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灾荒及其救济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1919-1949)》中1920年旱灾记录分析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1919-1949)》中1920年旱灾记录分析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1919-1949)》中1920年旱灾记录分析李凡;叶瑜;万金红【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17(19)2【摘要】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被当时的报刊称为“四十年未有之奇荒”.依据《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1919-1949)》中采用的关于此次大旱的各种原始记录,分3个社会层次6种类型统计分析了这些原始资料灾情记录的特点及差异,并探讨了不同类型史料用于旱灾重建的优势和局限性,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记录内容方面,中央重点关注灾情最重县份,地方官方和组织统计更详尽,报刊记录具有非统计、重描述的特点;(2)统计信息数量方面,地方官方最大,中央次之,民间最少;(3)统计时间顺序方面,民间最早(报刊统计在时间上贡献最大),地方官方次之,中央最晚;(4)以《赈务通告》为代表的官方文书等资料的灾情统计信息丰富,有助于旱灾受灾区域重建;《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1919-1949)》等整编资料多侧重对灾情的整理,关于此次旱灾其他影响和响应的记录还需其他史料的支持.%The drought in five provinces of North China during 1920 AD was called "Never Seen in The Past 40 Years".This paper adopted the related original records of the drought in The Continuation of Disaster Annals in Recent China (1919-1949) an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 of the original drought records by dividing them into three social levels and six types.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for drought reconstruction were also discussed.Conclusions came as follows:(1)In theaspect of records' contents,the central authorities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severest counties;the statistics from local government and organizations are more detailed;the records of newspapers aren't statistical data but descriptive words.(2) In the aspect of the quantity of statistical information,local government,central authorities and folk level reduce in turn.(3) In the time aspect,the folk level recorded earliest (especially newspapers reported);local government recorded later;central authorities recorded latest.(4) Official documents represented by Announcement of Relief Work include abundant information,which helps to reconstruct the drought area;reorganized materials like the Continuation of Disaster Annals in Recent China (1919-1949) put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drought conditions so that much more drought influences and responses of 1920 AD need more 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support.【总页数】10页(P373-382)【作者】李凡;叶瑜;万金红【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相关文献】1.国际救助与近代中国赈灾——以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的赈济为例 [J], 刘玉梅2.民国时期河南省旱灾成因探析--以1920年河南省旱灾为例 [J], 王鑫宏;柳俪葳3.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中灾荒因素探析 [J], 何社林;陈雪平4.国际救助与近代中国赈灾——以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的赈济为例 [J], 刘玉梅5.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中的国际救助 [J], 刘玉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近代粮食灾荒记事读本

中国近代粮食灾荒记事读本

中国近代粮食灾荒记事读本(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介绍中国近代粮食灾荒的背景和影响二、中国近代粮食灾荒的主要原因1.自然灾害2.社会制度与政策问题3.战争与动乱三、中国近代粮食灾荒的影响1.饥荒对人口的影响2.社会经济影响3.对政治制度的影响四、中国近代粮食灾荒的应对措施1.政府救济2.社会团体与个人援助3.灾荒治理的政策改革五、结论:总结中国近代粮食灾荒的历史教训正文中国近代是一个充满动荡和磨难的时期,粮食灾荒是这一时期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中叶,我国频繁发生粮食灾荒,其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令人触目惊心。

中国近代粮食灾荒的主要原因有三:首先,自然灾害是导致粮食灾荒的主要因素。

干旱、洪涝、虫害等自然灾害频发,使得粮食产量大幅下降。

其次,社会制度与政策问题是粮食灾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政府腐败无能,对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土地制度不公,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粮食生产能力严重削弱。

再者,战争与动乱也是引发粮食灾荒的重要原因。

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国共内战,战乱不断,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粮食灾荒给我国带来了深重的影响。

首先,饥荒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据不完全统计,从 1876 年到 1949 年,我国因饥荒死亡的人数超过 1 亿。

其次,粮食灾荒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粮食产量锐减,导致市场供应紧张,物价飞涨,民生疾苦。

此外,粮食灾荒还对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灾荒加剧了社会矛盾,促使民众对政府产生不满,成为推翻清朝、民国的重要因素。

面对严重的粮食灾荒,我国政府和社会团体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政府通过救济政策,向灾民发放救济粮、减免赋税等,以减轻灾民的负担。

同时,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灾荒治理的政策改革,如推广科学种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兴修水利等。

此外,社会团体和个人也积极参与救灾,通过捐款、捐粮等形式援助灾民。

中国近代粮食灾荒记事读本

中国近代粮食灾荒记事读本

中国近代粮食灾荒记事读本【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中国近代粮食灾荒的背景二、中国近代粮食灾荒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1.旱灾2.水灾3.虫灾4.战争与政治动荡导致的灾荒三、中国近代粮食灾荒的应对措施1.政府救济2.民间自救3.科技与农业改革四、总结:粮食灾荒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启示正文一、引言:中国近代粮食灾荒的背景中国近代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

在这一历史阶段,我国的粮食生产和供应面临了诸多困难,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频繁发生的粮食灾荒。

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中国陆续遭受了各种类型的粮食灾荒,这对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中国近代粮食灾荒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1.旱灾旱灾是中国近代粮食灾荒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

由于长时间无降水,土壤失去水分,导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最终造成粮食歉收。

在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我国多次发生大规模旱灾,如 1876-1879 年的华北大旱,导致数百万人口饿死。

2.水灾水灾是中国近代粮食灾荒的另一主要类型,它通常由暴雨、洪水和海啸等自然灾害引起。

水灾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性极大,往往使农田、作物和粮食储备遭受重创。

1931 年的长江流域大水灾,使得江苏、安徽等省份的粮食产量锐减,导致大量灾民流离失所。

3.虫灾虫灾也是中国近代粮食灾荒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 20 世纪初,我国曾多次爆发大规模的蝗虫灾害,如 1904 年的华北蝗灾和 1911 年的长江流域蝗灾。

