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一)[考试大纲]
《社会心理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大纲(上网)(主讲教师熊匡汉副研究员编)(如发现本大纲中有错误或有好的意见、建议请电话联系:)第一章绪论讲授时间:4学时(导言、第一节2学时;2-4节2学时)导言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目的、要求、时间安排、成绩记载办法等一、健康四方面的内容: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二、心理健康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
三、心理健康的4个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8个标准(1)智力正常;(2)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3)意志坚强可控;(4)心理特点符合性别、年龄特征;(5)人际关系和谐;(6)适应社会生活;(7)热爱生活;(8)有完整和谐的人格结构。
五、心理成熟的10个标准1、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同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有内。
2、在行为上能够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
3、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
不过分炫耀自己的优点,也不过分掩饰自己的缺点,发挥最大潜能。
4、情绪表达渐趋成熟独立。
凡事不再依赖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支持与保护。
5、有经济独立的信心。
6、能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职业,而且肯努力奋发,为取得该种职业而准备。
7、认真考虑选择婚姻对象,并开始准备成家过独立的家庭生活。
8、在知识、观念等各方面,都能达到作为一个公民所需要的标准。
9、乐于参与社会活动,也能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10、在个人的行为导向上,能建立起自己的价值道德标准。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学科简史、研究现状一、定义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系统研究人(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学科简史、现状1、简史在西方,被公认为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是古希腊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
精品文档社会心理学考核大纲
广告学专业《社会心理学》考核大纲(课程编码:050303027)一、课程说明社会心理学的总学时36,开课学期为5,周学时2,学分为2。
(一)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二)考试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和考试,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代表性的发现和较为经典的实验。
对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实践发展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系统掌握人的社会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三)教材与参考书目1.教材《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2.参考书目《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四)考核重点与难点考核重点: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群体心理;考核难点:态度改变、利他行为、侵犯行为、心理健康(五)试题类型试题类型为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识记属于基础知识,出在填空、选择中。
理解、综合运用出在简答、论述题型中。
难点在识记,重点在于综合运用。
二、课程考核内容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理解:1.社会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核心观点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现状第一章社会化过程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第三节社会化的理论识记:社会化的含义社会控制“本我”、“自我”、“超我”的含义理解:1.社会化的任务社会化的特点社会化的类型2.典型的社会化理论综合运用:1.社会化的内容2.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境第二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第三节自我过程识记:1.自我意识的内涵2.自我过程的含义3.自我增强的定义理解:1.如何理解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内容2.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3.自我过程的类型有哪些?综合运用:1.结合现实谈谈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2.个体如何实现自我增前第三章性别角色差异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第二节角色理论第三节性别角色差异识记:角色的含义角色冲突的定义理解;社会角色的分类两性差异内容综合运用:运用两性差异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或是现象第四章社会动机第一节社会动机概述第二节社会动机理论第三节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识记:社会动机涵义理解:1.如何理解社会动机2.社会动机的特性和功能3.社会动机的类型综合运用:全面认识代表性的社会动机理论第五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第三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第四节印象的形成识记:社会认知的含义、社会认知图式、印象、刻板印象理解:1.社会认知的特点以及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2.刻板印象的形成综合运用:1.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2.社会归因理论的认识第六章社会态度第一节态度概述第二节态度与行为第三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第四节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五节态度的测评识记:态度的定义态度的构成要素理解:1.态度的立体结构2.态度、价值和信念之间的关系3.态度的形成条件综合运用:1.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2.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七章社会感情第一节社会感情概述第二节社会感情理论第三节社会感情的发展第四节社会文化和感情第五节感情表达与人际沟通识记:社会感情概念理解:1.社会感情的功能、社会感情的分类、社会感情的发展2.情绪表达的功能和障碍综合运用: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认识中国人的情绪情感第八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发展第三节人际冲突与合作识记:交换关系、共享关系、自我表露、旁观者效应理解:1.简述社会渗透理论2.密切关系的特征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综合运用:谈谈对于冲突处理方式的理解第九章人际沟通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第二节人际沟通过程分析第三节人际沟通的分类识记:人际沟通的含义理解:1.人际沟通的工具2.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3.人际沟通的分类以及人际沟通的障碍综合运用:人际沟通的过程分析第十章利他行为第一节利他行为概述第二节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第三节利他行为理论分析识记:利他行为的定义理解:1.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2.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第十一章侵犯行为第一节侵犯行为概述第二节对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第三节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识记:侵犯行为的定义理解:1.侵犯行为的种类以及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2.侵犯行为的转移以及侵犯行为的消除综合运用谈谈对“挫折-侵犯”理论的认识第十二章群体心理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第二节群体规范第三节群体的维持第四节群体领导识记:群体心理内聚力从众集体无意识理解:1.他人在场对于个体活动的干扰和促进作用2.理解去个性化3.从众与服从的过程机制综合运用:1.比较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与弗罗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2.试述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第十三章传播与社会心理第一节传播活动的心理基础第二节舆论、谣言、民谣与社会心理第三节时尚、流行与社会心理识记:1.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舆论、谣言、民谣时尚、流行理解:1.人的选择性心理2.大众媒介对人的社会心理的影响3.时尚的社会心理机制综合运用:1.社会心理对舆论、谣言的研究2.民谣如何反映人们的社会心理第十四章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第二节人力资源培训第三节招聘选拔第四节激励、绩效考核与工作满意度识记:员工忠诚感、沟通、“以人为本”的管理、绩效考核理解:1.