,即“魏晋风度”,它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从而影响文学创作,形成那个时期一些文学的独特的风貌。
那么为什么在魏晋时期会出现文学自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魏晋文学一直处于不显目的位置,在许多人的思维定势中: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直占据文学史的主要地位。
而谈到魏晋文学,自宋代以后,它总是受到歧视、贬斥,甚至受到人们的忽视。
其实,魏晋文学的魅力之所在,正在于文学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产生了突破和超越的伟大意义,更在于魏晋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它的纷繁驳杂、陆离怪诞多少令许多人难以从惯常的思维去得到清晰的解读,它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更令诸多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敬而远之,也许,这就是魏晋文学一直处于被冷落和疏远地位的原因之一。
若换一种眼光来看,一种文化色彩鲜明、魅力非凡、不同凡响又受到人们的冷遇,不能不说是文化的缺憾。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介绍建安文学时曾说:“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文学自觉地时代’。
”这一“文学自觉”的看法成为后世中国文学史发展认识的一个基本的共识。
标签:魏晋;文学一、文学自觉的转变在魏晋南北朝以前,文学一直作为政治目的和历史记录的附庸而存在。
最开始的文学——神话,起源于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想象,是在人们劳动生产的过程中的产物。
大量用牲畜的现象出现在甲骨上。
殷代时,事無巨细,必须请示鬼神,作为一切行动(尤其是农业劳动)的指南,并且有专门的巫和史来从事这种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活动的专职人员,这也是文学发生的雏形。
到了周代,有专门的机构采集民歌,与宫廷乐曲,祭祀颂歌等,一并集成《诗经》;将文化礼仪等典章制度记录下来,即《尚书》;东周时期,社会大变革催生了史官。
春秋时期出现了各种史书和散文;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中的“骚体”,也是由楚国民歌而来。
到了两汉,赋开始风靡一时,或是针砭时弊,或是高歌颂德;其余的或抒政见(如《盐铁论》),或成为倡优博弈的娱乐品(如王褒的《洞箫赋》),或干脆就以欺骗人民、束缚士人的谶纬迷信之词,都出于非文学的目的;而《史记》、《汉书》等著作的产生,单纯的站在历史的角度,没有考虑文学目的。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墨客在文章之中表情达意。
汉末建安七子和曹氏父子,显露出天下一统的愿望;同时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文学批评由此出现,文学自觉性诞生,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等。
之后的正始文学,表达了阮籍等人以老庄的“自然”为旨来否定现实、韬晦遗世,抒发个人的苦闷思想与不满。
两晋的玄言诗从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中寻求苟安生活的恬静心境,寄情山水,成为山水诗的开端;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辞官还乡,归隐田园;《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中,多是代表人民意识和夙愿的志怪小说。
南北朝时,佛经的传人使音韵学有了发展,将发现的“四声说”应用在诗歌上就创造了永明体,诗歌在形式上有了重要的突破;出于对形式美追求风气的影响下,骈文的发展也迎来一个高潮;此时还出现了“文笔之辨”,对文学的界限进行争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文学批评巨著应运而生。
浅谈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

浅谈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王晓丹(无锡机电高职)摘要:魏晋南北朝以前,没有独立的文学范畴㊂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从广阔的学术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㊂关键词: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图分类号:G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2020)01-01-02㊀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㊂最重要的是文学自觉㊂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是继文学自觉之后的文学㊂文学自觉是一个贯穿魏晋南北朝的漫长过程㊂这种自觉有三种迹象㊂本文就从以下三方面来粗浅的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自觉现象㊂一㊁文学从广阔的学术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先秦文学不是具有现代功能的文学㊂先秦时期的文学形式一方面是文学㊁历史㊁哲学的结合,另一方面是诗㊁乐㊁舞的结合㊂生动多彩是文学的萌芽阶段㊂汉代以后,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一个典型的动荡时期的文学㊂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如生死主题㊁游仙主题㊁隐逸主题等,这一时期的文学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㊂先秦散文没有纯文学散文㊂散文创作常与历史㊁哲学相融合,但仍有一定的文学性㊂先秦诗歌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从宗教颂扬和祷祝诗到政治叙事诗,再到抒情诗㊂魏晋南北朝诗歌注重抒情性㊂先秦没有赋这种文体㊂汉赋是继承‘诗经“赋颂传统,仿效楚辞,吸收战国文学的铺张恣意以及先秦文人作品的相关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新文体㊂魏晋南北朝时期,词赋表现出抒情性和小品性,文学性得到加强㊂先秦小说是神话和寓言的故事㊂汉代小说没有文学形式,到了魏晋南北朝小说才逐渐成为一种新型文体㊂二㊁不同的文学体裁之间有更详细的区别㊂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系和风格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先秦时期,不同的文体㊁文学㊁历史㊁哲学㊁诗歌㊁舞蹈没有明显的区别㊂不同风格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㊂到了汉代,风格看似有所不同,但风格掺杂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大多数文体都形成了自己的写作要求和基本文体特征㊂魏晋南北朝时期,学者们开始重视文体的辨析,文体差异更加明显㊂例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将文体明确的分为了 四科八体 ㊂关于文学体裁分类的著作很多,这说明了作家们开始关注体裁的特点,并且有自己的风格㊂三㊁文人对文学的审美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因其审美特征而被称为文学㊂文学自觉最终还是表现为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㊂(1)散文先秦散文不分文学㊁历史和哲学㊂诸子百家的说理散文呈现了相当高的文学性㊂汉代散文的文学性与先秦相比并没有很大的提高,反而有所下降㊂西汉散文成就较高的是政论散文,其中贾谊的‘过秦论“就是这种代表.