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近代华北灾荒史研究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近代华北灾荒史研究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近代华北灾荒史研究述评筮Z鲞箍期2005年6月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J.ofcollegeofDisasterPreventionTechniques,,01.7NO.2Jim.2005引言改革开放以来近代华北灾荒史研究述评苏全有闫喜琴(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河南新乡453007)摘要:近代华北灾荒频发,改革开放以来对其研究已有一定成果涌现,主要表现在对华北整体和各行政省份的灾荒史研究方面.但其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表现为研究状况严重不平衡,研究方法与理论把握以及史料收集与整理方面均存在很多问题.关键词:近代;华北;灾荒中图分类号:X43(2)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8-7869(2005)02-0014-05 AReviewofModernNorth-ChinaDisasterHjstoryStudiessince197OsSuQuanyouY aHXiqin(HenanNormalUnive~ity,XinxiangHenan453007)Abstract:Disaste~happenedfrequentlyinNorth-Chinainmodemtimes.Thestudiesinthisre specthavegainedsomeachievemen~sincelate1970s,whichmmnlyCOV ertheresearchesondisaste~inthewh oleareaandthoseineachrespectiveprovinceofthearea.However,problemsstillexistinresearchingworksuchas theimb~ancedresearchdistribution,impropermethodsandtheories,histodc~dataco~ection. Keywords:inmodemtimes;North-China;disaster灾害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减轻各种灾害及其危害性后果,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主题之一.我国是灾害频发的国度之一,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各种灾害问题又趋严重,控制并减轻灾害问题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近代华北地区是灾荒的频发地之一,晚清时期,直隶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其水旱灾害发生次数均居全国第一,山东则位列其次I".民国时期,"河南灾情种类之多,地域之广,时间之长,均为全国冠",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集灾害之大成"的省份【2】,其灾荒发生次数位居各省之首,河北省紧随其后.L3加强近代华北地区灾荒及赈灾减灾研究,不仅对近代灾荒史研究具有一定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推动近代华北灾荒史的研究,本文即拟对近代华北灾荒史研究作一全面回顾与总结.对华北灾荒史的研究起步于民国初年,但早期成果多集中于水利和地理学界,史学界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开始关注灾荒史研究,本文即主要以此一时期作为论述对象.1华北整体灾荒史研究早在70年代,中国气象部门即对华北地区的旱涝史料有所总训.进入90年代后,对大量方志的利用以及李文海等所编的《中国灾荒纪年》和《中国灾荒纪年续编》等近代灾荒史料的出版,为华北区域灾荒史的研究提供了诸多的便利,近代华北灾荒研究在抗灾,具体灾种及影响方面都有一定成果出现.王加华对清季至民国时期华北地区频发的水旱灾害环境下,民间采取选择种植相应的作物来提高自身抗灾能力的民间调控机制作了论述,认为此作者简介:苏全有(1966一)男,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华中师大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收稿日期:2004-10-23第2期苏全有:改革开放以来近代华北灾荒史研究述评?15?种调控机制虽有其局限性,但总的来讲,还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张素欣等通过对1815--2002年167年中太阳活动11年周期与22年周期与华北地区6级以上地震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认为强震活动多发生于11年周期的峰年段和谷年段,并认为目前该区内强震发生的概率极低.【6】刘东旺等人也对华北地区1800年以来5.5以上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地震活动作出了预测.王建革考察了清政府对华北蝗灾的控制运作及其演变趋势后指出,中央集权愈到晚期,对农业的管理渗透越多,因为社会动乱往往与大灾出现有一定关联.【8】刘海岩以天津为个案,认为华北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大量灾民是中国城市贫民阶层的主要来源.】范立君则从移民史的角度对灾荒下华北向东北的移民状况给予了关注.I】UJ吴海涛从地理,气候和生态方面分析了淮北地区的涝灾原因【l".对重大灾荒的研究最突出的当数对光绪初年丁戊奇荒的研究,已有十多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对其作了论述,其中赵矢元较早概述了此次大旱的灾况.【】王金香也从总体上论述了这次大旱的状况n,并在另文中分析了此次大旱的社会和自然原因.I】卅而满志敏则认为全球性的特强ENSO影响亚洲季风减弱,致使季风雨带的推进和降水过程发生变异,是这次大旱灾形成的气候背景.【J5J夏明方对此次大旱的灾况和社会原因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认为日益衰落的封建统治和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是这次大荒发生的根本原因.I】州他还探讨了这次大灾中西方传教士的赈济和国内赈济.IJ,J杨剑利也以此次大旱中的官赈和义赈为例,说明这一时期官赈日趋衰退,义赈日益兴起.I】8】但相对海外来讲,国内对丁戊奇荒的研究仍显薄弱,因为在1980年,香港学者何汉威对其研究已相当深入.I】9】这一方面是因为内外缺乏交流,更重要的是中国史学界长期受阶级理论分析模式的束缚,很难在研究方法上取得突破.此外,对1939年华北大水灾的研究也是热点之一,魏宏运对1939的华北大水灾状况和各方赈济考察后指出,自然灾害加剧了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困难,给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0】李金铮也对1939年大水灾中晋察冀边区中中共的救荒工作进行了论述.¨此外,陈玉琼,彭淑英则通过对1920年大旱影响的分析,提出了自然灾害对社会影响的基本模式.由于华北地区河流密集,季风气候特征明显,河流灾害异常突出,所以对于某一流域的灾害特征进行研究,也很必要.水利电力部主编《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河北气象部门出版的《海河流域历代自然灾害史料》引,为华北流域灾害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由于黄河对人类所造成的灾害最大,所以,对黄河的关注较诸其他流域显得更多,重点表现在对其重大决口事件的关注.李文海通过对黄河决口的考察说明天灾加上人祸使清政府处境更加恶化.】夏明方从晚清社会演变的角度对其决口进行了探讨.I2申学锋则对黄河决口堵筑工程进行了研究.张徐乐从经济史的角度对黄河决口所借外债情况进行了考察.I27】而频发的黄河灾害对区域的生态和信仰文化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马雪芹和董龙凯分别从这两个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而王元林则对清代黄河小北干流变迁进行了系统论述.I29】总的来说,现有成果对黄河等探讨较多,而对其众多支流研究则相对贫乏.2各行政省份灾荒史成果河北省在近代的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所以对河北灾荒史研究相对较强.1994年北京市成立了减灾协会,并由北京历史地理专家尹钧科主持完成了"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的重点课题,并出版了研究专着.论文成果首先集中于对此区水灾的研究,李辅斌认为道光以后,由于水利多年不修,加之清政府推行"确保漕运"的政策以及上游植被的破坏,直隶水患不可能获得根治.¨李文海等认为永定河患是造成此区水灾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阳光宁,汪志国对周馥治河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其重视调查研究,兼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治水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33】直隶地区作为京畿重地,其减灾及善后措施也颇具特色,刘瑞芳,郭文明通过方志对清代直隶地区的慈善事业的基本状况进行了研究,认为乡绅在地方慈善事业中作用的增强,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I3】韩光辉对清代京师的粜米局,粥厂,栖流所, 育婴堂等赈恤机构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些赈恤机构对清代人口增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L35】池子华,李红英则对晚清直隶灾荒时空分布,影响及减灾措施进行了全面探讨.p州在另文中,.作者又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灾荒,流l6?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第7卷民与义和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3池子华,刘玉梅从救荒角度对民国时期河北灾荒进行了研究,因政府重视不够,战乱等原因使这一时期的荒政效果不佳.【.】近代河南灾荒的严重性,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水利和气象部门也有一些史料出版.【39J近年来,苏全有对近代河南灾荒中的特点,赈济,人口与灾荒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L2马雪芹对明清时期的河南灾荒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植被破坏和水利失修是其主要原因.J对丁戊奇荒的研究,张九洲认为造成河南人吃人悲剧的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清政府的救治不力,在此次大旱的打击下,河南经济更加落伍了.l4崔铭对1942—1943年的河南省旱,风,蝗灾害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其灾情同光绪初年的大旱不相上下.I4苏新留对1929年河南旱灾后河南赈务会对河南灾民的东北移垦作了深入论述,并认为这种灾民移垦对河南部分灾民生存和开发东北都有一定意义.L43在另文中,作者还对民国时期河南灾民面对旱灾时的应对措施一祈雨状况作了描述,认为这不仅是民众迷信心理的反映,而且是官方欺骗民众的一种手段.J曹隆恭利用地方史料对商丘地区的水灾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45】9O年代,山东一些自然灾害史料相继出版,【钧J但专门的近代灾荒专着则相对乏见.论文方面,董龙凯从移民史的角度着力探讨了黄河河患对山东的影响,分别就l855一l877年以及光绪年间的黄河变迁下山东人口迁移的方式,特点和影响作了论述,【4作者认为在对近代山东黄泛区的各种救济手段中,移民是"摆脱或减少灾害最彻底的形式之一",[481并通过对光绪中叶政府对黄河南岸黄泛区的后撤型迁村活动的考察,认为其迁而又返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不能有效控制农民,其实质则是不能有效控制土地."【倒牛淑萍认为早期山东人民移民东北与当时频发的自然灾害一定关系.【50J杜屿通过对山东省1260--1990年的旱灾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其破坏性大,是山东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5lJ赵兰亮对清至民国时期山东地震进行了统计研究,为地区地震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L5J汪志国,丁晓雷对周馥对山东黄河的治理中的农本思想予以了肯定.山西省在80年代末以来随着一批灾害史料相继出版,【5其灾荒史研究也有一定成果涌现,其中对山西丁戊奇荒的研究最为突出.王金香利用地方史料对山西受灾和赈济状况进行详细考察后,认为滥种婴粟,吏治,战乱和交通等人为因素是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原因.L55J郭春梅也对此次旱灾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进行了分析,L5州李三谋也认为婴粟的种植是此次大旱的原因之一.L5郝平利用大量方志考证了此次大旱在山西的时限和地域,认为山西丁戊奇荒发生时间早,受灾州县几乎遍及全省,进而说明了山西受灾之重.【5别在另文中,作者还对此次大灾中山西的人口损失状况进行了考证,认为人口损失大约在800—1000万之间,这严重影响了山西的经济发展.【59】韩晓莉则认为光绪初年大旱造成的人口大量死亡对山西人地关系紧张状况重新作出了调整,但因自然,人口,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并未因此而得以改善.I王守恩,刘安荣认为山西近代频繁的灾荒是近代西教得以传入山西的原因之一.【6l】3存在的问题与不足3.1首先是研究状况严重不平衡从研究内容看,已有成果多集中对水旱灾害或某一大灾的研究上,对华北区域全面的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则少之又少.