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规制改革从公私合作到新公共服务

合集下载

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

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

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特别是从新公共管理理论到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转变过程。

我们将回顾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和其主要特点,然后分析新公共服务理论如何对这一传统模式提出挑战,并逐渐形成新的理论框架。

通过对这两种理论的深入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行政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这些理论如何影响公共行政实践和政策制定。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效率、市场化和私营部门管理模式的引入,试图通过改革公共部门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服务提供方式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然而,新公共服务理论则强调公共行政的民主价值和公民参与,认为公共行政的核心应该是服务公民和社区,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效率和经济利益。

这两种理论在价值观、方法论和实践策略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反映了公共行政领域对于如何有效管理和服务公众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理论背景、主要观点、实践应用和未来展望等方面,全面介绍和分析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

我们也将探讨这些理论对中国公共行政实践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以期推动中国公共行政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实践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其核心观点和实践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

核心观点方面,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一是以顾客为导向,重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将公民视为公共服务的顾客,强调满足顾客需求;二是强调政府的管理职能应当从划桨转为掌舵,即政府应更多地扮演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的角色,而将具体的服务提供交给市场和社会力量;三是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私合作、合同外包等方式,提高公共服务的竞争性和效率;四是重视结果导向,强调以结果和绩效为基础的公共部门管理,而非传统的以过程和投入为基础的管理方式。

新公共管理的现状

新公共管理的现状

新公共管理的现状【摘要】新公共管理是一种管理理论和实践,旨在提高政府效率和绩效。

本文通过介绍新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和需要关注的原因,以及在各国的应用情况和主要特点,探讨了新公共管理的优点与局限性,尤其是在中国的现状。

分析了新公共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了其前景并讨论了对社会的影响。

提出了改进方向,强调了新公共管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本文从多个角度全面探讨了新公共管理的现状,为读者深入了解和思考这一管理模式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现状,发展历程,应用情况,特点,优点,局限性,中国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前景展望,社会影响,改进方向。

1. 引言1.1 什么是新公共管理的现状新公共管理注重市场化、绩效导向和公民参与,以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它强调将管理重心放在结果导向上,注重评估和奖励绩效,以激励工作人员更有动力和创新意识。

新公共管理还倡导政府与市场、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服务的共享。

新公共管理的现状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旨在增强政府的执行力、透明度和效率,为公民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新公共管理将继续不断完善和拓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1.2 新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新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传统的公共部门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面临着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成本过高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公共管理应运而生。

新公共管理倡导以市场机制和企业管理的理念来管理公共部门,提倡政府精简、市场化、社会化、权责明晰、绩效导向的原则。

新公共管理的理念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采纳,在英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新公共管理理念的传播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

新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充分反映了社会治理模式的不断演进和创新,为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历程

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历程

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历程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或公共机构为满足公众需求而提供的服务,涵盖了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一、古代的公共事业管理在古代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主要由君主或统治者负责。

他们通过建设灌溉系统、修筑道路、兴办学校等方式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例如,古埃及的法老们修建了伟大的金字塔和水利系统,为人民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环境。

古希腊的城邦也建立了公共学校和医疗机构,为市民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

二、近代的公共事业管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近代的公共事业管理开始崭露头角。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长,对公共事业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政府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建立了更完善的公共事业管理体系。

例如,19世纪英国的工厂法和公共卫生法规定了工厂的安全标准和劳动条件,保护了工人的权益。

同时,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重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现代的公共事业管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也在不断演进。

现代的公共事业管理注重效率、公正和可持续性。

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提供者,公私合作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模式。

政府与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合作,共同提供公共服务。

例如,一些国家的医疗保健体系采用公私合作模式,政府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私营医院提供高级医疗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的需求。

四、未来的公共事业管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公共事业管理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安全性。

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目标。

政府和公众将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可持续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总结起来,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从君主制到现代的公私合作模式,公共事业管理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新模式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新模式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新模式近年来,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合作模式。

传统上,政府负责提供公共服务,而非营利组织则通过筹集资金和人力资源来支持政府的工作。

然而,这种传统的合作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存在一些限制和不够高效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许多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开始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实现共同的目标。

一种新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模式是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PPP)。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以平等的伙伴关系合作,共同提供公共服务。

PPP 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目标为导向,强调双方的互补性和优势,注重合作的可持续性和效率。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可以在多个领域展开,如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

