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崔莺莺与杜丽娘爱情觉醒意识
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之比较
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之比较【内容提要】《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戏曲艺苑里的两朵奇葩,反映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
本文分三部分对崔莺莺和杜丽娘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从她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入题,证实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其次,分析她们各自的形象,给读者一个整体上的认识;最后浅析她们形象的异同,分别从年龄、感情、性欲和叛逆性格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分析,突出崔莺莺的内敛多情和杜丽娘深刻的思想意义。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叛逆性格提起中国古典戏曲里的女性叛逆形象,人们总会想起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位美丽纯情的少女。
她们都有高深的艺术素养,崔莺莺能诗善文,杜丽娘擅长丹青。
然而她们之所以为后世人所颂赞,是因为她们在爱情上都悖于封建礼教,是执着追求爱情的先驱者。
我们读作品时不会产生这两位女性有雷同之处,这是由她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所决定,也由此构造了她们各自典型的形象。
正因为如此她们才显地更让人喜爱。
一、崔杜所处的社会背景《西厢记》的故事背景是唐代,但从其所表现的精神内涵来看,无疑是王实甫对元代社会的一种真实反映。
宗教在元代十分盛行,其原因是由蒙古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对各种宗教采取宽容和保护政策,二是各种宗教本身的传播和发展。
蒙古铁蹄踏破了由程朱理学所建构的宋人社会,从而导致了元代信仰的多元化。
“元有天下,其教化未必古若也”[1]程朱理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程朱理学的松弛导致了人们思想意识的松动。
蒙古铁骑以其骠悍征服了亚欧大陆,当然它的主要势力仍在北方。
在南方儒家的文化则显地相对突出,尽管元代统治者提倡理学,可对其他宗教也是持保护和宽容的态度。
入元的南方理学家胜是朱熹和陆九渊的嫡传,出现了元代理学三大家——许蘅、刘因、吴澄。
元统治者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分四等人。
而汉族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这样汉族中的名门望族对封建礼教是更一步的推崇。
所以《西厢记》中老夫人对莺莺的管教是严厉的,这使莺莺的真实天性一直被压抑。
一曲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颂歌—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爱情观之比
一曲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颂歌-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爱情观之比摘要:本文对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3位女性在爱情道路上不同层次的追求和体验进行比较和讨论,反映封建时代不同阶段的女性,为了追求真正自由美好的爱情,与残酷而不合理的封建礼教作斗争的艰难和执着。
与此同时,通过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抨击了千百年来禁锢、广大女性的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观念,并对当代女性在爱情婚姻面前,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ﻭ关键词:爱情观封建礼教叛逆觉醒ﻭAbstract:Thistext through pare thepursue and experience of three women Cui YingYing,Dug andLinDaiyu in love roadfrom different aspect,has reflected womenin feudal era,in orderto pursuethereally free and beautiful love,Do difficult and persistentstruggle with the cruel and unreasonable feudal Confucian. In the meanwhile , t hroughcarryingonparative analysis to it,hecon demned feudal Confucian and feudal ral concept of confing the masses of women for lotsand lots ofyears , and about thelove and marriage to contemrarywoman ,he shownones ownview to the attitude that shouldbetaken.Key words:Love viewFeudal ConfucianRebelagainst Realize the truthﻭ。
杜丽娘与崔莺莺形象比较
杜丽娘与崔莺莺形象比较•相关推荐杜丽娘与崔莺莺形象比较杜丽娘与崔莺莺形象比较摘要:《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我国古典戏曲的杰出作品,讲述的都是富家千金勇于追求爱情的故事,《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和《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两人都天生丽质,从小接受封建礼教,但面对爱情时,她们大胆悖逆封建礼教,成为反抗礼教压迫、执着追求情爱的先驱者。
本文分析比较这两位女性形象,让读者对她们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形象比较崔莺莺是一位“相国小姐,侯门千金”,是一位封建礼教下标准的大家闺秀——“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
自从父亲死后,她的母亲一心守节,想帮女儿找到一位良婿,认为崔莺莺最好的归宿是嫁给一位门当户对的男子。
但崔莺莺内心是苦闷的,她对她的婚姻存在隐隐的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遇到张生之后,两人互生情愫,但多年的封建礼教让她十分矛盾,纠结,想爱而又不敢大胆地去爱,但对爱情又是那么渴望,最后她一步步说服自己,管他什么“父母之命”,管他什么“媒妁之言”, 在确定了自己想要的爱情后,她就飞蛾扑火般义无反顾。
在追求自主爱情的道路上,崔莺莺既要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又要同自己的礼教观念作斗争。
最终冲破礼教束缚与张生结合了。
也正是封建礼教的枷锁迫使莺莺反抗,成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杜丽娘是家中独女,父母对她从小管教严厉,对她的宠爱也无以复加,这样的家庭环境生活养成了她的娇痴柔顺和单纯中稍带叛逆的.个性。
杜丽娘十六年来每日囚禁在自己的闺房里,有天她终于羞答答地在春香的扶持下到空无一人的花园中游玩,绚丽春色让她感到人生空虚,叹道:“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表现了她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求。
但从小在她周围的只有严厉的父母,年幼不懂事的丫环和只会教她“无邪”的老师。
