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的中医诊治

合集下载

足跟痛的治疗方式

足跟痛的治疗方式

足跟痛的治疗方式
足跟痛在老年人中是非常常见的足部疾病,虽然足跟痛与其他病症一样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但是异常的疼痛也令患者非常的痛苦,并且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活动范围,给行动带来了极大不便。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因肝肾阴虚,感受寒邪致。

可用一些消炎、镇痛、活血化瘀、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的中医治疗,京珠堂足跟痛贴可以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镇痛,安全,经济,快速解除足跟病痛。

可以自行治疗1:将郁金香、元胡加水约1500毫升,浸泡一小时候煎煮,沸后十五分钟左右,连药带渣到入盆内,先将患处置于热气上熏蒸,待温度适中不烫时,开始浸洗。

拿揉,提捏小腿肚及跟腱。

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对合用力上下反复拿捏小腿肚和跟腱。

用拇指和食指对捏并按揉踝尖后跟腱前的内外凹陷处。

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疼痛症状,通常发生在足跟部位,给
患者带来不适和影响日常生活。

中医药对于足跟痛的治疗有着丰富
的经验和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治疗方法。

首先,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如果是由于湿热引起的足跟痛,可以选用清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茯苓等,这些药物可以清热解毒,利尿
排湿,有助于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其次,对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足跟痛,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
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当归、赤芍等,这些药物可以活血
化瘀,舒筋活络,有助于改善足跟痛的症状。

另外,对于肝肾不足引起的足跟痛,可以选用补肝肾、益气活
血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巴戟天、熟地黄等,这
些药物可以滋补肝肾,益气活血,有助于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除了中药治疗,足跟痛患者还可以通过中医推拿、针灸等方式
进行治疗。

中医推拿可以通过调理经络、舒筋活络,有助于改善足
跟痛的症状。

针灸则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舒筋活络,有助于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总之,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时,应该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足跟痛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的生活。

手脚疼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手脚疼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一、概述手脚疼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寒湿侵袭、气血瘀滞、肝肾亏损等。

中医认为,手脚疼属于“痹证”范畴,治疗原则以辨证施治为主。

本文将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探讨手脚疼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辨证1. 寒湿侵袭症状:手脚疼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关节肿胀,活动受限,舌苔白腻,脉沉弦。

2. 气血瘀滞症状:手脚疼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局部皮肤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3. 肝肾亏损症状:手脚疼痛,酸软无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1. 寒湿侵袭(1)内治法方剂:羌活胜湿汤加减组成:羌活、独活、防己、苍术、白术、茯苓、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2)外治法方剂:寒湿痹痛膏组成:羌活、独活、川芎、当归、红花、没药、乳香。

用法:将膏药贴于疼痛部位,每日更换1次。

2. 气血瘀滞(1)内治法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组成: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2)外治法方剂:活血通络膏组成:红花、川芎、当归、乳香、没药、冰片。

用法:将膏药贴于疼痛部位,每日更换1次。

3. 肝肾亏损(1)内治法方剂:肝肾养血汤加减组成:熟地黄、当归、枸杞子、菟丝子、牛膝、杜仲、桑寄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2)外治法方剂:肝肾养血膏组成:鹿角胶、龟板胶、当归、川芎、白芍、枸杞子、甘草。

用法:将膏药贴于疼痛部位,每日更换1次。

四、注意事项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2.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3. 饮食宜清淡,多吃富含钙、磷、镁等矿物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坚果等。

4.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5.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总结手脚疼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中医辨证治疗可根据病因、病机进行针对性治疗。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调整生活方式,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综合运用内治法、外治法等方法,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医医案——足跟痛

中医医案——足跟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经络辨证络穴治疗足跟痛病案:李某,女,53岁,2015年4月15日。

主诉:左足跟底部疼痛半年余,加重1周。

病史:半年前自觉左足跟底部疼痛,时发时止,疼痛尚可忍受。

近一周疼痛加重,痛如针刺,坐卧时痛轻,行走、站立时疼痛即作,不能忍耐,行动困难,跟骨部X线片示骨质增生不明显,口服西药止痛剂治疗,效果不佳。

初诊:左足跟底部皮色正常,无肿胀,压痛不明显,局部喜揉按。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缓。

西医诊断:跟痛症中医诊断:足跟痹辨证审机:先天禀赋不足,强力劳动损及筋骨,足跟失养。

治法: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取穴:大钟。

嘱患者放松,针刺入穴位1.0-1.5寸深,行强刺激手法提插捻转3-5min,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最大量为度,使针感直达足跟部。

留针过程中采用飞法,每10min行针一次,共留针30min。

一诊而痊愈。

按语本案治疗以经络辨证为原则,根据经络之循行与疾病发生部位之间的关系进行选穴,独取足少阴肾经络穴大钟穴治疗。

由《灵枢·经脉》:“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

”可知,足少阴肾经络脉循行从其络穴发出后当内踝后绕行足跟部,故本病归属足少阴肾经络脉之病变,取之络穴治之,是其理也。

本医案摘自《黑龙江省名中医医案精选》,P261,孙申田医案。

孙申田,1939年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针灸学科创始人之一。

国家第一、二、三、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首批名中医首届“黑龙江省名中医”,全国优秀教师。

