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

合集下载

第二章战后国际关系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二章战后国际关系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战后盟国对德日战败国处置之异同
相同点: 1.都进行了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整肃; 2.都对战犯进行了审判。 不同点: 1.分区占领与单独占领; 2.政体存在与否; 3.分裂与统一; 4.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



俄日“北方四岛”领土争端
日俄之间的领土争端,是指日本北海道 东北部和俄罗斯千岛群岛之间的齿舞、 色丹、国后和择捉四个岛屿的归属问 题,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日本称之为 “北方四岛”,俄罗斯称之为“南千岛 群岛”。
关于冷战起源问题

一、美国史学界 1.冷战结束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40年代和50年代的正统派,把俄国人看作是 坏人,反面角色;60年代的修正主义者,把美 国人看作是坏人,反面角色;到了80年代· · · · · · , 后修正主义的综合分析的出现· · · · · · 历史开始从 一个战斗的武器转为努力分析确定结构窘境和 理解对对方的关系”——(美)小阿瑟· 施莱辛 格

判处以下2人20年徒刑:
巴尔杜•冯· 席腊赫,全德青年领导人,驻维也纳总督。
阿尔伯特•施佩尔,军备、军需及军火部部长。
判处以下1人15年徒刑:
康斯坦丁•冯•纽赖特,不管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委员, 驻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长官”。
判处以下1人10年徒刑: 卡尔•邓尼茨,潜水艇舰队司令,海军总司令。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美国全球
范围扩张和对苏冷战的宣言。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转 变的完成。它标志着美国对外 政策已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 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 全球扩张的时代。
三、 “柏林危机”与德国的分裂



分裂德国的开始:1947 年美英占领区合并 走上全面分裂:1948年 伦敦会议 最终分裂:第一次柏林 危机,联邦德国和民主 德国的建立(1949)

九年级历史下册《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课件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课件川教版
1881年,意大利与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在德国的拉拢下,决定投靠德、奥。1882年5月20日, 德、奥、意在维也纳签订《德奥意三w国ww同.zk盟5u条.co约m》中考,资最源终网形成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同盟以 德国为核心,由于意、奥争夺巴尔干半岛产生矛盾,意成为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
14
3350
39350
2.6
1740
3320
6
1060
5550
16
290
1230
1
30
1920
38
30
970
中考资源网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量的变化


英德法美
19世纪70年代以前
1324
19世纪末20世纪初
324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霍亨索伦
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Hohenzollern 1859.1.27~1941.6.4 1888~1918在位 末代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和普鲁士国王
普法战争 1870.7.19~1871.5.10
法王拿破仑三世 普鲁士国王
——1904年4月8日《英法协约》
划定波斯(今伊朗)南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部为
俄国的势力范围,两者之间的中立地带,对两国平等开放;
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势力范围之外,即承认英国在阿富
汗享有特权。
——1907年8月31日《英俄协约》
1904年4月8日,英国与法国在伦敦签订了《英法协约》,调整瓜分在非洲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

郑州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各章节重点总结

郑州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各章节重点总结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10分)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2)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3)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发展历程: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发展。

4·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这些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5·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6·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选择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中,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2.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实践论》和《矛盾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从哲学方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系统阐述了党内“左”的和右的错误的思想根源。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理论著作中,科学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和前途等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并制定了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目标。