她无法在现实生活中遇见一男子,更别说与他一见钟情了。
于是,她在梦中与持柳书生相爱,这个梦是她全部生命寄托所在。
梦醒后却无依无靠,面对的仍是冰冷的现实,她忧郁成疾,憔悴而死。
从_西厢记_和_牡丹亭_看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2011年第7期安徽文学从《西厢记》和《牡丹亭》看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觉醒◎曾效葵(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81)摘要《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形象中一个勇于反叛、敢于向封建势力宣战的经典形象,她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
《牡丹亭》中杜丽娘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求,认为女人天生应有性爱的权力,是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真正甦醒。
关键词《西厢记》崔莺莺《牡丹亭》杜丽娘中国古代女性意识觉醒文章编号1671-0703(2011)07-0139-02《西厢记》是元代著名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其中的女主角崔莺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画廊里一个勇于反叛,敢于向封建势力宣战的经典形象,同时她也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
这个形象的诞生有其社会根源,元代实行较为极端的民族政策,使得汉人极其重视“门第观念”,原来已有的婚姻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而元代的统治阶级由于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所以他们对汉人的文化不太重视,儒家的思想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这就使得思想界和文化界也出现了松动。
元代更是长期废除了科举制度,即便恢复以后汉人也很难考上,并且还有“十儒九丐”的说法,汉族文人的地位十分低下,不得不时常出没于教坊勾栏,创作出大量关于婚姻爱情的杂剧,这些都为崔莺莺形象地出现提供了现实的土壤。
元代统治者崇尚佛教,建有大量的寺庙,这就为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相遇提供了合适的场所。
崔母想把崔莺莺培养成遵循封建礼教的典范,为此还专门请了一个老夫子进行教育。
可事与愿违,当春暖花开时,当崔莺莺读到《诗经·关雎》时,她对爱情产生了最初的萌动,开始有了人性的自然觉醒。
这让她从心底发现了青春被禁锢的痛苦,发出了“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感慨!这些为后来崔莺莺和张生的相爱打下了基础,为崔莺莺的反叛提供了内心根源。
崔莺莺对张生一见钟情,首先是对张生外表的倾慕,但更多的是对他才情的认可。
崔莺莺和杜丽娘人物对比
崔莺莺和杜丽娘人物对比092班08号张小雪崔莺莺是著名的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的《西厢记》中的女主角,是作者王实甫倾尽心血着力塑造的一个反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争取婚姻自由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在崔莺莺身上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体现了人性的复苏和觉醒,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的美好愿望,成为千余年来,广大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楷模。
崔莺莺的光辉形象,历来受到人们高度赞誉,称赞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
我们仅从人性的角度,探究崔莺莺由一位封建礼教熏陶的相国小姐,冲破重重阻力,和白衣书生张生结合的艰难过程中,对爱情的渴望和大胆追求,体现了人性的张扬和升华,寻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性复苏的轨迹。
崔莺莺她虽然长得如花似玉,容貌秀丽,感情丰富,但却长期闭锁在深闺后院,与世隔绝,接受封建礼教的教育。
她成为一位闭锁深闺蒙受封建礼教熏陶的毒害者。
但是人性中最基本、最宝贵的对美满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并没有彻底泯灭,只要有一滴火种,就会燃烧起炽热的爱情之火。
摈弃功名利禄,夺取胜利,实现美满幸福的爱情婚姻。
这是崔莺莺反对封建礼教的胜利,又是对人性的张扬。
崔莺莺为爱情婚姻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体现了崔莺莺人性的复苏和觉醒,表现了作者“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进步理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倾向。
而另一个人物,汤显祖的《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简称《还魂记》,全剧55出,成功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汤显祖本人也自以为“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杜丽娘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在于真幻相生,剧作家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让杜丽娘超越人的生命存在形式,打通幽明世界的界限,出入于生死之所。
使本来互相对立的真和幻,变成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的存在,使一个具有至善之情的艺术形象一一杜丽娘活现在人们的面前。
杜丽娘是封建官僚的女儿,从小受着严格的封建教育。
她的家庭是处在理学的统治下,礼法、家规、女诫、妇道等,一重又一重的枷锁紧紧地套在她的身上,她因为疲乏了白天稍微困一会儿,就被认为是行为放纵,有失检点。
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
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相关推荐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崔莺莺,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希望大家喜欢!在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有许多富有魅力的女子形象,崔莺莺和杜丽娘是其中比较光彩夺目的两个。
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主角,她们都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就接受着严格正统的封建教育。
她们通过自己对礼教的反叛,对爱情的追求,最终“有情的终成了眷属”。
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她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方式也各异。
本文就此分析、比较了崔莺莺和杜丽娘在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异同,进而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位女子形象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意义。
一、崔莺莺、杜丽娘形象的相同点1、出身教育崔莺莺和杜丽娘一个是相府的小姐,一个是南安太守的女儿。