曾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黑龙江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中医学会神经病学会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东北经络研究会常务理事。

足跟痛中医如何治

足跟痛中医如何治

足跟痛中医如何治
中医认为足跟痛,多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跟腱、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主要因受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中药膏涂抹于足跟肌表刺激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

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

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

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

为治疗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乐修足跟痛膏外敷和浸泡足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足跟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中医治疗方法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底足疾病,也称为足底筋膜炎。

中医认为,足跟痛是由于筋膜粘连、气血瘀滞、寒湿阻滞等原因造成的。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足跟痛的方法。

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对于足跟痛也有良好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太冲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舒缓足底筋膜的炎症反应,促进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疼痛。

2. 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熏蒸足部来减轻疼痛。

常用的中药有艾叶、防风、柴胡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配方,然后将药材煮沸后,用热气熏蒸足部。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筋膜炎症,缓解疼痛。

3. 足浴疗法:足浴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热水浸泡足部来舒缓筋膜炎症。

在足浴水中可以加入一些草药,如艾叶、薄荷等,这样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减轻疼痛。

4.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足跟痛的常见方法,可以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气血状况来改善足底筋膜的炎症状况。

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的川芎、桃仁,舒筋活络的防风、柴胡等。

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中药,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5.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足跟痛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足底的特定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炎症状况,舒缓疼痛。

在进行推拿按摩时,可以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油来辅助治疗,如红花油、七叶皮油等。

除了上述中医治疗方法外,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适当休息:足跟痛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使用足部,给予充分的休息时间,可以缓解疼痛。

2. 热敷:病人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热敷,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缓解炎症。

3. 改善生活方式:患者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走路或者站立工作,穿舒适合脚的鞋子,如软底鞋、减震鞋等。

4. 运动治疗:一些适当的运动也可以帮助缓解足跟疼痛,如瑜伽、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负重跑步等。

5. 调整饮食: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熏烤油腻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康复能力。

足跟痛的病因及治疗

足跟痛的病因及治疗

足跟痛的病因及治疗病因足跟痛多为足跟部软组织损伤引起或骨质增生所致。

中医认为,足跟与肾关系密切。

足跟部疼痛多由肾虚或感受寒湿所致,属中医“骨痹”范畴。

老年人多半肝肾亏虚,经脉失于濡养,故较易罹患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足跟痛大多由于跖筋膜劳损引起。

跖筋膜即跖腱膜,是足底的深筋膜,位于足底部,附着后跟骨结节上。

其中央部分坚强,内、外侧部分薄弱,有保护足底肌肉、肌腱,协助活动,保护足底关节,支持足弓的作用,同时又是足底某些内在肌的起点。

如活动过多,局部挫伤,负重行走,长途跋涉等,均可引起跖筋膜劳损。

此外,跟骨结节退变钙化、骨刺形成,亦可导致纤维脂肪垫炎、跟下滑囊炎而形成典型的足跟痛。

治疗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应用针刺配合中药熏洗治疗本病,疗效甚好。

针灸治疗主穴:足痛六平穴(跟腱、女膝、失眠、肾根、照海、申脉)位置与刺灸法:跟腱:昆仑穴与太溪穴连线上跟腱之中点,左右各1穴。

直刺0.8~1寸;可灸。

女膝:足后跟正中线,跟骨中点,左右各1穴。

直刺1~2分;可灸。

失眠:足跖后跟部正中点,左右各1穴。

直刺1~3分;可灸。

肾根:足跟正中前缘,卷足时,在足心后三分之一取穴,左右各1穴。

直刺0.5~0.8寸;可灸。

中药熏洗管氏骨痛灵洗方紫丹参30g、补骨脂15g、骨碎补20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麻黄15g、桂枝15g、牛膝15g、木瓜15g等管氏经验方。

上药碾碎装人纱布袋内,加白酒10毫升,精醋20毫升、水煎熏洗足跟,每日2次,每次30分。

在治疗期间,宜穿宽大的厚底鞋,鞋内放置海绵厚垫,以减少跖筋膜张力。

多数患者可望在2-3周内好转或痊愈。

足跟痛(中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足跟痛(中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足跟痛(中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什么是足跟痛(中医)?足跟痛是指足跟部疼痛,不红不肿,不能久立多走,甚则站立艰难而育。

本症是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多因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足跟局部筋骨失于荣养或风湿痹阻,外伤所致。

足跟痛有时与足痛或其它关节痛并见,本条主要讨论以足跟痛为突出表现者。

足跟痛(中医)怎么引起?足跟痛(中医)发病原因?多因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足跟局部筋骨失于荣养或风湿痹阻,外伤所致。