例如,在教育领域,政府可以提供基础设施和教师资源,非营利组织则可以提供教育创新和改革的专业知识。

通过PPP的合作,政府可以更好地满足教育需求,非营利组织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共同促进教育的改善和发展。

除了PPP,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的合作模式来实现共同目标。

例如,政府可以与非营利组织合作开展社会创新项目,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这种合作模式强调创新和灵活性,允许非营利组织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政府则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新模式还可以体现在政策制定和项目管理过程中。

政府可以倾听和采纳非营利组织的意见和建议,使公共政策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新模式虽然带来了许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点。

首先,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合作需要建立在互信和共识的基础上,双方需要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利益,并制定明确的合作机制。

其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需要考虑到各自的规模和资源差异,确保合作关系的平衡和公正。

论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借鉴分析

论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借鉴分析

论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借鉴分析1. 引言1.1 新公共管理的概念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模式。

它主张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强调运营效率和绩效评估、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责任等方式来改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新公共管理试图打破传统的官僚体制和行政惯性,推动政府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和社会效益,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在国际上,新公共管理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在我国的引入意义方面,新公共管理可以帮助我国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政府公信力、增强社会参与度,促进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提升。

通过引入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可以更好地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

新公共管理在我国的引入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1.2 新公共管理在我国的引入意义新公共管理是一种管理理论和实践方式,旨在提高政府部门的效率、效益和透明度,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

在我国,引入新公共管理可以带来以下几点重要意义:新公共管理可以促进政府部门的改革和转型。

传统的行政体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时已经显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而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和实践可以帮助政府部门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治理需求,推动政府体制和政府工作方式的创新和优化。

新公共管理可以提升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以及注重结果导向和效能评估,新公共管理可以激励政府部门更加注重公众利益和需求,提高政府服务的响应速度和质量,从而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公信力。

新公共管理可以促进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和合作。

在新公共管理的理念下,政府将更加注重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协作,促进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信和互动,形成政府、市民和企业之间的合力,共同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提升。

引入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价值。

论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借鉴分析

论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借鉴分析

论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借鉴分析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简称NPM)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于英国和美国的一种公共管理改革思潮,其核心理念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部门,倡导以市场化、竞争化和效率化为原则进行行政管理。

NPM的理论核心主张是私人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应用于公共部门,以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减少政府干预和管理成本。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的行政改革也日益引入和运用了新公共管理的理念,试图通过市场机制和管理效率的提高来实现公共部门的改革和发展。

本文将围绕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借鉴分析展开讨论,探索其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和帮助。

1. 市场化改革新公共管理倡导以市场化为导向,提倡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竞争作用,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在我国的行政改革中,也提出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如国有企业改革、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等,试图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竞争力。

2. 绩效评价新公共管理注重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和考核,以激励和促进部门的效率提升。

在我国的行政改革中,也提出了绩效评价制度,试图通过评价机制来激励和促进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

3. 去行政化新公共管理主张推动政府机构的精简和简化,减少政府管制,以提高行政效率。

在我国的行政改革中,也提出了去行政化的改革方案,试图减少政府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层级,以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

4. 公私合作新公共管理倡导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与协作,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的质量。

在我国的行政改革中,也提出了公私合作的改革方案,试图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以上种种,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对我国行政改革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改革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帮助与挑战1. 帮助新公共管理理论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部门,试图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行政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新公共服务对服务型政府的启示

新公共服务对服务型政府的启示

新公共服务对服务型政府的启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政府机构的不断发展,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服务型政府的发展中,新公共服务的出现对于服务型政府的意义重大,它对政府机构的职能以及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一、新公共服务的相关概念新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从个体的利益出发,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新格局,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公共服务强调公共管理理念的变革,是一种以市场化、社会化和公共服务的组合方式,实现公共需求与供给的协调。

新公共服务旨在从全局出发,解决群众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求,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二、新公共服务对服务型政府的启示1、政府应坚持公共服务理念,注重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和服务效能,在服务质量、可靠性、文化水平、安全、信息公开等方面不断追求卓越,以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

2、政府应加强对新公共服务的监督和规范,完善公共服务管理制度,提高政府部门的营商环境,营造公正、法治化、透明的服务环境,保障社会大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服务的可持续性。

3、政府应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机制,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新公共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为新公共服务的推进提供政策支持和合理的市场环境,力争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力量协同作用的良好局面。