同样高贵的家庭出身,同样的美丽多情,同样有着高深的文艺修养。
崔莺莺能诗善文,杜丽娘擅长丹青。
但一个受到“治家严肃”的崔老夫人按照封建道德标准的严格管束,一个受到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父亲的严格管制,以致她们平时连闺房门都不能出。
杜丽娘甚至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
她们就是这样生活在有着森严的封建礼教的特殊家庭环境里。
2、反抗性格《西厢记》在杂剧的第一本“月下联吟”这一场,崔莺莺就向张生吟出了“兰闺深寂寞,无计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的诗,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礼教拘束下空虚孤寂生活的不满,且敢于把这种不满传达给隔壁那一位素昧平生的秀才,这是相当大胆的。
何况她当时热孝在身,又在佛门净地,充分体现了莺莺大胆的叛逆性格。
当老夫人苛求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时,崔莺莺却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只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坐两下里”不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牡丹亭》中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的结合是她美好的思想感情的热烈迸发,也是她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追求生活、追求解放,把心头的压抑和不满变为叛逆行动的表现。
崔莺莺与杜丽娘之形象比较
崔莺莺与杜丽娘之形象比较《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戏曲家用生命点燃的人物形象,她们精美隽永,温婉可人。
由于时代与所处环境等的不同,她们的形象也有其各自特点。
形象字典中有一解释为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
从这两方面看,崔莺莺与杜丽娘都有其相似和不同之处。
首先她们都具有相似的家庭出身,同样受封建教育,在爱情问题上,有着相似的反抗性格。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杜丽娘是太守的千金,在这样的官府门第里,她们受到的是封建礼制的教育,其爱情受到封建家长的百般阻挠。
崔莺莺父亲已死,崔夫人“治家严肃”,为了不使“女孩子折了气分”,又派了个红娘“行监坐守”,为了“门当户对”不招“白衣女婿”,企图赖掉已答应的婚事,苛刻的要求只有张生考上状元方肯将女儿婚配,极力维护封建礼教与尽力做好一位称职的母亲,以图阻止女儿的自由爱情。
杜丽娘年虽及笄,但未论婚配,父亲杜宝对其管教极严。
她未越闺房一步,就连家中有个花园也不晓得,为了“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礼,父母光辉”,杜宝请了个六十岁还“从不晓得伤个春”的迂腐老儒生陈最良来教授“后妃之德”。
后来柳梦梅中了状元,杜宝还不肯承认这桩婚姻,不认女婿,认为男女之情是“妖孽”之事,“必须奏闻灭除”。
崔莺莺与杜丽娘在追求自己的爱情中,那抗争与叛逆的思想深处,仍是以一个封建体制中名门闺秀的身份来要求自己的,她们绝不是戴不凡先生所说的“离经叛道的反封建形象”,那样的话,崔莺莺便不会一次又一次地使“假意儿”、“乖性儿”、“闹简”、“赖简”,把张生折腾得生不如死;杜丽娘也不会郁郁寡欢、因梦而死,还魂后又拼命地为自己的婚姻寻求合法化的外衣。
尽管内心的反抗情绪多么高涨,内心仍是极力地压制这一情绪,表面上仍然保持着大家闺秀的矜持与体面。
这是时代带给她们的局限性,也是她们形象的相似点。
其次杜丽娘和崔莺莺的性格较为接近,她俩的出身大致相同,皆为大家闺秀、名门淑媛,知书达礼,温顺动人。
从崔莺莺、杜丽娘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从崔莺莺、杜丽娘看女性意识的觉醒卫柔羽(云南大学 云南省昆明市 650021)摘 要:中国古代女性,她们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是非常曲折而且漫长的,随着封建势力的日渐衰弱,女性意识正在逐渐觉醒,在文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歌颂女性反对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美好爱情的文学作品。
《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杜丽娘,就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勇敢追求爱情的例子,从她们身上体现出女性意识总体轮廓的递进式发展。
关键词:女性意识; 崔莺莺; 杜丽娘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8)01-0113-03 一、《西厢记》中崔莺莺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西厢记》是元代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作品中,作家王实甫塑造了一位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的少女形象。
(一)反封建意识萌生《西厢记》的故事背景是唐代,但从其精神内涵上来说,是作家王实甫对元代社会的真实反映。
元朝是一个由蒙古族统治的朝代,蒙古贵族对各种宗教采取宽容和保护的政策,加上宗教自身的发展和传承,因此宗教十分盛行。
元代统治者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分为四等人。
而汉族处于被压迫地位,汉族中的名门望族对封建礼教更加推崇,汉族中男女婚嫁讲求门当户对,一直就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1]的思想。
结婚成了两个家族权势利益的结合,这样的婚姻完全是政治性的,中间丝毫不参杂个人的情感喜恶。
所以崔莺莺在一开始就被自己的父亲许给了与她家门当户对的郑尚书之子郑恒。
崔莺莺便是这样一个例子,自己早早被许配给郑尚书之子,只能表露出无奈,但是无奈并不代表内心的遵从。
除了时代背景,崔莺莺的生活环境也在影响着她。
崔莺莺是相国的女儿,大家闺秀。
从小就生活在相国府里,家教严厉,自己一直被“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2]这样的封建伦理影响着,在崔莺莺的内心深处,开始有了斗争,自己究竟是为了家族利益嫁给这个品行不端地纨绔子弟,还是为了自己的幸福拒绝这门早已商定好的婚事,崔莺莺内心不断纠结。
浅析崔莺莺、杜丽娘和李香君在爱情表现里的女性意识
浅析崔莺莺、杜丽娘和李香君在爱情表现里的女性意识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汤显祖戏中的杜丽娘和孔尚任书中的李香君是古代封建社会中叛逆的一员。
她们打破封建礼教制度,勇敢追求幸福,也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女性意识。
虽然她们出身不同,但在愈加腐朽的封建制度社会里,三人的女性意识呈现出越发深化的现象。
本文主要通过浅析三人的爱情表现来揭示女性意识的发展过程。
崔莺莺出生于权贵之家,父亲是一国之相,更是封建礼教制度的卫道者,母亲也是遵守封建礼教规范的妇女。
因此,她的思想深受封建礼教制度影响之外,还与她的身份地位有关。
在遇到张生后,对爱情的渴求开始唤醒她反对封建礼教制度的叛逆之心,可封建礼教思想又束缚了她的行动,让她显得犹豫不决,做起事来自相矛盾。
例如她央求红娘去看相思成疾的张生,张生写了一封表达爱意的简帖托红娘带回,她看后对红娘大怒,正是封建礼教腐朽思想深刻在她骨子里的潜意识流露。
直到红娘说:“我将这简帖去夫人行出首去来。
”崔莺莺才清醒认识到此事的严重性,便以“我逗你耍来”的借口掩饰她不由自主的言行。
她在“情”与“礼”中表现出的两重性格,开始显露出她女性意识的萌芽。
而她不慕功名利禄,只求一人相守的爱情追求则是对女性意识里追求幸福,反对门当户对的深刻表现和诠释。