足跟属足少阴肾经所主,故本症多由肝肾虚亏。

复感风湿、瘀血内阻者所致。

足跟痛(中医)诊断标准&足跟痛(中医)做哪些检查?常见证候气血亏虚足跟痛:足跟疼痛,历时久渐,皮不红肿,日间活动痛缓,入夜疼痛加重,神疲肢倦,面色苍白,畏风自汗,舌质淡,脉细弱。

肝肾亏虚足跟痛:足跟疼痛,不耐久立,局部皮不红肿,腰膝痠软。

头晕耳鸣,两眼昏花,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或舌质红。

脉细数。

风寒湿阻足跟痛:足跟疼痛,同时伴足部或其它关节疼痛,局部肿胀。

下肢困重,遇阴雨寒冷天加重,舌苔薄白,脉满缓。

外伤所致足跟痛:有外伤史。

局部时有红肺,以刺痛为主,拒按。

行走时加重。

鉴别分析气血亏虚足跟痛与肝肾亏虚足跟痛。

两者均为虚证,前者由久病或大病之后,或失血之后,气血亏虚,血虚不荣所致:后者则由强力劳损筋骨或纵欲无度,肝肾不足,骨髓失养所致。

前者足跟痛,历时久渐,并有气血亏虚表现,如神疲肢倦,面色苍白,畏风自汗,舌质淡,脉细弱:后者足跟痛而不耐久立,并肝肾虚损症状,如腰膝痠软,头晕眼花,耳鸣。

阴虚者舌质红,脉细数:阳虚者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气血亏虚足跟痛宜益气养血,方用十全大补汤;肝肾不足足跟痛治宜滋补肝肾,偏阴虚者,方用左归丸,偏阳虚者,方用右归丸。

风寒湿阻足跟痛:常由风寒与湿合而致病,即成为风寒湿痹足跟痛,如(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足跟在下,寒湿易侵,故寒湿足跟痛多见,以足跟肿胀痠痛,遇阴雨加重,下肢困重为特点,可伴其它部位关节疼痛。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病因与病理足跟痛是常见的疾病,造成足跟痛的疾病有足跟脂肪纤维炎、跟腱周围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跟骨病(骨髓炎、肿瘤、畸形性骨炎)、距跟关节炎等,最常见的是前五种疾病。

足跟脂肪纤维垫由弹力纤维分隔、包绕脂肪组织构成,有吸震作用.当跟部被硬物硌伤、长期压迫、受风、着凉等能使跟垫发生炎症,患者足跟下疼痛、肿胀,有浅在性压痛;如伤及跟下滑囊或滑膜,则会出现跟下深部疼痛。

跟腱周围炎是跟腱附着部位的周围组织,因外伤、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位肿胀和疼痛。

以老年女性发生率高,多为足脂肪纤维垫部分消退、急性滑囊炎或平底跖足等原因引起.此外,跟骨骨刺也可引起疼痛.足跟痛起病突然,常无明显外伤史,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时感到针刺样疼痛,局部有明显压痛,ⅹ线拍片除跟骨骨刺外,一般无任何骨质病变.治疗1、按摩法引起足跟痛的疾病,都可以应用按摩疗法,有他人帮助完成。

病人取俯卧位,从足跟部沿跖腱膜按揉数遍,然后用拇指弹拨跖腱膜,重点放在跟骨附着点周围,按压然谷、太溪等穴,再沿跖腱膜方向用擦法,以透热为度。

2、药物外治法应用万应如意膏外贴,能很快奏效。

3、药物内服法体力虚弱、体格肥胖、卧床日久,引起足跟皮肤变软,跟部脂肪纤维垫萎缩,可造成站立和行走时跟底疼痛。

产后妇女多见这种性质的足跟痛.中医学认为足跟痛与肝肾亏虚、阴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有关,使用中草药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属血虚受寒者,用养肝汤加味:当归10克、熟地24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麦冬10克、炒枣仁10克等,水煎服,一般服用4~5剂即可见效。

属肾虚受寒者,用桂附八味丸加味:熟地24克、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肉桂6克、附子6克、独活10克、细辛3克、当归10克、秦艽(jiao,一声)10克,水煎服,4~5剂即可见效.因肝肾亏虚,感受风湿侵袭而致者,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0克、寄生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灵仙10克、秦艽10克、杜仲15克、川断10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一般3~5剂,症状会明显减轻。

足跟痛中医调理方案

足跟痛中医调理方案

西医病因:又叫跟骨刺,骨刺是因为钙质在体内不断沉淀而引起的尖形小突起,多发生于 40岁至 60岁之间的中老年人和体重超重的人。

中医病因:
症状:中老年人体内存在的血钙调控激素的改变、营养的不足、室外活动的减少等因素,使得机体内血钙含量下降,血清甲状旁腺素含量增加,前者促使骨质溶解,骨钙入血,使血钙升高,从而加剧了骨质疏松;后者则促进成骨活动,加速新骨的形成。