4、政府应推动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发展,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减少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领域,开放市场竞争,形成公共服务产业的协调发展模式,促进公共服务效率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

5、政府应加强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完善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实现公共服务信息共享,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向系统性、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转变,为新公共服务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

三、新公共服务对服务型政府的挑战1、思维转变,政府服务理念从行政主宰转向市场与社会。

2、权责转移,政府服务功能由政府全部承担转为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承担。

公共管理学关于新公共服务的定义

公共管理学关于新公共服务的定义

一、概述公共管理学是研究政府组织、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公共服务的定义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新公共服务作为公共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今天的社会和政府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公共管理学关于新公共服务的定义。

二、新公共服务的概念新公共服务是近年来公共管理学中新兴的概念,它强调了公共服务在社会和政府管理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公共服务注重政府机构和公共机构提供的服务,而新公共服务更加注重服务的多元化、社会参与和创新性。

新公共服务强调了市场机制和公共部门的合作,以提供更加有效和灵活的服务。

新公共服务也强调了社会参与和社会公民的责任,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监督,使得公共服务更加贴近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三、新公共服务的特点1. 多元化新公共服务强调服务的多元化和差异化,以满足不同社会裙体的需求。

它不再局限于政府机构提供的传统公共服务,而是可以由各种形式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如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志愿者等。

这种多元化的服务提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提高了公共服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2. 社会参与新公共服务强调了社会参与和社会公民的责任,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监督。

社会参与不仅能够增加公众对服务的满意度,也能够增强公共服务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通过社会参与,公共服务能够更加贴近公众的需求和利益,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 创新性新公共服务强调了服务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以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

它鼓励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不断地探索和应用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也鼓励各种形式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创新性的公共服务,以推动公共服务的发展和进步。

四、新公共服务的意义1. 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新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和创新性能够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使得公共服务更加贴近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这能够增加公众对服务的满意度,提高公共服务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公私合作:后民营化时代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的新议题

公私合作:后民营化时代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的新议题

作者: 刘佳丽[1];谢地[2]
作者机构: [1]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012;[2]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沈阳110036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147-152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8期
主题词: 公私合作;后民营化;城市公用事业
摘要:近年来,全球城市公用事业改革逐步解除了长达30年的市场与政府二元对立思想的禁锢,经历了从民营化到政府回购的一系列历程,进入了后民营化时代。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同样经历了从过度依赖政府、几乎无视市场竞争与民营化的作用,到逐步重视市场化与民营化并广泛运用公私合作(PPP)模式、政府监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的历程。

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喜忧参半、仍在半途。

后民营化时代,如何有效利用政府规制与市场竞争互补融合理念,展现公私合作在缓解政府压力、满足城市化需求、兼顾普遍服务方面的优势,是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

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机关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它强调的 是政府机关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以及政府机关对社会的管理。行政管理主要的 是政府机关的内部管理,以及政府机关对社会的管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公共管 理应运而生。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机关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它强调的是政府机关的 权力、责任和义务,以及政府机关对社会的服务。公共管理主要的是政府机关的 公共服务,以及政府机关对社会的服务。
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
目录
01 一、公共行政与公共 管理的定义与区别
03 三、公共行政与公共 管理的பைடு நூலகம்状和问题
02
二、公共行政与公共 管理的发展历程
04
四、从公共行政走向 公共管理的趋势
目录
05 五、从公共行政走向 公共管理的动力
07 总结
六、公共管理和公共
06 行政之间的转换和融 合
08 参考内容
因此,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是必然的。为了实现这种转变,政府机关需 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政府机关需要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树立公共服 务意识。其次,政府机关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最后,政府 机关需要加强与社会的,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意见,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总之,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是必然的。为了实现这种转变,政府机关需 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公共部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压力,新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成为了当今政府改革的重要方 向。本次演示将探讨新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以及二者的比较与。
新公共管理是一种以市场化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的公共管理理论。其核心 思想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部门,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 质量。新公共管理强调对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改革,主张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 通过合同外包、公私合作等方式,将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社会化。同时,新公 共管理还强调对公共服务的评估和监督,通过绩效评估、审计等方式,提高公共 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再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再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再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07403 刘洋长久以来,韦伯的官僚制和科层制牢牢占据着公共管理的核心理论地位,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理论的不断进步,韦伯的理论在应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科技的新成果和公民不断变化的新需要上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新的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势在必行。

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理论界的创新成果频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现在十分流行的整体性治理理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也未免让人感到眼花缭乱,无从下手。