她怕张生金榜题名后会弃她另择高枝,送行前的焦虑和临行时对张生的再三叮咛表现了她心理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就崔莺莺的爱情表现而言是反抗封建礼教制度,大胆追求自由的爱情的叛逆者,是女性意识在封建社会里萌芽的强有力证据。
因为崔莺莺的身份地位高,加之在她身上的束缚就越多,而付出的努力和代价就越大。
在她自我矛盾重重的行动里,追求幸福婚姻的女性意识就越加弥足珍贵,所以不难理解崔莺莺若退若进的爱的行动了。
相当于崔莺莺含蓄的爱情态度,杜丽娘则显得直接坦率很多。
父亲杜宝是封建制度培养的典型官吏,他完全是按照封建礼教制度去培养杜丽娘成为合乎封建礼教制度标准的大家闺秀。
但自她偷进自家花园那刻起,命运便给了她另一扇门。
一曲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颂歌—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爱情观之比较
一曲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颂歌—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爱情观之比较自由爱情是青春中最勇敢、最纯粹、最美好的一段经历。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她们各自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启示人们,爱情不分贵贱,不受束缚,需要勇气去追求。
崔莺莺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角色,她个性开朗、潇洒自若,不拘小节。
她与刘姥爷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自由奔放的传奇爱情。
崔莺莺不愿被束缚,不愿过拘泥于尘世的平凡生活。
她爱自由,追求自由,但是这样的追求也让她失掉了爱情。
她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真爱,并且付出了很多,但是却没有得到心中所爱的人。
她没有人愿意娶,只好单身一生,虽然很孤独,但是她没有放弃。
她曾说过:“此身始终是自家身。
有意无意,两个人有缘无缘,犯不着冤枉自己。
”她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后悔,不放弃,一直追求自己心中的自由与爱情。
杜丽娘的生活写照了清朝初年青年女性的困境和命运。
她本是一位名门闺秀,有着优雅的气质和才华,但是家境破落,被迫卖身入宫。
在宫中,她深受宫闱之苦,最后得到了一位心地善良的皇帝的宠爱。
虽然杜丽娘没有获得自由,但是她在爱情中找到了一份温暖。
杜丽娘认为女性在爱情中应该顺应自己的内心,发自内心的去爱与被爱才是最珍贵的。
她教育自己的女儿:“视情别爱,自尊不失,心怀天地,重情重义。
”她不将命运归咎于爱情,而是选择自己去追求那份真爱。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她既是才情出众的女子,又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女子。
她厌恶众生的假面具,为了守护自己内心的自由,不乏仁慈宽厚的性情。
她崇尚自由,但是,她注重的是精神的自由,而不是肉体的自由。
她认为女子应该有自己的志趣,自己的人生价值,女性与男性一样应该有追求自由的权利。
她在爱情中也追求自由,不为世俗地位而追求爱情。
她为自由而奋斗,为真爱而不后悔。
总的来说,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自由爱情的追求者。
她们各有所长,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了自己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
崔莺莺放弃婚姻,一心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杜丽娘在命运的压迫下,最终获得了真爱;林黛玉在自我价值的捍卫中,坚守自由的精神。
从《西厢记》和《牡丹亭》看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觉醒论文
从《西厢记》和《牡丹亭》看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觉醒论文从《西厢记》和《牡丹亭》看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觉醒论文摘要《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形象中一个勇于反叛、敢于向封建势力宣战的经典形象,她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
《牡丹亭》中杜丽娘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求,认为女人天生应有性爱的权力,是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真正甦醒。
关键词《西厢记》崔莺莺《牡丹亭》杜丽娘中国古代女性意识觉醒《西厢记》是元代著名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其中的女主角崔莺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画廊里一个勇于反叛,敢于向封建势力宣战的经典形象,同时她也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
这个形象的诞生有其社会根源,元代实行较为极端的民族政策,使得汉人极其重视“门第观念”,原来已有的婚姻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而元代的统治阶级由于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所以他们对汉人的文化不太重视,儒家的思想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这就使得思想界和文化界也出现了松动。
元代更是长期废除了科举制度,即便恢复以后汉人也很难考上,并且还有“十儒九丐”的说法,汉族文人的地位十分低下,不得不时常出没于教坊勾栏,创作出大量关于婚姻爱情的杂剧,这些都为崔莺莺形象地出现提供了现实的土壤。
元代统治者崇尚佛教,建有大量的寺庙,这就为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相遇提供了合适的场所。
崔母想把崔莺莺培养成遵循封建礼教的典范,为此还专门请了一个老夫子进行教育。
可事与愿违,当春暖花开时,当崔莺莺读到《诗经·关雎》时,她对爱情产生了最初的萌动,开始有了人性的自然觉醒。
这让她从心底发现了青春被禁锢的痛苦,发出了“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感慨!这些为后来崔莺莺和张生的相爱打下了基础,为崔莺莺的反叛提供了内心根源。
崔莺莺对张生一见钟情,首先是对张生外表的倾慕,但更多的是对他才情的认可。
不过如果张生不首先表达爱慕之情,崔莺莺是不会主动提出的。
崔莺莺在对爱情地追求中内心热烈、外表冷静,夜间热情、白天“规矩”。
催莺莺与杜丽娘形象之比较
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之比较作者代艳艳指导教师张岳林摘要:《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戏曲艺苑中的两朵奇葩,分别塑造了各具时代特征,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崔莺莺与杜丽娘。
从崔莺莺到杜丽娘,她们的反抗与情爱,无不蕴涵着社会思潮的特质,映射着时代文化的痕迹。
同时,作家的创作主旨也在不断的演变,从宣扬“有情人终成眷属”,到高扬人性人欲的“至情”观。
可以说,崔莺莺、杜丽娘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广大民众反封建的要求不断加强这一社会现实在文学中的反映,也显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家对爱情问题,女性问题的认识,形象地预示了中国女性的自主爱情终将到来。