但由于新骨形成常常局限在关节部位,所以对老年人来说,常常是骨质疏松与骨质增生同时存在,骨质增生在不当的部位引起了压迫神经的症状,就形成了骨质增生症。

调理:蛋白质粉、液体钙、螺旋藻,复合维生素,多饮弱碱矿溶水,多照频谱屋;取穴:后溪、华佗。

食疗:补充维生素B6 ,补充维生素 C,维生素 C,多食含钙的食物,多食含镁的食物。

注意:避免食用酒精、咖啡、糖类食品,保护体内矿物质的平衡。

足跟痛是怎么回事

足跟痛是怎么回事

足跟痛是怎么回事
中医认为,足跟痛多由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原因导致。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治疗上多用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祛风除湿等方法。

在此,推荐一个治疗足跟痛的方子:取川乌15克、细辛10克、威灵仙30克、冰片3克、草乌15克、川芎30克、透骨草30克,水煎外洗,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本方中,川乌、草乌、威灵仙祛寒;川芎、透骨草活血;细辛、冰片止痛,可起到治疗足跟痛的辅助作用。

足跟痛病人宜多休息、少负重,多穿软底鞋,避免足部受寒及长距离行走。

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足跟痛,急性期都要适当制动,保证患足免负重。

慢性期的病人,每日要练习勾脚尖与绷脚面的动作,每次5~10次,频率不要太快,屈伸活动时争取做到最大限度;也可每日进行5~6次下蹲或脚底板着力的短时间站立。

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由于长时间站立、走路、运动或穿着不合适的鞋子而引起。

中医认为,足跟痛多与气血不足、肝肾不足、湿热瘀阻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药治疗方法在改善气血循环、调理脏腑功能、祛湿化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足跟痛的方法。

首先,艾叶熏洗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中药治疗方法。

将艾叶研磨成粉末,放入热水中浸泡后,用浸泡过的热水浸洗患处。

艾叶具有温经散寒、活血祛瘀的功效,能够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其次,穿足跟痛药材贴敷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

选用适量的当归、川芎、独活、白芷等药材,研磨成粉末后加入适量的醋调成糊状,然后涂抹于患处,用纱布包裹固定。

这些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功效,能够缓解足跟痛的不适感。

另外,中药泡脚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治疗方法。

选用适量的当归、川芎、独活、白芷等药材,煎煮后加入足浴盆中,泡脚20-30分钟。

这些药材能够温经活血、祛湿化瘀,有助于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最后,中药内服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足跟痛多与气血不足、肝肾不足、湿热瘀阻等因素有关,因此可选用活血化瘀、祛湿通络的中药进行内服。

如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等药材,可以煎煮后内服,有助于调理脏腑功能,改善足跟痛的症状。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足跟痛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外用熏洗、贴敷、泡脚,也可以通过内服药物来缓解症状。

但在使用中药治疗足跟痛时,应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材和治疗方法,并遵医嘱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骨伤科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骨伤科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足跟痛的门诊患者。

一、跟痛症(足跟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跟痛症(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足跟痛。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第9版)(王和鸣、黄桂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足外科学》(毛宾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跟痛症(足跟痛)协作组制定的“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

跟痛症(足跟痛)临床常见证候:气滞血瘀证湿热内蕴证寒湿痹阻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跟痛症(足跟痛)协作组制定的“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跟痛症(足跟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跟痛症(足跟痛)的患者。

2.适合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

3.合并足踝部肌肉、肌腱撕裂、骨折脱位,跟骨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或局部感染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跟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跟骨CT、跟骨MRI、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血尿酸等。

(八)治疗方法1.外治疗法(1)中药熏洗(2)涂擦(3)敷贴2.冲击波疗法3.物理疗法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2)湿热内蕴证:清热化湿,通络止痛。

(3)寒湿痹阻证:祛湿散寒,通络止痛。

中医医案——足跟痛(二)

中医医案——足跟痛(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玉女煎治愈足跟痛二例病案一:张某,60岁,女。

初诊:1961年10月24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年初开始自觉左手发麻,每晚两脚有热感,并未介意,生活如常。

后来病情发展,两足跟践地即有疼痛,苦于步行。

有时两足交替作痛,时重时轻,治疗不见明显效果。

诊查:见患者体态丰盛,面色红润,时有头眩,血压不高。

食欲良好,二便正常。

下肢脂肪丰满而肌肉瘦削,两足运动如常,足根部微有发红,仅有触痛而已,趺阳脉双侧均佳,搏动如常。

舌质淡红,舌尖边红,苔白而腻,脉弦滑而数,两尺重按乏力。

辨证:予思此症既有阴虚火旺为本,又有湿热侵扰为标。

治法:治当滋阴降火,清热除湿,方用一贯煎加减。

处方:生地18g 当归9g 川楝子9g 麦冬12g 生黄芪15g 桑枝12g 川木瓜9g 鸡血藤9g 桃仁9g 苡米12g二诊:服药4剂,足跟热痛不见减轻,夜晚痛如针刺,不能入睡,局部但有轻微之红肿热痛,压之微痛而已。

