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足跟痛的方法
中医推拿治疗跟痛症
![中医推拿治疗跟痛症](https://img.taocdn.com/s3/m/fd096326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4a.png)
病因病机
· 3.跟骨骨骺炎:本症只发生于跟骨骨骺出现到闭 合这段时间内 ,跟骨第二骨化中心从6~7岁出现 , 13~14岁逐渐闭合 ,所以本病多发生在少年发育生 长期。 · 4.跖筋膜炎:本病因长期的职业关系站立在硬地 面工作,或因扁平足 ,使跖腱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在其起点处因反复牵拉发生充血、渗出, 日久则骨 质增生 ,形成骨刺。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本病根据病史、症状及相关检查可作诊断 。但应 注意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 1.跟骨骨髓炎:跟骨骨髓炎虽有跟痛症状 ,但局 部可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急性感染的征象 ,严重者 伴有高烧等全身症状 。化验和X光片检查可确立诊断。 · 2.跟骨结核:本病多发于青少年 ,局部症状明显 , 肿痛范围较大,全身情况差 ,并有低热盗汗、疲乏 无力、食欲不振等 ,化验及X光片检查可鉴别之。
临床表现
· 2.跟骨下脂肪垫炎:站立或行走时跟骨下方疼痛, 有僵硬肿胀及压痛 ,但无囊性感。 · 3.跟骨骨骺炎:多见于6~14岁的儿童 。主诉足跟 部疼痛,多数患儿双侧足跟部疼痛 ,走路可现跛行, 运动后疼痛加剧 ,跟骨结节后下部疼痛,有轻微肿 胀 。X光片显示:跟骨骨骺变扁平,密度呈不均匀的 增高 ,外形不规则,呈波浪状或虫蚀状,骺线增宽。
手法治疗
· 1.治疗原则:舒筋通络 ,活血止痛。 · 2.取穴与部位:三阴交、阴陵泉、太溪、照海、 然谷、 昆仑、仆参及患部周围。 · 3.主要手法: 点、按、压、揉捻、捋顺、侧击等 手法。
手法治疗操作方法
· 1.跟骨下止点滑囊炎: 患者俯卧床上,患肢膝关 节屈曲60° , 医者一手拿住患足作背屈固定 ,使跟 腱紧张,另一手用小鱼际处,对准滑囊用力侧击 。 手法的作用是: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消肿止痛 ,或 使滑囊破裂、液体吸收。
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805260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6.png)
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疼痛症状,通常发生在足跟部位,给
患者带来不适和影响日常生活。
中医药对于足跟痛的治疗有着丰富
的经验和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治疗方法。
首先,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如果是由于湿热引起的足跟痛,可以选用清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茯苓等,这些药物可以清热解毒,利尿
排湿,有助于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其次,对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足跟痛,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
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当归、赤芍等,这些药物可以活血
化瘀,舒筋活络,有助于改善足跟痛的症状。
另外,对于肝肾不足引起的足跟痛,可以选用补肝肾、益气活
血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巴戟天、熟地黄等,这
些药物可以滋补肝肾,益气活血,有助于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除了中药治疗,足跟痛患者还可以通过中医推拿、针灸等方式
进行治疗。
中医推拿可以通过调理经络、舒筋活络,有助于改善足
跟痛的症状。
针灸则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舒筋活络,有助于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总之,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时,应该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调理,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足跟痛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的生活。
中医医案——足跟痛
![中医医案——足跟痛](https://img.taocdn.com/s3/m/668506ea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15.png)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经络辨证络穴治疗足跟痛病案:李某,女,53岁,2015年4月15日。
主诉:左足跟底部疼痛半年余,加重1周。
病史:半年前自觉左足跟底部疼痛,时发时止,疼痛尚可忍受。
近一周疼痛加重,痛如针刺,坐卧时痛轻,行走、站立时疼痛即作,不能忍耐,行动困难,跟骨部X线片示骨质增生不明显,口服西药止痛剂治疗,效果不佳。
初诊:左足跟底部皮色正常,无肿胀,压痛不明显,局部喜揉按。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缓。
西医诊断:跟痛症中医诊断:足跟痹辨证审机:先天禀赋不足,强力劳动损及筋骨,足跟失养。