关键字:崔莺莺;杜丽娘;反封建;自我意识觉醒;追求自由;追求爱情Cui Yingying and Du Liniang image comparisonAbstract: " The West Chamber" and" Peony Pavilion" is the China drama art in two flower, Separately mold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ts brightness dazzles the eyes. The female image - - Cui Yingying and Du Liniang. From Cui Yingying to Du Liniang, they fight and love, contain social traits, mapping the cultural traces. At the same time, the writer's creation is also in unceasing evolution, from advocate " married lovers", the human desire to soar humanity idea of " True feelings ". Can say, Cui Yingying, Du Liniang body self awareness, is the vast number of people against the feudal requirements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reality in literature reflects, also has appea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uthor of the love of wom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 the image indicates China's female independent love will come.Keyword: CuiYingying;Du Liniang;True feelings;Self-awareness;Pursuit of freedom;Pursuit of love正文:《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戏曲艺苑中的两朵奇葩,不仅突破了前人的爱情婚姻模式,反映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追求爱情的理想,而且分别塑造了各具时代特征,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崔莺莺与杜丽娘。
从《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看元明清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
从《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看元明清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摘要】五四时期及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蓬勃兴起,常被认为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
其实不然,从元明清时期便可见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本文试以元明清时期的代表文学作品——《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为例。
探讨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深化,以此反观当时社会上具有相似境况的女子追求自我意识和个体价值的心路历程,旨在探索我国女性主义文学发展前身的女性意识觉醒。
【关键词】元明清;女性意识;觉醒;《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From 《The Western Chamber 》《peony station 》《Red Chamber Dream 》see a dollar a clear and pure period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awakeningTong yin-di【Abstract】54 period and new period female doctrine literature of booming rise, is often think is female consciousness awakening of marking.In fact otherwise, clear and pure from the dollar period then it is thus clear that arrive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first step awakening.This text trywith dollar clear and pure period of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 work-《The Western Chamber 》《peony station 》《Red Chamber Dream 》medium of female image for example.Study their body the body appear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awakening with deep turn, with this look back a society to have at that time likeness circumstances of the woman pursue ego consciousness and individual value of heart road process, aim at investigate our country female doctrine literature development precursor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wakening.【Key words】The dollar is clear and pure ;Female consciousness ;Awakening;《The Western Chamber 》《Peony station 》《Red Chamber Dream 》提起“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等名词,人们自然会想起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化和女权运行影响、推动下的我国两次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思潮:五四时期和新时期。
杜丽娘和崔莺莺的形象比较
杜丽娘和崔莺莺的形象比较摘要:崔莺莺和杜丽娘是我国古代戏曲文苑里的两朵奇葩。
她们生于官宦人家,年轻貌美,才华横溢;虽然从小就受着严格正统的封建教育,她们又是同封建礼教相抗争的叛逆女性形象。
由于她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她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方式各异。
崔莺莺对封建礼教的抗争表现的犹豫摇摆,杜丽娘则更坚决彻底。
本文分析、比较了崔莺莺和杜丽娘在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西厢记》;《牡丹亭》;叛逆中国古典戏曲的女性叛逆形象中,《西厢记》的崔莺莺和《牡丹亭》的杜丽娘是其中的佼佼者。
她们同是官宦人家的女子,而之所以为后世人所颂赞,是因为她们在爱情上都悖于封建礼教,是执着追求爱情的先驱者。
但是我们读作品时不会感觉这两位女性有雷同之处,这就源于她们在叛逆之路上不同的表现。
正因为如此她们才更让人喜爱。
在一定程度上,杜丽娘这个形象是崔莺莺形象的继承与发展。
一、两类女性形象(一) 崔莺莺形象崔莺莺是一位“相国小姐,侯门千金”,从小她的母亲就要把她培养成一个封建礼教下标准的大家闺秀———“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1]1。
