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中医内科学-呃逆
• 概述 • 中医治疗方法 • 西医疗法 • 预防与保健 • 病例分享
01
概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义与分类
定义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 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一种 病证。
分类
呃逆可分虚实两类,实证多因寒 邪、热邪、气滞、痰阻所致;虚 证多因中气不足、胃阴亏损、肝 胃不和所致。
病因与病机
病因
寻求心理支持
如呃逆症状持续不减,可寻求专业心 理支持,以帮助调整心态,缓解症状。
05
病例分享
治疗经验分享
针灸治疗
中药治疗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机,缓解呃 逆症状。
根据患者体质和症状,选用合适的中药方 剂,如旋覆代赭汤、丁香散等,以和胃降 逆。
推拿按摩
食疗调理
通过按摩相关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 呃逆。
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胃火上逆
清胃泻火、降逆止 呃,方用竹叶石膏 汤加减。
脾胃阳虚
温补脾胃、降逆止 呃,方用理中丸加 减。
寒邪客胃
温中散寒、降逆止 呃,方用丁香散加 减。
气机郁滞
疏肝理气、降逆止 呃,方用四逆散加 减。
胃阴不足
养阴益胃、降逆止 呃,方用益胃汤加 减。
针灸治疗
针刺
选取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以调节气血 、舒缓呃逆。
如多潘立酮和莫沙必利, 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 消化功能,缓解呃逆。
镇静药
对于情绪紧张、焦虑或 失眠的呃逆患者,可适 当使用镇静药帮助缓解
症状。
其他药物
如巴氯芬、加巴喷丁等, 可用于治疗顽固性呃逆。
物理治疗
01
02
03
04
呃逆的病因与治疗
呃逆的病因与治疗呃逆的病因与治疗:一、呃逆的临床症状:呃逆俗称(打嗝)。
它是由于某种刺激引起膈神经过度兴奋,膈肌痉挛所致。
呃逆可以在多种疾病中出现,一般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
呃声不断、多而短促、声音响亮的呃逆,很快会自行消失。
但也有连续数小时,数星期或更长时间迁延难愈的。
中医认为它常常是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导致寒结胃中,以及恼怒抑郁,情志失和,以致肝气犯胃引起。
也有少数是胃中阴液损伤,或脾胃气败所造成。
自疗时当有区别。
呃逆是不自主而且强有力的一侧或者两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而且特别的声音.顽固性呃逆以其发作频繁,症状典型,持续时间大于24小时,常规治疗无效为特点.呃逆由迷奏,膈神经,交感神经,膈肌与呼吸辅助肌等共同参与的的神经肌肉反射动作,与暴饮暴食,酗酒,冷空气刺激,精神神经因素等有关系.病因如下:1、中枢性呃逆:A、神经性如脑炎,脑膜脑炎.脑部肿瘤,脑出血,脑血栓,癫痫早期等;B、中毒性可见于乙醇,环丙烷,铅,巴比妥类中毒,全身感染伴有毒血症者;C、精神性如痍症或者神经过敏者。
2、外周性呃逆:A、胸部疾患如使膈神经受到刺激的疾病:纵隔肿瘤,主动脉瘤,食管肿瘤或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心包炎等;B、膈肌疾患如肺炎合并膈胸膜炎,膈疝等.C、腹腔内疾患:可以使腹压增高或使膈肌受到刺激的任何原因都可以引起呃逆包括胃扩张,饮食过饱,胃肠胀气等。
3、其他如代谢障碍性呃逆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低钾,低镁,低钙,代谢性酸中毒等。
二、呃逆治疗:目前呃逆的治疗进展不是很大,主要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非药物治疗:1.屏气法:病人坐位或立位,闭口深吸气后迅速用力憋气,然后张口缓慢出气即可压迫耳屏:病人坐位,术者立于背后,拇指指腹压迫耳屏直到呃逆停止。
2.此外还有指压膈神经,指压眶上神经,揉压双眼球,棉扦刺激上腭,吞食烟雾以及一些针灸治疗。
二、药物治疗:1、西药治疗:甲氧氯普胺,氯丙嗪,苯妥英纳,地西泮,氟派啶醇,利他林,654-2,利多卡因,可待因等。
呃逆
三、分型及临床表现
1、寒积于胃 呃声沉缓有力,得热稍轻,遇寒加重 2、热积于胃 呃声洪亮持续有力,冲逆而出,口烦渴,喜冷饮
3、气郁痰阻
呃逆连声,胸胁胀闷,多由抑郁恼怒而发作,情志 精神压力缓解而减轻 4、正气亏虚 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缓,面色无华,手足不温,
食少倦怠
附:现代医学认识
1、中枢性:大脑皮层疾病、中枢炎症、颅内高压、脑供 血不足、中毒及代谢性疾病。 2、周围性:颈淋巴结肿大、甲状腺明显肿大、纵膈炎症 和肿瘤、胸膜炎症、某些心肺病、膈肌、膈神经病变 3、反射性:腹部炎症、肿瘤胃肠积气、积液、梗阻、穿 孔、腹部手术、腹水、内脏出血等反射剌激 4、一过性:多为饮食不当所致
(2)过食辛热煎炒、温燥药物,热积于胃,胃失和降
2、情志失和 恼怒抑郁,气机不利,则肝气犯胃,胃气挟痰上逆 3、正气亏虚 重病久病之后、误用攻下剂,耗伤中气,胃失和降
二、病因病机
(二)病 机: 胃气上逆动膈而致,肺气失于疏通也是发病原
因之一,因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
属肺。肺胃之气均以和降为顺,各种病因致其失于 和降,均可致病。
8、经验法:较重手法按揉双侧攒竹穴
呃 逆
一、概 念
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声连连,声短而频,不能自 制的一种症状。偶然发作者大多轻微,可不治自愈,
如发作较重、或持续不断者则非常痛苦,须加以治疗。
本症如果是在其他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则每为 病势转为危重的一种预兆。
二、病因病机
(一) 病 因:
1、饮食不节
(1)过食生冷饮食、寒凉药物,寒积于胃,胃失和降
总之:各种原因累及膈肌(神经)运动的神经反
射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均可经膈神经而引起膈肌的痉挛 性收缩。
呃逆的中医疗法
呃逆的中医疗法呃逆,俗称“打嗝”,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呃逆频繁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就会给人带来不适和困扰。
在中医理论中,呃逆的发生有着多种原因,相应地也有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呃逆的发生主要与胃气上逆有关。
而导致胃气上逆的原因则多种多样,比如饮食不当、情志失调、正气亏虚等等。
饮食不当是引起呃逆的常见原因之一。
如果暴饮暴食,或者食用了过多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就可能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胃气上逆而发生呃逆。
