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岭记》教案
鲁教版必修四《梅花岭记》教案
梅花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重点掌握“执”、“势”、“说”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学习本文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将记叙、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三)学习史可法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分析:本文为节选。
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记叙,后一部分议论抒情。
第一部分(1~3段):记叙了史可法殉国前后的情况及有关的几件事。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1段):记史可法殉国前的安排。
第二层(2段):记史可法殉国时的情况。
第三层(3段):记史可法殉国后的几件有关事情。
第二部分(4段):是就生与死的问题,承接上文,深入议论史可法殉国流芳百代的意义,突出文章中心。
作者首先针对“未尝殒于城中”、“忠烈未死”的传说发表议论,并对世俗关于颜真卿、文天祥成仙的传说加以否定。
这表明两重意思。
一是用历史上忠贞爱国的颜真卿、文天祥同史可法相比,说明史可法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崇高,为人民所纪念。
二是这些爱国英烈之所以不朽,不在于他们究竟是以出世还是入世的面目出现,而在于“其气浩然”。
他们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对人民永远有着强大的影响,这就深刻揭示了史可法殉国的重大意义。
最后作者又写了自己在梅花岭的感受,进一步表达对史可法的崇敬。
总之,通过这段议论,史可法的精神更加清晰,主题揭示得更加鲜明,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更加明确。
(二)作者是怎样刻画史可法的英雄形象的?分析:作者对史可法是通过正面描述、侧面烘托和反面对比来表现的。
1、2两段是正面描述。
文章开始交待时间之后,就用“江都围急”四字交待当地形势,又以“知势不可为”一语写出史可法是在局势已无可挽回的情况下,出于对眼前危局的清醒认识,才下决心“誓与城为殉”的。
他不是轻率的人。
对于死,他预先作了安排,考虑周到。
他说:“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
”当他征得史德威同意,帮助他“临期成此大节”时,他欢喜地认史德威为义子,这一喜一认,充分表现了史可法决心为国献身,宁死不辱的精神。
梅花岭记 教案教学设计
梅花岭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梅花岭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梅花岭的美丽景色和岭上梅花的独特韵味。
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了解梅花岭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梅花岭的自然景色和梅花的特征。
2. 能够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1.2.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诚实、勇敢、坚持真理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梅花岭记》分为三个部分:首段描绘梅花岭的自然景色,次段写梅花岭上梅花的美丽和韵味,尾段抒发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梅花岭的自然景色和梅花的特征。
2. 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2.2 教学难点1.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播放梅花岭风光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 简介袁枚及其作品《梅花岭记》。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梅花岭的自然景色和梅花的特征。
3.3 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4 实践活动1. 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作、绘画等,展示自己对梅花岭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分享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梅花岭记 教案教学设计
梅花岭记教案教学设计梅花岭记教案教学设计十九梅花岭记全祖望一、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围绕中心组织多方面材料以及记叙、议论相结合以深入阐发文章主旨的写法;2.复习虚词“以”的几种用法;3.学习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的崇高气节和牺牲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运用比照和衬托,在叙事中暗寓褒贬,抒发感情。