从研究区域来看,对黄河,直隶等区域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而对其他地区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或是一片空白.从研究时段来看,相对于晚清灾荒史的研究,民国时期华北地区灾荒的研究成果则更为匮乏.华北灾荒史研究需要探讨和深化的地方非常多.具体而言,学界首先应对各种灾种和城市灾荒史进行具体,全面,深入的研究;其次,既要探讨导致华北灾荒频发的钢性硬约束因素——自然生态的研究,同时又要加强对社会运作机制考察;此外,加强华北与其它地区灾荒的比较研究,分析和比较华北与其它地区在灾荒的成因,种类及其与所在地区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和政治,经济机制的互动关系上的异同,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求有利于当前的防灾和抗灾.3.2就研究方法与理论而言,也存在着问题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固然应该为今天的人们所提倡,但灾荒史学的自身特点要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科际交叉,就自然科学而论,尽管他们在与历史关联研究中存在着把握,感觉欠确切,但就研究方法而言颇多可资借鉴之处.正如夏明方所说:将民国灾害问题"重新置放于曾经被人们剥离出去第2期苏全有:改革开放以来近代华北灾荒史研究述评?17? 的多样化而又变动着的地理空间或者说自然生态系统之中,亦即试图从这些问题中尽可能多地捕捉到自然界的空间差异及其变化的影子."【62】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应该首先进行微观研究和局部研究,然后再上升到宏观和整体研究,即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是学术突破的重中之重.综合运用气候地理学,社会学,灾害学,文化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借助实证和数理统计,从个案考察到宏观分析,从史料举证到逻辑思考,力求开阔视野,将局部和微观研究角度做巧,取证做细,将整体和宏观研究的着眼点做远,涉及面做博,必将有助于推动研究的进展.近代华北灾荒史研究由于牵涉到历史学,社会学,灾害学,气候地理学等多种学科,因此,如何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初步建构区域灾荒史研究的理论框架,是该领域突破的关键.目前研究往往是平面描述,理论色彩淡漠,深度不够,缺乏富有启迪性的剖析,历史的借鉴功能难以显现.由于灾荒是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交互作用的产物,因此,考察灾荒与近代华北社会变动的民变, 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等的广泛关联性,既有利于梳理出近代华北社会变迁的动力和规律;又可以从中总结出灾变转为灾荒的历史过程和客观规律,体察生产方式及社会运作机制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华北地区的防灾抗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另外,由于灾荒首先与民生关怀相关联,故而更有利于我们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认识和评估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水平.并且与其它历史现象相比较,灾荒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联性更加密切,灾荒史研究更有益于我们对社会历史系统而准确的把握而免于偏废. 3.3在史料收集与整理方面的问题很多近代华北现存史料多为自然科学界整理出版,其内容相对于史学研究来讲过于简单.各区应加强对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尤其是民国时期灾荒史料之丰富,实有出人意表者.如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及各地图书馆,档案馆的档案材料,以及各地方报刊资料,回忆性质的文史资料,数量惊人.再就是近代方志材料,民间保存有相当的灾荒史料,这对研究华北灾荒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华北灾荒史研究所需大量史料散见于方志,文牍,奏稿,近代报刊和其它官私调查统计文献,因此,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资料梳理,初步编出华北灾荒史资料长编以资借用,是十分必要的.就真理的颗粒——史料而言,创新则在于来源的多元化.陈寅恪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o驯就近代华北灾荒史来说,口碑史料是学界应该关注和着力的所在.渠长根曾指出:"关于花园口事件的现有史料是丰富的,但是,所处地域,馆址,存在方式,获取手段,保存状况等具体情况颇为复杂,需要投入地发掘和整理."因此,应该加强田园调查,纳渐渐远我们而去的史料于研究者的视野之中.】结束语总体看来,有关近代华北灾荒史的研究尚处于低层次,低水准,资料的征引范围需要扩大,僵固的认知,思维模式需要革新,研究内容需要拓展,等等.只有在这几方面都有相当改观的前提下,该领域的研究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责任编辑:杨肇平]参考文献:[1]邓拓.中国救荒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57~60[2]苏全有.有关近代河南灾荒的几个问题[J].殷都学刊,2003,(4),55~59[3]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0.P34[4]中央气象局,中央气象研究所编.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Z].北京: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出版,1975[5]王加华.清季至民国华北的水旱灾害与作物选择[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l8卷第l辑,P91[6]张素欣.太阳活动与华北强震关系的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第22卷第2期,59~63'[7]刘东旺等.华北地震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其危险性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3),8~l3[8]王建革.清代华北的蝗灾与社会控制[J].清史研究,2000(2),100~107[9]刘海岩.近代华北自然灾害与天津边缘化的贫民阶层[J].天津师范大学(社科版),2004(2),32~38[10]范立君."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华北移民离乡原因探析[J].松辽学刊(人文社科版),2002,(6),l~5 [11]吴海涛.历史时期淮北地区涝灾原因控析[J].中国农l8?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第7卷史,2004(3),30~36[12]赵矢元,丁戊奇荒述略[J].学术月刊,1981(2)[13]王金香.光绪初年北方五省灾荒述略[J].山西师大学报,1991(4),60~65[14]王金香.近代北中国旱灾成因探析[J].晋阳学刊,'2000(6),56~61[15]满志敏.光绪三年北方大旱的气候背景[J].复旦(社会科学版),2000(6),28~35[16]夏明方.也谈"丁戊奇荒"[J].清史研究,1992(4),83~91[17]夏明方.清季"丁戊奇荒"的赈济及善后问题初探[J] 近代史研究,1993(2),83~92.论1876—1879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J].清史研究,1997(2),83~92[18]杨剑利.晚清社会灾荒救治功能的演变——以"丁戊奇荒"的两种赈济方式为例[J].清史研究,2000(4),59~64[19]何汉威.光绪初年(1876-79)华北的大旱灾[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20]魏宏运.1939年华北大水灾述评[J],史学月刊,1998(5),94~100[21]李金铮.晋察冀边区1939年的救灾渡荒工作[J].抗日战争研究,1994(4),120~131[22]陈玉琼,彭淑英.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以1920 年北方大旱为例[J].灾害学,1994(4),85~89[23]河北省旱涝预报课题组,海河流域历代自然灾害史料[z].北京:气象出版社,1985[24]李文海等,鸦片战争爆发后连续三年的黄河大决口[J]. 清史研究通讯,1989(2),1~6[25]夏明方.铜瓦厢改道后政府对黄河的治理[J].清史研究,1995(4),40:'-'51[26]申学锋.光绪十三至十四年黄河郑州决口堵筑工程述略[J].历史档案,2003(1),98~102[27]张徐乐.晚清郑工借款考论[J].史学月刊,2003(12),42~47[28]马雪芹.明清黄河水患与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J]. 江海学刊,2001(5),128—133.董龙凯.黄河灾害与近代山东的河神信仰,社会生活习俗[C].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9]王元林.清代黄河小北干流变迁[J].中国史地理论丛, 1997(2),61~80[30]尹钧科.北京历史灾害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31]李辅斌.清代直隶地区的水患和治理[J].中国农史, 1994(4),94~99[32]李文海等,晚清的永定河患与顺,直水灾[J].北京社会科学,1989(3),98~107[33]阳光宁,汪志国.周馥与直隶河道的治理[J].安庆师范学院,2000(3),56~58[34]刘瑞芳,郭文明.从地方志看清代直隶的慈善事业[J]. 社会学研究,1998(5),22~27[35]韩光辉.清代北京赈恤机构的时空分布研究[J],清史研究,2000(1),20~31[36]池子华,李红英.晚清直隶灾荒及减灾措施的探讨[J], 清史研究,2001(2),72~92[37]池子华,李红英.灾荒,社会变迁与流民——以19,20 世纪之交的直隶为中心[J],南京农业大学(社科版),2004(1),70~78[38]池子华,刘玉梅.民国时期河北灾荒防治及成效述论[J].中国农史,2003(4),95~101[39]河南省水利厅水旱灾害专着编辑委员会,河南水旱灾害[Z].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盛福尧,周克前,河南历史气候研究[Z].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年[40]马雪芹.明清河南自然灾害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1),19~32[41]张九洲.光绪初年的河南大旱及影响[J].史学月刊, 1990(5),95~101[42]崔铭.河南省1942--1943年旱,风,蝗灾害略考[J].灾害学,1994(1),74~77[43]苏新留.1929年河南灾民移垦东北述论[J],史学月刊, 2004(9),109~ll4[44]苏新留.民国时期河南灾民祈雨述略[J].中州古今,2003(1),84~85[45]曹隆恭.商丘地区的水灾规律及其治水的历史经验[J]. 中国农史,1990(3),103~109.[46]山东省水利厅水旱灾害编委会.山东水旱灾害[Z].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蔡克明.胶东半岛自然灾害史料[z].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高秉伦,魏光兴.山东省主要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47]董龙凯.1855——1874年黄河漫流与山东人口迁移[J]. 文史哲,1998(3),61—69.清光绪年间黄河变迁与山东人口迁移[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1),49~68[48]董龙凯.近代山东黄河泛区的临灾措施及评价[J].史学月刊,2003(3),93~100(下转第9l页)第2期李年铁:散打运动员比赛的心理分析及训练?9l?注意力下降,动作僵硬或变形,行为难以控制,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转移其兴奋点,以消除过分紧张的激动情绪.3.4运用自我暗示,加强自我结束情绪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客观事物刺激大脑皮质活动的结果,是皮质与皮下协调活动的结果.大脑皮质起主导作用,皮质皮下调节的作用表现在第二信号系统对情绪的调节作用,所以可运用自我暗示控制,稳定,调节自己的情绪.3.5运用模拟训练提高应激能力模拟训练可根据比赛性质,规模,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例如,可以进行不利局势模拟,比赛节奏模拟训练以及观众大喊大叫的环境模拟训练,以给运动员在不同情形下的情绪经验.3.6加强临场的心理指导在竞赛中,如果运动员出现情绪低落,甚至失去信心,技战术发挥差时,教练应予以安慰,鼓励,并帮助分析原因,这样就能把运动员的情绪鼓动起来.在势均力敌的比赛中加强心理指导,显得更为必要.3.7集中注意力的比赛注意力集中就是坚持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目标,不为其它念头或干扰分散.比赛中散打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是很重要的.在对方攻势很强的时候或是裁判误判的时候,尽可能的不要受到干扰,这样就可以尽快遏制对方的进攻,发挥自己的优势,为胜利奠定基础.结束语总之,在选择和应用上述方法调整心理状态时,应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比赛经验,运动员的个性特征,来选择适合运动员特点的方法来取得较好运动成绩.稳定的心理状态是比赛取胜的关键,心理调整的训练能培养运动员具备这种稳定的心理状态.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合理运用技战术的保证,而心理调整的训练是使运动员具备这种状态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责任编辑:洪炳星]参考文献:【1】叶伟.散打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蒋维康.散打运动员赛前心理调整【J].体育科技,2000 (4),35-37。