治法: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取穴:大钟。
嘱患者放松,针刺入穴位1.0-1.5寸深,行强刺激手法提插捻转3-5min,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最大量为度,使针感直达足跟部。
留针过程中采用飞法,每10min行针一次,共留针30min。
一诊而痊愈。
按语本案治疗以经络辨证为原则,根据经络之循行与疾病发生部位之间的关系进行选穴,独取足少阴肾经络穴大钟穴治疗。
由《灵枢·经脉》:“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
”可知,足少阴肾经络脉循行从其络穴发出后当内踝后绕行足跟部,故本病归属足少阴肾经络脉之病变,取之络穴治之,是其理也。
本医案摘自《黑龙江省名中医医案精选》,P261,孙申田医案。
孙申田,1939年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针灸学科创始人之一。
国家第一、二、三、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首批名中医首届“黑龙江省名中医”,全国优秀教师。
曾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黑龙江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中医学会神经病学会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东北经络研究会常务理事。
足跟痛中医如何治
![足跟痛中医如何治](https://img.taocdn.com/s3/m/53c0502583c4bb4cf7ecd180.png)
足跟痛中医如何治
中医认为足跟痛,多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跟腱、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主要因受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中药膏涂抹于足跟肌表刺激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
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
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
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
为治疗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乐修足跟痛膏外敷和浸泡足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足跟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中医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3de2970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5.png)
足跟痛的中医治疗方法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底足疾病,也称为足底筋膜炎。
中医认为,足跟痛是由于筋膜粘连、气血瘀滞、寒湿阻滞等原因造成的。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足跟痛的方法。
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对于足跟痛也有良好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太冲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舒缓足底筋膜的炎症反应,促进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疼痛。
2. 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熏蒸足部来减轻疼痛。
常用的中药有艾叶、防风、柴胡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配方,然后将药材煮沸后,用热气熏蒸足部。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筋膜炎症,缓解疼痛。
3. 足浴疗法:足浴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通过热水浸泡足部来舒缓筋膜炎症。
在足浴水中可以加入一些草药,如艾叶、薄荷等,这样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减轻疼痛。
4.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足跟痛的常见方法,可以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气血状况来改善足底筋膜的炎症状况。
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的川芎、桃仁,舒筋活络的防风、柴胡等。
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中药,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5.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足跟痛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足底的特定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炎症状况,舒缓疼痛。
在进行推拿按摩时,可以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油来辅助治疗,如红花油、七叶皮油等。