这种情况下,常常会伴有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嗳腐吞酸等症状。
情志失调也容易引发呃逆。
比如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会影响肝气的疏泄功能。
中医讲,肝气郁结会横逆犯胃,导致胃气上逆,从而出现呃逆。
此类呃逆往往在情绪波动时加重,还可能伴有胸胁胀痛、心烦易怒等表现。
正气亏虚也是呃逆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年老体弱,或者久病之后,导致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也会使得胃气失于和降,从而引发呃逆。
这种呃逆通常声音低微,持续时间较长,还会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腰膝酸软等症状。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呃逆,中医有着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
首先是中药治疗。
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饮食停滞型呃逆,可以选用保和丸加减,以消食导滞、和胃降逆;对于肝气郁结型呃逆,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对于脾胃虚弱型呃逆,多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对于肾阳不足型呃逆,则常用金匮肾气丸加减,以温补肾阳、降逆止呃。
除了中药,针灸也是中医治疗呃逆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内关、足三里、中脘、膈俞等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降逆止呃的效果。
一般来说,针灸治疗呃逆起效较快,尤其是对于急性呃逆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推拿按摩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通过按摩腹部、背部的相关穴位和经络,可以促进胃肠蠕动,调理气机,缓解呃逆症状。
比如,顺时针按摩腹部,重点按摩中脘、天枢等穴位;按摩背部的脾俞、胃俞等穴位,都有助于改善呃逆。
呃逆
呃逆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概述一、定义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
俗称“打嗝”。
概述•二、沿革•1、病名•宋以前多称“哕”,朱丹溪称“呃”,•明以后称“呃逆”。
•2、病因病机《素问·宣明五气篇》“胃为气逆,为哕”《素问·口问篇》“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于胃,而胃腑不受,复出于胃,故呃逆也。
”——阐明了呃逆的病位和病理机制。
•3.治法方面《灵枢·杂病篇》“哕,以草刺鼻,嚏而已;无息而立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内经》:取嚏及转移病人注意力止呃等,至今对呃逆之轻病,仍有实用价值。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分:•寒呃:“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虚热:“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4、预后方面《济生方·呃逆》“大抵老人、虚人、久病之人及妇人产后,有此症者,皆是病深之候,非佳兆也。
”《景岳全书》“轻易之呃,气顺则已,本不必治。
唯屡呃为患,乃呃之甚者。
然实逆不难治,而唯无气败绝者,乃最危之候也。
”概述三、范围单纯性膈肌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胃、食道手术后等所引起的隔肌痉挛。
概述范围导致良性、自限性呃逆的因素包括:胃扩张(如碳酸饮料、进食过多)突然的温度变化(如冷饮或热饮、冷水浴)饮酒和精神因素(如激动、紧张、大笑)概述范围导致反复或持续性呃逆的原因有:反射性呃逆——膈肌或其邻近器官病变,肿瘤浸润、膈胸膜炎、纵膈肿瘤、食管肿瘤、急性心梗、胆囊炎、胃肠肿瘤等;中枢性呃逆——脑出血、脑肿瘤、脑梗塞等; 代谢性呃逆——水电解质紊乱;精神性呃逆——多见于青年女性癔症病人或吸毒成瘾者。
病因病机呃逆的病位在哪里?——膈中医认为,为什么会呃逆?——膈气机不畅(胃气上逆动膈)。
中医关于“呃逆”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呃逆”的证治分类一、胃中寒冷1.临床表现:呃声沉而有力,胃脘部及膈间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脉迟缓。
2.证机概要: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气上逆。
3.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4.代表方:丁香散。
5.常用药:丁香、柿蒂降逆止呃;高良姜、干姜、荜茇温中散寒;香附、陈皮理气和胃。
若寒气较重者,加吴茱萸、肉桂、乌药;寒凝气滞,脘腹痞满者,加枳壳、厚朴、香附、陈皮;寒凝食滞,脘闷嗳腐者,加炒莱菔子、半夏、槟榔;有表寒之邪者,加紫苏、荆芥、防风、生姜。
二、胃火上逆1.临床表现: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或燥,脉滑数。
2.证机概要:热积胃肠,腑气不畅,胃火上冲。
3.治法:清胃泻热,降逆止呃。
4.代表方:竹叶石膏汤。
5.常用药:竹叶、生石膏清泻胃火;沙参、麦冬养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粳米、甘草调养胃气;竹茹、柿蒂降逆止呃。
若呃逆甚,加刀豆子、陈皮,或用橘皮竹茹汤降逆止呃;腑气不通,脘腹痞满者,加生大黄、厚朴、枳实通利大便,此为上病下治之法。
胸膈烦热,大便秘结者,用凉膈散。
三、气机郁滞1.临床表现: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或有吸气纳呆,肠鸣矢气,苔薄腻,脉弦。
2.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3.治法: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4.代表方:五磨饮子。
5.常用药:木香、乌药解郁顺气;积壳、沉香、槟榔宽中降气;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
若肝郁明显者,加川楝子、郁金;心烦口苦,气郁化火者,加栀子、丹皮;气逆痰阻,心下痞硬,嗳气者,用旋覆代赭汤加陈皮、茯苓;痰蕴化热者,加黄连、竹茹、瓜蒌;肝气动风者,加芍药甘草汤、钩藤等。
气滞日久成瘀,瘀血内结,胸胁刺痛,久不止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四、脾胃阳虚1.临床表现: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暖喜按,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药治疗顽固呃逆的方剂