第2章 当代世界政治—H

第2章 当代世界政治—H

• 联合国包括六个主要机构: • 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 • 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在日内瓦设立欧洲办事处。 • 维护国际和平的任务是交给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来 执行的。 • 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非常任理事国组 成(1965年增加至10个)。 • 联合国宪章规定:任何涉及和平与安全的实质性 问题,必须由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美苏英法 (中美苏英法)一 致通过。
第二节 • (三)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
• 二战之后,世界政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涨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 第三世界的兴起有几个重要 的标志: 亚非会议 • 不结盟运动 • 77国集团 国集团
• 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强相互间的政治团结与经济合作,还建立了许 多区域组织,如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石油生产输出 国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等等。在美苏两极对峙的冷战态势中, 第三世界是一支生要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 第三节 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 • (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中发生了重大变动——东欧剧变和 苏联解体。从此,美苏两极对立的格局彻底结束了,世界政治呈 现出下列特点: • 1、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现在世界政治中的力量中心主要有:美国、欧盟、日本、俄 国、中国以及一些国际组织。 美国: 美国: 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尽管它的实力已经 相对下降,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仍处于优势, 在国际事务中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 西欧: 西欧: 西欧在冷战后不失时机地加快了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欧 盟成员国扩大为15国。当前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 2002年欧元正式流通。这对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造成冲击。 西欧实力增强将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对它的控制力,国家功能失效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四、国际政治格局转换的主导因素 1.外部动因:战争的催化作用 2.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国家实力的消长 3.直接原因:主角国家对外战略的调整与国家定位
的变化 4.推动原因:个人因素对国家决策的影响
by Pu Chuanguo
2.中国: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 (1)单极格局:即一国独霸世界的局面(过渡性)
18-19世纪的“不列颠治下的和平”,特定产物 二战后到70年代“美利坚治下的和平”(资本主义);冷 战后,并非单极 (2)两极格局:即两个大国或两个国家集团相互对立、制约, 对国际事务起决定性作用的态势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反法联盟与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协约国与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西斯轴心国与反法西斯联盟 战后至60年代的两大阵营
政治联系 2.不同国家的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 国家的对外政策或行为(本质上属于国内政治)扮演了原动
力的角色 3.国内政治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
展方向 问题:回顾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阶段 4.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问题:回顾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强权政治、主要内容为战争与革命 二战后,完整型结构: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立体网状结构、
竞争共处、民主政治趋势、主要内容为和平与发展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4. 以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排列组合为标准 莫顿·卡普兰的六模式:
均势体系:18—20世纪初的均势格局 松散的两极体系:战后初期的两极格局 牢固的两极体系: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冷战对峙 全球体系: 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的多极趋势 等级统治体系:大国称霸的局势 单位否决体系:出现一国的威慑力量足以影响和阻止别

毛概期末考试答案

毛概期末考试答案

毛概思考题第一章:1、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思想在思想的时代背景下形成。

2、如何把握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主要容:1、新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1、实事2、群众路线3、独立自主3、如何科学认识思想的历史地位?答: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论成果2、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1、新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答: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总路线的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领导权: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国,而;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新主义革命不能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2、新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容是什么?答:1、政治纲领2、经济纲领3、文化纲领3、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答: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国情决定的。

2、中国革命之所以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样是由中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特殊国情决定的。

意义:土地革命是革命的基本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市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形式与政策

形式与政策

第一章冷战时期的世界经济与政治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

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初。

世界经济“滞胀”与动荡时期。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冷战结束。

世界经济低速发展时期。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一阶段:二战结束-50年代末。

美苏冷战开始,两大阵营对立,两极格局形成。

1) 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美苏破裂,冷战开始。

(杜鲁门主义)2) 马歇儿计划实施---标志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诞生。

3) 中苏友好条约签定---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第二阶段:50年代末-70年代初。

两大阵营分化,第三世界崛起,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1) 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万隆会议)。

2)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激化,导致分裂。

3)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展不平衡,出现分化倾向。

第三阶段: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

世界政治的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第四阶段:80年代中期-90年代前期。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德国统一、华沙组织和经互会解散。

第二章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指贸易、投资、生产、金融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

区域集团化程度最高的经济合作组织——欧洲联盟(欧盟,前身是欧洲共同体)欧盟是目前最为最为完备、最有成效的区域化集团。

共赢与共存(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胡锦涛:“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既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我们必须善于趋力避害,抓住机遇,因应挑战,加快发展。

我们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的走势,尤其要未雨绸缪,对世界经济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预见性、战略性研究,以便主动应对。

”1)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

2) 有利于促进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使贸易壁垒的下降。

第二章、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与冷战格局的形成[详细讲解]

第二章、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与冷战格局的形成[详细讲解]

第三讲、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与冷战格局的形成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最大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

世界分为两极: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

这一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在这个格局中,一切矛盾和分歧都受制于美苏矛盾。

一切决定都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②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要作用;③冷战是双方斗争和对抗的主要方式。

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两极格局在战后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被打破。

它对战后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对战败国的处置1、《五国和约》与《多瑙河公约》的缔结五国和约,是指战胜国对意、罗、匈、保、芬的和约。

从1945年9月至1946年12月,先后召开了苏、美、英、法、中五国伦敦外长会议,苏、美、英三国莫斯科外长会议,苏、美、英、法四国巴黎外长会议和苏、美、英、法四国纽约外长会议,在会上,争论比较激烈的是关于对意大利殖民地的处理和赔款问题,的里雅斯特的归属问题,以及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外交承认等问题。