新中国初期中共灾荒救济话语的建构及其效应——基于1949—1950年《人民日报》的考察

新中国初期中共灾荒救济话语的建构及其效应——基于1949—1950年《人民日报》的考察

新中国初期中共灾荒救济话语的建构及其效应*——基于1949—1950年《人民日报》的考察杨丽萍【摘 要】新中国初期,百废待兴却遭遇严重灾荒。

在有限执政资源条件下,实施灾荒救济要面临综合性执政考验,灾民要吃饭,国家财政又主要依赖粮食,中共的应对措施及效果直接关乎政府信誉和国家形象。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充分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和领导优势,提出一系列贴切实际的灾荒救济口号,通过构建整套的政治话语,将其救灾目标和方向、救灾方针及其必要性,所依靠的力量以口号形式具体化,又将具体化的救灾措施口号化。

通过这样的双向建构,灾荒救济政治话语体系化并深入传播、贯彻到灾区乃至整个国家,取得显著的工作成效。

探析新中国灾荒救济政治话语生产、传播轨迹以及贯彻执行的内在逻辑,对于建构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话语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灾荒救济;口号;话语体系;贯彻【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2)01-0051-11口号是用来张贴或呼喊的带有纲领性、鼓动性的特殊语言表达形式。

a围绕特定主题发布口号形式的政治话语以调动、整合社会资源,是中共应对革命和建设困境历史活动的主要特征。

b在革命时期,中共的政治口号通常发挥宣传、鼓动的功能。

全面执政后,各类口号常常形成主题鲜明的政治话语体系,其政治功能亦大为拓展。

新中国初期,百废待兴,全国各地却接连遭遇自然灾∗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949—1954年上海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及历史经验研究”(2020BDS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a周伟:《标语口语——时代呐喊的最强音》,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2页。

b目前关于口号的历史研究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口号的类型、政治功能,如张书林:《党的政治口号变革及启示》,《江汉论坛》2007年第5期;二、实证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其一,具体口号的研究,如张文涛:《国民革命时期的“智识阶级”论争——从“打倒智识阶级”的口号谈起》,《人文杂志》2014年第9期;其二,特定历史时期口号群研究,如吴志娟:《中国共产党早期对民主革命认识的日趋深化——以中共一大到三大的政治口号演变为视角》,《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2期;其三,特定主题口号的研究,如王德:《国家危亡时刻来自民族心底的呐喊——中国抗日战争口号标语探析》,《学术交流》2016年第2期。