中药治疗顽固呃逆的方剂呃逆,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酸和消化液长时间逆流至食管和喉咙的一种症状。
这种病症常常伴有胃酸灼烧感、反流食物或胃酸的感觉,严重时可能导致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问题。
传统中医认为,呃逆是由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原因导致食物无法正常下行而引起的。
因此,中药治疗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正常消化和运行,从而缓解呃逆症状。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中药方剂,可以用于治疗顽固呃逆。
1.保和汤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大枣、生姜功效:益气健脾,调和胃气适应症:脾胃虚弱引起的呃逆,胃气不和引起的胃酸逆流用法用量:以上药材煎汤,分2次服用,每天1剂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此方剂。
2.五灵脂组成:竹茹、沉香、乳香、没药、半夏、麦芽功效:行气降逆,调和胃气适应症:呃逆伴有嗳气、腹胀、胸闷等症状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共研细末,每次用药10-15g,每天3次3.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功效:燥湿化痰,和胃止呃,平肝化湿适应症:湿热化痰引起的呃逆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煎汤,分2次服用,每天1剂4.太和汤组成:白术、党参、茯苓、柴胡、川芎、生姜、甘草、大枣功效:健脾益气,调和胃气,疏肝解郁适应症:肝胃不和引起的呃逆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煎汤,分2次服用,每天1剂5.逍遥散组成:白芍、蔓荆子、枳实、泽泻、莪术、苏梗、木香、陈皮、厚朴、茯苓、川楝子、远志、牛膝、甘草功效:行气津液,调和胃气,降逆止呃适应症:胃气上逆引起的呃逆用法用量:取以上药材共研细末,每次用药10-15g,每天3次以上方剂都是针对呃逆的不同病因和病理机制进行调理的,具有调和脾胃、疏肝理气、化痰利水等功效。
但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方剂。
此外,中药治疗呃逆应与饮食、生活习惯等综合治疗方法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使用中药治疗呃逆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饮食调理:避免过冷、过热、过油腻的食物,保持饮食清淡,定时定量进食。
呃逆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呃逆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呃逆是指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疾病。
【范围】西医学中膈肌痉挛、胃炎、胃扩张、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胃肠手术后出现以呃逆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因素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寒气蕴结中焦;或进食过快或过饱,使食滞于胃,中焦气机壅滞;或过食辛热煎炒之物,或醇酒厚味,或滥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生,胃火炽盛,腑气不行,以上诸因素均可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过度,以致精神抑郁,久则脾胃气机郁结不畅;或恼怒太过,则肝气过盛,疏泄太过,横逆乘脾犯胃,致脾胃气机动乱,郁结不畅,均可致气机升降失常,膈间之气不利,上逆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3.六淫因素风寒之邪犯胃,或寒邪直中胃肠,可致寒遏胃阳,壅滞气机,胃气失和,寒气上逆,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4.正气亏虚素体虚弱,或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之后耗损中气;或热病,或吐下太过,耗损胃阴;或久病及肾,肾气亏虚,失于摄纳,虚气上冲,均可致胃失和降,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5.痰饮血瘀由饮食、情志、六淫外袭、正虚等因素,影响水液的正常代谢,形成痰饮,停留于胸膈胃脘,致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痰饮随逆气扰膈,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
或因气虚血运无力;或气郁而血行迟缓,形成血瘀;或久病入络;或胸腹部手术后伤及络脉,形成脉络瘀阻,瘀血扰膈,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
二、病机1.发病一般发病急骤,亦有发病缓慢者。
2.病位在膈,与胃、肺、肝、脾、肾关系密切。
3.病性为本虚标实。
虚为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实为寒邪、胃火、食滞、气郁、痰饮、瘀血。
4.病势病之初以实为主,涉及肺、胃,日久则为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可逐渐波及肝、脾、肾,并气血阴阳受损。
5.病机转化呃逆的病机转化决定于病邪性质与正气强弱。
寒邪为病者,主要是寒邪与阳气抗争,阳气不衰则寒邪易于疏散,反之寒伤阳气而出现虚寒之证。
中医之见--呃逆的辨证施治
中医之见--呃逆的辨证施治以胃气不降,上冲咽喉而致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有声无物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又名哕、发呃。
病位主要在中焦,由于胃气上逆动膈而成。
可由饮食不节,胃失和降;或情志不和,肝气犯胃,或正气亏虚。
耗伤中气等引起。
呃逆的辨证施治,须先辨虚实寒热。
常见证型有:①胃中寒滞型呃逆。
证见呃声沉缓,连续不已,胃脘不舒,得热则减,舌苔白,脉迟缓。
治宜温中祛寒止呃。
方用丁香散。
②胃火上逆型呃逆。
证见呃声洪亮,烦渴便难,口臭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泄热通腑止呃,方用小承气汤加味。
③气逆痰阻型呃逆。
证见痰涎壅盛,呃有痰声,胸胁胀闷,或恶心纳呆,舌苔腻,脉弦滑。
治宜降气化痰,和胃止呃,方用旋覆代赫汤。
④脾胃阳虚型呃逆。
证见呃声低沉,气不接续,面白肢冷,舌淡脉细弱。
治宜温中止呃,方用理中汤加味。
⑤胃阴不足型呃逆。
证见呃声短促而不连续,舌干烦渴,纳少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养阴和胃止呃,方用益胃汤加味。
本病轻者可不治自愈。