除了上述中医治疗方法外,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适当休息:足跟痛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使用足部,给予充分的休息时间,可以缓解疼痛。
2. 热敷:病人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热敷,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缓解炎症。
3. 改善生活方式:患者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走路或者站立工作,穿舒适合脚的鞋子,如软底鞋、减震鞋等。
4. 运动治疗:一些适当的运动也可以帮助缓解足跟疼痛,如瑜伽、太极拳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负重跑步等。
5. 调整饮食: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熏烤油腻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康复能力。
治疗足跟痛方集锦按摩法加药方
![治疗足跟痛方集锦按摩法加药方](https://img.taocdn.com/s3/m/992d9fd8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cc.png)
治疗足跟痛方集锦按摩法加药方足跟痛是指“足底部或足跟部发生疼痛,位于足跟下方蝶骨突处,伴随着一个或多个相关症状,如跛行、关节僵硬、疼痛加重和强度加强等。
”这是一个常见的足部疾病,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遭遇到。
治疗足跟痛的方法很多,除了使用治疗药物外,按摩也是一种很好的缓解足跟疼痛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按摩法和药物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缓解足跟痛症状。
按摩法1. 推拿按摩法推拿按摩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足跟痛的方法。
按摩前,患者应该将双脚浸泡在热水中,以放松足部肌肉。
然后,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压足底部和足跟部位,每次按摩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并适当增加按摩范围和按摩力度,以达到缓解足跟疼痛的效果。
2. 拉伸按摩法拉伸按摩法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治疗足跟痛的方法。
可以坐在椅子上,将一只脚放在对腿上,另一只脚放平。
然后伸直腿,将脚后跟拉伸至最大范围,并在此状态下保持20秒钟,每个脚做三组。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缓解足跟疼痛的症状。
药物方1. 双石清软膏双石清软膏可以起到祛风除湿的作用,有效地缓解足底筋膜炎等症状。
在使用前,应先将双石清软膏涂抹在足部疼痛部位,每日2-3次,坚持1-2周。
2. 红花油红花油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并促进组织再生,对于缓解足跟疼痛具有一定的作用。
在使用前,应先将红花油涂抹在足部疼痛部位,每日2-3次,坚持1-2周。
总之,按摩和药物结合起来,可以更快地缓解足跟疼痛的症状。
此外,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足部,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走路时间过长或穿着不适合的鞋子。
如果症状持续存在,应及时就医,做好足部的康复治疗。
足跟痛(中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足跟痛(中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87f204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c1.png)
足跟痛(中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什么是足跟痛(中医)?足跟痛是指足跟部疼痛,不红不肿,不能久立多走,甚则站立艰难而育。
本症是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多因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足跟局部筋骨失于荣养或风湿痹阻,外伤所致。
足跟痛有时与足痛或其它关节痛并见,本条主要讨论以足跟痛为突出表现者。
足跟痛(中医)怎么引起?足跟痛(中医)发病原因?多因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足跟局部筋骨失于荣养或风湿痹阻,外伤所致。
足跟属足少阴肾经所主,故本症多由肝肾虚亏。
复感风湿、瘀血内阻者所致。
足跟痛(中医)诊断标准&足跟痛(中医)做哪些检查?常见证候气血亏虚足跟痛:足跟疼痛,历时久渐,皮不红肿,日间活动痛缓,入夜疼痛加重,神疲肢倦,面色苍白,畏风自汗,舌质淡,脉细弱。
肝肾亏虚足跟痛:足跟疼痛,不耐久立,局部皮不红肿,腰膝痠软。
头晕耳鸣,两眼昏花,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或舌质红。
脉细数。
风寒湿阻足跟痛:足跟疼痛,同时伴足部或其它关节疼痛,局部肿胀。
下肢困重,遇阴雨寒冷天加重,舌苔薄白,脉满缓。
外伤所致足跟痛:有外伤史。
局部时有红肺,以刺痛为主,拒按。
行走时加重。
鉴别分析气血亏虚足跟痛与肝肾亏虚足跟痛。
两者均为虚证,前者由久病或大病之后,或失血之后,气血亏虚,血虚不荣所致:后者则由强力劳损筋骨或纵欲无度,肝肾不足,骨髓失养所致。
前者足跟痛,历时久渐,并有气血亏虚表现,如神疲肢倦,面色苍白,畏风自汗,舌质淡,脉细弱:后者足跟痛而不耐久立,并肝肾虚损症状,如腰膝痠软,头晕眼花,耳鸣。