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辩文创作出现了高潮,题材广泛,名家众多㊂嵇康的论辩文最为突出㊂他的纹章析道缜密,辞喻丰博,兼几家之长,将论辩文推到新的高度㊂比如他的‘养生论“就阐释了形神互育的原则㊂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逐渐发展为骈化,作家开始提倡追求优美的散文,骈散逐渐合一,散文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㊂作家开始自觉地追求文章的审美特征㊂这一时期,散文的要求不断变化,体现了文人自觉意识的增强,文章美感的增强,审美特征的增强㊂(二)赋先秦时期没有赋这种文体㊂赋出现于西汉,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体㊂在汉代,骚体赋首先出现,并逐渐形成了以 九体 为代表的独特格局的体系㊂骚体赋体系固定,题材相近㊂魏晋南北朝时期,辞赋的创作深受时代的影响㊂人们开始讲究对偶㊁声律㊁藻饰之美㊂文章的句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骈化影响很大㊂魏晋时期,词赋变得抒情㊁小品化㊁个性化,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表达主要是抒情性的增强㊂王粲的‘登楼赋“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㊂这一时期,大赋开始抒发作者的情感,不再拘泥于政治,如潘岳的‘西征赋“㊁谢灵运的‘山居赋“㊂由于永明声律说的兴起,赋的创作也受到影响,出现了抒情赋的创作㊂比如江淹的‘恨赋“不仅充分发挥了赋体空间结构的优势,而且以情感为主线贯穿其中,造成气势起伏,藻饰也是恰到好处,是南朝著名的抒情小赋㊂诗体赋是魏晋南北朝齐梁文章新变的产物,是对赋的进一步抒情化尝试㊂赋的变化是魏晋南北朝文化自觉的充分体现㊂(三)诗歌先秦诗歌主要是‘诗经“和‘楚辞“㊂‘诗经“中的大部分诗都是抒情诗,为后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㊂魏晋时期很多人借用了‘诗经“的技法㊂‘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㊂‘古诗十九首“采用的抒情策略也多种多样,后世许多学者以此为例,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生成㊂魏晋南北朝建安时期,中国诗歌开创了新局面, 建安风骨 成为诗歌美学的典范㊂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五言诗,每一首都有自己的特点㊂如曹植的‘白马篇“抒发了自己对前途的信心㊂曹操对乐府诗进行了改造,使之脱离了民歌成为一种独立文体㊂至此,诗人开始自觉追求审美特性㊂西晋诗歌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㊂陆机的‘拟古诗“藻饰华丽,‘猛虎行“诗风繁复,‘赴洛道中作“句式骈偶,这种诗风的有简单向繁缛的转化时文化自觉的明显表现㊂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而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㊂谢灵运作山水诗,鲍照善边塞诗,梁陈出现宫体诗,诗歌类型多样化,个性化㊂齐梁陈的 永明体 讲究声律和对偶,四声的发现和运用,推动了 永明体 的成熟,使古体诗向近体诗发展㊂诗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巨大转变可以说是文人对文学审美自觉追求的成果㊂(四)小说先秦时期的各种神话是小说的源头,但这些神话还不能算作小说㊂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才真正出现㊂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和志人两类㊂志怪小说主要记述神仙方术㊁鬼魅妖怪㊁殊方异物㊁佛法灵异㊂最具代表性的是‘搜神记“,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㊁表达人民的爱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㊂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逸闻铁事㊁言谈举止,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㊂‘世说新语“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言谈描写使人物生动形象,对故事进行一定的提炼㊂‘世说新语“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机智和幽默㊂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无论在文学门类㊁体裁风格还是审美特性上都有其 自觉性 ,各项文学体裁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自觉时期,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㊂2522020年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女报㊃家庭素质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自觉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对后世文论发生长远影响的新概念例如“风神”、“神韵”、“风韵”以至“逸韵”、“远韵”等,又如“境”、“境界”、“形似”、“神似”、“取象”、“形象”和“风骨”等。
这些新概念的产生,乃是由于当时文学创作繁荣,佛教造象艺术盛行,以及思想界关于形、神关系,言、意关系的热烈争论,评品人物的社会风尚影响,它们在当时虽大多并未得到详细的阐述,但一经出现后,却表现了很强的生命力,逐渐被广泛地运用,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发生了长远的影响。
例如刘勰所提出的“风骨”(《文心雕龙·风骨篇》),钟嵘所提出的“风力”(《诗品序》),对唐代初期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以改革齐、梁遗风的文学主张,曾经发生了很大的作用。
关于“神韵”、“神似”等,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更不可忽视。
对文学的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萧统编纂的《文选》选录了自先秦至梁七、八百年间许多作家的作品,分作38类。
其中虽然选入了各种应用文体,如令、□、文、诏、表、笺、书、奏记、碑文等,说明他对文学的认识还有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但是萧统的选录标准是“以文为本”(《文选序》),将经、史、子排除于《文选》之外;对于史传,只选取富有文采的论赞,要求“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这反映了人们将文学与其他学术著作区别开来的一种新的努力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