这些蝗虫灾害不仅破坏了农作物,还导致大量土地荒芜,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

4.战争与政治动荡导致的灾荒中国近代的战争和政治动荡也是引发粮食灾荒的重要原因。

从 19 世纪末的甲午战争,到 20 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阀混战,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争与政治动荡使得国家政治不稳定,农业生产遭受破坏,导致粮食供应紧张,灾荒频发。

“丁戊奇荒”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

“丁戊奇荒”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

“丁戊奇荒”: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作者:杨国强来源:《社会科学》2010年第03期摘要:光绪初年的华北久旱,以其大范围的蔓延和长时间的连续造成北中国触目惊心的饥饿、时疫、死亡和流亡。

在农业经济的中国,荒政曾是国之大政。

但时当19世纪70年代初期,绵延了十多年的内战刚刚过去,国库空虚,地方的仓储也空虚。

因此,以荒政为家法和旧轨,则国家不能不主持赈济;而巨祲交逢衰世,朝廷和地方又都没有足够的物力施行赈济。

与这种深深的困境相对应的,是内廷焦灼,州县竭蹶,旱境里的灾民因饥饿而死,办赈务的官员因劳瘁而死。

焦灼和竭蹶,饥饿而死和劳瘁而死,既写照了天灾下的社会相,也写照了儒学民本主义在衰世里的最后一点余晖。

而在国家权力之外,“南省”工商社会和西教教会各成一种有组织的力量入华北助赈,又显示了19世纪后期的世事变迁,荒政亦变迁。

关键词:丁戊奇荒;天灾;赈济在19世纪70年代的最后几年里,“雨泽愆期”、“山水陡发”、“蝗蝻成灾”、河道“漫口”,以及“台风”、“海潮”、“被雹”、“被雪”频频见于南北之间,使农业中国深深地为天灾所困。

其中发生于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并连及甘肃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四川北部的大面积干旱和连年干旱尤多苦多难。

后来的记述概括言之曰:“光绪丙子、丁丑岁大旱,戊寅尤甚。

自畿辅西迄秦晋,赤地数千里。

①因此,以干支纪事,这一场华北的旱灾便被称为“丁戊奇荒”。

而就丙子、丁丑、戊寅而言,山西与河南又属五省之中的“被旱极重”并“灾区袤广”者②,于是以山西与河南相标举,“丁戊奇荒”在当日也曾被称作“晋豫奇荒”和“晋豫大饥”。

“奇荒”和“大饥”之外,用以指述同一场天灾的还有“苦旱”、“亢旱”、“大旱”,以及“巨祲”、“奇劫”和“非常之灾”,说的都是旱魃为虐的异于寻常。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那一大片土地上“国朝二百余年未有③过的饥饿的酷烈和惨厉。

华北的旱情自光绪初元已经出现,《清史纪事本末》说当年“夏四月,京师大旱④。

近代灾荒赈济的几个侧面

近代灾荒赈济的几个侧面

至于财产损失 ,
想。 问多攀数登屋, 浮木乘舟, 以侥幸不死, 因而仅保余
生, 大都缺衣乏食 , 魄荡魂惊。其辗转外徙者 , 又以饥馁煎
迫, 疾病侵寻 , 不为溺鬼 , 尽成流民。 ④ ” 这次特大水灾 , 造
灾荒频发 , 除造成无可挽回的生命财产损失外 , 还应 特别注意的是 , 它是造成农民大流亡的一大要因。每逢灾
即灾荒发展积累性之具体特征。 ¨ 进入近代后 , ” 灾荒这
种“ 积累性” 表露无遗 , 各类灾害在过去 “ 病灶” 的基础上
愈演愈烈 , 透过表 1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 ,
收稿 日期 :0 0 0 —5 2 1—9 1
作者简介 : 池子华( 9 1 , , 16 一) 男 安徽 涡阳人 , 苏州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从事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
近 代 灾荒 赈 济 的 几 个侧 面
池 子 华
( 苏州 大学 社会 学院 ,江 苏 苏州 2 5 0 ) 1 0 0
摘 要 : 近代 中国 自然 灾害频发 , 给社 会 经 济发展 带 来严 重 的 困扰 。文 章从 社会 控 制 的 角度 ,
对近代 灾荒赈 济的主要措 施及 其 成效进 行 审视 , 为尽 管赈 济举措 未 能从 根 本上控 制 流 民的 生成 , 认 但 近代 中国在 赈 灾方 面所作 出的 种种努 力 , 是应 当肯 定的 , 还 而其 中的教 训 亦非 毫无时代 价值 。 关 键词 : 近代 中国 ;灾荒 ; 济 ; 民 赈 流
灾荒具有“ 积累性” ——“ 灾荒积累性之表现, 更为我
国所特有。盖我 国灾荒之周期极短 , 一年一度之巨灾 , 已 为二千年问之常例。但 每次巨灾之后 , 从未有补救之 良 术, 不独致病之弱点未除, 且反因每一度巨创之后 , 元气愈 伤, 防灾之设备愈废 , 危机 1益增剧。在此情形之下 , 3 周期 之轮环愈速 , 以前期无数次累积所存之已有之 ‘ 病灶 ’ 为 基础, 再度表演, 其规模遂更加扩大。此扩大再演之事实 ,