(1)意大利殖民地问题由于各方各持己见,争持不下。

外长会议最后决定延缓处理,暂由当局(英国)管理。

对意和约生效后一年内如仍不能解决,则交联合国大会审议。

后来,联合国大会于1949年11月通过决议:利比亚从1952年1月1日独立,意属索马里继续由意托管10年。

1960年7月,意属索马里独立并与原英属索马里合并为索马里共和国。

厄立特里亚根据1950年2月联合国大会决议,于1952年9月与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后来又完全合并。

1993年5月24日厄立特里亚脱离埃塞俄比亚而独立,中国于当天与厄建交。

(2)关于意大利赔款问题。

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会议同意由意大利向苏联赔款一亿美元,分7年以实物付清,至于对其他国家的赔款留待和会决定。

(3)的里雅斯特问题的里雅斯特位于亚得里亚海北岸,伊斯的利亚半岛西北侧,地处意南边界,原属奥匈帝国。

第23课 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件-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1

第23课  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件-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1

军事
Hale Waihona Puke 1949年,成立北约1955年,成立华约
3、评价 ①两强相争,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德分、朝争、越争、古弹) ②两强势力均衡,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③两强竞争,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④亚非拉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三、美国在亚洲的“热战” 1、扶蒋反共,干涉中国内战 2、发动朝鲜战争(1950.6—1953.7) 3、发动越南战争(1955—1975年)
第二十三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雅尔塔体系 1、体系背景:①世界:形成两大阵营 ②西欧: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 ③美国:资世界头强 ④苏联: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英国虽然获得了胜利,却损失兵力120万,黄金枯竭, 海外投资大部分被变卖,债台高筑。
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丘吉尔说过:“我的一边坐 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 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2、对抗主要手段: “冷战”(反苏反共反社,但不诉诸武力 )
3、“冷战”主要表现
美国
苏联
舆论
1946.3,丘发表反苏反共演 说,发出“冷战”信号。
政治
1947.3,“杜鲁门主义”提 出。“冷战”正式开始。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 党情报局
经济
马计划,以经济手段控制西 欧,进而联合西欧遏制苏联。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一、雅尔塔体系 1、体系背景:①世界:形成两大阵营 ②西欧: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 ③美国:资世界头强 ④苏联: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体系实质: 划分美苏势力范围(美苏两分天下)
3、体系演变: 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 4、体系结束: 苏东剧变

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课件

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课件
详细描述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成立于1949年,是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军事联盟,旨在遏 制苏联在欧洲的影响力。而华沙条约组织(WTO)则成立于1955年,是由苏联领导的 社会主义国家军事联盟,以对抗北约。这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标志着两大对立阵营的正
式形成。
对立阵营的深化与扩展
总结词
随着冷战的深入发展,两大对立阵营在 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展 开了全面的对抗。
科技进步与国际关系
科技发展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国际关系向更高层次、更 广领域拓展。
THANKS
经济特征
经济体制
对立阵营在经济体制上存在差异 ,一方实行市场经济和私有化, 另一方则强调计划经济和公有化

贸易政策
不同阵营在贸易政策上持有不同的 立场,一方主张自由贸易和开放市 场,另一方则强调保护主义和贸易 壁垒。
科技发展
对立阵营在科技发展上存在差异, 一方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另 一方则强调传统产业和资源开发。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国际关系来自张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局势,导致地区冲突 和全球不稳定。
经济竞争与合作
两大对立阵营在经济领域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合作,对世界经济格局 产生深远影响。
科技竞争与安全威胁
对立阵营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加剧了安全威胁和不稳定性,对国际安 全环境造成影响。
04
对立阵营的演变与终结
03
政治体制
意识形态
国际关系
对立阵营在政治体制上存在显著差异,一 方的政治体制强调民主和自由,另一方则 强调集权和管控。
不同阵营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分歧,一方秉 持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另一方则坚持社 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对立阵营在国际关系上持有不同的立场, 一方主张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另一方则 强调单边主义和对抗。

马哲第二章

马哲第二章

A.认识路线上的对立
B.认识理论上的对立
C.认识机制上的对立
D.认识方式上的对立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立的实质。
【解析】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与经验论相对。
光唯理论就有唯物主义(如斯宾诺莎)与唯心主义(如笛卡儿)之分,所以它们的对立不是
认识路线的对立。它们都是一种成熟的理论,它们的对立在本质上是认识理论的对立,不单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
【解析】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句子的关键修饰成分:“先导”一词只是表面认识对实践能动的
指导性而非决定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这表明理论创新是有基础的,并没有忽视实践基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对劳动分工的理解。
【解析】人的职业是由劳动分工造成的,人与人的区别以及人的才能本质上是后天实践的产
物。按一般常识就知道,人的才能肯定是与先天的生理素质有关联的;分工是社会生产力的
结果,人的才能不是由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C 项的说法很有迷惑性,一方面,这种说法与
A.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B.它能够指导实践和检验认识
C.它能够扬弃抽象的观念
D.它是认识过程的结束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解析】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之所以更重要,是因为这次飞跃是对实践的指导、对认识的
检验、丰富与发展。A 项太笼统,没说明原因;C 项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D 项说法不准确,

