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呃逆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呃逆是因外邪、饮食、情志和病后体虚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关于本病证的名称,历代各有所异。《内经》称为“哕”,元以前医书多称之为“哕逆”、“咳逆”、“吃逆”,《丹溪心法》称为“呃”。自此之后称之为呃逆。

《内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哕”即为本病,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胃为气逆,为哕。”《灵枢·口问》篇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于胃,而胃腑不受,复出于胃,故呃逆也。”阐发了产生呃逆的病位和肺胃有关。在治疗上,《内经》又记载了取嚏及转移病人注意力以达到止呃等简易方法,如《灵枢·杂病》篇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立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至今对呃逆之轻者,仍有治疗价值。《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把它分为三种类型;属于寒呃者,如经文曰:“干呕哕,若手足厥逆者,橘皮汤主之。”;属于虚热者,如经文曰“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属于实热者,如经文曰“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这种分类和治法,为后世划分寒热虚实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本病

在唐宋,还以呃逆称为“哕”,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呕吐哕逆》以呃逆称为“哕”;宋·严用和在《重订严氏济生方·咳逆论治》以呃逆称为“咳逆”。“呃”之病名始见于元代,如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咳逆》指出:“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亦有热呃,亦有其他病发呃,视其有余不足治之。”明代张景岳,进一步把呃逆病名确定下来并进行了类证鉴别,如《景岳全书·呃逆》篇说:“哕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咳逆也。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

西医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或其它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胸腹腔肿瘤、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病、尿毒症,以及胸腹手术后等所引起的膈肌痉挛之呃逆,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呃逆的病因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和和体虚病后所致。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是呃逆的主要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外感风寒之邪犯胃,或寒邪直中胃肠。可致寒遏胃阳,壅滞气机,胃失和降,气逆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2.饮食不当进食太快,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中寒气凝,胃失和降,胃气动膈,导致呃逆。或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或过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生,腑气不行,气逆动膈,发生呃逆。或暴饮暴食,食滞胃脘,积谷不化,皆可以使胃失和降而致胃气上逆,上逆之气动膈而致呃逆。

3.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逆气动膈;或肝郁克脾,脾运失职,痰浊内生,气郁痰阻;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逆气挟痰浊上逆动膈,发生呃逆。

4.体虚病后素体虚弱,年高体虚,或大病久病,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均可损伤中气,或胃阴耗伤,或脾胃阳虚均可导致胃失和降,发生呃逆。甚则病久及肾,肾气失于摄纳,冲气上乘,挟胃气上逆动膈,均可发生呃逆。

(二)病机

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与膈有经脉相连属;肺处膈上,其主肃降,手太阴肺经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两者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胃气和降有赖于肺气肃降相助,若邪袭脾胃,可致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呃逆作。胃中寒气内蕴,胃失和降,上逆动膈,可致胃中虚冷证;燥热内盛伤胃,甚至阳明腑实,腑气不降,胃失和降,可致胃火上逆证;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津液失布,痰浊内生,可致

气郁痰滞。此外,胃之和降,有赖于脾气健运和肝之疏泄,若脾失健运或肝失疏泄,则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亦成呃逆。肺之肃降与胃之和降,还有赖于肾的摄纳,若肾气不足,肾失摄纳,肺胃之气,失于和降,冲气上乘,夹胃气上逆动膈,亦可致呃。

1.基本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

2.病位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还与肝、脾、肺、肾诸脏腑有关。

3.病理性质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寒凝、火郁、气滞、痰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虚证多由脾肾阳虚,或胃阴耗损等正虚气逆所致。但亦有虚实夹杂并见者。

4.病机转化呃逆病机转化决定于病邪性质和正气强弱。寒邪为病者,主要是寒邪与阳气抗争,阳气不衰则寒邪易于疏散;反之,胃中寒冷,损伤阳气,日久可致脾胃虚寒之证。热邪为病者,如胃中积热或肝郁日久化火,易于损阴耗液而转化为胃阴亏虚。气郁、食滞、痰饮为病者,皆能伤及脾胃,转化为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和胃阴不足者,可使正气亏虚日渐加重,反过来便易感邪,而成虚实夹杂之证。

5.预后呃逆之证,轻重预后差别较大。如属单纯性呃逆,偶然发作,大都轻浅,预后良好;若出现在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病情多较重;如见于重病后期,正气甚虚,呃逆

不止,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不进,脉沉细伏者,多属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预后不良。

【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常伴有胸膈痞闷,胃脘不适,和情绪不安等症状。

2.病史多有受凉、饮食、情志不遂等诱发因素,以突然发病为多见,亦可迁延不愈为久病。或呃逆成年累月不愈者,但临床上较少见。

3.辅助检查单纯性膈肌痉挛无需做理化检查,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检查或肝、肾功能及B超、CT等检查有助于导致呃逆原发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1.呃逆与干呕两者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

2.呃逆与嗳气两者均为胃气上逆之候,嗳气乃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常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故张景岳称之为“饱食之息”,呃逆乃胃气上逆动膈,喉间气逆而发出的呃呃之声,两者不难区分。

【辨证论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