少数危重病人晚期出现呃逆者,是元气衰败,胃气将绝之征象,预后不良。
呃逆读音:e ni解释:喉间气逆作声。
出处:王肯堂《证治准绳》:“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
”针灸主要用于治疗顽固的病理性呃逆症。
现代首篇报道见于1957年[1]。
呃逆症是传统的针灸适应证之一,故四十年来,针灸治疗本症的临床资料十分丰富。
但针灸对这一病症治疗的日趋成熟则是在八十年代之后据。
在组方取穴方法上,通过对包括辨证组方,辨病选穴及应用经验穴等的大量观察,筛选总结出多种有效穴方;穴位刺激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常用的有体针、针灸、指针、耳针、眼针等等,均有使用,且都有较为满意的效果。
另外,还报道了不少严重顽固的呃逆用针灸治愈的个别案例,亦值得重视。
当然,还必须指出的是,有关针灸治疗本症的机理研究的文章尚较罕见。
【手部按摩疗法】对应穴位:横隔膜反射区、内关穴。
按摩方法:1.用拇指指腹推按横隔膜反射区或用手多次搓手背的横隔膜。
健康生活常见疾病治疗呃逆
呃为患,乃呃之甚者,……大有亏竭而然。然实逆不难 治,而唯无气败绝者,乃最危之候也。” (三)范围
(三)范围
单纯膈肌痉挛; 他病致膈肌痉挛:
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 张、肝硬化以及尿毒症等,
【病因病机】
(一)饮食不当
生冷、
寒气蕴
偏
寒冷药物
蓄于胃
食
【辨证论治】
2、辨病情轻重 •偶然发生----生理现象。 •反复发作,伴随症状明显,或在其他各种急慢性病中出
现---疾病。 •一般---较轻。
•大病、久病、老年,呃逆连续不断,声音低微,气不得
续,脉沉细---胃气将绝。
二、治疗原则 理气和胃、降逆平呃
分别施以温中祛寒、清泄降热以及补中益气、降逆和 胃或生津养胃之法。 !危重病患者,以救胃气为急。
健康生活常见疾病治疗呃 逆
二、源流
1、病名
唐宋以来,欬逆--哕病,或噫气--哕者。 《景岳全书》:“哕者呃逆也,非欬逆也,欬逆者 欬嗽之甚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 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欬逆也。”
2、病因病机
《素问·宣明五气篇》“胃为气逆,为哕” 《 素问·口问篇》 “谷入于胃,乃传之肺,……寒 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 相逆于胃,而胃腑不受,复出于胃,故呃逆也。” 阐明了呃逆的病位和病理机制。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寒热
实证:呃逆初起,呃声响声有力,连续发作,脉多弦滑。
虚证:呃声时短时续,气怯声低无力。 若属阳虚者,可兼畏寒,食少便溏,腰膝酸软,手
足欠温,甚则四肢厥冷。
若为阴虚者,可见心烦不安,口干舌燥,脉细数等。
寒证: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则甚,面清肢 冷便溏,舌苔白润。
中药治疗顽固呃逆的方剂
中药治疗顽固呃逆的方剂
中药治疗顽固呃逆的方剂有很多,根据具体病因和症状可以选择以下方剂:
1. 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胸膈胀满、嗳气呃逆、反酸、咯吐泡沫、心慌等症状。
2. 陈皮薏苡仁茯苓汤:适用于食滞积聚所致的呃逆,症状包括胸膈胀满、呃逆倦怠、嘈杂不宁、口苦口干等。
3. 知柏地黄丸: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呃逆,症状包括呃逆时胸脘不适,饮食不振,舌质淡红等。
4. 琵琶合胃丸:适用于胃气不和所致的呃逆,症状包括呃逆频繁,口渴欲饮,胸脘不适,舌苔白厚等。
需要明确的是,中药方剂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来定,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如果呃逆情况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确切的治疗。
呃逆
呃逆【概述】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呃为象声词,形容气逆喉间发出的一种声音;逆为病机,指胃气上逆。
本病病情轻重程度差别极大,如系偶然发作,大多轻浅,常常可以自行消失,或刺鼻取嚏,或闭气不令其出入,或突施惊吓,皆可取得较好的止呃效果。
如果持续不断,反复出现,则须给以适当的辨证施治,始能渐平。
若在其他疾病的危重阶段出现呃逆,常为病势转向危重的表现之一,应予重视。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也无明显性别差异。
呃逆古称“哕”,或“哕逆”。
民间俗称“打咯忒”。
古代文献中有关本证的主要论述有:《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胃为气逆为哕……”,哕即为逆。
《内经》认为本病发病多与胃失和降有关,乃中焦先有寒气,与新入谷气相混,凝聚不行,逆而上出所致;并记载了以草刺鼻取嚏以宣通肺气、“闭气一时”及“大惊之”以转移患者注意力,来达到止呃目的的三种简易方法。
《金匮要略》详述了呃逆的证治,如用橘皮汤通阳和胃治胃寒气闭之呃逆;用橘皮竹茹汤清热补虚和胃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对“哕而腹满”之实证,则提出“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的治疗大法。
宋·陈无择又补充了“胃虚膈热”及“膈间有痰水”之病机,并将病变部位扩大到膈。
明·张景岳将本证概括为寒呃、热呃、虚脱之呃三类,“寒呃可温可散,寒去则气自舒也;热呃可降可清,火静则气自平也,惟虚脱之呃,则诚危殆之证。
”可谓简明扼要。
清·叶天士则提出“肺气郁痹及阳虚阴浊上逆,亦能为呃。
”清·李用粹还补充了瘀血为病的病机。
西医学认为呃逆为膈肌痉挛所致。
凡由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患、尿毒症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膈肌痉挛,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呃逆的致病原因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虚等,但均因导致胃气上逆动膈而致呃。
一、饮食不节,胃失和降若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或胃腑受寒,致寒气蕴蓄于胃,胃阳被遏,气失和降,胃中寒气循肺经上逆动膈,上冲喉间,可致呃逆,呃声沉缓有力;因寒邪为病,热则流通,寒则益增,故得热则减,遇寒尤甚;胃中有寒,故口和不渴,胃气受阻,和降失司,则膈间及胃脘不舒,纳呆食少;苔白润,脉迟缓亦为胃中受寒之象。
中药治疗呃逆临床药物分析
中药治疗呃逆临床药物分析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
如偶然发作,症势较轻,大都不需治疗,可以自愈,若呃声持续不断,必须进行治疗,才能平息。
本证古称“哕”,又称“咳逆”。
1 辩证实治1.1胃中寒冷主证呃声沉缓,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则甚,饮食减少,口不渴,舌苔白润,脉迟。
治法温中祛寒止呃。