腰膝酸软重着,身倦易疲。

舌红苔白而腻。

X光照片,两足跟跟骨有轻度之骨质增生。

乃加重滋阴清火之药味,方用景岳玉女煎加减。

处方:生地18g 牛膝18g 石膏18g 知母9g 黄柏9g 赤白芍各9g 苡米12g 没药6g 陈皮3g 甘草3g三诊:服药4剂后,足跟痛减,但夜间仍有跳痛和热感,有时两足交替出现。

舌脉同前。

续以前方加减。

处方:生地18g 牛膝12g 知母9g 麦冬12g 忍冬藤15g 鸡血藤12g 赤芍9g 连翘9g 生甘草3g四诊:服药4剂后,足跟痛明显减轻,足跟部之红肿热痛殆全部消失,触之不痛,已能践地行走,唯留有不适感,左轻右重。

续服前方药4剂,诸症消失,行走自如。

嘱再服药4剂,以防复发。

病案二:段某,56岁,男。

初诊:1965年12月25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身体素健,脾胃旺盛,胃纳甚佳,肥胖体重,嗜酒烟,血压偏高,十几年来处在波动期,除自觉时有头痛头晕外,无其他不适。

“脚跟疼”的足底筋膜炎,中医是如何看待的

“脚跟疼”的足底筋膜炎,中医是如何看待的

“脚跟疼”的足底筋膜炎,中医是如何看待的“脚跟疼”是个非常常见的症状,许多朋友可能会觉得是站立、行走时间过长导致的,休息一下就会好。

不过 40 岁以上,而且需要长期站立、行走的朋友,就得小心一下自己是不是患上足底筋膜炎了。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的肌腱或者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所导致。

常见症状是脚跟的疼痛与不适,压痛常在足底接近足跟处,有时压痛较剧烈,且持续存在。

晨起时疼痛感觉明显,行走过度时疼痛加剧,严重患者甚至站立休息时也有疼痛。

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凡是产生负荷作用于足底的活动,都有可能引起足底的慢性损伤,从而诱发足底筋膜炎,比如:长跑、登山健身、徒步旅行、长时间步行等等。

另外,扁平足也是病因之一。

古代中医将其归于中医学“筋伤” “痹病” 范畴。

《素问·长刺节论》中有:“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踵痛”,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感风、寒、湿邪使机体局部气行阻滞、血行不畅,亦可影响筋功能发挥产生筋脉拘急等病理变化。

或因人体虚,肝肾之精不足,经筋失养,气血不足,加之积累性劳损,如久行、久立损伤足跟局部的经络及经筋,气血暗耗,经筋之气不畅筋脉痹阻,足跟部经脉循行瘀阻,不通则痛,遂发本病。

中医在治疗这种疾病中多采用内服加外治的方式。

内服中药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辨证论治,以补虚泻实,除痹痛。

外治可以针灸为主,或辅以放血,或辅以足部熏洗已到达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目的。

中医将足底筋膜炎又称为脚跟颓、足跟痛,病因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肝肾亏虚。

很多患者都以为足底筋膜炎是由骨刺所引起,可见多数人都觉得这种病症就是骨刺扎出来的,事实并非如此。

在所有足底筋膜炎的患者中,有的的确长有跟骨骨刺,有的却没有长出,而另一方面,有跟骨骨刺的患者也并不一定就出现疼痛,所以足底筋膜炎与骨刺之间并没有绝对关系。

中医治疗足底筋膜炎不只使用一种疗法,除了内服中药之外,还需外敷药膏、中药熏洗、推拿按摩等,唯有多管齐下,才能明显改善症状,治疗原则主要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温通经络为主。

总结足跟痛的治疗方法

总结足跟痛的治疗方法
烧红放入药液盆内,患足放于蒸汽上熏洗,并用衣
/show_42.html
物遮盖,待药冷至温度适当后,将患足跟底部放于 砖块上乘热下压数分钟(药液可以反复使用),每日
l~2 次,连续 7~10 天为 1 个疗程。
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 15 分钟,
每日 2 次。膏药用于肌表薄贴,开结行滞直达病所
∩以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
络、,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等效果。如最常用的足
跟痛安康膏坚持使用,效果不错。 偏方法 祁艾、乌梅法治足跟痛:取祁艾 60 克,乌梅
10 克,放入水中煎出药汁,倒入盒内,再将烧砖
跟骨下滑囊切除。平足症的跟骨截骨术:目的是通
过跟骨截骨使跟骨角增大,外翻的跟骨摆正,使跟 骨有一个良好的生物支架。 中医法 主要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
/show_42.html
作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取苏木、白附子、 麻黄、当归、川芎各 30 克,水煎浸洗脚部,同时
30 分钟。隔日 1 次,10 次为一疗程∩通血化瘀,舒
经活络,祛风散寒效果。
手术法 比较严重的情况手术治疗比较好,现在主要有
足跟骨刺切除术,对于顽固性跟骨痛,X 片证实有
骨刺者,在跟骨内侧作一切口,进入跟骨,将跟骨
内侧骨刺全部锉除。跟骨钻孔术:对跟骨内压高者
适用,目的是使增高的跟骨内压降低,治疗顽固性
/show_42.html
无骨刺的跟痛症,仍在跟骨内侧切口,达跟骨后, 将跟骨内侧钻孔 7~10 个,效果达 90%。跟骨神经
切断术:对于无原因顽固性足跟痛可采用此法,不
过是一种破坏性手术,将跟骨胫后神经支和腓肠神
经支切断。跟骨滑囊切除术:是将跟骨结节滑囊及