2.难点: 本文的材料、线索及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课外自读课文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字词正音:录lù(古骏马名) 肇z hào(开始、发生) 瞠zhēng(瞪着、眼看) 畴chóu(田地、种类) 恚huì(怨恨) 麾huī(旗子) 骸hái(尸骨)作者简介: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清代浙江鄞县人。
乾隆元年考中进士,只做过一年翰林院庶吉士,一生没有做过官。
清朝时文学家、史学家。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明末的遗民,他本人也富有民族意识和爱国心;他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不肯附合时俗,努力搜求家乡先贤事迹和文献,写了许多表彰忠烈的文章。
当时清代统治者屡兴文字狱,他也曾因为写文章有“为我讨贼清乾坤”的句子,因为“贼”字放在“清”字的上面,而被下狱治罪,后经人营救,才得免死。
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博学多识,为人刚直而有气节。
他曾主讲过蕺(jí)山(在浙江)、端溪(在广东)的两个书院,也曾续修黄宗羲撰写的《宋元学案》,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因学纪闻》,著作有《经史问答》《吉奇jíqí亭集》解题:《梅花岭记》选自全祖望的《吉奇亭集外编》卷二十。
课文节选的是《梅花岭记》的前两局部。
写的是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忠贞报国、慷慨就义的事迹,删去的第三局部(占五分之二),写的是两个妇女(丹徒钱烈女、史可法八弟妇)的忠贞不移、宁死不屈的事迹。
原文重点不在专记史可法等人的殉难,而在抒发凭吊梅花岭上史可法之墓时的感慨,可从篇末“梅花如雪,芳香不等”来看出。
《梅花岭记》教案-文档资料
《梅花岭记》教案《梅花岭记》教案课题梅花岭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和难句2、学习记叙为主,3、有机结合抒情、议论的写法4、学习史可法崇5、高的民族气节和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重点难点1、重点词语和难句2、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及流程学法点拨一、二、三、自读提示,了解作者相关情况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再齐读全文自读练习(1)给加点的词注音鲒埼亭()与城为殉()瞠目()呼麾下()神仙诡诞()蝉脱()(二)解释句中活用的词:1、吾誓与城为殉()2、诸将果争前抱持之()3、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4、……与之有旧()5、悟大光明法蝉脱()(2)解释各组加点的词1、江都围急()2、忠烈持刀自裁()急呼麾下驱出()自有是言()3、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1、为诸将所拥而行。
2、至小东门。
3、被执至南门。
4、无不泪如雨下。
5、我死当葬梅花岭上6、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
翻译下列语句督相史公知势不可为。
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入敌人之手,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四、内容理解本文为何取名为《梅花岭记》?根据表达方式,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段,属--------:第二部分-段,属-------、---------。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他的?你认为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附板书:正面描述:立誓殉身、遗言认子、骂敌而死记叙侧面烘托:传闻未死、托名举兵史可法的反面对照:惶恐而问、狼狈不堪高大形象(一生不如死,一虽死犹生)议论批驳神仙之说画蛇添足冒名之举更不必问史可法的抒情立论忠烈之气常留天地忠义之训圣贤家法伟大精神忠烈面目宛然可遇。
梅花岭记优秀课件5 鲁教版
名词作动词,穿青衣,戴乌帽
⑤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
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①吾上书太夫人,谱汝(于)诸孙中:
②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被动句
③我史阁部也: 判断句 ④我死当葬(于)梅花岭上: 省略句 ⑤江都围急: ⑥至小东门: ⑦被执至南门 : 被动句
全 祖 望
梅 花 岭 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理解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史可法忠义不屈、视死如归 的名族气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 想感情。
3.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 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 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 抒情,托物言志。如:《岳 阳楼记》、《五人墓碑记》。
省略句 被动句
共同探究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觉得史可法, 洪承畴是怎样的人?
史可法: 洪承畴:
忠义不屈,视死如归 卑劣可耻
文章是怎样刻画史可法形象的?