本文参考大量此方面的理论文献,来梳理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再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1,背景与产生。

第一,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发展经历了一段黄金时期,然而到了20 世纪60 年代末,发展的高峰跌入危机的深谷,面临一系列困境。

这些困境主要有:(一)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二)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三)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增加。

第二,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

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

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也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政府改革,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重塑政府”“运动企业型政府”“政府新模式”“市场化政府”“代理政府”“国家市场化”“国家中空”等理论相继出现,他们打破了单向的等级指挥关系,建立了互动交流和导向管理,努力发挥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作用, 积极借鉴私营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不断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这一时期出现的这些理论便都被划为新公共管理理论。

而这其中由以奥斯本和盖布勒提出的重塑政府理论最为著名。

2,主要理论概论。

“重塑政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奥斯本和盖布勒总结美国改革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的经验,宣扬政府管理的新范式1。

我国政府在转型过程中的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我国政府在转型过程中的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我国政府在转型过程中的公共服务供给研究摘要: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

我国在建成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下,不断深化行政改革,增强公众服务的供给能力。

着重分析政府在转型过程中公共服务供给所出现的问题,并从内部体制改革、民营化改革和监管体系的完善三个大方面探索政府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的路径。

关键词:政府;公共服务;供给;问题;路径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54-032012年,胡锦涛在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了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目标中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面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对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政府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天然主导者公共服务是以服务形式存在的公共物品,而服务本身也可作为一种产品或是无形的物品存在,学界通常不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过多的区分,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公共服务,主要是指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普遍性和公益性的社会服务,如公共医疗事业、公共教育事业,及一些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或公私合作的城市公共交通业、民航业等。

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中,政府是天然的主导者。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某些缺陷和外部条件的制约,市场失灵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政府对市场顾及不到的方面进行有效的弥补和协调。

对此,米歇尔·弗里德曼说过,“公共服务是指给公众提供具有如下特征的任何一种服务:在这些服务中存在着潜在的、严重的市场失灵,这说明了政府干预的合理性”。

第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逐步兴起新公共管理运动,政府的角色由代表个人利益转向代表大家共同愿景的共同利益。

新公共管理强调将公众作为“顾客”,由政府以企业的角色为“顾客”提供公共服务,并且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对话等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来了解公民的需求。

新公共服务: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新公共服务: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翻译论文:新公共服务:是服务而不是掌舵(美) 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1[摘要]:新公共管理( the New Public Managtment ) 倡导将公共管理者视为政府企业家,政府则是一个新型的、有偏向的且日益私人化的政府,它效仿工商企业的实践和价值观。

支持者们主要把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较,并由此提出自己的主张。

在这种比较中,新公共管理显然总是处于上风。

我们在本文中主张,把新公共管理与我们所说的“新公共服务”(the“New Public Service”) 相比较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新公共服务”运动,是以对民主社会的公民权、社区和市民社会、组织人本主义和组织对话理论进行的研究为基础的。

我们提出,新公共服务有七项原则,其中最突出的原则是:公务员的首要作用乃是帮助公民明确阐述并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不是试图去控制或驾驭社会。

公共管理已经经历了一场革命。

公共行政官员不再关注控制官僚机构和提供服务,而是正在对“掌舵而非划桨”的告诫做出反应,试图成为新型的、有偏向且日益私人化的政府的企业家。

结果,公共部门中实施了一系列相当积极的变革。

但是,当公共行政领域逐渐抛弃划桨观念并接受掌舵的责任时,那仅仅是用一个“行政中心(adminicentric) ”的观念替代另一个行政中心”的观念吗? 奥斯本(Osborne) 和盖布勒( Gaebler)写道:“掌舵者比划桨者更有能力把握船的航向”(1992 ,32) 。

果真如此的话,从划桨到掌舵的转变就不仅仅是让行政官员掌控船只(即选择船只的目的地和航向,并确定到达目的地的路径) ,它也会赋予行政官员更多的权力去掌控船只。

当我们急于掌舵时,我们是否正在淡忘谁拥有这条船?金( King) 和斯迪沃斯( Stivers) 在其新著《政府是我们的》(1998) 中提醒我们记住这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政府属于它的公民。

新公共管理范式

新公共管理范式

新公共管理范式新公共管理范式是指在公共管理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模式。

与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相比,新公共管理注重市场化、管理技术化和效能导向,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增强公共部门绩效为主要目标。