阴虚者舌质红,脉细数:阳虚者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气血亏虚足跟痛宜益气养血,方用十全大补汤;肝肾不足足跟痛治宜滋补肝肾,偏阴虚者,方用左归丸,偏阳虚者,方用右归丸。
风寒湿阻足跟痛:常由风寒与湿合而致病,即成为风寒湿痹足跟痛,如(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足跟在下,寒湿易侵,故寒湿足跟痛多见,以足跟肿胀痠痛,遇阴雨加重,下肢困重为特点,可伴其它部位关节疼痛。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9ce4205172ded630b1cb6fd.png)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病因与病理足跟痛是常见的疾病,造成足跟痛的疾病有足跟脂肪纤维炎、跟腱周围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跟骨病(骨髓炎、肿瘤、畸形性骨炎)、距跟关节炎等,最常见的是前五种疾病。
足跟脂肪纤维垫由弹力纤维分隔、包绕脂肪组织构成,有吸震作用.当跟部被硬物硌伤、长期压迫、受风、着凉等能使跟垫发生炎症,患者足跟下疼痛、肿胀,有浅在性压痛;如伤及跟下滑囊或滑膜,则会出现跟下深部疼痛。
跟腱周围炎是跟腱附着部位的周围组织,因外伤、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位肿胀和疼痛。
以老年女性发生率高,多为足脂肪纤维垫部分消退、急性滑囊炎或平底跖足等原因引起.此外,跟骨骨刺也可引起疼痛.足跟痛起病突然,常无明显外伤史,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时感到针刺样疼痛,局部有明显压痛,ⅹ线拍片除跟骨骨刺外,一般无任何骨质病变.治疗1、按摩法引起足跟痛的疾病,都可以应用按摩疗法,有他人帮助完成。
病人取俯卧位,从足跟部沿跖腱膜按揉数遍,然后用拇指弹拨跖腱膜,重点放在跟骨附着点周围,按压然谷、太溪等穴,再沿跖腱膜方向用擦法,以透热为度。
2、药物外治法应用万应如意膏外贴,能很快奏效。
3、药物内服法体力虚弱、体格肥胖、卧床日久,引起足跟皮肤变软,跟部脂肪纤维垫萎缩,可造成站立和行走时跟底疼痛。
产后妇女多见这种性质的足跟痛.中医学认为足跟痛与肝肾亏虚、阴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有关,使用中草药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属血虚受寒者,用养肝汤加味:当归10克、熟地24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麦冬10克、炒枣仁10克等,水煎服,一般服用4~5剂即可见效。
属肾虚受寒者,用桂附八味丸加味:熟地24克、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肉桂6克、附子6克、独活10克、细辛3克、当归10克、秦艽(jiao,一声)10克,水煎服,4~5剂即可见效.因肝肾亏虚,感受风湿侵袭而致者,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0克、寄生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灵仙10克、秦艽10克、杜仲15克、川断10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一般3~5剂,症状会明显减轻。
中医治疗足跟痛的偏方
![中医治疗足跟痛的偏方](https://img.taocdn.com/s3/m/1c6ea736c281e53a5802ff6e.png)
中医治疗足跟痛的偏方!•时间:2011-07-30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
又称脚跟痛。
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
下文将为大家介绍几种有效治疗足跟痛的中医验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药浸法治足跟痛: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
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2.尿渍法治足跟痛:取较大的花岗石,煅烧后置于地,以童尿渍于上并立即将足跟部置于石上,任水汽蒸腾,切勿烫伤脚。
无花岗石可用铁块代之。
临床常用芒硝饱和液与白酒调匀,取代童尿,亦效。
3.祁艾、乌梅法治足跟痛:取祁艾60克,乌梅10克,放入水中煎出药汁,倒入盒内,再将烧砖烧红放入药液盆内,患足放于蒸汽上熏洗,并用衣物遮盖,待药冷至温度适当后,将患足跟底部放于砖块上乘热下压数分钟(药液可以反复使用),每日l~2次,连续7~10天为1个疗程。
4.乌梅、醋法治足跟痛:取乌梅适量去核加入醋少许捣烂,再加入少许盐,搅匀,涂敷在患足处,用纱布盖好胶布固定。
每天敷1次,连用一段时间,有效果。
5.川芎法治足跟痛:取川芎45克研成细末,分成3份,装入小布袋内缝好。
将药袋装入鞋里,直接与患足痛处接触,每次用l袋,3袋交替使用,换下药袋晒干仍可用。
6.鲜苍耳叶治足跟痛:取鲜苍耳叶适量,捣烂敷患处,外用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干后换药,不拘数次,如有起泡,可按烫伤处理,愈后再继续使用。
注:一般5-6天见效,疼痛消失,骨增生存在但不发展。
7.夏枯草治足跟痛法:取夏枯草50克,用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先熏后冼患足30分钟,每日1~3次,每剂可用2天。
8.仙人掌治足跟痛:取仙人掌适量,刮去其两面毛刺,然后剖成两半,用剖开的一面敷于患足痛处,外用胶布固定,敷12小时后再换半片,冬天可将剖开一面烘热再敷患处,一般宜晚上敷,治疗期间宜穿布底鞋,适量活动,使气血经脉畅通。
八法巧治足跟痛
![八法巧治足跟痛](https://img.taocdn.com/s3/m/861f03e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67.png)