世界现代史课件0—两大阵营的形成

世界现代史课件0—两大阵营的形成

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
精选ppt
2
参考书目
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 王飞麟:《联邦德国重新武装与入盟西方
战略:1949-1955》
精选ppt
3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第二章 战后国际关系与 两容
一、对战败国的处置
二、美苏“冷战”的兴起
三、两大阵营的形成
关键词:五国和约、盟国分区占领德国、 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遏制、铁幕、冷战、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第一次柏林危
机、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
织、美日安全保障条约、共产党情报局、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早在二次大战后期,美、英、苏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曾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进行过多次讨论,1945年2月4日——2月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辽养胜地雅尔塔举行了战争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的第二次会晤,会议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战后对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改组波兰政府及波兰疆界的确定、南斯拉夫新政府的建立、苏联对日作战、联合国会议、对战后保持和加强在战时实行的合作、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问题,并分别达成了协议或初步协议,会议还产生了两个文件,一是《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声明》,二是《雅尔塔协定》,前者是三国就战后欧洲的政策和建立联合国问题达成的谅解,后者则是三国就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所达成的秘密协议。

雅尔塔会议是确定战后欧洲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一次历史性会晤,它的实质是根据各自的实力和利益对战后世界的重新安排,并粗略地计划出了以美、苏两大国为中心的世界总格局,同时在三国妥协、谅解的背后却隐藏着由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利益和不同的参战目的而产生的尖锐矛盾。

战后,随着东西方关系的恶化,战时的盟国苏联和美、英、法三国分道扬镳。

以美国与北约为一方,以苏联和华约为另一方构成两极世界格局。

这一格局的存在,既表现为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的政治争夺,又表现为北约和华约在欧洲地区长期严峻的军事对峙,也表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政治制度及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内容更为广泛的斗争。

正是这一经纬分明的两极格局的存在与发展,一直左右和影响着战后世界历史的进程,这就是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以“两极”相争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在19世纪末,美国便开始为准备取得世界霸权而忙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满以为凭借自己巨大的经济实力,就能左右欧洲局势,成为世界的霸主,但由于受到当时在海军方面仍占优势的英国和在陆军方面仍占优势的法国的反对而未能如愿。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下)试卷75分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下)试卷75分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下)试卷75分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萌芽和辩证因素。

正确2、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将自行消亡。

正确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关系。

正确4、二战结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借鉴了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做法,表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趋同论”是有道理的。

正确5、当今世界是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与斗争的时代。

正确6、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正确7、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正确8、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

正确9、一种社会制度能够战胜和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劳动生产率以及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

错误10、最先提出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的是马克思。

正确11、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正确12、一百六十多年前,欧洲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方式以机器大工业为主。

正确13、184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在德国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错误14、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在英国伦敦成立。

15、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正确16、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正确17、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正确18、《共产党宣言》第二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状况。

正确19、资产阶级为了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开拓了世界市场,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以野蛮而血腥的方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正确20、《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教案新部编本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一课《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教案隆昌七中王晓雪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最终形成的时间及组成国家,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的变化情况,了解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形成的主要过程,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根本原因及严重后果。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斗争愈演愈烈,并根据各自利益结成同盟,培养学生透过历史表象,理解历史本质的能力;通过对教材图片的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引发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对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内容的分析和解读,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建立,根本目的在于重新瓜分海外殖民地,对殖民地人们来说,两个都是侵略集团;通过全课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的形成的过程和根本原因2、两个集团形成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难点: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的形成的根本原因课型:微型课教学准备:教学教案、课件和动画影片教学方法:提问法、问题讨论法、归纳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动画,提问:动画体现的是什么场面?学生1:战争场面教师:那大家知不知道是什么战争呢?学生2:世界大战......教师:是的,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世界性战争,是一次空前的人类大厮杀,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即“一战”。

那么这样一场空前的战争又是怎样发生的呢?追究其原因,是因为两个军事集团的推动,那这两个军事集团分别指的是什么,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共产党宣言》导读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导读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导读读书报告《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宣言中,在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方法论的同时,马克思具体阐述了(“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即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替代的一般规律与原理(必然性)。