新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在面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快速变化的挑战时显示出的局限性和不足。

传统公共管理模式注重“制度化”和“规范化”,即依靠制度和法律来解决公共问题,但这种模式在应对复杂、多元的社会问题时显得僵化和缺乏灵活性。

新公共管理范式强调市场机制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即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提高效率和质量。

这种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在公共领域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民营化”、“公私合作”和“委托代理”等方式实现的。

其中,“民营化”是指将一些原本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转移到私营部门,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而“公私合作”是指政府与私营部门合作提供公共服务,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

而“委托代理”则是指政府委托独立的公共机构或组织来提供特定的公共服务,以达到专业化和效能提升的目的。

新公共管理范式还注重管理的技术化,即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技术手段来提高管理效能。

这包括信息技术管理、绩效管理、项目管理等。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公共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决策效率,绩效管理可以使公共机构更加注重成果和效能,项目管理可以提高公共项目的管理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新公共管理范式强调效能导向,即公共管理应该以效果和成果为导向,注重结果的评价和监控。

传统公共管理模式注重过程和规程,而忽略了实际效果的评价。

而新公共管理模式则更加注重实际成果的导向,注重评估和监控对公共政策和项目的效果,从而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新公共管理范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传统公共管理模式,而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强调公共权力、行政规范和公共财政等方面的管理,而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则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管理技术和效能导向的引入。

两者应该相互补充和整合,形成一种更加完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公共管理模式。

关于加强本市公共事业改革的建议1

关于加强本市公共事业改革的建议1

关于加强本市公共事业改革的建议1近年来,我市的公共事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共事业的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我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大投资力度公共事业改革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我建议加大对公共事业改革的投资力度。

首先,政府应该增加财政预算用于公共事业改革项目的建设和维护。

其次,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和民间投资,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进行公共事业改革。

这样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二、优化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机制是公共事业改革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公共事业的运行效率,我建议建立健全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加强协调合作,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

同时,应加强对公共事业运行情况的监管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公共事业改革的重要手段。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公共事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我建议加强公共事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推广使用新技术,提高数据共享和信息传递的效率。

同时,应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提升服务水平公共事业的改革旨在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市民的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建议加强对公共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素质。

同时,鼓励公共服务机构引入市场化机制,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满足市民个性化需求。

五、加强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公共事业改革的重要保障。

我建议加强与市民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可以通过举办座谈会、征求意见等方式,广泛征集市民的意见,为公共事业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六、完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公共事业改革的重要保障。

为了更好地推进公共事业的改革,我建议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明确公共事业的管理和运行规范。

同时,应加强执法力度,落实法律法规的执行,保障公共事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总之,加强本市公共事业改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从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发展趋势

从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发展趋势

从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发展趋势一、概述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共行政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已逐渐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需求,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更为灵活、高效的管理模式,正逐渐成为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主流趋势。

从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不仅是对行政理念的一次革新,更是对行政体制和行政方法的一次全面升级。

公共管理强调以公民需求为导向,注重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协同合作,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

同时,公共管理还强调行政决策的透明化、公众参与和问责机制的建立,以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公平。

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发展趋势体现在多个方面。

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变是改革的核心。

政府逐渐从传统的管理者角色转变为服务者、协调者和监督者,更加注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对公共事务的监管和协调。

政府组织结构的优化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过精简机构、优化职能、加强协调等方式,提升政府的整体效能。

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如绩效管理、项目管理等,也是改革的重要方向。

从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是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发展趋势,这一趋势体现了对现代社会复杂多变需求的回应,也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1.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概念界定公共行政,作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是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

其主体在于国家行政机关,它们依法行使职权,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共福利并实现国家目标。

公共行政的核心在于公共权力的有效运作,它涉及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以及公共资源的配置和使用。

公共行政强调对公共事务的规范管理和高效运作,以回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和期望。

而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延伸与发展,是在政府管理缺陷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与模式。

它同样关注公共事务的管理,但更强调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效率性。

公共管理不仅关注公共权力的运作,还注重与公众的沟通与合作,以及公共服务的提供与改进。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读书笔记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读书笔记

《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阅读报告一、本书对我国公共管理的意义《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的中文版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充满巨大机遇、变革和挑战的时代印行的。

构成本书理论核心和实质的有两个主题:一是促进公共服务的尊严和价值;二是将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的价值观重新肯定为公共行政的卓越价值观。