1937年的贵州旱灾与救济

1937年的贵州旱灾与救济
铤而走险, 祸乱之多, 不堪设想。② ” 表》 为两本史料性著作, 对贵州历代的自然灾害有一个轮廓 寒交迫, 性的描述。论文如: 徐亚敏、 毛荣华等的《 贵州夏旱成因初步
桐梓县县长呈报该县灾况时称:四乡人民, “ 饥谨荒像 ,
挖蕨根者四野山空, 、 芭蕉 梧桐皆被剥食 , 猪草当 分析》黄家龙《 ; 贵州省干 旱灾害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的初 不堪言状 ,
俗语说 :天灾造成人祸, “ 而人祸又加重天灾” 97年 。13 贵州旱灾的发生也有一定的社会成因, 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入夏 久晴不雨, 旱田既无法耕栽, 水田 等等。涉及贵州的灾荒救济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 笔者搜集 近四十年罕见 , 以来, 即附近河边之田稍得灌溉, 又以赤 日威迫苗而 到的专著有:贵州水旱灾害》 《 比较系统地展示了贵州省水旱 亦因而干涸 , 收成总计不及十一 , 现在红子既尽, 蕨根无多 , 灾民饥 灾害的基础资料;贵州历代自然灾害年表》 贵州灾害年 不秀, 《 《
L n z o l a a h u xl k n e
13 7年 的 贵 州 旱 灾 与 救 济 9
覃 婷 婷
( 国人 民大 学 中 清史研 所 , 北京 10 7 ) 0 82
[ 摘要 ] 13 9 7年 , 州旱魃肆 虐。该年 旱灾的发 生与贵州的 自然环 境和社会 背景密切 相关 , 贵 它使社会遭受 了巨大损 失和
免, 其波及范围之广是民国历史上贵州历年旱灾都无法 比拟
2 社会成因 .
的。为方便比较 , 列表如下:
1 1- 13 9 2 97年 贵 州 各 县 旱 灾 统 计 表
年份
1 2 91 l 3 91 1 4 9l 1 5 91 11 96
l 7 91 1 8 9l

近代中国土匪泛滥成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以民国时期的内蒙古地区为例

近代中国土匪泛滥成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以民国时期的内蒙古地区为例

商业2.0 理论研究204 近代中国土匪泛滥成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以民国时期的内蒙古地区为例任宇清(天津商业大学)摘要:中国自古就有土匪,民国时期可称的上是泛滥成灾。

内蒙古地区地势广大,这时的土匪人数多、分布广、来源也很复杂。

他们对社会造成深刻的影响,甚至一直延伸至现代社会的今天。

因此对于土匪泛滥的原因进行研究,为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团结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土匪;民国时期民国时期蒙古的演变过程民国时期蒙古变化较为复杂。

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是牧民出生,他们在919年寻求共产国际的帮助建立独立的蒙古国。

1921年,苏俄红军趁我国内乱苏俄红军入侵蒙古,哲布尊丹巴重新执政,并于1924年去世。

此时的外蒙古已经被苏联操控,走上了苏联化的道路。

他们极力摧残蒙古文化,把改库伦改为乌兰巴托,停止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转世,竟然逼僧人还俗,并且废除旧蒙文。

由于离中原较近,便于控制,北洋政府就采用"改土归流"的老办法,将内蒙古改变成绥远,察哈尔、热河三个特别区,筹备建省。

本文只浅析内蒙古地区的土匪问题。

一.土匪的定义(一)定义"土匪"指以半路抢劫、打家劫舍等为生或地方武装团伙组织及其成员,所作都是扰乱社会治安之事。

目前,学界对土匪有多种定义,蔡少卿先生概括为"土匪就是超越法律范围进行活动,而又无明确政治目的,并以抢劫勒赎为生的人"。

国内外学者们虽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但对土匪严重危害性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土匪猖獗是民国时期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1】(二)土匪的来源及分类民国时期土匪他们的产生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这与当时的经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关于土匪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部分人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生活困难,内心苦闷。

没有生活来源的农民,他们在灾荒年间生活难以为继,觉得自己已经走投无路了,就上山作了土匪;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受到不公待遇,内心对社会,对别人充满怨恨,当这些仇恨越积越深因此想尽一切办法去报复社会,报复别人;有一部分人本身就是无恶不作的地痞流氓,他们平时也无所事事总是想法设法的欺负别人。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述评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述评
第 18卷第 3期 2 2 年 5月 0 1
苏州科技 o i ea Junl f uhuU i  ̄i f cec n ehooy( oi c ne ora o zo nv t 学院学报 ( dT cnl) Sc ̄S i c ) S e y S n 社会科学版 g e
V 1 8N . o. o3 2
现代学科意义 的灾荒史研究 , 肇始于 2 0世纪 2 0 年代 。当时的研究缺乏体系性与连贯性 , 仍不 但 乏上乘之作 , 以邓拓 的《 尤 中国救荒史》 商务 印 ( 书馆 13 97年 版 ) 冯 柳 堂 的 《 国历 代 民食 政 策 、 中 史》 商 务印 书馆 13 ( 94年版 ) 等论著 影 响巨 大。
中国灾 荒纪年》 李文 海等 著, ( 湖南 教育 出版社 19 90年版) 《 、 中国近代 十大灾荒》 李 文海等著 ,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19 年版) 94 为灾荒史的研究提供
了丰厚 的资 料 来 源 。新 世 纪 以来 , 类 灾荒 史 料 各 陆 续 出版 。 主要 有 :0 2年 火 恩 杰 、 昌森 主 编 20 刘
改革 开 放 以来 , 文 海 等 学 者 有 感 于 “ 学 危 李 史
国黄河 大事记》 黄河 水利 出版社 20 ( 04年版 ) , 20 05年天津 市档 案馆 主 编 的《 津地 区重 大 自然 天
灾 害实 录》 天 津人 民出版 社 20 ( 0 5年版 )20 ,06年 骆 承政 主编 的 《 国历 史 大 洪 水 调 查 资 料 汇 编》 中 ( 国书 店 出版 社 20 中 06年 版 )20 ,0 7年徐 泓 主 编
史 的研 究呈 现 出百 花齐 放 的局 面 , 出版 专 著达 十
余部 , 各类论文达五十余篇。新世纪以来 , 灾荒史