她的母亲是一位封建礼教下的贞女,自从丈夫死后她便一心守节,而且要为自己的女儿选一位好夫君。
崔小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 她的未来本该是一帆风顺的,然而“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1]2。
她的苦闷是对未来生活的苦闷,而未来生活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她的婚姻。
她对她的婚姻存在隐隐的不满,而在当时又找不到别的方法,只能是“无语怨东风”了。
在这样的苦闷环境下,当遇到痴情的张生后,爱情的愿望一触即发,全然不顾母亲给她选择的门当户对的婚姻。
在追求自主爱情的道路上,莺莺既要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又要同自己的礼教观念作斗争。
最终冲破礼教束缚与张生结合了。
正是封建礼教的枷锁迫使莺莺反抗,成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莺莺无疑是美丽的,在张生的眼中更是如此———“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
崔莺莺、杜丽娘和王娇娘之爱情观及文化意义
崔莺莺、杜丽娘和王娇娘之爱情观及文化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崔莺莺、杜丽娘和王娇娘这三位经典文学人物的爱情观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通过对这三位女性角色在各自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女性的爱情观念和她们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首先概述这三位人物的基本情况和她们的爱情故事,然后分别探讨她们的爱情观,最后分析这些爱情观所反映出的文化意义。
崔莺莺、杜丽娘和王娇娘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学作品,她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爱情经历和情感体验。
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女主角,她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杜丽娘则是《牡丹亭》中的主人公,她的爱情充满了悲剧色彩,反映了古代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王娇娘则出现在《玉簪记》中,她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女性在传统道德束缚下对爱情的无奈与坚守。
通过对这三位女性角色的爱情观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她们在对待爱情上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这些爱情观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这些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女性的爱情观念和生活状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爱情观念的契机。
二、崔莺莺的爱情观及文化意义崔莺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女性形象,她的爱情观及文化意义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她的形象主要出现在元稹的《莺莺传》中,被后世多次改编为戏剧、小说等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学中“才子佳人”模式的典型代表。
崔莺莺的爱情观表现出一种深沉而执着的情感。
她对张生的爱情既纯真又坚定,即使在面对种种困难和阻碍时,她也未曾动摇过对爱情的信念。
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不畏世俗的眼光,敢于挑战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崔莺莺的这种爱情观体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是对传统女性角色束缚的一种反叛和突破。
在文化意义上,崔莺莺的形象代表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爱情观念的某种期待和理想。
她的形象既体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定位和期待。
关于从崔莺莺、杜十娘、李香君看元明清文学女性觉醒历程
[论文关键词]元明清文学;女性觉醒;主体价值[论文摘要]元明清文学中女性的觉醒是普遍而深刻的。
在这一漫长历程中,戏曲作品人物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三位女性爱情观的变化体现了女性觉醒的三个阶段,从她们各自阶段的个性意识出发,勾勒出女性觉醒的总体轮廓是递进发展,并逐步实现了女性的主体价值。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人性觉醒是元明清时期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均有反映,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爱情题材尤为突出。
而元明清戏曲中三位光辉的女性形象——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爱情观的变化则揭示了元明清文学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发展轨迹。
三位女性形象主体意识的觉醒与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特点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关于元明清文学中反映出的女性觉醒,妇女主体观念的增强,以前的研究者在评论单个作家作品时也多有提及。
但都没有把它放在元明清文学发展的长河中对女性的觉醒作一个宏观的总体把握。
从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三位女性的纵向比较中,从三位女性对理想爱情追求的不同层次中,可以得出元明清文学女性觉醒的历史性的宏观结论。
《西厢记》(元王实甫作)、《牡丹亭》(明汤显祖作)、《桃花扇》(清孔尚任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典范之作。
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这里仅就三位女主人公对幸福爱情的理解和追求的层次及深度,来分析她们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
《西厢记》的女主人崔莺莺是相府千金,婚事早由父母之命,许配给门当户对的郑恒,但她与青年书生张君瑞一见钟情。
这是人在自然天性基础上表现出的男女之间的爱悦,是对人性美追求的自觉反映。
处在重重禁锢中的莺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方面是礼教的束缚,一方面是青春的苦闷和对自由人性的渴望。
所以在行动上她采取了“隔墙酬韵”、“月下听琴”等隐蔽方式倾诉爱恋。
在对爱情的追求中内心热烈,外表冷静;夜间热情,白天“规矩”。
以至红娘责备莺莺“假意儿”,但莺莺这支“出墙红杏”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最终战胜封建礼教,与张生结为美满夫妻。
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分析
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分析•相关推荐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分析1.崔、杜二人皆名门贵族之秀媛且同为封建礼教之叛逆者。