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2.沟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3.影响面试的因素,激励的作用综合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区别第十五章人格培育第一节人格的界定第二节人格差异第三节人格的测评第四节人格的培养识记:人格、人格特性认知风格、思维风格人格测量、人格培育理解;1.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气质分类2.性格与气质的差异人格测评的主要方法综合运用:试对照各种人格差异的特点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第十六章心理健康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心理应激和应对策略第三节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识记: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心理异常、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理解:1.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地位2.心理健康主要标志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3.常见的心理异常综合运用;精神分析治疗、行为治疗以及认知心理治疗的内容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don't know thatI love you.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can't see my love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倚窗远眺,目光目光尽处必有一座山,那影影绰绰的黛绿色的影,是春天的颜色。
社会心理学考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课程英文名称:Social–psychology课程编号: 402011110 适用专业:教育学(本科)学时数: 64 学分数: 4 执笔者:金光华一、考试总体要求通过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讲授以及学生的自学和对社会事实、社会现象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基础理论,了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便于今后能够将这些知识、技能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的实践中,帮助个体理解社会心理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变化原因,理解群体对个体带来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在群体环境中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变化,同时能够依据社会心理学原理激发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减少和避免侵犯行为,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做出应有的贡献。
具体要求如下:第一至四讲: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历史发展概况,以增强学生对社会心理学概况的初步认识、了解社会心理学与自身的密切关系和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五至十一讲:从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性别角色差异心理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入手分析,帮助个体充分认识自己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掌握自身的发展规律,以便更好的反思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
第十二至二十一讲:从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交往四方面分析个体的社会心理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帮助个体正确认识自身、正确认识他人、更科学的进行归因总结、正确决策,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身和他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十二至三十二讲:从相符行为、人际交往、利他与侵犯、群体心理、大众心理五个方面分析个体在群体的影响下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相符行为、利他行为、侵犯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和调整措施,克服群体对自身的消极影响,克服消极的大众连锁反应,发挥群体的积极促进作用,引导优良社会舆论、社会风尚的确立。
二、考试内容第一讲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一、识记1、社会心理学概念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二、理解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2、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三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识记1、模拟实验概念2、现场观察概念二、应用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第三、四讲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展望一、识记1、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时间和著作)2、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来源二、应用社会心理学孕育、初创、确立三个时期时间和代表学者第五—七讲社会化一、识记1、社会化2、社会化的内容、基本特征、类型二、理解1、社会学习理论2、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三、应用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第八、九讲自我意识一、识记1、自我意识概念2、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二、理解1、奥尔波特的自我发展理论2、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的自我观点第十、十一讲性别角色差异心理一、识记1、性别角色的概念2、性别角色的特点二、理解性别角色的社会认知理论三、应用性别角色分化的影响因素第十二—十五讲社会认知一、识记1、社会认知概念、印象管理概念、归因概念2、第一印象特征、信息整合的三种模式3、归因的原则二、理解1、海德的理论2、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3、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4、归因方式对生活的影响三、应用1、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2、印象管理的常用策略3、社会认知常见的个人偏差4、常见的归因偏差第十六—十八讲社会态度一、识记1、态度的概念2、态度的功能、特点3、态度与行为关系4、社会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二、理解1、海德的P-O-X模型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三、应用1、社会态度形成和转变的策略2、影响社会态度转变的主客观因素第十九—二十一讲社会动机一、识记1、社会动机的概念2、社会动机的功能、类型二、应用1、亲和动机的作用及影响因素2、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3、权利动机的含义及引发因素第二十二、二十三讲相符行为一、识记1、从众的概念、类型及产生原因2、服从的概念、产生原因3、顺从的概念4、各种相符行为的区分二、理解1、阿希经典实验2、米尔格莱姆的经典实验三、应用1、影响从众行为产生的因素2、影响服从行为产生的因素、增加服从的策略3、影响顺从行为产生的因素、诱导顺从的策略第二十四—二十六讲人际交往一、识记1、人际关系的概念2、人际深度衡量的指标3、人际交往的心理功能和常见形式4、人际沟通的要素二、理解1、舒尔茨的人际三维理论2、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三、应用1、人际交往的工具(手段、载体)2、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3、人际关系的原则4、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第二十七、二十八讲利他与侵犯一、识记1、利他行为的概念2、侵犯行为的概念3、冷漠行为的概念二、理解1、决策理论2、社会规范理论3、挫折-侵犯理论4、社会学习理论三、应用1、利他行为与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区别2、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3、冷漠行为的旁观者效应4、如何促进和培养利他行为5、影响侵犯行为发生的因素6、侵犯行为的减控策略第二十九、三十讲群体心理一、识记1、社会助长的概念2、社会惰化的概念3、群体规范压力的适用范围二、应用1、群体凝聚力产生的条件2、共同行为者效应、观众效果的含义3、群体极化含义及产生原因4、竞争心理优势的含义5、社会惰化的原因和克服策略第三十一、三十二讲大众心理一、识记1、流行的概念2、暗示的概念3、流言的概念二、应用1、流行的分类、特点2、流行形成的原因3、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4、舆论的特征和作用5、流言的类型6、流言产生与传播的主客观因素、制止策略三、试卷类型及比例《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型为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应用分析题。
社会心理学考纲