读《近代中国十大灾荒》

读《近代中国十大灾荒》

读《近代中国十大灾荒》
李文海、程(歉)、刘仰东、夏明方撰写的《中国近代十大灾荒》,最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李文海教授主持的中国近代灾荒研究课题组推出的又一部专著.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认真细致的科学考证和全面深入的个案比较,是本书重要的研究方法.作者们查阅了大量的官书、文集、笔记、书信、方志、碑铭、报刊杂志和调查史料,特别是查阅了清宫档案、民国档案和中外赈济机构的有关档案,在此基础上,经过对各种史料的爬梳整理,(信佳)校异同,辩别真伪,订正错讹,力求得出不拘泥于既有成果(包括具有相当权威性质成果)的数据、观点和结论.有一批多年沿用但却是相对含混、或者缩小或者夸大的数据,在本书中得到了订正.如光绪初“丁戊奇荒”的死亡人口,过去的传教士、外国赈灾会和外国学者至少有四种不同的说法,本书经过比较考证,认为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者至少在1000万人左右,为近代旱荒中最严重的一次巨灾奇祸。

国际救助与近代中国赈灾——以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的赈济为例

国际救助与近代中国赈灾——以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的赈济为例
万 此 如 无 均 等8 , 县 秋季粒米未收 。严重 的旱情给灾区 店 捐 5 元 赈 款 。 外 捐 助 巨款 者 仍 络 绎 不 任 , 贵会 有用 彼 等 之 处 , 论 如 何 苦难 , 。旅 津 的洋 商 天 津 洋 泰 木 行 总 经 理 雷 德 劳怨不辞 文主教还亲 自著文 , 登载天津《 益 人 民带 来深 重 灾 难 :很 多 人 只得 靠 吃树 皮 、 绝 准 人 上 呼吁 中华民长 富绅慨发恻隐 , 襄助 树 叶 、 菜 、 子 、 根 为 生 。 据顺 德 天 主堂 致 电 曹 省 长 , 备选 一 个 灾 情 较 重 、 口在 世报》 , 野 棉 草 由该公 司派 救济办法等 。 i 神父给《 益世报 》 写来 的信 中谈到 :9 1 1 五六百名 的村子作为助赈对象 , 12 年 办 8 1 。 2 、筹集 赈款 。传教士筹集赈款的方式 月 , 德灾民 , 顺 已将 草 根树 皮 掘 刮 净 尽 , 已无 人 到 灾 区调 查 , 理 抚 恤 事 宜1 花 旗 炯公 司 ( 动用传教经费。保定教 代理主教满 1 为救济直隶旱灾 , 决定从 1 月 7日起 , 2 将该 有 : ) 物可食 , 皆啼饥 号寒 , 以待 毙 坐 。 二 、 华 洋 人 的救 助 在
在 巾国 灾 荒 救 济 一 直 是 政 府 基 本 而 主 要 的职 能 。 进 入 近代 以来 , 国救 灾 事 …  ̄ 中 dp h, . 现一 些 新 的 变 化 , 是 救 灾 主体 呈 现 多 元 主要 化 趋 势 ,除 了 民 间 义 赈 外 , 国际 力 量 开 始 加 入 到 中 同灾 荒 的救 助 中 。 12 9 0年 华 北 五 省 大旱 灾 中 的 国 际救 助 就 是典 型一 例 。
一 — —
国 际 救 助 与 近 代 中 国 赈 灾

“丁戊奇荒”中山西的灾荒与救济word资料11页

“丁戊奇荒”中山西的灾荒与救济word资料11页

“丁戊奇荒”中山西的灾荒与救济清代光绪初年,包括山西在内的华北地区发生了特大旱灾,而其中以1877年、1878年两年最为严重。

因这两年分别为旧历丁丑、戊寅年,故史称“丁戊奇荒”。

开展对“丁戊奇荒”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化我们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理解,而且对当今社会的防灾、救灾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拟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丁戊奇荒”期间山西省的灾荒与救济史实进行初步的梳理。

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丁戊奇荒”中山西各地的灾情山西地处气候干燥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是山西劳动人民对于旱情频率的认识”。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封建社会,风雨稍有不调,动辄颗粒无收,灾民遍地。

据统计,“在清王朝统治的270年里,全省一次受灾面积在10州县以上的较大旱灾共有16次,前期200年间8次,后期70年间8次”|2]。

而当“丁戊奇荒”来袭,“泛种罂粟、连年战乱,差役繁重及交通不便”的山西更是首当其冲。

山西无论是在灾害的持续时间还是受灾地域范围上均较其他省份为重,堪称“二百三十余年未见之惨状”。

其他省份大规模的旱灾多集中于光绪二年至五年,但早在同治十一年(1872),山西的部分地区就已经呈现旱象,从晋南的运城、临汾到晋中的广大区域,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

1872年,绛州“三月旱”,平陆“春末遇旱”,文水“夏旱”,吉州“九月旱”,永济“秋后旱”。

1873年,干旱继续蔓延,不仅地处山西中部的阳城“秋无雨”,沁水“秋旱”,就连地处晋北的岢岚也遇“冬旱”。

1874年,受灾面积不减反增。

虞乡“春夏旱”,文水“夏旱”、岢岚“冬无雪”。

1875年(光绪元年),正当晋省民众期待新帝即位大赦天下或许可以扫除旧灾之时,已在部允地区持续3年之久的干旱,几乎蔓延整个三晋大地,其中包括临汾、夏县在内的十六州县旱情记载较详。