虽然,在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领域,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政准则,但以开放的思想对待国际的经验,通过比较、鉴别、有选择的吸收,发展中国自己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理论,并积极致力于时间,却是非常必要的选择。

本书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公共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为民执政的服务宗旨和民主参与的服务方式,对致力于行政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中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这些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所提倡的人本精神、责任意识和服务理念的基本内涵是相统一的,最终,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政府,他们以尊重人的个性、确认人的价值、推进人的发展为使命,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的,它本质上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扬弃,它试图在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同时在摈弃“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固有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更加适合现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选择。

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无不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审视着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行为方式,而实践中我们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和方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这就影响到我们对政府职能的正确认识和对政府角色的准确定位。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念和原则对于我们澄清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认识,无疑是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的。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行政管理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正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正逐渐向着更加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方向迈进。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注重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提升政府效能,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公共服务的优化。

本文将从新公共管理的角度探讨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国家的一种公共管理理论,其核心理念是强调市场机制的运用和强调公民参与。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不再仅仅是公共事务的提供者,更应该是一个公共资源的协调者和监管者,倡导利用市场机制提供公共服务,推崇公私合作,追求高效、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观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影响深远,也对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那时中国政府开始尝试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市场经济。

中国在1988年开始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当时就开始融入了一些新公共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1990年代以后,中国逐渐引入了一些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加强了政府的改革,推动了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

在21世纪初,中国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进程中更是将新公共管理作为理论指导,全面推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

新公共管理理论呼吁政府应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社会力量和科技手段来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公共服务功能,这与当下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相吻合。

目前,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化改革新公共管理鼓励政府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市场化手段,来提高效率和质量。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政府服务向市场化方向转变,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 法治化建设新公共管理主张以法治为保障,推行科学、民主、法制的行政管理制度。

新公共服务视角下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共3篇

新公共服务视角下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共3篇

新公共服务视角下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共3篇新公共服务视角下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环境变化,政府职能逐渐向公共服务转变。

自此,“新公共服务”的概念被提出,这种服务思路更倾向于市场化、公私合作及效能导向。

新公共服务视角下的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成为当前政府及学者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新公共服务的概念新公共服务被定义为“一种以市场化手段合作为基础提供高质量服务、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并以效能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形式”,这种服务方式突破了过去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局限性,加强了社会市场力量对服务的规范与监督,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能。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传统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难以满足民众需求,影响其满意度和信任度。

而新公共服务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满足民众不同的服务需求。

同时,“政府服务”与“市场服务”相结合,能更好地发挥社会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提高效率和效益,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挑战1.政府部门与市场机制的协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与市场机制协同配合。

市场化的服务模式对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需要提高市场素养,领先市场,加强对市场服务机构的调控和规范,确保服务质量。

2.管理结构与信息化建设的矛盾随着政府服务的市场化,市场化机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管理结构也面临着更大挑战。

政府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含量,才能更好地向市场机制过渡,并与市场机制协调配合合作,提高服务品质和效率。

四、政府职能转变的建议1.加强政府与市场机制之间的沟通与协同政府应该在市场机制参与时,加强与市场机制的接触并了解其市场需求,及时反馈,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同时,政府机构的询问和市场机制的反馈应具有双向性和平衡性,避免出现单方面信息和比重,确保政府服务的高效性和效能性。

2.完善政府服务体系政府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并建立企业化的组织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规制改革从公私合作到新公共服务通过分析公私合作在我国水务产业中的运用,发现我国水务规制中存在着规制目标偏离、政府承诺缺失、规制机构权责不明确、规制机构的规制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规制法律体系等问题。

结合新公共服务理论“重视公民权、强调公共利益”的理念,我国水务规制改革的范式应从公私合作演进到新公共服务:以公共利益作为水务规制改革的最高利益标准;将中介组织和公众纳入规制主体;对规制机构进行再规制:建立有效的规制法律体系;在规制方式上引入对话与协商。

[关键词]水务;规制改革;公私合作;新公共服务[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 (2015)04-0044-06城市水务涉及居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保证城市水务产业健康发展的意义重大。

由于城市水务的自然垄断性质,长期以来,我国对水务产业一直实行政府垄断经营、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表现出愈来愈多的弊端,如资金短缺、政府财政负担严重、供水供需矛盾突出等。

为改善这一状况,政府逐步放开对水务产业投资主体的限制.开始在水务产业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公私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投资。