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综述

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综述

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综述摘要:随着我国史学的发展,灾荒史作为社会史的重要方面也越来越受重视。

本文分三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是此次灾荒研究的总述;其次是从灾荒的灾情描述、灾荒的形成原因、灾荒时的赈灾救荒和此次灾荒的影响方面,综合叙述历年来主要的研究成果和史学动态;最后是通过此次灾荒的研究给我们哪些灾荒史研究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河南;灾荒;研究综述引言1942-1943年河南灾荒指的是开始于1942年7月至1943年春发生在河南的旱灾。

大旱之后,又遇蝗灾,导致大饥荒遍及全省111个县。

据现有的资料显示,河南111个县中有96个县受灾,其中灾情严重的有39个县,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

据估计,在河南3000万受灾人口中,大约100至300万人死于饥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约300万人逃离河南。

这场灾荒在河南灾荒史上是危害最严重的大灾荒。

我们必须重视灾荒史的研究,因为“灾荒问题是研究社会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自然灾害不仅对千百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从灾荒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中,可以揭示出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许多本质内容来。

”①一、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总述对1942-1943年河南灾荒的研究,前人学者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

但很少有研究综述进行过回顾与总结。

灾荒指自然灾害给人造成的饥馑。

灾与荒是概念不同的东西,二者间有密切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必然联系。

有灾不一定有荒,有荒也不一定必有灾。

灾,多称为灾害。

灾害形成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关于自然界,它是通过非正常、非一般方式释放破坏性自然力的主体;二是关于人类社会,它是指受这种破坏性自然力的受体。

一般所说的灾害都是自然灾害,它是一种或数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通过非正常的、非一般的方式释放出来,在一定范围内危害和破坏了人类正常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自然现象。

荒,多称为饥荒,①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1949——1958年曲阜乡村救灾度荒研究的开题报告

1949——1958年曲阜乡村救灾度荒研究的开题报告

1949——1958年曲阜乡村救灾度荒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1949——1958年曲阜乡村救灾度荒研究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曲阜乡村地区逐渐摆脱了旧时代的封建奴隶制度,但是,在改革开放前,曲阜地区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

由于经济水平不高,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施,以及天气条件和人为因素等原因,曲阜地区经常受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困扰。

其中,以旱灾和水灾最为普遍和严重,导致该地区长期饱受饥荒之苦。

本课题对曲阜乡村地区在1949年至1958年间的救灾度荒情况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有利于了解当时农村群众的生存状况和救灾政策的实际效果,也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灾害防范和救助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研究的内容:(1)1949——1958年曲阜乡村地区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影响。

(2)1949——1958年曲阜乡村地区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灾害救援和度荒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和实践。

(3)1949——1958年曲阜乡村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群体在灾害救援和度荒中的表现和作用。

2.研究的方法:(1)收集阅读相关文献和档案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发生的情况。

(2)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取曲阜乡村地区当时的灾害救援和度荒的相关情况和主要政策。

(3)采用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曲阜乡村地区不同社会阶层、性别和年龄群体在灾害救援和度荒中的作用和表现。

三、预期的研究成果通过对1949——1958年曲阜乡村地区灾害救援和度荒情况的详细研究和分析,预期获得以下研究成果:(1)掌握当时曲阜乡村地区的灾害情况和群众的生存状况。

(2)了解政府和社会组织当时采取的灾害救援和度荒政策的实际效果和经验教训。

(3)分析曲阜乡村地区不同社会阶层、性别和年龄群体在灾害救援和度荒中的作用和表现,为今后的灾害防范和救助提供参考和指导。

四、研究的时间安排(1)2021年6月至8月: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述评

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述评

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述评2011-06-20 12:23:06蒋积伟【英文标题】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the History of Famin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作者简介】蒋积伟,博士研究生,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100091。

【关键词】建国初期/灾荒史/述评[中国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08)04-0100-06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遭遇了极其严重的灾荒,给新生的人民政权增添了不稳定的因素,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灾救灾运动。

重视灾荒的记载和研究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但关于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提出几点看法。

一、史学视阈内相关研究的简要回顾(一)研究状况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是伴随着灾荒的发生而开始的,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为了领导灾区人民顺利度过灾荒,就灾荒发生的原因及如何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发出了各种文件和指示。

在今天看来,这些文件和指示可以作为学者研究灾荒史的史料,而且是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的开端。

1954年,何定华所著的《怎样做好生产救灾工作》[1],总结了湖北省4年多来生产救灾工作的经验和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怎样领导和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做好灾区救济工作以及如何开展灾区的互助合作运动,并且结合实例作了具体、扼要的论述。

这本小册子可视为有关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最早的一部公开出版的专著。

这个时期灾荒史的研究是出于抗灾、救灾的现实需要而进行的对策研究。

民间关于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孟昭华、彭传荣合著的《中国灾荒史(现代部分)》[2] 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建国40多年来党和政府有关灾荒工作的各个方面,如灾荒释义、成因、灾荒实况、救灾指导思想、救灾方针政策、防灾建设、抗灾斗争等等,涉及广泛,内容翔实,立论妥切,很有参考价值。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述评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述评
第 18卷第 3期 2 2 年 5月 0 1
苏州科技 o i ea Junl f uhuU i  ̄i f cec n ehooy( oi c ne ora o zo nv t 学院学报 ( dT cnl) Sc ̄S i c ) S e y S n 社会科学版 g e
V 1 8N . o. o3 2
现代学科意义 的灾荒史研究 , 肇始于 2 0世纪 2 0 年代 。当时的研究缺乏体系性与连贯性 , 仍不 但 乏上乘之作 , 以邓拓 的《 尤 中国救荒史》 商务 印 ( 书馆 13 97年 版 ) 冯 柳 堂 的 《 国历 代 民食 政 策 、 中 史》 商 务印 书馆 13 ( 94年版 ) 等论著 影 响巨 大。
中国灾 荒纪年》 李文 海等 著, ( 湖南 教育 出版社 19 90年版) 《 、 中国近代 十大灾荒》 李 文海等著 ,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19 年版) 94 为灾荒史的研究提供
了丰厚 的资 料 来 源 。新 世 纪 以来 , 类 灾荒 史 料 各 陆 续 出版 。 主要 有 :0 2年 火 恩 杰 、 昌森 主 编 20 刘
改革 开 放 以来 , 文 海 等 学 者 有 感 于 “ 学 危 李 史
国黄河 大事记》 黄河 水利 出版社 20 ( 04年版 ) , 20 05年天津 市档 案馆 主 编 的《 津地 区重 大 自然 天
灾 害实 录》 天 津人 民出版 社 20 ( 0 5年版 )20 ,06年 骆 承政 主编 的 《 国历 史 大 洪 水 调 查 资 料 汇 编》 中 ( 国书 店 出版 社 20 中 06年 版 )20 ,0 7年徐 泓 主 编
史 的研 究呈 现 出百 花齐 放 的局 面 , 出版 专 著达 十
余部 , 各类论文达五十余篇。新世纪以来 , 灾荒史