考虑周到 殉国前安排 城陷后自裁未遂 一心为国,宁死不辱 殉国惨况 : 壮烈牺牲 忠烈刚强 骨不可得
正 面 描 述
洪孙交锋
反面对比
傲霜怒放 冰清玉洁
1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2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3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4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5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6不要因为怕被玫瑰的刺伤到你,就不敢去摘玫瑰。
7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梅花岭记教案教学设计
梅花岭记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仓皇”.“执”.“殒”.“克”.“审”.“诡诞”.“说”.“蝉蜕”.“浩然”.“光景”等词语{ab}2.理解正面描述.侧面烘托与反面对比相结合的写法(bc)3.体会史可法忠贞不渝.宁死不屈的崇高品行和民族气节及作者对史可法的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全祖望-----乾隆元年进士,祖.父皆明代遗民,后受排挤,退而著书,研治宋末和南明史事,"其文多言忠义,读之激发"史可法----参照注解3二.朗读活动设计1.指名朗读、正音正字酉恚麾殒蝉蜕瞠殉2.表情朗读A.我史阁部也----停顿.重音.语调B.分角色朗读洪与孙的对话,训练语调.语速及感情的处理三.自由朗读,不看注解,理解文句,标出不理解之处四.字词练习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集诸将而语之曰 [1] 谱汝诸孙中然仓皇中不可落入敌人手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诸将果争前抱持之悖乱不可以持国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审堂下之阴--------------------------------------------------------------------------------神仙诡诞之说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江都围急急呼麾下大兵如林而至谓太师以[1]兵解2、解说下列语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五.阅读.分析.讨论.欣赏1.第二段结尾说"忠烈大骂而死"而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 以衣冠葬之", 第三段说"忠烈未死"那么,在扬州被围时究竟有没有死?2.史可法是怎样死的,作者如何描写?作者如何表现其忠烈?采用何种表达方式?3.第三段可分为几层,写了几件事,分别表现什么,与一二段有什么关系?4.最后一段彩何种表达方式,作者对史可法之死的看法如何,如何理解,如何评价?5,讨论课后练习一六.作业布置1.短文写作:文章为什么以“梅花岭记”为题 ?2.翻译最后一段3.背诵本课有关的三副对联七.板书设计八、练习反聩用校正[梅花岭记教案教学设计]。
《梅花岭记》的教案
《梅花岭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梅花岭记》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领悟文章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4.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梅花岭记》的故事情节。
(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3)领悟文章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2. 教学难点:(1)古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文章主题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培养阅读古文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梅花岭记》。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古文解析、艺术特色分析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梅花岭记》的作者、背景及历史意义。
(2)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僻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3. 课堂讲解(1)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讲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4.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的理解。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结合实例,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文章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布置相关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梅花岭记》教案
《梅花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梅花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特点。
(2)能够把握文中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3)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阅读和表达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梅花岭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梅花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特点。
(2)理解文中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3)分析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文中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梅花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中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僻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和深层次含义的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文中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看法。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详细分析文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梅花岭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结合实际生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选择一篇与《梅花岭记》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梅花岭记》教案