如汾西“光绪元年旱”、岢岚“夏无雨”凹、临汾“光绪元年旱”、吉州“夏秋旱”、黎城“冬无雪”、夏县“秋旱”、蒲县“冬雪稀少”。

近代商会与天津慈善救济事业

近代商会与天津慈善救济事业

不久 的商会组织就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其 中也
包括 慈 善 救 济事 业 。
商 会 是 中国 近代 最早 建 立 的社 会 团 体 之一 。也 是 社会 影
慈 善 救 济事 业 是 在 政府 主导 下 , 民 间 的团 体 、 织 或个 由 组
响力最大 的社会团体 之一。天津商会组织是中国近代商业资 产阶级在北方最为活跃的民间组织 ,北方早期商会的代表者 当属天津商会 。天津商会诞生 于庚子事变后的 10 年 。 9 3 直到
建 国初 年为 止 ,存 在 了整 整半 个 世 纪 。作 为 近代 化 的 社 会组 织 , 津 商 会 具 有 人 员 思 想 开 明 、 系 广 泛 、 织 管 理规 范 等 天 联 组 特 点 , 是 传 统行 会 所 不 具 备 的 。 津商 会 自产 生 即 日起 对 推 都 天 动 近 代 中 国工 商 业 的 发 展 和 社 会 转 型 发 挥 了举 足 轻 重 的作
官方 和 民 间组 织对 难 民 实 施 了一 系列 赈 灾措 施 , 进行 了 紧 急的 社会 救 助 , 难 民的 衣 食 住 等进 行 了安 置 。 对 近代 商 会 与
官 方通 力 合作 , 灾 民 实施 的一 系列救 济措 施 , 挥 了一 定 的 社 会 功 能 , 定 程 度 上 缓 解 了 灾 民 的 生存 压 力 , 商 会 对 发 一 使 在 社 会 慈善 救 济这 一 公 共 领域 占据 一 席 之 地 , 社 仝 上产 生 了积极 的影 响 。 在 关键 词 : 商会 组 织 ; 慈善 救 济 ; 津 天
三 、 会 在 天 津的 慈善 救 济 措 施 商
和 弱势 群 体 的 救 助 , 成为 近 代 中国 社会 面 I I 缸的重 大 问 题 之一 , 而 清 季 民初 风雨 飘 摇 中的 中 国 政府 却 还 在 反 复 地 为 自身 的 生 存 奋 斗 . 本无 力 承 担如 此广 泛 的 社会 责 任 , 此 刚 刚合 法 化 根 因

“丁戊奇荒”中山西的灾荒与救济

“丁戊奇荒”中山西的灾荒与救济
ef c o l tl n i ae h al r f g v r me tl ta iin lr le o iy i e r f f mi e Th fe tc mp e ey i d c t d t e fiu e o o e n n a r d t a eif p l n y a s o a n . o c e ef c r moe fn ly h g a a a c p a c o de we tr p l n h o y de a d o me te fe t p o td i al t e r du l c e t n e f mo r u se n hi t r p i a n f r d h a
效 虽不 理 想 , 却 证 明 了 中 国传 统 荒 政 的 衰败 , 进 了近 代 慈善 理 念 的 “ 学 东渐 ” 中 国传 统 救 灾模 式 的 本 土 化 、 但 促 西 和 规模化 、 正规 化 , 成 为 近 代 中国社 会 整 合 方 式 调 整 的 开 端 。 并 中图 分 类 号 : K 5 22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4 7 (0 0 0 0 1 0 09— 4 4 2 1 ) 2— l7— 6

要 : 清光绪初年 华北地 区爆发 了“ 丁戊奇荒” 山西地 区不仅 旱 灾持续时 间长而且 夹杂 着狼 灾、 , 鼠灾及各
种瘟疫等 , 灾情之烈 无以复加 , 堪称华北五省之 最。突如其 来的特 大灾荒给 山西社会 造成 了 巨大的破 坏性后果 : 饿
殍遍野 、 口锐减 、 人 经济凋敝、 社会秩序混乱不 堪。“ 丁戊奇荒”中出现 的官赈 、 商赈 、 教赈 等联 合救 灾的模 式, 其成
西 南交 通 大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浅析中国近代救灾思想

浅析中国近代救灾思想

浅析中国近代救灾思想摘要:从睁眼看世界到洋务思想,中国不断汲取着西方文明的营养。

鸦片战争后,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致使中国内忧外困,百姓民不聊生。

面对这种困境,中国近代思想家不断探索解决途径,在传统救灾的思想上,结合西式救灾思想,提出了新的救灾主张和措施,并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中国近代救灾思想。

近代救灾思想主要体现在直接救灾和间接救灾两个方面。

关键词:自然灾害;救灾思想;近代化工业革命以来,高速发展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因发展中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和防灾的认识,导致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等因素之间的不协调,造成了生态环境濒临崩溃的危机和灾情累积上升。

自然灾害,特别是突然性自然灾害,是人类行为和自然动态之间相互作用最为剧烈的现象,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破坏也最为直观。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关于自然灾害的灾情和防救的管理有着三千余年的历史记录,近代以来,中国灾荒发生频率之高、灾荒种类之多世所罕见,几乎每年都有多灾齐发的现象,研究中国近代救灾思想,从中探寻精华,将对我国未来救灾工作的开展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一、近代救灾思想的萌芽条件在历朝历代中清代是灾荒发生最为频繁的历史时期,据邓云特统计,从1616年清政权建立至1911年清政权灭亡的近三百年间共发生灾害1121次,平均每3月1次[1]。

与此同时,清末社会危机严重,主要表现在财政困难、吏治腐败、民不聊生,这些将自然灾害的危害进一步扩大。

中国严重的内外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鸦片战争后,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其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开始攫取一系列的经济特权,逐步地把中国打造成他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材料产地,进而从中国卷走大量的财富。

由于军费支出的激增、战争赔款及其利息的累加,以及其他各种新旧支出费用的急剧膨胀,使得清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入不敷出,库亏巨大,国库日渐成为虚库,支撑国家政权的日常运行尚且困难,更不敢奢望能在社会救助事业上有足够的投入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对策研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对策研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对策研究赵朝峰2012-7-30 16:50:14 来源:《党史研究与教学》(福州)2004年05期第56~64页【专题名称】中国现代史【作者简介】赵朝峰,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2002级博士生。

(北京100875)【内容提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灾荒的防治工作,并在科学分析灾荒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对策,帮助群众解决或缓解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也为中国的减灾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灾荒/中国共产党/对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灾荒曾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治理灾荒作为自己的主要政务之一(简称“荒政”)。