八法巧治足跟痛足跟痛是指脚底的跟部发生疼痛,俗称“足底筋膜炎”。
这是比较常见的足部疾病之一,常见于长期站立、行走或高强度的足部运动。
小到家庭主妇、上班族,大到运动员、军人,几乎所有人都有可能患上足跟痛。
本文将为你介绍八种其治疗方法,帮助你缓解足跟痛,让你的生活更加舒适。
法一:冰敷当你感到足底疼痛时,可以在疼痛的足部敷上一些冰袋。
这可以帮助肌肉舒缓,减轻痛楚。
如果疼痛较严重,你可以进行常规的冰敷治疗,每次敷20至30分钟,24小时内最多可以进行3至4次冰敷。
这不仅能减缓足筋膜的炎症,还可以减轻肿胀和炎症。
需要注意的是,在冰敷过程中不要直接将冰袋与皮肤相接触,最好用毛巾等物料隔开,以免冰温过度对皮肤造成损伤。
法二:按摩疗法足底按摩可以增强足底肌肉的柔韧性,缓解足底肌肉的张力,减轻足跟痛的原因。
你可以用手指揉捏足底,也可以使用按摩球、按摩垫等辅助工具进行按摩。
按摩时间通常为20分钟,要充分按摩整个足底,在痛处以中等力度按摩,进行适当力量的推拉,缓解紧绷的筋膜。
效果较好的按摩应该逐渐增大按摩的力度和时间,每日进行两次,坚持2-3周,能够显著改善足跟痛。
法三:足弓支撑垫足弓支撑垫是一种常见的缓解足底疼痛的辅助工具,它的作用是在足底和鞋底之间设一个受支撑的拱形结构,通过减轻足底负担,增加足弓高度,减少足底肌肉紧张,增强足底力量,使得足跟疼痛得到缓解。
选购时需要注意垫子的大小,应该与你的鞋子大小相匹配。
法四:休息足底疼痛的原因通常是由于过度使用或疲劳导致的。
所以在足疼的时候,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走动,可以缓解疼痛。
此时应尽可能提高足底部位,可以将足底部位的枕头垫高一些,以减轻足部的负担。
法五: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系统,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帮助缓解足跟痛。
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骑自行车、跳绳等,有利于提高足底肌肉的柔韧性和力量。
法六: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热敷、超声波、电打击、冷敷等治疗方式。
治疗足跟疼的中药方子
![治疗足跟疼的中药方子](https://img.taocdn.com/s3/m/46877e70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9.png)
治疗足跟疼的中药方子
治疗足跟疼的中药方子可以考虑以下几种:
1. 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具有温经散寒、化瘀活血的功能,适用于足跟疼痛伴寒湿症状明显者。
2. 白芷地黄丸:白芷地黄丸主要用于足跟疼痛伴有痹证、湿热瘀滞等症状明显者。
3. 左金丸:左金丸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足跟疼痛伴有瘀血淤滞等症状的患者。
请注意,以上方子仅为参考,请在就医前咨询中医专业人士,并遵医嘱使用。
此外,足跟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请确保就诊时获得准确的诊断,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9a1e57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c.png)
足跟痛的中药治疗方法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由于长时间站立、走路、运动或穿着不合适的鞋子而引起。
中医认为,足跟痛多与气血不足、肝肾不足、湿热瘀阻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药治疗方法在改善气血循环、调理脏腑功能、祛湿化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足跟痛的方法。
首先,艾叶熏洗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中药治疗方法。
将艾叶研磨成粉末,放入热水中浸泡后,用浸泡过的热水浸洗患处。
艾叶具有温经散寒、活血祛瘀的功效,能够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其次,穿足跟痛药材贴敷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
选用适量的当归、川芎、独活、白芷等药材,研磨成粉末后加入适量的醋调成糊状,然后涂抹于患处,用纱布包裹固定。
这些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功效,能够缓解足跟痛的不适感。
另外,中药泡脚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治疗方法。
选用适量的当归、川芎、独活、白芷等药材,煎煮后加入足浴盆中,泡脚20-30分钟。
这些药材能够温经活血、祛湿化瘀,有助于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最后,中药内服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足跟痛多与气血不足、肝肾不足、湿热瘀阻等因素有关,因此可选用活血化瘀、祛湿通络的中药进行内服。
如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等药材,可以煎煮后内服,有助于调理脏腑功能,改善足跟痛的症状。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足跟痛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外用熏洗、贴敷、泡脚,也可以通过内服药物来缓解症状。
但在使用中药治疗足跟痛时,应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材和治疗方法,并遵医嘱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早日康复!。
大陵治疗足跟痛的针刺方法