《梅花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梅花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梅花岭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能够分析《梅花岭记》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梅花岭记》。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梅花岭英雄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1. 《梅花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把握《梅花岭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梅花岭记》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梅花岭记》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3. 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梅花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
(2)阐述《梅花岭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梅花岭记》,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梅花岭记》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梅花岭英雄的敬仰之情。
(2)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梅花岭记》,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爱国情怀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读后感评估: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梅花岭记》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回顾课堂教学,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梅花岭记
xx岭记十九xx岭记一、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围绕中心组织多方面材料以及记叙、议论相结合以深入阐发文章主旨的写法;2.复习虚词“以”的几种用法;3.学习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的崇高气节和牺牲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运用对比和衬托,在叙事中暗寓褒贬,抒发感情。
2.难点:本文的材料、线索及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课外自读课文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字词正音:录lù(古骏马名)肇zhào(开始、发生)瞠zhēng(瞪着、眼看)畴chóu(田地、种类)恚huì(怨恨)麾huī(旗子)骸hái(尸骨)作者简介: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清代浙江鄞县人。
乾隆元年考中进士,只做过一年翰林院庶吉士,一生没有做过官。
清朝时文学家、史学家。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明末的遗民,他本人也富有民族意识和爱国心;他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不肯附合时俗,努力搜求家乡先贤事迹和文献,写了许多表彰忠烈的文章。
当时清代统治者屡兴文字狱,他也曾因为写文章有“为我讨贼清乾坤”的句子,因为“贼”字放在“清”字的上面,而被下狱治罪,后经人营救,才得免死。
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博学多识,为人刚直而有气节。
他曾主讲过蕺(jí)山(在浙江)、端溪(在广东)的两个书院,也曾续修黄宗羲撰写的《宋元学案》,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因学纪闻》,著作有《经史问答》《吉奇jíqí亭集》解题:《梅花岭记》选自全祖望的《吉奇亭集·外编》卷二十。
课文节选的是《梅花岭记》的前两部分。
写的是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忠贞报国、慷慨就义的事迹,删去的第三部分(占五分之二),写的是两个妇女(丹徒钱烈女、史可法八弟妇)的忠贞不移、宁死不屈的事迹。
原文重点不在专记史可法等人的殉难,而在抒发凭吊梅花岭上史可法之墓时的感慨,可从篇末“梅花如雪,芳香不等”来看出。
(已删)作者之所以要用“梅花岭记”作为标题,就是想把史可法的事迹和其他人物的事迹用“梅花岭”串连起来,融合成一个整体,然后用“梅花”来象征和歌颂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明末爱国人民的民族气节及忠烈妇女的节操。
《梅花岭记》教案
《梅花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梅花岭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梅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3)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梅花岭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 文中梅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3. 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2. 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梅花岭记》;2. 相关资料(梅花图片、作者简介等);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梅花的美丽;(2)简要介绍《梅花岭记》的作者背景;(3)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吗?你们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要求学生标记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查找其意思;(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梅花形象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梅花的?(2)全班交流:各组讨论的结果;(3)教师总结:梅花的象征意义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4. 深入学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2)引导学生默写课文中的名句;(3)讲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梅花的认识和感受;(2)教师分享自己对梅花的感悟;(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梅花岭记》,了解了梅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感受到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梅花岭记课件
第3段写了三件事。一是“忠烈未死”的传闻,二是 英、霍山的义军假托史可法的名义抗清。前者反映了人民 对史可法的爱戴,也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后者说明史 可法已经成为民族魂的象征,成为英勇不屈,反抗异族侵 略的光辉旗帜。这两件事都从侧面烘托了史可法。第三件 事是孙兆奎同洪承畴的交锋。文章对此作了较详的记叙。 洪承畴高居上座,却惶恐地询问史可法的生死。孙兆奎被 执阶下,却拒不回答,反而针锋相对,尖锐辛辣地羞辱叛 徒。作者通过史可法同洪承畴的正反对比,突出了史可法 的伟大。史可法的殉国是真的,他虽死犹生,浩气长存; 洪承畴的“殉国”是假的,他虽生犹死,遗臭万年。作者 对这次交锋的记叙虽较详(相对同段前两件事而言),但 直接记叙洪承畴也只两句,寥寥几笔,却把一个大汉奸虚 伪、狡诈和狼狈不堪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各抒己见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古往今来,多少英烈正气永存。