方剂取丁香散加味:丁香,柿蒂,良姜,半夏,陈皮,茯苓,代赭石,甘草。
寒重者,加吴茱萸、肉桂,以温阳散寒降逆;如挟痰滞不化,脘闷嗳腐,可加厚朴、枳实、麦芽、陈皮以行气化痰消滞;若挟食滞者加山楂、麦芽、神曲;正气虚者加人参、白术。
胃中寒冷所致,当温中祛寒止呃。
可选用丁香、柿蒂、良姜、刀豆子、吴茱萸等药。
1.2胃火上逆主证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滑数。
泄热通腑止呃。
橘皮竹茹汤加大黄:大黄,枳实,厚朴,柿蒂,陈皮,半夏,竹茹,麦冬,代赭石,甘草。
如热虽盛但无腑实之候,可用竹叶石膏汤加柿蒂,人参改沙参。
胃火上逆而动膈,宜清降泄热止呃。
可用竹叶、石膏、麦冬、半夏、柿蒂等药治疗。
1.3气逆痰阻主证呃逆连声,胸胁胀闷,由抑郁恼怒而发作,情志转舒则缓,或时有恶心,饮食不下,头昏目眩,舌苔昔腻,脉弦而滑。
治法,降气化痰,和胃止呃。
方剂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党参,甘草,川楝子,郁金,陈皮,茯苓。
若正气未虚,可去人参、甘草,以防壅滞气机;如痰湿之症明显,又需与二陈汤合用,以增加化痰力量;若肝气犯胃,胃气上逆所致,应选用乌药、沉香、木香、枳壳、槟榔等顺气降逆而止呃。
1.4脾胃阳虚主证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温补脾胃,和中止呃。
方剂理中汤加昧:人参,干姜,白术,茯苓,甘草,吴茱萸,丁香。
如肾阳亦虚,见形寒怕冷,腰膝酸软,脉沉迟,舌质淡胖者可加附子、肉桂,以温肾助阳;如兼有食滞,可稍佐陈皮、麦芽之类以理气化滞;若中气大亏,呃声低弱难续,体倦乏力,脉虚者,宜加入补中益气汤以补中益气;呃逆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1]。
21.呃逆辨证论治
21.呃逆辨证论治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释义俗称“打嗝”。
元代以前,本证被称为哕、哕逆、咳逆、吃逆、明·程充校订的《丹溪心法》中称为“呃”。
因指出本病气逆上冲,呃呃连声的临床特点,故病名逐渐统一而被称为“呃逆”。
历史沿革1.《内经》称“哕”。
指出:病因——胃失和降:《素问·宣明五气》:“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灵枢·口问》:“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
会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哕。
”治疗:“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之,立已;大惊之,亦已。
”预后:《素问·宝命全形论》:“病深者,其声哕。
”2.《金贵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将呃逆分为3种:(1)实证——“哕而腹满,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2)寒证——“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3)虚热证——“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3.《千金要方·呕吐哕逆》指出治疗“膈间有水痰”所致的呃逆,宜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消痰利水。
4.《景岳全书·卷十九呃逆》:病因——寒、热、虚;治疗——温散、清降5.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气逆——疏导,食停——消化,痰滞——涌吐,热郁——清下,血瘀——破导,虚——补范围单纯性膈肌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胃、食道术后所引起之膈肌痉挛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不当进食过快、过冷、过服寒凉药物→寒滞于胃→上逆动膈→呃逆过食辛辣煎炒,醇酒厚味,过服温补药物→燥热内生,腑气不通→气逆动膈→2.情志不遂恼怒→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动膈,出于喉间→呃逆忧思→伤脾→运化失职→痰浊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逆气夹痰浊上逆动膈→呃逆3.体虚病后素体不足,年高体弱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损伤中气,或胃阴不足→胃失和降→呃逆吐下太过,误治伤中病深及肾→失于摄纳→冲气上逆→挟胃气上逆动膈→呃逆二、病机1.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动膈—指膈间气机不利,又为胃气上逆所触动寒热宿食,燥热内盛情志不和,气郁痰阻,脾胃虚弱→皆影响胃气的顺降→胃气上逆而动膈2.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与肺、肝、脾、肾密切相关胃生理——胃居于膈下,胃气以降为顺,胃与膈以经脉相连属病理——胃失和降,逆气动膈,冲气上逆喉间→呃逆肺生理——肺胃经络相连。
呃逆
呃逆的针灸治法
预后
针灸对于病程短的实证疗效较好,病程长的虚证 疗效较差。
如呃逆见于危重病后期,正气虚败,呃逆不止
,饮食不进,出现虚脱倾向者,预后不良。
推拿
治 则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胃中寒冷证者,治 以温中祛寒;胃火上逆证者,治以清胃泄 热;气郁痰阻证者,治以降气化痰;正气 亏证虚证者,治以温补脾胃。 •腹部、背部、胁肋部、背部膀胱经和督脉;缺 盆、膻中、中脘、膈俞、脾俞、胃俞、气海、大 横、天枢、大肠俞、八髎、足三里、中府、云门、 章门、期门,肺俞、肝俞、内关、丰隆、关元。
呃逆
鉴别诊断
嗳气 胃气阻郁,气逆于 上,冲咽而出,发 出沉缓的嗳气声, 多伴酸腐气味,食 后多发。
病人作呕吐状,但有声 无物,或仅有少量涎沫 而无食物吐出。 干呕
中医辩证 论治
推拿辩证 论 治
针灸辩证 论治
预防
呃
逆
中医辩证论治
中医治疗
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加减
胃火上逆证 -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加减
呃
吴
鑫
逆
资阳市中医院
呃逆
西医 中医
定义 病理及发病机理 分类
定义 病因病机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中医特色治疗 预防护理
附:小儿推拿
呃 逆
1 2 3 4
古称“哕”,( yuě)又称“哕逆”。
哕 yuě 呕吐,气逆,要吐而吐不出东西来。
俗称打嗝
西医称膈肌痉挛
呃逆定义
西医定义: 呃逆是膈肌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
呃逆的针灸治法
胃中寒冷
[治法] 温中祛寒,降逆止呃。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 [处方] 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胃俞、章门、 脾俞。 [随证配穴] 兼呕吐酸水或清水者,加梁门。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加灸。