社会心理学考纲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二、心理学的三大流派简介:1、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以及其后的荣格)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其后被不断修正与发展,影响力远远超出心理学,所以读者群相应更为广泛。
主要观点: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2、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风行一时,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进程。
在其后,行为主义得到不断发展,以斯金纳最有影响。
观点: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3、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罗杰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最新整理)00266社会心理学(一)大纲
00266社会心理学(一)大纲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00266社会心理学(一)大纲)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00266社会心理学(一)大纲的全部内容。
00266社会心理学(一)大纲南京大学编(高纲号 0533)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 一、《社会心理学》课程阶性质 课程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培养自学应考者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主具体社会行为规律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二、《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内容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特点与研究方法 2.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 3。
社会化、自我意识与男女性别角色的心理差异 4。
社会动机、社会认知与社会态度 5。
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相符行为、利他行为、侵犯行为 6.人际关系与团体心理 三、《社会心理学》课程的任务 1.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学科历史发展的进程 2。
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3.分析常见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提高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 四、《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1。
学习《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使自学应考者较为系统 地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提高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现象的能力。
2。
学习《社会心理学》课程的要求是:认真学习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学会抓住重点、难点并加深领会.同时能够应用这门课程中的有关知识,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初步进行分析的能力。
00266 社会心理学(一) 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课程代码:00266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1. 课程性质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目前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建树,并能够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更好的进行工作、学习、人际交往、沟通、管理等方面的活动。
2.课程特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学科。
这些研究主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通过各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获得研究结论,因此此课程一方面具有深厚而严谨的理论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对人类社会行为问题研究的理论深度,另一方面又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人际沟通、管理、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1. 课程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研究主题,理论构架和研究成果等。
一方面要将所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其他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能够利用所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解决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 基本要求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系统掌握人际关系、社会知觉、社会动机、社会感情、社会态度、群体心理等研究主题。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学习,熟悉传播、经济、宗教、性别社会心理、人格培育、心理健康等应用领域中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应用。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1.学习本课程主要涉及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
因此,应尽可能地在先修或自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2.本课程将为有关基础教育方面的课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导论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文化、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重点知识1. 识记:社会心理概念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发表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为标志)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传统(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2.理解:社会心理学早期是如何对群体进行研究的?3.应用:请结合你对中国人性格的认识,分析文化、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
社会心理学考核大纲
广告学专业《社会心理学》考核大纲(课程编码:050303027)一、课程说明社会心理学的总学时36,开课学期为5,周学时2,学分为2。
(一)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二)考试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和考试,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代表性的发现和较为经典的实验。
对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实践发展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系统掌握人的社会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三)教材与参考书目1.教材《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2.参考书目《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四)考核重点与难点考核重点: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群体心理;考核难点:态度改变、利他行为、侵犯行为、心理健康(五)试题类型试题类型为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识记属于基础知识,出在填空、选择中。
理解、综合运用出在简答、论述题型中。
难点在识记,重点在于综合运用。