试列举你所知道的浩然正气 的人物,用自己的话语展现出来。
(三)末段几句话应如何理解?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出世入世之面目?”作者引述世 俗关于颜真卿、文天祥成仙的传说并加以否定,有两重意思:一是 用历史上忠贞爱国的人物与史可法相比,说明他的爱国精神、民族 气节的崇高,值得人们永远纪念;二是指出这些英烈之所以不朽, 不在于他们是成为神仙(出世)还是活在人间(入世),而在于他 们的浩然之气“常留天地之间”和他们对后世人民的巨大影响。这 一观点,既指出了传说的可笑,更明确了史可法等英烈殉国的价值 和意义。但是,把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一概而归诸“圣贤家法”, 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体现。“想见当日围城光景,……冒其未死之 名者哉?”这句话是在前句意思的基础上谈后人的感受和认识。 “宛然可遇”已经证明了英烈的精神和气节流传后世,不必再问灵 魂是否解脱,更不必再假冒他们的名字来做事。其实,“冒名”一 事,作者批评显得过激,为了增强号召力,迅速壮大队伍,以对付 敌人,“托忠烈之名”或其他名义也是无可厚非的。
梅花岭记 教案教学设计
梅花岭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梅花岭记》全文。
(2)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如典故、对偶、排比等。
(3)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成语,如“壮士”、“英勇”、“宁死不屈”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技巧,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梅花岭英雄们的英勇事迹,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学习梅花岭英雄们宁死不屈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梅花岭记》。
(2)理解文中的典故、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成语。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技巧。
(2)理解并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梅花岭记》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讲解文中的典故、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2)举例说明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成语的使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梅花岭记》。
2. 运用文中的典故、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3. 收集并了解梅花岭英雄们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和生僻词语的掌握情况。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生观。
《梅花岭记》教案
《梅花岭记》教案《梅花岭记》教案课题梅花岭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和难句2、学习记叙为主,3、有机结合抒情、议论的写法4、学习史可法崇5、高的民族气节和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重点难点1、重点词语和难句2、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及流程学法点拨一、二、三、自读提示,了解作者相关情况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再齐读全文自读练习(1)给加点的词注音鲒埼亭()与城为殉()瞠目()呼麾下()神仙诡诞()蝉脱()(二)解释句中活用的词:1、吾誓与城为殉()2、诸将果争前抱持之()3、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4、……与之有旧()5、悟大光明法蝉脱()(2)解释各组加点的词1、江都围急()2、忠烈持刀自裁()急呼麾下驱出()自有是言()3、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1、为诸将所拥而行。
2、至小东门。
3、被执至南门。
4、无不泪如雨下。
5、我死当葬梅花岭上6、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
翻译下列语句督相史公知势不可为。
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入敌人之手,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四、内容理解本文为何取名为《梅花岭记》?根据表达方式,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段,属--------:第二部分-段,属-------、---------。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他的?你认为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附板书:正面描述:立誓殉身、遗言认子、骂敌而死记叙侧面烘托:传闻未死、托名举兵史可法的反面对照:惶恐而问、狼狈不堪高大形象(一生不如死,一虽死犹生)议论批驳神仙之说画蛇添足冒名之举更不必问史可法的抒情立论忠烈之气常留天地忠义之训圣贤家法伟大精神忠烈面目宛然可遇。
《梅花岭记》教案
《梅花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梅花岭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通过翻译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优美词句和艺术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学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坚毅、忠诚的品质。
(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梅花岭记》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翻译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文章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 翻译练习法:翻译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梅花岭记》全文。
2. 参考资料:有关《梅花岭记》的介绍和分析。
3. 投影仪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板书重点信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梅花岭记》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僻词语和难以理解的地方。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5. 翻译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梅花岭记》教案