通过20多年PPP实践,水务市场逐渐由自然垄断向有效竞争格局转变,政府财政压力有所缓解,水务企业服务效率和质量有所提高。

然而,在公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亦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忽视公众利益”。

本文旨在借助新公共服务理论(一种更加强调公共利益的理论)来改进我国城市水务中的政府规制。

一、城市水务公私合作中政府规制存在的问题公私合作(PPP)是政府规制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

社会资本通过向使用者收取费用或必要的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承担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工作。

政府部门则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项目进行监管,监管内容包括价格监管和质量监管。

PPP包含BOT、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

1992年,由外资投资建设并运营管理的中山坦洲供水BOT项目的正式实施,标志着PPP开始在我国城市水务产业中得到正式运用。

随后,沈阳、天津、武汉、上海等城市相继同外资合作经营水厂。

随着几大国际水务集团入驻我国,纷纷投资我国城市水务产业,投资多元化开始呈现。

但这一时期由于缺乏经验和必要的准备,水务规制制度及实施机制还不完善。

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通知》、《意见》、《办法》,为水务规制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政府对水务行业的规制体系尚未相应建立起来,导致各类公私合作制在合约谈判和执行过程中因缺乏独立和专业的规制机构而出现不少盲目投资、国企资产流失、无效承诺等问题。

在我国城市水务公私合作的实践中,政府规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规制目标偏离,忽视公众利益第一,对公众知情权的忽视。

就特许经营项目而言,公众对招标信息无从知晓,即使在政府与合作方签订特许经营合约之后,公众对特许经营项目也知之甚少。

第二,对公众参与权的忽视。

作为水务的直接消费者,公众在评价水务企业服务、水质质量、水价的高低方面,应该具有最大、最真实的发言权。

然而,在我国城市水务规制中,公众这一参与权不仅在立法中难以体现,在实践中也缺乏保证公众参与的机制。

以自来水价格听证会为例,听证会虽然有吸收公众参与,但是由于听证会主持者政府主管部门对我国城市水务的公共服务性缺乏认识,听证会变成“走过场”的形式,没有实质性地听取公众的意见。

第三,对公众实际利益的忽视。

近年来,自来水污染事件频发,其中影响巨大的就有“4?11”事件――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

事件调查组将该事件定性为“供水安全责任事件”,事件涉及的三方主体都有责任。

兰州威立雅集团信息报告存在迟报延报问题、运行管理存在缺陷:兰州石化公司的环境风险和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存在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到位,履行城市供水特许经营及行业规制职责不力;事件发生后在信息报送环节处置不力、上报不及时。

这些问题背后的实质是对公众实际利益的忽视。

(二)政府承诺缺失政府承诺缺失主要体现在政府滥用承诺和政府承诺不连续两个方面。

在我国城市水务规制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和运行机制,政府一方面忽视城市水务的公共服务特性,引资心切,只重承诺,不重践行:另一方面,政府规制政策发布、执行缺乏连续性。

这不仅加大了城市水务企业面临的政策风险,而且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声誉。

政府承诺缺失问题导致许多PPP项目中止或再谈判,交易成本增加。

理论研究表明,政府承诺缺失问题会使得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行为发生扭曲。

一是棘轮效应。

由于技术的改进和生产效率提高,公众普遍感到现有服务价格偏高,要求提前修改合约,降低产品和服务价格,政府可能迫于公众的政治压力,提前修改合约,抽走企业自身努力的结果。

即使不提前修改合约,合约到期时,也会对企业提出更苛刻的合约,使得企业缺乏长期的投资激励,或不再致力于降低成本、改进管理。

二是预算软约束。

当企业以各种理由提出经营环境变坏、效益变差,而要保证供给的可持续性,要求政府提前修改合约、提高收费标准,政府可能迫于企业的政治压力提前修改合约,或提高收费标准或价格,又会产生预算软约束的现象,企业同样缺乏降低成本、改进技术的激励。

除了扭曲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行为外,承诺缺失的代价又该由谁来承担?陈富良认为:“在公共领域或基础设施领域,政府承诺能力的缺失,其后果或代价并不由政府承担,也不是由作为特许经营方的企业来承担,而是由作为第三方的消费者来承担。