二、课程考核内容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理解:1.社会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核心观点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现状第一章社会化过程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第三节社会化的理论识记:社会化的含义社会控制“本我”、“自我”、“超我”的含义理解:1.社会化的任务社会化的特点社会化的类型2.典型的社会化理论综合运用:1.社会化的内容2.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境第二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第三节自我过程识记:1.自我意识的内涵2.自我过程的含义3.自我增强的定义理解:1.如何理解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内容2.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3.自我过程的类型有哪些?综合运用:1.结合现实谈谈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2.个体如何实现自我增前第三章性别角色差异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第二节角色理论第三节性别角色差异识记:角色的含义角色冲突的定义理解;社会角色的分类两性差异内容综合运用:运用两性差异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或是现象第四章社会动机第一节社会动机概述第二节社会动机理论第三节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识记:社会动机涵义理解:1.如何理解社会动机2.社会动机的特性和功能3.社会动机的类型综合运用:全面认识代表性的社会动机理论第五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第三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第四节印象的形成识记:社会认知的含义、社会认知图式、印象、刻板印象理解:1.社会认知的特点以及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2.刻板印象的形成综合运用:1.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2.社会归因理论的认识第六章社会态度第一节态度概述第二节态度与行为第三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第四节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五节态度的测评识记:态度的定义态度的构成要素理解:1.态度的立体结构2.态度、价值和信念之间的关系3.态度的形成条件综合运用:1.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2.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七章社会感情第一节社会感情概述第二节社会感情理论第三节社会感情的发展第四节社会文化和感情第五节感情表达与人际沟通识记:社会感情概念理解:1.社会感情的功能、社会感情的分类、社会感情的发展2.情绪表达的功能和障碍综合运用: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认识中国人的情绪情感第八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发展第三节人际冲突与合作识记:交换关系、共享关系、自我表露、旁观者效应理解:1.简述社会渗透理论2.密切关系的特征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综合运用:谈谈对于冲突处理方式的理解第九章人际沟通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第二节人际沟通过程分析第三节人际沟通的分类识记:人际沟通的含义理解:1.人际沟通的工具2.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3.人际沟通的分类以及人际沟通的障碍综合运用:人际沟通的过程分析第十章利他行为第一节利他行为概述第二节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第三节利他行为理论分析识记:利他行为的定义理解:1.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2.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第十一章侵犯行为第一节侵犯行为概述第二节对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第三节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识记:侵犯行为的定义1.侵犯行为的种类以及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2.侵犯行为的转移以及侵犯行为的消除综合运用谈谈对“挫折-侵犯”理论的认识第十二章群体心理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第二节群体规范第三节群体的维持第四节群体领导识记:群体心理内聚力从众集体无意识理解:1.他人在场对于个体活动的干扰和促进作用2.理解去个性化3.从众与服从的过程机制综合运用:1.比较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与弗罗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2.试述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第十三章传播与社会心理第一节传播活动的心理基础第二节舆论、谣言、民谣与社会心理第三节时尚、流行与社会心理识记:1.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舆论、谣言、民谣时尚、流行理解:1.人的选择性心理2.大众媒介对人的社会心理的影响3.时尚的社会心理机制综合运用:1.社会心理对舆论、谣言的研究2.民谣如何反映人们的社会心理第十四章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第二节人力资源培训第三节招聘选拔第四节激励、绩效考核与工作满意度员工忠诚感、沟通、“以人为本”的管理、绩效考核理解:1.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2.沟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3.影响面试的因素,激励的作用综合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区别第十五章人格培育第一节人格的界定第二节人格差异第三节人格的测评第四节人格的培养识记:人格、人格特性认知风格、思维风格人格测量、人格培育理解;1.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气质分类2.性格与气质的差异人格测评的主要方法综合运用:试对照各种人格差异的特点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第十六章心理健康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心理应激和应对策略第三节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识记: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心理异常、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理解:1.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地位2.心理健康主要标志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3.常见的心理异常综合运用;精神分析治疗、行为治疗以及认知心理治疗的内容。
四川自考《社会心理学》(大纲)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一、考核知识点(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大五”人格理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2、生活的意义是什么:①能够自主②能力③关系④自尊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是我们认为最全面的。
4、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①个体过程②人际过程③团体过程5、学派时期是心理学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其中最有影响的流派有三个: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
它们在美国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势力。
6、人本主义性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在批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而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7、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①早期状况②起步阶段③发展阶段④反思阶段⑤大发展阶段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考核知识点(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学习理论的特点:①它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②该理论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而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
③学习理论通常只想解释外显的行为,而非主观的心理状态。
第三章社会认知一、考核知识点(一)个人知觉(二)自我知觉(三)社会认知(四)归因问题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做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中最重要的、最有力的是评价。
2、个人知觉中的偏差:晕轮效应,与晕轮效应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也叫作扫帚星效应。
3、非言语线索一般包括:①人际距离②身体姿势③目光接触4、自我图式:Markus 和Wurf用自我图示来说明个体的自我概念,并用它指称一个人对自己的特殊信念。
5、自我提升:也叫作自我美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6、图式:它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二)认识他人(三)认识他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a)从对方的特质出发——人格心理学b)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有什么样的表现——社会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四)认识社会(五)认识生活的价值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a)巴伦、伯恩:探讨个体在社会情境中思想和行为的本质及原因的科学。
b)侯玉波: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a)关于社会行为的常识给我们的往往是不一致的、不清楚的画面。