《梅花岭记》教案《梅花岭记》教案1一、教学说明安排一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点拨引导检查落实,同时穿插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在今后学习中,提高自读自求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1、情感目标:学习史可法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认知目标:学习__关键的文言字词以及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三、课文重难点重点:记叙史可法英勇不屈、以身殉国的牺牲经过。
难点:__末段议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性点拨师:我国历史上在抗击外族入侵时,涌现过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请同学们列举出来。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课堂气氛活跃)明确:有抗击匈奴的霍去病,抵抗金人的岳飞、文天祥,打击倭寇的戚继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还有坚决抵抗清人入侵、最后不屈而死的史可法……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自然引出史可法)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全祖望的《梅花岭记》。
梅花岭是史可法衣冠冢所在地,作者百年后登上梅花岭凭吊英烈,其文颂扬了民族英雄史可法在清人入侵国难当头时,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点拨功能: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民族英雄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从而焕发起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 2、整体性点拨师:(指导学法①)同学们学习__,要学会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__内容及其特点。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自读,要求读出声,给生字注音,然后说说__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应该怎样整体把握。
(学生边读边划,读完后由一个同学回答,不准确处让其他同学纠正。
)明确:__记叙了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影响,发表了作者的议论和看法。
师:那么从内容和表现手法看,__可分几部分?(生答)明确:__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叙事实,包括前三节;第二部分是最后一节,为议论感慨。
(板书)记叙议论[点拨功能:点拨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表现手法入手,居高临下地将__一剖为二,起到了从宏观上整体驾驭__的作用。
梅花岭记教案
《梅花岭记》 2课时1.导入新课,呈现目标简述我国历史上抗击外寇英雄:霍去病、岳飞、文天祥等,引出本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把握左忠毅公和史可法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二、自主学习,预习展示:1、解题①作者的目的除了记叙史可法殉国的史实,还要借凭吊梅花岭上的史可法墓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否定了画蛇添足的“神仙之说”,赞扬史可法精神永驻,表达自己对史可法的崇敬;②以梅花的冰清玉洁、傲霜怒雪、芳香不染的性格象征史可法的高尚品德,歌颂他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2、作者: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清代鄞县(现在浙江省宁波市)人。
他四岁开始读书,十六岁应乡试到省城,拿自己的文章谒见当时名作家查慎行,很受查氏器重。
二十六岁入京,也受名作家方苞的赏识。
乾隆元年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古士。
一年后,被权贵排斥,左迁外补,以知县任用,他就弃官不做,回家安于贫困生活。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明末遗民,他本人也富有民族意识和爱国心,注意收集抗清义士史料,撰写文章,予以表彰,《梅花岭记》就是其中一篇。
他自己文章中有“为我讨贼,清乾坤”的句子,因为“贼”字在“清”字前面而被下狱治罪,后来经人营救,才得以免死。
他辞官后,先后主讲过蕺(j0)山书院(在浙江)和端溪书院(在广东)。
他一生致力于经史研究。
著有《经史问答》、《句余土音》、《鲒琦亭集》,又曾续修明代学者黄宗羲的《宋元学案》,笺注宋代学者王应麟的《因学纪闻》,又七次校订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
3、背景: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大举入关。
当时任朝廷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史可法,奉命督师扬州。
次年四月,清和硕豫亲王多铎亲自率兵攻打扬州城,史可法于城陷后被俘,宁死不屈,为国捐躯,死后其衣冠葬在梅花岭上。
明亡百年以后,全祖望登上梅花岭,怀着崇敬的心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记叙了史可法以身殉国的悲壮事迹,歌颂了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忠烈行为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用文字为这位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4、正音:殉xùn 肇zhào 殒yǔn 恙huì麾huī三、问题驱动,合作探究:(一)、为什么以“梅花岭记”命题?分析:文章写史可法殉国的事,以“梅花岭记”为题,原因是:①作者的目的除了记叙史可法殉国的史实,还要借凭吊梅花岭上的史可法墓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否定了画蛇添足的“神仙之说”,赞扬史可法精神永驻,表达自己对史可法的崇敬;②以梅花的冰清玉洁、傲霜怒雪的性格象征史可法的高尚品德,歌颂他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大学语文---梅花岭记
主要作品
全祖望一生致力于经史研究。著有: 《经史问答》、《句余土音》、《鲒琦亭集》, 又曾续修明代学者黄宗羲的《宋元学案》,笺 注宋代学者王应麟的《因学纪闻》,又七次校 订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返回
补充注释
• [抱持]抱住抓住(使史可法不能自杀)。 • [大兵]指清兵。清朝写文章,对清兵必须这样称呼。 • [忠烈遗言]据《小腆纪年附考》:扬州被围后,史可法作书 辞家人,呼史德威诀曰:“我无子,汝为我嗣,以奉吾母。 我不负国,法无负我。我死,当葬我于高皇帝(明太祖朱元 璋)侧;其或不能,梅花岭可也。” • [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好像(当年)陈涉(起义时)假借项燕 (的名义)。项燕世代做楚国的大将,在楚国有很高的威望。 陈涉起义初只是一个普通农民,没有社会地位和威望,所以 起义时就“诈自称公子扶苏(秦始皇大儿子),项燕为天下 唱(同“倡”,倡导)”。 •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经略”是以文官辖武将的大官。“有 旧”,有老交情。