民国以来,我国因灾而荒现象频繁发生,灾荒之多、灾情之重、灾区之广、灾民之众、损失之巨实为历史罕见。

在国民党统治区,“遍地灾荒”(注:《白区遍地灾荒》,《红色中华》第33期,1932年9月13日。

),革命根据地同样也有灾荒的严重威胁,这对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刚建立新社会雏形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对灾荒成因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分析社会的基本矛盾出发,指出灾荒主要是灾害作用于社会的恶果,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灾害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当时遍及中国的灾荒主要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和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一)国民党军阀的极度榨取,地主豪绅的残酷剥削,使人民财富耗尽,无力防灾救荒。

毛泽东指出:国家的赋税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战祸的日广一日,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

无论是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南京国民党政府,都从各个方面加紧对人民的掠夺和搜刮。

以田赋为例,除正税不断增加外,附加税多如牛毛。

据统计,1934年全国各省的(除去西康、蒙古、热河、绥远)田赋附加共计673种(注:邹枋:《中国田赋附加的种类》,《东方杂志》31卷14号,1934年7月。

如何评价中 国近代史上的社会福利

如何评价中 国近代史上的社会福利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福利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在这一时期,社会福利的发展也经历了诸多波折与挑战。

在近代以前,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着一些基于家族、宗族和乡里关系的互助和救济形式。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保障体系受到了巨大冲击。

19 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的思想、制度和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社会福利问题。

在洋务运动时期,一些官办企业开始设立了一些福利措施,如为工人提供一定的医疗保障和生活补贴。

但这些福利措施往往局限于特定的企业和群体,覆盖面极为有限。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包括社会福利方面。

他们倡导设立慈善机构、救济贫困、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等。

但由于变法的失败,这些主张未能得到有效实施。

20 世纪初,清政府在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也开始尝试进行一些社会改革,其中包括社会福利方面的探索。

例如,开始建立一些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机构和救济组织,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这些改革成效甚微。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

在这一时期,社会福利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一些民间慈善组织纷纷成立,致力于救助贫困、灾荒和战争中的受害者。

同时,一些知识分子也积极倡导社会福利改革,提出了诸如普及教育、改善劳动条件、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等主张。

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军阀混战、经济衰退以及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使得这些社会福利的理念和实践难以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实施。

广大民众仍然生活在贫困、饥饿和疾病的困扰之中。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民族危机。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社会福利工作。

例如,实行土地改革,让农民获得土地,保障基本生活;建立医疗机构,为军民提供医疗服务;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人民负担,提高生活水平。

在国统区,虽然政府也采取了一些社会救济和福利措施,但由于腐败和官僚主义的盛行,以及战争的巨大消耗,这些措施往往难以真正惠及广大民众。

晚清时期河南灾荒救助体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晚清时期河南灾荒救助体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012年12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12第26卷第6期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6No.6●历史学研究晚清时期河南灾荒救助体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孙训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郑州450015)摘要:晚清时期的河南是我国灾荒频发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学者多偏重于对民国时期河南灾荒中某一种类型的灾害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而在这一时期河南灾荒救助体系方面尚缺乏宏观系统的研究,因此加强对晚清时期河南灾荒救助体系的宏观研究,深入分析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丰富我国灾荒史研究,尤其是推动区域灾荒史研究向深层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灾荒救助;救灾模式;教养并重;弊端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2)06-0064-04收稿日期:2012-10-02作者简介:孙训华,男,河南周口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河南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区域结构以及水文状况,在历史上更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在晚清时期,自然灾害在河南发生的次数以及所造成的破坏力,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尽管清政府有着比较完备的赈灾体制和救灾措施,但由于国力衰微等诸多因素,清政府在灾荒救助体系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而河南作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灾荒救助的一面镜子,分析晚清时期河南灾荒救助体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于全面深入了解晚清政府灾荒救助体系的宏观特点及成效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晚清时期河南灾荒救助的主要措施近代河南灾害频繁,百姓流离奔徙,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河南乃至全国各方人士纷纷开展了大量的救灾工作,尽管救灾成效不一,但都充分表明了各方对于河南灾荒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官方和民间两个角度考察一下具体的灾害救助措施。

近代救灾思想浅论

近代救灾思想浅论
有 4 之多 , 围遍 及全 国 。 4个 范 此外 , 要名 流 、 政 各界 人 士 、 种 团体 , 驰 电慰 问 , 倡言 赈 灾者 , 各 或 或 为数 众 多[] 6。
灾思 想 的现 代 性 特 征 、 代 救 灾思 想 的形 成 原 因 以及 局 限性 三 个 方 面进 行 考 察 , 线 条 地 勾勒 出近 代 救 灾思 想 近 粗
发 展 的轨 迹 。
关键词 : 近代 中国; 灾思想 ; 救 现代性
中 图分 类 号 : 2 K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3 9 (0 0 0 — 0 9 0 10 — 2 12 1 )6 0 1— 6
辽 宁大学 学报 ( 学社会 科学 版 ) 哲
21 0 0年
展开了救助 。据统计 , 日灾发生后 , 在 各地召集或 西 方 铁 路 四通 八 达 对 于救 灾 便 利 的例 证 来 反 观 参 加赈济 日灾会 议 的社会 团体 、 机关 和学 校有 12 2 中 国救 灾不 利 的情 况 , 为 “ 适 当 的 交通 方 法 , 认 不 个 之多 。在 赈济 日灾活 动 中建立 的各 种 赈灾 团体 再 加 上 铁 路 、 路 稀 少 , 完 善 的 , 滞 的水 道 ” 公 不 阻
21 0 0年 1 月 1
近代救灾思想浅论
杜 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南开大学 历史学 院, 天津 30 7 ) 0 0 1

要 : 中国近代 的大 变局 过程 中, 在 近代 西方文化 大举“ 东渐” 并与 中国的传统文化发 生濡化。这一文化 ,
背景对近代救 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 生了很大影响, 它使近代救 灾思想具有 了某些现代性特征 。文中从近代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灾荒及其救济池子华冯欣(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要本文采集《申报》的信息,以1906年苏北水灾为中心,探讨灾荒发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各界为赈灾所采取的救助措施。