足跟痛----秘方偏方

足跟痛----秘方偏方

足跟痛----秘方偏方中药泡脚治跟痛症牛凤景诊所女,63岁,主诉:站立时右足足跟部疼痛3月。

3月前劳累后引起足跟部承重时疼痛逐渐加重,局部压痛明显。

行走时因鞋的摩擦致右足跟部下面酸胀疼痛,疼痛可沿跟骨内侧向前扩展到足底。

不敢着地承重,行走一会儿疼痛减轻,但行走时稍长,疼痛又加重,痛点固定不移,上午轻,下午重,遇冷加重,得热则舒。

舌质暗,苔薄白,脉紧。

治以温经止痛,活血化瘀。

方用八仙逍遥散加减。

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川乌10克,干姜10克,白及10克,宽筋藤30克,金银花藤30克,大黄15克。

用法:上药粗磨,布包,将药袋放入洗脚盆里,加入温开水泡脚,1日1次,以全身自汗出为度。

嘱患者避风,避免走长路,穿软底鞋。

经治疗2周,疼痛明显减轻,行走正常。

巧治足跟痛。

内服法以活血补肾、通络定痛为法。

药用熟地、鸡血藤各30克,当归、牛膝、地龙、丹参(后入)各15克,透骨草、威灵仙、木瓜各12克,皂角刺、穿山甲(先煎)、三七末(冲服)各9克。

每天1剂,水煎3次,兑酒少许,分3次服。

15天为1疗程,直至局部体征及伴随症状消失。

治疗期间,应加强足部防寒保暖,减少活动,避免负重。

妇女月经期及孕妇禁服本方。

外涂法以活血散淤、消肿止痛为主。

将川乌、草乌各10克,姜活、当归、没药、红花、血竭、赤芍、细卒各20克研极细末浸泡2次。

第一次加80%酒精500毫升浸3天,过滤,第二次加酒精750毫升浸4天,过滤;2次药液合并,静置1天后,再滤取药液,贮瓶密封备用。

每次取药液直接涂于疼痛处,并反复按摩足跟部半小时,每天3~5次。

3周为1疗程,至肿消痛止,行走自如。

浸洗法以温经通络、软坚消肿、活血镇痛为治。

取老桑枝、寻骨风、透骨草、海桐皮、姜黄、牛膝、威灵仙各30克,川芎、桂枝各20克,用1500毫升食醋浸3小时后,煮沸,弃渣滤液,加入米酒100毫升,趁热先熏,后洗,再浸泡足跟,同时用力搓揉患处20分钟,每天3次,每剂药可连用2天。

足后跟疼痛是什么原因!珍贵资料

足后跟疼痛是什么原因!珍贵资料

足跟痛是常见的疾病,虽然从表面上看既不红也不肿,但当站立或行走时都会感到疼痛,给行走带来了极大不便,其疼痛的原因大部分是因腱膜受伤后,局部创伤性炎症所致,少数因跟骨骨刺引起。

中医认为病因有:1肝肾亏损,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肾精充足,肝血盈满,则筋骨强健,关节活动自如;足少阴肾经从足小趾下面开始,斜走足心,沿足跟部上行,其主干入肺部,其支脉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因此,足跟部与肾经相关,人到中年,肾精始亏,肝血欠盈,肝肾精血不足,致筋骨失养,久而久之,易致足跟痛。

2感受外邪,久居湿地,常涉水湿,寒邪入侵,风寒湿邪侵入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致卫阳不固,经气不利,导致足跟痛。

因此足部保温十分重要。

3慢性劳损,常年从事久立工作,损伤元气,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从而使骨骼营养障碍,跟骨部受损,因而产生疼痛。

4跌、挫伤,由于暴力外伤,跟部或跟部用力过度,损伤筋脉,致使气血瘀滞不通而引起跟部疼痛。

5足跟痛包括跖筋膜炎、跖骨融合、跟下脂肪垫不全和跟管综合征等。

是由于长途步行,使跖腱膜、趾短腱等在跟骨结节附着部位反复牵拉,发生无菌性炎。

原有扁平足者则更易劳损。

炎症久而久之逐渐纤维化、钙化而形成跟骨骨刺。

后跟和中足关节先天性纤维连结时,在上述刺激长期牵扯下,容易发生关节炎症。

由于这些关节炎的存在,可发生足跟痛。

防护治疗:1)热敷:热水浴足是一种简单且易行的方法,它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反应,减轻足部的疼痛。