补充注释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 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人(今河南开封)。 崇祯年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历任户部员外郎,郎 中。崇祯八年(1639年),随卢象升镇压各地农民起义。 十年,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 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部分府县。崇祯十四年总督漕运,崇 祯十六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七年三 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 大学士,时称“史阁部”。时议设刘泽清、刘良佐、高杰、 黄得功江北四镇,以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兵入 关后,曾主张与之议和,共讨李自成的农民军。后被马士 英等人排挤,于是督师淮扬,竭力协调江北四镇将领,以 抵御清兵。
史可法
返回
【优质文档】梅花岭记word版本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梅花岭记十九梅花岭记一、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围绕中心组织多方面材料以及记叙、议论相结合以深入阐发文章主旨的写法;2.复习虚词“以”的几种用法;3.学习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的崇高气节和牺牲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运用对比和衬托,在叙事中暗寓褒贬,抒发感情。
2.难点:本文的材料、线索及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课外自读课文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字词正音:录lù(古骏马名)肇zhào(开始、发生)瞠zhēng(瞪着、眼看)畴chóu(田地、种类)恚huì(怨恨)麾huī(旗子)骸hái(尸骨)作者简介: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清代浙江鄞县人。
乾隆元年考中进士,只做过一年翰林院庶吉士,一生没有做过官。
清朝时文学家、史学家。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明末的遗民,他本人也富有民族意识和爱国心;他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不肯附合时俗,努力搜求家乡先贤事迹和文献,写了许多表彰忠烈的文章。
当时清代统治者屡兴文字狱,他也曾因为写文章有“为我讨贼清乾坤”的句子,因为“贼”字放在“清”字的上面,而被下狱治罪,后经人营救,才得免死。
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博学多识,为人刚直而有气节。
他曾主讲过蕺(jí)山(在浙江)、端溪(在广东)的两个书院,也曾续修黄宗羲撰写的《宋元学案》,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因学纪闻》,著作有《经史问答》《吉奇jíqí亭集》解题:《梅花岭记》选自全祖望的《吉奇亭集·外编》卷二十。
课文节选的是《梅花岭记》的前两部分。
写的是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忠贞报国、慷慨就义的事迹,删去的第三部分(占五分之二),写的是两个妇女(丹徒钱烈女、史可法八弟妇)的忠贞不移、宁死不屈的事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花岭记》教案
一、教学说明
安排一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点拨引导检查落实,同时穿插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在今后学习中,提高自读自求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
1.情感目标:学习史可法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认知目标:学习本文关键的文言字词以及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三、课文重难点
重点:记叙史可法英勇不屈、以身殉国的牺牲经过。
难点:文章末段议论。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性点拨
师:我国历史上在抗击外族入侵时,涌现过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请同学们列举出来。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课堂气氛活跃)
明确:有抗击匈奴的霍去病,抵抗金人的岳飞、文天祥,打击倭寇的戚继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还有坚决抵抗清人入侵、最后不屈而死的史可法……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民族
的骄傲!(自然引出史可法)
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全祖望的《梅花岭记》。
梅花岭是史可法衣冠冢所在地,作者百年后登上梅花岭凭吊英烈,其文颂扬了民族英雄史可法在清人入侵国难当头时,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点拨功能: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民族英雄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从而焕发起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
2.整体性点拨
师:(指导学法①)
同学们学习文章,要学会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内容及其特点。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自读,要求读出声,给生字注音,然后说说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应该怎样整体把握。
(学生边读边划,读完后由一个同学回答,不准确处让其他同学纠正。
)明确:文章记叙了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影响,发表了作者的议论和看法。
师:那么从内容和表现手法看,文章可分几部分?(生答)明确: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叙事实,包括前三节;第二部分是最后一节,为议论感慨。
(板书)
记叙议论
[点拨功能:点拨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表现手法入手,居高临下地将文章一剖为二,起到了从宏观上整体驾驭文章的作用。
]
3.重难点点拨
先解决重点记叙部分。
师: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二、三自然节,大家认真听,帮助正音。
(生读,另请其他同学给课本末注的重点字注音。
)殉xùn 肇zhào 殒yǔn 恙huì 麾huī
师:这三节分别记叙了史可法在围急、城陷及殉后的情况,请同学们按照板书要求有重点地口述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影响。
(板书)
(在学生口述过程中,老师用概括的词语补充板书内容于后)誓与城殉/拔刀自裁大骂而死/
传闻未死托忠烈名承畴大急
师:用一、二个词语概括史可法在围急、城陷时表现出来的精神。
传闻未死、托忠烈名说明了什么?洪承畴是怎样的人?(生答,老师补充板书于后)忠义不屈视死如归/愿望影响/卑劣可耻
师: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回答不准确时,教师要相机点拨引导,然后补充板书于后。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正反对比
师:(小结)通过上面记叙的内容,我们学习了史可法的崇
高民族精神和气节。
(指导学法②)阅读文言文,还要掌握重点词语的特殊用法和含义,下面提几个小问题,看看大家在阅读时是否注意了。
(出示小黑板,由同学们协同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