崔莺莺与杜丽娘同为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不仅因为她们在婚恋问题上敢于一见钟情,自择佳偶,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更重要的是她们在婚姻问题上的叛逆行为本身体现着一种可贵的进步因素:首先她们在自择佳偶时都敢于蔑视“门当户对”的门阀等级观念;其次,她们在自择佳偶时都具有看重爱情感受,鄙薄功名富贵的新观念。
2. 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差异《西厢记》产生于元代。
元代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旧有的思想和传统风尚发生了动摇与变化。
传统的儒家思想与封建道德观念,虽为统治者接受,但已远不如前代那样受到尊崇。
特别是随着程朱理学地位的降低,长期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下层人民特别是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越来越多。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西厢记》中像崔莺莺、张生那样突破门第,私定终身,情真意痴的缠绵爱情。
《西厢记》的反封建思想,闪耀着元代特殊的文化美学观念,注入了时代的因素,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崔莺莺一样,也受着封建礼教的严厉束缚,完全被家长主宰着命运,可以说她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是基本相同的,但杜丽娘的生活环境跟冷漠,更严酷,更令人窒息,明代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妇女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迫害更深。
崔莺莺面对的只是一个老夫人,而杜丽娘却身处一个严密的封建牢笼之中。
3. 崔、杜的反抗和叛逆同中有异,杜强崔弱由于时代的不同,杜丽娘比崔莺莺所受的封建礼教的束缚更深重,因此所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更强烈。
这则是崔莺莺与杜丽娘这两个叛逆者的明显的不同之处。
杜丽娘是一个自主的.反抗者,而崔莺莺是一个被动的的反抗者。
崔莺莺的反叛精神中透着软弱和妥协,因而在追求爱情时经常表现出怀疑和顾虑,有事又将真情掩饰起来,装假作伪,显得心口不一。
杜丽娘毫不掩饰真情,没有假意。
始终抱着美好的理想不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2021年崔莺莺与杜丽娘的形象比较分析
崔莺莺与杜丽娘的形象比较分析崔莺莺和杜丽娘是我国古代戏曲文苑里的两朵奇葩。
她们生于官宦人家,年轻貌美,才华横溢;同时,她们又是同封建礼教相抗衡的叛逆女性形象。
本文主要通过她们生活时代、环境,爱情观,个性方面的差异,来比较两人的形象。
崔莺莺杜丽娘时代爱情观个性作为我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两朵奇葩,《西厢记》与《牡丹亭》那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牵动着历代读者的心。
不仅在于它们突破了前人创作中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而且还因为这两部作品分别塑造了各具时代特点、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崔莺莺和杜丽娘。
她们都追求自由爱情,大胆冲破封建礼教,反抗封建专制制度。
但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物生活环境不同,人物的反抗经历不同等原因,崔莺莺与杜丽娘的人物形象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其中的女主角崔莺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画廊里一个勇于反叛,敢于向封建势力宣战的经典形象。
崔莺莺是相府的小姐,美貌多才,却从小生活在封建礼教的压抑与束缚中,是在老 ___严厉的管教之下成长起来的。
封建贵族大家庭的束缚和教养在她身上打下了明显的烙印。
杜丽娘是《牡丹亭》的女主角。
杜丽娘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官的家庭,父亲杜宝是“西蜀名儒,南安太守”,母亲甄氏贤德爱女,家教甚严。
她秉风貌、擅丹青、女红刺绣、知书识礼,是典型的大家闺秀。
这就注定她从降生就要受到封建社会一系列规矩的约束,不能稍有越礼出格,否则就要受到责备。
《西厢记》的故事背景是唐代,《牡丹亭》所处的是明代,不管是时代还是生活环境都是有差异的。
在《西厢记》中,崔相国生前出于家世利益,把 ___许配给了郑尚书之子郑恒。
崔相国死后,老___为了维护家世利益,处处用封建礼教那一套对 ___严加管束,平日莺莺潜出闺房,老 ___就要立即召来训斥。
崔莺莺生活在这种门掩重关的礼教禁锢之中,更加渴望自由的爱情并最终大胆走上了叛逆之路。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莺莺一样,也受着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完全被家长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可以说她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是基本相同的。
浅析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叛逆爱情观的发展 毕业论文
浅析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叛逆爱情观的发展摘要:元明清时代女性的思想意识觉醒是普遍而深刻的。
本文主要截取中国古典戏曲、小说中的三个优秀的女性代表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从她们的家庭……而林黛玉则追求的是自由、民主和心灵的契合。
本文从一个线性的角度展示了三人对爱情的认识与要求,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女性斗争的历程。
关键词:礼教;理教;贵族阶级;爱情0、引言从中国女性的爱情婚姻观及其抗争史的角度来看,元杂剧《西厢记》、明传奇《牡丹亭》、清小说《红楼梦》绝对是历史长河中最绚丽、最不可多得的三朵奇……观的不断变化承接的过程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主体意识的逐步增强,当然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女性的反封建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具体特点导致的。
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不同时代的女性觉醒的程度不同、反封建的力度不同、所反对……求,将元明清女性的觉醒与抗争的心路历程一以贯之,串联连起来,将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反抗历程是一段前赴后继的光辉历史。
一、三人爱情观形成的家庭、时代背景崔莺莺是相府千金,美貌多才,生活在思想开放而等级制度森严的唐代。
而唐因袭魏晋以来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传统,社会上更是流传着“崔……生幸福去维护那虚无的“名誉”。
于是,她用封建淑女的“德言工貌”的模子来“雕刻”莺莺,却完全无视她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莺莺在老夫人的严格管教之下,的确是一个标准的“温柔敦厚”的淑女。
她的内心并不真正臣服于母亲的安排,待字闺中的心是浮躁的,并且充满了“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2]的哀愁。