二十多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

二十多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
中图 分 类 号 : 2 0 7 K 7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8 4 2 1 0 17 0 7( 0 2) 2—0 9 0 1—0 4
O 引 言
“ ” 的是 灾害 , 荒 ” 的是饥 荒 。灾荒 的 灾 指 “ 指 历史 自古至今 中 国的 学者 都 在 书 写 , 书 中就 有 史 “ 异志” 描写当时的一些灾荒情况。 自 2 灾 , 0世 纪 8 0年代 以来 , 着社 会 史 研 究 的热 潮 , 荒 史 随 灾 也受 到 广泛 的关 注 。刘 仰 东认 为 “ 荒 是 考 察 近 灾 代 中 国社 会 的另 一 视 角 ” 。至 今 灾 荒史 仍 然 是 史 学界 的热议 话 题 。迄 今 为止所 发 表 的关 于 灾荒 的文章 和著述 非 常之 多 。这其 中也包 括 了近代 灾
荒 史 的研究 。
方 志 中都有 记 载 。例 如 , 国第 二 历 史 档 案馆 公 中 布 的 《民 国 以 来 历 次 重 要 灾 害 纪 要 ( 9 7 1 l — 13 ) 一 文 , 中记 载 了 1 1 99 》 文 9 7年 至 1 3 9 9年全 国 各 地 的 自然 灾 害 。对 于资 料 的整理 有李 文海 等主
整 理 和 总 结 。 还 有 影 印 重 刊 的 大 型 方 志 丛 书
1 研 究现 状
随 着灾 荒 史 研究 日渐 成 熟 、 壮大 。由 中 国灾 害 防御 协会灾 害史 专 业 委 员 会 于 2 0 0 4年 发 起 了 中国灾 害史 国际 学术研 讨会 , 以后每 年一 届 , 择 选 国 内在 在还 是研 究 方 面 有 实 力 的科 研 机 构 承 办 。
《 中国地 方 志集 成 》 1 9 - 2 0 ( 9 0 0 5年版 ) 《 、 中华 民

建国初期党治理自然灾害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建国初期党治理自然灾害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建国初期党治理自然灾害的历史考察与启示作者:刘孝杰来源:《青年与社会》2018年第17期摘要: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话题,也是中国发展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当今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避免的话题是预防和救助自然灾害。

关键词:建国初期;灾害救助;意义一、灾害及灾害救助灾害从古到今一直有之,其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是至今人类仍未真正解决的重大问题。

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灾害”。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饱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经历过的自然灾害不计其数。

当今社会,地区性的灾害不断发生,面对灾害,如何将其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力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护生产力,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社会经济秩序,挽回因灾造成的损失,这是人们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因此研究灾害及其救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因为灾荒就是相对于人的生存而提出的命题,其包含着社会性的内容,是一种社会性事件。

从一定意义上讲,防御灾害、救济灾贫人口的政策及实施成效,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影响着社会的兴衰。

二、建国初期时间界定及甘肃自然灾害研究的重要性(一)建国初期时间界定建国初期的时间界定重点在1949-1956年,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之所以把研究时段放在建国初期,是因为这一时期全国自然灾害发生相当频繁,尤其是甘肃在建国初期每年都有或轻或重的水、旱、风、雹、霜、虫等灾害不断发生。

建国初的几年平均每年约有一亿亩左右的土地和四千万左右的人口受灾。

这一时期内新中国的一系列政治制度相继建立;甘肃省经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步入社会主义社会。

在社会救灾方面,甘肃省政府表现出不同于旧政府的明显的不同之处,不仅重视救灾,在救灾方针上以生产自救突出,在方式上运用中共一贯运用的方式一一群众运动的方式来发动全社会救灾。

(二)甘肃自然灾害研究的重要性灾害及其救助的研究可以作为考察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更深入、更具体地去观察社会。

灾荒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灾荒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第24卷第5期2000年10月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U niversityVol.24No.5Oct.,2000灾荒史研究的若干问题杨鹏程(湘潭师范学院 历史系,湖南湘潭411201)摘 要:以问答形式,探讨灾荒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关于湖南改赈为贷的问题;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荒政的差异;政府和民间人士在赈灾活动中的地位。

关键词:赈灾;中央与地方;政府与民间;荒政中图分类号:D6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0)05-0061-04作者按:今年5月15日,韩国延世大学史学科博士生、南京大学历史系高级进修生朴敬石先生来访。

其博士论文选题为 近代化!了的荒政:1931年大水灾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国家建设∀。

双方采用问答形式,就灾荒史研究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 民国时期湖南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朴敬石(以下简称朴):南京大学历史系蔡少卿先生介绍我前来向您请教。

您在灾荒史研究方面很有成绩,希望不吝指教。

杨鹏程(以下简称杨):您过奖了。

我研究灾荒史刚刚起步。

去年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和教育部专项任务课题 洞庭湖区灾荒史及减灾防灾对策研究∀,后扩大到整个湖南省的灾荒史。

目前还处于史料搜集整理阶段,谈不上有什么研究。

愿意同您一起探讨灾荒史这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朴:我研究的课题是 近代化!了的荒政:1931年大水灾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国家建设∀。

即研究1931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空前大水灾,以及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对应措施。

具体来说,要考察如下几个问题:其一,1931年长江大水灾的发生和各地居民生活情形及最早的救济;其二,围绕水灾,时代的、结构的要素或者背景;其三,当时救济水灾的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组织和人员、筹备赈款及赈灾方针;其四,民间的慈善救济活动及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其五,南京政府中的外国顾问与赈灾以及海外援助的作用等等。

浅析建国初期我国对自然灾害的应对

浅析建国初期我国对自然灾害的应对
负责 认
为 的因素 ,越是在新解放 区和收复区 , “ 水灾就越严重。因为在蒋匪
统治之下 , 但无所谓水利建设 : 堤失修 , 不 河 千疮 百 孔 , 触 即溃 。 一
为使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 夺取救灾工作 的胜利 。14 年 l 99 2月 1 9日中央人 民政府政务院发出了《 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 》命令灾 , 区的各级人 民政府及人民团体要把生产救灾作为工作 的中心 。 各 “
级 人 民 政 府 必 须 组 织 生 产 救 灾 委 员 会 , 括 民政 、 政 、 业 、 包 财 工 农
而且匪军 为了顽图抵抗 , 恣意破坏河堤 , 砍伐树木 , 挖掘 战壕 ; 甚至
于 溃 退 时妄 图阻 止 我 大 军 南 进 , 意 破 坏 江 堤 河 防 。 ” 如 14 有 口 9 9年
年《 众议 院抄附质问书送大总统 的咨》所 附《 众议员 罗永 庆等对政
府 质 问 书 》 , “ 大 总统 令 ” 中 有 读 。
理由 、 原因等项 。 例如 1 1 9 7年财政部《 咨呈》写 道 : p 本部前以“ 预筹
裁 厘加 税 办 法 , 如 先 行 改 办统 捐 。既 省 商 民节 节 留难 之 苦 ; 莫 而就
四 圃 圃 园 S f&YNj H ! A LO L j u
口 辽东 学院社 科部 郭 丽萍
摘 要 新 q 国成立伊始 , 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 - 便 不但经济上百废待兴 , 而且遭遇到 了极其严重的 自然灾害及各种 突发事件 , 这
时新 生 的人 民政 府 来 说 无疑 是 一 次 巨大 的考 验 。 这 一 时期 的 灾害 应 对主 要 以传 统 的救 灾 、 灾 方式 为 主 。 赈 关键 词 建 国初 期 灾 害应 对 措 施

简评建国初期的救灾渡荒工作

简评建国初期的救灾渡荒工作

简评建国初期的救灾渡荒工作
赵朝峰
【期刊名称】《中共党史研究》
【年(卷),期】2000()4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刚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面临着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