b)社会心理学之所以与常识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关系。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a)个体过程b)人际过程c)团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a)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b)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与社会c)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包括)a)早期状况b)起步阶段c)发展阶段d)反思阶段e)大发展阶段(三)新千年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a)认知研究的影响b)应用研究的增强:社会心理学的输出c)多元文化观点被采纳d)生物因素潜在作用备受重视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a)科学研究对假设的三个要求:1)假设必须是可以证伪的2)假设必须是可以量化表达的3)假设必须简单,不能附加其他太多的条件b)评价理论好坏的标准1)准确性2)一致性3)简洁性4)广泛性(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a)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b)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三)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层面a)社会层面:社会学和政治学b)个人层面:临床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c)人际层面: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一)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a)从理论中演绎出研究的问题b)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二)如何查阅文献(三)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a)相关研究b)实验研究(四)怎样收集研究的数据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档案研究法e)元分析方法(五)研究设计与进行(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a)样本的代表性b)实验者偏差c)被试偏差d)伦理问题(七)心理学论文的撰写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的机制1)联结2)强化3)模仿(三)诱因理论a)理性决策论b)交换理论c)需求满足论(四)认知理论a)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b)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五)角色理论第三章社会认知一、个人知觉(一)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形成是指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一)》等六门课程考试大纲的通知.doc
粤考委〔2008〕24号关于印发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社会心理学(一)》等六门课程考试大纲的通知各市自学考试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华南师范大学:现将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社会心理学(一)》等六门课程考试大纲印发给你们,请你们及时向社会公布,以便考生及时了解有关信息。
附件:一、《社会心理学(一)》课程(课程代码:0266)考试大纲二、《实验心理学》课程(课程代码:2108)考试大纲三、《心理测评技术与档案建立》课程(课程代码:3519)考试大纲四、《人格心理学》课程(课程代码:4269)考试大纲五、《心理与教育统计》课程(课程代码:5951)考试大纲六、《学习心理与辅导实践》课程(课程代码:4267)考试大纲二○○八年十一月六日主题词:自学考试考试大纲通知抄送:各县(区)自学考试办公室。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办公室 2008年11月7日印发附件一: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一)》课程(课程代码:0266)考试大纲目录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1)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2)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论 (2)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2)二、课程内容 (2)三、考核知识点 (2)四、考核要求 (3)第二章社会认知 (3)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3)二、课程内容 (3)三、考核知识点 (4)四、考核要求 (5)第三章人际关系 (6)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6)二、课程内容 (6)三、考核知识点 (7)四、考核要求 (7)第四章社会态度 (8)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8)二、课程内容 (8)三、考核知识点 (9)四、考核要求 (10)第五章社会影响和社会行为 (11)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1)二、课程内容 (11)三、考核知识点 (12)四、考核要求 (13)第六章群体心理 (13)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3)二、课程内容 (14)三、考核知识点 (15)四、考核要求 (16)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7)附录 (19)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社会心理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专业)的必修课。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适合全日制应用心理学本科)第一章绪论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P4)研究个体与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P8)1875德国谢夫勒提出社会心理学1908英国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美国罗斯《社会心理学》3、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P13)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社会心理现象其中的规律,找出不同社会情境下的个人由于某些具体条件和原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现象研究的个体,就是这个处在周围环境下,受他人或人群影响的个体。
社会心理学家逐渐感到不仅单个人是研究的主体,几个人以至很多人合作在一起的群体,也应该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种方法的特点是什么?(P13-15)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方法:任务明确、有计划、详尽记录、细致分析。
优点:现实性,简便易行缺点:缺乏控制、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认识,对象易受影响。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优点:可控制性强,可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性好。
缺点:非自然性(或人为性)、非整体全部的观察。
调查法(访谈——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直接访谈,间接访谈;问卷——结构问卷,非结构问卷)访谈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可收集到额外的信息。
缺点:费时。
问卷优点:经济省时,样本量大。
缺点:准确性偏差。
档案研究法(报道、档案、记录、书籍、杂志、信件、讲演稿)优点:量大、信息多而隐密。
缺点:分析需要经验和技巧。
5、为什么说社会心理学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是一种生活的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是生活中的重要事件6、社会心理学发展分哪几个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1、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关于人性的不同看法。
人性究竟是由本能还是由社会环境决定。
)2.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19-20世纪欧洲: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04265--社会心理学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课程代号:4265I 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要求一《社会心理学》课程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培养自学应考者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主具体社会行为规律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选用教材为S.E.Taylor etal 著,谢晓非等人译的《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十版)。
其中个体知觉、认识自我、态度和态度改变、社会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关系、性别和助人行为为本课程重点内容。