呃逆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
目的要求
1.掌握呃逆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了解呃逆历代主要历史沿革。
3.掌握呃逆的主要病因时饮食不节、情志不和、 正气亏虚。病机主要是各种病因引起 胃气上逆动 膈,膈间气机不利而发。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 胃。
4.熟悉呃逆与干呕及噫(嗳气)的鉴别。
5.熟悉呃逆辨治原则。
6.掌握常见证型的辨治施治。
六、其他疗法
对于较轻的呃逆,尚可用一些简便方法 治疗。如导引法、取嚏法、指压内关法 等,较重者可针刺内关、膈俞穴,常可 取效。
七、转归预后
呃逆一证,病情轻重差别极大,一时性 呃逆,大多轻浅,只需简单处理,可不 药而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者,则服药 后多可平呃。若慢性虚衰病证后期出现 呃逆者,多为病情恶化,胃气将绝,元 气欲脱的危候。
气机郁滞证
症状:
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 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 薄白,脉弦。
治法:
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药物: 木香、乌药、枳壳、沉香、槟榔、 丁香、代赭石。
加减
⑴若心烦口苦,气郁化热者,加栀子、黄连泄 肝和胃。
⑵若气逆痰阻,昏眩恶心者,可用旋覆代赭汤 降逆化痰。
历史沿革
呃逆古称“哕”。《内经》首先提出病位主要 在胃并认识到与中上二焦及寒气有关。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将其分为 三证辨治:属寒、属虚热、属实,为后世寒热 虚实分类奠定了基础。
病因病机
引起呃逆的主要病因有:
– 饮食不当 – 情志不遂 – 正气亏虚
病因
1.饮食不当 进食太饱太快,过食生冷,过服
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干姜 吴茱萸、丁香、柿蒂。
加减:
⑴若嗳腐吞酸,夹有食滞者,可加神曲、 麦芽。
呃逆(膈肌痉挛)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呃逆(膈肌痉挛)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概述】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
本证古称哕”,又称“哕逆”。
《医林改错》谓:“呃逆欲称打喀忒”。
《景岳全书,呃逆篇》:哕者,呃逆呃逆也非咳逆也,欻逆者,咳嗽之甚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咳逆也……”。
【病因病机】1.饮食不节:如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寒凉蕴蓄中焦,胃阳被遏,或过食辛辣炙煿,燥热内盛,阳明腑实,气不顺行,均可导致呃逆。
2.情志不和:恼怒抑郁,气机不利,则津液失布,而滋生痠浊;若肝气逆乘肺胃,导致胃气挟痰上逆,亦能动膈而发生呃逆。
3.劳累太过:耗伤中气或年高体弱,久病久痢,以致脾胃阳衰,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或热病伤津及汗吐下太过耗损胃液虚火上逆,均可发生呃道。
综上所述,呃逆总由胃气上逆动隔而成。
而引起胃失和降的病理因素,则有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及气血亏虚等方面。
当各种致病因素乘袭之时,亦每使隔间之气不畅,故胃气上逆时,往往断续冲出喉间,而引起呃逆之证。
【辨证论治】呃逆一证,在辨证上必须虚实,分辨寒热。
在治疗方面则以和胃降气平呃为主。
实证中,属于胃家寒冷者,治宜温中祛寒属于胃火上逆的,治以清降泄热。
虚证中,属于脾胃阳虚者,治宜补中益气,降逆和胃;属于胃阴不足者,治以生津养胃。
兹以虚实为纲,分别辨治于下:实证1.胃中寒冷型症状: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小减,得寒愈甚,食欲减少,口中和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
治法:温中祛寒止呃。
方药:丁香散为主方。
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良姜温中散寒;另加刀豆子温中止呃;如寒重者加吴茱萸,肉桂以温中散寒降逆。
若挟寒痰不化,脘闷嗳腐,可加厚朴、枳实、半夏、陈皮、茯苓以行气化痰消滞。
也可用定呃汤《辩证奇闻方》加肉桂。
处方:党参、茯苓各20克,白术15克,丁香,肉桂各6克,陈皮,沉香各10克,怀牛膝12克,生姜15克,也有显效。
呃逆病理、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
呃逆病理、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呃逆,俗称打嗝,是因膈肌和肋膈肌不自觉的痉挛性收缩而引起常见临床症状,可能导致焦虑、疲劳、失眠、体重减轻和生活质量下降。
呃逆持续48h至1个月称为持续性呃逆,持续 1 个月以上称为顽固性呃逆。
虽然急性呃逆大都是良性的,且具有自限性,但持续性和顽固性呃逆有时可能提示某种严重疾病。
发生原因
呃逆是传入支、神经中枢处理和传出支组成的反射弧产生的。
延髓、网状结构、下丘脑和脊髓上段(C3-C5)为神经中枢处理。
传入支涉及迷走神经、膈神经和交感神经,传出支通过膈神经至膈肌介导。
处理措施
1)判断呃逆性质。
需明确呃逆为一过性或顽固性,并判断诱因是否明确。
若诱因明确,应尽可能予以消除;若诱因不明确,则可根据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2)对症处理。
药物的潜在副作用,在开始药物治疗前应进行非药物治疗。
对急性呃逆,常用非药物治疗包括中断呼吸循环、刺激鼻咽部或防止膈肌刺激。
3)对因处理
HD 患者发生顽固性呃逆时,应注意鉴别诊断是透析不充分导致毒素增多引起,还是和(或)合并其他疾病,以免延误治疗。
顽固性呃逆可能是某些器质性疾病的征兆,如潜在的胃肠道、神经系统、心血管、肺部、感染性和精神疾病。
了解 HD 患者发生顽固性呃逆的可能原因,便于临床医生及时作出正确临床决策,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痛苦,而且还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呃逆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呃逆是因外邪、饮食、情志和病后体虚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关于本病证的名称,历代各有所异。
《内经》称为“哕”,元以前医书多称之为“哕逆”、“咳逆”、“吃逆”,《丹溪心法》称为“呃”。
自此之后称之为呃逆。
《内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哕”即为本病,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胃为气逆,为哕。
”《灵枢·口问》篇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于胃,而胃腑不受,复出于胃,故呃逆也。