(2)足部加垫:可以采取的方法有:①开窗法:即在较厚的(海绵或毡子塑料泡沫均可)鞋垫与跟骨痛相应部位剪成空洞,大小随疼痛范围而定。

②垫高法:在足下痛点相应部位用绵花或旧布、毛巾等垫高鞋垫5~10mm,对跟下滑囊炎有持续挤压按摩作用,促使局部炎症扩散。

(3)研磨法:脚踩圆球形(玻璃或钢铁,木材,胶制均可)直径2~3cm。

踩在跟痛点(脱鞋踩)流动研磨,每天2次,每次10min。

(4)滚动法:将圆木棒或铁棒踏在脚跟下,在地上前后流动,可以按摩全足部软组织,对?腱膜炎、跟下囊炎和脂肪垫炎都很有效。

临床足跟痛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中药治疗推拿按摩及家庭治疗

临床足跟痛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中药治疗推拿按摩及家庭治疗

临床足跟痛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中药治
疗、推拿按摩及家庭治疗
足跟痛又名跟痛症,是跟后痛和跟下痛的总称。

女性多于男性,胖人多于瘦人,以跟底痛最为常见。

跟后痛多由跟后滑囊炎和跟腱周围炎所致,常在受损伤后发生,X线片检查有时可发现肌腱周围有钙
化影。

症状
1、跟后痛
表现为跟腱周围肿胀、压痛,且足背屈时疼痛加重。

2、跟下痛
多出现在早晨,刚开始行走几步时疼痛剧烈,以致跛行;活动片刻后疼痛减轻,跟底压痛。

中药+推拿疗法
中药介质
组成:雷公藤研成细面。

方解:雷公藤又名“黄藤”“断肠草”,能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推拿按摩
手指蘸中药面,点按阳陵泉、三阴交、阿是穴,每穴3分钟。