二《社会心理学》课程内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第二章社会认知第三章个体知觉—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第四章认识自我第五章态度和态度改变第六章偏见第七章社会影响第八章人际吸引第九章人际关系第十章群体行为第十一章性别第十二章助人行为第十三章攻击第十四章社会心理学与健康第十五章社会心理学与政治三《社会心理学》课程的任务1.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学科历史发展的进程2.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3.分析常见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提高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四《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目的与要求1.学习《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使自学应考者较为系统地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提高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现象的能力2.学习《社会心理学》课程的要求是:认真学习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学会抓住重点,难点并加深领会.同时能够应用这门课程中的有关知识,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初步进行分析的能力II 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从历史、主要理论和方法对社会心理学进行概述。
要求能够从社会分析层次、个体分析层次和人际层次三个层次来探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掌握研究的实际操作方法。
并深入理解社会心理学的三大历史根源: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派。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南开大学版)修订版
2.言语的社会功能:认知、行为、情感、人际、调节功能
3.语言的复杂性和策略性
(二)非言语符号系统:视—动符号系统、时—空组织系统、目光接触系统、辅助语
言系统
三、人际沟通的必要条件
四、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
(一)影响信息来源的因素
(二)影响信息的因素
(三)影响信息渠道的因素
(四)影响接收者的因素
五、人际沟通的障碍
(一)地位障碍
(二)组织结构障碍
(三)文化障碍
(四)个性障碍
(五)社会心理障碍
六、人际沟通的功能
(一)协调作用:协调情感、协调动作
(二)保健作用
(三)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的作用
第二节人际沟通过程分析
一、人际沟通心理分析
(一)沟通动机
(二)对信息的选择
(三)对信息的理解
二、人际沟通动作分析(贝尔斯)
第三节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按照沟通线路分类
(一)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二、按照沟通方式分类
(一)假相倚、非对称性相倚、反应性相倚和彼此相倚
(二)工具式沟通和情感式沟通
(三)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四)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三、按照沟通网络的分类
(一)正式的沟通网络:轴型沟通、Y型沟通、链型沟通、园型沟通、全渠道式沟通
(二)非正式的沟通网络:单线型、集束型、流言型
第十章侵犯和利他。
社会心理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第一讲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2、社会心理学经典定义的分歧和争议(1)社会心理学的心理学倾向(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G.W.Allport,1985):社会心理学是科学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
格根(K.J.Gergen,1981):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人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基础的科学。
梅厄斯(D.Myers,200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共同点: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社会背景中个人的人际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即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2)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学倾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W.I.Thomas,190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文化的主观方面。
E.A.Ross,1908;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现象中的静态心理,如文化、信仰、风俗等和动态心理如工潮中的群情、战争中的人心慌乱以及迷信蔓延时的心态。
Kotsmin,1979:社会心理学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共同点: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社会生活和群体中人际互动的心理共相,即群体的心理和行为。
3、社会心理分类系统(金盛华)(1)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
如社会知觉、态度、价值观、社会性需要、成就动机、自我概念等。
(2)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如人际沟通、人际吸引、爱情、人际关系等。
(3)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影响。
如从众、服从、依从、社会助长、社会干扰、去个性化、规范形成、领导等。
(4)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
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
(5)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一: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一)》课程(课程代码:0266)考试大纲目录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1)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2)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论 (2)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2)二、课程内容 (2)三、考核知识点 (2)四、考核要求 (3)第二章社会认知 (3)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3)二、课程内容 (3)三、考核知识点 (4)四、考核要求 (5)第三章人际关系 (6)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6)二、课程内容 (6)三、考核知识点 (7)四、考核要求 (7)第四章社会态度 (8)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8)二、课程内容 (8)三、考核知识点 (9)四、考核要求 (10)第五章社会影响和社会行为 (11)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1)二、课程内容 (11)三、考核知识点 (12)四、考核要求 (13)第六章群体心理 (13)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3)二、课程内容 (14)三、考核知识点 (15)四、考核要求 (16)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7)附录 (19)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社会心理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专业)的必修课。
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既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又可直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的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和社会互动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其主要研究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社会影响、社会动机、群体心理等现象的形成、特征、测量和干预等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及其规律。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指导作用的理论学科,是一门集心理学与社会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在掌握了普通心理学中对一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对于群体或生活在社会背景下的个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形成机制、社会心理的干预和社会心理的测量等有系统、深入、熟练的把握,为将来学习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打下基础,并对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产生综合贯通的影响。
同时,也为他们理解自己及他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提供理论指导,为以后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等各种社会心理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实施测量、制定辅导和矫正计划等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