![大陵治疗足跟痛的针刺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2e0fc4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e.png)
大陵治疗足跟痛的针刺方法
首先,要找准足跟痛的穴位。
在中医理论中,足跟痛通常与足
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有关。
因此,治疗足跟痛的穴位主要集中在
这两条经络上。
常用的穴位包括太溪、足三里、太冲、昆仑等。
这
些穴位分布在足部和小腿上,需要针灸师准确找准位置进行针刺。
其次,进行针刺操作。
在进行针刺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
检查,了解病情和身体状况。
然后,针灸师可以选择适当的穴位进
行针刺。
在针刺时,需要注意用力和深度,以及针刺的速度和频率。
通常情况下,针刺后会有一定的酸胀感,这是正常现象。
针刺后,需要进行艾灸或灸疗。
艾灸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
通过燃烧艾草对穴位进行热疗。
在大陵治疗足跟痛时,可以选择适
当的穴位进行艾灸。
艾灸的时间和温度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
行调整,通常情况下,艾灸后可以感到温热和舒适。
除了针刺和艾灸,患者还可以进行一些自我保健。
比如可以通
过按摩足部和小腿来缓解足跟痛,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
来增强足部的灵活性和力量。
此外,患者还可以选择适合的鞋垫或
鞋子,以减轻足跟的压力。
总的来说,大陵治疗足跟痛的针刺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
通过找准穴位,进行针刺和艾灸,患者可以有效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自我保健来加速康复。
当然,在进行大陵治
疗时,患者需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针灸师,以确保治
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希望患者们能够早日摆脱足跟痛的困扰,重拾
健康和活力。
临床足跟痛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中药治疗推拿按摩及家庭治疗
![临床足跟痛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中药治疗推拿按摩及家庭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9ab0eb1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6b.png)
临床足跟痛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中药治
疗、推拿按摩及家庭治疗
足跟痛又名跟痛症,是跟后痛和跟下痛的总称。
女性多于男性,胖人多于瘦人,以跟底痛最为常见。
跟后痛多由跟后滑囊炎和跟腱周围炎所致,常在受损伤后发生,X线片检查有时可发现肌腱周围有钙
化影。
症状
1、跟后痛
表现为跟腱周围肿胀、压痛,且足背屈时疼痛加重。
2、跟下痛
多出现在早晨,刚开始行走几步时疼痛剧烈,以致跛行;活动片刻后疼痛减轻,跟底压痛。
中药+推拿疗法
中药介质
组成:雷公藤研成细面。
方解:雷公藤又名“黄藤”“断肠草”,能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推拿按摩
手指蘸中药面,点按阳陵泉、三阴交、阿是穴,每穴3分钟。
家庭治疗
1 .可将海绵垫挖一圆洞,放置鞋内后跟处,将足跟垫起,可减少疼痛。
2 .若有骨质增生,可用醋250毫升,加水2000毫升,烧热后洗脚30分钟,每天1次。
3.足跟痛急性期要限制活动,适当休息。
老人足跟痛吃什么治疗老人足跟痛治疗三偏方
![老人足跟痛吃什么治疗老人足跟痛治疗三偏方](https://img.taocdn.com/s3/m/12834e3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7.png)
老人足跟痛吃什么治疗老人足跟痛治疗三偏方足跟痛常见于老人,老人是足跟痛的高发人群,下面店铺分享了老人足跟痛治疗三偏方,希望能帮助到你。
老人足跟痛老人年纪大了,身体毛病比较多,这里会痛、那里也会痛,其中,足跟痛是常见的毛病,老人如果长时间站立或者行走,就会感觉足跟底部会疼痛,久坐突然起立也会感到疼痛,严重的甚至脚跟都不敢着地,但是这种情况只要稍微活动就可以缓解。
老人足跟痛主要是身体器官退化、病变引起的,比如骨皮下脂肪纤维垫退化变薄、根骨结节滑囊炎、跟骨骨刺等。
老人足跟痛治疗三偏方一、足跟痛熏洗方材料:白醋50升,夏枯草60克。
做法:先将夏枯草放入锅里,加适量清水煎30分钟,然后去渣,将药汁倒入盆里,再加入白醋用法:趁热熏洗足跟患处20分钟,每天熏洗1次,坚持用7天。
二、足跟痛外敷方材料:蜂蜜、白醋食疗,川芎30克。
做法:将川芎研成细末,与等份的蜂蜜、白醋调成膏即可。
用法:每天睡前用适量膏敷在足跟部位,次日清晨拿掉,连续用7天。
偏方一、二可以同时使用,先熏洗足跟再外敷。
三、红花活络酒材料:白酒500毫升,紫草9克,赤芍和当归各9克,红花15克。
做法:将所有的药材放入白酒里浸泡,密封放7天,去渣剩药酒。
用法:用药酒按摩足跟部老人足跟痛要注意下面几点1、不要长时间的站立或走动,要避免足部过度活动造成劳损,另外,有晨练习惯的老人要适当的减少运动量。
2、避免穿硬低的鞋子。
足跟疼痛再穿硬低鞋子的话会更加疼痛,老人要穿柔软一定的鞋子,可以用挖空的软鞋垫,减少痛点受压。
中医验方可治疗骨质增生(1)颈椎病方药物组成:鹿角片、鹿角胶各10g,仙灵脾30g,生熟地、肉苁蓉、牛膝、川芎、葛根各10g ,骨碎补、赤白芍、木瓜、杜仲各15g,泽泻20g,茯苓12g。
功效:温阳通经,活血祛风,解肌止痛。
主治:颈椎病。
用法用量:水泛为丸,每服6g,每日3次。
(2)何氏颈椎病方药物组成:熟地15~25g,丹参、桑枝、生麦芽、当归尾各10g,鹿衔草10~15g,骨碎补1 5g,肉苁蓉6~10g,生蒲黄20~25g,鸡血藤15~20g,蛇蜕6g。
根治足跟痛的民间偏方大全