家庭治疗
1 .可将海绵垫挖一圆洞,放置鞋内后跟处,将足跟垫起,可减少疼痛。

2 .若有骨质增生,可用醋250毫升,加水2000毫升,烧热后洗脚30分钟,每天1次。

3.足跟痛急性期要限制活动,适当休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证的诊疗
• 西医学的炎症、骨折、 肿瘤与实证关系密切、
• 诊断的关键是舌脉象和 症状。
• 处方:宣痹汤。 • 药物:薏苡仁、萆薢、
赤小豆预防
• 补充维生素B6,可帮助钙质吸收和预防骨刺的 形成。
• 补充维生素C。 • 多食含钙的食物。 • 多食含镁的食物,如蔬菜、谷类、肉类、豆类
及豆制品。 • 肾虚者多吃黑豆、怀牛膝、杜仲、枸杞、冬虫
。 • 瘀血痰湿证:薏苡仁、赤小豆、土茯苓、黑木
耳。
一张常用的食疗处方
• 黑豆30克,补骨脂 5克,骨碎补5克, 猪龙骨半斤,电子 慢锅炖3小时,加 盐适量。每周2次 。
• 适用于肝肾不足、 湿阻经络的足跟痛 。
小结
跟痛症是一种困扰劳动人民和骨科医生的常见病。在治疗上我们 不能千篇一律靠应用镇痛药物来应付,应根据患者疼痛的部位、症状 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病因,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来为患者服务。
• 足底筋膜松解术
25
跟腱炎/跟骨周围滑囊炎
保守治疗 • 休息 • 止痛(非甾体药物、禁止局部封闭治疗) • 康复训练(免负重跟腱伸展训练) • 穿戴适当的鞋具(不穿过紧、鞋底过硬的鞋) • 应用矫形支具(足跟抬高型)
手术治疗 • 跟骨结节切除术
26
踝管综合症
• 止痛(非甾体药物) • 足踝矫形器 • 手术治疗(松解)
14
疼痛部位
足跟底面 •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tis) • 足底筋膜破裂( Plantar fascia rupture) • 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Heel pad atrophy)
15
疼痛部位
定位不一定 • 骨囊肿 (Bone cyst)或肿瘤 (Tumor) • 骨髓炎 (Osteomyelitis) • 骨折 (Fracture) • 跟骨高压症
16
足底筋膜炎型跟痛症诊断标准
• 晨起足跟痛、负重行走加重 • 无休息痛 • 跟骨足底面压痛、足趾过度背屈时疼痛加
重 • 无侧方挤压痛 • 伴或不伴跟骨底面骨刺。 • MRI见足底筋膜较腱侧增厚
17
跟骨高压症型跟痛症诊断标准
• 晨起足跟痛、负重行走不加重,随距离增 加缓解,抬高患肢可减轻疼痛
• 有休息痛,夜间可加重 • 足底无固定压痛点 • 侧方挤压痛 • 伴或不伴跟骨底面骨刺, X-Ray示骨小梁排
跟骨内瘀血
造血组织水肿
跟骨内高压
毛细血管增生 髓内无菌性炎症
跟痛症
9
病理学
• 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 足跟脂肪垫有防止足底皮肤滑动和吸收 震荡的作用。跟部受外伤或气候因素可 产生脂肪垫炎,老年人足跟脂肪垫常有 不同程度的萎缩变薄。
10
其它因素 • 跟骨骨折 • 跟骨肿瘤 • 跟骨骨髓炎 • 跟腱挛缩
跟腱炎 • 跟腱止点疼痛和压痛明显
跟骨滑囊炎或跟腱滑囊炎 • 跟骨结节后方软组织增厚 • 跟骨后侧面压痛明显
21
足跟脂肪垫炎诊断标准
• 压痛点在足跟负重区偏内侧 • 可触及皮下的脂肪纤维块,压痛明显
22
辅助检查
X-Ray • 检查跟骨骨刺、部位及骨小梁排列情况
MRI • 检查足踝软组织是否存在增厚、挛缩及炎
病理学
11
临床表现与诊断
12
疼痛部位
跟骨结节周围 • 跟腱炎(Achilles tendonitis) • 跟骨滑囊炎(Retroachilles bursitis) • 跟腱滑囊炎(Retrocalcaneal bursitis)
13
疼痛部位
足跟内侧面下方 • 踝管综合症(Tarsal tunnel syndrome) • 神经卡压或神经瘤(Neuroma)
27
神经卡压跟痛症
保守治疗 • 局部封闭
手术治疗 • 神经松解/切断术
28
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
• 局部理疗 • 镇痛药物(非甾体药物) • 矫形支具 • 跟骨脂肪垫炎症时不宜用局封治疗
29
其它治疗方法
跟骨钻孔减压术(跟骨外侧面穿刺减压) 局部理疗(中波、磁疗、中频电疗、激光 、冲击波、超声波) 中医疗法
• E-mail:2076110@
概述
跟痛症是一种较常见的足踝疾病,本病 与劳损与退变有密切关系。主诉足跟部 疼痛,常在站立及行走时症状加重。
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论, 多数学者认为其与劳损、骨质退行性变 化关系密切。 Woolnough等将跟痛症称为“网球跟” ,其发病机制与“网球肘”类似,属慢 性损伤。
3
病理学致病机制
• 机械性因素(跟骨骨刺) • 神经卡压因素 • 足跟内高压 • 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
4
病理学
机械性因素
跟骨骨刺
足底筋膜炎 跟腱炎
跟骨滑囊炎
跟腱滑囊炎
跟痛症
5
病理学
跟骨结节骨刺致病机制
6
病理学
神经卡压因素 • 局部软组织炎症 • 骨质增生
7
病理学
踝管综合症
8
病理学
足跟内高压
30
中医药诊疗
• 判断中医的证型,重点是虚实。 • 调整身体内环境,创造有利于足跟痛恢复
的身体内环境。
虚证的诊疗
• 肾主骨,足跟痛肾虚是 基础之一。这方面的病 机与西医学认为此病与 劳损、骨质退行性变化 关系密切类似。
• 诊断的关键是脉象和肾 虚的症状。
• 处方:壮腰健肾丸、独 活寄生汤。
• 药物:补骨脂、骨碎补 、杜仲、狗脊、怀牛膝 。
列紊乱或中断 • 跟骨内压大于2.67kPa
18
神经卡压型跟痛症诊断标准
• 慢性起病,足部过度活动后疼痛加重 • 有休息痛及夜间痛 • 沿神经走行扣击痛
19
踝管综合症诊断标准
• 青壮年多见 • 内踝后下部麻木或灼样痛,局部有压痛 • 足外翻及背屈时踝管区疼痛加重 • 肌电图检查可有阳性改变
20
跟骨结节周围炎症诊断标准
足跟痛的中医诊治
• 厦门大学医学院 • 王彦晖
自我简介
• 厦门大学医学院中医学教授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中医 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 会常委理事、厦门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委员会常务理
• 主要著作:《实用临床舌象图谱》,《观 舌养生》,《观舌识健康》,《中医湿病 学》,《湿病真传》,《湿病证治》,《 中医学》(全国教材)
症改变
ECT • 跟痛症患者常存在异常放射性浓聚,有研
究表明ECT对诊断跟痛症具有较高特异性 ,尤其对足底筋膜炎型跟痛症
23
药治物治疗疗
支具矫形 康复治疗 手术治疗
24
足底筋膜炎
保守治疗
• 止痛(非甾体药物,不主张局部封闭治疗 )
• 功能锻炼(伸展疗法) • 足部矫形支具
• 局部制动
手术治疗
• 跟骨底面骨刺切除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