本课程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考生对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力;并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测量方法,提高对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问题的观察、判断、分析、理解和研究的能力。
考生通过学习应该能够在识记和理解了社会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际生活中和心理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问题的做出分析和评价,并能够使用社会心理学中提供的方法和工具指导和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自己和心理教育对象的社会化和社会功能的健全发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等学科关系密切。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一方面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中关于社会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的界定、诊断、测量和矫正提供了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中的许多理论假设和实用技术本身就是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是社会心理学相对更侧重于其中的理论成分,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则相对更侧重于其中的技术成分。
考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把握两点:一是要力求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既广博又精深的学科,需要考生综合自己的人文、社会、生物等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加上对生活经验和成长经验的反思,才能获得理解。
二是要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等联系在一起来学习和感悟,务求能够判断社会心理学中讲述的现象和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社会心理学》教材重点是2—6章,详细讲述各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概念、特点、现象和规律。
第一章是对这一学科的全貌的概述,第7、8三章是社会心理学向民族与文化领域中的扩展,这三章的内容在本课程中只作为自由学习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和任务。
2、掌握社会心理的概念3、掌握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4、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几种研究取向。
5、熟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本章重点:社会心理的概念、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本章难点:社会心理的概念、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对象(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2、个体与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3、社会互动(二)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1、学科性质2、学科体系3、与相邻学科间的关系(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任务与意义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与研究取向(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1、生物学的研究取向2、心理学的研究取向3、社会学的研究取向4、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取向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一般方法论1、理论探讨与研究的结合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3、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的结合4、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5、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性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途径1、个案研究2、相关研究3、因果性研究三、考核知识点(一)社会心理学的对象1、社会心理的定义2、社会互动的定义3、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与研究取向1、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的诞生标志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一般方法论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四、考核要求(一)社会心理学的对象1、社会心理的定义(识记)2、社会互动的定义(识记)3、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识记)(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与研究取向1、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的诞生标志(识记)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领会)(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一般方法论(识记)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第二章社会认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掌握社会认知、社会图式的内涵,掌握社会认知的策略,熟悉社会认知理论2、掌握归因的概念、归因理论、常见的归因偏差3、掌握自我概念和自我图式的概念,理解获得自我概念的途径,理解自我概念整合的方式,熟悉自我概念的影响4、掌握自尊的建构途径,了解自尊的文化差异5、掌握印象形成、性质、判断形成和印象整合中的线索、原则和过程6、掌握社会刻板印象的概念、形成、影响和改变、偏见的成因和克服本章重点:社会认知图式、归因理论和归因偏差、自我概念、印象和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和改变。
本章难点:社会认知图式、归因理论和归因偏差、自我概念、印象和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和改变。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社会认知的理论框架(一)社会认知基本概念和理论1、社会认知的内涵2、社会图式3、社会认知的理论模型(二)社会认知的策略1、认知吝啬鬼2、目标明确的策略家(三)归因1、归因理论2、常见的归因偏差第二节对自我的认知(一)自我概念1、自我的本质2、获得自我概念的途径3、自我概念的整合4、自我概念的影响(二)自尊1、自尊及其建构2、自尊的文化差异第三节对他人的认知(一)印象的形成1、印象知觉的线索2、形成初步的判断3、印象的整合(二)印象的性质1、印象的维持2、应对不一致信息第四节对群体的认知(一)社会刻板印象1、社会群体与社会分类2、刻板印象的形成3、刻板印象的影响与刻板印象的改变(二)偏见1、偏见及其成因2、偏见的克服三、考核知识点(一)社会认知的理论框架1、社会认知的概念2、社会图式的概念和分类3、社会图式的影响4、社会认知的理论模型5、社会认知的策略及其分类6、可得性启发、代表性启发、定点调整启发、确认偏差、目标明确策略家7、归因的概念8、海德的归因理论9、凯利的归因理论10、维纳的归因理论11、常见的归因偏差(二)对自我的认知1、自我图式的概念2、获得自我概念的途径3、自我概念的整合方式4、自我概念的影响5、自尊的建构来源6、自尊的文化差异(三)对他人的认知1、印象的概念2、印象知觉的线索3、形成判断时选用材料的原则4、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频因效应、第一印象、内隐人格理论、晕轮效应、负性效应、保守性偏差、社会刻板印象、假想的关联、偏见、内群体偏爱、公平世界信念、现实冲突理论、替罪羊理论5、印象的性质6、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7、社会刻板印象的克服8、偏见的形成原因9、偏见的克服四、考核要求(一)社会认知的理论框架1、社会认知的概念(识记、领会)2、社会图式的概念和分类(识记)3、社会图式的影响(领会)4、社会认知的理论模型(识记)5、社会认知的策略及其分类(领会)6、可得性启发、代表性启发、定点调整启发、确认偏差、目标明确策略家(识记)7、归因的概念(识记)8、海德的归因理论(简单运用)9、凯利的归因理论(综合运用)10、维纳的归因理论(综合运用)11、常见的归因偏差(简单运用)(二)对自我的认知1、自我图式的概念(领会)2、获得自我概念的途径(领会)3、自我概念的整合方式(领会)4、自我概念的影响(识记)5、自尊的建构来源(领会)6、自尊的文化差异(识记)(三)对他人的认知1、印象的概念(识记)2、印象知觉的线索(领会)3、形成判断时选用材料的原则(领会)4、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频因效应、第一印象、内隐人格理论、晕轮效应、负性效应、保守性偏差、社会刻板印象、假想的关联、偏见、内群体偏爱、公平世界信念、现实冲突理论、替罪羊理论(简单运用)5、印象的性质(领会)6、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领会)7、社会刻板印象的克服(综合运用)8、偏见的形成原因(领会)9、偏见的克服(简单运用)第三章人际关系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掌握人际关系的概念、了解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区别、熟悉人格关系的分类、熟悉人格关系的行为模式2、掌握人际关系状态理论、熟悉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掌握自我暴露程度与人际关系状态的相互关系3、掌握人际关系的需要理论、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社会交换论,了解人际关系的示范与回应模式理论、中国人人际关系三位一体理论。