![根治足跟痛的民间偏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37e412b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2c.png)
根治足跟痛的民间偏方大全足跟骨刺,多见于4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
主要症状是跟骨跖侧痛晨起行走疼痛尤重,有明显压痛点,重者如锥刺样,行走困难。
多与慢性劳损有关,当体重增加,过度劳累时,跖腱膜起点产生不正常的张力,组织渗出有害物质发生无菌性炎症和水肿,长期的恶性循环得不到改善,刺激跟骨结节而形成骨刺。
中医学称其为足跟痛,属“痹证”范围,认为多属肾气不足,气虚下陷或血虚,损伤所致。
↓《方1.》↓黄豆根治脚后跟痛【组成】黄豆根(在土内者)500克。
【做法】将豆根冲洗干净,加水煎汤。
趁热浸泡洗烫数次。
【功效】治脚后跟痛不能着地。
↓《方2.》↓强骨汤【组成】熟地12g,山药25g,山萸肉12g,寄生12g,牛膝g,木瓜12g,白芍25g,甘草10g。
【制用法】上方每日1剂,加水煎煮2次混合,分2次服用。
15天为1疗程【功效】老年人足跟痛【出处】河南中医↓《方3.》↓鸡脚桑枝治脚跟骨刺疼痛鸡脚250克,桑枝15克,加水共煲汤,约1小时左右即成。
每日1剂,每次将鸡脚和汤全部吃光,连吃10-15天。
↓《方4.》↓鹿蹄汤治脚膝痛【组成】鹿蹄4只,盐及调料适量。
【做法】先将鹿蹄清水煮熟,加油、盐、酱油、料酒等调料,再煮至极烂熟。
空腹食肉饮汤。
【功效】治诸风脚膝疼痛不能着地。
注本方见于唐《食医心鉴》。
↓《方5.》↓醋拌茜草治脚后跟骨刺疼痛茜草嫩尖数个,砸碎,用醋调拌均匀后敷在患处,外用纱布包好。
每天换药1次,连续3天即可见效,6天见好,10天左右就不痛了。
↓《方6.》↓川乌散【组成】川乌30g(以生者为优),白酒适量(以粮食酒为好)【制用法】将川乌研细末加白酒调成糊状,晚上睡觉前用温水将脚洗净,把药平摊足跟疼痛处,外以塑料纸包好。
此为1足跟用量。
【功效】足跟骨刺疼痛【注意】病去即止,不可久用。
【出处】山东中医杂志↓《方7.》↓葡萄根饮治足跟骨刺疼痛鲜葡萄根60克,水煎服。
每日1剂,连服5-7天。
↓《方8.》↓锤击法操作法】患者俯卧,患肢屈曲,使足心向上,找到压痛点后进行揉按和刮压,继用小铁锤对准压痛点锤击3~5下,用力要适当,动作准确轻快,若皮下有结节状物,以锤击使其散开为度。
足跟痛----秘方偏方
![足跟痛----秘方偏方](https://img.taocdn.com/s3/m/e17ba3e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f.png)
足跟痛----秘方偏方中药泡脚治跟痛症牛凤景诊所女,63岁,主诉:站立时右足足跟部疼痛3月。
3月前劳累后引起足跟部承重时疼痛逐渐加重,局部压痛明显。
行走时因鞋的摩擦致右足跟部下面酸胀疼痛,疼痛可沿跟骨内侧向前扩展到足底。
不敢着地承重,行走一会儿疼痛减轻,但行走时稍长,疼痛又加重,痛点固定不移,上午轻,下午重,遇冷加重,得热则舒。
舌质暗,苔薄白,脉紧。
治以温经止痛,活血化瘀。
方用八仙逍遥散加减。
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川乌10克,干姜10克,白及10克,宽筋藤30克,金银花藤30克,大黄15克。
用法:上药粗磨,布包,将药袋放入洗脚盆里,加入温开水泡脚,1日1次,以全身自汗出为度。
嘱患者避风,避免走长路,穿软底鞋。
经治疗2周,疼痛明显减轻,行走正常。
巧治足跟痛。
内服法以活血补肾、通络定痛为法。
药用熟地、鸡血藤各30克,当归、牛膝、地龙、丹参(后入)各15克,透骨草、威灵仙、木瓜各12克,皂角刺、穿山甲(先煎)、三七末(冲服)各9克。
每天1剂,水煎3次,兑酒少许,分3次服。
15天为1疗程,直至局部体征及伴随症状消失。
治疗期间,应加强足部防寒保暖,减少活动,避免负重。
妇女月经期及孕妇禁服本方。
外涂法以活血散淤、消肿止痛为主。
将川乌、草乌各10克,姜活、当归、没药、红花、血竭、赤芍、细卒各20克研极细末浸泡2次。
第一次加80%酒精500毫升浸3天,过滤,第二次加酒精750毫升浸4天,过滤;2次药液合并,静置1天后,再滤取药液,贮瓶密封备用。
每次取药液直接涂于疼痛处,并反复按摩足跟部半小时,每天3~5次。
3周为1疗程,至肿消痛止,行走自如。
浸洗法以温经通络、软坚消肿、活血镇痛为治。
取老桑枝、寻骨风、透骨草、海桐皮、姜黄、牛膝、威灵仙各30克,川芎、桂枝各20克,用1500毫升食醋浸3小时后,煮沸,弃渣滤液,加入米酒100毫升,趁热先熏,后洗,再浸泡足跟,同时用力搓揉患处20分钟,每天3次,每剂药可连用2天。
足跟疼痛最好治疗方法
![足跟疼痛最好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1cecd9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b.png)
足跟疼痛最好治疗方法足跟疼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它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针对足跟疼痛,我们需要找到最好的治疗方法来缓解疼痛并恢复足部功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足跟疼痛治疗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患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首先,对于足跟疼痛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引起疼痛的根本原因。
足跟疼痛可能是由于跟腱炎、跟骨骨刺、跖骨骨刺等疾病引起的,因此在治疗时需要明确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一旦找到了病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
其次,常见的足跟疼痛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口服或局部外用药物来缓解疼痛和消炎。
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理疗等,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促进康复。