认为灾荒中清朝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救济措施,但由于吏治腐败、财政匮乏等原因,没有实力对救灾给予更多的关注,而民间救灾组织肩负起社会救济的重任,成为社会调节不可或缺的力量。

关键词近代中国;灾荒;救济中图分类号G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25(2009)02-0067-07收稿日期2008-12-28作者简介池子华(1961-),男,安徽涡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冯欣(1984-),男,江苏邳州人,教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February.2009【历史文化】2文化学刊Culture Journal1906年的中国,灾荒遍布大江南北,尤以湖南和江苏北部为重。

本文以1906年苏北水灾为中心,探讨灾荒发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各界为赈灾所采取的救灾措施,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灾害的影响及产生因素1906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全国灾荒遍布,特别是两湖、两江和珠江流域的两广地区,水灾严重,饥民遍地。

在1906年这场水灾中,湖南和江苏灾情最重,江苏更甚。

而江苏之中,又以苏北为最。

“本年江苏水灾以徐海为最重,常镇两府属次之,其余各处亦多被灾”。

[1]当时苏北的灾民初步估计就有百余万。

由于阴雨天持续数月,农田颗粒无收,房屋倒塌无数,许多生产生活工具被大水损毁,正如当时《申报》报道:“本年雨水多溢,江北多被水灾,以邳州、睢宁、宿迁、海州、赣榆为最重,平地多有积水二三尺者,汪洋一片,秋收颗粒无望,种麦亦将不及,该处素称贫瘠,民间向无藏粮,顷此其灾,穷民荡析离居。

”[2]由于水灾,粮价飞涨,灾民只能以霉烂的谷子、树叶、菜叶糊口,《申报》报道称:“豌豆、小麦等与往岁之特别有五:曰秕、曰疮、曰腐、曰黑、曰臭,磨面蒸饼色如泥黏……含微虫食而生病,然不敢食,亦不能不食。

”[3]由于食物霉烂变质,加之缺医少药,大量灾民病死。

灾区的冬赈局“人数过众,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且所给皆豆饼,豆饼者,榨油之余粕也,食之不善,往往得疾病死,死者日数十百也”。

[4]就是这样的食物也不能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为求生存,只好背井离乡,“近闻徐海饥民纷纷南下至清江,竟有饥民不得食抛弃子女者”。

[5](一)灾害的影响及其主要表现一是人口逃亡。

面对如此严重水灾,广大贫苦农民非死即徙,流民潮随之涌起。

灾民的迁徙,以2009年3月第2期M arch.2009No.2文化学刊Culture Journal向江南地区和清江地区为主。

当时江苏地方官向清朝政府报告:“现在各处留养饥民扬州约有4万人,江宁3万人,镇江1万人,唯清江浦相距灾区较近,开办最早,人数最多,已经40余万人。

”[6]二是农业遭受巨大损失。

灾荒的发生,不仅使广大农民陷入饥馑、死亡,而且耕地面积缩小、荒地急增,使社会生产遭受巨大破坏。

其一,农业歉收、物价暴涨。

灾荒之后,灾民或死或流亡,灾区往往出现“佃种乏人”的局面。

其二,农业生产条件遭到严重破坏。

如《申报》1906年10月4日所记载:“荡涤之房屋无算,漂什物无算,淹毙马牛羊更无算。

”[7]造成农民的极度贫困,灾民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往往压缩或恶化他们的生产条件,不得不变卖耕牛,吃掉种子,抵押转卖犁耙等农具。

这种现象,在灾荒后的农村中广泛存在,农民无力更新和补充农业设备和农具,导致土地荒芜,农业生产衰退。

三是社会动荡不安。

“饥馑之年,天下世乱,丰收之岁,四海承平”,这一人们熟悉的口头禅,道出了灾民与社会动乱的关系。

这表现在:其一,抢米风潮。

饥寒交迫的灾民得不到救济,起而抢米店、劫米车、吃大户,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从《申报》当时的报道来看,这场水灾已经蔓延到苏南地区,上海、苏州、扬州饥民因得不到及时救济,纷纷抢米店,关于米店被抢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导致米店在官兵的保护之下才敢开业卖米。

其二,农民起义。

历代的农民起义暴动,无论时间长短、地域大小,爆发的主要因素是政治的腐败,而“导火线”却往往是灾荒。

1906年的苏北水灾虽然地方官吏严加查办,但还是导致了海州农民起义,海州人氏步恒、金堂率领数百人抢劫米店,并将所抢来的米粮半价卖给百姓,得到了不少百姓的支持,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

四是灾害对人的心理伤害。

灾害不仅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破坏了农业生产,而且还给灾民的精神和心理上带来沉重创伤。

灾荒的发生,使人的心理失衡,以致心理异常,从而造成诸多令人震惊的行为发生,卖儿鬻女比比皆是。

“近闻徐海饥民纷纷南下至清江,竟有饥民不得食抛弃子女者”,[8]“北路饥民来扬就食者愈聚愈多,资遣不去,江甘两县令恐其滋扰生事,同往南门外静慧寺查察,讵饥民恃众哄闹竟将该寺围困”。

[9]这些都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二)导致灾荒发生的诸多因素从自然因素来说,自然生态系统的异常状态与运动是灾害发生的最直接原因,一个国家或地区复杂的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必然对灾害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就苏北地区而言,自然生态地理条件极其复杂。

1.气候影响。

苏北地处东亚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是典型的大陆季风性气候,季风影响十分明显。

季风一方面带来丰沛的雨量,为农业发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引起的降水频率较大。

1906年苏北地区的大雨就是受台风的影响,使得大雨连绵数月,苏北地区成为沼泽之国。

2.地形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苏北地区属于黄淮平原与太平洋过渡的浅海和海岸地区,特别是海州与盐城地区东面濒临东海,气候条件不稳定(以风灾和水灾为主),成灾强度往往很大,历史上苏北地区多次发生巨灾,与此不无关系。