其于1848年发表,至今已过去170多年之久,但其所阐述的原理仍旧照耀着全世界,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不仅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对于中国发展的助推作用更是显而易见。

《共产党宣言》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一)资产者和无产者-(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综合阐明着马克思恩格斯二人的政治思想,客观地对于共产主义做了宣扬,也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进行了批判。

引言中以“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开篇,我想,这个“幽灵”的任务便是启蒙人类,助推社会,就像《哈姆雷特》中,当王子不知道是选择复仇还是忘记的时候,先王的幽灵出现,告诉王子,选择复仇。

马克思恩格斯在此郑重提出两大观点:①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②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由此,我们既感受到共产主义的“蓄力已久”,也能了解到这股势力的不可阻挡的强大力量,它像幽灵般游走于当时整个社会,激起各个阶层对于它的“围剿”,那么自然,这股力量也会让资产阶级害怕和动摇!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中,作者明确提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基于资本扩张的逻辑,作者以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解释了双方的概念以及异同关系,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斗争的过程,也借此深刻阐释了阶级斗争学说。

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中,分开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目的等和共产党的理论原理及任务等,解释了共产党人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并且表明共产党始终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在后面也提出相应的一些有关无产阶级进行自己的政治统治的可行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与大西洋 联盟的形成
一、战后西欧的困境及其对策 -- 二战的直接影响是导致了欧洲传统 均势的崩溃和欧洲中心时代的结束,其困境 是: 西欧经济濒临崩溃 国内政局动荡 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 英国的对策:三环外交 英美特殊关系 英帝国 联合的欧洲



三、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提 出与实施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 毕业典礼上提出 --目的:促进西欧经济的复兴,推动 欧洲政治上的联合 --实施:1948年--1951年 --影响: 1、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对西欧的 控制 2、为美国过剩商品输出打开了市场 3、加剧了东西欧的分裂,使两极格 局定型化。
第二节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 苏东关系





一、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原因: --帝国主义力量的严重削弱 --各自国内形成了以共产党为核心的有 组织的革命力量 --不同程度得到苏联的支持和援助 三种情况: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南、阿) 依靠苏联进军的支持(波、 捷、匈、罗、保) 完全依靠苏联(东德)




四、北约的成立与大西洋联盟最终形成 1、1947年3月《英法同盟互助条约》 2、1948年3月5日,英、法、荷、比、卢签署 《布鲁塞尔条约》,成立西欧联盟。 3、1949年4月4日,美、英等12国签署《北 大西洋公约》,同年8月24日正式生效。北约 的影响: --美国借此加强了对西欧的政治和军事控 制 --完成了在欧洲大陆对苏联的包围,标志 着美国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部署的基本完 成。


-- 西欧的对策 1、谋求欧洲联合的倾向的加强 欧洲联合的思想渊源与历史实践 现实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推动 英、法、西德的各自考虑 2、实行依赖于美国的方针 经济恢复需要美国的援助 抵抗苏联需要美国的安全保证
二、美国的大西洋联盟政策 1、战后欧洲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 欧洲的政治地位 欧洲的经济地位 欧洲的军事地位 2、美国大西洋联盟政策的核心: --支持西欧经济复兴与政治联合 --一个联合的欧洲要与美国密切 合作
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巩固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改革 肃清法西斯分子和反动分子 实行土地改革 对重要部门实行国有化 --西方国家的对策 政治上干涉、支持反共势力,进行 颠覆活动 经济上拉拢、引诱、施加压力

二、苏东关系的加强与社会主义阵营的 形成。 1、政治上--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 党情报局的成立。 时间:1949年9月--1956年4月 宗旨:各党之间交流经验、协调行动 评价: --在反帝、维护新生革命政权方 面起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苏联借情报局进一步加强了对 苏东各国和兄弟党员会的成立 时间:1949年1月--1991年6月 背景:反击马歇尔计划,加强苏东国 家间经济合作。 宗旨:经济互助、技术合作、交流经 验,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 评价: --对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经 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成员国内部存在着不平等, 成为苏联控制东欧国家的工具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3、军事上--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时间:1955年5月--1991年7月 背景:对美国重新武装西德,将德、 意吸收入北约的反应。 宗旨:华约第四条,军事互助。 评价: --标志着战后欧洲正式出现了两 大敌对的军事同盟体系。 --华约成为苏联的安全屏障和控 制东欧、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