”阐发了产生呃逆的病位和肺胃有关。
在治疗上,《内经》又记载了取嚏及转移病人注意力以达到止呃等简易方法,如《灵枢·杂病》篇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立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至今对呃逆之轻者,仍有治疗价值。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把它分为三种类型;属于寒呃者,如经文曰:“干呕哕,若手足厥逆者,橘皮汤主之。
”;属于虚热者,如经文曰“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属于实热者,如经文曰“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这种分类和治法,为后世划分寒热虚实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
本病在唐宋,还以呃逆称为“哕”,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呕吐哕逆》以呃逆称为“哕”;宋·严用和在《重订严氏济生方·咳逆论治》以呃逆称为“咳逆”。
“呃”之病名始见于元代,如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咳逆》指出:“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
亦有热呃,亦有其他病发呃,视其有余不足治之。
”明代张景岳,进一步把呃逆病名确定下来并进行了类证鉴别,如《景岳全书·呃逆》篇说:“哕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也,非呃逆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咳逆也。
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
”西医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或其它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胸腹腔肿瘤、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病、尿毒症,以及胸腹手术后等所引起的膈肌痉挛之呃逆,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呃逆的病因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和和体虚病后所致。
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是呃逆的主要病机。
(一)病因1.感受外邪外感风寒之邪犯胃,或寒邪直中胃肠。
可致寒遏胃阳,壅滞气机,胃失和降,气逆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2.饮食不当进食太快,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中寒气凝,胃失和降,胃气动膈,导致呃逆。
或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或过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生,腑气不行,气逆动膈,发生呃逆。
或暴饮暴食,食滞胃脘,积谷不化,皆可以使胃失和降而致胃气上逆,上逆之气动膈而致呃逆。
3.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逆气动膈;或肝郁克脾,脾运失职,痰浊内生,气郁痰阻;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逆气挟痰浊上逆动膈,发生呃逆。
4.体虚病后素体虚弱,年高体虚,或大病久病,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均可损伤中气,或胃阴耗伤,或脾胃阳虚均可导致胃失和降,发生呃逆。
甚则病久及肾,肾气失于摄纳,冲气上乘,挟胃气上逆动膈,均可发生呃逆。
(二)病机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与膈有经脉相连属;肺处膈上,其主肃降,手太阴肺经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两者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胃气和降有赖于肺气肃降相助,若邪袭脾胃,可致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呃逆作。
胃中寒气内蕴,胃失和降,上逆动膈,可致胃中虚冷证;燥热内盛伤胃,甚至阳明腑实,腑气不降,胃失和降,可致胃火上逆证;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津液失布,痰浊内生,可致气郁痰滞。
此外,胃之和降,有赖于脾气健运和肝之疏泄,若脾失健运或肝失疏泄,则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亦成呃逆。
肺之肃降与胃之和降,还有赖于肾的摄纳,若肾气不足,肾失摄纳,肺胃之气,失于和降,冲气上乘,夹胃气上逆动膈,亦可致呃。
1.基本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
2.病位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的关键脏腑在胃,还与肝、脾、肺、肾诸脏腑有关。
3.病理性质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寒凝、火郁、气滞、痰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虚证多由脾肾阳虚,或胃阴耗损等正虚气逆所致。
但亦有虚实夹杂并见者。
4.病机转化呃逆病机转化决定于病邪性质和正气强弱。
寒邪为病者,主要是寒邪与阳气抗争,阳气不衰则寒邪易于疏散;反之,胃中寒冷,损伤阳气,日久可致脾胃虚寒之证。
热邪为病者,如胃中积热或肝郁日久化火,易于损阴耗液而转化为胃阴亏虚。
气郁、食滞、痰饮为病者,皆能伤及脾胃,转化为脾胃虚弱证。
脾胃虚寒和胃阴不足者,可使正气亏虚日渐加重,反过来便易感邪,而成虚实夹杂之证。
5.预后呃逆之证,轻重预后差别较大。
如属单纯性呃逆,偶然发作,大都轻浅,预后良好;若出现在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病情多较重;如见于重病后期,正气甚虚,呃逆不止,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不进,脉沉细伏者,多属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预后不良。
【诊断要点】1.临床特征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常伴有胸膈痞闷,胃脘不适,和情绪不安等症状。
2.病史多有受凉、饮食、情志不遂等诱发因素,以突然发病为多见,亦可迁延不愈为久病。
或呃逆成年累月不愈者,但临床上较少见。