”所以,政府承诺缺失问题还会给消费者利益带来损害。

(三)规制机构权责不明确目前对城市水务进行规制的大部分职能分散在各政府主管部门,发改委负责供水价格的制定,财政部负责项目的审批和拨款,住建部负责供水的行业管理,卫生部负责饮用水标准的制定,环保局负责环保排放标准的管理和执法。

这种“多头规制”的制度,使得我国城市水务规制中既存在“规制空白”,又存在“规制冲突”。

这样,不仅造成价格、投资、调度各项工作的协调难度大、决策时效差、规制效率低下的弊端,而且使规制部门容易受到政策制定部门和产业内企业的双重影响,严重妨碍规制决策执行的公正、独立、有效。

更为明显的问题是:在项目之初,企业不知应该与哪个部门签订项目合同:出现政府违约行为时,企业不知向哪个部门索要赔偿。

(四)规制机构的规制能力不足在我国城市水务规制机构中,规制人员一般为行政管理人员,缺少经济、财务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尤其是缺少规制理论方面的专家。

也正是因为规制机构规制能力不足,规制机构在制定政策时,缺乏专业性和连续性,致使规制效率不高,甚至阻碍城市水务产业的发展。

由于规制能力不足,在PPP项目中,出现了大量重新谈判或合约终止的现象。

(五)缺乏有效的规制法律体系有学者对我国城市水务方面的法律法规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姚金海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作为基础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修订)(以下称《水法》)自修改通过之时起就已落后于我国现实。

另外,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在内容上与《水法》相冲突,《水法》的核心地位没有确立。

”董文勇认为:“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由不同政府主管部门负责起草,这种立法过程和部门之间分割的体制使得立法成为各部门为满足其利益诉求而进行的部门立法。

同时由于立法(修改)时间的不一致,导致这些法律法规之间衔接不畅,出现法律漏洞,甚至歧异、矛盾。

”总而言之,我国城市水务产业规制中缺乏有效的规制法规体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基础性法律缺乏时效,落后于我国城市水务现状:二是各部门规章、办法和意见之间矛盾突出且存在法律漏洞,缺乏可操作性。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内涵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由罗伯特?B.登哈特为代表的一批公共行政学者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强调公共利益的公共行政理论。

所谓新公共服务是指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一套理念。

具体来说,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理念包括:(l)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

公务员不仅仅要同应“顾客”的需求,而且更要关注建设政府与公民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

(2)追求公共利益。

公共行政官员必须致力于建立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创造共享利益和共同责任。

(3)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

(4)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有民主性。

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项目可以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的过程得到最有效、最负责任的实施。

(5)承认责任并不简单。

(6)服务,而不是掌舵。

(7)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中,公民、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置于首要位置。

新公共服务理论一经提出,受到国内学者纷纷讨论。

有学者批判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这个“瓶子”装的是新公共服务(企业型政府)的“旧酒”。

也有学者认为新公共服务理论缺乏实质性与行动性,难以指导实践。

对此,有学者提出了反驳。

李德国认为:“新公共服务是一种来自实践的理论,它已经为政府改革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行动指南。

”更多的学者认为:新公共服务是对新公共管理的批判和超越(扬弁),新公共服务更加重视公民权、公民对话协商和公共利益。

除了理论研讨,学者们也将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包括:政府职能改变,构建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供给改革;图书馆、医疗改革等。

三、新公共服务视角下的我国水务规制改堇针对我国城市水务规制中存在的规制目标偏离、政府承诺缺失、规制机构权责不明确、规制机构的规制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规制法律体系等问题,重视公民权,强调公共利益的新公共服务理论要求我们进行规制改革。

规制改革的范式从公私合作演进到新公共服务。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公共利益作为水务规制改革的最高利益标准城市水务、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等公川事业被公认为自然垄断产业,与其他自然垄断产业相比,城市水务又有其自身特殊之处。

自来水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水产品的安全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

虽然消费者能够判断自来水的味道以及浑浊度,但对于水质更为细致、重要的指标,如重金属含量、菌落、氨氮、苯等指标,由于缺乏检测设备,对指标是否超标亦或超标多少,普通消费者无从知晓。

而恰恰是这些指标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更大。

因此为全体公众提供合格的服务是水务产业的首要任务。

城巾.水务的这种公共服务特性要求我们在城市水务规制中应更加强调公共利益。

水务产业引入PPP的最初目的是引入多元化投资者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克服公共领域因缺乏竞争和自然垄断形成的低效率问题,缓解因政府资金短缺而形成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