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救灾渡荒措施,最终战胜了这场灾荒,为新中国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页数】4页(P44-47)
【关键词】中国;建国初期;救灾渡荒
【作者】赵朝峰
【作者单位】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2;D632.5
【相关文献】
1.太岳革命根据地救灾渡荒述评 [J], 张俊仁
2.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救灾渡荒运动 [J], 李丽芳
3.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救灾渡荒运动 [J], 李丽芳
4.救灾渡荒要突出重点 [J], 石全保;;;
5.救灾渡荒要抓住重点 [J], 石全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救灾工作的实践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救灾工作的实践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救灾工作的实践摘要:灾荒在我国历史中是一个不可忽视并且极为重要的问题,对于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繁荣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人们经常将“天灾人祸”连接在一起,“赤地千里”“十室九空”“人肉相食”的场景更是在史书中出现。

1920年至1936年国民党统治时期,死于灾荒的人口就有一千八百三十五万人。

全国胜利解放以后,面对旧社会反动统治者长期破坏森林、水土的行为,和长年战乱所制造的灾荒,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得以恢复,所以灾荒在我国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刻扭转局势,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一起和自然灾荒顽强斗争,党和政府一直将领导人民战胜灾荒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灾荒;救灾一、灾情概述1949年1月-7月,华东、中南、华北、东北4大区域农田受灾217.4万公顷,受灾人口799万。

华东区灾情较重,山东省因旱成灾127.6万公顷,人口788万。

华东区灾情较重,山东省因旱成灾115.4万公顷,人口700万,减产粮食4亿公斤。

6-9月,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福建等省发生三化螟。

①1949年7-8月,由于夏季雨水较多,加上战争的影响,以东部淮河、长江、黄河、海河流域为主的水灾较为严重,连同其他季节的少量灾情,水灾波及21个省区,成灾面积852.46万公顷,倒塌房屋234.49万间,死亡8051人,减产粮食57亿公斤,成灾人口4555万,179万灾民逃荒。

不但水灾肆虐,1949年内旱、冻、虫、风、雹、水、疫等自然灾害相继发生,导致1950年春荒人口高达4920万。

②1.中国共产党面对灾害的方针和举措(一)临灾救灾1.进行抗灾救灾应急动员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生产力较为低下的新中国要战胜严重的自然灾害,必须实行党和政府的领导为主,动员全社会人员,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中央到灾区的各个机关、团体、家庭、个人,全面形成灾区全员共同参与的动员。

简述人文视野下的灾荒史研究中国灾荒史研究之回顾与前瞻

简述人文视野下的灾荒史研究中国灾荒史研究之回顾与前瞻

简述人文视野下的灾荒史研究中国灾荒史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灾荒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有关灾荒史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19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史的兴起,这种情况已有所改观。

在随后的20余年里,灾荒史研究渐渐升温,成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新兴领域。

经过学者努力耕耘,灾荒史研究成果迭出,新材料、新观点不断涌现,增加了我们对历史灾荒许多感性的认识,亦加深了对中国社会变迁的了解,并为一些相关理论的探讨提供了有力的实证基础。

但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灾荒史研究者在理论视角、方法等层面均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时代性的问题。

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办法,是加深灾荒史研究的一个前提。

目前,有关灾荒史研究的评述文章已有10多篇①,足以使我们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有非常清晰的印象。

不过由于多数文章着重于观点介绍,对研究发展史的梳理以及研究取径的评述着墨不多,因此本文拟从这一方面试作初步探讨。

一、研究史的回顾前人对灾荒的关注最初从防灾贩灾开始,目前所知最早系统总结历史救荒经验的是宋代董谓的《救荒活命书》。

迄至清末民初,此类救荒书籍约有百余种之多,“均被当时的统治者奉为救荒佳肴和贩灾指南。

” 20世纪20年代,人们始从科学角度研究灾害,但在当时天灾人祸交织并发的情况下,灾害的严重社会影响亦引起了学者重视。

因此,在1930年代灾荒史研究已达到一个高潮。

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邓云特《中国救荒史》。

不过自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这种研究又被迫中断。

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相关研究成果仍寥寥无几27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决定整理编辑地震历史资料,委托历史学家范文澜、金毓敝主持其事。

与此相应,各地气象局、文史馆、水利局或农科院也因兴办农田水利,掀起了整编旱涝灾害史籍的高潮。

李文海与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述评

李文海与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述评

李文海 与 中国近代 灾荒史研 究述评
苏全有 ,郑伟斌
( 河南 师范大学社会发展 学院,河南新 乡 4 30 ) 507 摘 要 :李 文海是 中国近代灾荒史研 究的拓荒者 ,他对该 学科在 2 0世纪 8 0年代后 的重新起步 、发展做 出 了
重要贡献。此中 因由,一方面是上世纪 8 0年代 史学的整体研究走 向所致 , 一方面也 与李 文海个人 的史学理 另 念、实践关系至密 。李 文海有 关近代 中国灾荒史 的研 究成果极 为丰 富,发表有系列独到观 点,这 主要体 现在 灾荒的成 因、应对 、影响 以及 灾荒学科价值等方面 。在他 的弓领 下,近数十年来我 国近代 灾荒研 究取 得 了相 I 当之进展,研究成果 日 丰硕 ,研 究队伍 日 壮大。 渐 趋 关键词:李文海; 灾荒 史;近代 中国
c nr uini te es ra dd vlp n f esbet ic 9 0 . r n ao , erslo eg nrl o tb t — at eeo met ujc s e18 s o er snii t ut f eea i o nh r t n ot h n F o e ts h e t h
中 图 分 类 号 :X 3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 1 7 — 0 7 2 0 ) 0 一 1 0 O 6 3 8 4 (0 8 4 O 0一 6
A um m a y o e S r fLi W nha nd t s a c fDia t r fChi M o r i a heRe e r h o s s e so na i n de n
月 吾 I J
在 中 国 ,现代 学科 意 义上 的灾 荒 史研 究 ,起 步
Ti e m s

综上所述灾荒史研究可以把研究灾荒...

综上所述灾荒史研究可以把研究灾荒...

分类号??密级??编号??牟中唯『鬣火等博士学位论文壅鱼垫塑塑些垄查窒鱼垫送垫窒堑盘学位申请人姓名: 墨盛差申请学位学生类别:全里舅签圭申请学位学科专业:土璺重毯圭指导教师姓名:型焦趱博士学位论文⑧博士学位论文建国初期湖北省水灾与抗洪救灾研究论文作者: 石武英指导教师: 刘伟教授专业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年月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⑧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日期:为鸬年一月毋日作者签名:石式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中师范大学。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 签参多烈缓.导日 : 日师期月日期:为,;年相露日 \氰复嚣加严本人已经认真阅读“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园意途塞握交厦澄厦旦坐生;旦生;旦三生筮查导师签名.作者签名:否式楚州韦日期:油岁年、月.桁日期:匆嵋年厂月‘扣博士学位论文⑧中国历来是一个多种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抗灾救灾成为中国历届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建国初期河北省救灾度荒工作述评