4、掌握人际关系测量的方法5、熟悉人际沟通的过程、掌握人际沟通的类型和模式、熟悉人际沟通的有效途径6、掌握人际吸引的交换理论、得失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强化理论7、掌握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体特征、相似性、互补性、情境因素等8、了解亲密的关系和有关爱情的理论本章重点:人际关系的状态、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的测量、人际沟通、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本章难点:人际关系的状态、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的测量、人际沟通、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二)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三)人际关系分类(四)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五)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人际关系理论与测量(一)人际关系理论概述(二)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三)符号相互作用论(四)社会交换论(五)示范与回应模式理论(六)中国人人际关系三位一体理论(七)人际关系的测量第三节人际沟通(一)人际沟通概述(二)人际沟通过程(三)人际沟通的类型与模式(四)提高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第四节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的理论介绍(二)个体特征与人际吸引(三)相似、互补与人际吸引(四)情境因素与人际吸引(五)亲密关系与爱情三、考核知识点(一)人际关系概述1、人际关系的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2、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区别与联系3、人际关系的分类4、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5、人际关系的状态6、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7、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的关系(二)人际关系理论与测量1、人际关系理论的分类2、舒茨的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3、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4、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5、示范与回应模式理论6、中国人人际关系的三位一体理论7、人际关系测量中的社会测量法8、人际关系的参照测量法9、人际关系的贝尔斯测量法(三)人际沟通1、人际沟通的概念2、人际沟通的作用3、人际沟通的过程4、人际沟通的类型5、人际沟通的模式6、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的途径(四)、人际吸引1、人际吸引的社会交换论2、人际吸引的相互作用理论3、人际吸引的得失理论4、人际吸引的强化理论5、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体特征6、相似性与互补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7、情境因素与人际吸引8、亲密关系和爱情四、考核要求(一)人际关系概述1、人际关系的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识记)2、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区别与联系(领会)3、人际关系的分类(识记)4、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识记)5、人际关系的状态(简单运用)6、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简单运用)7、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的关系(综合运用)(二)人际关系理论与测量1、人际关系理论的分类(识记)2、舒茨的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综合运用)3、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领会)4、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综合运用)5、示范与回应模式理论(识记)6、中国人人际关系的三位一体理论(识记)7、人际关系测量中的社会测量法(简单运用)8、人际关系的参照测量法(简单运用)9、人际关系的贝尔斯测量法(识记)(三)人际沟通1、人际沟通的概念(识记)2、人际沟通的作用(领会)3、人际沟通的过程(识记)4、人际沟通的类型(简单运用)5、人际沟通的模式(领会)6、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的途径(综合运用)(四)、人际吸引1、人际吸引的社会交换论(简单运用)2、人际吸引的相互作用理论(简单运用)3、人际吸引的得失理论(简单运用)4、人际吸引的强化理论(简单运用)5、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体特征(综合运用)6、相似性与互补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综合运用)7、情境因素与人际吸引(综合运用)8、亲密关系和爱情(识记)第四章社会态度一、学习目的和要求1、掌握态度的概念、特征;理解态度的结构模型;熟悉态度的种类和功能2、掌握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熟悉态度的测量方法4、掌握态度的形成的认知理论,理解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5、掌握态度改变的理论和态度的说服模型本章重点:态度的概念、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测量、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本章难点:态度的概念、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测量、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态度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态度(二)、态度的结构、种类和功能1、态度的结构2、态度的种类3、态度的功能(三)、态度与行为1、态度的具体性2、态度的成分3、态度的强度4、态度的通达性5、人格变量第二节态度的测量(一)、态度的直接测量1、瑟斯顿量表2、李科特量表3、语义区分量表4、古特曼量表(二)、态度的间接测量1、行为反应测量2、生理反应测量3、自由反应测量(三)、态度测量的新发展——内隐态度测量第三节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的主要理论1、条件作用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理论(二)、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1、基因遗传因素2、社会环境因素3、主体本身的因素第四节态度的改变(一)、态度改变的主要理论1、认知平衡理论2、认知不协调理论(二)、态度改变与说服1、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2、陪狄和卡司欧泊说服的双加工模型(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1、说服者的特征2、信息传递的方式3、被说服者的特征4、情境因素三、考核知识点(一)态度的一般概念1、态度的定义2、态度的基本特征3、态度的结构的单维度模型、三维度模型、双重态度模型4、态度的种类5、态度的功能6、外显态度、内隐态度、一般态度、具体态度、认知性态度、情感性态度、行为性态度7、影响态度对行为的预测力的因素(二)态度的测量1、态度测量的种类2、态度的四种直接测量法3、态度的间接测量法4、态度的内隐测量法(三)态度的形成1、态度形成的认知理论2、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四)态度的改变1、态度改变的认知平衡理论2、态度改变的认知不协调理论3、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4、态度改变的双加工模型四、考核要求(一)态度的一般概念1、态度的定义(识记)2、态度的基本特征(领会)3、态度的结构的单维度模型、三维度模型、双重态度模型(领会)4、态度的种类(识记)5、态度的功能(领会)8、外显态度、内隐态度、一般态度、具体态度、认知性态度、情感性态度、行为性态度(识记)9、影响态度对行为的预测力的因素(领会)(二)态度的测量1、态度测量的种类(识记)2、态度的四种直接测量法(简单运用)3、态度的间接测量法(识记)4、态度的内隐测量法(识记)(三)态度的形成1、态度形成的认知理论(领会)2、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领会)(四)态度的改变1、态度改变的认知平衡理论(综合运用)2、态度改变的认知不协调理论(综合运用)3、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综合运用)4、态度改变的双加工模型(领会)第五章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掌握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的概念及其成因2、掌握社会惰化的概念和形成原因,理解社会惰化与社会干扰的区别,掌握减少社会惰化的策略3、掌握从众的概念、成因,掌握阿西的从众实验研究,理解影响从众的因素4、掌握服从的概念、米尔格拉姆的实验研究,理解影响服从的因素5、掌握顺从的概念和促进顺从的技术,理解从众、服从和顺从的相互区别6、掌握侵犯行为的概念、熟悉侵犯行为的分类、理解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掌握侵犯行为的消除和控制策略7、掌握利他行为的概念、理解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理解旁观者效应的概念和理论解释;掌握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熟悉利他行为的增进策略本章重点:社会助长、社会干扰、社会惰化的概念及成因;从众、服从和顺从的概念、和区别;从众和服从的实验研究和影响因素;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理论解释、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旁观者效应的概念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