3.辅助检查单纯性膈肌痉挛无需做理化检查,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检查或肝、肾功能及B超、CT等检查有助于导致呃逆原发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1.呃逆与干呕两者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
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
2.呃逆与嗳气两者均为胃气上逆之候,嗳气乃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常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故张景岳称之为“饱食之息”,呃逆乃胃气上逆动膈,喉间气逆而发出的呃呃之声,两者不难区分。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生理病理呃逆一证在辨证时首先应分清是生理现象,还是病理反应。
若一时性气逆而作呃逆,且无明显兼证者,属生理现象,无需治疗。
若呃逆持续或反复发作,兼证明显,或出现在其它急慢性病证过程中,可视为呃逆病证,当辨证论治。
若重病、久病后期或急危患者,其呃逆持续不断,声音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而脉沉细伏者,是胃气将绝,元气衰败之危候,预后多不良。
2.辨虚实寒热辨证当分清虚、实、寒、热,呃逆声高,气冲有力,连续发作多属实证;呃声洪亮,冲逆而出,胃脘灼热,口臭烦渴而大便结,多属热证;呃声沉缓有力,得寒则甚,得热则减,大便溏,多属寒证;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多属虚证。
(二)治疗原则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
临证时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
并应在辨证的基础上辅以和胃降逆止呃之药,以利膈间之气。
对于危重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救护胃气。
呃逆日久,久病入络,必有瘀血,其治可从瘀求之,可在辨证的基础上,佐以活血之药,常获良效。
(三)分证论治实证1.胃中寒冷证候: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纳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证候分析: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降,故膈间及胃脘不适;胃气上冲喉间,故呃声沉缓有力;寒气遇热则易于消散,遇寒则更增邪势,所以得热则减,遇寒更甚;食少,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均属胃中有寒之征象。
本证主要病机为寒蕴中焦,胃阳被遏,胃气失降,上逆动膈。
以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为审证要点。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方药:丁香散加减。
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高良姜温中散寒;炙甘草和中。
若寒邪较重,脘腹胀痛者,加吴茱萸、肉桂、干姜温阳散寒降逆;若寒凝食滞,脘闷嗳腐者,加莱菔子、半夏、槟榔行气降逆导滞;若寒凝气滞,脘腹痞满者,加枳壳、厚朴、陈皮以行气消痞;若气逆较甚,呃逆频作者,加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以理气降逆。
还可辨证选用丁香柿蒂散等。
2.饮食停滞证候:呃声壮实有力,酸腐之味随呃而出,嗳腐吞酸,脘腹胀满,进食更甚,吐后则舒。
苔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食滞胃脘,食积化腐,胃失和降,故酸腐之味随呃而出,嗳腐吞酸,呃声壮实有力;食积胃脘,胃气壅滞,故脘腹胀满;食积胃脘,进食则胃气壅滞加剧,故进食更甚,吐后则胃气壅滞稍减,故吐后则舒;苔厚腻,脉滑均属饮食停滞之征。
本证主要病机为饮食停滞,胃失和降,上逆动膈。
以呃声壮实有力,进食更甚,吐后则舒为审证要点。
治法:消食导滞,降逆止呃。
方药:保和丸加减。
方中山楂、神曲、炒莱菔子消食导滞,和胃降逆;陈皮、半夏、茯苓理气降逆,和胃止呃;连翘清积热。
若因肉食而呃者,重用山楂;因米食而呃者,加谷芽;因面食而呃者,重用莱菔子;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厚朴、槟榔以通便导滞;食滞化热,苔黄厚腻者,加连翘、黄连、黄芩以清热,且可重用黄连;食积而脾虚者,加白术、党参、鸡内金以健脾等。
3.胃火上逆证候: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证候分析:多因嗜食辛辣及醇酒,或过用温补之剂,胃肠蕴积实热。
胃火上冲,故呃声洪亮;胃热伤津,肠间燥结,故口臭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数为胃热内盛之象。
本证主要病机为阳明热盛,胃火上冲动膈。
以呃声洪亮有力,口渴喜冷饮,便秘尿赤,苔黄为审证要点。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方中竹叶、生石膏清泻胃火;方中人参可易沙参,并与麦冬养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粳米、甘草调养胃气。
方中可加竹茹、柿蒂以增降逆止呃之力;若腑气不通,痞满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汤通腑泻热,使腑气通,胃气降,呃自止,此乃釜底抽薪,上病下取之法。
4.气机郁滞证候: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情志抑郁,肝气犯胃,胃气上冲,则呃逆连声;病由情志而发,故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肝居胁下,循两胁上行,气逆于胸,故胸胁满闷;肝郁克脾,脾运失司,则纳减;脘乃胃之所属,肝胃不和,故脘腹胀满;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上逆则发嗳气;气多流窜,下趋肠道,则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为气机郁滞之象。
本证主要病机为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
呃逆连声,胸胁脘腹胀满,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脉弦为审证要点。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方中木香、乌药解郁顺气;枳壳、沉香、槟榔宽中降气。
方中可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肝郁明显者,加川楝子、郁金疏肝解郁;若心烦口苦,气郁化热者,加栀子、黄连泄肝和胃;若气逆痰阻,头目昏眩时有恶心,苔薄腻,脉弦滑,可用旋覆代赭汤加陈皮、茯苓以顺气降逆,化痰和胃;若气滞日久成瘀,瘀血内结,胸胁刺痛,久呃不止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