建国初期河北省救灾度荒工作述评

年, 不少 地 区以严 重水 灾 为 主 的 多 种 灾 害 的发 生 就是 困
收 成 积 蓄 能 摘 惜 , 生 产 门 路 能 勉 强 维 持生 活 的 井 , 扎 有 挣
在 死 亡 线 上 的灾 民 就 有 1 0万 人 。尤 以 天 津 、 山 两 个 5 唐 专 区 最 为 严重 , 地 躺 下 的 灾 民将 近 6 两 5万 人 。 这些 地 区 群 众 以 糠秕 麸 皮 为 主 要 食 品 , 重 的 地 区 ( 宁 河 、 坻 严 如 宝 三百多村 ) 占总 户 数 8 %的 户 完 全 吃糠 秕麸 皮 , 1 %的 0 而 0 户 糠 麸 也 已断 炊 。 严 重 的 灾 情 不 仅 把 众 多 的 灾 民 推 到 学 死 亡 的 边 缘 , 且 给 社 会 稳 定 和 经 济 的恢 复 和 发 展 造 成 而 极 大 困难 。
损 失 , 北 省 委 、 政 府 提 出了“ 河 省 生产 自救 , 约度 荒 ” 节 的正 确 方 针 , 通过 采 取 恢 复 和 发 展 农 、 业 生产 , 展 节 井 副 开 约捐 精 与募 集运 动 等措 施 , 导 灾 区群 窳 积 极开 展 抗 灾 度 荒 斗 争 。这 姨 抗 灾 斗 争 的胜 利具 有 重 要 的社 告 意 卫 , 领 不 仅 大 大缓 解 了灾情 , 为农 业 生产 的嵌 复和 发展 创 造 了条 件 , 且 为 河 北省 肚后 开展 抗 灾减 灾工 作 积 累 了有 益 而
的羟 验 。
关 键 词 : 国韧 期 ; 北省 ; 灾度 荒 建 河 救 中 圈分 类号 : 2 K7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058 {0 20 - 9 " 10・572 0 )20 1 6 0 0
有5 O个县 10 多 个 村 庄 3 1 亩庄 稼遭 受 苞 灾 。唐 山专 00 3 万 区还遭受 了 特大 风 灾。 据 统 计 ,9 9年 河 北 省受 灾 面积 选 l4 40 万 亩 , 20 占总耕 地数 的 3 .5 39 %。损 失 粮 食 2 5 5 4 2 7万 斤 , 占粮 食 总 产 量 的 2 O 。 到 1 5 64 % 9 0年 1月 全 省受 灾 县 份 中, 有 3 仍 8个 县 积 水 未 退 , 淹 地 约 为 4 5 8 0亩 , 中 水 26 0 其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省灾荒与粮食救济(1949-1956)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省灾荒与粮食救济(1949-1956)

中图分类号:K27
UDC:900
讶4£;;币
■q粤二-辟
密级:学校代码:
硕士学位论文
(学历硕士)
公开10094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省灾荒与粮食救济(1949—1956)
EarlyPRC’Sfamineinhebeiprovinceandfoodaid
research(1949-1956)
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学科专业名称:研究方向:论文开题日期:范雪锋
李晓晨教授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2013年3月20日
慵事

乒已
’t●
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省是我国发生自然灾害较多的三大省份(河北省、河南省、四川省)。

河北省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旱涝灾害,很大的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新中国河北省的各项工作和灾区人民的生活。

为了积极应对灾情和开展粮食救济,中共中央和河北省委政府采取了各项措施,在实行政府赈济的同时,要求灾民实行“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的方针,积极地组织进行农业生产自救、副业生产、社会互济、政府发放赈济粮、以工代赈、修建水利设施等等。

在中共中央和省领导及灾民的努力下,灾区灾情得到缓解,粮食生产逐渐稳定。

不仅为灾民更好的渡过灾荒奠定了基础,还巩固了新生政权。

关键字:河北省灾荒生产自救粮食救济。

新中国初期陈云救灾防灾思想述论

新中国初期陈云救灾防灾思想述论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严重的灾荒困难给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造成了阻碍。

陈云作为新中国经济工作的领导人,从当时经济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救济灾荒、保障民生的思想。

其内涵之深刻,已成为其博大宏富的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即试图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严重灾荒背景下陈云的救灾防灾思想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能对陈云的经济思想研究有新的补充或发现,并求教于方家。

一、严重的灾荒灾情及其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年间,全国各地每年都有或轻或重的水、旱、风、雹、霜、虫等灾害发生。

其中较大的灾荒有3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就面临着河北、山东、皖北、苏北、河南等地方的严重水灾;1954年江淮流域发生了百年未有的大水;1956年发生了50年未有的台风和严重水灾[1](P1)。

特别是1949年的灾荒颇为严重。

据1950年4月13日陈云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所做报告说:“去年的灾害,除极小部分是旱灾外,都是水灾。

华东的皖北、苏北、山东,华北的河北、平原,这五个省区的不少地方受灾很重。

华中、西南、东北、西北各省的个别地方,也有灾情。

全国合计,受灾程度不同的农田一亿二千七百九十五万亩,灾民共约四千万人。

其中集中的大块的重灾区,共二千八百余万亩,最需要救济的重灾民约有七百万人。

”[2](P79-80)1950年全国各地的灾情也比较严重,受灾面积达7000万亩。

1951年北方的几个地方先后发生旱灾,东北、山东和其他某些地方发生了水灾,共计水旱受灾面积5600万亩[3](P313)。

尤其是水涝灾害,在建国后的几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陈云总结了从1949年全国解放到1957年8年间的整个农业灾情,认为水灾多于涝灾,涝灾又多于洪灾。

涝灾在河北、山东、河南、苏北、皖北更多一些,约占1亿亩耕地。

“这些地区的老百姓经常遭受水害,人口大批死亡、流散。

”[3](P83)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种灾荒的频繁发生,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

建国初期农村赈灾的历史考察

建国初期农村赈灾的历史考察

建国初期农村赈灾的历史考察摘要:建国初期湖北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为保障灾区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生产,各级人民政府围绕“生产救灾”这一中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赈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研究这一时期的农村赈灾工作,可为今天赈灾事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国初期;湖北农村;赈灾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034―02一、建国初期湖北农村的灾害情况1949年入夏至秋,阴雨不断,加之战争对各种水利设施的破坏,河堤失修,千疮百孔,以致洪水破堤,泛滥成灾。

据不完全统计,湖北省被灾人口近300万,其中灾情最严重的黄梅一县即有60%的土地被淹,监利淹地57%,其他如沔阳、潜江等地也有部分地区受灾,全省受灾田地达400余万亩,减产粮食折合大米1 161 480 000市斤。

1949年非灾区虽收七成,但至阴历年底缺粮人口有10%;到1950年春已增至20%左右,缺粮人口有2 806 814人,人均约缺粮两个月,如按平均每人每天食米1.4斤计算,全省春季缺粮共2 105 110 505市斤[1]。

另据中共中央中南局农村工作部的统计,1950―1953年湖北农村的灾情(如表1)。

虽然各级人民政府在灾害发生后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尽一切努力,想尽一切办法顽强赈灾,使灾害的影响大大缩小,但由于灾害过重,加之长期战争的消耗,群众积蓄极少,毫无抗灾能力。

二、农村赈灾的主要措施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刚刚建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赈灾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政府的威信,因此,中央及各级人民政府对赈灾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1949年12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指出:“生产救灾关系到八百万人的生死问题,是新民主主义政权在灾区巩固存在的问题,是建设新中国的问题之一。

”并要求各地政府“应给予灾民或合作社一部分贷款,并拨出一部分救济粮扶助灾民进行生产自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述评2011-06-20 12:23:06蒋积伟【英文标题】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the History of Famines in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作者简介】蒋积伟,博士研究生,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100091。

【关键词】建国初期/灾荒史/述评[中国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08)04-0100-06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遭遇了极其严重的灾荒,给新生的人民政权增添了不稳定的因素,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灾救灾运动。

重视灾荒的记载和研究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但关于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提出几点看法。

一、史学视阈内相关研究的简要回顾(一)研究状况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是伴随着灾荒的发生而开始的,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为了领导灾区人民顺利度过灾荒,就灾荒发生的原因及如何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发出了各种文件和指示。

在今天看来,这些文件和指示可以作为学者研究灾荒史的史料,而且是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的开端。

1954年,何定华所著的《怎样做好生产救灾工作》[1],总结了湖北省4年多来生产救灾工作的经验和开展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怎样领导和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做好灾区救济工作以及如何开展灾区的互助合作运动,并且结合实例作了具体、扼要的论述。