在先民的恋歌《关雎》的启发下,潜伏在她心中的激情终于被激发出来了,“关了的雎鸠,尚然有州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3]二、对封建礼教展开攻击由以上可知,三位女主人公都是以爱情为武器在叛逆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对封建礼教的坚固堡垒,展开一轮又一轮的攻击。
但是因为她们所处的时代及封建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而且又是递进的,那么注定三人反礼教的程度也是不断地加深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西厢记》《牡丹亭》
试比较崔莺莺与杜丽娘爱情觉醒意识
摘要:《西厢记》和《牡丹亭》一直是中国戏剧史上两座不朽的丰碑,前者开辟鸿蒙,后者承前启后,各有千秋。
两部戏剧的女主角崔莺莺和杜丽娘都是反抗封建束缚的典型女性代表,两者的形象特点有同有异。
本文试以崔、杜二人的言行为切入点,比较二人爱情觉醒程度的迥异。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爱情觉醒;反抗;
作为戏剧,《西厢记》和《牡丹亭》无疑都是成功的代表作,且分别是元杂剧和明传奇史上的一树奇葩。
如果说,关汉卿剧作以酣畅豪雄的笔墨横扫千军,那么,王实甫所写的具有惊世骇俗思想内容的《西厢记》,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同样,如果说,《西厢记》奠定了戏剧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那么,《牡丹亭》则以点石成金之笔,将话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提升到新的高度。
两部戏剧的作者分别以匠心之手,塑造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却都诠释了一个主题。
而人物形象的细微差别恰恰是这两部戏剧不分伯仲的筹码。
崔莺莺和杜丽娘都是才貌双全,都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都对男女之间的真爱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她们两人虽然都渴望爱情,但其爱情觉醒意识却是大相径庭,因而在遇到真真实实的爱情后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也是有所不同的。
崔莺莺虽然是“前相国的千金”,但整场戏从头至尾没有提及她具体的家庭环境,只有一位母亲,一个丫鬟,且寄宿在寺庙里,这样的背景自然不同于“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的家教环境。
前者虽说有母命约束,后者却有更为封建守旧的严父和严师束缚,所以两人后来的反抗程度也是因人而异的。
确切地说,崔莺莺较之杜丽娘更大胆地挑战传统。
当崔莺莺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
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的男子注视着自己,于是她的反应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
剧本写红娘催促她回避,而她的反应是:“回顾——觑末——下”,这是一个舞台提示,它异常强烈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为女子者,“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莺莺竟然对张生一步一回头,把箴规抛诸脑后。
莺莺遇见张生以后,作者写她相当主动地希望和张生接近。
她知道那“傻角”月下吟诗,便去酬和联吟;张生故意撞出来瞧她,她“陪着笑脸儿相迎”,通过这些细微的却是引人注目的举动,作者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她性格发展的走向。
再看杜丽娘,无可排遣的春情幽怨在她心中越积越多,决堤冲防,势所必然。
一旦她步入了充满生机、流淌着春意的后花园中,她的惆怅无奈、她的委屈与痛苦便如江潮般涌上心头。
她终于在昏然梦幻中,经由花神的指引,得到了书生柳梦梅的抚爱。
与莺莺和张生初次见面不同的是,杜丽娘由想生梦,由梦生爱,在梦中与柳梦梅的相处是半推半就的腼腆与主动,是脱离现实的幻想而已,一旦她回到现实,也只能发出“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感喟,而无任何逾越礼教的实际行动。
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莺莺和杜丽娘的爱情觉醒意识是有深浅的。
作为女主角的化身,这两部戏剧的两个丫鬟,在剧中的表现,造成对女主角爱情觉醒的加速作用也是不同的。
红娘是崔莺莺的贴身侍女,老妇人让她“行监坐守”,但她从心底里不满封建礼教对年青人的捆绑,当觉察到崔、张彼此的情意后,一直有心玉成此事。
她愿意为莺莺穿针引线,又知道莺莺有“撮盐入火”的性子,有“心肠儿转关”的狡狯,只好处处试探、揣度,照顾着小姐的自尊心,忍受着怀疑和指责。
可以说,莺莺的爱情觉醒意识正是在红娘的牵引下一步一步,走向高潮。
与之不同的,则是杜丽娘的丫鬟春香。
春香也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要比红娘更像主人的影子。
红娘有自己的机智,自己的主见,也有自己的个性。
而春香则单纯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
闹学的主角是她,但后台则是杜丽娘。
与莺莺的反抗不同,尽管杜丽娘本人非常想和丫鬟一块去玩耍,但她还是义正严词地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格言去教训春香。
春香发现了后花园,使得小姐在园里演出一幕男欢女爱、惊神泣鬼的梦中喜剧,她的导引和陪衬,固然使得杜丽娘更为仪态万方、内涵丰富,但春香的作用也仅此而已,没有更深刻地促醒和推动作用,导致后来的鬼魂幽欢、奉旨成婚等等都是杜丽娘独立完成的,这也是杜丽娘的爱情觉醒意识不如崔莺莺深刻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剧情安排不得不提,这也是崔莺莺和杜丽娘的爱情觉醒意识不同之处的根本所在。
王实甫写莺莺追求的只是爱情。
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志。
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莺莺两下里”;长亭送别,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总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都可以不管。
而杜丽娘则不同,作者写她惊梦,写她魂游,也写她切切实实是一个想追求夫妻荣贵的闺秀。
杜丽娘并非义无反顾地追求爱情,而是留有缓冲余地,尤其是在还魂后,她的言行举止宛然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思想影响的大家闺秀。
她认为“前系幽欢,后成明配”,“鬼可虛情,人需实礼”,现实中两人的婚姻要想得到承认就必须有媒妁之言。
在她以鬼的身份与柳梦梅双宿双栖时,可以不在乎礼教,无视规矩教条。
一个姻缘前定的前提条件使幽欢具备精神合理性。
而还魂后,杜丽娘则认为必须得到父母的认可,于是作者安排奉旨成婚,使幽欢具备社会的合理性,这也使《牡丹亭》的后半部戏在总体上还是遵理复礼的篇章。
因此,与崔莺莺的赤诚大胆相比,杜丽娘的爱情觉醒意识还是没有完全脱离封建伦理纲常的约束。
无论如何,崔、杜二人的形象是各有千秋,都是非常成功的反封建妇女代表。
两人都为自己的爱情奋斗、争取。
虽然两人的婚姻结局都以状元及第、奉旨成婚作结,但两人的反抗经历、两人的性格发展取向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封建社会里,有这样敢于挑战传统、挑战礼教的青年男女,是非常值得人欣赏的。
尽管崔、杜二人的爱情觉醒意识形式、程度都有所不同,但她们都不约而同地成为冲破男女大防的中坚力量,被后人不断歌颂、传唱,绵延不绝。
参考文献:
[1](元)王实甫著,张燕瑾校注. 西厢记[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校注. 牡丹亭[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