对于一些顽固性的足跟疼痛,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比如跟腱修复术、跟骨切除术等。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一些新的治疗手段也值得尝试。
比如,足底筋膜冷冻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冷冻技术来消除足底筋膜炎症,从而缓解足跟疼痛。
此外,一些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灸、拔罐等,也被证实对足跟疼痛有一定的疗效。
除了治疗,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一些容易引起足跟疼痛的人群,比如长时间站立、走路、运动的人群,需要注意足部的保暖和保护,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过度劳累。
选择合适的鞋子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选择舒适、合脚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或者硬底鞋。
总之,针对足跟疼痛,我们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同时,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注意足部的保护和保养,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过度劳累。
希望本文介绍的治疗方法能够帮助到足跟疼痛患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尽快恢复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足跟痛的方法
足跟痛是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
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近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
一、足跟痛病因
跖筋膜炎: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
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
在侧位 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
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
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
跟骨后滑囊炎: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
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
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
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注入氢化考的松。
跟骨骨突炎: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
跑步与足尖站立
可使症状加重。
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
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距骨下关节炎: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
X 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
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
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二、中医疗法
中医解析: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
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
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
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中药浸泡或者是外敷足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以治根为主,外用=足跟骨方帖,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
中医辨证治疗
1.分型治疗1.肾阴虚型:足胫时热而足跟痛,用六味丸加龟板、肉桂。
2.肾阳虚型:不能久立而足跟痛,用八味丸。
3.挟湿型:重着而肿,用换骨丹、史国公药酒。
4.湿痰流注型:用导痰汤加木瓜、萆薢、防己。
5.气血两虚型:用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
三、营养防治及食疗
1.补充维生素B6,可帮助钙质吸收和预防骨刺的形成。
2.补充维生素C。
3.多食含钙的食物。
4.多食含镁的食物,如蔬菜、谷类、肉类、豆类及豆制品。
5.避免食用酒精、咖啡、糖类食品,以防止机体恢复过程中发生的障碍,保护体内矿物质的平衡。
6.川芎、当归猪脚汤:川芎、当归各15克,猪后脚一只。
将猪脚与二味中药炖一小时,喝汤吃肉。
通经活血,濡养经络。
四、注意事项
一、尽量避免穿着软的薄底布鞋;
二、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三、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