这本小册子可视为有关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最早的一部公开出版的专著。

这个时期灾荒史的研究是出于抗灾、救灾的现实需要而进行的对策研究。

民间关于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孟昭华、彭传荣合著的《中国灾荒史(现代部分)》[2] 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建国40多年来党和政府有关灾荒工作的各个方面,如灾荒释义、成因、灾荒实况、救灾指导思想、救灾方针政策、防灾建设、抗灾斗争等等,涉及广泛,内容翔实,立论妥切,很有参考价值。

但这部著作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即关于建国初期灾荒史的论述不多。

进入90年代,国内学术界兴起了一阵关于清代、民国时期灾荒史研究的热潮,无论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有了重大创新,而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尚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笔者认为,20世纪80~90年代应该是学术界深入研究建国初期灾荒史的一个契机。

首先,从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在这个大的改革背景下,民政部门开始考虑救灾体制的革新并对以前的救灾体制进行反思。

其次,1987年12月11日,第42届联大通过了169号决议,确定1990~2000年为“国际减灾十年”。

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倡议,决定从1990年开始开展中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到2000年结束,其宗旨是:积极开展减灾活动,“增强全民、全社会的防灾意识,提高我国防灾、抗灾、救灾工作的水平,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3] 标志着中国防灾、抗灾、救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也为灾荒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但长期以来,学术界中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民政工作不过是情况加政策,没什么学问,没什么理论可探讨。

”[4] 忽视了对灾荒史尤其是建国初期灾荒史这个课题的研究。

进入21世纪后,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逐步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有关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的学术论文有十几篇。

比较重要的有:赵朝峰的《简评建国初期的救灾渡荒工作》[5],殷月兰的《建国初期抗水灾》[6],许虹的《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救济灾荒、失业问题简述》[7],郭贵儒、陈冬生的《建国初期河北省救灾渡荒工作述评》[8],温艳的《建国初期汉中的自然灾害与救灾》[9],高冬梅的《建国以来我国蝗灾防治工作的历史考察》[10],《新中国建立初期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研究》[11],刘大禹的《试论1954年水灾和建国初期农村集体保障制度的关系——以1954年湖南水灾为例》[12],陈冬生的《建国初政府赈灾研究》[13],谢涛的《建国初期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与评析——以1949~1953年的广州为个案》[14],蒋志强的《建国前后苏北水灾及救灾工作述论》[15],荣宁的《周恩来与新中国的灾荒救治》[16],等等。

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部专门研究建国初期灾荒史的学术性专著。

孙绍骋的《中国救灾制度研究》[17],更加注重从理论层面上对当前国家的救灾、减灾机制进行研究,而建国初期的灾荒史并不是其研究的重点。

康沛竹的《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18],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典籍、国情报告、报章杂志以及民政部、卫生部、农业部等政府部门公布的资料,对建国50多年来的自然灾害情况以及党和政府防灾、抗灾、救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分析,可以说是目前学术界关于建国后灾荒史研究最具学术性、论证最深入的一部著作,但该书在总结建国初期抗灾、救灾的经验教训时,更多的是从水利、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对于抗灾、救灾工作本身及救灾体制存在弊端的研究略显薄弱。

综观这一阶段的研究,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从研究的深入程度看,较之以前都有了显著进步。

学者围绕建国初期的灾情、灾荒发生的原因、救灾度荒的举措及成效、防灾救灾的思想和当时的救灾机制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1.关于灾荒的成因对于这个问题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建国初期之所以发生大的灾荒是由于水利设施因战争遭到严重破坏[19],而且长期的战争使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降低了人民救灾度荒的能力;此外,由于日本侵略军对中国人民的疯狂掠夺和国民党的大肆搜刮,人民群众贫困不堪,丧失了救灾能力。

[5]2.关于救荒的举措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学界认为主要的救荒举措有:大力发展副业生产进行生产自救[20];通过节约捐输、自由借贷、互助生产等方式开展社会互济[19];实行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及时发放救济物资。

[5]3.建国初期救灾体制的特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实行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分工实施的领导体制;以地方政府为主,按行政区域采取统一的组织指挥;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的作用;发动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互助互济;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援灾区。

[18](pp.121~122)4.关于抗灾救灾的成效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生产救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灾情得到遏制并趋于缓和,击破了蒋匪敌特制造的各种谣言,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3] 还有部分学者通过个案研究,认为建国初期的灾荒既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在经济和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积累了丰富的抗灾经验,救灾体系日趋完善。

[9]5.建国初期抗灾救灾的经验教训有学者认为党和政府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救灾,忽视了对防灾、避灾的理性探索;在救灾过程中由于灾害造成粮食减产,政府大力提倡开垦荒地,致使毁林开荒的事件时有发生。

而植树造林主要是速成林,解决烧柴问题,生态林比例很小。

[9]21世纪以来,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逐步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总体说来还存在三点不足:第一,没有把这个时期的灾荒与党在建国初期的各项运动和重大事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即是说,过于注重灾荒本身的研究,把它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看待,缺少对背景的研究。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尤其是缺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在评价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防灾救灾思想和救灾体制等问题时,总体持肯定态度,反思的程度不够。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防灾救灾思想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的形势,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社会秩序得到稳定,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但是还存在一定缺陷:(1)救灾款的发放使用与国家的财政状况不相适应。

当时救灾体制的核心是国家出钱救灾,资金渠道单一,经费严重不足,既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也助长了地方政府和灾民的依赖思想,不能把农民防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2)当时救灾体制的出发点是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尽管国家拿出了大量资金用于救灾,但由于被破坏的生产条件没有资金恢复,因此一些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恢复,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要求,有限的救灾资金不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1985年5月11日,民政部长崔乃夫在全国民政理论讨论会上的发言中曾经提出“民政经济”的概念,他指出:“民政经济的任务就是研究如何少花钱,多办事,争取最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

”[21] 建国初期的救灾做法从“民政经济”的角度讲显然不是最合理的。

(3)受条件的限制,当时的救灾体系单纯依赖行政手段。

逐级上报灾情,逐级下达救灾款物,周期很长,有限的救灾款不能及时送达最困难的灾区。

(4)救灾工作缺少总体规划和宏观设计,各有关部门没有形成救灾的有机整体,救灾理论、救灾组织、救灾装备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当然,存在这些缺陷是受建国初期的艰苦条件所限,但是只有指出建国初期救灾体制的弊端,才能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当前的抗灾、救灾和减灾工作服务,这也是当代史研究的重要功能。

(二)史料状况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呈现出起步晚、研究内容集中、许多问题无法深入研究的特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关于这段灾荒史公开出版的史料较少。

到目前为止,公开出版的史料主要有《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22]、《华东的生产救灾工作》[23]、《怎样做好生产救灾工作》[1]、《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24]、《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2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编》等[26]。

另外,还有两套资料值得翻阅,一是20世纪80年代民政部政策研究室编写了一套内部文件《民政工作文件汇编》①,收录了民政部关于民政工作的一些文件;二是《民政工作的探索》[27] 一书,书中收录了民政部长崔乃夫1982~1988年的讲话、文稿及函件,共30多篇。

这两套资料对研究建国初期抗灾救灾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但这些史料对于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来说还远远不够,绝大部分关于灾荒史的史料分布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档案馆、主管抗灾救灾工作的部门和相关部门,有待学者的进一步挖掘。

还有不少史料零星分布在相关著作中,需要研究者仔细耐心地搜集。

二、对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的展望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需要深入研究。

笔者想就今后关于建国初期灾荒史的研究方向提几点建议。

(一)灾荒的成因建国初期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它刚刚经历了政权的更迭和长期的战乱,旧政权无休止的搜刮给新政权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苏北、山东及河北是建国初期灾荒最为严重的三个地区,而在历史上,尤其是明清和民国时期,这三地的灾荒也是比较频繁和严重的,这难道是巧合吗?或者说,仅仅是因为这三个地区的战乱和搜刮程度比较其他地区更为严重吗?显然不是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