因此1906年苏北地区连绵大雨数月,致使淮河水满为患,水灾的出现亦不足为奇。

从社会因素方面说,在任何时代,自然灾害的发生都是不可避免的,从这一角度上讲,造成灾荒的主要原因不仅是自然条件的恶劣,而有着更深层的社会原因。

如果一个社会自身的调节、控制机制合理完善,就能够有效地预防灾荒发生,即使是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也能够控制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就1906年苏北地区这场严重的灾荒而言,社会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一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它既可造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当人们征服自然的活动陷入盲目状态的时候,便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平衡。

清朝末年灾害频繁,究其原因,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便是其中之一,因人口迅猛增长而出现大规模的移民垦荒,滥垦乱伐在所难免,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苏北地区就是如此,人口的剧增导致这一地区人口密度迅速加大,出现了所谓“土满人满”的情况。

为了解决人口对粮食、燃料、住房以及其他需求,人们不断开山种田,山上大量的树木被砍伐,大量的山丘秃然不毛,以致近代中国灾荒及其救济池子华冯欣在1906年,大雨持续数月,山上没有森林吸收雨水和阻止水土流失,使有“小黄河”之称的淮河泛涨,引发水灾。

二是政治腐败。

从灾荒的角度看,天变影响人世,而人类自身的活动也会对天变的发生产生相当的影响。

清末的政治腐败就是导致和加剧这场灾害的重要原因。

清朝末年,政局动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在这场水灾中,尽管清朝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救荒,但由于各级官吏的贪污、挥霍,导致荒政效果大打折扣。

如《申报》报道:“巡警局会办沈泗孙太守前奉赵渭卿都转札委,往芜湖采买平籴米1万石,所办之米腐烂不堪,小民万难煮食,以致无人过问。

”[10]当时署理淮扬道杨俊卿在向两江总督报告中说到“本年被灾各州县延不办赈,贻误大局”等[11],就是鲜活的例子。

二、近代灾荒发生后的救济措施灾荒发生后,无论官方,抑或民间,纷纷行动起来,进行救援。

但采取的措施,救灾的效果,各有不同。

(一)清朝政府的救济措施对于灾荒,清朝政府制定有一套完整、固定的程序,一旦遇灾,须经过报灾(地方官吏逐级上报灾情)、勘灾(勘察灾情,确定成灾分数)、审户(审查受灾民户确定极次贫户)等程序,最后由中央按成灾分数进行蠲免和赈济。

在这场水灾的救济中,清朝各级政府也是严格按这些步骤来进行的。

在灾情发生之后,徐海地区的地方官员向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如实报告灾情,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也按照规定向军机处报告。

关于这些方面的情况,1906年《申报》均有报道。

如1906年9月5日和1906年9月6日的《申报》分别刊载了“沈雨辰太史许久香观察报告本省大府徐海水灾节略”、“续沈雨辰太史许久香观察报告本省大府徐海水灾节略”。

1906年9月17日的《申报》刊载了“江督电饬速查淮徐海扬镇常各属灾情”。

在水灾发生后的救灾措施上,清朝政府主要举措有:其一,赈济。

在徐海地方政府勘灾、查赈基础上,根据灾分、灾等放赈。

清朝政府拨银10万两用于赈灾。

“旨周馥陈夔龙电奏徐海等处被灾,情形深堪悯恻,著赏帑银10万两以拯该处灾黎”。

[12]各省协助苏省赈灾款“约可得银八九万两以之奏筹急赈”,[13]并“截借苏漕10万石”。

[14]江督苏抚一方面派员到安徽、山东、奉天等省购买米粮运往灾区办理平籴;另一方面拨用积谷接济灾民。

另在扬州、镇江、清江流民较多的地方设粥厂煮粥赈济。

如“苏抚以徐海饥民流离失所,清江一处虽经官绅设所留养,唯人数过多,势难普及,自应设法在扬镇二处广设粥厂以辅清江之不逮”。

[15]其二,蠲缓钱粮。

蠲是免除之意,缓即缓征,蠲缓就是蠲免、缓征土地所有者的部分或全部应缴的钱粮。

蠲缓是一项重要的救灾措施,是最常见的救荒之法。

在水灾发生后,清朝政府对受灾严重地区实行缓征政策,其中淮徐海“十三州县本年应征忙漕两项应即一律停收,缓至明年秋后带征”。

[16]蠲缓对遭受水灾打击沉重的苏北农民来说,不仅是物质上的,心理上也是一种慰藉,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复苏,缓和各种社会矛盾。

其三,发动社会力量救灾。

在苏北水灾发生之后,清朝政府还发动社会力量救灾恤难。

在这场水灾中,清朝政府通过社会募捐的途径有:政府官吏的薪金扣减充作赈捐,如两江总督饬令将1906年冬至1907年宁、苏、徽三地藩司的养廉银全数拨充赈灾款;向中外各团体及个人募捐,两江总督、江苏巡抚为此多次向上海商会致电,恳请商会广为募劝,协力办赈,并且对于捐助灾赈者,根据其捐款数额,予以奖励。

虽然清朝政府在这场水灾中采取了相应的救灾措施,但并不意味着它的救灾是成功的。

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财政匮乏、吏治腐败等因素的制约,效果大打折扣。

(二)民间组织的救灾活动官方赈灾活动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效果不佳。

于是,救灾活动越来越依赖地方慈善团体,由此,地方的慈善事业发挥了超越国家和政府的力量,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民间组织参与救灾可分为两种:一种直接参与救灾。

如劝募、捐献赈款赈品,深入到灾区放赈,即直接参与救灾的各个环节,这以因各种灾害而设立的救灾组织及已有的慈善团体为主;另一种是间接救灾,如宣传灾情,刊登乞赈广告,动员广大民众参与救灾,并提出各种救灾办法,这一类以报界为主(当然,报界也直接参与了一部分救灾活动,但是以间接救灾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